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类的各种文明都不是孤立的体系。现代文明,如果没有从历史上各种文明以及现在还在不断发展的周围文明中大量吸取养分,是不可能发展出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也不可能发明现代的技术设备的。事实上,历史上每次文化大分化似乎都是文化融合过程的结果。当然,文化大融合的发生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提供滋养的各种文化本身正处于消融的状态,或者在时空上相距久远,于是人们能够从中吸取有用的元素,而不被其纷繁复杂的外在形式或制度所迷惑。在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外来的文化元素是不可能自动进入新的文明形式中来的。战争有时正是起到了这种促使其他文明解体的作用。新的文明形式不是原封不动地吸纳另一种文化的全套形式和规章制度,而是吸纳可以转移、可以移植的某些片断,就像英格兰在修建哥特式建筑的时候偶尔也会利用罗马式别墅的石材或瓷砖,但都是和本地的燧石材料一起使用,而且遵循的也是与罗马式完全不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如果古老的别墅还矗立在乡间而且有人居住的话,人们就不可能随意在其上采集建筑材料了。正因为原来的形式已经死亡,或者更确切地说因为其瓦砾堆中还存在着生命力,才使得其他文化能够自由地对它进行加工和融合。关于文化融合还有一个事实必须提到,在这个过程的早期,一种文化越是没有完全确立自己的形式,新的发明越是没有成为人们的习惯而被广泛接受的时候,它就越是能够广泛吸取其他文明的养分。文化融合的开端和结束,从最初的吸纳到最后的扩张和征服,就是世界舞台上不断演出的一幕幕活报剧。正如施宾格勒指出,作为机器体系发展核心的重要发明和发现,都不是源于某种浮士德式的神秘的内在驱动力。它们就像由风播撒的种子一样,是从其他文明吹散到这里的。正如我曾指出的那样,10世纪的西欧就像一片已经耕耘得整整齐齐的土地,就等着这些种子飞过来了。它们落地生根发芽并开始成长的时候,艺术和科学又像园丁一样为它们培土施肥。这些种子来到完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扎根于中世纪的土壤里,于是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全新的形式。或许正是因为它们并不源自西欧文明,在这里也就没有天敌,就像不远万里来到南美潘帕斯草原的加拿大蓟属植物一样,生长得格外迅速,也格外蓬勃。但有一点必须加以注意:绝不能把机器体系看成是某种全然的突变。在人类历史上,现代机器文明绝对不是突然出现的;只有把它放置于长期、多元的历史背景中才能让人理解。那种认为只需要不多的几个发明家就能够让18世纪的英国机器轰鸣的想法显然是太拙劣了,连小孩子都骗不了。(摘编自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材料二:光是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整合还不足以构成现代科学,那第二个维度就是,机械技术的风行,机器的大量使用。在欧洲人诸多的机械使用中,钟表的出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曾经有人说,整个工业化时代的关键机器就是钟表,而不是蒸汽机。第一,它揭示了时间无处不在,揭示了时间是可以量化的,所有的关于效率的概念必须奠定在钟表之上,没有钟表你没法计时,没法计时你就谈不上效率。第二,钟表还提供了一个所谓的客观的宇宙秩序。过去的时间都是和每人的日常生活有关系的,你有什么样的日常生活,你就有什么样的时间,农民种田,他的时间是根据庄稼成熟的节奏来制定的,一年两熟、三熟或者一熟,来决定自己的生活节奏,什么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这种四季的节律是和庄稼生长的节奏有关系的。但是自从有了钟表,时间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普遍的尺度,变成了时间决定生活。它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宇宙秩序,提供了一个外在于我们生活的独立的时间秩序。但是钟表的核心技术来自我们中国。宋代苏颂等人发明的水运仪象台,实际上就是当时最先进的一种机械钟表,它不是水钟,而是机械钟。水在那里仅仅是作为动力出现的,擒纵机构、齿轮传动,基本的装置我们都已经有了,但是钟表在中国没有最后做出来,中国的钟表始终是作为皇家的礼器放在皇宫里面,用来测一测天时。我们中国发达的手工技术,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一种普遍社会化的技术装备,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我们有很高的技术,但是这个技术我们主要是用来占星的,用来服务于伦理和礼仪的要求。所以我上一次也讲到,中国文化是一种礼仪文化,中国的天文学在古代是一门伦理学问。今天我们把文、理分得那么清楚,其实古代不是这样的。钟表技术传到西方之后,大概14世纪就在修道院里出现钟表这个创造物了,所以很快就发展起来了。(摘编自吴国盛《近代科学的起源》)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分化是文化融合过程的结果,现代文明就是在吸取了历史上的各种文明及现代的周围文明养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作者援引英格兰建造哥特式建筑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为文明提供滋养的外来文化处于消融的状态是文化融合的根本前提。C.10世纪的西欧无法独自发展出机器文明,是其他文明成果与其原有的艺术与科学交融后,才产生了全新的文明形式。D.