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衔接-读懂小说-让你事半功倍_第1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读懂小说-让你事半功倍_第2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读懂小说-让你事半功倍_第3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读懂小说-让你事半功倍_第4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读懂小说-让你事半功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你事半功倍一一初高中语文衔接学习资料

篇章06读懂小说

一、小说文体特征

一、把握小说四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这三者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题。在解答小说阅读的形象类、

情节类、环境类题目时,往往最终都要归结到小说的主题上,所以,人们习惯上又把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称为

“四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

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

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

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4.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小说

的主题寓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

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这包含了解读小说主题是什么和怎样去

解读小说的主题,也就是高考常常以开放题的形式命制的最后一个题目: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或情感意蕴。

小说四要素(一说三要素)关系图

小说作品阅读考查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

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到作用,而认知理解能力在高考中的直接体现

就是快速读懂小说。如何快速读懂小说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划分层次,梳理情节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出的内容按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切分,这样,小说的构架就出来了,为下一步阅读作好了铺垫。

相对于把握小说的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这些内在的、隐含的要素,情节是外显的,因而,厘清作品的脉络层次,

由外而内是从易到难阅读小说的最好突破口。

2.依据情节,把握形象

塑造人物是在小说的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中来完成的,把握人物形象要依据小说情节(小说中发生的一件件事)

来概括分析。

3.分析环境,明确作用

在作品中,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有着特殊意义。分析环境,就是要理解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的

关系,与表现主题的关系,明确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4.提炼整合,概括主题

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的具体体现,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

论来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

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在综合归纳上下功夫,除了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

材、含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主题。

5.分析技巧,领悟特色

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有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神态和语言描写。小说中刻画人物时表现手法是灵活多

变的,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人物间的对比、映衬等。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时,要将作品的思想

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赏析,这样才能获得综合审美效果。

读懂小说是准确解题的前提。考场上要快速、高效地获取小说文本信息,准确答题,必须抓住文体特征,从上

述角度入手,快速读懂小说。具体来说,小说阅读解题可以分三步:①宏观入手,划分层次,梳理小说情节;②微

观研判,分析人物、环境,把握小说主题;③研读题干,比对文本,整合信息作答。

小说常见主题表

通过描5写主人公白勺力生格特,章、道:彳惠凤级、

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百善美不口4匿落丑

计各现实生酒中的五落壬见重用故事的形式

力口以揭竭和革便挺

反映刁、人的白勺生存诩1耳犬和,口淳乂犬咨

通过离言形式,可各人生白勺重大「可题离子

故聿N+

一、分析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②

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④渲染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社会环境(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作用:暗示人物身份、关系、渲染气

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小说常用的结局

1、出人意料的结局。作用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

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

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

2、留下空白的结尾。作用: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分析小说的情节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看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使小说情节完整紧凑。

3、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三、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描写;②抓语言描写;③抓动作描写(所做的事);④抓神态描写;⑤抓心理描写;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性格)表述的方法:(答题模式: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手法: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

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四、鉴赏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③叙述语言简洁、生动、传神。④语言

风格:质朴平实或幽默风趣或典雅庄重或含蓄凝练等。

五、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③抓写作背景。④看结尾

五、小说阅读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L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

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三、描写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

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

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6.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7.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

考。

8.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

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

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六、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一一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一一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一一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一一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一一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一一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七、表现手法

1、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

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3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用一篇小说搞定现代文小说阅读5种基本题型

