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_第1页
十九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_第2页
十九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_第3页
十九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_第4页
十九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九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45分钟7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3·佛山模拟)孙中山深切地认识到,八年以来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步,就是“因为单破坏地面,没有掘地底陈土的缘故”,今后“改造中国的第一步”,只有重新开始革命,扫清官僚、政客等“地底的陈土”。这体现了孙中山 ()A.与袁世凯势力彻底决裂B.宪政理论的完善与推广C.革命思想的嬗变与升华D.新三民主义的正式形成【解析】选C。据材料“八年以来中华民国”可知,材料所述内容发生的时间为1920年前后,据材料“重新开始革命,扫清官僚、政客等‘地底的陈土’”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开始意识到中国问题的症结在于封建官僚、政客和军阀的反动统治,主张继续进行革命,推翻北洋军阀,这体现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嬗变与升华,C正确;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领导了护国运动,1916年袁世凯病死,排除A;材料主要讲孙中山主张推翻北洋军阀和其他封建势力,与宪政理论关系不大,排除B;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排除D。2.(2023·汕头模拟)民国时期,每当某个军阀或军阀派系对其敌手发起进攻之时,事前总要发表一则通电攻击对方,声称自己出兵是为了全国和平秩序或者为了保卫约法,反对独裁与滥权。这一现象 ()A.反映军阀已接受临时约法B.说明了民主共和道路任重道远C.表明了军阀割据不得人心D.体现了北洋军阀时期黑暗统治【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的“每当某个军阀或军阀派系对其敌手发起进攻之时,事前总要发表一则通电攻击对方,声称自己出兵是为了全国和平秩序或者为了保卫约法,反对独裁与滥权”可知,在军阀派系眼里“和平秩序”“保卫约法”不过是其攻击政敌对手的工具,这说明了在民国时期,民主共和道路任重道远,B正确;材料主旨讲的是军阀间武力争斗前夕的舆论攻击,由此并不能说明“军阀已接受临时约法”,排除A;题干材料讲的是军阀之间的派系斗争,并未直接反映民众对军阀割据的不满,排除C;北洋军阀时期黑暗统治一般指政治上反动、思想上复古,这和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3.如图为民国初期上海寄往烟台的实寄封,贴4分帆船邮票;信封背面印有“上海鸿泰永记袜机厂”的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A.资本主义发展催生了近代广告业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发展C.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的地位D.政府的政策助推了邮政业的改革【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封背面印有‘上海鸿泰永记袜机厂’的广告”可知,一些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采用打商业广告的手段宣传自己的产品,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春天,故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B正确;材料未涉及近代广告业是如何产生的,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排除C;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政策助推了邮政业的改革,排除D。4.民国初年,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大放异彩。北京各高校学生热情组织“工读互助团”,团员本着“互助之精神,实行半工半读”,团员“所得归公,各尽所能,团体供给”,声称要以此模式改造中国,各地学生纷纷效仿,影响极大,但最终昙花一现。这一结果说明 ()A.乌托邦式的社会改良方案脱离了国情B.未深入工农大众导致缺少社会支持C.马克思主义尚未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D.科学社会主义尚未成为思想界主流【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工读互助团”宗旨,说明其想通过空想共产主义式(即乌托邦式)的改良来改造中国,脱离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注定失败,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国初年学生社团的活动及结果,B误读材料,排除B;“工读互助团”团员并非都信仰马克思主义,且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况与学生社团的发展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学生社团想通过工读互助模式改造社会,但最终失败,这说明脱离社会实际的学生社团其失败不可避免,这与科学社会主义是否成为思想界主流无关,排除D。5.(2023·广州模拟)如图为1931年4月30日《申报》上的香烟广告,图中文字为:“沪上嗜烟仕女为国权问题特开圆桌会议,最后表决一致赞成拥护国权,即日起纸烟亦非国权不吸。”