人类史上,现代机器文明绝不是突然出现的,作者否认发明家们对英国工业革命有巨大推动作用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2.根据材料二对钟表的相关论述,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背景是影响技术发展的一大因素。钟表之所以没能在中国古代发展起来,与中国当时崇尚伦理礼仪的文化制度有关。B.钟表使时间从生活中独立出来,让西方人有了“效率”的概念,但也割裂了时间与生活之间原有的关系,打乱了四季的节律。C.西方钟表核心技术来自中国,宋代水运仪象台从制作原理上来说就是机械钟表,这一技术可能在14世纪前后传入欧洲。D.传到欧洲的钟表,与传到南美潘帕斯草原的加拿大蓟属植物有相似之处,它们都遇到了非常适合自己的环境,发展迅速。3.下列观点,刘易斯·芒福德最不可能同意的一项是()A.西方现代科学是在古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及其他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中华民族很早就发展出了先进文明,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自身文明的发展。C.中国发明的火药让昔日依靠冷兵器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推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D.现代工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具有漫长铺垫的、多元渐进的过程。4.材料二既是对材料一的补充说明,又是对材料一观点的验证。请简要分析。5.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提出“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发生”的疑问,请根据材料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答案〗1.C2.B3.C4.①材料一从文化融合的角度介绍了现代技术(现代科学)发展的原因,而材料二不仅提及文明的整合与现代科学的关系,还从机械技术的风行的角度介绍现代科学发展的原因。②材料二中“钟表的核心技术来自我们中国”,验证了材料一中“人类的各种文明都不是孤立的体系”“现代文明是在吸取了历史上的各种文明及现代的周围文明养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等观点。5.①欧洲当时还没有确立自身的文明形式,更有利于接纳新的文明形式。(或“中国文化较早确立自身的文明形式,且发展较为完善,不利于接纳新的文明形式”。从欧洲或中国角度阐述均可)②欧洲自身古希腊文明、基督教等文明更有利于机械文明发展。③中国传统文明更强调伦理和礼仪,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技术的发展。〖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文化分化是文化融合过程的结果”错。结合“事实上,历史上每次文化大分化似乎都是文化融合过程的结果”可知,原文说的是“似乎都是”。B.“是为了说明为文明提供滋养的外来文化处于消融的状态是文化融合的根本前提”错。应是为了说明“新的文明形式不是原封不动地吸纳另一种文化的全套形式和规章制度,而是吸纳可以转移、可以移植的某些片断”。D.“作者否认发明家们对英国工业革命有巨大推动作用的观点”错。材料一说的是“那种认为只需要不多的几个发明家就能够让18世纪的英国机器轰鸣的想法显然是太拙劣了,连小孩子都骗不了。”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打乱了四季的节律”错。结合“自从有了钟表,时间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普遍的尺度,变成了时间决定生活。它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宇宙秩序,提供了一个外在于我们生活的独立的时间秩序”可知,强调了钟表还提供了一个所谓的客观的宇宙秩序,并不是打乱了四季的节律。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现代机器文明绝对不是突然出现的;只有把它放置于长期、多元的历史背景中才能让人理解”,故一项单独的技术不可能改变一个时代。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材料一“历史上每次文化大分化似乎都是文化融合过程的结果”从文化融合的角度介绍了现代技术(现代科学)发展的原因,而材料二“光是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整合还不足以构成现代科学,那第二个维度就是,机械技术的风行,机器的大量使用”不仅提及文明的整合与现代科学的关系,还从机械技术的风行的角度介绍现代科学发展的原因。②材料一说“人类的各种文明都不是孤立的体系。现代文明,如果没有从历史上各种文明以及现在还在不断发展的周围文明中大量吸取养分,是不可能发展出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也不可能发明现代的技术设备的”,而材料二中“钟表的核心技术来自我们中国”“钟表技术传到西方之后,大概14世纪就在修道院里出现钟表这个创造物了,所以很快就发展起来了”,验证了材料一中的观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一种文化越是没有完全确立自己的形式,新的发明越是没有成为人们的习惯而被广泛接受的时候,它就越是能够广泛吸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可知,欧洲当时还没有确立自身的文明形式,更有利于接纳新的文明形式。②结合“这种钟表由于完全符合基督教那一整套世界观和宗教仪式的要求,所以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可知,欧洲自身古希腊文明、基督教等文明更有利于机械文明的发展。