小团圆媳妇之死

那小团圆媳妇,做梦的时候,一梦到她的婆婆打她,或者是用梢子绳把她吊在房梁上了,或是梦见婆婆用烙铁

烙她的脚心,或是梦见婆婆用针刺她的手指尖,一梦到这些,她就大哭大叫,而且嚷她要“回家”。

婆婆一听她嚷回家,就伸出手去在大腿上拧着她。日子久了,拧来拧去,那小团圆媳妇的大腿被拧得像一个梅

花鹿似的青一块、紫一块的了。

她是一份善心,怕是真的她回了阴间地狱,赶快地把她叫醒来。

可是小团圆媳妇睡得朦里朦胧的,她以为她的婆婆可又真的在打她了,于是她大叫着,从炕上翻身起来,就跳

下地去,拉也拉不住她,按也按不住她。她的力气大得惊人,她的声音喊得怕人。她的婆婆于是觉得更是见鬼了、

着魔了。不但她的婆婆,全家的人也都相信这孩子的身上一定有鬼。谁听了能够不相信呢?半夜三更的喊着回家,

一招呼醒了,她就跳下地去,瞪着眼睛,张着嘴,连哭带叫的,那力气比牛还大,那声音好像杀猪似的。

谁能够不相信呢?又加上她婆婆的渲染,说她眼珠子是绿的,好像两点鬼火似的,说她的喊声,是直声拉气的,

不是人声。所以一传出去,东邻西舍的,没有不相信的。

于是一些善人们,就觉得这小女孩子也实在让鬼给捉弄得可怜了。哪个孩儿是没有娘的,哪个人不是肉生肉长

的。谁家不都是养老育小……于是大动恻隐之心。东家二姨,西家三姑,她说她有奇方,她说她有妙法。于是就

又跳神赶鬼、看香、扶占L老胡家闹得非常热闹,传为一时之盛。若有不去看跳神赶鬼的,竟被指为落伍。

老胡家跳大神,实在跳得奇。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而且是当众就洗的。

这种奇闻盛举一经传了出来,大家都想去开开眼界,就是那些患了半身不遂的,患了瘫病的人,人们觉得他们

瘫了倒没有什么,只是不能够前来看老胡家团圆媳妇大规模地洗澡,真是一生的不幸。

天一黄昏,老胡家就打起鼓来了。大缸,开水,公鸡,都预备好了。

公鸡抓来了,开水烧滚了,大缸摆好了。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地来看。我和祖父也来了。

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忽忽的,笑呵呵的。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

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她看一看她的婆婆不在旁边,她就起来了,她想要坐

起来在炕上弹这玻璃球。

还没有弹,她的婆婆就来了,就说:“小不知好歹的,你又起来疯什么?”

说着走近来,就用破棉袄把她蒙起来了,蒙得没头没脑的,连脸也露不出来。

我问祖父她为什么不让她玩?

祖父说:"她有病。”

我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

于是我上去把棉袄给她掀开了。

掀开一看,她的眼睛早就睁着。她问我,她的婆婆走了没有,我说走了,于是她又起来了。

她一起来,她的婆婆又来了。又把她给蒙了起来说:“也不怕人家笑话,病得跳神赶鬼的,哪有的事情,说起

来,就起来。”

这是她婆婆向她小声说的,等婆婆回过头去向着众人,就又那么说:“她是一点也着不得凉的,一着凉就犯病。”

屋里屋外,越张罗越热闹了,小团圆媳妇跟我说:“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

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地一样。

果然,不一会工夫就洗起澡来了,洗得吱哇乱叫。

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

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

她本来是十二岁,却长得十五六岁那么高,所以一时看热闹的姑娘媳妇们,看了她,都难为情起来。

很快地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熟的热水。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

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

不出来了。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

我看了半天,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满脸的汗珠,满脸通红,红得像一张红纸。

我跟祖父说:“小团圆媳妇不叫了。”

我再往大缸里一看,小团圆媳妇没有了。她倒在大缸里了。

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

泪来。

(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

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

(把她从大缸里抬出来,给她浇一点冷水。这小团圆媳妇一昏过去,可把那些看热闹的人可怜得不得了,就是

前一刻她还主张着“用热水浇哇!用热水浇哇!”的人,现在也心痛起来。怎能够不心痛呢,活蹦乱跳的孩子,一

会工夫就死了。)

小团圆媳妇摆在炕上,浑身像火炭那般热,东家的婶子,伸出一只手来,到她身上去摸一摸,西家大娘也伸出

手来到她身上去摸一摸。

都说:“哟哟,热得和火炭似的。”

有的说,水太热了一点,有的说,不应该往头上浇,大热的水,一浇那有不昏的。

大家正在谈说之间,她的婆婆过来,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说:“赤身裸体的羞不羞!”

