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38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38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38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38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3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38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如图所示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的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用于学习的相关知识是_____(江南博哥)_

A.压强B.浮力C.阿基米德原理D.二力平衡正确答案:B[解析]铝块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生变化,是因为铝块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通过实验可以测出铝块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

2.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绿色激光照射在双缝上,在缝后的屏幕上显示出干涉图样,若要减小干涉图样中两条纹的间距,可选用的方法是______A.改用红色激光B.改用蓝色激光C.减小双缝间距离D.将屏幕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可知,减小入射光的波长、增大双缝间距离以及减小屏幕与双缝的距离都可以减小双缝条纹的间距。由于蓝光的波长小于绿光的波长,可知换用蓝色激光可以减小条纹间距,故只有B正确。

3.

如图甲所示,在xOy水平面内有两个沿着竖直方向振动的横波波源M、N,从t=0时刻两个波源开始起振。M、N振动图像分别如图乙、图丙所示,且发出的机械波向四周匀速传播,波速均为0.2m/s。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M、N两列波的波长均为12mB.M、N两列波不能发生干涉C.M波传到O点的时间为21sD.t=12s时,N波源正在通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正确答案:D[解析]由图乙、图丙可读出,波源M、N发出的机械波周期均为12s,波源M的起振方向竖直向上,波源N的起振方向竖直向下,因为M、N波速均为0.2m/s,所以M、N波的波长为λ=vT=2.4m,故A错误;M、N两列波的周期相等,所以振动频率相等,且振动情况稳定,满足产生干涉现象的条件,故M、N两列波能发生干涉,B错误;M距离O点的距离为3.6m,所以M波传到O点的时间为,C错误;t=12s时,N波恰好振动一个周期,起振方向竖直向下,所以此时波源正在通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D正确。

4.

氦原子被电离一个核外电子,形成类氢结构的氦离子。已知基态的氦离子能量为E1=-54.4eV,氦离子能级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以下关于该基态的氦离子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该基态氦离子吸收某种光子发生跃迁,当能量为E4=-3.4eV时,氦离子最稳定B.能量为48.4eV的光子,能被该基态氦离子吸收而发生跃迁C.一个该基态氦离子吸收能量为51.0eV的光子后,向低能级跃迁能辐射6种频率的光子D.该基态氦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后,核外电子的动能增大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玻尔理论的假设可知,处于基态的原子最稳定,故A错误;能量为48.4eV的光子,著能被该基态氦离子吸收,吸收后氦离子的能量:E=-54.4eV+48.4eV=-6.0eV,等于其第3能级的能量,所以能量为48.4eV的光子,能被该基态氦离子吸收而跃迁到第3能级,故B正确;一个该基态氦离子吸收能量为51.0eV的光子后,能量为:E=-54.4eV+51.0eV=-3.4eV,等于其第4能级的能量,所以能跃迁到第4能级,一个第4能级的电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能辐射3种频率的光子,故C错误;该基态氦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后,核外电子的半径增大,根据库仑力提供向心力得:,可知半径增大,核外电子的动能减小,故D错误。

5.

已知地球质量约为月球质量的81倍,地球半径约为月球半径的4倍。若在月球和地球表面同样高度处,以相同的初速度水平抛出物体,抛出点与落地点间的水平距离分别为s月和s地,则s月:s地约为______A.9:4B.6:1C.3:2D.1:1正确答案:A[解析]设地球和月球的质量分别为M和M',半径分别为R和R'。已知,在地球表面,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得,则有;同理可得在月球表面,因此①,由题意,以同样的初速度从同样高度水平抛出物体,物体做平抛运动,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可得②,①②联立,可得。在地球上的水平位移s地=v0t,在月球上的水平位移s月=v0t';因此s月:s地约为9:4,故选A。

6.

如图所示,线圈两端与电阻相连构成闭合回路,在线圈上方有一竖直放置的条形磁铁,磁铁的S极朝下。在将磁铁的S极插入线圈的过程中______

A.通过电阻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由a到b,线圈与磁铁相互排斥B.通过电阻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由b到a,线圈与磁铁相互排斥C.通过电阻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由a到b,线圈与磁铁相互吸引D.通过电阻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由b到a,线圈与磁铁相互吸引正确答案:A[解析]当磁铁S极向下运动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大,原磁场方向向上,所以感应磁场方向向下,根据右手螺旋定则,拇指表示感应磁场的方向,四指弯曲的方向表示感应电流的方向,即通过电阻的电流方向为a→b。根据楞次定律“来拒去留”可判断线圈对磁铁的作用是阻碍磁铁向下运动,故磁铁与线圈相互排斥。综上所述A正确。

7.

