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第三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_第1页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_第2页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_第3页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_第4页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主要内容:第一节心理应激第二节应激源第三节应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响第四节心理应激与健康第五节应激反响的心理中介因素第六节应对第七节心身疾病第一节心理应激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的重要环节,可以因为工作压力等消极事件而产生;也可以出现于旅游、运动、新的工作等积极事件中。应激的概念在应激状态下,机体内部会做出相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响,透露出蛛丝马迹,应激主要表现为情绪、行为和生理方面的变化.(1)情绪信号:焦虑,冷漠,易激惹,心理疲劳。(2)行为信号:逃避责任,远离人群,自伤等.(3)生理信号:对疾病极其担忧,滥用药物,频繁患病,疲惫,身体不舒服。医学心理学从三个方面探讨心理应激:(1)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主要是那些生活事件、心理、社会文化因素;(2)由这些因素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响;(3)刺激因素和心理生理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特别在应激一词前冠以“心理〞,称为心理应激以示侧重点不同。个体在觉察〔认知评价〕威胁或挑战,必须作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具有如下特征: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应激源广泛,涵盖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是一种内部状态,表现为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响。个体特点不同,应激反响性存在个体差异。是个体同刺激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社会因素能影响身体健康,如通过改变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处于易感易患状态,即所谓“板机〞效应第二节应激源应激源的概念应激源〔stressor〕是指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按应激源的内容分类

环境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1、环境应激源环境应激源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自然环境应激源和社会文化性应激源

.(1)自然环境应激源指各种特殊环境、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如:高温、低温、航天、航海、辐射、强烈噪声和振动等特殊环境,电击、损伤和生物原因造成的疾病也包括在内(2)社会文化性应激源

社会文化性应激源包括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日常琐事、重大社会变故、文化冲突等因素。重要事件是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重要改变,比方:考试、就业、结婚或离婚、亲人患病或死亡等。霍尔姆斯用生活变化单位〔LCU〕来表示生活事件的作用强度。观察发现,一年内的LCU累积分与来年患疾病存在相关关系,如果LCU累积加分到达300分,属于重要生活危机,第二年患病的可能性会到达80%;假设为200~299分,那么有50%的人可能患病;假设为150~199分,有33%的人可能患病;假设一年LCU小于150分,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身体健康.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评定表〔举例〕生活事件LCU生活事件LCU配偶死亡100离婚73结婚50退休45

家庭成员患病44家庭添员39突出成就29与上级矛盾23搬家20更换学校20调换工作岗位

39

工作性质改变36饮食习惯改变15假期

13圣诞节12打架11

LCU的评定及其意义年内LCU总分与个体身心健康的关系LCU<150,近期健康安泰;150-199,患病机率33%;200-299,患病机率50%;>300,患病机率80%。重大社会变故日常琐事是指能带来“烦恼〞的小事件。如:不断地受到别人骚扰、频繁接待陌生人、担忧经济收入和支出、责任太多或者缺少时间照顾家庭。3.文化冲突每个人都受到自己生活环境中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小到社区、城市文化环境,大到民族、种族、国家文化环境。当迁居到其它地区、民族聚居区或国家开始新的生活时,总会面临适应生疏文化环境问题。移民中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取决于:〔1〕原来的文化背景,对待移居的态度、对移居地了解的程度,以及精神病的遗传因素;〔2〕是在怎样的形势下移民,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移民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大小等。〔3〕移居地的社会情况,当地对待移居的态度,是欢送还是拒绝,是支持还是歧视等。2、职业性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指与工作有关的应激源,它的产生常常由于个体与工作岗位要求不相匹配而引起。工作职业方面职业性应激主要来自如下四个方面:

工作者本身工作条件工作性质组织方面工作职业方面3、心理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主要指发端于个体头脑内的事件,比方:不切实际的预测、凶事预感、心理冲突和挫折等。⑴挫折挫折是指由于各种障碍而不能到达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或被延搁的情况。根据造成挫折的原因不同,分为外部挫折和个人挫折。外部挫折是由于个人以外的因素造成的挫折个人挫折是与个人身心特征有关的挫折。⑵心理冲突心理冲突〔mentalconflict〕是相互对立或排斥的目的、愿望、动机或反响倾向同时出现时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引起心理冲突的刺激或境遇称作“冲突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而又最难解决的动机冲突有:独立与依赖、亲近与疏远、合作与竞争、冲动表达与社会道德准那么。人的根本冲突分成

趋-趋冲突

避-避冲突

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趋-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形容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指在一个人的面前同时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必须从中抉择时发生的心理冲突。“双趋式〞心理冲突避-避冲突又称“双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面临着两件不欢送或令人讨厌的事物,要回避其一就必然遭遇另一件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双避式〞心理冲突趋-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采取矛盾的态度,既向往(喜欢),又拒绝(厌恶)时发生的心理冲突。“趋—避式〞心理冲突双重或多重趋-避冲突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各有优缺点的事物或目标间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第三节应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响一、生理反响应激状态下,个体为了应对紧张和压力,会发生生理适应性反响。生理反响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影响普及全身。代表性理论有坎农的“应急反响〞和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1、应急反响

2、全身适应综合征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生理根底: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激活2、全身适应综合征

警觉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抵抗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

→皮质醇分泌增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逐步消退衰竭期→皮质醇分泌升高,数量亲和力下降

