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江苏省苏州等四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的是A.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B.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C.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2.如表是1780—1851年,英国某项商品的进口数量统计曲线。该商品最可能是A.茶叶 B.煤炭 C.棉花 D.羊毛3.诗句“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唯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中“榷场”作为互市场所主要存在于A.西周和东周时期 B.西汉和东汉时期C.西晋和东晋时期 D.北宋和南宋时期4.胡适评价近代一位历史人物时说:“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胡适所评价的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A.起义者洪秀全 B.改革者康有为 C.实业家张謇 D.文学家鲁迅5.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A.反帝反封建 B.爱国主义 C.无产阶级革命 D.追求真理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下诏说:“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诏书的目的在于A.延续战国时期用人机制 B.笼络人才为政府所用C.强化儒家思想独尊地位 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7.华中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市场上流通有法币、伪币和抗日民主政权发行的“抗币”;到了抗战后期,随着法币的贬值等“抗币”已成为“新民主政权下地方性国家纸币”,并为当地百姓所信赖。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日本侵略者借伪币掠夺中国财富B.国民政府货币金融政策的彻底失败C.抗日根据地的货币问题得到解决D.抗日民主政权获得根据地民众认同8.据统计,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额由1950年的3.6亿美元提高到1957年的7.67亿美元。这一贸易额的变化主要得益于A.万隆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B.日内瓦会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中国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9.汉武帝元封五年,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由使臣性的监察官,变为常住性的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这一变化A.扩大了刺史监察职权 B.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C.废止了郡国并存制度 D.便于了刺史惩处贪官10.《辛丑条约》签订后,士大夫们对严复《天演论》的解读,逐渐指向革命。这说明A.严复主张资产阶级革命B.达尔文进化论直接影响广大国人C.时局变化影响思想变迁D.适者生存思想必然推动革命发展11.1937年,美国对日本出口超过28亿美元,其中60%是石油(产品)和钢材。日本侵华战争头三年中消耗燃油约4000万吨的70%由美国提供,消耗的钢铁50%来自从美国的进口。据此可知美国A.全力支持日本侵华战争 B.从中日战争中牟取利益C.建立美日同盟遏制苏联 D.己经摆脱经济危机困境12.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所购藏的战国竹简的简称,原系盗掘出土,具体出土时间和地点无从知晓,司马迁等古人都没见过。《史记》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清华简记录烽火制度在战国秦时期才出现。这说明A.清华简弥补战国历史研究的史料空白B.清华简是盗掘出土故真实性有待考证C.清华简和《史记》互证“烽火戏诸侯”D.历史叙述者拥有的史料影响历史记录13.唐朝时,唐高宗、武则天修《氏族志》:“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这改变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强化了门阀士族政治C.引发了选官制度变革 D.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14.洋务派官僚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制器,相辅以益其强”,更有淮军将领张树声批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是“遗其体面求其用”。材料反映了A.洋务派内部官僚矛盾逐步加深 B.“天朝上国”心理仍十分强大C.主张停止使用“中体西用”口号 D.洋务运动在实践中存在缺陷15.《孟子》一书中,共引用历史事例132个,其中用以议论““仁政”及重民、爱民等主张的有43个,议论“义”“礼”、修养等思想的有63个,两项合并共引用事例106个,占总引用事例的80.3%。这反映出A.先秦诸子具有民本思想 B.孟子注重历史传承C.儒家更加强调道德修养 D.春秋战国社会变革16.“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17.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标志着中苏关系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了成熟和稳定的发展阶段。上述两个条约A.都体现出不结盟的原则 B.都体现了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都签署于冷战的世界格局下 D.都是中国与意识形态相同国家签署的条约18.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60年代,外交重点转移到亚非拉国家,形成了反苏反美的“两条线”外交战略;60年代末,又确立了“联美反苏”的“反霸一条线”政策。这反映出新中国外交A.受到国际形势影响 B.奉行不结盟政策C.自主性逐渐减弱 D.致力于全方位外交19.在印尼海域打捞上来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烧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题记的瓷器。结合对他处出土器物的考证,有专家认为“黑石号”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可靠证据之一。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B.“黑石号”的沉船年代不早于唐朝C.题记这样的广告词表明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直接监管D.由“湖南道”可知“樊家”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20.一般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下列与此相关,阐述不正确的是A.公元前6世纪佛教创立 B.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C.三大宗教均起源于非洲 D.基督教的经典被称为《圣经》21.古罗马人认为,宇宙万物服从于一个最高的理念——正义,这种正义是不以任何人为转移的,人的任何行为都无法改变这种最高的法的理念。在古罗马人看来A.法高于一切 B.法是最高理性 C.法彰显正义 D.法是自然准则22.如图所示矛盾由哪一场战争直接引发A.普法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冷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23.1936年5月5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明确放弃反蒋口号。这表明当时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深远 B.国内阶级矛盾已经解决C.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族解放 D.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壮大24.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提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这意味着A.