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机插稻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_第1页
当前机插稻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_第2页
当前机插稻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_第3页
当前机插稻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_第4页
当前机插稻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当前机插稻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当前机插稻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在全国农技中心南方稻麦地区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培训与现场观摩会上的发言朱庆森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成员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6月1日扬州一、当前机插稻栽培的主攻方向在确定某一作物在一定范围内的栽培技术路线和措施时常用产量构成分析法,分析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对产量的影响力,明确在诸产量构成因素中是否存在一个(或两个)对产量的影响力很大、制约产量的瓶颈因素,从而采取措施,集中攻之,以求提高产量。

我们对大面积生产中的机插稻田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分析工作分两个层面:

(1)精确实测苏中地区不同产量水平的中粳机插稻田的产量及其构成,作产量与其构成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2)对江苏、上海和江西等3个省市典型地区,机插稻的预期产量及其构成与实际情况进行调研。

(一)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淮稻7号(高邮)武育粳3号(金湖)镇9424(大丰)图1淮稻7号的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及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图2武育粳3号的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及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关系y=20.094x+5334.5R2=0.0174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1100090100110120130140y=-0.0679x2+54.317x-1985.1R2=0.7163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11000100200300400500600y=-347.1x+17137R2=0.0843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11000222426283032y=-22.807x+9589.8R2=0.008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110006065707580859095万穗/hm2每穗粒数R=0.8463*r=0.1319r=0.2903r=0.0894y=9.7029x+2619.8R2=0.59263000350040004500500055006000650070007500250300350400450y=-8.9256x+6552.5R2=0.006r=0.024530003500400045005000550060006500700075007378838893y=0.9265x+5810.4R2=1E-06300035004000450050005500600065007000750024.52525.52626.527y=-13.772x+7011.7R2=0.0131r=0.11453000350040004500500055006000650070007500707580859095万穗/hm2每穗粒数r=0.7698*r=0.001图3镇9424的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及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用以上的资料,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取对数后作通径分析,计算出各品种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总决定程度,列于表1。

表1淮稻7号等三品种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总决定程度产量构成因素淮稻7号武育粳3号镇9424穗数1.08281.11500.8366每穗粒数0.17580.33790.2469千粒重0.17970.39040.1606结实率0.10500.12020.0247注:

取对数后计算。

y=17.056x+1570.6R2=0.6202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200250300350400y=53.613x+533.8R2=0.2421r=0.492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90100110120130140y=-20.576x+7053.4R2=0.0004r=0.02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242526272829y=-33.741x+9105.7R2=0.0317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657075808590万穗/hm2每穗粒数千粒重(g)结实率(%)r=0.7875*r=0.1780我们还曾对江阴市的早熟晚粳武粳15作过同样的调查分析,结果与中粳完全相同。

综上所述,在目前大面积机插稻生产中,常规单季粳稻品种,其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穗数是制约机插稻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确保足穗是机插稻栽培的主攻目标(方向)。

(二)苏、沪、赣大面积机插稻的预期产量及其构成与实际情况的比较分析预期产量:

某一个品种在一个地区大面积生产中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较高产量。

预期产量构成:

通过试验和调查得知的最易获得预期产量的产量构成因素的结构。

一切的栽培措施都是为实现预期产量构成这个目标而进行的。

2007年对江苏、上海和江西等3省市典型地区,机插稻的水稻预期产量及其构成与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其结果列于表2中。

表2预期产量及其构成地域季别类别代表品种产量(kg/667m2)穗数(万/667m2)粒数(粒/穗)结实率(%)千粒重(g)单季中粳多穗型武育粳号3600(500~530)25(22)969028苏中单季中粳大穗型上海单季中熟淮稻9号600(500~530)18(16)1388628晚粳秀水128600(500~530)20(17)1339025双季早籼金优463450(350~400)赣中双季晚籼先农8号450(350~400)17(15)136752619(16)1307026注:

赣中,扬州大学农学院霍中洋副教授提供资料对表的分析说明:

(1)表中的红字为实际情况(2)比较实际的产量、穗数与预期的产量、穗数的差异,可以看出:

实际产量较预期产量下降了15%左右,实际穗数较预期穗数下降了14%~18%。

显然大面积生产中穗数不足是产量下降的主导因素,其它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

两熟制稻田单季粳稻穗数不足是提高产量的瓶颈,增穗是栽培主攻方向。

这已是江苏、上海绝大多数稻作工作者的共识。

二、穗数不足的主要原因大面积机插稻生产中,哪些栽培环节影响了机插稻的足穗呢?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机插秧缓苗期长,大田分蘖缺位多表3栽插秧龄与始蘖秧龄栽插秧龄始蘖秧龄手插秧nn+2机插秧n(n+3)~(n+4)机插秧比手插秧多1~2个分蘖缺位,在超秧龄或大田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分蘖缺位更多,有效分蘖期较预期的明显缩短,导致穗数不足。

同时,还会使有效分蘖节位升高,对形成大穗也有不利的影响。

(二)栽插穴数普遍不足大量稻作实践表明,目前生产中应用的常规(粳稻)品种要取得600~650公斤的产量,每亩栽2.0万穴左右最为适宜。

机插稻的行距是固定的30cm,穴距因机型不同而不同,以应用最多的东洋PF455s步进机为例,穴距有3档:

