十六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_第1页
十六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_第2页
十六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_第3页
十六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_第4页
十六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六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45分钟7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3·阳江模拟)《中西纪事》载:“国(清)初海禁既开……未几而十三洋行操其利权,税有定则,未几而益以规费支销名目,未几而益以归公充饷名目……洋商不堪其悉索,则控于地方官,地方官不能平其讼,则越控于大府,大府不欲穷其狱,乃回诉于本国。于是带兵船讲论,而干戈之衅以起。”材料可用于说明 ()A.闭关锁国导致列强对华侵略B.十三行是鸦片战争的主要责任人C.清初开海是一个错误的决策D.十三行的腐朽激化中西矛盾【解析】选D。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的中国。根据材料“税有定则,未几而益以规费支销名目,未几而益以归公充饷名目……于是带兵船讲论,而干戈之衅以起”得出当时十三行腐败,税收名目繁多,激化中西矛盾,导致战争爆发,D正确。列强侵华是为了寻找海外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不是闭关锁国导致的,排除A;鸦片战争是英国发起的,因此十三行不是战争主要责任人,排除B;由材料无法得出清初开海是一个错误的决策,排除C。故选D。2.(2023·江门模拟)下表所示为19世纪中期的部分作品。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代表人物及时间作品名称主要内容龚自珍(1792—1841年)《龚自珍全集》对统治者苟安旦夕、社会风气败坏无情揭露魏源(1794—1857年)《魏源集》对百务废弛的国家前途表达了忧虑之情梁廷枏(1796—1861年)《夷氛闻记》对鸦片战争原因、过程和后果进行深入思考与总结姚莹(1785—1853年)《康輶纪行》提出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加强沿海边疆防务A.“向西方学习”成为共识B.统治危机推动经世思潮的发展C.清政府加大了舆论宣传D.改革国内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解析】选B。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的中国。材料中的学者对社会风气败坏无情揭露、对国家前途表达忧虑之情、对鸦片战争进行深刻反思、警惕边疆危机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经世思潮的反映。19世纪中期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推动经世思潮的发展,B正确;龚自珍未提出向西方学习,不能得出“共识”,排除A;材料中未体现清政府的态度,排除C;材料中的学者未明确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排除D。故选B。3.1839年英国在华商务总督义律收缴鸦片共计两百万余斤交清朝销毁。林则徐等人赞扬说:“诚实居心,深明大义,恪守天朝禁令,保全夷众身家,恭顺勤劳,询堪嘉尚。”虎门销烟后,义律立即向英国政府致信说:“应该出之以迅速而沉重的打击,事先连一个字的照会都不用给。”这可以用来说明 ()A.清朝外交近代化的艰辛B.林则徐等官员的宽容心态C.英国蓄谋对华发动战争D.早期殖民扩张的残暴血腥【解析】选C。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据材料“义律收缴鸦片共计两百万余斤交清朝销毁”“应该出之以迅速而沉重的打击,事先连一个字的照会都不用给”可知,义律之所以收缴鸦片交给清政府销毁,就是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这可以用来说明英国蓄谋对华发动战争,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在华商务总督与英国政府之间的通信,没有涉及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排除A;林则徐赞扬义律是因为他收缴鸦片交给清政府销毁,并非林则徐对英国人宽容,排除B;工业革命后西方的殖民扩张主要是通过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的方式,并非早期殖民扩张的残暴血腥,排除D。4.1840年7月,英方试图通过浙江官员转递《致大清皇帝钦命宰相书》,浙江官员考虑到人臣无外交的成例,将原书退回。8月9日,道光谕令直隶总督琦善“倘有投递禀帖情事,无论夷字汉字,即将原禀进呈”。稍后,谕令江、浙、鲁等地督抚也有收转权力。这表明清朝 ()A.外交权力下移督抚B.放弃了天朝上国观念C.顺应形势修改体制D.受英人所迫丧权辱国【解析】选C。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由材料信息“浙江官员考虑到人臣无外交的成例,将原书退回”“原禀进呈”“督抚也有收转权力”等可知,最初英方递交外交文书被拒,后道光帝允准地方官员收转外交文书,清朝对文书递交态度的变化表明清朝根据形势变化修改体制,C正确;外交权力还在中央,督抚只是收转文书,外交权力并没有下移督抚,排除A;该事件只是文书递交问题,没有涉及天朝上国观念,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主权丧失的问题,排除D。故选C。5.(2023·广州模拟)鸦片战争期间,清宗室贵族耆英在奉天积极部署海防,提出“严守口岸”“以守为战”的战略防御措施;鸦片战争之后,耆英在江南整军经武,提出“水陆并重”“改革水师定制”“师夷长技”等海防变革举措与思想。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A.鸦片战争推动晚清制度变革B.近代海防观念已初步显现C.清廷军事思想深受西方影响D.洋务派海防实践成效显著【解析】选B。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期间。材料讲述鸦片战争前后耆英的海防思想,从材料中“严守口岸”“水陆并重”“改革水师定制”“师夷长技”等信息可看出,在鸦片战争后的海防观念中已经存在现代化战略的要素,B正确;“鸦片战争推动晚清制度变革”,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A;深受西方军事思想影响,与时代不符,排除C;耆英不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排除D。6.(2023·佛山模拟)自1865年起,各通商口岸按照总税务司的要求,在年度贸易统计之外,另外编制年度贸易报告。海关总税务司专门发布通令,要求各关务必按时寄送年度贸易报告,如果延误,各关必须向总税务司呈递公文,说明缘由。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关税被列强所掌控B.内政外交丧失独立性C.外贸管理趋向规范D.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解析】选C。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各通商口岸按照总税务司的要求,在年度贸易统计之外,另外编制年度贸易报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税务司要求通商口岸按时寄送年度贸易报告,对外贸的管理越来越规范,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关税,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海关对外贸的管理,与内政外交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得出当时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的结论,排除D。