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中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中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中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中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中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中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中相关信息解读准确是A.①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已初见成效B.②列强设立的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C.③日本推进明治维新与侵略邻国同步D.④中国主权受损,社会性质发生剧变2.如表为秦朝部分律法,这些选段内容的现象主要反映了秦朝律法部分选段《仓律》隶臣每月发粮二石,隶妾一石半。小城旦或隶臣劳作的,每月发粮一石半,不能劳作的,每月发粮一石。小城旦、隶妾或舂劳作的,每月发粮一石二斗半,不能劳作的,每月发粮一石。没有母亲的婴儿每人发粮半石.《廄苑律》在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的,赏赐。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田律》有旱灾、暴风雨、涝灾、蝗虫及其他虫害等损伤了禾稼,要报告受灾顷数A.农业上的精耕细作 B.法律体系十分完备C.经济管理的军事化 D.农户制度规划细致3.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概况。表中年平均生产增长率的变化促使各国时期美国英国法国1963年~1973年1.9%3.8%4.6%1974年~1979年-0.1%0.8%2.7%A.加大力度干预经济 B.扩大工业生产以减少失业C.极力稳定商品价格 D.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4.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说法是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5.同文馆、天津水师学堂等在招生时,报考者寥寥,在毕业后还需要给予科甲出身,李鸿章甚至不得不奏请新式学堂学生一体参加乡试。此现象反映了A.新式学堂教学目标虚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B.新式学堂教学质量不高,毕业学生素质较低C.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对新式人才需求少D.科举影响大,近代教育需依附传统教育生存6.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产品丰富且大众文化程度高,以至于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颇有感慨地说:“像英国这样一个贵族的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法国民主化进程艰难曲折B.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C.1832年会议促进民主化进程改革D.英国议会传统由来已久,法国君主专制根深蒂固7.汉代流行的“深衣"将人的身体掩盖得严严实实(左图)。东晋南朝,江南上层社会流行男装宽袍大袖,女装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叠(右图)。促成这种服饰式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农耕经济的发展 B.审美水平的提升C.政局的相对安定 D.社会思想的变动8.如表是20世纪世界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次数统计,是根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据此可以说明20世纪80年代29场国与国之间:19场,占66%国内冲突:10场,占34%1990-1994年18场国与国之间:3场,占17%国内冲突:15场,占83%A.世界整体发展形势日趋缓和B.国际格局变动导致国内矛盾激化C.两极格局有效维护了世界和平D.军事大国不再是武装冲突的主角9.历来的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政治制度则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来认识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如图中①至④依次应填入A.①王位世袭制②礼乐制度③分封制④井田制B.①王位世袭制②分封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C.①分封制②王位世袭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D.①王位世袭制②井田制③礼乐制度④分封制10.下图为创作于1952年9月的一幅漫画《鸟儿与草人》。该漫画反映了A.农村生产关系正发生重大变革B.农业合作化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C.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D.国民经济彻底恢复11.唐政府的政策法令从制订到执行,一般运作程序为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C.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D.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平等的外交观念已经形成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外交心态由自大转为自卑 D.“师夷长技”已成外交共识13.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两项罪名起诉并判处死刑,他拒绝了门徒们为他安排好的一切逃走机会,饮毒而死。公元前323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之罪判处色雷斯人亚里士多德死刑,而他却选择逃离雅典。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亚里士多德无法接受不公正的判决B.亚里士多德对雅典的民主深感失望C.逃跑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精神D.亚里士多德对雅典城邦缺少认同感14.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一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一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一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一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A.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B.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C.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D.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15.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下列有关罗马法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罗马法成为近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础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体系的起源C.罗马法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D.罗马法体现了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16.古希腊城邦不断对外殖民活动,希腊移民与他们居住在希腊半岛上的同胞信仰同样的神。他们也讲希腊方言,同母邦之间保持着商业联系。古希腊人的上述行为A.有助于希腊城邦共同体的建立 B.促进了希腊统一国家的建立C.推动希腊城邦思想文化的发展 D.突显希腊城邦的集体责任感17.改革中废除等级,强调“四民平等”、“自由择业”的是A.彼得一世改革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明治维新 D.清末新政18.一幅图画上描绘人类求知过程的“知识山”,一路逐级而上,分别是语法、数学、逻辑、音乐、天文、几何、修辞,在顶峰则是神学。这种概念最可能出现在A.公元前2世纪的麦加 B.公元3世纪的印度C.公元13世纪的巴黎 D.公元19世纪的英国19.下表是近代上海外企变化统计表。据此判断A.世界大战削弱了西欧在上海经济地位 B.世界大战也影响美苏大国在沪的投资C.在沪外企变化反映列国在华势力消长 D.