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9-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其次次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征是()A.通过构建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巩固统治C.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D.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强化王权2.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并得到周天子承认的事务。司马光以此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并指出周天子的行为有悖礼制。司马光意在()A.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B.希望效仿西周实行分封制C.批判三家分晋对礼制的僭越D.为支持变法供应历史依据3.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觉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觉地分布状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铁制农具得到普遍运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4.先秦儒家提倡“仁爱”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人文观;而墨子主见从“农与工肆之人”中培育成名副其实的“兼士”或“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这表明()A.先秦实现了选官制度多样化B.两个学派的“仁爱”本质相同C.儒家和墨家均强调选贤任能D.墨家反对儒家阶级固化的思想5.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不约面同地都提出尚贤的主见。孔子“先有司,小过,举贤才,商鞅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则,墨子提出“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材料反映了当时()A.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儒学与墨学的融合C.中心集权渴求人才D.社会转型发展需求6.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接连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持续了两千多年。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分就在于()A.中心和地方的权力安排不同B.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C.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D.对国家治乱的干脆影响不同7.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的“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样的,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以及社会细胞的“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在长期的历史条件和时期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该治理模式()A.是以宗法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B.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沟通与融合C.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持续D.确保了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8.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需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忱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9.汉武帝在尊儒过程中及其以后,其它各学派因失去国立博士官而地位不断下降,但各学派的著作均可保藏、流传,供人学习、探讨。并且汉武帝还通任子、资选、征召、公车上书等途径,把法、道、纵横、杂家以至方术之士罗致在左右。这反映出()A.儒学为官方唯一意识形态 B.百家争鸣具有了新的内涵C.诸子学说出现了融合趋势 D.思想专制的方式比较敏捷10.“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和这种制度相对应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C.“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11.下表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表,对此相识正确的是()时期初唐武则天玄宗肃宗至德宗顺宗至武宗宣宗至僖宗宰相数目6315159639698科举入仕53122216986科举入仕%7.9120.5337.293371.8887.76A.唐朝在科举制度之下,君主专制强化B.初唐科举入仕宰相比例很低,说明世官制还有很大影响C.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渐渐成上升趋势,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加D.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渐渐成上升趋势,说明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12.唐代科举制以士人“名”的凹凸为评鉴的标准、录用的依据。这里的“名”不仅是文学教养的程度,更关键的是士大夫社会里文坛领袖赐予的评价。这一现象表明唐代科举取士()A.以才学作为主要依据B.保证了公允公正的原则 C.深受社会舆情的左右D.受前代选举制度的影响13.隋唐时期,皇帝经常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这种现象()A.导致唐朝起先由盛转衰B.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峻C.推动政治中心渐渐东移D.推动经济重心渐渐南移14.宋代农夫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全部制经济B.增加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夫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15.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纳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足,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16.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A.社会上奢侈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加17.宋代理学家程颐说:“人与圣人,形质无异,岂学之不行至耶?”(圣人)大抵须是自强不息,(人)将来涵养成就到圣人田地,自然气貌变更。”材料反映出宋代理学()A.否定了封建等级秩序B.推崇“格物致知”思想C.强调“人”的自主性D.否定“君权神授”理论18.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皇权被严峻减弱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D.内阁制名存实亡19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削减C.一般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20.明朝中后期,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加工,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史学界称上述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主要依据是()A.苏州、杭州、松江是纺织业发达地区B.机户和暑袜店主进行的都是商品生产C.机户和机工、暑袜店主与当地居民形成雇佣关系D.丝织业和暑袜制造业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21.晚明文献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裂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贵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材料表明当时()A.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B.“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C.“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D.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22.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上述思想()A.是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反映了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C.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D.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23.如今国家在大力提倡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有学者在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进行总结时提出“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读小说,不仅当文学读,还当思想读。”这是因为明清小说()A.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遣需求 B.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C.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俗易懂 D.符合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求24.《大明律》专设《禁止搬做杂剧律令》,不准艺人在民间戏曲中扮演程朱形象,违令者都按亵渎圣贤治罪。