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_第1页
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_第2页
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_第3页
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_第4页
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信观点国信观点-SIC国信预测分析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第43期(总第764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20国信观点:世界制造业发展环境呈现新变化宏观导航:王一鸣:中国经济增速未来还会下降但幅度大大缩小赫荣亮: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将保持景气运行态势程实、钱智俊:中国经济将在三个维度发生质变数据快报:冶静怡:解读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2017年10月份能源生产情况政策快递: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的通知国际产经:管涛:今年人民币升值拖累了出口吗?内部报告:连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呼唤科技金融支持朱鹤、李晓:不宜高估环保督察对经济短期影响国信观点世界制造业发展环境呈现新变化1、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金融危机以来,科技创新的动能不断积蓄,信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等技术通过互连、集成、嫁接的方式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取得突破,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在多样化融资模式以及开放式合作机制的带动下,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加深,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很多新技术已经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可以预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不断孕育突破、产业发展格局持续深刻调整的特殊时期。2、欧美再工业化加速推进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智能化制造为特征、以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再工业化”,力图通过这项系统工程,改变“发达国家控制研发、设计、销售环节,发展中国家进行加工制造”的传统产业分工格局,重塑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强对技术制高点的控制能力,最终形成全价值链的产业竞争布局。各国纷纷出台了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助推“再工业化”的战略举措。本轮欧、美“再工业化”不是向传统制造业的简单回流,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重塑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体系才是其真正的战略意图。3、竞争模式变化趋势明显第一,单纯依靠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的模式将被颠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成本攀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制造业综合成本差距与欧美国家越来越小,依靠压缩成本、寄希望于低成本取胜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第二,单纯依靠技术模仿获取竞争优势的路径将被封锁。当前,国与国制造业比拼的是发明速度、技术垄断程度、新业态涌现的频度。欧美通过率先进行技术集成、融合、嫁接,仍然掌控国际价值链高端;通过推行“新标准”,继续维持其在行业的技术垄断地位,削弱“技术溢出效应”;通过“高利润”开辟“新市场”、“新业态”,吸引不同技术、产品、营销主体和投资者集成在一起,形成纵横联动的商业生态链。在此背景下,新兴经济体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的难度加大,技术引进和模仿的空间逐渐缩小。宏观导航宏观导航历次产业变革的实践经验表明,技术突破引发产业变革,使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新特征。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科学技术通过集成、融合、迭代突飞猛进,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作为产业变革重要载体的制造业也呈现出智能化、服务化、生态化的发展特征。各国都积极顺应变革潮流,积极布局谋划制造业强国战略,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对中国来说,如若不能迅速实现转型升级而错失这一次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制造业可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并且最终影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这也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原因。相信在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的推动下,中国制造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王一鸣:中国经济增速未来还会下降但幅度大大缩小中共十九大闭幕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会有怎样的走向?第一,中国经济增速未来还会下降,但下降幅度会大大缩小。中国经济过去经历了一个增速换挡过程,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减缓,提高质量和效率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对比中国与日本、韩国从经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减速过程比这两个经济体更加缓和。第二,传统制造业未来逐步都会达到峰值,有的已经达到峰值。比如中国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与日韩的经验对比来看,日韩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阶段也是传统产业发展慢慢达到峰值的阶段,而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正在迅猛成长。第三,未来城镇化会继续深度展开,空间格局网络化更趋明显。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未来还会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中,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潜力就是已经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市民化。