7.(2023·佛山模拟)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上述是中国近代一场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部分内容。据此判断这场战争 ()A.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B.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D.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解析】选C。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主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4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条约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是《南京条约》,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中国由此进入近代史,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排除A;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排除D。故选C。8.(2023·佛山模拟)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老子之“无为”是“乃不治以治之”,其“无为”不是“枯坐拱手”,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易》《诗》一样,可知“诗人之所发愤”“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A.肯定儒道思想的历史价值B.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D.根植传统探求当下的经世之道【解析】选D。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魏源所处的时代,社会弊病丛生,国家面临西方入侵的威胁,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诠解,他认为老子之“无为”不是完全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反对违背客观规律和不考虑社会实际,呼吁世人认识当前国家和社会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发愤图强,抛弃空谈而走向务实,即“革虚而之实”。魏源将道家传统的“无为而治”与“经世致用”相结合,作为挽救社会、革除弊病的武器,反映他根植传统探求当下的经世之道,D正确;材料中,魏源主要借儒家、道家思想阐述救国主张,呼吁国人奋发、阐述救国主张才是主要目的,并非单纯肯定儒道思想,排除A;材料未提及人与自然争胜,排除B;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和军事,并未提出变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革新政治”说法不恰当,排除C。9.(2023·茂名模拟)19世纪中期三部史著《道光洋艘征抚记》《夷氛闻记》和《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这反映了 ()A.清政府已完全失去民心B.时人未认识到失败根源C.天朝上国观念色彩浓厚D.民族国家意识已经觉醒【解析】选B。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三部史著将失败的原因归结到林则徐的去职上,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战争失败的根源,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完全失去民心,排除A;材料反映时人对鸦片战争失败的认识,与天朝上国观念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时人对鸦片战争失败的认识,与民族国家意识无关,排除D。10.1792年,英政府以给乾隆祝寿为名,派马戛尔尼来华,并向清政府提出开放宁波的要求,当即遭到严词拒绝。此要求英国通过以下哪一条约得逞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选A。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宁波为通商口岸,A正确;《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签订时宁波已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排除B、C、D三项。11.(2024·深圳模拟)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 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 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解析】选D。据材料“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开放汉口、九江两地一方面可以诱使英国镇压太平军,另一方面可增加关税收入,故选D;1861年成立总理衙门,1857—1860年外交体制并未调整,排除A;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排除B;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公开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并不是以夷制夷,排除C。12.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一直控制着广州城。新赴任的两广总督黄宗汉为了不卷入广州的是非中,一路极尽拖延之能事,走了四个月才到达广东境内。材料现象表明 ()A.西方列强操纵了中国的内政B.清政府已失去民心C.清朝个别官员缺乏责任意识D.中央权威受到削弱【解析】选C。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黄宗汉作为新赴任的两广总督,为了不卷入广州的是非中而极尽拖延之能事,这说明其缺乏责任意识,C正确;材料现象表明清朝个别官员缺乏责任意识,A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材料现象表明清朝个别官员缺乏责任意识,材料并未体现民心向背的问题,排除B;材料现象表明清朝个别官员缺乏责任意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13.(2023·深圳模拟)有关晚清军队状况,曾国藩在奏折中说道:“兵伍之情状,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为常;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大抵无事则游手恣睢,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这可以用来说明晚清 ()A.军备废弛影响对外战争效果B.地方势力和朝廷分庭抗礼C.常备军的规模受到严格限制D.落后的军制受到外部冲击【解析】选A。题干所示为晚清军队军备涣散松弛,欺压民众,反映出清朝军队职能的扭曲及战斗力低下,难以达到抵御外患的效果,故选项A正确;题干并不能说明当时地方势力和朝廷分庭抗礼,B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干主旨,选项错误;C和题干主旨不符,错误;题干是曾国藩奏折对晚清军备的描述,没有军制受到外部冲击的信息,D排除。14.