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1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1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1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1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模拟题21一、单项选择题1.

在学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时,老师做了如图的实验:具有一定速度的钢珠在水平面上能沿直线AB运动;如果在它的运动路径近旁放一磁铁,钢珠的运动路(江南博哥)径将变成曲线AC。对该实验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__。A.用玻璃球代替钢珠也能达到实验目的B.钢珠沿直线AB运动时不受任何外力作用C.钢珠沿曲线AC运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D.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正确答案:D[考点]物理学史、物理实验及教学论

[解析]钢珠做曲线运动是因为钢珠受到了磁铁的吸引力,力改变了钢珠的运动状态。磁体不能吸引玻璃球,因此用玻璃珠代替钢球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项错误。钢珠沿直线运动时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B项错误。当钢珠做曲线运动时,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运动状态也就发生了改变,C项错误。本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项正确。

2.

如图所示,一个带正电的绝缘金属球壳A,顶部开一小孔,有两只带正电的金属球B、C,用金属导线连接。让B球置于球壳A内的空腔中,与内表面接触后又提起,C球放置在A球壳外,待静电平衡后正确的判断是______。

A.B、C两球都不带电B.B球不带电,C球带电C.让C球接地后,B球不带电D.让C球接地后,A球壳空腔内的场强为零正确答案:B[考点]电磁学(一)

[解析]由于B球与球壳A的内表面接触前所带电荷与A都为正电荷,因此B球与内表面分开后,BC组成的整体也带正电荷。静电平衡后,净电荷都分布在外表面,所以B球不带电,C球带正电荷。

3.

如图所示,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轻弹簧上放着质量为2kg的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将一个质量为3kg物体B竖直向下轻放在A上的一瞬间,B对A的压力大小为(g取10m/s2)______。

A.30NB.0C.15ND.12N正确答案:D[考点]力学(一)

[解析]开始时,弹簧的弹力等于A的重力,即F=mAg。放上B的瞬间,弹簧弹力不变,对整体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隔离对B进行分析,有mBg-N=mBa,则N=mB(g-a)=3×(10-6)N=12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4.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R2、R3和R4皆为定值电阻,R5为可变电阻,电源的电动势为ε,内阻为r。设电流表A的读数为I,电压表V的读数为U。开关闭合后,当R5的滑动触点向图中a端移动时,______。

A.I变大,U变小B.I变大,U变大C.I变小,U变大D.I变小,U变小正确答案:D[考点]电磁学(二)

[解析]当滑动触点向a端移动时,R5阻值减小,电路总电阻减小,总电流I总增大,路端电压U=E-I总r减小,即电压表读数U减小。义由于电流I总增大,则R1,R3两端电压增大,R5两端电压减小,电流表读数I将减小。

5.

如图所示,水面下的光源S向水面A点发射一束光线,反射光线为c,折射光线分成a、b两束,则______。

A.在水中a光的速度比b光的速度小B.由于色散现象,经水面反射的光线c也可能分为两束C.用同一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分别以a、b光做实验,a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于b光的干涉条纹间距D.若保持入射点A位置不变,将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则从水面上方观察,a光先消失正确答案:C[考点]光学

[解析]由图看出水对a光的偏折角小于对b光的偏折角。由折射定律可知,水对b光的折射率较大,由分析可知,a光在水中的速度较大,A项错误。根据反射定律可知,所有反射光的反射角都相同,所以反射光线c不会分成两束,B项错误。水对b光的折射率较大,对a光的折射率较小,则a光的波长较大,b光的波长较小。根据干涉条纹的间距与波长成正比,则同样条件下a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于b光,C项正确。由临界角公式分析可知,a光的临界角大于b光的临界角,将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时,入射角增大,则b光的入射角先达到临界角,b光先发生全反射,从水面上方消失,D项错误。

6.

一束单色光斜射到厚平板玻璃的一个表面上,经两次折射后从玻璃板另一个表面射出,出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侧移了一段距离。在下列情况下,出射光线侧移距离最大的是______。A.红光以30°的入射角入射B.红光以45°的入射角入射C.紫光以30°的入射角入射D.紫光以45°的入射角入射正确答案:D[考点]光学

[解析]因为同种介质对紫光的折射率较大,故入射角相同时,紫光侧移距离较大,A、B两项错误。设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r,则侧移距离,可见对于同一种色光,入射角越大,侧移距离越大,D项正确。

7.