中共谋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中共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出现失误C.中共对其基本政策进行初步调整 D.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根本变化25.《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A.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B.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C.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26.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其中率先沿非洲西海岸南下,驾船绕过非洲最南端,克服了前往东方道路上的主要障碍的航海家是A.达.伽马 B.迪亚士 C.麦哲伦 D.哥伦布27.“时效取得制度”是罗马法中的一项古老制度。它规定:占有使用他人财产达一定期限后便可成为财产的合法所有人,但其占有必须是以非暴力的、非欺瞒的和非临时受让的方式实现。这一规定A.淡化了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 B.体现了罗马法对传统的重视C.具有道德与法律相统一的色彩 D.有利于维护贵族的经济利益28.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梅森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恐怖军力平衡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29.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条例规定,以前的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和雇佣人之关系。该条例A.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 B.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C.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 D.有利于重建社会契约精神30.下表反映的是1924年和1927年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上海、青岛、汉口、天津)国产机器棉纱输出量占当地机器棉纱总产量的比重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大革命破坏了北方棉纺织业生产B.北方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快于南方C.上海棉纺业对外部市场依赖度高D.民族棉纺织业的生存处境迅速恶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中学”与“人学”材料一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娱;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严复《论世变之亟》1895年2月材料二非为天地人三学,则无以尽事理之悠久博大与蕃变也,而三学之中,则人学为尤急切。——严复《原强》1895年材料三曩者吾人以西人所知,但商业耳,火器耳,术艺耳,星历耳。自近人稍稍译著,乃恍然见西人之所以立国以致强盛者,实有其盛大之源。——严复《英文汉诂》1904年问题(1)材料一中“三纲”是指什么?(2)从材料一中概述西方是从哪些方面重视“人学”的?(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严复所言的西方“盛大之源”是什么?(4)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严复所持观点的看法。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没有相当程度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都市的,粮食、交通、安全都会是问题。据考,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京师长安有60多万人,东都洛阳有30多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宋朝的城市,在盛唐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北宋汴京的人口达到140万,南宋临安的人口更是达到25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宋朝以后,中国城市规模大幅下降,最大的城市人口竟不及百万。古代中国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也很高。早在战国时期,城市化率就达到了惊人的15%的水平。唐朝天宝年间,城市总人口达到1100万人,全国总人口约为5300万,城市化率达到20.8%。宋朝的城市化率,则达到了22%的水平。明清以后,城市化的势头减缓,城市化率反而下降了。——摘编自徐建国《城市繁荣离不开城乡人口对流》材料二如图为“1850—2050年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的整体趋势及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中两国城市化的异同。33.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明朝人叶盛说:“今书坊(印刷并出售书籍的地方)相传射利(谋取财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畜(蓄)而人有之;痴騃(痴呆)女妇,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为《女通鉴》……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或者以为警世之为,而忍为推波助澜者,亦有之矣。”(1)根据材料,概括当时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并分析其作用。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法国面世,引起了法国社会强烈的震荡。拿破仑说:无卢梭则无法国大革命。(2)结合所学,为拿破仑的观点提供依据。1776年,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认为“个体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最终达到的结果并非他自己的意图。个体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来促进社会收益,往往比他真正打算促进社会收益时更有效率。”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认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主张政府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3)结合所学,指出上述两种经济主张的区别,并分别说明这两种经济主张的背景。1915~1923年1938~1945年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象,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4)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上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材料“当下的革命阻力……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反映了民众之心理不符合革命的形势,说明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故A正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故B错误;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C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仍然曲折,故D错误。故选A。2、C【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780—1851年”可以联系此时间段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英国工业革命是以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而发明机器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英国大量进口棉花,纺纱织布,再将布运到世界各地销售,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英国工业革命所必需的原料,排除。3、D【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反映了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交往的情况,而“榷场”就是贸易交往的重要场所,主要存在于宋朝,故答案为D;ABC时期没有榷场,排除。4、C【解析】