现在中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7%,未来一个时期会达到70%甚至更高水平,到那时候中国将近有超过十亿人口居住在城市,所以对食品的需求、粮食的需求、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都会提出新的要求。第四,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的需求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中国政府承诺,到203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要达标,这个时间节点可能会提前,也就是说中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逐步脱钩,正在进入一个拐点期。第五,中国占全球经济份额明显提升,与世界经济互动作用增强。中国经济以明显高于全球增长的速度在持续发展,而且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也在不断强化,彼此之间的外溢效应和反馈效应都在增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共十九大报告给中国未来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发出了动员令,开启了新征程。开启新征程,我们要走好“一小步”,即要用三年的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完成一系列目标,包括我们过去提的两个翻番的目标,更要打好三大攻坚战。第一,要打好脱贫的攻坚战。中国还有四千万贫困人口,中国对减贫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在要再用三年时间,消除贫困人口,这是一个非常光荣和艰巨的使命。第二,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风险也会进入到释放期,这场战役同样也要继续展开。第三,要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这场战役也在展开,现在正在进行力度空前的环保督察,这场战役一定会取得胜利。这三大战役如果可以打赢,中国就能成功迈向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小步”走完以后还有“两大步”,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要建成现代化强国。未来还要攻“三大关”: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这三大关口都要迈过去。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客观条件未来中国发展进入库兹涅茨曲线拐点期,达到峰值以后,碳排放、资源消耗水平都会继续下降。这是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关键期,是奠定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已经转向了中高速增长,未来要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还是具备了很多条件。第一,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打开了空间。过去五年投资率正在稳定下降,投资增长率已经连续八年下降,今年前三季度是7.5%,如果扣除投资品价格的因素,其实投资增长已经低于GDP的增长。消费贡献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稳定的动力,国内市场正在扩容,这就为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基础性条件。犹豫以往投资拉动的增长波动性比较大,相对而言消费拉动的增长会更趋稳定。第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强劲动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正在追求更好的品质,更高的质量,更优的品牌,市场必须跟上居民消费升级的步伐。农产品也一样,居民对农产品的品质、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追求,这也是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的重要条件。第三,创新进入活跃期,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去年RND水平达到了2.08,独角兽企业增长非常快,一些新的技术发展也非常快,这为提高产品、工程、服务等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企业逐步适应中高速增长,也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造了微观基础。企业在市场增长速度下降、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也在提升,具备了发展的微观基础。第五,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开辟更广阔的前景。经济领域推进了一系列基础性改革,农业领域同样还将推进改革,包括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经营性用地流转制度改革等。这些改革都会释放出新的巨大潜力。中国还将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中国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同台竞争,向国际标杆看齐,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会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强劲的动力。赫荣亮: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将保持景气运行态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各类大宗商品价格轮番上涨推动下,原材料市场行情已然摆脱2015-2016年低迷周期,钢材、煤炭、有色金属、玻璃、水泥、原纸等产品价格已创出了阶段性新高,其中,钢材价格在4000元/吨以上,港口煤炭价格在500元/吨,铜价格在5000元/吨。目前,仅有部分产品价格处于低位,如原油价格在60美元/桶左右,天然橡胶价格在13000元/吨左右。原材料价格的持续回升,已经推高生产成本,数据显示,10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9%。由此看,虽然现阶段国内物价水平表现相对温和,10月份国内CPI指数同比上涨仅1.9%,但在工业生产成本上涨压力下,下一阶段的通胀将不可避免。大宗商品市场行情景气,行业利润大增。当前钢铁行业吨钢毛利达到一千块钱;煤炭行业利润暴增,2017年上半年国内煤炭行业利润总额1474.7亿元,同比增长1968%;造纸价格暴涨,带动纸业上市公司的利润翻番。目前,国内去产能政策仍在加压,原材料行业投资回落,未来,煤、钢、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将保持一定的景气运行态势。从供给端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原料工业领域投资低增长态势延续,将减少未来市场供给量。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五大任务的工业领域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推进的最快,其中,累积退出煤炭产能4亿吨,钢铁产能1亿吨,煤、钢两大行业产能削减力度已超供给能力的十分之一,有色金属、建筑材料、造纸等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果。