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职语文1-5册文言文知识点_第1页
江苏中职语文1-5册文言文知识点_第2页
江苏中职语文1-5册文言文知识点_第3页
江苏中职语文1-5册文言文知识点_第4页
江苏中职语文1-5册文言文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教语文1・5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3、

唯求那么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雪: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注:鼓瑟希,铿尔: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8、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状语后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那么何以哉宾语前置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馍状语后置

五、重点实词

1、居那么日:居,闲居,平时在家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的才能

3、加之以师旅:力口,力口至U上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4、比及三年:比及,到9、咏而归:咏,唱歌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那么10、吾与点也:与,赞成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六、重点虚词

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⑵毋吾以也:动词,认为(3)那么

何以哉: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m如或知尔:假设[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那么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3)非

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七、一词多义

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那么

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

词词尾,表状态1……的样子)

3、如(1)如或知尔(假设)[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4、为(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2)愿为小相焉[做)(3)赤也为之小〔替)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

一些就受拘束而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设有人了解你们,那么

(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答复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

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

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有,你

怎么样?”(冉有)答复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

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

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答复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

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

答复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

谈自己的志向!”〔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

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雪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

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

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

T!”(曾皙)说:“你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

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

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

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事呢?”

有关资料

一、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

任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到达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状态。后来私人办学,

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

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

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假设干章,

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

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

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鸿门宴

注音

1.玉玦〔玦,jud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2.旦日飨士卒[飨,xiang,用酒食款待,这里是犒(kao)劳的意思)

3.敏〔鲫,zou,卑微,浅陋)生说〔读“shui”劝告,劝诫)我日

4.奉卮酒为寿〔卮zhi,酒器,大酒杯〕

5.数目〔数,shub,屡次)

6.戮〔戮,应联合,一同)力瞋[瞋,che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

7.目耻k〔耻匕,力眼角)尽裂

8.按剑而跟(跟,ji,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9.彘[彘,zhi,猪)肩刀俎〔俎,zO切肉用的砧板)

10.不胜杯杓〔胜shGng,杯bei,杓shWo,杓,同“勺",酒器)

11.沛公欲王关中〔王wAng,称王)

12.毋内诸侯〔内脸,通“纳”,接纳)

13.樊哙[樊哙,的1ku汨)

通假字

1.成五采(“采”通“彩”,是彩色的意思)

2.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距”本义为鸡距,是成

年公鸡的一个脚指,左右相对,交配时卡在母鸡的背上。故而,此时“距”应当作“卡”解,即

卡住关口,禁止通行。)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膜、嫌怨)

7.不者[“不”通“否”读fou三声,无义)

8.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0'坐”是指“跪坐”姿态,不是通假字。此姿态最容易受到

攻击,是最正确的刺杀时机,而站立时更容易躲避攻击,刺杀困难。)

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骏”,贴身卫士)

10.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献上)

1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背叛,忘记。)

12.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

13.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

沛公军霸上〔驻军)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C动词使动用法

不可不语(告诉)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

吾得兄事之〔侍奉)使……进入)

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道芷阳间行〔取道)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假设入前为寿〔走上前)D形容词用作动词

沛公奉卮酒为寿(祝〔项伯)身体健康)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B名词用状语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

项伯乃夜驰之〔在夜晚)E形容词用作名词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F动词用作名词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头发上指(向上)

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古:峰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进来,偏义复词今:进出)[4]]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

很、非常)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今:仔细说来)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现在别人,指刘邦今:现在的人)

7.沛公已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8.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9.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今:岁数大)

10.我为鱼肉〔古:鱼和肉今:鱼的肉)

句式解析

(1)判断句具告以事

①用“……也”表示判断长于臣

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因击沛公于坐

此天子气也。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得复见将军于此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③定语后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白璧一双

亚父者,范增也。玉斗一双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3)被动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③用“为”表示判断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②.无标记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珍宝尽有之。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⑷省略句