从在沪外企变化中可看到民企的发展20.近代一位伟人曾经这样评价道:“一百五十年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敢于和善于吸取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这里“她”指的是A.空想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C.纳粹主义D.毛泽东思想21.儒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间的两套秩序: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心灵秩序。孔子以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有一位提出了纲常名教,突出了礼;另一位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思辨化的哲学体系。他们分别是A.孟子和王阳明 B.荀子和朱熹 C.董仲舒和顾炎武 D.董仲舒和朱熹22.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A.异族贵族以礼乐制度维系贵族身份 B.异族地区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C.礼乐制度推动了西周文化的传播 D.墓葬制度凸显了各级贵族的特权23.晋商在区域中充当着中介作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商品的长途贩运,使商品的流通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这反映出晋商A.促进区域间经济交流 B.推动商业市镇的兴起和繁荣C.主导商品经济的发展 D.满足社会各阶层的经济需求24.在1958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质人工合成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在上海和北京的几次科技展览会上,党中央和上海市委希望他们加速实现该项目,在研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1965年最终合成)。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B.科学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C.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D.大跃进时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25.“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26.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的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白色区域属葡萄牙,灰色区域属西班牙)。这意味着A.大西洋区域是两国争夺的焦点B.开辟新航路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基督教C.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D.其他国家被永久排斥在殖民地争夺之外27.“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毛泽东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C.《论人民民主专政》D.《新民主主义论》28.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苏两国分别进行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二者的相似之处是A.面临内忧外患困难形势B.推动本国实现了工业化C.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D.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模式29.如图是19世纪末西方人绘制的一幅漫画。如果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你认为最合适的主题当是A.可怜的东方人B.落后就要挨打C.工业化的威力D.野蛮人的下场30.日本明治维新通常被视为一场改革,但也有人说它是一次革命。说它是革命的主要依据是A.爆发了武装倒幕运动,事实上出现了统治权力的转移B.日本经济发展,成为亚洲首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C.推动了社会进步,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发展工商业,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体制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材料二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特点,并简述晚清以来“新的共同体意识”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因及意义。32.材料一整个50年代,中国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中立是一种幌子。”直到80年代,中国才关注不结盟的成功经验并采用尼赫鲁所倡导的不结盟这种比较务实的外交环境。——摘编自《关于不结盟外交战略问题研究》材料二两极格局打破后,由于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瓦解,西方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变本加厉,它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对第三世界施加压力,发达国家也不再需要利用过去的中间地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减少。有些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尽快加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或是为了赢得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和减免债务的优惠,甚至宣布退出不结盟运动。——摘编自《冷战后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问题研究综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冷战后不结盟运动的命运有何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33.材料赵充国(公元前137年一公元前52年),西汉陇西上邦人,善骑射,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羌族叛乱,七十多岁的赵充国为掌握敌情,亲临边境。到边境后,赵充国认为对羌族各部应当根据主谋与胁从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惩主谋者,宽恕胁从者。但大臣多有反对,赵充国反复陈述用兵利害,并建议“先诛先零(羌)”,宣帝采纳了赵充国之策。赵充国领兵打败先零羌,又到罕、开羌地区,赵充国命令不得烧毁住所损害农牧,罕、开羌竞不烦兵而平定。为彻底解决羌患,赵充国上奏:一、羌患“易以计破,难以兵碎”,我以为“击之不便”;二、罢骑兵,招募民众,“缮乡亭,浚沟渠”,进行屯田,只以少数骑兵卫护屯田者,“益积蓄,省大费”。由于皇帝大臣反对,赵充国反复报告说:先零羌所剩精兵不多,汉军屯田,“内有无费之劳,外有守御之备”,敌胜利在望。宣帝诏令辛武贤等出击,只取得小利,而赵充国不出兵,“所降复者得五千人”,于是诏令罢兵,留赵充国负责屯田。神爵二年秋,羌族不少部落首领率众来降。汉朝予以安抚,“初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简析赵充国平定羌乱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充国治理羌患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据所学可知,1868年日本民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对外殖民扩张,1874年侵略就是例证,C正确;据所学可知,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1861年,与①无关,A错误;列强设立的使馆区是北京东交民巷,而②是山东地区,与材料无关,B错误;④是甲午战后日本割占,中国主权受损,但社会性质未发生剧变,D错误。2、C【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秦朝时期通过法律形式将粮食配给、耕作绩效考核及灾情上报制度化,体现了秦朝农业经济管理的军事化色彩,故C项正确;题干未强调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特征,排除A项;单从题干中的法律不能看出秦朝法律完备,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农户制度规划问题,排除D项。故选C。3、D【解析】