此外,政府加大了水泥、电解铝、造纸等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力度,环保要求升级,整体上抑制了大宗商品市场的有效供给。由此,国内原材料行业已经完成市场出清,原材料工业行业库存量普遍不高,导致原料行业供应呈现偏紧格局。从后期工业投资看,在去杠杆政策指导下,工业领域投资回落,部分行业负增长,将抑制产能增长。例如,今年前十个月,煤炭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下降8.5%,金属类矿产投资额同比下降20%以上,金融冶炼投资额下降10%左右。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大宗商品市场行情将保持在相对景气区间。因此,当前原料进入“剩者为王”时代,现存的企业将享受行业超额利润。从需求端看,全球经济平稳复苏,国内基建投资保持增长,大宗商品需求将保持稳定释放。在国际上,全球经济复苏延续,拉动市场总需求恢复增长。美欧日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进口需求旺盛增长,统计显示,2017年上半年,美国、欧盟的货物进口额同比分别增长7.2%和7.5%,同期日本货物进口量增幅11.5%。尤其,美国金融市场表现亮眼,2017年以来股市连创新高,11月份道琼斯工业指数在23000点上方,同比涨幅超过25%,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在国内,从融资领域看,偏紧的信贷政策,已经遭受到高利率的挑战。全国去产能、去库存任务推进较快,目前国内集中精力去杠杆,中国10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再次创出新低,同时,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在走低,金融领域持续降杠杆。但在降杠杆的中途,另一个难题又出现了,就是社会融资成本的快速上升,国债现券成交收益率涨破4%,目前市场贷款利率已在逐步上升,企业贷款成本上升更快。由此,去杠杆政策将面临利率上升的囚徒困境,未来,将影响政府继续执行偏紧信贷政策的决心,宽松信贷政策只是时间问题,必然会出现。从实体领域看,未来基建工程持续推进,将拉高建筑材料的消耗。2017年前十个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11.3万亿,同比增长19.6%。虽然房地产行业开发、施工和销售情况有所放缓,但全国基建工程旺盛态势,拉动挖掘机销量大幅增长,由此判断,未来国内工程施工量将呈现上升态势。2017年1-10月份累计全国销售112476台,同比增长98.2%。其中内销104952台,同比涨幅106.5%。总之,经过近两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原材料工业的产业结构和装备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但有效供给量不能跟进市场需求,行业供应偏紧,受之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将保持景气运行态势。程实、钱智俊:中国经济将在三个维度发生质变“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以十九大为起点,2018年中国经济将步入新时代,并有望在三个维度实现质变。第一,周期演进将具备新韧性。依靠供给侧改革红利释放、系统性风险消解和政策工具效能提升,中国经济将在2018年完成长周期筑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第二,改革开放将挺进新纵深。国企混改、金融市场开放和区域协同联动有望实现关键突破,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抬升,培育中国经济的超长周期反弹潜力。第三,全球治理将创造新机遇。2018年,立足于全球复苏“换挡提速”的有利环境,中国有望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由外及内地支持改革开放深化,把握综合国力崛起的历史机遇。展望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强劲、政策空间充裕、比较优势显著,国企改革、消费升级、“一带一路”、新经济等结构性投资机会依然值得期待,因此我们对中国经济继续持有谨慎乐观的前瞻判断。周期演进呈现新韧性2018年,中国经济周期将继续演进,“减速增质”步入白热化阶段。在此状态下,中国经济的长周期筑底将成为年度主题,“新韧性”有望成为阶段主角。本轮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传统韧性主要依靠需求侧刺激、加大要素投入实现,因此仅是外部政策的暂时托底,而非内生增长的根本筑底。2018年,三大支柱将共同构建中国经济的“新韧性”,进而实现真正的长周期筑底和新旧动能转换:第一,供给侧改革红利渐次释放。经过2016-2017年的连续攻坚,“三去一降一补”、政府“放管服”等供给侧改革成效正在显现。从生产效率看,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升至76.6%,同比增长3.5个百分点,同期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同比上升0.51个百分点。这表明,通过清理“僵尸企业”、简政放权和削减税费,中国实体经济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得到大幅修复。从利润分布看,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净利润占所有上市公司净利润比重季均为25.8%,较去年上升3.53个百分点,而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占比则相应下滑3.07个百分点。并且,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高达47.28%和46.41%,远高于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的6.29%。由此可知,金融体系让利实体经济的趋势不断强化,中产崛起驱动下的消费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动力强劲,有望进一步打开产业升级空间、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第二,系统性风险逐步消解。内部层面,在金融“去杠杆+严监管”的持续作用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已经在多个层面得到有效抑制。2017年1-10月,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总增量震荡下行,存量之和占社融规模的比重渐次萎缩,表明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增长放缓,资金链条的过度扩张得到遏制。同期,非银金融机构的贷款累计减少3075亿人民币,累积降幅波动上升,表明资金脱虚向实成为趋势,金融空转现象明显减弱。外部层面,随着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步入长期稳定轨道,汇率骤贬并冲击国家金融安全的威胁渐行渐远。得益于预期管理机制和逆周期因子的引入,人民币企稳预期成为市场共识,资本外流压力衰退,推动中国外汇储备连续9个月反弹。此外,今年10月中国无评级美元债的发行利率创下亚洲新低,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主权信用的评级偏误由此被证伪。综合而言,当前内外部风险局势稳步向好,不仅将巩固中国经济的内外部均衡,也将为新时代的中国经济“质变”提供更加充裕的政策空间。第三,政策工具效能提升。除了改革红利与风险治理,为稳定中国经济长周期筑底进程,需求侧管理的老办法依然必要。新时代下,老办法正在遵循新思路,焕发出更高效的政策影响。