如图所示,一块上、下表面平行的玻璃砖的厚度为L,玻璃砖的折射率,若光从上表面AB射入的入射角i=60°,光在真空中的光速为c,则______。

A.折射角r=60°

B.光在玻璃中传播的时间为

C.光在玻璃中传播的时间为

D.改变入射角i,光在下表面CD可能发生全反射正确答案:C[考点]光学

[解析]由得,,得r=30°,A项错误。光在玻璃中传播的速度为,由几何知识可知光在玻璃中传播的路程为,则光在玻璃中传播的时间,B项错误,C项正确。由于光在CD面上的入射角等于光在AB面上的折射角,根据光路可逆性原理得知光一定能从CD面射出,D项错误。

8.

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最后变化到状态C。线段AB平行横轴,线段AC连线过坐标原点。则气体压强p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A.不断增大,且pC小于pAB.不断增大,且pC大于pAC.先增大再减小,且pC大于pAD.先增大再减小,且pC与pA相等正确答案:D[考点]热学

[解析]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知。在V-T图像中,任一点与O点连线的斜率的倒数,正比于压强,即斜率越小,压强越大。斜率kA=kC>kB,故压强pA=pC<pB。

二、简答题1.

简述教材分析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以其中一个方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进行分析。正确答案:教材分析可以从教材特点、教材结构、教材功能、教学心理等方面展开。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材功能分析如下:

①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不同观点,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大胆猜想和乐于与他人交流的良好习惯和精神。

②理想化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③应用理想化实验的方法,设计斜面实验,并合理外推到“无限光滑”,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应用惯性定律,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从物理到社会”的课程理念?并以初中物理“摩擦力”一课举例说明。正确答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摩擦力,例如,自行车的前轴、中轴以及后轴,还有脚踏板等处均采用滚珠轴承以减小摩擦力。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力,人们还经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油。自行车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力。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脚踏板套、闸把套等;还有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驶。而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握紧车闸把,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等。

三、案例分析题案例:

下面是某学生对一道浮力问题的求解过程。

问题:1.

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正确答案:在容器中放入物体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而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不一定等于容器中溢出水的重力。当容器中盛满水时,两者相等;当容器中未盛满水时,物体排开水的重力大于容器中溢出水的重力,而本题中没有明确烧杯中水是否盛满,所以应分盛满水和未盛满水两种情况讨论:

①当烧杯中盛满水时:物体所受浮力F浮=0.3N。

②当烧杯中未盛满水时:物体排开水的重力大于容器中溢出水的重力,所以浮力F浮>0.3N。又因为物体所受最大浮力为0.5N(当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所以物体所受的浮力应是0.3N<F浮≤0.5N。

2.

针对学生的错误之处,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正确答案:师: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生: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师:那排开水的重力等于溢出水的重力吗?

生:等于。

师:那换个问法,排开水的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吗?

生:噢,不一定。只有原来容器内盛满水时排开水的体积才能等于溢出水的体积,水不满时排开水的体积要大于溢出水的体积。

师:嗯,不错。那你知道如果水不满时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吗?

生:我想一下……不能,但是可以知道范围。由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大于容器中溢出水的重力,所以浮力F浮>0.3N。义因为物体所受最大浮力为0.5N(当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所以物体所受的浮力应是0.3N<F浮≤0.5N。

师:非常好。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功”一课中讲了功的概念和单位之后提出的问题以及和学生们的对话。

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学们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那你们重复一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生: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很好。那老师提一桶水由后面走到前面,我做功了吗?

生:做了功!

师:错了,我提水的拉力向上,在力的方向上没有位移,因此没有做功。知道吗?

生:知道了!

师:很好。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教科书17页的1、2、3题。

问题:3.

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正确答案: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存在以下问题:以灌输的方式讲解知识,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没有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互动单一,且问题不具有启发性,不能检验学习效果;功的必要因素的讲解没有突破难点,学生不能真正明白这一知识点。

4.