③结合“我们有很高的技术,但是这个技术我们主要是用来占星的,用来服务于伦理和礼仪的要求”可知,中国传统文明更强调伦理和礼仪,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技术的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棵老树冯至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墩上,两眼模糊,望着一条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他看见我们几个从城里来的人,我不知道他怎样想法,可是从他毫无表情的面上看来,他是不会有什么感想的。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从远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想到,它从前也曾生过嫩绿的枝叶。他听话也听不清楚,人类复杂的言语,到他耳里,都化为很简单的几个单音。据林场的主人说,这片山林经营已经将近三十年,一开始时,这个老人就到这里来了。我想,当时他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壮年,他必定也曾经背起斧头,参加过那艰难的披荆斩棘的工作。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他的筋力渐渐衰减,感官渐渐迟钝,把那些需要强壮的筋力或灵敏的感官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来,归终只是从早到晚眼前守着一只笨拙的水牛呢?时间对于他已经没有意义。气候的转变他也感觉不到,我只看见他春、夏、秋、冬,无论早晚,只是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裳。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他掺杂在林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骄傲和夸张。他“生”在这里,他没有营谋,没有积蓄,使人想到耶稣所说的①“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水牛,好像不是属于这个生物纪的。庞大的身躯,缓缓地在草地上走着,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还存留在它的身上。当它仰着头,卧在浅浅的泥水池子里,半个身子都没不下去,它那焦渴的样子使我们觉得这个水渐渐少了的世界,真有点对不住它。②把它交在这个老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谐的。山坡上,树林间,老人无言,水牛也没有声音,蹒蹒跚跚,是一幅忧郁的画图。因为他们同样有一个忘却的久远在过去,同样拖着一个迟钝在这灵巧的时代。老人的生活从未有过变动。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这天,他抱着一只小牛进来,面貌仍然是那样呆滞,但是举动里略微露出来了几分敏捷。他把小牛放在棚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那许久不曾打扫过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上焦黄的干草,把小牛放在干草上。他不说话,但是这番工作无形中泄露出一些他久已消逝了的过去。他把小牛安插好了不久,在山坡上生过小牛的老牛也蹒蹒跚跚地走回来了。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他呢,经过一番所谓兴奋后,好像眼前并没有增加什么。一天下午,老牛不知为什么忽然不爱走动了,老人举起鞭子,它略微走几步,又停住了,他在它面前堆些青草,它只嗅一嗅,并不吃。旁的工人都说牛是病了,山上的人赶快把它抬到山下的村庄里去。老人目送几个人想尽方法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他抽完了一袋烟,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看这小牛和未生小牛以前的那只老牛一样。因为他自从开始放牛以来,已经更换过好几只牛,但在他看来,仿佛从头到了,只是一只,并无所谓更换。可是这老人面前的不变终于起了变化。今年初夏的雨水分外少。一天上午,连云也没有了,太阳照焦一切,这是在昆明少有的热天气。老人和平素一样,吃完午饭,就赶着牛出去了,大家正在热得疲惫的时候,寂静的林场的院子里吹来一阵凉风,转瞬间烟云布遍天空,大雨如注。雨,继续了三个钟头,人们尽在雨声里乱谈乱讲,却没有一个人想起外边的大雨里还有两个生命。雨止了,院子里明亮起来,老人也牵着小牛回来了。人和牛都是一样湿淋淋的,神情沮丧,好像飓风掠过的海滨的渔村,全身都是零乱。老人把牛放在雨后的阳光里,自己走到厨房里去烘干他那只有一身的衣裤。人们乱忙忙的,仍然是没有人理会他们。等到老人把衣服烘干再走出来时,小牛伏在地上已经不能动转。这只有几个月的小生命被骤雨激死了。当晚工人们在林边掘了一个坑,把小牛埋在里边。埋葬后,老人还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边坐了许久。最后,一步步地挪回来。第二天,我看见他坐在门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着放牛的鞭子,但是没有牛了。他好像变成一个盲人,眼前尽管是无边的绿色,对于他也许是一片白茫茫吧。几十年的岁月,没有一天没有水牛,他都实实在在地度过了,③今天他却有如一个没有指针的钟面。小牛淋死,主人有些凄然。考虑结果,暂时不买新牛。所成问题的,是这老人如何安插。他现在什么事也不能做了,主人经过长时的踌躇,又感念他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只好给他一些养老费,送他回家去。