一静止的铀核放出一个α粒子衰变成钍核,衰变方程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衰变后钍核的动能等于α粒子的动能B.衰变后钍核的动量大小等于α粒子的动量大小C.铀核的半衰期等于其放出一个α粒子所经历的时间D.衰变后α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等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正确答案:B[解析]一静止的铀核放出一个α粒子衰变成钍核,根据系统动量守恒知,衰变后钍核和α粒子的动量之和为零,可知衰变后钍核的动量大小等于α粒子的动量大小,根据进行判断,由于钍核和α粒子质量不同,所以动能不同,故A错误,B正确;半衰期是原子核半数发生衰变的时间,对单个粒子没有意义,C错误;衰变的过程中有质量亏损,即衰变后α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小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D错误。故选B。

8.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M开始,经状态N、Q回到原状态M,其p-V图像如图所示,其中QM平行于横轴,NQ平行于纵轴,M、N在同一等温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气体从状态M到状态N的过程中温度先降低后升高B.气体从状态N到状态Q的过程中温度先升高后降低C.气体从状态N到状态Q的过程中放出热量D.气体从状态Q到状态M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大于气体从状态M到状态N的过程中气体对外界所做的功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数学知识可知,气体从状态M到状态N的过程中,M、N在同一等温线上,p、V的乘积pV先增大后减小,结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知,气体温度先升高后降低,故A错误;气体从状态N到状态Q的过程为等容变化,对外做功为零,压强p增大,由可知气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可知气体吸收热量,所以故B、C错误;气体从状态Q到状态M的过程,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从状态M到状态N的过程,体积增大,气体对外界做功,两次体积变化量大小相等,气体从状态Q到状态M的过程与从状态M到状态N的过程相比,压强较大,由W=pΔV可知,气体从状态Q到状态M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大于气体从状态M到状态N的过程中气体对外界所做的功,D正确。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教学中如何从各物理量的本质出发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欧姆定律?正确答案:物理公式大致可分为三类:物理量的定义式、物理量的决定式、一般联系式。而欧姆定律R=U/I就属于物理量的定义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类似方法定义的物理量,如密度的定义式ρ=m/V。因此在学习欧姆定律前可以通过回忆密度的定义式使学生理解物理公式中每个物理量都有其具体的含义,而数学公式是抽象、高度概括的语言,明白理解物理公式既要借助于数学,但与数学的理解又存在差异。如欧姆定律R=U/I,我们就不能说电阻R与电阻两端电压成正比。电阻R由导体自身因素决定,在电阻伏安特性曲线中U=RI类似函数关系y=kx,但U、I的取值范围受到电路和温度等一些因素的限制,如果是直流电路则电压取值不可能很大,而对函数y=kx而言,y、x的取值范围可达无穷大,函数y=kx图线中的斜率就是一个数,而U=RI图线中的斜率等于导体的电阻,在学习中要认真体会以上两点。真正理解公式的本质意义。

2.

以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原理”为例,简单介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提问猜想。正确答案:(1)首先通过故事,让学生有感性认识。让学生阅读阿基米德的灵感,两千多年以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为了鉴定金王冠是否是纯金的,要测量王冠的体积,冥思苦想了很久都没有结果。一天,他跨进盛满水的浴缸洗澡时,看见浴缸里的水向外溢,他忽然想到: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不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吗?

(2)实际操作,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做将空易拉罐按入水中的实验,进一步体会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跟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关系。

因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就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所以我们就把决定浮力的两个因素引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3)理性思考,提出疑问。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跟液体的质量有什么关系?跟液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进一步思考浮力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就是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50分)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某教师为了检验学生对功率掌握的有关情况布置了若干习题,下面是某同学对于其中一道习题的解答过程:

题目:有一个定值电阻阻值为R,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由12V增至18V时,通过它的电流增加了0.6A,则这只电阻消耗的电功率增加了多少?