材料“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体现的是实体经济对中国的影响,选项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状元实业家张謇,C选项符合题意;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给当时中国带来巨大的破坏,A选项排除;康有为主张政治上变法图强,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文学家鲁迅批判的是封建礼教,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C。5、B【解析】
五四运动的爆发基于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爱国运动,故其精神核心应为爱国主义,选B;反帝反封是中国近代革命任务的内容,非“五四”精神之核心,A错;“五四”运动非无产阶级之革命,其目的亦非追求真理,故CD错。6、B【解析】
材料“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的意思是对那些可能翻车的马和放荡不羁的人,关键在如何使用,由此可知,可能翻车的马和放荡不羁的人是指人才,因此汉武帝下此诏书的目的是笼络人才为政府所用,故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不涉及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7、D【解析】
依据材料中“随着法币的贬值等‘抗币’已成为‘新民主政权下地方性国家纸币’,并为当地百姓所信赖。”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民主政权发行的货币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地方性国家纸币,说明“抗币”的合法性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认同,这实质上是对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同,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并未体现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抗币”地位的变化;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国民政府的货币金融政策彻底失败;C选项错误,仅从“抗币”地位的变化不能说明抗日根据地的货币问题得到解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8、A【解析】
1955年亚非会议之后,中国在亚非国家中的认可度提升,因此与这些地区的贸易额上升,选项A正确;日内瓦会议并未涉及亚非地区,排除B;苏联、东欧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与题干中亚非地区指的国家不一致,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9、B【解析】
刺史由使臣性的巡察官变为常住性的监察官,有利于刺史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地方政治,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监察,从而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故B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了刺史监察形式的变化,不能说明职权扩大,排除A;西汉一直存在郡国并行制,排除C;汉代刺史只有监察权,而没有惩处权,排除D。故选B。10、C【解析】
根据所学,《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改良在近代中国已无出路,因而士大夫阶级开始日益倾向革命,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严复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而非革命派,故A项排除;根据常识,士大夫阶级并不等于广大国人,故B项排除;“适者生存思想必然推动革命发展”这种说法属于绝对化错误,故D项排除。11、B【解析】
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从美国获取了大量的战争物资,说明美国从战争中牟取了大量利益,故选B项;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美国并不是全力支持日本侵华战争,排除A;美国对日本的出口主要是为了牟取经济利益,而不是建立美日同盟以遏制苏联,排除C;从材料内容无法反映美国经济危机的相关信息,排除D。故选B。12、D【解析】
通过材料叙述内容可以看出,清华简和《史记》的记载不相符合,说明历史叙述者拥有的不同史料影响了历史记录的差异,故D项正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代,战国历史研究史料空白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文物的获得手段不能作为其是否可信的主要依据,B项叙述不符合材料主旨;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清华简和《史记》记载不符,不能相互印证,排除C项。13、A【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可以看出,这些措施有利于扩大土族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起到了削弱旧门阀士族地位的作用,故选A;唐朝时期“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的规定削弱了旧门阀士族的地位,B错误;题干信息和选官制度无关,C错误;官僚政治体系确立于秦朝,D错误。14、D【解析】
材料指出了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实践中的缺陷,D项正确;材料体现郭嵩焘和张树声对“中体西用”的反思并不体现洋务派内部矛盾,A项错误;材料体现洋务派官僚对“中体西用”的反思并不是“天朝上国”心理作用,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体西用”口号停用了,C项错误。故选D。15、B【解析】
《孟子》一书引用的历史事例达132个之多,这反映出孟子注重历史传承,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故A错误;“仁政”及重民、爱民等主张体现不出道德修养,故C错误;材料主旨体现不出社会变革,故D错误。16、A【解析】
根据“中国的古代与近代的分界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国的“它”指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故选A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都在鸦片战争以后,推动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C项;抗日战争是在1931年至1945年,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17、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执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体现,《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是执行不结盟政策的体现,两者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它们都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上,故选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执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体现,排除A;《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于两极格局崩溃之后,排除C;《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时,中国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束缚,不再仅仅局限于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排除D。18、A【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政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排除;中国始终如一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选项错误;D选项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排除。故选A。19、B【解析】