④家?他在这里有几十年,像是生了根,至于家,早已变成一个遥远、生疏、再也难以想象的处所了。他再也没有勇气去到那生疏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孙儿孙媳,但是他久已记不得他们是什么面貌。人们叫他走,说是回家,在他看来,好比一个远征。他一天挪过一天,怎样催他,他也不动,事实上他也不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去。最后主人派了两个工人,替他夹着那条仅有的破被送他——他在后边没精打采,像个小孩子学步一般,一步一颠地离开了这座山,和这山上的鸡、犬、木、石……人们仍旧在这山上度他们的长昼,谁也没有感到短少了什么。又过了几天,门外的狗在叫,门前呆呆地站着一个年轻的农夫,他说:“祖父回到家里,不知为什么,也不说,也不笑,夜里也不睡,只是睁着眼坐着。前晚糊里糊涂地死去了。”这如同一棵老树,被移植到另外一个地带,水土不宜,死了。在山上两年的工夫,我没有同他谈过一句话。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还会继续在这山上生长着,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却了死亡。(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人天天与牛相伴,老人与牛的生命声息相通,放牛是老人的精神寄托,牛死了,老人也便失去了寄托。B.文章第2段宕开一笔,借林场主人之口,告诉读者老人来林场时间长,为下文写老人忘却自己家的情节变得更合理。C.小牛的出生为老人带来过兴奋,但很快就无所谓了;对于老牛的死没有悲伤,表现了他经历岁月洗礼,早已超越生死的豁达乐观态度。D.对于老人而言,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座山、这片林场已成了他的“家”,牛就是他的家人,而孙儿孙媳的那个家让他有陌生感。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引用,将老人与“天上的飞鸟”“野地里的百合花”作比,表现老人的渺小无依。B.句子②牛与人“和谐”是因为都履行了生命的责任,又默默地在各自的生命轨道前行。C.句子③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表现了失去水牛后,老人生命价值的缺失。D.句子④语义上与下段文字紧密相连,问号的使用更有助于表现人物当时复杂的心理感受。8.本文以树喻人,树与人有诸多相似之处,请加以梳理概括。9.有人称赞冯至的文章:“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请以本文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C7.A8.①老树与老人外形相似,两者都是苍老、朴素的。老树“只剩秃树干”,而老人“只是穿着一件破旧衣裳”。②老树与老人的经历相似,两者都曾年轻,都饱经风霜,在时间中慢慢折损,慢慢老去。③老树与老人的生命状态相似,体现出生命最朴素、最本真、最原始的状态。9.①意象平凡,作者选取的意象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如“老树”“老人”“老牛”等。②语言平实质朴,没有过多华丽的藻饰。③意境有诗意的华美,山坡、树林、老人、水牛,意境古朴、悠远。④思想崇高。作者以诗人的敏锐触觉发现了树、牛、人的生死,这看似平凡的事件,却又是生命真理的显现,作者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体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悲悯。〖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超脱生死的豁达态度”错,只是习以为常罢了。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表现老人的渺小无依”错,说明他生活得自由、自然,处于生命的本真状态,没有矜夸和矫饰。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这篇散文主要写的对象是老人,写树是老人的隐喻。形象相似:“他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墩上,两眼模糊,望着一条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他听话也听不清楚,人类复杂的言语,到他耳里,都化为很简单的几个单音”“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老树的外形与老人相似,两者都是苍老、朴素的。老树“只剩秃树干”,而老人“只是穿着一件破旧衣裳”。经历相似:“从远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想到,它从前也曾生过嫩绿的枝叶”“我想,当时他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壮年,他必定也背起斧头,参加过那艰难的披荆斩棘的工作。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他的筋力渐渐衰减,官感渐渐迟钝,把那些需要强壮的筋力或灵敏的官感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两者都是饱经风霜,在完成了自己的责任使命后,走向了自然的死亡。生命状态相似:“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他掺杂在林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骄傲和夸张。他‘生’在这里;没有营谋,没有积蓄,使人想到耶稣所说的‘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老树与老人的生命状态相似。