(小团圆媳妇怕羞不肯脱下衣裳来,她婆婆喊着号令给她撕下来了。现在她什么也不知道了,她没有感觉了,

婆婆反而替她着想了。)

(大神打了几阵鼓,二神向大神对了几阵话。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

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

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

有的竟觉得困了,问着别人,三道鼓是否加了横锣,说他要回家睡觉去了。

(大神一看这场面不大好,怕是看热闹的人都要走了,就卖一点力气叫一叫座,于是痛打了一阵鼓,喷了几口

酒在团圆媳妇的脸上。从腰里拿出银针来,刺着小团圆媳妇的手指尖。)

不一会,小团圆媳妇就活转来了。

大神说,洗澡必得连洗三次,还有两次要洗的。

(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闹的,不下三十人,个个眼睛发亮,

人人精神百倍。看吧,洗一次就昏过去了,洗两次又该怎样呢?洗上三次,那可就不堪想像了。所以看热闹的人的

心里,都满怀奥秘。)

(果然的,小团圆媳妇一被抬到大缸里去,被热水一烫,就又大声地怪叫了起来,一边叫着一边还伸出手来把

着缸沿想要跳出来。这时候,浇水的浇水,按头的按头,总算让大家压服又把她昏倒在缸底里了。)

这次她被抬出来的时候,她的嘴里还往外吐着水。

(于是一些善心的人,是没有不可怜这小女孩子的。)东家的二姨,西家的三婶,就都一齐围拢过去,都去设

法施救去了。

她们围拢过去,看看有没有死?(若还有气,那就不用救。若是死了,那就赶快浇凉水。)

(若是有气,她自己就会活转来的。若是断了气,那就赶快施救,不然,怕她真的死了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

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闹到三更天才散了场。大神回家去睡觉去了。看热闹的人也都回家去睡觉去了。

(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刮着窗才灵。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

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

(只有远远的狗叫,那或许是从白旗屯传来的,或者是从呼兰河的南岸那柳条林子里的野狗的叫唤。总之,那

声音是来得很远,那已经是呼兰河城以外的事情了。而呼兰河全城,就都一齐睡着(前半夜那跳神打鼓的事情一点

也没有留下痕迹。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因为一点痕迹也并未留下。家

家户户都是黑洞洞的,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

(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睡得打呼了。

(因为三更已经过了,就要来到四更天了。)

(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睁非睁的,留着

一条小缝,从小缝里边露着白眼珠。

(家里的人,看了她那样子,都说,这孩子经过一番操持,怕是真魂就要附体了,真魂一附了体,病就好了。

不但她的家里人这样说,就是邻人也都这样说。所以对于她这种不饮不食,似睡非睡的状态,不但不引以为忧,反

而觉得应该庆幸。她昏睡了四五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六七天。在这期

间,绝对的没有使用偏方,也绝对的没有采用野药。

(但是过了六七天,她还是不饮不食地昏睡,要好起来的现象一点也没有。

(于是又找了大神来,大神这次不给她治了,说这团圆媳妇非出马当大神不可。

(于是又采用了正式的赶鬼的方法,到扎彩铺去,扎了一个纸人,而后给纸人缝起布衣来穿上,——穿布衣裳

为的是绝对的像真人——擦脂抹粉,手里提着花手巾,很是好看,穿了满身花洋布的衣裳,打扮成一个十七八岁的

大姑娘。用人抬着,抬到南河沿旁边那大土坑去烧了。

(这叫做烧“替身”,据说把这“替身”一烧了,她可以替代真人,真人就可以不死。

(烧”替身”的那天,团圆媳妇的婆婆为着表示虔诚,她还特意地请了几个吹鼓手,前边用人举着那扎彩人,

后边跟着几个吹鼓手,呜哇,呜哇地向着南大土坑走去了。

(那景况说热闹也很热闹,喇叭曲子吹的是句句双。说凄凉也很凄凉,前边一个扎彩人,后边三五个吹鼓手,

出丧不像出丧,报庙不像报庙。

(跑到大街上来看这热闹的人也不很多,因为天太冷了,探头探脑地跑出来的人一看,觉得没有什么可看的,

就关上大门回去(所以就孤孤单单的,凄凄凉凉在大土坑那里把那扎彩人烧了。

(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烧着还一边后悔,若早知道没有什么看热闹的人,那又何必给这扎彩人穿上真衣裳。她

想要从火堆中把衣裳抢出来,但又来不及了,就眼看着让它烧去了。这一套衣裳,一共花了一百多吊钱。于是她看

着那衣裳的烧去,就像眼看着烧去了一百多吊钱。

(她心里是又悔又恨,她简直忘了这是她的团圆媳妇烧替身,她本来打算念一套祷神告鬼的词句。她回来的时

候,走在路上才想起来。但想起来也晚了,于是她自己感到大概要白白的烧了个替身,灵不灵谁晓得呢!)