程颐、程颢和朱熹成为神圣不行侵扰的圣贤偶像。这表明明代()A.圣贤崇尚成为社会生活主题B.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相统一C.民间艺术受到政府严格管理D.主流思想与世俗文化相冲突25.鸦片斗争前,中国学问界说到美国的国家元首,很自然的用“头人”“酋长”一类的字眼;鸦片斗争后,发觉无论用“酋”还是用“皇帝”都名不符实,于是音译了“伯理玺天德”,意译了“总统”来指称美国元首。这说明()A.学问界抛弃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学问界对美国的相识有所加深C.美国总统制得到国人普遍认同D.向西方学习进入主动选择阶段26.就甲午斗争而言,日本当然赚的盆满钵满。但放在大历史中看,大获全胜的日本却因此埋下祸端,最终差点落得个亡国灭种的境地。该分析,意在指出甲午斗争()A.制造了中日的历史仇怨B.助长了日本的军国主义C.激化了美日之间的冲突D.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7.有资料表明:“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斗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起先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鸦片斗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B.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C.中国自然经济的反抗力相当坚韧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28.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0文。19世纪20年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到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该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晚清官吏贪腐严峻B.小农经济根深蒂固C.英国大量走私鸦片D.中国被迫开设商埠29.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A.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B.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限制C.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D.增加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念30.某作者在其博客《晚清“春天的故事”》一文中提到,“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该作者描述的现象()A.是近代自然经济瓦解的必定结果B.违反了中国近代客观的历史事实C.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承认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31.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异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微环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艳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B.官场的功利主义严峻阻碍了近代化进程C.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相识D.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32.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阔,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A.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念态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奇妙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D.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观念33.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迟疑摇摆和缺乏远见。下列争论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A.“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B.“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C.“以筹饷练兵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D.“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34.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头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载歌载舞“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裂)。这反映了()A.辛亥革命使民主同等思想深化人心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C.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35.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化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犹如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A.全面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B.试图维护中国旧文化的主体地位C.确定传统文化对社会稳定的作用D.主见渐进式以避开社会动荡36.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见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见的意图是()A.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努力实现社会公允正义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D.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37.辛亥革命后,“自由、同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决信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皇权思想照旧在,袁世凯1915年称帝、张勋1917年拥溥仪复辟等等,在推动政治现代化方面,材料留给我们的借鉴意义是()A.北洋军阀是中国进行政治现代化的主要障碍B.政治现代化须要确定程度的经济现代化支持C.皇权思想导致革命派挽救民族危亡努力失败D.政治现代化须要有民众的现代化观念为基础38.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开眼笑,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B.作者目的在于削减新文化运动的阻力C.指责了时人全盘确定西方文化的看法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39.在参与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后,日本代表牧野伸显担忧:“世人不察,以为在巴黎之中国委员,为血气所驱使,为功名所激发,致有此等行动。……余深信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酝酿已数年之久”。由上述信息可知五四运动()A.表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日益觉醒B.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C.中国代表出于个人立场拒签和约D.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40.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共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始终为学界探讨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面貌一新C.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白方向D.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41.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详细实际相结合。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缘由是()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C.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D.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42.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夫运动蓬勃发展,北伐成功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说明时()A.工农运动推动大革命发展B.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C.北伐斗争取得了重大成果D.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气43.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多不能干脆推行,而必需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间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这充分表明()A.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没有取得实际权力B.这时候的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C.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更D.国共两党必将分裂44.井冈山道路开拓时,引起党内部分人士的质疑。他们对农夫革命持悲观看法,对这条道路横加指责,并提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能否救中国”“红旗究竟能够打多久”等疑问。