一方面,以系统性搭配解决总量问题。2018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将不局限于“稳增长”的单一目标,而是更加重视治理各类发展陷阱。通过提升社会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分配公平,抑制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更深次地激活国内需求和经济活力,同时也进一步夯实社会安全网,为深化改革开放所引致的摩擦性成本提供缓冲垫。另一方面,以精准化工具解决结构问题。凭借定向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精准扶贫等创新工具,2018年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凸显精准化趋势,着力优化市场流动性、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的结构布局,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政策支持,并避免“大水漫灌”引致的系统性风险。改革开放挺进新纵深2018年,立足于“新韧性”的坚实基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将从三个层面出发,向新的纵深挺进。国企混改、金融市场开放和区域协同联动将成为重中之重,有望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和正向溢出,为中国经济的超长周期反弹培育潜力和空间。首先,改革深度突破。2018年,国企混改的落地将处于改革全局的中心位置,有望开启提速攻坚模式。从可行性看,得益于2017年中国经济的超预期反弹,国企盈利能力和财政状况大幅改善,叠加社会安全网的相对稳固,有能力冲破利益藩篱、处置历史遗留负担,适宜的改革机遇不容错失。从迫切性看,淘汰过剩产能的深化空间有限,下一阶段唯有推动国企混改的实质性突破,重塑微观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传统经济的供给效率,稳定持续地降低企业杠杆水平和债务风险。并且,由于国有企业主要聚集于产业链中上游,因此国企混改的推进,亦将纾解要素市场和产业链条的结构性扭曲,为下游新经济的发展松绑减负。我们认为,以十九大为新起点,2018年国企混改有望加速落地并初见成效,一批标杆性改革案例将大概率出现,并为后续改革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其次,开放纵向拓宽。根据央行报告[1],2018年,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将步入第三阶段,侧重完成长期安排,以加强金融市场建设为支柱,先开放流入后开放流出。在这一节点,中国适时放宽金融领域外资持股限制,正是如期迈出了开拓而关键的一步。对外而言,此举有望加速中国金融业与国际体系接轨,推动中国金融机构的综合化经营和国际化发展,通过“引进来”,最终实现中国金融“走出去”。对内而言,引入优质的外部投资者,有助于打破金融改革的利益藩篱,提高中国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治理水平与运营效率,优化金融体系引领改革开放、服务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提升,配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将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有序推进奠定基础。最后,区域协同联动。2018年,区域政策将成为改革开放的放大器和传导链,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和平衡性。以长江经济带为一体、京津冀与粤港澳为两翼的区域发展骨架将逐步完善,发挥区域协同联动效应。一方面,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助力新兴业态的自然发展;另一方面,发挥沿海地区对内陆腹地的辐射作用,强化与邻国的次区域合作,提高中国经济的整体开放进程。2018年,这一战略举措有望加快兑现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带动增长极西行和扩散,并与各地区新经济发展形成共振,尤其是粤港澳、云贵赣等区域的增长动力有望出现显著的边际提升。全球治理创造新机遇2018年,全球复苏的“换挡提速”强劲而又危险,全球治理公共品的国际需求趋于扩张。中国有望顺势而为,进一步从全球治理的“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在积极推动治理体系变革、提供国际公共品的同时,主动优化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为综合国力的长期崛起赢得历史机遇。我们认为,2018年,三大机遇有望由外及内地支持改革开放深化:其一,石油人民币体系。2018年,财政、债务、汇率等多重风险将交汇于主要石油出口国。重压之下,沙特、巴西等国有望效仿委内瑞拉的先例,加速石油贸易“去美元化”进程。由此,石油人民币体系将迎来质变机遇,以石油计价结算产生的庞大货币需求,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扭转人民币结算与计价、储备相背离的跛足局面。其二,“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随着全球多元化涨潮趋于强劲,“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所蕴含的发展机会,将匹配中国对外资本输出的投资需求,倍增国际产能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内生动力。随着沿线经济政策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区域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求,将匹配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优势。互联互通有望持续深化,以优化沿线区域的要素配置,政策协同有望渐次增强,以承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正向溢出。因此,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有望加速推进,并为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提供有力支撑。其三,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短期来看,民粹势力驱动的“美国优先”政策将加剧中美贸易摩擦。但是长期来看,受制于双方“大而不能倒”的相互依存性,务实重利的特朗普政府有望化贸数据快报数据快报易压力为合作动力,突破往届政府的政策桎梏,拓展两国经贸再平衡的新空间。2018年,以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为机制基础,以中美制造业合作基金、美国液化天然气开发等项目为发力点,中美BIT协议、高新技术合作等核心问题有望取得制度性突破,进而从外部助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2018年,中国经济将在新时代迎来质变:周期演进具备新韧性,改革开放挺进新纵深,全球治理创造新机遇。以此为基础,2018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重心将呈现三重换挡:第一,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供给侧改革的政策红利有望渐次释放,并通过国企混改和国际产能合作持续增强;第二,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产崛起和消费升级支撑的新经济将成为增长新引擎;第三,从总量增速转向民生福利,经济增长效果更加侧重补足民生短板、促进分配公平和提升社会保障。