此亡秦之续耳。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

⑵倒装句沛公军霸上

①宾语前置为(省介词宾语“之”)击破沛公军

今日之事何如?那么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

大王来何操?词宾语“于”)项王

沛公安在?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

客何为者?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籍何以至此?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宾语“于”)河南

贪于财货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⑸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

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拟……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

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

河南……”

“旦日唧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教,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

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

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那么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

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

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单独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

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

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

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一词多义

如: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似)去

沛公起如厕〔往,到……去)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意:当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意愿)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故

举: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③故听之〔所以,连词)

谢:坐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抱歉,动词)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

哙拜谢[感谢)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

乃令张良留谢〔告辞,辞别)从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谢罪〕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着,使……

军跟着,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胜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一、-

5击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①为击破沛公军(动词,攻打〕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幸内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幸,,)辞

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辞别,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辞别)以

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①具告以事〔介词,把)

虚词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为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①客何为者〔W&,做,干,动词)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

②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ei,做,担任,且

动词)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wei,认为,动词)②假设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④为击破沛公军(wei,替、给,介词)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将要)

⑤我为鱼肉(wei,是,动词)于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wei,被,介词〕①长于臣〔介词,比〕

⑦何辞为(we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

为"呢”)对,向)

⑧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wei,给,介词;第二个"为",wei,动词,然

成为)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⑨军中无以为乐(wei,动词,作为)②不然(这样,代词)

⑩且为之奈何〔wGi,对,动词)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

1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ei,是,动尾)

词〕之

12.君为我呼入(wGi,替,介词)①珍宝尽有之——代珠宝

1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ei,替,介词;wei,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做,动词)③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14.如今人方为刀俎(zu),我为鱼肉,(wei,④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

是,表肯定)⑤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

15.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w6i,被,动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

词)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先破秦

因:入咸阳的人

①因言曰:……(趁机)⑧项王那么受壁,置之坐上——在

②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⑨今者有小人之言——的

实词

1、举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动词,谢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抬起;罪、抱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动词,举荐,推荐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范进中举:名词,科举考试制度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攻克,占领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动词,抱歉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动词,辞别

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全、尽阿母谢媒人动词,推辞

2、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动词,劝诫

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

人为刀俎(zu),我为鱼肉劳苦功高

大行不辞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文言虚词

假设)

(3)<代>你;你们;你(们)的。《鸿门宴》:“〜入前为寿。”

者〕

(6)<助>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鸿门宴》:“客何为〜?”

所)

(4)<助>与“为”相照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鸿门宴》:“不者,假设属皆且为〜

虏。

因)

(9)<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鸿门宴》:“请以剑舞,〜击沛公

于坐。”

(10)<副>就;于是。《鸿门宴》:“贡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乎)

(2)<助>语气词。1.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鸿门宴》:“壮士,能复饮〜-"2.用在句

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

为)

(8)〈动词>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

(10)〈动词〉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

(1次动词〉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

(16)<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慨或疑问。《鸿门宴》:“如今人方〜刀

俎,我〜鱼肉。”

且)

(3)<副>尚;尚且。《鸿门宴》:“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与)

(1)〈动词>给予。《鸿门宴》:“那么-一生彘肩。”

文言实词

道)

(1)<名>路;道路。[又]<动词>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芷阳间行。”

过)

(7)〈动词〉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之。”

谢)

(5)〈动词〉感谢;道谢。《鸿门宴》:“乃令张良留〜。”

说)

(3)<名>言论;说法;主张。《鸿门宴》:“而听细〜,欲诛有功之人。”

胜)

(2)<形>尽;完。《鸿门宴》:“刑人如恐不〜。”

置)

(1)〈动词〉放弃。《鸿门宴》:“沛公那么〜车骑,脱身独骑。”

行)

(6)<名>动作;行动;举动。《鸿门宴》:“大〜不顾细谨。”

王)

