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暑假作业 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1页
初中语文暑假作业 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2页
初中语文暑假作业 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3页
初中语文暑假作业 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4页
初中语文暑假作业 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业08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

(60分钟60分)

假日阅读

1.还未发生的事不必担心。在辽阔的撒哈拉沙漠上,生活着一种土灰色的沙鼠。每当旱季来临时,

它们就会开始囤积草根,整日忙忙碌碌。但奇怪的是,就算草根已经足够,它们还是会继续分秒必争地寻

找,一刻也不得停歇。于是到最后,沙鼠辛苦囤积的草根,大部分直到腐烂也没有用上。在其他动物享受

悠闲时光时,只有沙鼠活得疲惫又焦虑。生活中,很多人也和沙鼠一样。整日担惊受怕,总觉得下一秒危

机就要来临。被灾难化的想法控制了思想,葬送了那些本应该快乐的瞬间。

2.《人性的优点》中说:“请教我不哭喊着要月亮,也不为打翻的牛奶流泪。”人生在世,无常本就

是平常,有些事更非人力所能改变。即便我们费尽心思,饱受煎熬,现实也依然摆在那里。真正通透的人,

会允许一切发生。放下对无常的恐惧,你才能解脱自己,活得坦然和开心。

3.责任是成长的标志,担当是成熟的象征。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用

担当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不能脱离与语境的联系,首先认真通读原文,根据上下文语意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把可以确

定断开的地方先断开,这是断句的关键,是重中之重。有时候,理解文意存在困难,可借助一些标志和语法来进

行断句。

1.借助名词和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做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

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

君、若(表示“你”),其、彼、止匕、之等。如果这些名词或代词做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就可能需要断开;如

果这些名词或代词做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也可能需要断开。

2借助动词和形容词。充当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

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

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3.借助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

的地方。

4.借助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常见的判断句

有“……者,……也”“……也”等,反问句有“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

“何……为”等,被动句有“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结构有“如……

何”“况……乎”“何(以)……为”等。

M巩固提升练

一.名句名篇阅读(共3题,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他嗤笑子路

是因为子路“,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诗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______,,

(3)《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一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是“,

【答案】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易错字:商、犹、庭、悠、说。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述了一个春日的活动场景,其中,“,,

两句具体提到了与水边和祭台相关的两个行为,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

(3)在古诗词中,“梦”常常成为诗人们表达情感、寄托理想的载体。“梦”可以是美好的愿景,也可

以是无尽的回忆,还可以是虚空和幻灭的象征,如“,”两句。

【答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浴乎沂风乎舞雪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萧”“舞雪”“度”“妆”“尊”“爵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暮春季节天气回暖,穿上轻便的春装,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中曾皙描绘的那样,和三五知己好友,",",唱着歌回来。

(2)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总能激发诗人各样的情思,杜甫在《登岳阳楼》一诗中面对眼前洞庭湖

“,”的景象,顿生忧国之思。

(3)小明同学学习上不够专注,他的老师引用荀子《劝学》里所举的反面事例“,”来

劝诫他不可浮躁。

(4)《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比喻手法劝谏皇帝要有度量,不能骄傲自满;劝谏皇帝要“兼

听则明“,多听取臣下的意见。

【答案】浴乎沂风乎舞雪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

穴无可寄托者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沂”“零”“诉”“螯”“鳍”等。

翰能力培优练

二.文言文阅读(共二大题,40分)

(一)文言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

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日:“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日:

“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日:“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

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日:“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医

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

不日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目:“诺。”于是老弱有养,鳏

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

子工”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

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

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

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中千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

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

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3分)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乐贤而哀A不肖B守国C之本也D今君爱E老而恩F无不逮G治国H之本也。

2.(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道过燕”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B.“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与“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与”

意思不同。

C.“不肖”既可以指没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指品行不好的人,文中指前者。

D.“凶年”指荒年,古文中歉岁、灾年、饥谨、年谷不登等词语也能表达这种意思。

3.(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唯恐天下百姓不能发展壮大,所以对待百姓就好像对待婴儿一样。饥饿的就给他食物吃,寒

冷的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们,培育他们。

B.齐桓公经过燕国时,燕国国君走出国境来迎接,齐桓公认为是自己不讲道义,才使燕国国君因畏

惧而失了礼仪。

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一个因终年背柴而面露饥色的人,景公很同情他,于是下令让官吏供养他。

晏子肯定了他的这种做法。

D.孔子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后准备祭拜,弟子对这一做法不理解,孔子解释说打渔人一心施舍别人而

不让多余的财物腐烂,是圣人,而接受了圣人的赏赐需要祭拜。

4.(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3分)晏子与孟子二人在劝谏君主的时候所表达出的治国思想是相同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BDG2.A3.C

4.(1)天气炎热,远离集市,卖鱼又卖不出去,原想扔掉它,不如献给先生您。

(2)慎重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

着或顶着东西了。

5.①治国思想:都表明要以民为本。②材料一中晏子认为要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③材料二中

孟子认为要制民之产,驱民向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喜欢贤能之人而哀怜无能之人,是保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

治国的根本啊。

“乐贤而哀不肖”为并列短语,其中“不肖”作“哀”的宾语,故B处断开;

“守国之本也”是判断句,D处断开;

“治国之本也”与“守国之本也“结构一致,G处断开。

故选BDG。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都是“取道”的意思。句意:他的军队取道(经过)燕国。/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B.正确。给与/赞同。句意:于是将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我赞成曾点的观点。

C.正确。

D.正确。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终年背柴而面露饥色的人”错误,“长年”是指“老人”,“长年负薪而有饥色”是指“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

