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按社会形态梳理:原始社会:远古人类和氏族公社时期
(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封建社会:战国、秦朝——清朝(公元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考情解读】2019年全国Ⅰ卷24王位继承制度商周政治制度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战国的经济全国Ⅲ卷24孝、悌、乐、礼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西周宗法制2020年全国Ⅰ卷24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挑战商周政治制度全国Ⅱ卷24秦汉角抵运动古代的体育运动全国Ⅲ卷24商周、春秋战国和汉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古代商业的发展2021年全国乙卷24分封制商周政治制度全国甲卷24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春秋战国百家争鸣2022年全国乙卷24商、西周青铜器铸造古代手工业发展全国甲卷24老子的政治思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命题范围: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有时会考查古代史长时段的小专题考查。考查内容:三个模块中政治史考查比重较大,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考查频率较高;经济史模块农业、商业、手工业均有考查;文化史方面,汉字演变、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考查频率较高。考查趋势:重点考察具有较强时代性及历史影响的核心概念或历史事件如分封制、宗法制、小农经济、儒家思想、汉字演变等。反映当代国家顶层设计实施及主流价值观是明显趋向,如2018年1卷“《墨子》中的记载”反映“五育并举”;2019年Ⅱ卷“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题彰显“四个自信”等。【阶段特征】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一、远古时期(原始社会:历经约200万年的历史)1.政治: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天下为公
(1)多元一体的格局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③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超过2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关注新教材、新观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2.经济(一)农业的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①生产工具:石制工具为主(石刀、石斧、石犁)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③作物种植:南稻北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④土地制度:公有制(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⑤生产形式:简单协作,集体劳动⑥水患治理:大禹治水⑦生活方式:经常迁徙(二)手工业1.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2.新石器(磨制)时代手工业最重要成就是陶器的发明
3.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上古时期已会养蚕缫丝。(三)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2.贝壳是中国最早的交换媒介。3.思想文化天文学:尧设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测日月星辰;汉字起源: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象形文字)绘画:彩陶画《鹳鱼石斧图》---中国绘画的源头。戏曲:原始歌舞傩戏--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原始歌舞傩戏王位世袭制①标志:禹传子启(公天下→家天下)②方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③影响: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家天下取代公天下b.国家成为帝王私产,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一)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年)禹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公天下”到“家天下”、“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转折点,其根本原因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王位世袭制成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二、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年——前771年)----政治(二)商朝(前1600年汤—前1046年纣)行政管理制度:内外服制①内容:“内服”-中央:由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之地“外服”-地方: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②特点:以商族为中心的松散的方国联盟,商王只是盟主
中国早期的国家治理与国家认同——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政治特点:①族权与政治结合: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②神权与王权结合:占卜进行决策,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提示】夏商王朝在高考命题中的体现:运用传世文献和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二重证据法”。①证史:如二里头文化遗存与《礼记》《尚书》《竹书纪年》《史记》《左传》等文献记载,推断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又如甲骨文为探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性。②补史: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农具等遗物,可以帮助我们复原夏朝农业生产的情况;又如殷墟考古出土的货币,可以帮助我们复原商朝商业贸易的情况。“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三)西周政治制度的创新(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前771年周幽王)(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含义: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左传•僖公二十六年》2.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易错易混:“封建”的含义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是一套地方行政制度。即“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指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制度,也就是马克思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某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国早期的国家治理与国家认同——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3.内容对象:王族(主体)、功臣
古代帝王的后代(前朝贵族)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4.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纵向联系: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中国早期的国家治理与国家认同——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积极:①通过层层分封加强了地方管理,有利于开疆拓土。②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③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播,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形成了早期华夏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观念。5.影响消极: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后来的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中国早期的国家治理与国家认同——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疆域拓展、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6.瓦解(春秋战国):①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②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割据争霸)③演变: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行郡县。中国早期的国家治理与国家认同——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教材补充】分封制的历史遗存(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4)在后世朝代的变异:西汉、两晋、明初、清初都曾实行过“分封”。但上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的“分封”已是过时的制度,在大多数时候只是郡县制的补充,大多数分封的“王”根本没有领土封民或臣民,他们只能享受衣食租税之利,没有任何实权。中国早期的国家治理与国家认同——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1.