老人与老树都已和自然融为一体,是生命最朴素、最本真、最原始的状态。【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意象平凡。作者选取的意象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如“老树”“老人”“老牛”“山石”等,都是极为普通的人和事物,他们身上体现着自然永恒的品质和道理,精品价值在于平凡中蕴含着本真和永恒。②语言平实质朴,却蕴含深刻哲理。“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会还继续在这山上生长着,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却了死亡”,文章语言没有过多华丽的藻饰,但对于什么是家,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永恒,生的意义在哪里等问题等,都提出了思考。③意境有诗意的华美。“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人与树形神映衬;“水牛,庞大的身躯,缓缓地在草地上走着,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还存留在它的身上,山坡上,树林物;原始的力还存留在它的身上,山坡上,树林间,老人无言,水牛也没有声音,蹒蹒跚跚,是一幅忧郁的画图”,人与境的融合。山坡、树林、老人、水牛,意境古朴、悠远,地老天荒般,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时间与历史。以具象表现抽象,以图画展现存在,有着诗意的华美。④思想崇高。“老人目送几个人想尽方法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他抽完一袋烟,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看这小牛和那只老牛一样因为他已经更换过好几只牛,但在他看来,只是一只牛,无所谓更换”,作者以诗人的敏锐触觉发现了树、牛、人的生存与死亡,这看似平凡的事件,却又是生命真理的显现,作者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体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悲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①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长平大败,赵王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②。楼缓曰:“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韩、魏闻之,必尽重王。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世传之曰《虞氏春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之地。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善矣。然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乃知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备注〗①蹑蹻檐簦:穿着草鞋,背着斗笠,指远行、跋涉。②媾:讲和。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若阴合A而阳绝B于齐C使D人随张仪E苟与吾地F绝齐G未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文中指坚决,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固”意思不同。B.之,文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与《项脊轩志》中“儿之成,则可待乎!”用法相同。C.善,文中指正确,与《归去来兮辞》中“善万物之得时”的“善”意思不同。D.疏,文中指粗疏、不周密,与《谏逐客书》中“疏士而不用”的“疏”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卿善于游说,他风尘仆仆地拜见赵孝成王,两次被接见,都受到特别礼遇,分别得到了重金赏赐和上卿的官职,富有传奇色彩。B.楼缓劝说赵王割地与秦国议和,虞卿针锋相对予以驳斥,认为应联齐抗秦,迫使秦国主动求和,从而使赵国获得韩、魏的尊重和亲善。C.赵王派虞卿前往游说齐王,虞卿却趁机和魏齐秘密逃离赵国,在大梁陷入困顿。魏齐死后,他著书立说,世传《虞氏春秋》。D.洪迈认为陈轸一开始对楚怀王的劝谏是正确的,但之后的谋划却很荒谬,丧失给秦国的土地从齐国得到补偿的做法更是远不及虞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14.虞卿主张赵国“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陈轸主张楚国“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二人的策略中对敌国与盟国各是什么态度?〖答案〗10.CEF11.D12.C13.(1)齐国本来是盟国,楚国却无缘无故和它断交。本应割让土地送去财物,用恭敬谦虚的话向齐国谢罪,再次恳求齐国的支援。(2)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侍奉祖母),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14.虞卿:对敌国决不屈服,通过抗击从敌国获取土地;对盟国给予土地,与之强化同盟关系,共同抗敌。陈轸:对敌国屈服,割让土地;对盟国背信弃义,掠夺其土地以弥补自己的损失。