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可由神经-肌肉接点处入侵神经细胞,过程如图所示。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发病最有效的措施。下列选项正确的()A.狂犬病病毒与乙酰胆碱(兴奋型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有利于兴奋的传递B.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此过程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C.人被咬伤后可注射狂犬疫苗,以刺激T细胞产生抗体直接消灭病毒D.狂犬病病毒被胞吞进入突触小体并沿着轴突逆行,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反2.河豚毒素(TTX)是一种离子通道阻断剂。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5min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河豚毒素的作用机理可能为()A.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突触前神经元Na+内流,抑制突触前膜递质释放B.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突触后神经元Na+内流,抑制神经递质对突触后膜的作用C.TTX作用于钾离子通道,阻断突触前神经元K+外流,抑制突触前膜递质释放D.TTX作用于钾离子通道,阻断突触后神经元K+外流,抑制神经递质对突触后膜的作用3.下列关于多糖的叙述,正确的是()A.淀粉、糖元、纤维素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B.淀粉、糖元、纤维素都能水解为麦芽糖C.淀粉、糖元、纤维素中葡萄糖的连接方式相同D.淀粉、糖元、纤维素都是单链结构4.在真核细胞中,生物膜系统的存在对细胞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膜系统创造细胞微环境,利于提高新陈代谢效率B.核膜的存在使得蛋白质的合成速率变慢C.细胞中所有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基本结构相同D.高尔基体边缘膨大脱落的小泡可以成为溶酶体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相似,只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C.肺泡中的0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共通过11层生物膜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6.驱蚊草含有香茅醛,能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柠檬型香气,从而达到驱蚊且对人体无害的效果。驱蚊草是把天竺葵的原生质体和香茅草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导融合培育而成的。下列关于驱蚊草培育的叙述,错误的是A.驱蚊草的培育属于细胞工程育种,优点是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B.驱蚊草培育过程要用到纤维素酶、果胶酶、PEG等试剂或电刺激等方法C.驱蚊草培育过程不同于植物组织培养,无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D.驱蚊草培育利用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7.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内共生起源假说”认为:线粒体是由原始真核细胞吞噬需氧型细菌演化而成的,而叶绿体则是由原始真核细胞吞噬蓝藻(光合细菌)演化成的。下列叙述不支持该假说的是()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核糖体B.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C.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两层生物膜的细胞器D.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8.(10分)细胞呼吸是重要的新陈代谢反应,其原理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使用具有透气性的创可贴可避免伤口感染B.给盆栽花卉适时松土可促进根系的生长C.稻田及时排水能防止幼根的细胞产生乳酸D.利用酵母菌和醋酸杆菌生产时应控制通气二、非选择题9.(10分)“种群存活力分析”是一种了解种群灭绝机制的方法,该方法以:“种群在211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为标准。研究人员用这种方法对某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初始种群规模、环境阻力的大小对大熊猫存活力的影响,结果如图。(注: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因素。)回答下列问题。(1)当环境阻力为1.11时,大熊猫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为___________。(2)由图可知,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会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当环境阻力为1,初始种群规模不小于41只时,推测该地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分析,常需调查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它们属于种群的_______________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新型冠状病毒引起肺炎疫情以来,我国政府与世卫组织通力合作,全力防控,疫情目前已得到初步遏制。请回答下列问题:(1)新冠病毒必须在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___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新型冠状病毒囊膜上有3种蛋白质“M”、“E”和“S”,通过膜融合进入细胞,体现的原理是______。其单链基因组RNA可直接作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的______(细胞器)合成病毒的_____酶,再利用该酶完成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2)新冠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对抗肺部细胞。(3)若疫苗是根据病毒表面的M、E和S等糖蛋白研制,预计一段时间后还要继续接种新疫苗。这种进行多次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11.(14分)鹌鹑(ZW型性别决定)的羽色与基因B/b和基因Y/y有关,其中B为有色基因,b为白化基因,Y决定栗羽,y决定黄羽。研究表明基因Y/y位于Z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为探究基因B/b所在染色体的类型(不考虑基因B/b位于Z染色体同源区段),以进一步确定基因B/b与基因Y/y的位置关系,某研究小组选择20只黄羽公鹑与60只白羽母鹑杂交混群饲养,1周后连续收集3批种蛋进行孵化,得到F1并记录羽色及性别分离情况,结果如下表:入孵批次入孵蛋数出雏数栗羽(公)栗羽(母)黄羽(公)黄羽(母)白羽(公)白羽(母)127620410300101002282209105001040032782131070010600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结果F1中白羽性状消失,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2)基因B/b与基因Y/y的位置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可能。(3)结果表明,仅从F1的羽色及性别分离情况还不足以达到实验目的,请以F1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对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进行进一步探究。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12.玉米中因含支链淀粉多而具有黏性(由基因D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变棕色;含直链淀粉多不具有黏性(由基因d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变蓝色。D对d完全显性,位于3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发现可稳定遗传的黏性玉米品种甲具有抗病基因E和耐干旱基因H,其中H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基因位置如下图所示:将玉米品种甲与玉米品种乙进行测交实验,F1自交,检测F2群体中不同植株的基因型,发现不同基因型个体数如下表。EEEeeeHHHhhh39120815912160请回答下列问题:(1)玉米耐干旱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玉米抗病性状和黏性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人员通过数学统计发现F2群体中EE、Ee、ee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总是1:3:2,并且发现F1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进而推测带有E基因的花粉成活率低。请利用已有的品种甲、乙、F1,设计实验验证上述推测,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并预期实验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方法一、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二、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进一步研究发现品种乙3号染色体上有两个紧密连锁在一起的基因P1和P2(如图),P1编码抑制花粉发育的毒性蛋白,P2编码能解除该毒性蛋白作用的保护性蛋白。品种甲3号染色体上无基因P1和P2。①据此可知,F1带有E基因花粉成活率低的原因是P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表达,而P2可能在_________细胞中表达。②P1和P2被称为自私基因,其“自私性”的意义是使_________更多地传递给子代。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狂犬病病毒与乙酰胆碱(兴奋型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不利于兴奋的传递,A错误;B、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此过程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B错误;C、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C错误;D、狂犬病病毒被胞吞进入突触小体并沿着轴突逆行,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反,D正确。故选D。2、A【解析】