(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4.(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含义: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制度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制度4.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一体”、“家国同构”;(3)大小宗具有相对性: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中国早期的国家治理与国家认同——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不仅国君如父,而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名词解释】"家国同构"5.影响:(1)西周统治: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封建政治: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浓厚的宗法色彩。(3)社会习俗:影响民众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修撰家谱和百家姓丛书、建设宗祠家庙等社会习俗。(4)思想观念:“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强调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中国早期的国家治理与国家认同——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3)礼乐制——权力认同制度1.含义:“礼”(周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2.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3.实质: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4.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中国早期的国家治理与国家认同——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①考查礼乐制度对后世儒家学说的影响:周公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把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向人事,这种以民为本、“敬天保民”、推行德政的新思想,成为周朝政治统治的指导思想,故早期儒学被称为“周孔之说”。②考查礼乐制度对后世中华法系的影响:西周时期提出“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立法原则,主张通过“政的划一、刑的强制、礼的规范、乐的感染”,实现“同一民心”,成就“王道”“治道”。这对西汉—魏晋时期“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礼入法成为中华法系的鲜明特色。【提示】礼乐制度在高考命题中的体现。中国早期的国家治理与国家认同——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深层归纳】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内涵①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②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③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重难点突破】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配权力的原则;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重难点突破】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②贵族政治、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③王权有限,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⑤稳定延续夏、商、西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一)农业:1.生产工具:金石并用(少量青铜农具)2.土地制度:井田制(1)基本沿革: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2)主要内容:层层分封,有“公田”和“私田”之分。(3)实质:土地国有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贵族土地所有制)3.耕作方式:集体耕作4.农作物:西周时,后世农作物多已具备(粟、稻、黍、稷、麦、桑、麻)5.生活方式:定居为主二、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年——前771年)----经济(二)手工业:1.铸造业:商周--青铜铸造繁荣时期,主要是礼器(象征权力和秩序)兵器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晚期,已有铁器。2.丝织业:商:织机;西周:斜纹提花技术。3.制瓷业:商朝时“陶”开始向“瓷”过渡,出现原始瓷器4.经营方式: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商食官)(三)商业:1.商朝:职业商人出现;商业初步发展。2.西周:“工商食官”;贝币(骨贝、铜贝)。(一)思想:1.《周礼》礼:礼仪、礼乐等生活规范;2.民本:“民为邦本”、“敬天保民”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为儒学创立提供了历史依据(二)教育:“学在官府”“官师合一”—贵族垄断受教育(三)文字:商代:甲骨文--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汉字形成完整体系);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钟鼎文、铭文)。(四)科技:1.天文: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2.历法:夏朝:《夏小正》;商朝:“殷历”——干支纪日法(沿用至今,历时最长);二、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年——前771年)----思想文化商周政治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商汤的“德政”、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及与其配套的观念成为儒家思想的政治渊源。1.商汤“德政”:成为儒家“仁”和“仁政”思想的历史渊源2.周代天命观: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无常,惟德是亲,天命只选择对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这位君主治理世界。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周代的天命观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3.“家国同构”模式:周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构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法文化。“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的同质联系。三、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221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时期王夫之称为“古今一大变革社会”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国争霸,战争不断。大变革改革变法,应对挑战。大发展铁犁牛耕,井田瓦解。大转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国家主持者齐国管仲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楚国吴起赵国赵列侯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晏婴燕国乐毅七次著名变法魏文侯〈李悝﹑吴起变法〉前445-387年楚悼王〈吴起变法〉前401-381年秦孝公〈商鞅变法〉前364-338年齐威王〈邹忌变法〉前356-320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前325-299年燕昭王〈乐毅变法〉前312-279年韩昭侯〈申不害变法〉前362-333年从商鞅变法看“大变革”教材链接:选修1《商鞅变法》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楚、魏、燕、韩、赵……小国十余,……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民众袭用戎狄习俗,“父子无别,同室而居”,贵族身亡,以人殉葬。——《史记·秦本纪》秦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变法----背景《求贤令》秦公嬴渠梁告天下之士:秦自穆公称霸,国势有成,大业有望,然,其后诸君不贤,厉公、燥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涵关易手。其后献公即位,欲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当此之时,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国耻族恨,莫大于此。本公即位,尝思国耻,悲痛于心。今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分享秦国。
早年为魏宰相公叔痤家臣,痤知其贤,未及进。病重对魏惠王说:鞅少有奇才,可任为相。王既不用,必杀之,勿令出境。前361年,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两次变法(-356、-350),执政约20年,秦国大治,为秦统一六国奠基。公孙鞅(前390—前338)/卫鞅/商鞅商鞅到秦国后,很快得到接见。一见,说“帝道”空话,孝公“时时睡,弗听”二见,说“王道”大话,不中孝公之意。三见,言“霸道”实话,终感“可与语矣”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变法前夕商鞅想要在秦进行变法,阻力主要来自哪些阶层?如果你是商鞅,为扫除这些阻力,你会怎么做?论战权贵,扫清障碍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旧贵族徙木立信,取信于民。(想象画)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史记·商君列传》什伍制度
