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1页
河南省周口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2页
河南省周口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3页
河南省周口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4页
河南省周口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历史高三上学期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入鼎盛阶段,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但明清的科举制度却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八股取士,选拔的人才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B.君主专制的强化C.自然科学并未真正受到重视D.程朱理学对科举制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选项A,八股取士确实导致选拔出的人才往往缺乏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它只是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的一个具体表现,而非阻碍社会进步的根源。故选项A错误。选项B,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皇权高度集中。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其内容和形式都受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往往会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那些忠于自己、缺乏独立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故选项B正确。选项C,虽然明清时期自然科学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这与科举制度阻碍社会进步的根源关系不大。自然科学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等。故选项C错误。选项D,程朱理学作为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对科举制度有一定的影响,但它同样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根源。程朱理学强调的是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与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标准有一定关联,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故选项D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君主专制的强化。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这反映了A.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B.印刷术推动文化的发展C.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关于唐代书籍印刷的内容,描述了从冯瀛王开始印刷五经之后,典籍逐渐开始采用印刷的方式制作。本题需要根据材料判断出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实质。选项A,材料主要描述的是书籍的印刷方式从手写逐渐转变为印刷,与造纸术没有直接关系,造纸术主要是解决了书写材料的问题,而不是书籍的复制方式,因此选项A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B,材料中“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说明在冯瀛王开始印刷五经之后,书籍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手写逐渐转变为印刷,这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和传播范围,从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因此选项B与材料内容相符。选项C,材料描述的是书籍的印刷方式,与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无关,因此选项C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D,材料描述的是书籍的印刷方式,与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无关,因此选项D与材料内容不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印刷术推动文化的发展。3、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其中乡试的考试地点设在()A.京师B.各省城C.州府D.县治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选项A,京师即首都,是明朝科举考试最高级别殿试的地点,不是乡试的考试地点,故排除。选项B,根据明朝科举制度的规定,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级,通常在各省城举行,由皇帝委派的考官主持,参加者为本省的秀才或贡生,考中者称为举人,有资格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故B项正确。选项C,州府是明朝的行政区划单位,但并非乡试的考试地点,乡试是在各省城进行的,故排除。选项D,县治是明朝县级行政区划的治所,即县城,但并非乡试的考试地点,故排除。4、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中国开始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D.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产生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选项A,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故A项正确。选项B,中国开始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而非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选项C,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非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故C项错误。选项D,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而非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5、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关于“全面小康”理解正确的是()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全民都达到同等富裕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本题主要考查对“全面小康”的理解。选项A,全面小康并不意味着全民都达到同等富裕,因为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而是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故A错误。选项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到建国一百年时的目标,两者并不等同,故B错误。选项C,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不仅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故C错误。选项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意味着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故D正确。因此,关于“全面小康”理解正确的是: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6、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影响。选项A,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由孟子、荀子等人进一步发展,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提倡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和社会。这一思想体系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并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儒家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故A正确。选项B,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虽然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与儒家相比,其影响范围相对较小,故B错误。选项C,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即普遍地爱所有人,反对非正义的战争。然而,在战国时期及以后的历史时期,墨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思想,其影响力相对较小,故C错误。选项D,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虽然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一些国家中得到了实践,如秦国,但法家思想过于强调法律和制度的刚性,缺乏灵活性,因此在后世并未成为主流思想,故D错误。综上所述,战国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是:A.儒家。7、194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告诫的背景是()A.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D.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七届二中全会的背景。选项A,七届二中全会是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工作重心即将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全党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新挑战。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而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4月召开的,所以B项错误。选项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这与七届二中全会的时间不符,所以C项错误。选项D,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与七届二中全会无关,所以D项错误。8、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武器广泛使用于战争是在()A.唐朝末年B.北宋时期C.南宋时期D.元朝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火药的运用。选项A,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但并未广泛使用,故A项错误。选项B,北宋时期,火药武器得到广泛使用,如火药箭、火球、火蒺藜等,并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选项C,南宋时期,火药武器虽然继续发展,但并未超越北宋时期的广泛使用程度,故C项错误。选项D,元朝时期,火药武器在战争中有所运用,但并非广泛使用,且时间上晚于北宋,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武器广泛使用于战争是在:B.北宋时期。9、从汉朝到唐朝,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路为主。唐朝以后,逐渐以海路为主,其原因是A.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B.经济重心南移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C.古代统治者对外政策的影响D.指南针用于航海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交通方式转变的原因。选项A,虽然北方战乱确实对陆上丝绸之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唐朝以后中国的对外交通逐渐转变为以海路为主,因为战乱并非持续不断,且其影响范围也有限,故排除选项A。选项B,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地区经济繁荣,对外贸易需求增加,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则为海上贸易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性。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唐朝以后中国的对外交通逐渐以海路为主,故选项B正确。选项C,古代统治者的对外政策确实会对交通方式产生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而且,从汉朝到唐朝,再到宋朝、元朝等,统治者的对外政策也在不断变化,但对外交通方式的变化趋势却相对稳定,故排除选项C。选项D,指南针用于航海是中国航海技术的一大进步,但它只是海上贸易发展的一个技术条件,而非决定性因素。在指南针出现之前,海上贸易就已经存在并发展,故排除选项D。10、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的初衷是A.废除丞相,加强皇权B.减轻皇帝行政负担C.抑制宦官势力D.弥补宰相制度的废除本题主要考查明成祖设立内阁的初衷。选项A,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而非明成祖朱棣,故选项A错误。选项B,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的初衷是为了处理繁杂的政务,以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故选项B正确。选项C,内阁的设立与抑制宦官势力无直接关系,宦官势力的兴起主要是由于皇帝对宦官的依赖和信任,而非内阁的设立所致,故选项C错误。选项D,内阁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宰相制度废除后的政治空白,但并非其初衷。