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_第1页
2024年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_第2页
2024年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_第3页
2024年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_第4页
2024年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与教育學研究发現“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被誉為現代教育之父的是(赫尔巴特)。教育的生物来源的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1632年英国哲學家(培根)初次在科學分类中将教育學作為一门独立的學科划分了出来。夸美纽斯的《大教學论》被称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學理论著作)。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會活動)。原始社會教育的显著特點(全民性)。學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會)。“痒”、“序”、“校”等施教机构产生于我国的(奴隶社會)。班级讲課制出現于(资本主义社會)。只要人类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這体現了教育的(永恒性)。我国目前的教育有诸多方面不一样于解放初期的教育,這反应了教育具有(历史性)。1956年美国心理學家布卢姆制定了《教育目的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的分為三类,即(认知目的、情感目的、動作目的)。班级讲課制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教學组织形式)。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教育来源問題上,历来存在两种錯误的理论,一是生物来源论,二是心理来源论。教育的心理来源论认為教育来源于小朋友對成人無意识的模仿。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解释教育规律的學科。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有两大基本规律,一是教育与社會发展的关系,二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德国的哲學家康德初次在大學专家教育學。我国封建社會的官學具有明显的等级性,教育内容独尊儒家學派。教育學源于教育实践經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經验。教育學与教育科學的关系:教育學是庞大教育科學体系中的基础學科。独立形态的教育學是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學论》為開端。老式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赫尔巴特18的《一般教育學》標志著教育學作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學科正式诞生。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學论》被看作教育學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標志,即教育學的诞生。教育功能對青少年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學校教育)。印度发現的“狼孩”事例表明,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生理前提作用)。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是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人之因此具有可教育性,就在于人具有(可塑性)。在人发展的关键時期施以對应的教育,這是遵照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自然科學的教學内容之因此不也許再古代社會學校中占主导地位,重要是由于古代社會(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教育對政治經济制度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决定教育性质的主线原因是(政治經济制度)。影响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原因是社會的(生产力)。教育對社會的作用重要是通過(人才培养)来实現的。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原因是(政治經济制度)。生产力對教育起(决定作用)。“平等的”開放式教育是(网络教育)的特點。為实現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信息技术)。校园文化的关键是學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學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校風)。“拔苗助長”“凌节而施”违反了個体身心发展的(次序性)。狼孩的故事阐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小朋友发展的(阶段性)特點。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原因是(遗传原因)。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是(遗传原因)。在协调家庭、社會和學校對小朋友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時,學校起著主导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外因。教育传递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文化在生产的過程。小朋友身心发展受遗传原因、环境、教育及個人主观能動性影响。小朋友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讨教育工作要從小朋友身心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遗传原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社會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的发展重要包括生剪发展和心剪发展。社會环境包括被人改造的自然(人化自然)、社會关系和社會意识形态。根据人的发展的次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進地增進學生身心的发展。初中生发展的總体特性是身心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現、自我意识的突出和独立精神的加强。政治經济制度决定著教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是劳動力再生产、科學知识技术再生产、生产科學技术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传递文化、保留文化、发明更新文化和传播文化。教育能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過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职能,增進政治民主化。劳動者在产生的基本手段是教育。