后来又听说那团圆媳妇的大辫子,睡了一夜觉就掉下来了。

就掉在枕头旁边,这可不知是怎么回事。

她的婆婆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怪。

把那掉下来的辫子留着,谁来给谁看。

看那样子一定是什么人用剪刀给她剪下来的。但是她的婆婆偏说不是,就说,睡了一夜觉就自己掉下来了。

(于是这奇闻又远近地传开去了。不但她的家人不愿意和妖怪在一起,就是同院住的人也都觉得太不好。)

(夜里关门关窗户的,一边关着于是就都说:

“老胡家那小团圆媳妇一定是个小妖怪。”)

我家的老厨夫是个多嘴的人,他和祖父讲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又怎样怎样了。又出了新花头,辫子也掉了。

我说:“不是的,是用剪刀剪的。”

老厨夫看我小,他欺侮我,他用手指住了我的嘴。他说:“你知道什么,那小团圆媳妇是个妖怪呀!”

我说:“她不是妖怪,我偷着问她,她头发是怎么掉了的,她还跟我笑呢!她说她不知道。”祖父说:“好好

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

过了些日子,老厨子又说:“老胡家要'休妻'了,要'休’了那小妖怪。”

祖父以为老胡家那人家不大好。

祖父说:“二月让他搬家。把人家的孩子快捉弄死了,又不要了。”

还没有到二月,那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是一个大清早晨,老胡家的大儿子,那个黄脸大眼

睛的车老板子就来了。一见了祖父,他就双手举在胸前作了一个揖。

祖父问他什么事?

他说:“请老太爷施舍一块地方,好把小团圆媳妇埋上……”祖父问他:“什么时候死的?”他说:“我赶着

车,天亮才到家。听说半夜就死。”

祖父答应了他,让他埋在城外的地边上。并且招呼有二伯来,让有二伯领着他们去.有二伯临走的时候,老厨

子也跟去了。

我说,我也要去,我也跟去看看,祖父百般地不肯。祖父说:“咱们在家下压拍子打小雀吃……”

我于是就没有去。虽然没有去,但心里边总惦着有一回事。等有二伯也不回来,等那老厨子也不回来。等他们

回来,我好听一听那情形到底怎样?

一点多钟,他们两个在人家喝了酒,吃了饭才回来的。前边走着老厨子,后边走着有二伯。好像两个胖鸭子似

的,走也走不动了,又慢又得意。

走在前边的老厨子,眼珠通红,嘴唇发光,走在后边的有二伯,面红耳热,一直红到他脖子下边的那条大筋。

进到祖父屋来,一个说:“酒菜真不错……”

一个说:“……鸡蛋汤打得也热乎。”

关于埋葬团圆媳妇的经过,却先一字未提。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

我问有二伯,那小团圆媳妇怎么死的,埋葬的情形如何。

有二伯说:“你问这个干什么,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我问:”有二伯,你多咎死呢?“

他说:“你二伯死不了的……那家有万贯的,那活着享福的,越想长寿,就越活不长……上庙烧香,上山拜佛

的也活不长。像你有二伯这条穷命,越老越结实。好比个石头疙瘩似的,哪儿死啦!俗语说得好,'有钱三尺寿,

穷命活不够,o像二伯就是这穷命,穷命鬼阎王爷也看不上眼儿来的。”

到晚饭,老胡家又把有二伯他们二位请去了。又在那里喝的酒。因为他们帮了人家的忙,人家要酬谢他们。

我家的背后有一个龙王庙,庙的东身上有一座大桥。人们管这桥叫“东大桥”。

那桥下有些冤魂枉鬼,每当阴天下雨,从那桥上经过的人,往往听到鬼哭的声音。

据说,那团圆媳妇的灵魂,也来到了东大桥下。说她变了一只很大的白兔,隔三差五的就到桥下来哭。

有人问她哭什么?