(2023·揭阳模拟)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以其“文明开化”而自诩为“文明”国家,并借助媒体进行战争报道,宣称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并通过操纵“文明”话语而影响西方舆论。日本这一行径 ()A.意在变更中国的专制政体B.导致清朝在国际上彻底陷入孤立C.能获得欧美国家的军事援助D.旨在掩盖战争的侵略本质【解析】选D。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利用“文明”话语影响西方舆论,以掩盖其战争的侵略本质,D正确;日本操纵“文明”话语的目的是维护其利益,不可能变更中国的政体,排除A;“导致清朝在国际上彻底陷入孤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日本只是利用舆论,并不是外交途径,无法获得欧美国家的军事援助,排除C。故选D。15.1876年,清朝与英国签订了《烟台条约》,其中有赔款、通商、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命驻英公使等条款。派驻英国的郭嵩焘被时人视为“汉奸”。这说明当时 ()A.天朝上国迷梦已破碎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洋务运动的收效甚微D.社会上守旧氛围浓厚【解析】选D。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6年(中国)。材料叙述了19世纪70年代的国人对派驻公使这一正常外交行为极度排斥的现象,由此可知当时社会守旧氛围浓厚,D正确;材料叙述了当时人们对派驻公使的态度,与天朝上国迷梦破碎无关,排除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仅是材料部分内容而非主旨,材料主旨是国人对派驻公使这一正常外交行为极度排斥的现象,排除B;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技术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材料主旨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C。16.1900年1月1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官方剿匪,只能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也”。同时,政府认为大多拳会都是“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联村众以互保闾里”。上述言论出台的背景是 ()A.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C.清廷利用民众对抗联军侵华D.义和团得到政府正式招抚【解析】选B。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义和团运动,认为其是为了自卫身家,互相帮助,是一种义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正值八国联军侵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对华资本输出主要指的是投资设厂,材料讲的是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和清政府的态度,排除A;材料只反映了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并未明确表现出对义和团的利用,排除C;清政府在一定时期利用过义和团,但是没有“正式”对外宣称招抚,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7分。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竟拱手而让之他人;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业。……时势至此,一腔热血,无地可洒,行且被发入空山,不忍见此干净土化为腥羶也。——摘编自清末黄遵宪《致建候函》材料二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材料三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1)材料一中的“新约”是指什么?用“新约”的内容说明令黄遵宪“天旋地转”的原因。(6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业”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这一条款,因此“新约”是《马关条约》。原因: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原因有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等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答案:(1)“新约”是指《马关条约》。(2分)原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等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4分)(2)据材料二、三,说明甲午战争的影响。(6分)【解析】第(2)题根据材料二“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可知,甲午战争真正惊醒了国人,促使中华民族觉醒;根据材料三“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可知,甲午战争的赔款增强了日本的实力;根据材料三“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可知,甲午战争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根据材料三“中国乃不国矣”可知,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答案:(2)影响:促使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了日本的实力;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6分)(3)指出材料三中的错误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解析】第(3)题材料三中“俄、法、德以仗义归辽”的观点欠妥。理由:结合所学,割让辽东半岛损害了俄、法、德三国的在华利益,因此三国干涉还辽只是为了维护自身在华利益,不是伸张正义。材料三中“俄、法、德以仗义归辽”的言论没有认清干涉还辽的真正目的。答案:(3)错误观点:俄、法、德干涉还辽是伸张正义。(1分)理由:三国干涉还辽只是为了维护自身在华利益,不是伸张正义。(2分)18.(12分)(2023·汕头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帝国国内日益分化成两大利益集团。派别主要观点垄断贸易派(1)在中华帝国各种生活必需品乃至奢侈用品应有尽有,外国商品想在中国大力开拓市场是不可能的。商人们应该更多地从中国进口,而非出口。(2)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达到很高的文明程度,所以他们一直不觉得对外交往有什么必要。这是一种孤立排外的文化。(3)清朝的法律和政府体制有其内在合理性。(4)在处理与清朝的关系时,最好方法不是挑战或无视其法律的权威,而是“对他们的制度和规定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并以和善的方式与中国政府交流”自由贸易派(1)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2)中国人实际上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3)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