色”。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售”,卖出去;“不若”,不如;“君子”,您。

(2)“庠序”,学校;“申之以孝悌之义”,状后,以孝悌之义申之;“颁白者”,头发花白的老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可知,晏子认为要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

之人。

根据材料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

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可知,孟子认为要制民之产,驱民向善。

由此可见,二人都表明要以民为本。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

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总担心他不能长大成人。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他的军队取道(经过)燕国,燕国国君走出国境迎接桓公。桓公问管仲:“诸

侯之间迎接一定要出国境吗?”管仲说:“不是天子就不出国境迎接。“桓公说:“这样的话是燕国君主

畏惧我而有失礼仪了。我不讲道义,致使燕国国君有失礼仪。”于是将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诸

侯听到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贺。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年老的人背负柴草面带饥色。景公很同情他,叹息说:“叫官吏奉养他。”

晏子说:“我听说,喜欢贤能之人而哀怜无能之人,是保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

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景公听了面带喜色地笑了。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圣贤之人就喜欢圣

贤之人,见到无才能之人就哀怜无才能之人;我现在请求把那些年老羸弱无人供养的人,那些没有家室的

鳏男寡女,按照等级供给他们生活用品。”景公说:“好吧。”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了供养,鳏男寡女

有了家室。

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打渔的人诚恳地向孔子献鱼,孔子不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炎热,远离鱼

市,卖鱼又无人购买,原想扔掉它,不如献给先生。”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让弟子打扫尘秽,将要祭拜

鱼,弟子说:“人家将要扔掉这鱼,现在先生将要祭拜他,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一心施舍别

人而不让多余的财物腐烂的人,是圣人,现在接受圣人的赏赐,能不祭拜吗?”

材料二:

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而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像百姓,没有可以

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如果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不羁,不守法纪,胡作

非为,没有做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就是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

却可以做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能奉养父母,下能养活

妻子儿女;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也就

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能奉养父母,下不能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

遇上年成不好,也免不了要饿死。这样,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您既然想

施行仁政,为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了;鸡、猪狗

这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

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头发花

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在道路上走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一般老百姓不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

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是不可能的。

(二)文言文阅读n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8分)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停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多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目:“毋从俱死也。''张良日:“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日:“为之奈何?"张良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鲸生

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

目:“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日:“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日:“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日:“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日:“孰与君少长?”良日:“长

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

婚姻,日:“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日:“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沛公曰:“诺。”因言日:“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

日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辗辕,良引兵小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皖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

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导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

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目:“此独其将欲叛耳,

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日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国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良说汉

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

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用臣计,幸而时中,臣

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6.(3分)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张A良B多C病D未E尝F特G将H也I常J为K画L策M臣N时0时P从Q汉R王

7.(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中的“善”,两者意思不同。

B.乙文中“良引兵从沛公”的“从”,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公从之”中的“从“,两者意思不同。

C.甲文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与乙文中“不如因其解击之”的“因",两者意思相同,都译为“趁”。

D.甲文中“具告以事”中的“具”,与乙文中“为五万人具食”中的“具”,两者意思相同,都是“准备”的意

思。

8.(3分)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报张良的救命之恩,项伯夜访,刘邦一方趁此机会拉拢项伯,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是

情节变化的关键。

B.秦军果然反叛,打算联合沛公西击咸阳,但张良担心秦军将领不会听从,趁他们松懈,率军一举

攻破秦军。

C.刘邦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听说项羽将发起进攻时,虚心向张良问计,韩信要自立为王时,又听从

了张良的建议,

D.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张良对刘邦事业的巨大帮助,凸显了张良独特的人格魅力。

9.(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10.(3分)结合文本分析张良能深得刘邦重用的原因。

【答案】6.DIN7.D8.B

9.(1)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2)我听说晓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商人容易用利益动摇(他)。

10.①忠心耿耿。甲文中项伯告诉张良有危险,要张良随他一起离开,但张良选择留下,并谋划帮助刘邦

解除了危机。

②足智多谋。乙文中张良献计刘邦,利诱秦将,拿下咸阳。

③不贪名利。乙文中刘邦分封功臣,要分封张良三万户,张良却自认为没有战功,只接受“留”作为封地。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

“张良多病”,主谓结构,其后断开,即D处。

“未尝特将也,,,“也”,句末语气词,断句标志,其后断开,即I处。

“常为画策臣”,“画策臣”作“为”的宾语,其后断开,即N处。

故在DIN三处断开。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与……交好;拭。句意:他一向跟留侯张良交好。/将刀擦净,收藏起来。

B.正确。跟从;听从。句意:张良率兵跟随沛公。/鲁公听从了他的话。

c.正确。句意:不如趁此好好地款待他。/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D.“两者意思相同”错误。详细地;准备。句意: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详细地告诉张良。/替五万人准备粮

食。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张良担心……率军一举攻破秦军”错误,原文为“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是沛公率军,不是张良。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2)“闻”,听说;“易”,容易;“动”,动摇。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

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可概括出,忠心耿耿。甲文中项伯告诉张良有危险,要张良随他一起离

开,但张良选择留下,并谋划帮助刘邦解除了危机。

结合"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

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

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至咸阳”可概括出,足智多谋。乙文中张良献计刘邦,利诱秦将,拿下咸阳。

结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

乃封张良为留侯”可概括出,不贪名利。乙文中刘邦分封功臣,要分封张良三万户,张良却自认为没有战

功,只接受“留”作为封地。

参考译文:

【甲】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一向跟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

马赶到刘邦军营,秘密地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

“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为韩王送沛公,沛公现在遇到急难之事,我逃走了,是不讲信义

的,我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了,把情况详细地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么办?”张

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浅陋的小子劝我说:'把守函谷关,不要让诸

侯的军队进来,秦地就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