(1)〈动词>称王;统治天下。《鸿门宴》:“沛公欲〜关中。”

望)

(2)〈动词〉盼望;希望;期望。《鸿门宴》:“日夜〜将军至,岂敢反乎

数)

<副>屡次;屡次。《鸿门宴》:“范增〜目项王。”

故)

(5)<名>老朋友;旧交情。《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

幸)

(3)<副>幸亏。《鸿门宴》:“今事有急,故〜来告良。”

安)

(8)〈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沛公〜在

坐)

(3)<名>座位。《鸿门宴》:“项王那么受璧,置之〜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

善)

(5)〈动词〉亲善;友好。《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

即)

(4)<介>就在;当。《鸿门宴》:“项王〜日因留沛公与饮。”

内)

〈动词〉同“纳”。接纳;收容。《鸿门宴》:“距关,毋〜诸侯。”

伯)

(2)<名>对年龄大于白己的人的尊称。《鸿门宴》:“愿〜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从)

(4)〈动词〉依傍;紧靠着。《鸿门宴》:“樊哙〜良坐。”

师说

一、通假字。

L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低于)5.孔子师郑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吾未见其明也。(形作名,高明E向地方〕6.小学而)〔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

3.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面)

4.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认副词

4.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看乙用来……的,今义:

四、虚词归纳

(一)而(二)之

1.小学而大遗。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那么群聚而笑之。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4.吾从而师之。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其皆出于此乎?〔从)

6.郑子之徒。〔代词,这〕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7.作师说以贻之。1代词,他,指代李蟠)〔四)乎

8.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无实义)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9.彼童子之师。(的)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

10.非蛇蟾之穴,无可寄托者。(的)译为“吗”、“呢”)

11.古之学者必有师。(的)4.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慨,与“嗟”

标志)连用,译为“唉”)

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慨,与

志)“呜”连用,译为“唉”)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五)其

独立性)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

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难问题)

句子独立性)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

1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平吾前”者)

取消句子独立性)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1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三)于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六)那么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1.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却)

4.而耻学于师。〔向)2.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就〕

5.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对于〕3.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如果)

五、一词多义

(一)师4.那么知明而行无过也〔品行,行为)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5.行弗乱其所为〔用行动)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五)复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4.吾师道也。〔学习)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又)

5.齐师伐我。〔军队)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再,又)

(二)传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繁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5.不敢出一言以复〔答复,回复)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六)所以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

【三)惑的)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2.惑而不从师〔有疑惑)【七)道

3.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糊涂)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四)行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气,传统)

1.三人行,那么必有我师。(走路)3.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实行)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

3.必能使行阵和睦(队伍,行列)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德)

6.此其为庵足之道也。(方法)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

8.废先王之道。(治国策略)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理解)

(八)解

六、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1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大的方面)

为师)[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地方)

为耻)〔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

(4)孔子师郎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问题)

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七、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6.学于余。(状语后置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7.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略句)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4.吾从〔之)而师之。〔省略句)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10.不拘于时。(被动句)

八、其他重点词语

L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5.士大夫之族(类)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更加)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3.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自己)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4.小学而大遗〔丢弃)8.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九、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

在的地方。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

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

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六国论

一、字音

弊在赂〔1)秦思厥(jue)先祖父暴(pu)霜露

如弃草芥[ji©)洎(ji)牧以谗诛革灭殆(dai)尽

与(yu)嬴而不助五国也燕(yan)国

二、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庵”,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古今异义词

1.思厥先祖X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刺客不彳丁,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那么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黎国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

四、重点实词

⑴六国破不,非兵不利灭亡

⑵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是

⑶与战胜而得者,某/百倍它的实际情况

⑷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遽祸焉招致

⑺那么胜负之黎,存亡之理运数

⑻后秦击赵者禺,李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10)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假使

〔11〕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既然〔这样)那么

通“庵”,满足

(12)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

(13)他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14)为国者无使为秦人及威之所劫哉治理

(1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五、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