通过该广告,可以判断 ()A.广告成为主要营销手段B.近代女性政治意识逐渐增强C.民众生活已经完全西化D.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加剧【解析】选B。解读图文信息可知,女性能够和男性同台议论国事,说明女性政治意识逐渐增强,B正确;单从一则广告不能推测出当时广告成为主要的营销手段,排除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民众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不能说明民众生活已经完全西化,排除C;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6.1921年签订的《中德协约》规定:德国以现款400万元及津浦、湖广铁路债券交予中国,作为战事赔偿的一部分,并放弃庚子赔款;中国同意解禁战时被查封的德国在华财产。这说明中国 ()A.五四运动成果斐然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实业救国实践告捷D.国际地位有所上升【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虽然未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但仍以一战战胜国的身份与战败国德国等展开谈判,《中德协约》的签订说明,中国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受挫,但其国际地位仍有缓慢上升趋势,D正确;材料内容与五四运动的成果关系不大,排除A;B“开始”说法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维新思想的传播等均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B;材料内容与实业救国并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7.辛亥革命后,畅销商品的广告往往有如下表述:“美人可爱,香烟亦可爱。香烟而为国,货则犹可爱”“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此类商品的畅销反映了 ()A.列强经济侵略的深入B.文明排外成为时代主流C.民族群体意识的发展D.群众性革命运动的高涨【解析】选C。根据材料“香烟而为国,货则犹可爱”“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可知,材料中的畅销商品的广告带有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色彩,此类商品的畅销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族群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C正确;材料凸显的是对洋货的抵制和对国货的维护,并非强调列强经济侵略的深入,排除A;材料可以体现文明排外,但无法得出文明排外成为时代主流这一结论,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群众性反帝爱国意识的高涨,而非群众性革命运动的高涨,排除D。8.(2023·深圳模拟)1903年,晚清白话文运动以白话文写作为主要手段(工具),以白话报刊为主阵地(载体),民国初年迅速蔓延至白话教科书、白话告示、白话宣传品等,自然也包括白话小说、戏曲、通俗歌诗等文学体裁。这说明清末民初 ()A.知识分子积极推动文学革命B.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日益深入C.各种进步势力达成改革共识D.有识之士注重对国民的思想启蒙【解析】选D。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进步思想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这说明当时有识之士注重对国民的思想启蒙,D正确;文学革命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排除A;白话文运动不是政治改良运动,排除B;C表述与材料主旨及史实均不相符,改革在当时并未形成“共识”,排除C。9.如表所示是20世纪初中国出现的影响较大的小说刊物。由此可知,这些刊物的创办旨在 ()名称创刊人或主要编撰者创刊时间发刊词宗旨《新小说》梁启超1902年11月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绣像小说》李伯元1903年5月藉思开化夫下愚《新新小说》陈景韩1904年9月意在浸润兼及,以一变旧社会腐败堕落之风俗习惯《新世界小说社报》孙延庚1906年5月视为开通民智之津梁,涵养民德之要素《月月小说》吴趼人1906年11月(一说10月)庶几借小说之趣味之感情,为德育之一助云尔《小说林》黄摩西1907年1月则其能鼓舞吾人之理性,感觉吾人之理性A.推动文学革命发展B.传承优秀传统文化C.促进国人思想启蒙D.丰富民众文化生活【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小说的发刊词宗旨多有启发国民思想、培育国民素质之意,即这些小说杂志的创办旨在促进国人思想启蒙,C正确;文学革命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新文化运动还未开始,排除A;这些小说的发刊词宗旨没有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排除B;这些小说刊物创办的目的不是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排除D。10.(2023·揭阳模拟)下图为1868-1913年中国部分进口商品比重(单位%),据此可知 ()年份186818801890190019051913棉制成品29.024.920.221.525.619.3棉纱2.54.615.314.315.012.7机械--0.30.71.21.9A.手工棉纺织业逐步瓦解B.机械制造依赖欧美列强C.实业救国思想日益普及D.