她说她要回家。

那人若说:“明天,我送你回去……”

那白兔子一听,拉过自己的大耳朵来,擦擦眼泪,就不见了。

若没有人理她,她就一哭,哭到鸡叫天明。

注: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

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

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

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

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题目一:你认为文章的主人公是小团圆媳妇还是呼兰河人的群像?

答:(1)小团圆媳妇。

①情节上,小团圆媳妇贯穿全文,其悲惨遭遇是全文的线索。

②人物塑造上,作者对小团圆媳妇进行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诸多方面的刻画,笔墨较多。

③主旨上,作者通过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揭示了旧社会底层女性所受到的戕害,表达了对小团圆媳妇的深

切同情,控诉了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的罪恶。

(2)呼兰河人群像。

①情节上,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看小团圆媳妇洗澡,“救”小团圆媳妇,推动着下文情节的发展。

②人物上,作者使用大量笔墨,写出了这些人愚昧、麻木、冷漠、无知、残忍、伪善的复杂形象。

③主旨上,通过这些病态的人,揭示出社会的病态与国民劣根性,引起读者的深思。

题目二:文中括号的使用好不好?

答:好。

①情节上,对相关情节进行解说,使得故事情节更清晰。

②主旨上,通过括号部分内容对读者进行提示,引导读者思考,揭示人们的残忍、伪善、病态,从而使“社会

的病态”更显豁。

③艺术效果上,点明读者容易忽略的地方,使作品更好地起到启蒙的作用。

题目三:萧红与鲁迅先生的作品,在诸多方面有着相似性,请以本文和《祝福》为例具体分析。

答:①情节上,都以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为主线,揭示封建文化吃人的全过程。

②人物上,都以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劳动妇女为主人公,展示她们所遭受的痛苦。同时都安排了一个次要人

物“我”,作为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讲述者。

③主旨上,都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揭露了愚昧、麻木、看、冷漠、残忍、伪善的民国劣根

性,表达了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

④艺术手法上,都善于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写出人物所遭受的戕害,行文洗练而震撼人心;都善于运用讽刺

的手法,“柳妈是个善女人,不杀生"''于是一些善人们,就觉得这小女孩子也实在让鬼给捉弄得可怜了”;善用

热闹喜庆的环境描写反衬人物孤独无援的处境。

⑤社会环境上,都塑造了一群愚昧、麻木、看、冷漠、残忍、伪善的看客,尤其指出,那些与主人公处于类似

地位的人,也将主人公推向死亡之路。如《祝福》中的柳妈、卫老婆子、冷漠的长工,《小团圆媳妇之死》中的姑

娘媳妇们,她们本来也是受到侮辱与损害的人,却被环境同化、吞噬,为虎作帐,抽刀向更弱者。表达了对病态社

会中病态的人的揭露和反思。

题目四:萧红与鲁迅作品中有哪些警策之语?试举例并分析。

答:《小团圆媳妇之死》中的“回家”,《狂人日记》中“救救孩子”“从来如此,便对么?”“廿年以前,

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

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题目五: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①情节上,呼应文章开头的“回家”。

②人物上,符合小团圆媳妇天真的少女形象。

③主旨上,小团圆媳妇生前不能回家,死后变成兔子还哭着要回家,体现了旧时代女性寻求出路,寻求“家”

的强烈渴望,以及作者对小团圆媳妇的深切理解和同情。

④艺术效果上,为小团圆媳妇苦难的一生安上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尾巴,让小说具有了童话色彩,同时也增强

了小说的悲剧性。

题目六:文章是怎样塑造小团圆媳妇的形象的?

答:①正面,外貌、神态,写出小团圆媳妇从最初的茁壮、天真,到最后奄奄一息,直至死亡。

②侧面,通过自然环境烘托小团圆媳妇命如草芥,整个呼兰河都睡了,寒冷寂静的呼兰河,没有人关心小团圆

媳妇的苦难和生死。

③用人们冷漠麻木愚昧伪善衬托小团圆媳妇的孤独无助、孤立无援,写出小团圆媳妇必然走向死亡的悲惨命运。

题目七:小说是怎样体现呼兰河的地域特色的?