教育目的1、“個人本位观”盛行于(18世纪)。2、馬克思主义认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措施是(教育与生产劳動相結合)。3、教育的主线問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問題)。4、教育的主线目的是(增進人的身心发展)。5、教育目的是检查教師教育、教學质量的重要根据和评判原则,這最能阐明的是教育目的具有(教育评价功能)。6、馬克思主义认為,人的全面发展最主线的是指(既能從事体力劳動又能從事脑力劳動)。7、在教育目的的問題上,法国教育學家卢梭主张体現了教育目的的(個人本位论思想)。8、社會對學校教育培养造就人才個体的质量规格或素质原则规定的總设想、總规定,這是(教育目的)。9、馬克思认為,人的片面发展最為严重的時期是(资本主义社會初期)。10、馬克思认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會)才能真正实現。11、我国1982年《宪法》中對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小朋友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2、根据教育目的和不一样类型學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献是(教學大纲)。1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导向、鼓励和评价作用)。14、社會本位教育目的得代表人物是(涤尔干)。15、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學生)的教育。16、(教育目的)是所有教育活動的主題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17、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国家的公民并协助個人追求自由的思索”是(法国思想家卢梭)。18、在教育目的的問題上,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主张体現了(社會本位论思想)。19、(圣西门)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资本主义教育目的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予以广大劳感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识。教育目的是一种历史性范围,在不一样的历史時期有不一样的教育目的。培养目的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详细化。教育目的虽然教育工作的出发點,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點。在教育目确实立的根据問題上,教育史上形成的两個理论流派,一是個人本位论,二是社會本位论。學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比广义的目的性强。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述。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學說的详细实践。

學校教育制度全世界第一种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是(德国)。义务教育的灵魂是(民族性和公共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現代學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學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沟通)。學校管理的目的和尺度是(學校绩效)。我国現代學校制度产生于(清朝末年)。學校教育制度最先出現的形态是(双轨學制)。我国原《义务教育法》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開始实行的時间分别是(1986年7月1曰和9月1曰)。新中国成立後,颁布的第一种學制是在(1951年)。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小朋友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會、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国家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給地方,有环节地实現九年义务教育。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国民和整個中华民族的素质。教育与生产劳動相結合,是实現我国教育目的的主线途径。一般中學的任务是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社會劳動者和為高一级學校输送合格新生。我国的中等教育包括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部分,而初级中等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最终阶段。我国現代學校及其制度是從西方引進的。學校典礼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教師教育學生的一种有效工具。學校管理中有两种沟通形式即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教師和學生主张“教師中心說”的代表教育家是(赫尔巴特),主张(教師处在主导地位)。主张“學生中心說”的代表教育家是(杜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处在(主体地位)。我国《教師法》规定,具有教師资格证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是中国公民)。教師热愛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現是(热愛學生)。“捧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育家(陶行知)所遵守的信条。教師知识的范围(比较系统的馬列主义理论修养;理解所教學科的最新发展動向;掌握培育人的理论和經验)。師德的范围(热愛教育;热愛學生;严于律已)。作為中小學教師,其必须學习的教育理论知识重要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和各科教學法)。教育學生则必须理解學生的年龄特性,這是對教師(必备的教育科學知识)方面构造的规定。從主线上說,建立良好的師生关系取决于(教師提高素养)。一般认為,教師职业的专业化始于(17世纪)。教師的职责、使命和目的在于教書育人。