适宜刺激使突触前神经元产生兴奋,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若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则兴奋不能传递到突触后膜。【详解】依据图示可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主要取决于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明显减弱,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减弱甚至不兴奋,主要原因是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3、A【解析】

多糖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种类分子式分布生理功能多糖淀粉(C6H10O5)n植物细胞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纤维素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糖元动物细胞糖元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详解】A、淀粉、糖元、纤维素都是多糖,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A正确;B、淀粉、糖元、纤维素都能水解为葡萄糖,B错误;C、淀粉、糖元、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的,但是三者中葡萄糖的数量和连接方式都有所不同,C错误;D、淀粉、糖元、纤维素都不是单链,D错误。故选A。4、C【解析】

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作用:细胞膜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有利于许多化学反应的进行;将细胞器分开,使细胞内同时进行的多种化学反应互不干扰,使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详解】A、细胞膜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生物膜将细胞器分开,使细胞内同时进行的多种化学反应互不干扰,提高新陈代谢效率,A正确;B、真核生物必须要在细胞核内将DNA转录成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基质才能被翻译成蛋白质,使得蛋白质的合成速率变慢,B正确;C、各种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蛋白质覆盖、贯穿或镶嵌其中,但不完全相同,如细胞膜外有糖蛋白,而其它膜结构没有,C错误;D、高尔基体边缘膨大脱落形成小泡,这些小泡有的成为溶酶体,分布在细胞质中;有的作为分泌颗粒,运到其他细胞器,或逐渐移向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后将所含的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D正确。故选C。5、C【解析】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详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相似,只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B错误。肺泡中的0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经过肺泡壁细胞:两层膜;进入血浆通过血管壁细胞:两层膜;进出红细胞,两层膜;出血浆通过血管壁细胞:两层膜;进入组织细胞:一层膜;进入线粒体,两层膜,共十一层。C正确。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理化性质及组成成分相对稳定。D错误。6、C【解析】

1、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

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染色体数目变异。

3、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意义:在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作物新品种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详解】A、驱蚊草是把天竺葵的原生质体和香茅草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导融合培育而成的,采用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属于细胞工程育种,其优点是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A正确;

B、要获得天竺葵的原生质体和香茅草的原生质体,需要采用酶解法(纤维素酶、果胶酶),诱导天竺葵的原生质体和香茅草的原生质体的融合可采用化学法(PEG等试剂)或物理法(电刺激等),B正确;

C、驱蚊草培育过程不同于植物组织培养,但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因此有愈伤组织和试管苗形成,C错误;

D、驱蚊草培育利用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故选C。7、D【解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详解】A、原核生物含核糖体,而线粒体和叶绿体也都含有少量的核糖体,说明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A正确;B、原核生物体内含DNA和RNA,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说明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B正确;C、原核生物只具有一层细胞膜,无其他复杂的膜结构,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后,形成囊泡包裹原核生物,原核细胞膜+真核胞吞的膜共2层膜,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两层生物膜的细胞器,说明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C正确;D、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原核细胞的细胞膜、真核细胞的其他细胞器膜、核膜等也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不能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原核生物,不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D错误。故选D。8、C【解析】