答:①自然环境:写出北方小城呼兰河的寒冷、寂静。

②生活习俗:火炕、棉袄等。

③文化宗教:萨满教与封建迷信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

④方言的使用:“洗得吱哇乱叫”体现了东北地域特色。

题目八:小说采用了什么视角?

答:①女性视角,作为女性作家,作者采用女性视角,对小团圆媳妇的不幸遭遇报以深切的同情,并发出“回

家”的呐喊,其间蕴含着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对没有压迫与摧残的,平等自由的新世界的向往。

②儿童视角小说中的“我”是与小团圆媳妇年龄相仿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将小团圆媳妇的不幸遭遇与自己

进行对比,揭示出小团圆媳妇不幸的原因之一,是低下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同时,以孩子的童真视角观察呼兰

河的人们,更有利于揭示出这个群像的伪善、麻木,并以孩子的童真,喊出“她没有病”“她不是妖怪”,揭示小

团圆媳妇受到的无端迫害,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

题目九:如何理解“我要回家”的深刻意蕴?

答:①“家”对于任何一个人,尤其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温暖的港湾,是提供安全、庇护的地方。

②小团圆媳妇因为“家”的贫穷与低下的政治地位,被迫离开了“家”,失去了“家”的庇护。作者借此提出

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实现人与人在经济、政治上的平等,才会让每个孩子拥有安全温暖的“家”。

③这里的“家”,更是一个为广大女性提供平等、自由、尊严的社会环境,体现了作为女性作家、启蒙作家,

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平等、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向往。

题目十:

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

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萧红《萧红自述》

结合这段文字,探讨文中流露的女性意识。

答:①对女性命运的关注。选取一个受戕害的底层女性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详细叙述了一个健康、茁壮、天真

活泼的女孩如何为家庭而牺牲,继而遭受迫害并走向死亡的故事。

②对女性所遭受的压迫、摧残及其悲剧命运的不平、痛苦和深切同情。

③对女性前途的思考和探索,体现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却苦难重重的困惑迷茫。

三、小说阅读训练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蓑衣

张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展上。杂生在玉米和豆

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

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

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

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较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

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

就浑!”

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

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

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I■夬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的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

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里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

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土更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

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候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

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城上走着,像个穿

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建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

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

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

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意儿,蓑衣你

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

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锹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

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看

来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

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

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

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

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984年11月

(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膘》,有删改)

1.整体阅读

(1)梳理小说层次,概括情节

(2)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3)找出环境描写句子,分析环境特点

(4)概括小说主题

2.高考现场

(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3分)

答案:抵触----感动----欣赏。

【评分标准】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扣住“恼怒”“抵触”得1分,扣住“感动”得1分,扣住“欣赏”“推

崇”得1分。

(2)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6分)

答案:新型的农村青年形象: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知,能敏锐捕捉商机。

(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答:因达子要帮忙,小格内心有所触动,可是由于自尊要强,犹豫后还是决意自己翻地。

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把耕耙过的平整的土地比作梳理后整齐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将耕耙后土地的平整与达子

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达子劳作的辛苦。

(4)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

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

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

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4)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

胧的爱意。

(5)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

她乐观自信的一面。

(6)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

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

(二)【2019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理水(节选)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

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

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

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鲜■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

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

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

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髯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一一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

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

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一一

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一一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

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

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

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

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

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

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一

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

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

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

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尺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

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

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

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1.整体阅读

(1)梳理小说层次,概括情节

(2)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3)找出环境描写句子,分析环境特点

(4)概括小说主题

2.高考现场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

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

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

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

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

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以游戏

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

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

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故D错误。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①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焦黑,衣服破旧”,写他破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脚。

②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

③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形象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

胆识。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①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但是作者虚构了很多原故事中不存在的人物和情节,

推陈出新。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

性;

③这篇小说以传说为基础,以新编为手法,体现出一种创新思维。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作品具

有深刻的思想性。

(三)【2019年高考新课标H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

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

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

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

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

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

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

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

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