通过材料“湖南道”“印尼海域”可以看出,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尼,同时道这一地方高级行政单位最早出现于唐朝,故选B;宋元时期并没有道这一地方行政区划,排除A;题记实际上说明政府对商业管理的强化,排除C;湖南道并不一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排除D。20、C【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佛教起源于印度,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起源于亚洲,C符合题意,故选C;ABD表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21、A【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正义”理念符合罗马自然法精神中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的本质内涵,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强调法的最高理性地位,排除B项;题干未论及法与正义的关系,排除C项;题干并未阐述法的定义,排除D项。22、B【解析】
图中所示是一战后的国际形势,即美国企图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谋求霸主地位,遭到英国的反对,且德国妄图复仇,法国希望严惩德国,B正确;普法战争与美国、英国无关,A错误;冷战发生于二战后,C与材料不符;二战后美国成为霸主,资本主义世界唯美国马首是瞻,D错误。23、C【解析】
1936年5月5日,中共明确放弃反蒋口号。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之间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明确放弃反蒋。这说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族解放,故选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正式建立,排除A;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但并未解决,故排除B;此时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未建立,故排除D。24、C【解析】材料“1931年”“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说明A项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B项错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故D项错误。25、C【解析】
由材料“‘道’……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题干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强调的是魏晋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故C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道不是道家的道,而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儒家之道,没有混消儒家与道家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儒学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良,已经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故B不符合题意;本题阐述的是儒家思想在宋代繁荣的原因,而不是道学的发展历程,故D不符合题意。26、B【解析】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发现好望角,故B正确;达.伽马是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亚洲的航海家,排除A;麦哲伦船队是实现环球航行,排除C;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排除D。故选B。27、C【解析】
材料“占有使用他人财产达一定期限后便可成为财产的合法所有人,但其占有必须是以非暴力的、非欺瞒的和非临时受让的方式实现”体现的是罗马法具有道德与法律相统一的色彩,故C正确;罗马法的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A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贵族的信息,排除D。28、C【解析】
材料中把冷战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苏之间的较量主要不是依靠武力的斗争,很好地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故D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与冷战时期长时间的和平无关,排除A;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就是冷战期间直接的武装冲突,排除B;美苏两国之间在国家利益上存在着冲突,排除C。故选D。29、B【解析】
依据材料“以前的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和雇佣人之关系”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史实可知,南京临时政府规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表明其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B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工商业的保护的措施,A排除;材料措施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涉及对生产关系的变革,C排除;材料中的措施不能证明南京临时政府重建社会契约精神的想法,D排除。故选B。30、C【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上海1924年、1927年国产机器,棉纱输出量占当地机器棉纱总产量的61%和50%,表明上海生产的棉纱大部分要运离上海销售,而另外几个纺织业中心与上海相比所占比重较小,故上海棉纺织业对外部市场依赖度高,答案为C;大革命从1926年才开始北伐,1928才进入山东,青岛和天津属于北方棉纺织中心,故A错误;自然经济解体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的,图表内容不能反映北方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快于南方,B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民族纺织业的生存处境,D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社会政治、经济习俗、为学、自然与个人(对灾祸看法)(3)社会科学,或人学。(4)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多维度论述。能提炼出正确观点,并能对该观点产生的背景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和评价。(如:对观点本身的认识;对观点产生背景的认识;对观点影响的评价)示例:提出要革新图强,必须重视社会科学,尤其重视人的作用。产生该观点是基于对西方的接触、观察、比较;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及实践的认识;是基于对中西方的国情的比较。