民族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解析】选D。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国进口棉制成品比重有所下降,民族工业所需原料棉纱、机械设备比例有所上升,这反映出民族经济获得一定发展,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棉制成品等商品进口情况,与手工棉纺织业“瓦解”无关,排除A;仅从表格无法得出机械制造对欧美的依赖,排除B;仅从表格,无法得出“实业救国思想日益普及”,且实业救国思想是19世纪末兴起,排除C。11.1914年一位上海商界人士称,中国药店“多不十分注意广告”,而各大西药房“颇知利用广告,或以崭新之广告文登诸新闻,或以美丽之广告画贴于街市”,许多广告一边强调其“西药”身份,一边掺和中医概念表述疾病。这类广告 ()A.顺应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B.便利了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C.反映了新旧杂陈的社会风貌D.促进了中医行业的自我革命【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这类广告一边强调其“西药”身份,一边掺和中医概念表述疾病,可谓深谙国人对西药的疑惧心理,以此方式获取读者认同,反映当时新旧杂陈的社会风貌,C正确;这类广告不能反映思想解放,而是反映出思想保守的一面,排除A;这类广告仍然使用中医概念,无益于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排除B;材料所示为西药的宣传方式,不能得出中医行业发展的相关情况,排除D。12.(2023·潮州模拟)为进一步推进近代小学教育,1915年初,袁世凯政府出台多条法令,要求各地按照新的要求开展小学教育,下图漫画创作于此时,画中两人朝着标有“改良私塾”的学屋走去,其中一人戴着礼帽,另一人为陪同人员,而私塾内的老先生见此情形,遁窗而逃,这反映了 ()A.读书人与政府矛盾激化B.传统教育稳定发展C.教育改革顺应时代发展D.近代教育转型曲折【解析】选D。由题干可知,袁世凯政府颁布法令推进近代小学教育,而传统私塾张挂改良招牌却行旧式教育,面对检查人员,私塾教师遁窗而逃,反映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曲折,D正确;题干只有私塾教师的恐慌,私塾教师不能代表读书人群体,排除A;此时为近代教育转型时期,故传统教育不能稳定发展,排除B;近代教育改革确实顺应时代发展,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13.(2023·广州模拟)下表为近代中国部分民族企业信息表。这反映了民族企业 ()时期代表企业企业口号企业行为19世纪70-90年代继昌隆缫丝厂还哺祖国施米、施药、赠诊、开办义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通大生纱厂振兴棉业,实业救国办学堂、资助革命20世纪20年代民生实业公司宁举丧,不受奠仪关闭工厂、捐助抗战A.重视教育培养技术人才B.内外挤压经营困难C.关注民生履行社会责任D.技术受限轻重失调【解析】选C。依据材料“施米、施药、赠诊、开办义学”“办学堂、资助革命”“关闭工厂、捐助抗战”可以看出,部分近代中国的民族企业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为国为民,通过向社会回馈,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C正确;重视教育仅是其中的一项企业行为,排除A;材料未涉及企业经营状况、技术状况,排除B、D。14.新文化运动时期,墨学研究称盛一时,许多有识之士与儒学分道扬镳,而回归墨学,如易白沙在《述墨》中认为:“其学勇于救国,赴汤蹈火,死不旋踵(面对死亡也不后退)。精于制器,善于治守。以寡少之众,保弱小之邦,虽大国莫能破焉。”这说明,当时学者 ()A.彻底地抛弃了封建儒学B.积极探索救亡图存之路C.反对照搬西方工业文明D.注重消除新文化运动的阻力【解析】选B。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有识之士发掘传统墨学的现代精神,倡导和弘扬墨学的救世精神,力图通过研究墨学来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B正确;墨学盛行不等于抛弃了儒学,当时仍有很多学者尊崇儒学,排除A;材料只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墨学研究盛行,并未涉及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态度,排除C;当时的新文化指的是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研究墨学体现的是从传统文化中探求救国之道,并非消除新文化运动的阻力,排除D。15.1913年袁世凯政府通过《天坛宪法草案》,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陈独秀对此行为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抨击,指出“盖宪法者,全国人民权利之保证书也,决不可杂以优待一族、一教、一党、一派人之作用”。陈独秀的抨击意在()A.捍卫新文化运动的成果B.宣扬近代的民主自由思想C.抨击袁世凯复辟的行为D.否定传统儒学的纲常伦理【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否定了袁世凯尊孔复古的主张,这是在宣传近代的西方民主自由思想,B正确;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A;1915年的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材料的时间是1913年,排除C;陈独秀否定传统儒学纲常伦理的目的是宣扬近代民主自由思想,D不是陈独秀的深层次目的,排除D。16.(2023·湛江模拟)一战后,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说法的基础上,有人提出,还需要加上“费先生”(Philosophy)或“穆姑娘”(Morality),主张以哲学和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刻画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这一认识反映出当时 ()A.