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5、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详解】A、由于氧气的存在能抑制厌氧病菌的繁殖,所以使用具有透气性的创可贴可以避免厌氧病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A正确;B、给盆栽花卉适时松土,可增加土壤的氧气含量,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有利于根的生长,B正确;C、稻田需要定期排水,如果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部会因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酒精而不是乳酸,对根有毒害作用,C错误;D、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醋酸菌是好氧菌,因此利用酵母菌和醋酸杆菌生产时应控制通气,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9、61只增大增大J型增长环境阻力为1,则大熊猫生活的环境为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天敌的理想条件数量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种群灭绝概率与初始种群规模和环境阻力的大小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曲线结合题目分析作答即可。【详解】(1)若以“种群在211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为标准,据图中曲线可知,当环境阻力为1.11时,大熊猫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为61只。(2)据图分析可知,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种群的灭绝率越高,即种群的灭绝可能性会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增大。(3)若环境阻力为1,则大熊猫生活的环境为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天敌的理想条件,此种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为J型增长。(4)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通过分析曲线图和表格数据的能力,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一般规律,能读懂题图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10、活细胞吸附细胞膜流动性核糖体RNA聚合记忆细胞和浆单链RNA病毒容易变异,当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接种新疫苗【解析】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1)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宿主细胞)内增殖;当病毒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病毒通过膜融合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由题干信息可知,新冠病毒为RNA病毒,该病毒复制前需要先利用宿主的核糖体合成其RNA聚合酶;(2)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是浆细胞,该细胞由B细胞分化而来,B细胞增殖分化的同时还可产生记忆细胞;(3)因新冠病毒为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容易变异,当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接种新疫苗。【点睛】本题以新冠病毒为背景,综合考查病毒的特点、免疫调节的过程等知识,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并能结合题干信息分析作答。11、亲本黄羽公鹑为纯合子(或白化基因对栗色和黄色上位抑制作用所致)都存在于Z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基因Y/y位于Z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F1栗羽公鹑与黄羽母鹑进行自由交配,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果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黄羽公鹑∶黄羽母鹑∶栗羽公鹑∶白羽母鹑=1∶1∶1∶1,则说明基因B/b与基因Y/y都存在于Z染色体上。如果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栗羽母鹑∶黄羽母鹑∶白羽母鹑∶栗羽公鹑∶黄羽公鹑∶白羽公鹑=3∶3∶2∶3∶3∶2,则说明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基因Y/y位于Z染色体【解析】

由题可知B对b为显性,Y对y为显性,在F1中白羽性状消失,出现第3种羽毛颜色——栗色。3批总计栗羽∶黄羽=1∶1,且黄羽全为母,栗羽全为公。如果B和b与基因Y和y是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杂交后代的公鹑不应出现栗色,因此根据杂交结果可初步判断,B和b与基因Y和y不是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而是都位于Z染色体上两个不同的基因座或B和b位于常染色体。【详解】(1)根据杂交结果和上述遗传图示,亲本白羽母鹑在B/b与基因Y/y两基因座的基因型只表现出一种白羽性状,而不能表现出栗羽或黄羽,而杂交后代母鹑则表现黄羽。说明在Z染色体上无论Y或y与b在一起均不表现其作用,由此可推断白化基因b对Y和y上位作用。因此F1中白羽性状消失是因为白化基因对栗色和黄色上位抑制作用所致。栗羽和黄羽的表现取决于有色基因B的存在,B与Y相互作用产生栗羽,B与y相互作用产生黄羽。(2)由分析知,基因B/b与基因Y/y都存在于Z染色体上或者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假设基因B/b与基因Y/y可能都存在于Z染色体,则ZyBZyB(黄羽公鹑)×ZYbW(白羽母鹑)→F1:ZyBZYb(栗羽公鹑)、ZyBW(黄羽母鹑)。假设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基因Y/y位于Z染色体,则BBZyZy(黄羽公鹑)×bbZYW(白羽母鹑)→F1:BbZyZY(栗羽公鹑)、BbZyW(黄羽母鹑),两种情况均符合杂交实验结果。(3)F1栗羽公鹑与黄羽母鹑进行杂交,如果理论上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栗羽公鹑(ZyBZYb)×黄羽母鹑(ZyBW)→黄羽公鹑(ZyBZyB)∶黄羽母鹑(ZyBW)∶栗羽公鹑(ZYbZyB)∶白羽母鹑(ZYbW)=1∶1∶1∶1,则说明基因B/b与基因Y/y都存在于Z染色体上。F1栗羽公鹑与黄羽母鹑进行杂交,如果理论上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栗羽公鹑(BbZyZY)×黄羽母鹑(BbZyW)→栗羽母鹑∶黄羽母鹑∶白羽母鹑∶栗羽公鹑∶黄羽公鹑∶白羽公鹑=3∶3∶2∶3∶3∶2,则说明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基因Y/y位于Z染色体。【点睛】答题难点在于判断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分析杂交实验结果、设计实验、得出结论。12、基因分离F2中HH、Hh、hh的比例为1:2:1(F2中耐干旱植株比例为3/4)玉米控制抗病性状的基因E和控制黏性性状的基因D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