教師的劳動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发明性、長期性、示范性等特點。對我国教師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详细规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師法》。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師职业道德的基本规定,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热愛學生是教師职业道德的关键。教師的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我国新型師生关系的特點是民主平等、尊師愛生、双向反馈、教學相長。師生关系,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師应具有的知识素养,重要包括比较系统的馬列主义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師职业道德的关键包括愛岗敬业、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尊師与愛生,教學相長,是互為条件、相辅相成互為增進的辩证统一的過程。教育机智是由教師的发明性劳動能力决定的。第六章課程1、编写教科書的直接根据是(學科課程原则)。2、最早把评价引入課程编制過程之中的是(泰勒),存在主义課程论的代表人物是(泰勒)。3、能处理教育中無小朋友,見物不見人倾向的課程观是(課程是活動)。4、被称為課程论經典的學术著作是泰勒的(《課程与教學的基本原理》)。5、(杜威)是最自覺、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經验在個人成長中的意义,并将小朋友個体的直接經验加以规范和详细化為課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6、課程论与心理學的联络,最早可以追溯到(亚裏士多德)。7、教科書编写遵照的原则是(科學性、思想性、基础性、实用性)。8、一级課程(国家課程)。9、學校教育的基础是(課程)。10、最早提出“隐性課程”的學者是(贾克森)。11、現代科學課程改革的總趋势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构造化;重视智力開发与學习能力培养;重视個别差异)。12、重视培养學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課程是(研究型課程)。13、衡量各科教學质量的重要原则是(教學大纲)。14、課程计划的中心問題是(開设哪些科目)。15、编写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根据是(課程原则)。16、教材的主体部分是(教科書和讲义)。17、认為“只有那些為學生經历、理解和接受了的東西,才称得上課程的”是(課程是經验)這种課程观的观點。18、间接經验為主的課程其体現形式是(學科課程)。19、直接經验為主的課程其体現形式是(活動課程)。20、强调課程以传授知识為主的教育是(实质教育)。21、從宏观到微观将課程目的辨别為不一样层次的分类措施,称作(垂直分类)。22、根据所波及的详细范围的不一样,将課程目的辨别為并列的不一样类别的措施称作(水平研究)。23、(20世纪60年代)认為課程是目的的主张在後期開始兴起并流行。24、国家課程特性(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教學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导性文献。活動課程即經验課程(小朋友中心課程),重要倡导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學科課程又称為分科課程,此类課程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有系统、有计划的學习,掌握人类文化遗产。80年代以来,我国課程改革的原则是把坚定對的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課程改革。拓展課常常是以选修課的形式出現。教學计划的关键問題是課程的设置。18世纪前後,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就懂得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進行了長期的争论,成果是强调課程以传授知识,尤其是科學知识的形式教育派获胜。人文主义課程在課程目的上,崇尚人和個性。有关課程内容的不一样主张,最集中地决定于對課程本质的认识。課程计划体現了国家對中小學教學工作和教育活動的统一规定。“課程”一詞在我国始見于唐代。

教學教學与智育两者的关系是(有同有异)。教學過程是在教師指导下學生以认识為基础(增進學生发展的過程)。体現了我国教學的主线方向的教學原则重要是(科學性与教育性相結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這句话反应的是(启发性原则)。我国最早明确提出“启发教學”的教育家是(孔子)。预习是(讀書指导法)最常用的方式。启发式教學重要指的是一种(教學思想)。中国最早采用班级讲課制的學校是(京師同文馆)。教學工作的基础是(备課),中心环节是(上課)。“全面考虑教學中的各個原因”是(最优化原则)的基本规定。教學活動的本质是(认识与交流活動)。教學原则即指导教師的教,又指导學生的學。課外辅导是課堂教學的一种补充形式,但不是上課的继续和简朴的反复。談话法是師生以問答的形式,传授知识的教學措施。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學是教師教与學生學的双边活動。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在教學中,存在两种队裏的教學措施的指导思想,一是启发式,二是注入式。选择与运用教學措施的基本根据有:教學任务、教學内容和學生年龄特性。教學過程是由活動的主体、活動的内容、活動的条件和方式构成。教學措施最优化应具有的条件是认同感、参与度、综合化、時效性、移情性。班级讲課制要受到班级规模、學习目的、教學方式等方面原因影响。教學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讲課制(課堂教學)。根据教學任务来分,課堂类型有單一課和综合課。學业成绩检查的方式有考察和考试两种,學业成绩评估的措施有评語和评分两种。教學疾病类型一般分道德性疾病、心理性疾病和技术性疾病等。

德育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德育与智育(互相不一样)。德育工作在我国中小學整個教育工作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德育過程的開端是(有多种開端)。整個德育過程的基础和學生思想品德的源泉是(活動和交往)。推進學生的品德认识升华為品德信念的巨大力量是(品德情感)。品德行為是衡量一种人覺悟高下和道德好壞的重要標志和學生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過程的关键。中小學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品德评价法),即在一定期期内,對學生的品德進行總結性全面评价的方式。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等几种形式。德育要针對學生的特點做到“一把钥匙開一把锁”。集体主义思想,只有在集体活動中才能培养。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四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