商鞅将百姓按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以适应战时征兵的需要。有战事发生,他们随时承担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任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
商鞅变法----内容什伍连坐制度什伍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诸侯地方县吏诸侯国官吏分封制县制国君国君县制结构图县令县丞县尉令史丞史尉史分管县里民事分管县里军事度量衡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因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统计方式不同。爵位级别赐田(顷)赐宅(亩)爵位级别赐田(顷)赐宅(亩)一级:公士19十一级:右庶长1199二级:上造218十二级:左更12108三级:簪袅327十三级:中更13117四级:不更436十四级:右更14126五级:大夫545十五级:少上造15135六级:官大夫654十六级:大上造16144七级:公大夫763十七级:驷车庶长17153八级:公乘872十八级:大庶长18162九级:五大夫981十九级:关内侯19171十级:左庶长1090二十级:彻侯20180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基层管理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增强秦军战斗力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保护了小农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但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统一度量衡便于赋税征收;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商鞅变法----内容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增强秦军战斗力社会风俗推行分户(分异)令刺激了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文化焚烧诗书,燔诗书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摧残了文化商鞅变法----内容令民为什伍,而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的实效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公元前340年,趁魏国马陵战败后元气大伤之际,秦国东征,收回了原先沦陷的河西故地。公元前312年,秦兵大败楚国,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自此,秦国领土不断扩大,兼并六国完成统一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积极性:1.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奠定基础2.历史发展:战国最彻底的变法,推动社会转型a.政治: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b.经济:废除了旧的生产关系,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影响/评价局限性: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轻罪重罚)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3.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资治通鉴·卷二·显王三十一年》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韩非子·定法》商鞅变法成功原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君列传》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2)商鞅正确的决策和坚决改革的决心根本原因3)变法立信立威于民,深入人心5)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1.《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2.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两男以上又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主要是为了()A.革新婚姻制度B.增加财政收入C.打击旧贵族势力D.发展农业生产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摘自《淮南子·要略》从哪些方面概述了商鞅变法的条件?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毛泽东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原因:改革者取信于民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史记》卷68(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史记》卷87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相对稳定;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三、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221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时期王夫之称为“古今一大变革社会”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国争霸,战争不断。大变革改革变法,应对挑战。大发展铁犁牛耕,井田瓦解。大转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经济领域:铁器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以“私田”为标志的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新兴自耕小农和地主阶级形成;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诞生,古代中国最早一批工商业城市出现。2.政治领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以国王任命和军功授爵为主要形式的官僚制度开始取代世卿世禄制,军功贵族(新兴地主)逐渐取代宗法贵族掌握军政大权。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时期王夫之称为“古今一大变革社会”3.思想领域:礼乐制度崩溃,适应官僚制度的忠君观念冲击着夏、商、西周的天命观念;士阶层的崛起,形成了诸子蜂起、学派并作的新气象,诸子百家为重建社会秩序提供了各不相同的救世方案,百家争鸣为新时代的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资源。4.教育领域: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时期王夫之称为“古今一大变革社会”【知识补遗】①春秋晚期战国初期以来,随着士阶层的崛起、自耕小农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独立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诞生,古代中国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初步形成。②诸子百家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提出的治国方案有异,但治理社会、安定人心的思想倾向和根本宗旨却异中有同——天下大同、四海一家、齐民平等,这些共同理念影响深远。③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富国强兵,相继进行政治改革,贬黜旧贵族,起用贤能才干之士,推行耕战并重政策。这场改革运动,至战国时期达到高潮,改革范国扩大到官制、行政、财政、法律等各个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突出历史现象】1.传统兵役制破产“兵农合一”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等规范的存在取决于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存在。春秋中期由于晋、鲁、郑等国相继打破传统的国、野界限,征召野人当兵,使得传统的兵役制度面临破产。战国以后,这个趋势进一步发展,并最终覆灭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之下的兵役制。2.编户齐民制的出现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是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基层民众组织形式,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控制的有效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血缘大家族“正夫”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组织人口,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建立在乡里制度之上的郡县制度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突出历史现象】3.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周天子权威的下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逐渐崩溃,促使了贵族政治的衰落,而各国的变法改革及礼贤下士的“养士之风”又进一步促进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原本依靠采邑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也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多数诸侯国广纳英才,主要从平民中擢用人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突出历史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一)农业:1.生产工具: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并逐渐推广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3.耕作技术:垄作法4.水利灌溉:战国.都江堰、郑国渠5.