14.6cm、13.0cm、11.7cm,对应的每亩穴数为1.522万(1.45万)、1.709万(1.6万)、1.899万(1.8万)。

多数的机插稻操作规程要求用最小的株距,即实插1.8万穴。

而实际的情况如何呢?我们在高邮、江阴、金坛市的机插示范方和科技入户村实测的结果如下。

可见穴数普遍不足,缺穴率高的田块穴数就更为不足了。

(三)秧苗切块面积偏小,部分田块秧苗成活率低,每穴苗数变异大机插稻每穴苗数对产量的影响:

每穴5苗产量最高,与每穴4苗相差甚微,较每穴3苗增长不超过4%。

大面积生产的调查结果表明在亩栽1.6万穴左右的情况下每穴3.5~4.5苗获亩产600公斤以上的概率最高。

在大面积生产中部分田块,因秧田成苗率低(50%);010203040012345每穴苗数产量注:

每亩栽1.7万穴051015201.351.451.51.551.61.651.71.75024681012141.351.41.451.51.551.61.651.7高邮江阴金坛05010015020025011.11.21.31.41.451.51.551.61.651.7x=1.61x=1.48x=1.59徒长苗、超秧龄苗、大田管水不当,秧苗大田成活率低(70%)。

导致平均每穴苗数过少(3苗/穴)。

此外,由于落谷不匀,部分田块每穴苗数变异很大,1~2苗/穴,8~10苗/穴均有,这也不利争取足穗。

(四)中期搁田过早、过重,分蘖成穗率大幅下降(60%)这是常见的穗数不足的原因。

机插稻的生育中期分蘖个体小,根量少,对土壤水分敏感,搁田稍重即会造成大量动摇分蘖死亡。

为此,一般应在够苗后才能开始搁田,且应轻而多次。

以上这4点是造成机插稻穗数不足的最常见的成因。

此外,分蘖期深灌不排,缺磷缺钾,氮素供应不足;除草剂施用过早、过重,也是造成穗数不足的常见原因。

三、争足穗的栽培对策(一)培育适龄壮秧(1)机插壮秧的形态标准机插中、晚粳中、小苗壮秧形态的模式(2)合理播量在秧龄3.2~3.9叶期移栽,适宜播量为芽谷250粒/dm2,2.5粒/cm2。

千粒重为27克的优良种子约合每盘芽谷150克,双膜育秧924克/m2。

如能保证在3.3叶期之前移栽,播量尚可增加15%~20%。

(3)床土培肥床土培肥是必要的,培肥量因基础床土的肥力而异,培肥后碱解氮的含量在250~300mg/kg为宜。

培肥的32字原则(体会)土好第一,培肥尽早;就地培肥,保持湿润;适量培肥,宁少勿过;慎用有机,无机为主。

育秧期间日均温20℃的条件下,pH6~7之间可不必调酸,pH8.5的土壤不可作床土。

(4)育秧方式育秧面积小,土壤肥沃疏松,育秧期间温度高,可考虑旱育秧。

育秧面积大,土质较差,育秧期间温度偏低即可考虑湿润育秧。

所以,采取何种育秧方式不必一刀切。

(5)切忌超龄表4不同播量与培肥量下机插秧龄与产量(kg/hm2)秧龄播量培肥16天(3.4~4.2)21天(3.9~5.0)35天(5.2~6.1)低中高低中高6635ab5768cde4626f6916ab6395abcd5402e稀(240粒/dm2)6680ab6501abc5143ef6997a6240bcd5437e6763ab6377abcd5036ef密(360粒/dm2)平均6983ab68375746de61725116ef5129(二)确保栽插密度和每穴栽插苗数1、各种机型均用最小的穴距栽插表5各种机型最小和最大穴距栽插密度机型最小穴距(cm)最大栽插密度(万穴/亩)最大穴距(cm)最小栽插密度(万穴/亩)东洋PF455S11.71.89(1.8)14.61.5(1.4)东洋P60011.31.9(1.8)14.51.5(1.4)洋马RR612.01.8(1.8)16.01.4(1.3)久保田SPU-68C12.01.8(1.7)24.00.93(0.88)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生产中应用得比较多的插秧机的机型,用最小的穴距档栽插,每亩可栽1.7~1.8万穴,可基本满足获得预期产量的密度要求(2.0万穴/亩左右);若用较大的穴距档栽插,就明显偏稀了。

2、合理的取秧切块面积落谷密度为250粒/dm2(约合每米2芽谷920克,每盘150克)时,成苗率80%,则每厘米2平均两苗。

欲达每穴3.5苗(适宜苗数的低限),则切块面积应为1.75厘米2。

以东洋PF455s插秧机为例,秧箱的横移有3档10.8、11.7、14.0毫米,纵向取秧有8~17毫米10档,用11.7毫米与15毫米配合,秧块面积约为1.75厘米2。

值得注意的是生产上的切块面积往往达不到这样大,因此,生产中保证切块面积等于大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