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C.一战诱发了传统文化的转型D.国人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残酷的帝国主义战争,它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战后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对这种弊端进行反思,“主张以哲学和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所以材料中的认识反映了当时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A正确;材料中的认识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排除B;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是社会发展需要与西方文化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一战诱发,排除C;材料中的认识没有体现对民族独立与政治民主的追求,不能反映国人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排除D。【深化点拨】新文化运动前期三大内容的关系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新道德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7分。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受有识之士的建议,于1917年选派14万华工赴欧洲协助协约国作战。华工中的70%来自山东农村,他们许多人目不识丁,但淳朴老实、任劳任怨,渴望能帮家人过上好日子(按照合同,每个华工每月不但可以领到12块大洋,他们在中国的家属每月还有10块大洋的养家费)。华工中的马春苓、孙干是乡村教师,他们去欧洲不仅是为了挣钱,一个是为了圆“环游之志”,另一个则是怀揣考察欧洲教育的初衷,希望将来回国创办学校,开启民智。华工们在欧洲战场上从事多样的工作:挖战壕、修铁路、排地雷,在火药厂、兵工厂、化工厂、造纸厂等地方工作,有的甚至成为修理坦克、飞机的熟练工。由于敌军炮火、瘟疫和伤病,至少有1万名华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战后约3000名华工在法国成家定居,成为中国较早一批欧洲移民者。比利时伊普尔市一战纪念馆馆长说:“华工是我们一战和当时欧洲历史的重要部分,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帮我们重建家园,我们对一战华工心怀感激。”——摘编自邓卫华、王阳、应强《一战华工:跨越百年的告慰》(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选派华工参战的原因。(6分)【解析】第(1)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北洋政府选派华工参战的原因可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思考。国际方面:结合所学,战争导致协约国劳工缺乏;北洋政府意识到德国两线作战,失败不可避免,于是选派华工赴欧洲协助协约国作战。国内:据材料“受有识之士的建议”得出有识之士的建议;结合所学,北洋政府选择对德宣战,有借机收回山东主权,提升国际地位的考量。答案:(1)国际:战争导致协约国劳工缺乏;德国两线作战,难以取胜。国内:有识之士的建议;借机收回山东主权,提升国际地位的考量。(6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华工参战的历史贡献,归纳华工的优秀品质。(9分)【解析】第(2)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贡献:据材料“华工们在欧洲战场上从事多样的工作……由于敌军炮火、瘟疫和伤病,至少有1万名华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得出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贡献;结合所学,华工参战帮助中国获得一战战胜国地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据材料“华工是我们一战和当时欧洲历史的重要部分”得出成为欧洲一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战后约3000名华工在法国成家定居,成为中国较早一批欧洲移民者”得出促进中西文明交流。品质:华工不远万里、不辞辛劳、不惧艰险出国参战,既是为了帮家人过上好日子,也为提升国家国际地位作贡献,可得出家国情怀;据材料“淳朴老实、任劳任怨”得出勤劳朴实;据材料“成为修理坦克、飞机的熟练工”“至少有1万名华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得出勇敢智慧、不怕牺牲。答案:(2)贡献: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贡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成为欧洲一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中西文明交流。品质:家国情怀、勤劳朴实、勇敢智慧、不怕牺牲。(9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末以降,中国史学经历过三次明显的转型。这三次转型的中心议题,都在于寻求史学“话语体系”的革新,其结果是出现了三种形态不一的“新史学”。第一次史学转型发生在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