相比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变得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促使各国采取减少干预、重视市场调节的政策,D项正确;197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的滞胀表明,扩大工业生产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AB两项错误;单纯稳定商品价格并不能解决滞胀问题,C项错误。4、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可以看出,秦时期相对于西周来说,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即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B项与材料无关;CD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因此BCD三项均错。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此题实际上考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知识点是考试的重点。秦朝创立,以后历朝无不沿用。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斗争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也需要掌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地加强。5、D【解析】

根据“需要给予科甲出身,李鸿章甚至不得不奏请新式学堂学生一体参加乡试”等关键信息可知,科举影响大,故选D;题干中不能看出新式学堂教育目标虚高,而且新式学堂较注重实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说法有误,排除A;新式学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高低,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对新式人才需求少”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事实,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需要给予科甲出身……不得不奏请新式学堂学生一体参加乡试”分析解答。6、B【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19世纪下半叶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因此能为人民提供物品,B正确;法国只能为贵族提供产品,说明当时法国工业化程度不高,而非民主化发展曲折,排除A;民主制度的完善不能构成主要原因,排除C;提供物品属于经济生产能力领域,D属于政治领域,排除。7、D【解析】

汉代注重遮掩身体的“深衣"被魏晋时期流行的宽袍、大袖、长裙、博带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思想变动导致的审美观变迁,D项正确;魏晋时期上层服饰变化与农耕经济发展无关,A项错误;社会上层流行服饰的变化,不能说明魏晋的审美水平较汉代水平有所提高,B项错误;魏晋时期社会分裂动荡,C项错误。8、B【解析】

从表中可知,冷战结束后,各国之间战争大幅减少,国内冲突加剧,说明在冷战掩盖下国内矛盾暴露出来,故B正确;从数据上看,冷战后短短的四五年时间,就有18场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不能说明世界形势在缓和,故A错误;C、D材料均未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的内容。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B【解析】

王位世袭制是权力继承的制度,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礼乐制度是维护等级权力的制度,井田制是权力的基础,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10、A【解析】

根据漫画,一只鸟儿落在田间衣帽破烂的草人身上,路上正行走着几位衣着光鲜、笑逐颜开的农民,他们推着白行车,牵着牲口,手里提着新买来的东西。鸟儿对草人说:“我过去一直以为你是农民,现在农民可不像你这个样儿了。”这幅漫画反映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故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工业化建设始于1953年,排除B、C两项;国民经济彻底恢复的时间是1952年底,排除D项。11、B【解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政令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因此三省六部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故B正确;A、C和D的顺序错误,排除。故选B。12、B【解析】

不得提书‘夷’字,是对传统华夷观的冲击,即对“天朝上国”观念的冲击,故B正确;此时的外交并不平等,排除A项;自卑的说法不准确,不能体现,排除C项;“共识”说法错误,排除D项。13、D【解析】

面对雅典法庭的判决,苏格拉底拒绝逃走,而是“饮毒而死”,说明苏格拉底对于雅典法庭的判决是认同的,而亚里士多德“逃离雅典”,说明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判决的不认可,也就是对于当时雅典城邦的缺少认同感,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有关亚里士多德的判决是否公正,亚里士多德对于此次判决不认同才选择逃跑,故A错误;公元前338年希腊沦为北方马其顿的附庸,故由“公元前323年”可知,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己经丧失,故B错误;苏格拉底选择按受不公正的法律的判决不能说明苏格拉底就是不“理性”,亚里士多德选择“逃跑”也不能说明亚里上多德是“理性”的,按受还是逃跑与“理性精神”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14、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我国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不断的发展变化,所以可以得出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的结论,所以答案选择A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民主政治的发展15、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近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础,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罗马法体系的起源,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并未揭露和批判私有制的罪恶,故C错误,符合题意;罗马法的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价值,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罗马法相关知识,学生应该从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内容特点、性质作用、历史影响出发,即可得出正确选项,再以逆向思维排除。16、A【解析】