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判断,2018年中国经济将进行长周期筑底,经济增长有望保持稳健。经济增长率预计为6.9%,通胀率预估值为2.2%。2018年,中国供给侧改革将稳步推进,取代需求侧管理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政策工具。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望适时精准发力,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则将长期延续,保持“短期不松、长期不紧”的特征。宏观审慎监管将维持强势,金融领域“严监管+去杠杆”的政策基调不会放松,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展望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强劲、政策空间充裕、比较优势显著,国企改革、消费升级、“一带一路”、新经济等结构性投资机会值得期待,因此我们对中国经济继续持有谨慎乐观的前瞻判断。冶静怡:解读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17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高级统计师冶静怡进行了解读。一、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从增长速度看,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3%,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从市场规模看,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419亿元,绝对量已超过2014年全年,接近2015年全年水平。二、网上零售继续快速增长,部分与消费升级相关商品增速加快1-10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为55350亿元,同比增长34.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8.3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8.8%,增速加快3.9个百分点,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8.5个百分点。10月份,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文化办公用品和化妆品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19.6%、6.4%和16.1%,增速分别比上月提高6.5、2.0和2.7个百分点。三、旅游市场需求集中释放、休闲娱乐消费保持较快增长今年国庆节和中秋节叠加,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休闲娱乐消费增长加快。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今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约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按相同口径计算,今年假期前7天比2016年国庆节分别增长11.9%和13.9%。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数据,国庆中秋节假期全国城市影院电影票房约26亿元,观影人次超过7720万,同比增长约42%,总票房和观影人次都创下该档期新纪录。四、基本生活类商品增速有所加快10月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月加快1.8个百分点;服装类商品增长8.9%,加快1.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速比上月略高0.1个百分点。2017年10月份能源生产情况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和电力生产增速放缓,原油生产降幅收窄,原油加工量增速回落,天然气生产保持较快增长。一、原煤生产增速放缓,进口由正转负,价格略有下跌10月份,受火电、焦炭等下游产品生产放缓的影响,原煤需求回落,生产与进口均有所减少,价格略有下跌。10月份,原煤产量2.8亿吨,同比增长1.5%,增速比9月份回落6.1个百分点;日均生产914.7万吨,比9月份减少79.1万吨。1-10月份,原煤产量28.5亿吨,同比增长4.8%。10月份,进口煤炭2128万吨,同比下降1.4%,增速由正转负,进口量比9月份减少580万吨。1-10月份,进口煤炭2.3亿吨,同比增长12.1%。截至10月底,秦皇岛5500大卡煤炭平仓价每吨616元,比9月底下降7元;5000大卡每吨598元,下降6元;4500大卡每吨526元,下降6元。二、原油生产降幅收窄,进口和原油加工量增速回落原油生产降幅收窄。10月份,原油产量同比下降0.4%,降幅比9月份收窄2.5个百分点;日均产量51.6万吨,比9月份减少0.2万吨。1-10月份,原油产量1.6亿吨,同比下降4.1%。原油进口增速回落。10月份,进口原油3103万吨,同比增长7.8%,进口量比9月份减少598万吨,增速比9月份回落4.2个百分点。1-10月份,进口原油3.5亿吨,同比增长11.8%。原油价格持续回升。10月份,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稳定在55美元/桶以上。截至10月31日,价格为61.4美元/桶,比9月底上涨4.3政策快递政策快递原油加工量增速回落。受去年同期基数高及成品油批发价格同比增幅比9月份回落等因素影响,10月份,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7.4%,增速比9月份回落5.3个百分点;日均加工量162.9万吨,比9月份减少1.5万吨。与9月份相比,主要成品油产量同比增速均回落,汽油、煤油和柴油分别回落9.0、8.7和5.6个百分点。1-10月份,原油加工量4.7亿吨,同比增长5.0%。三、天然气生产和进口快速增长随着“煤改气”等工程的推进,天然气需求旺盛,今年以来产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0月份,天然气产量124.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4%,增速比9月份加快4.7个百分点;日均生产4.0亿立方米,比9月份增加0.3亿立方米。1-10月份,天然气产量1211.2亿立方米天然气进口快速增长。10月份,进口天然气581万吨,同比增长52.1%,增速比9月份加快48.2个百分点。1-10月份,进口天然气5416万吨,同比增长24.9%。四、电力生产放缓,水电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发电量503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增速比9月份回落2.8个百分点。水电集中地区来水较好(西北东部、华北至长江以北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水电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6.9%,其中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湖北,其水电同比增长130.5%;火电降幅扩大,10月份同比下降2.8%,降幅比9月份扩大2.3个百分点。10月份,核能、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保持了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5.2%、11.7%和35.7%,比9月份分别回落6.7、25.1个百分点和加快10.5个百分点。