解:由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知:ΔP=ΔU·ΔI

根据题意:ΔU=U2-U1=18V-12V=6V

ΔI=0.6A

所以ΔP=ΔU·ΔI=6V×0.6A=3.6W

答:这只电阻消耗的电功率增加了3.6W。

问题:1.

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点及其要点。正确答案:知识点:电功率的变化量。

2.

指出学生解答过程中的错误,给出正确的解法。正确答案:错误之处:由公式P=UI类比写出的ΔP=ΔU·ΔI,该公式不成立。

因为ΔP=P2-P1=U2I2-U1I1≠(U2-U1)×(I2-I1)

即ΔP≠ΔU·ΔI

正确解法:

解:由题意知U1=12V,U2=18V,ΔI=0.6A,代入数据可得R=10Ω所以

答:这只电阻消耗的电功率增加了18W。

3.

针对解答中的错误,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正确答案: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从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推导电功率变化的计算方法。同时,从学生角度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电功率P怎样计算呢?同学们自己用U和I来推导功率的增加量。

ΔP=P2-P1=U2I2-U1I1≠(U2-U1)(I2-I1),即ΔP≠ΔU·ΔI

经过这样的思考,学生能够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

案例某教师讲授完“二力平衡”的平衡状态后,需要让学生“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片段如下:

师: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时候,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我们如何断定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这个问题。请大家开始阅读书上关于实验的叙述,学习实验的步骤。

生:老师,书上说“保持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相等,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释放”。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呀?

师:先往下看,看完了,我统一讲。

师:大家都看完了吧?这个实验就是改变两边的砝码质量然后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从而判断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保持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相等时,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它是平衡的。使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不相等,小车就会运动,而且受力不为零,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就不是平衡状态。然后将小车扭一下,小车又会转回原来的位置,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一定是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现在,我将实验现象告诉大家了,大家将实验现象填入表格中。然后,总结二力平衡的规律。

问题:4.

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正确答案:①这是一个探究实验,对于科学探究实验过程,需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等过程。该教师的教学过程仍然没有跳出灌输式的思维。教学过程没有体现学生主动探究。

过程与方法目标没有体现,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寻求答案,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能力没有提升。

②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及时给予解答,没有营造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

③教师直接将实验现象告诉学生,没有探索过程,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正确答案: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说若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到的几个力平衡。在平衡状态的物体中,二力平衡是其中最简单的情况,即只受两个力保持平衡状态。那么,任何物体受两个力都能保持平衡状态吗?二力平衡有什么条件吗?现在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

师:首先我们要保持物体只受两个力,这个比较简单,大家看到书上的图也能明白应该怎么操作,不过在这里老师要让同学们猜想一下,二力平衡都有哪些条件呢?

生:两个力相等!

师:很好,这很可能是一个条件,还有没有其他的条件呢?

生:(沉默)……

师:看来大家跟我一样,都认为两个力相等是显而易见的条件,现在,就让我们来实验一下。若要验证平衡条件,只需要总结小车保持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即可。现在,我们分组进行实验。分别探究小车两侧受力相等以及受力不相等的运动状态。

生:如何判断受力相等呢?

师: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如果用手拉,又难以测量,又难以保持稳定,所以我们使用砝码,利用砝码的重力来代表对小车的拉力。准备好了吗,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

师:实验结果出来了吗?谁能跟我说一下?

生:受力相等时保持静止,受力不等时会开始运动。

师:很好。看来,受力相等是正确的。大家思考一下父母在开车时双手旋转方向盘,是不是受力相等、方向相反的情况?

生:(若有所思)不是。

师:大家将两边托盘的砝码质量调整成为相等的情况,让小车保持静止,然后将小车水平旋转90°然后释放。发生了什么?

生:小车旋转了!

师:这时小车处于平衡状态吗?

生:不处于。

师:很好,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现在将各自的实验现象填入表格中,我们一起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40分)下面是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的实验。

任务:1.

说明上述实验中“逐次增挂钩码”的操作意图。正确答案: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逐次增挂钩码,通过改变重物的质量,测量重物所受重力的大小,然后得出重力与质量线性相关。

2.

基于该实验,设计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简要过程。正确答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

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提出猜想。

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何测量重力大小?

学生交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的方法: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画出图像。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联系数学知识分析,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坐标轴上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关系,两个量成正比。

在此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