→内环境明显失衡→导致心身疾病3、应激对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影响二、心理反响应激的心理反响主要有情绪反响、行为反响、认知反响和心理防御反响。(一)情绪反响焦虑:是预期发生某种灾难后果时的一种紧张情绪。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而特定危险的逃避情绪,愤怒:出现于在追求目标上遇到障碍、受到挫折。敌意:是憎恨和不友好的情绪抑郁:包括一组消极消沉的情绪,对生活失去乐趣和信心;严重时,悲观沮丧、绝望、有生不如死,甚至自杀。无助:又称“失助〞,是一种类似于临床抑郁症的情绪状态,表现为消极被动、软弱、无所适从和无能为力。不良情绪反应(二)行为反应1、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响指通过改变自身以顺应环境的要求。包括远离应激源,或改变自身条件、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逃避(escape)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avoidance)是指事先应激源将会出现,在应激源到来之前,采取的防止同应激源遭遇的行动。行为的自控力下降或丧失2、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响

改变环境要求〔即应激源〕处理心理应激的行为。攻击(aggression)是个体受到挫折后较常见的反响。攻击具有破坏性,不为现代社会欢送和鼓励。如果直接攻击代价太高或无法攻击就会发生替代攻击或转而攻击低风险对。有时会出现“替代链〞,寻找“替罪羊〞。攻击可以分为内惩型和外惩型,遇到挫折,倾向于自我攻击,如自残、自伤和自杀等,称为内惩型。假设倾向于攻击外界,称为外惩型。(三)认知反响应激情境中,个体心理的内稳态受到破坏,应激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认知能力。认知能力下降又会促使个体产生动机冲突,并使挫折增多,激发不良情绪,形成不良情绪产生与认知能力下降的恶性循环。心理防御反响视作应激情境中的一种认知反响,人们在作出自我防御反响时所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或多或少都要改变现实。认知能力降低(四)应激的心理反响过程警戒反响:面对突发事件,表现为警觉,引发情绪增加紧张度,提高敏感性,调动自我控制能力。抵抗期:个体竭力找到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手段,设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防止倦怠等适应不良状态的发生,或强化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耗竭期:应对手段无效,出现心理混乱和脱离现实,包括妄想和幻觉。如果应激继续存在,就可能发生心理崩溃。第三节心理应激与健康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是人成长和开展的必要条件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有助于人类适应环境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急性心理应激慢性心理应激慢性疾病引起的慢性应激反响对已有疾病的影响三、职业应激与健康情绪枯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第五节应激反响的心理中介因素应激源与心理生理反响之间,心理应激同疾病和健康之间,有许多因素起着重要的中介调节作用,称作“中介因素〞。一、认知评价

初级评价次级评价再评价对自己是否受到事件威胁做出判断评估和选择对威胁事件的应对方式和适应能力通过再评价可能会使应激的性质与强度发生变化是对事件的认识过程,在发生和强度方面作用二、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主要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在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主效果模型认为缓冲器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增益效果,高的社会支持总伴良好的身心状况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能缓冲应激事件对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有些因素会影响社会支持社会交换感交换定向和公共定向人格三、人格特征按人格对应激源易感或抵抗倾向,可以区分出两种人格分别称为应激易感人格和抗应激人格。A型和C型行为属于应激易感人格,B型行为类型、坚韧人格那么属抗应激人格。1、A、B、C型行为型2、坚韧人格⑴奉献⑵控制⑶转变3、非理性非逻辑的人格4、人格特征维度四、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1、可控制性:对应激事件具有控制力,能减轻应激和损害。2、可预测性:能预测应激事件的发生,即使个体不能控制,通常也能减轻应激的危害。3、认知因素的作用:认知因素会影响事件的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不真实的“不可控〞和“不可预见〞之认知,同样会影响应激水平。应激事件的可预料性和可控制性第六节应对应对的概念应对〔coping〕是处理应激源的策略与方法。一、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的实质是对现实的歪曲。按照对现实的歪曲程度,可分成三大类:〔1〕较大现实歪曲有否认、投射、隔离、曲解等;〔2〕中度现实歪曲有压抑、倒退、转移、转换、反向形成和理想化、合理化等;〔3〕轻度现实歪曲有补偿、升华和幽默等。结伴逃离爆炸现场无奈的选择按照防御机制出现的时间顺序分类: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在婴儿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正常成人有时会采用、精神病人常常极端地应用。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曲解和投射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出现于婴幼儿期,在成人后使用者多为较轻的精神病人。包括倒退、梦想和内向投射机制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儿少期充分利用,在成人后使用者多为神经症病人。包括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和隔离、转移等机制。成熟的防御机制:出现较晚的、成功的、有效的适应方式,包括升华、幽默和理智化等。常用防御机制固着:在心理性开展过程中,由于遭受挫折或创伤而停止于某一阶段。认同:又称“自居作用〞,指自我尝试与某一对象潜意识地视为等同,借以减轻焦虑。如“东施效颦〞。隔离:将痛苦情感同事情分开,并排斥到意识之外。转移:又称“置换〞,将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转向其它对象的潜意识机制。转换:将内心冲突或情绪躯体化的潜意识机制。投射:又称“外投〞,把自己不能接受的冲动、情绪或缺点妄加在别人身上,从而防止或减轻内心的不安与痛苦。内向投射:将原来指向外界的本能冲动或情感转而指向自身,是与投射相反的机制。抵消:以象征性的动作、语言和行为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理想化:将个人所爱或所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