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论述:论述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答案2:能从两个线索与材料之间建立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充分。视角:提炼观点较正确,能从两个纬度进行阐释和评价,但不能建立有效联系。如:纬度一,基于对西方“人学”学习的进步性认识纬度二,基于中国国情与西方比较的认识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论述: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和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少材料。视角:只单一纬度如基于对西方先进文化接触、观察、认识论述严复观点。叙述:仅能列举。答案4:观点不太明确,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答案5: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参考范例:综述上述材料,严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现中西差异和盛衰之源在于社会和人文,反映了其远见和卓识。首先,严复先生向西方学习,重视社会科学的观点在当时是具有超越性的。他了不起的地方是通过与西方的深入接触与全面观察,突破洋务运动所认为的西方优势不过“商业耳,火器耳,术艺耳,星历耳”,发现西方值得学习的不仅是科学技术等器物之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知晓了西方“立国以致强盛者”另有盛大之源,发现社会科学对国家强盛的巨大贡献,这在当时是一种远见。其次,严复先生的认识并非仅依靠其理论的思维,而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及实践的认识,基于对中西方的国情的深刻认识和比较。他知道国家富强必建立于本国固有之基础,故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揭示了中国崇权威、讲亲情、重传统、美谦屈的保守特点,通过自我认识,发现本民族的优点与不足。同时,从观察中国人与西方人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等方面的比较入手,发现了西方社会的长处:讲平等、民主与公正;崇尚竞争、发展和创新;并且重视人才、鼓励个性等等。以此为据,推断出对国家富强更急迫关键的是“人学”。认为改变人与制度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发人深省,见识深远。当然,严复先生毕竟受时代所限,其观点亦有不足之处。他虽已看出中国落后的关键在“人学”,但如何在中国重视“人学”,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借鉴西方成功之经验,如何处理人和社会关系等有失偏颇或绝对化。在晚清权威尚存的世纪之交,严复先生能认识到社会科学的价值,尤其推崇人的作用,经过对中西方社会理性的比较,寻求变革求强的道路,是进步而可贵的;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代精英知识分子推动新旧交替的较理性选择。【解析】
(1)“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根据“西人首明平等”“西人以公治天下”“西人喜党居而州处”“西人重开源”“西人乐简易”“西人尊新知”“西人恃人力”可知,西人从社会政治、经济习俗、为学、自然与个人等方面总结。(3)“自近人稍稍译著,乃恍然见西人之所以立国以致强盛者,实有其盛大之源”表明是社会科学,或人学。(4)本题属于观点论述题,做此类题。应先表明观点,然后找出论据,最后做出总结。严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现中西差异和盛衰之源在于社会和人文,反映了其远见和卓识。首先,严复先生向西方学习重视社会科学的观点在当时是具有超越性的。其次,严复先生的认识是基于对中西方的国情的深刻认识和比较。严复先生能认识到社会科学的价值,尤其推崇人的作用,寻求变革求强的道路,是进步而可贵的,是精英知识分子推动新旧交替的较理性选择。32、(1)整体趋势:自战国到宋朝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之后城市化的势头减缓并下降。特征:①城市化进程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密切相关。②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城市规模扩大,催生市民阶层出现,并导致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④城市规模与商业活动相关,并受到封建政府政策影响。(2)同: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异:英国的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中国的城市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起步发展缓慢。英国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解析】
(1)整体趋势:根据材料“早在战国时期,城市化率就达到了惊人的15%的水平。唐朝天宝年间……城市化率达到20.8%。宋朝的城市化率,则达到了22%的水平。明清以后,城市化的势头减缓,城市化率反而下降了”可知,自战国到宋朝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之后城市化的势头减缓并下降。特征:根据材料“没有相当程度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都市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城市化率较高,说明城市化进程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密切相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城市化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北宋汴京的人口达到140万,南宋临安的人口更是达到25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城市化城市规模扩大,催生市民阶层出现,并导致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城市规模与商业活动相关,并受到封建政府政策影响。(2)同:根据曲线时间和两国城市化进程可知,中国和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视觉传感器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轻钢龙骨吊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飞机的教案8篇
- 有关市场营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篇)
- 工程师个人总结工作总结范文6篇
- 校内奖学金获奖感言500字(30篇)
- DB12-1100-2021 平板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山东省临沂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专题练习(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家用电力器具专用配件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水弹性城市道路绿化施工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 ISO∕IEC 23894-2023 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 风险管理指南(雷泽佳译-2024)
-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五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
- 2024发展对象培训班考试试题与答案
- 创新联合体协议书模板
- 《精细化管理》课件
- 工业网络联接IP化技术与实践白皮书
- 2024年山东省春季高考数学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查房 (精制手工图文)
- 审计招投标合同范本
- 2024年《种子生产经营者及种子法》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医疗机构聘用合同标准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