〖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如暗地里和齐国保持联合而表面上跟它断交,派人跟着张仪,如果给我们土地,再跟齐国断交不迟。“于齐”是后置状语,其后C处断开;“苟”有假设之意,用在句首,其前E处断开;“苟与吾地”与“绝齐未晚”构成假设关系复句,是说如果给我们土地,再跟齐国断交不迟。表意完整,二者之间F处断开。综上应在CEF三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兰亭集序》中“固”为意为“本来”。句意:并不是坚决不给土地就算了。/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B.正确。句意:齐王倾听大王的计谋。/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啊。C.正确。《归去来兮辞》中“善”意为“羡慕”。句意:这些话可以说是正确的了。/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D.错误。“疏士而不用”中“疏”意为疏远。句意:陈轸的劝说在这里就是粗疏,不周密了。/疏远贤士而不重用。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虞卿却趁机和魏齐秘密逃离赵国”错误。“和魏齐秘密逃离赵国”是发生在游说齐王返回后的另一件事情。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与国”,盟国;“绝”,断交;“致币”,送财物。(2)“奔驰”,奔走效劳;“告诉”,报告申诉;“许”,被允许。【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虞卿:文中说到“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示天下有能为也”。他主张对敌国决不屈服,通过抗击从敌国获取土地;对盟国给予土地,与之强化同盟关系,共同抗敌。陈轸:文中他说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他主张对敌国屈服,割让土地;对盟国背信弃义,掠夺其土地以弥补自己的损失。参考译文:材料一:虞卿,是个善于游说的有才之士。他穿着草鞋,背着斗笠,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拜见赵王,赵王便赐给他百镒黄金,一对白璧;第二次拜见赵王,就当上了赵国的上卿,所以称他为虞卿。长平之战,赵国大败,赵王派赵郝去秦国订约结交,割让六县之地求和。楼缓说:“秦、赵两国结下怨仇引起兵祸而天下诸侯都很高兴,为什么呢?(天下诸侯)说‘我们将借强国来欺弱国’。所以不如赶快割让土地讲和,来使天下诸侯怀疑(秦、赵已经交好)而又能抚慰秦国。不这样的话,天下诸侯将借着秦国的怨怒,趁着赵国疲敝,瓜分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还图谋什么秦国呢?”虞卿听到这番议论后,去拜见赵王说:“危险了,楼缓就是为秦国帮忙的,这只是越发让天下诸侯怀疑我们了,又怎么能抚慰秦国呢?他为什么偏偏不说这么做就是向天下诸侯昭示赵国软弱可欺呢?再说我所主张不给秦国土地,并不是坚决不给土地就算了。秦国向大王索取六个城邑,而大王则把这六个城邑送给齐国。齐国,是秦国的死对头,得到大王的六个城邑,就可以与我们合力向西攻打秦国,齐王倾听大王的计谋,不用等话说完(就会同意)。这就是大王虽然在齐国方面失去六个城邑却在秦国方面得到补偿,而且又向天下诸侯显示赵王是有作为的。大王把(齐、赵两国结盟)这件事声扬出去,我们的军队不必到边境侦察,我就会看到秦国的贵重财礼送到赵国来而反过来向大王求和了。韩、魏两国听到消息,必定尽力敬重大王。这样大王的一个举动可以与韩、魏、齐三国结交亲善,从而与秦国改换了所处的位置。”赵王就派虞卿向东去拜见齐王,与齐王商议攻打秦国的问题。虞卿还没返回赵国,秦国的使臣已经在赵国了。楼缓得知这个消息,立即逃跑了。虞卿因为魏齐的缘故,不以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为重,与魏齐一起秘密逃走,最后离开赵国,在魏国大梁遭遇困厄。魏齐死后,虞卿更加不得意,就著书立说,世人称之为《虞氏春秋》。材料二:战国时的权谋之士,进行游说,合纵连横,都追求一时的利益,根本不考虑正义道理是非曲直在哪一方面。张仪欺蒙楚怀王,让楚国和齐国断交并把秦国的商於之地献给楚王。陈轸劝谏说:“张仪一定会背弃大王,商於也不能得到,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这样做就是在北边断绝和齐国的交往,在西面又滋生秦国的边患。”这些话可以说是正确的了。但是他说:“不如暗地里和齐国保持联合,而表面上跟它断交,派人跟着张仪,如果给我们土地,再跟齐国断交不迟。”这就是陈轸不去认真考虑齐国的邦交是否可以断绝,仅仅把得到土地放在心上而已。等到秦国背弃盟约,楚王想攻打秦国。陈轸又劝阻说:“不如因此而送给秦国一个大城市,和它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丧失土地给了秦国,却从齐国得到补偿。”这条计策尤其荒谬悖理不合于道义。而且秦国把无道的行为强加于楚国,却要送给它土地;齐国本来是盟国,楚国却无缘无故和它断交。本应割让土地送去财物,用恭敬谦虚的话向齐国谢罪,再次恳求齐国的支援,却反倒要攻打齐国,陈轸的劝说在这里就是粗疏,不周密了。这才知道虞卿是豪杰之士,不是陈轸之流所能赶得上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陶归园田居(其五)①苏轼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②。不逢商山翁,见此野老足。愿同荔支社,长作鸡黍局。教我同光尘,月固不胜烛③。霜飙④散氛祲⑤,廓然似朝旭。〖备注〗①苏轼被贬惠州时,一位85岁的老人邀请他在荔枝成熟时相聚,他欣然答应,夜闻苏过诵《归园田居》,于是作《和陶归园田居》六首,本诗是第五首。②紫芝曲:秦末隐居商山的四位隐士所作。③月固不胜烛:苏轼自注为“明于大者,必晦于小,月能烛天地而不能烛毫厘”。