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政务繁忙,于是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官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其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故选项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9、B;10、B。11、汉武帝时期,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A.门第B.财富C.品德D.才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汉武帝时期,为了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做官,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才学,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孝廉,即德才兼备的人,但到东汉末年,选拔官吏被大族名门所垄断,门第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选官制度并不看重财富,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选拔官吏的标准是孝廉,即德才兼备,品德和才学都看重,但本题要求的是主要标准,从汉武帝实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可以看出,才学是其主要标准,故C项错误,D项正确。12、古代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可以A.审理案件B.审查账目C.立法司法D.监督行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城邦公民大会的职能。选项A,审理案件主要由民众法庭负责,而非公民大会,故排除选项A。选项B,审查账目是公民大会下属的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责,而非公民大会直接负责,故排除选项B。选项C,立法是公民大会的职责,但司法主要由民众法庭负责,故排除选项C。选项D,公民大会作为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权监督行政官员,确保他们按照城邦的法律和利益行事,故选项D正确。综上所述,古代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可以:D.监督行政。13、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选项A,《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清朝政府被迫于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故选项A正确。选项B,《天津条约》是清咸丰八年(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选项B。选项C,《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选项C。选项D,《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于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选项D。14、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指出:“革命的动力,有无产阶级,有农民阶级,还有其他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都要团结他们,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毛泽东的这一思想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B.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C.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础D.解决了农民土地所有制问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的革命思想。选项A,毛泽东认为革命的动力不仅包括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还包括其他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这体现了广泛的革命联盟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故选项A正确。选项B,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毛泽东在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与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不符,故排除选项B。选项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联盟,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主要是关于革命动力的论述,并未直接奠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故排除选项C。选项D,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主要是关于革命动力的论述,与农民土地所有制问题无直接关联,且农民土地所有制问题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土地改革等方式逐步解决的,故排除选项D。15、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以下关于赋役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朝实行什伍连坐法,强制百姓分户,按户征收赋税B.汉朝的编户制度包含了户口管理和赋税征收两项重要内容C.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租调制,以人丁为主要标准征派赋役D.唐朝中期两税法实行后,我国税收制度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答案:D解析:本题为选非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选项A,秦朝为加强基层治理,实行什伍连坐法,强制百姓分户,按户征收赋税,以便政府掌握全国的户籍,增加赋税收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故A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B,汉朝的编户制度既是户口登记制度,也是赋税制度,包含了户口管理和赋税征收两项重要内容,故B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C,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推行均田制,与之相适应,实行租调制,以人丁为主要标准征派赋役,故C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D,唐朝中期两税法实行后,以资产为纳税标准,按资产交税,按田亩纳户税,资产多的多交,少的少交,这种税收制度主要是将之前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转变为以资产为主,并没有实现我国税收制度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故D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16、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专题时,拟定了以下四个小标题,其中不正确的是A.“汉承秦制”与“汉承秦弊”B.“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D.“相权不断削弱”与“皇权不断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为选非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项A,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但同时也继承了秦朝暴政、徭役繁重等弊端,因此A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B,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两项制度,三省六部制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科举制则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因此B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C,自秦朝建立以来,历代统治者都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以防止地方割据和叛乱,因此“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这一对矛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并不成立,C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选项D,从汉朝到元朝,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如汉武帝设立中外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等,因此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在丞相位高权重的背景下,皇帝直接任命的十三州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对地方官吏实行监察。刺史秩级不高,但可监察二千石(郡守)高官,刺史定期轮换,且不得干预地方行政。东汉末年,刺史权力逐渐膨胀,最终成为州级地方长官。材料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监督网络,以皇权为中心,监察机构独立设置,自成系统。监察官位卑权重,以小监大,只服从于皇帝,不受其他部门长官节制。监察官员一般选用刚正不阿、清廉正直之士。(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刺史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当时社会政治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西汉刺史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刺史由皇帝直接任命,代表中央对地方进行监察;刺史品秩较低,但有权监察地方高官;刺史定期轮换,且不得干预地方行政事务。这一制度的作用在于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防止地方官吏贪污腐败,同时也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监察机构独立,自成系统;监察官员位卑权重,只服从于皇帝;监察官员选拔注重刚正不阿、清廉正直的品德。这一制度对当时社会政治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于:有利于监察官员排除干扰,公正执法,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同时,监察制度的建立也有助于强化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第二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后期权臣篡政、地方割据、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为巩固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在中央废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通过中央设立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和按察使司加强监督。此外,他还多次下令禁止宦官干政,制定《大明律》等,巩固了中央集权。材料二: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通过一系列改革,促使英国议会权力日益上升,国王的实际权力开始下降。到18世纪中叶,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君主立宪制确立并发展完善。(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影响。答案:(1)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加强了皇权;其次,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以分割地方权力,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此外,他还设立监察机构加强对官员的监督,防止官员腐败和地方割据;最后,他通过制定法律如《大明律》来巩固中央集权。(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其次,这一制度促进了英国政治的稳定,为英国的长期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制度的借鉴,推动了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此外,这一制度还使得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从而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第三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朝开始,中国封建王朝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文官选拔制度。汉代察举制主要通过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是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下再产生小中正。由中正评定本地人物,分为九等,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材料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形成并发展。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标准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3)综合材料一、二,分析科举制度相比之前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之处?答案:(1)汉代选拔官员的标准主要是德才兼备,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而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