古希腊移民与希腊本土的同胞有共同信仰的神,共同的语言和商业联系,从而有助于希腊共同体的形成,故选A;材料没有显示希腊是一个分裂的国家,B错误;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7、C【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治维新中实行了废除等级,强调“四民平等”和“自由择业”,故选C项;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清末新政都与“四民平等”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18、C【解析】

中世纪,基督教统治西欧,神学盛行,中世纪指的是476年到1453年,故C正确;A项伊斯兰教创立时间为公元622年,因此前2世纪的麦加不存在伊斯兰教神学,故排除;B项印度神学的论述在课本的知识点中未涉及,故排除。D项19世界的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神学失去独霸地位,故排除。19、D【解析】

战争局势导致上海外企不断减少,由此可以推断出民企的发展,D正确;二战期间在上海的企业,只有瑞士和苏联设厂,而瑞士属于西欧,排除A;一战期间苏联并未在上海投资,这并不是因为世界大战,而是因为苏联解决国内问题,排除B;二战后苏联在华投资超过美国,但是并不能证明苏联在华势力超越美国,排除C。20、B【解析】略21、D【解析】

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朱熹吸收佛道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基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思辨化的哲学体系,因此D正确;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A排除;荀子强调的是礼法并治,B排除;顾炎武强调的是经世致用,C排除。故选D。22、C【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异族贵族在墓葬制度上与西周贵族墓葬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墓葬制度是西周礼制的重要内容。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异族贵族接受了西周的礼制,也反映了西周文化的传播,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礼乐制度对贵族身份的维系;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各级贵族特权的凸显,而是礼乐制度文化的传播。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3、A【解析】

从材料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商品的长途贩运,使商品的流通突破了区域限制”可知晋商促进区域间经济交流,故选A;而B项“商业市镇”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错在“主导”,排除;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24、A【解析】解题时需要紧扣“1958年”“加速实现该项目”“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科学领域存在大跃进的风气,再“结合1965年最终合成”说明了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是涉及到上海、北京,无法说明在全国掀起高潮,故B项排除;材料中仅是阐释青年的要求,并不能说明其是主要的科研力量,故C项排除;材料中无“政府加大投入”的表述,故D项排除。25、D【解析】据材料“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故被称为“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故D项正确;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没有被否定,也是人类文明的构成部分,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借鉴资本主义的民主制,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学生应该从世界的角度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开创人类文明的新道路”的结论。26、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的分界线是“教皇子午线”,这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也是对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活动的承认,故C正确;“教皇子午线”是对两国争夺仲裁,故A错误;材料信息主旨不是传播基督教,故B错误;其他国家后来参与了殖民地争夺,故D说法错误。27、B【解析】“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井冈山的斗争》属于该时期著作,B正确;A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C属于解放战争时期;D是抗日战争时期。28、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调整后推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此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美国则是实施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国家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这两者都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故D项正确。A项,美苏两国的经济调整更多是依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状况的调整,并不是内忧外患的困难形势,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旨在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而非完成工业化,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推行国家福利,一定程度改善了人民生活;而苏联推行的“斯大林模式”过分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这导致消费品生产不足,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故排除。29、D【解析】

漫画反映19世纪末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西方人把侵华看作是对野蛮人的惩罚,故D符合题意;由漫画可知,鞭打的是清朝服饰的人而非笼统的东方人,故A不符合题意;B是站在受到欺凌对象的国家得出结论,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列强使用的依然是冷兵器,没有代表工业化成就的先进武器,故C不符合题意。30、A【解析】

说明治维新是一次革命的原因是1688年倒幕派爆发了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使统治权力转移到天皇手中,通过明治维新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故答案为A;BCD都是明治维新即改革的影响,不能说明治维新是革命的主要依据,排除。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点:以中国(自我)为中心;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儒家礼教秩序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缺乏近代主权意识。内涵:以民族独立为核心;以民族平等观念为准则;追求民主自由;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2)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实行对外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加强;全球化进入新时代,出现环境、疾病、恐怖主义等问题;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意义: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有利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可归纳出以中国为中心;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及儒家礼教秩序为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及缺乏近代主权意识。内涵:根据材料一“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从以民族独立、民族平等观念、民主自由追求及发展资本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