④霜飙:凛冽的寒风。⑤氛祲(jìn):雾气。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勾勒了诗人日常闲适雅逸的情态,“紫芝曲”借用典故,表现诗人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B.三四两句,使用典故和衬托的手法,既表现了野老的超尘不凡,也流露出诗人见到野老时的欣喜。C.“荔支社”“鸡黍局”说明此地民风淳朴,老人情意真率;“愿同”“长作”说明诗人能随缘自适,希望与老人共享欢聚之乐。D.野老的开导和首两句中诗人的行为呼应,暗示了诗人与野老精神的契合,透露了两人志趣的相投。16.苏轼这首诗融景、情、理为一体。请结合后四句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前两句蕴含哲理。野老结合诗人的处境劝慰诗人,使诗人体悟到隐藏光芒、与世无争也是一种明智的处世态度。②后两句写景,凛冽的寒风吹散了笼罩着天地的雾气,天地之间顿时变得空阔寂寥,犹如朝阳映照。③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击碎思想枷锁一扫心灵阴霾后的轻松和畅快,表现出诗人从容洒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远离官场”错误。根据注释可知,此时作者被贬惠州,并非远离官场。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前两句蕴含哲理。前两句写出诗人当时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行歌紫芝曲”化用典故,写出当时仕途失意的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意。诗人在与老人的交往中明白了隐藏光芒也是一种明智的处世方式②后两句写景,“寒霜飘散在空气中,它们宛如朝阳一样明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寒霜飘散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纯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清新的赞美。③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氛祲”既指自然界中的雾气,又指诗人遭遇贬谪后的郁闷之气;“廓然”既指天地间空间寂寥的情景,又指诗人内心变得豁然。作者借助眼前空阔的景物,表达了从容洒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黄庭坚《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善于借景抒情,“______________”借徐徐吹拂的微风表现回家路上的愉悦,“______________”借渐渐暗淡的夕阳表现流连山野的陶醉。(3)古典诗歌中的“空”常有丰富的意蕴,饱含诗人浓郁的情感,如诗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答案〗(1)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2)风飘飘而吹衣景翳翳以将入(3)隔叶黄鹂空好音塞上长城空自许(莫使金樽空对月/空山新雨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孩子①地瞧着,听着,完全沉浸于此,仿佛自己②地跟着河一起去了……他闭上眼睛,便看到③的颜色:蓝的,绿的,黄的,红的;还有巨大的影子在飞驰,水流似的阳光在倾泻……种种的景象渐渐分明了。一片辽阔的平原,微风挟着野草与薄荷的香味,把芦苇与庄稼吹得有如涟波荡漾。矢车菊,薰衣草,紫罗兰,到处都是花。啊,多美!空气多甜蜜!躺在那些又软又厚的草上多舒服啊!克利斯朵夫觉得又快活又有些迷糊,好像过节的日子父亲在他的大玻璃杯中倒了一点儿莱茵美酒……河流又往前去……景色变了……一些垂在水面上的树:齿形的叶子像小手般在水底下打回旋。林间有所村落倒映在河里。微波轻拍的白墙上面,可以看到杉木与公墓上的十字架……随后是巉岩,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坡上有葡萄藤,有小松林,有城堡的遗迹。过后又是平原,庄稼,禽鸟,阳光……(节选自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译)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19.下列各句中的“好像”与文中加点的“好像”,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一场口舌之争之后,那青年虎视眈眈地盯着我,好像要打架。B.他这几日在这里住着,每日都到离此地不远的青云山去,好像有什么机密大事似的。C.寻找一部故事片,好像讲的是抗战时期一群大学生的事情,后来那个女主角还死了。D.张羡水对儿时的记忆越来越模糊,好像透过起雾的玻璃看风景。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不同的译本,“随后有巉岩和连绵起伏的山峦,有葡萄藤、小松林和城堡的遗迹,过后又有平原,庄稼,禽鸟,阳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种译本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答案〗18.①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②不由自主(情不自禁)③光怪陆离(五彩斑斓,五彩缤纷)19.D20.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因为:①句式方面,原文整散结合,有参差错落之美,适合于表现幻想中景物的自然变化;题干中句子为整齐的排比句式,虽有气势,但景物变化不自然。