经营方式:千耦其耘(集体劳动)→小农经济(个体农耕)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重难点突破】多角度理解小农经济的影响政治:小农经济是秦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思想: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自私、狭隘、安逸、保守;重男轻女、安土重迁等科技文化: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多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重经验、重总结、重实用。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6.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1)占有形态:①封建土地国有制(皇庄、王田、军屯、民屯土地)②封建地主(达官贵族、农村士绅)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③自耕农(小农)土地私有制(政府重要财源)(2)特点:土地私有、准许转让与买卖;(3)确立过程:①春秋税制改革:a.齐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b.前594年鲁国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②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4)问题: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5)统治阶级抑制土地兼并:①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②明朝:绘制鱼鳞图册,按人丁和田亩纳税(鱼鳞图册)【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
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经历着划时代变革。这一时期出现的各诸侯国延揽人才的风气、社会阶层的流动、科技文化的进步、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等反映了上述变化。【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百家争鸣】1.历史背景:①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形成与发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兼并加剧③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文化:“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学术文化下移)(1)孔孟之道--儒家:①春秋:孔子与儒学创立人伦观“仁”“礼”(核心思想)政治观德治: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礼治:“克己复礼”“正名分”,建立贵贱有序的社会秩序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注重探讨和解决人事和社会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人本/文主义思想和务实精神。)中庸观“过犹不及”“恰如其分”“和而不同”人性观“性相近,习相远”(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观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古籍整理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统称“六经”。2.诸子百家:(1)孔孟之道--儒家:②战国:孟荀与早期儒学的成熟孟子政治观“仁政”(政治:省刑罚,倡民本;
经济:制民之产,轻徭薄赋、不违农时;
思想:明人伦、重教化;)君民观“民贵君轻”人性观“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道德观“四端说”:“仁、义、礼、智”;“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义利观)(1)孔孟之道--儒家:②战国:孟荀与早期儒学的成熟荀子政治观“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隆礼重法)君民观“君舟民水”(民本思想)人性观“性本恶”用礼乐和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哲学观“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主义)(2)道家学派:老子世界观“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人生观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辩证观事物皆有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不断转化政治观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宇宙观“齐物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万物齐一)人生观“逍遥”的人生哲学——放弃欲念,获取精神自由自然观天与人“不相胜”,崇尚自然,顺从自然(3)法家学派:战国·韩非子——新兴地主阶级代表韩非子变革观厚今薄古,变法革新,“法后王”--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法治观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要求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法术势相结合(“法”:严刑峻法;“术”:驾驭大臣的权术;“势”:君主的地位、权力和威势)--顺应了封建制度形成、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韩非“法治”与现代“法治”思想的比较韩非“法治”现代“法治”制定按君主和统治阶级意志制定(专制主义)按人民和国家意志制定
(人民主权)目的维护君主个人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特点镇压人民专制王权的统治工具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墨家:墨子——小生产者代表墨子人伦观“兼爱”、“非攻”政治观“尚贤”人生观“尚力”、“节俭”1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19.(2022·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7.(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儒、墨、道、法思想的本质1.孔孟的以德治国方案的本质是道德救世。其途径是通过统治者及其附属的知识阶层榜样的力量,调动起人们心中向善的根基,使全社会都成为道德人,进而实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和对外和谐。西周初年的“礼治”是他们心目中的德治样板。2.墨子的以爱治国方案的本质也是道德救世。不过他的道德不是孔孟的忠孝仁义,而是全社会成员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之心。其途径是教育全社会成员都有“爱心”和爱的行动,建立政长系统和宗教信念以保证爱心的普遍实施,以爱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和谐。儒、墨、道、法思想的本质3.老庄的“以道治国”方案的本质是理念救世。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都必须遵守,不可人为的予以破坏,这是他们的基本理念;为了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必须遵守,这是他们的另一基本理念。遵守自然规律,实现“风调雨顺”;遵守社会规律,实现“国泰民安”;遵守心理变化规律,实现“心态平衡”,是他们社会和谐方案的基本内容。4.法家的“以法治国”方案的本质是制度救世。其途径是制定法律,建立执行法律的行政系统,激励民众正当的争取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制裁民众有碍社会利益的行为,整个社会在权力制约下有序发展。【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百家争鸣】3.历史意义:(1)对思想文化: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繁荣(2)对文化传承: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各派相互辩驳,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①儒家思想大一统、民生意识、道德意识和和谐意识,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④墨家思想的非攻、尚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3)对社会政治: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重难点突破】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的“仁政”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有教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节日福利慰问品采购与物流配送合同3篇
- 2024年度汽车租赁维修保养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度直播设备租赁与维护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车辆租赁与车辆租赁行业培训服务合同2篇
- 2024至2030年高低速混合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度企业员工培训补贴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物联网设备买卖合同
- 2025建材购销合同范本
- 2025年童装购销合同
- 2024年度房地产债权担保及风险评估合同3篇
- SMT电子物料损耗率标准 贴片物料损耗标准
- 江苏小高考(物理化学生物)真题及答案
- 垃圾开挖清运方案
- 《麦当劳战略管理5800字(论文)》
- 工程伦理分析-切尔诺贝利
- 外墙用水泥纤维板接缝位置开裂问题及处理
- 超星尔雅学习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首都师范大学)】章节测试含答案
- 金色年终汇报PPT模板
- 沭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草案公示1
- C++初学者入门全篇
- 哈尔滨市商品房买卖合同书(最终定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