这些质疑()A.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B.刚好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C.否认了农夫运动的历史作用D.低估了武装暴动的主动影响45.1930年3月,中共中心文件规定,“没收士地后确定要宣扬土地是天生的,打破私有的观念,并宣布土地的全部权归苏维埃即是归群众自己,禁止土地的买卖”。这一规定说明白A.订正了土地革命中的错误路途B.土地政策调动了农夫阶级的革命主动性C.土地政策具有确定的“左”倾色调D.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46.有探讨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由工头招工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A.无法避开官僚资本的压迫B.以传统手工业为主C.仍带有深厚的封建性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47.下面两则民谣出现在20世纪30年头。“日本货,制的精,中国人认不清;若非学生闹得凶,确定要了我们的老性命!”“学生学生你别闹……又无枪来又无炮,赤膊上阵瞎胡闹……闹了几个月毫无见功效,问你害臊不害臊。”据此推断,上述民谣()A.两相冲突,反映社会心态B.叙事含混,无法用于探讨C.语言通俗,历史相识深刻D.流传广泛,意味民众觉醒48.1937年10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如我与倭寇妥协,无论至何程度,彼少壮派侵略之宗旨必贪得无厌,漫无止境。一有机会,彼必不顾信义,接着侵略而不止矣。”这表明蒋介石()A.提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理性地看到了中日民族斗争结局C.希望速战速决争取战略主动D.坚持抗战究竟的决心和意志49.1938年初,国民党中心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安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实行扩大国防生产实力、嘉奖海内外人民投资、激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D.主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50.八路军某指挥官在全国抗战初期的一次战役后说:“(中心军队)对主要点应坚工固守,而不应到处守,应行决战防卫与运动战,应集中优势兵力、飞机、大炮于决战点。至于他们军官的调动、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对群众关系的改善,都是他们很重要的问题。”这一说法()A.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做法B.改善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境况C.蕴含着抗战成功的正确策略D.指出了国民党的消极抗日意图51.1942年10月,美英两国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同等条约。1943年5月,中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起先生效。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B.中国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地位提高C.中国遭遇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D.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52.我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与,探讨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这充分说明白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坚持的原则是()A.民主集中制B.人民民主C.依法治国D.政治协商53.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需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A.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54.1949年,毛泽东主席曾说:“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毛泽东这一思想()A.奠定了社会主义政党理论的基础B.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己经建成C.发展了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理论D.发展为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以原则55.下图是20世纪50-70年头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20世纪50年头20世纪60年头20世纪70年头A.英法美B.英美苏C.中苏美D.美中苏56.下表是我国1952年和1957年各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变更状况。这一变更()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1952年19%1.5%0.7%71.8%7%1957年33%56%8%3%1%以下A.主要得益于“一五”安排的完成B.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体现出当时经济建设的冒进思想D.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途要求57.有学者统计,1950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16152人,在7778名去社会主义国家留学的学生中学习工科的有5179名。如依据苏联论著中的几个数字计算,中国留苏人员超过了20000名,其中包括在苏联企业里学习的人员。这一状况的出现,其主要缘由是当时我国()A.实行“科教兴国”战略B.确立国家发展安排C.文化教化全面彻底中断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58.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党中心召开的学问分子问题会上呼吁: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安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安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安排。”这一呼吁针对的是()A.“一五”安排后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冒进势头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右倾保守”思想C.学问分子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59.从1960年起先,国家对粮食实行超购加价和嘉奖方法,全国粮食平均加价5%。1961年提高收购价格,提价幅度为粮食20%,油料13%,生猪26%,禽蛋37%。同年4月还确定对棉花、油料等主要经济作物实行嘉奖政策,并把农副产品划为三类,实行不同的收购价格。这表明我国()A.着手大力调整国民经济B.深化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C.统购统销政策成效显著D.加速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60.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赐予充分确定。随着“文革”到来,辛亥革命的探讨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旺盛局面。这说明()A.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争议很大B.史学探讨深受时代影响C.阶级立场影响史学探讨的方向D.历史评价难以统一标准二、单项选择(共2题,61题24分,62题16分,共40分)61.(24分)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苦苦探究。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斗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材料:材料一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斗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今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主动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记》材料二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场前无古人的宏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快速成长起来,经验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光明日报2013年)材料三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反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斗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更。……许很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斗争中的实际视察,才真正相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四周。——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20世纪20年头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缘由。(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革命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做了哪些探究?(10分)(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斗争历史地位的理解。(4分)结合所学学问,从国内角度归纳推动抗日斗争成功的重要因素。(4分)62.(16分)2024年初,教化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刊登在《中国高等教化杂志》上名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增加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实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