②表达效果方面,原文景物层次分明,随河水流动而变化,有动态感,也体现了人物心情的变化;题干中的句子,分句之间为并列关系,比较呆板。〖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地瞧着,听着,所以应该用成语“全神贯注”,或者“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专心致志”,形容一心一意,精神高度集中地做事。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仿佛自己由不得自己地跟着河一起去了,所以应该用成语“不由自主”,或者“情不自禁”。“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第三空,此处语境是形容颜色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所以应该用成语“光怪陆离”,或者“五彩斑斓”“五彩缤纷”。“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五彩斑斓”,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五彩缤纷”,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样子。【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A.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B.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C.表示说话人记忆模糊时的连接词;D.“好像”表前后两者相似,与文中加点的“好像”意义相同。故选D。【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句式方面,原文“随后是巉岩,是连绵起伏的山蛮:坡上有葡萄藤,有小松林,有城堡的遗迹。过后又是平原,庄稼,禽鸟,阳光……”整散结合,有参差错落之美,适合于表现幻想中景物的自然变化;题中句子“随后有巉岩和连绵起伏的山峦,有葡萄藤、小松林和城堡的遗迹,过后又有平原,庄稼,禽鸟,阳光……”为整齐的排比句式,虽有气势,但景物变化不自然.表达效果方面,“随后是……坡上有……过后又是……”原文景物层次分明,随河水流动而变化,有动态感,也体现了人物心情的变化;题中句子“有巉岩和连绵起伏的山峦”“有葡萄藤、小松林和城堡的遗迹”“过后又有平原,庄稼,禽鸟,阳光……”各分句之间为并列关系,比较呆板。(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继“社交恐惧症”“热度排斥症”之后,一种新型“病症”——“文字讨好症”出现。大家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犯到了”。所谓“文字讨好症”,指的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习惯性地添加一些语气词或者特定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以达到讨好的目的。比如“好的”会说成“好呦”“好哒”“好滴”,“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等。某网站以“语言通货膨胀”来形容这一现象,但“语言通货膨胀”一词并没有流行起来。文字讨好,“症”从何来?在当前的大背景之下,网络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主要阵地之一。①,却阻隔了情感的传达,人们的咫尺天涯之感更加强烈,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②,而是为了避免歧义和误会。与其因词不达意引发矛盾,不如多打几个字或加上各种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这是“文字讨好症患者”的心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22.结合材料阐述你对“文字讨好症”这一现象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逻辑清晰,表达流畅,不少于80字。〖答案〗21.①网络虽然使人们的交往更便利②“文字讨好”初衷不是为了讨好22.示例一:这种表达方式彰显的是表达者在信息传播效率和传达效果间的衡量,对于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视,和令人如沐春风的共情能力。一旦被戴上了“讨好”的帽子,被粗暴贬低为自身的“掉价”,就将传递友好的一方置于了接收方的下等地位,进而忽视了表达者的耐心与善意,不免令人心冷。示例二:“文字讨好”本质上是对情绪价值的尊重与回应。面对知根知底、互动频繁的“强关系”,“文字讨好”通常没有多大必要;而面对一些平常接触不多、联系不频繁的“弱关系”,必要的“文字讨好”既是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虽然“文字讨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表达效率,但面面俱到有助于让自己更容易得到对方的接纳与合作。示例三:“文字讨好症”是互联网时代多元社交语境下的产物,有其存在的道理。行“文字讨好”,目的是为自己打造一个和善、谦卑的社交形象,减少社交难度。但有时候,过于追求技巧可能是钻了牛角尖。“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真诚一定会被感知,真实总能引发共鸣。用真心实意、坦诚相待进行交流,“文字讨好症”就可以被治愈了。〖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上下文,可知本句陈述对象是网络,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