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和学习做功的必要因素。正确答案:①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首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斜面”这一活动,让学生测出拉力F、钩码重力G、小车通过的距离s和上升的高度h,记录在练习本上。

在采集实验数据时,教师应强调:实验数据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实验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因此实验数据应该客观、真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求出拉力F利用斜面对物体做功Fs和重力对物体做功Gh时,多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Fs略大于Gh,教师再从摩擦的角度去分析,若摩擦力很小,则风近似等于Gh。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可能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从而引入功的概念。

②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此时学生对功的定义理解并不透彻。这时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分析。(例如粉笔盒、学生课桌上的文具、水桶等,特别是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四、教学设计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如图所示为初中某教材“声音的传播”一节中“探究声音的传播的介质”的演示实验。

任务:1.

简述实验中声音的传播与什么因素有关?除了这个因素还与什么因素有关?正确答案: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有关,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此外,声音传播还与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

2.

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正确答案:师:同学们,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生:介质。

师:非常好,那么大家总结一下声音传播的介质有哪些呢?

生:空气、物体等。

师:嗯,大家为什么觉得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呢?

生:因为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在充满空气的环境中说话时,我们可以听到声音。

师:有道理,那么大家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呢?

生:想。

师:好,你们每组桌上都摆了一个闹钟,一个透明的钟罩,还有一个注射器。接下来,大家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让闹钟响起来,先用注射器将钟罩里的空气逐渐吸干净,听闹钟的声音有什么变化。然后再逐渐向钟罩里注射气体,再听闹钟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钟罩内空气的减少,声音越来越小;随着钟罩内空气的增多,声音越来越大。

师:同学们听得非常仔细,那么大家想一下,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生:声音的传播依靠空气。

师:嗯,非常好。由此可知,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电生磁”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材料二某版本初中物理教材的片段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磁现象、磁场等知识。

任务:3.

简述安培定则。正确答案:以长直螺线管为例: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指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

4.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电生磁”的一段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正确答案: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或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奥斯特的图片、事迹介绍,感悟奥斯特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通过体验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形成乐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通电螺线管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并总结得出简单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纸盒吸铁,然后提问学生:此盒中可能是什么?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断开开关,再去接触铁屑,由不能吸引铁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此时教师将纸盒打开,让学生明白,刚才产生的磁可能跟电有关。

(二)探究新课,释疑解惑(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相关知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1.探究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

教师提问:我们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磁性呢?

学生回答:看它能否吸引铁屑。利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来检验。

教师:一个电池能吸引铁屑吗?我们怎样做才有可能产生磁呢?

学生回答:要有电流……要形成一个电路,电路闭合才有电流。

教师: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检验猜想呢?

小组讨论后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所述对该实验进行演示。

学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向全班交流。

过渡: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早在1820年丹麦伟大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就发现了电和磁之间是有联系的,他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吧!

2.播放奥斯特实验的操作方法,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

教师提问:看了这个实验后,大家觉得与我们刚才做的实验相比,有哪些不同吗?

视频中的小磁针偏转的角度那么大,而我们实验的时候却那么小,可能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在实验中利用短路获得较强的电流来增加磁性。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增强通电导体的磁场呢?

设置问题过渡: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发现把导线绕成一圈一圈的螺线管状,磁场就会强得多,这样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就大,下面我们也来制作一个螺线管,怎样做呢?

3.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探究1:制作螺线管

教师:针对教材内容演示螺线管的缠绕方法。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制作两个螺线管,为了缠绕方便,请大家将导线缠绕在铅笔和铁钉上,比一比,看谁绕得既快又好。

教师:你认为可能有几种缠绕的方法?

学生制作螺线管教师巡查,学生展示。(对展示予以肯定和鼓励)

探究2:通电螺线管吸引铁屑

教师:很好,大部分同学都非常成功地绕好了螺线管,下面请每个小组给螺线管通电,然后去吸引铁屑,看哪一个螺线管吸引的铁屑最多。

学生实验。教师巡查,不能吸引的小组讨论解决,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忙(通过吸引铁屑的多少让学生明白用铁钉的实际意义)。

探究3: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分布情况

教师设问:刚才同学们的探究已经证实了通电螺线管能产生磁场,它的磁场跟以前研究的哪种磁体的磁场相似?说出你的猜想及猜想的依据。

学生回答。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的磁场分布情况呢?(教师播放幻灯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判定办法)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图示进行实验并在圆圈中画出小磁针,把小磁针的N级涂黑。

教师:演示用铁屑研究螺线管磁场分布的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