1-10月份,发电量5194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其中核能、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电力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的通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我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以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中心,参保范围不断扩大,基金征缴力度不断加强,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了一定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不断加大,为充分体现代际公平和国有企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现决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具体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要求,在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同时,通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使全体人民共享国有企业发展成果,增进民生福祉,促进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代际公平,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二、基本原则坚持目标引领,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紧密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系统工程,应统筹兼顾,考虑长远,力求在公共财政适度支持的情况下实现精算平衡。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基本目标是弥补因实施视同缴费年限政策形成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促进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系统规划,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的目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成因、国有资本现状和企业发展需要,科学界定划转范围,合理确定划转比例。坚持立足长远,与弥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目标相结合。通过划转实现国有资本多元化持有,但不改变国有资本属性。划转承接主体作为财务投资者,管理运营所划入的国有资本,建立国有资本划转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步弥补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坚持独立运营,与社保基金多渠道筹集的政策目标相结合。划转的国有资本具有充实社保基金的特定用途和政策目标,运营收益根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需要上缴,专项用于弥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划转的国有资本应集中持有,独立运行,单独核算,接受考核和监督。三、划转范围、对象、比例和承接主体(一)划转范围。将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纳入划转范围。公益类企业、文化企业、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二)划转对象。中央和地方企业集团已完成公司制改革的,直接划转企业集团股权;中央和地方企业集团未完成公司制改革的,抓紧推进改革,改制后按要求划转企业集团股权;同时,探索划转未完成公司制改革的企业集团所属一级子公司股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因国有股权划转、投资等各种原因形成的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股权除外。(三)划转比例。首先以弥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时期因企业职工享受视同缴费年限政策形成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为基本目标,划转比例统一为企业国有股权的10%。今后,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可持续发展要求,若需进一步划转,再作研究。(四)承接主体。划转的国有股权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划转的中央企业国有股权,由国务院委托社保基金会负责集中持有,单独核算,接受考核和监督。条件成熟时,经批准,社保基金会可组建养老金管理公司,独立运营划转的中央企业国有股权。划转的地方企业国有股权,由各省级人民政府设立国有独资公司集中持有、管理和运营。也可将划转的国有股权委托本省(区、市)具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功能的公司专户管理。四、划转程序(一)按照中央企业国有股权划转的部署和步骤安排,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提出本机构所监管企业拟划转股权的建议方案,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确认。其中,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由财政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审核确认;中央金融机构等由财政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核确认。本方案所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指代表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部门(机构)、负责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和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的财政部门。(二)根据经审核确认的划转方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具体办理企业国有股权的划出手续,社保基金会相应办理股权划入手续,并对划入的国有股权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地方企业国有股权划转工作比照中央企业办理。(三)划转对象涉及多个国有股东的,由第一大股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国有股东身份和应划转股权进行初审,提交同级财政部门确认。国有股东分别属于中央和地方管理的,按第一大股东的产权归属关系,将应划转的国有股权统一划转至社保基金会或各省(区、市)国有独资公司等承接主体。(四)划转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同时向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下达国有股转持通知,并抄送社保基金会或各省(区、市)国有独资公司等承接主体。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在收到国有股转持通知后15个工作日内,将应转持的国有股权,变更登记到社保基金会或各省(区、市)国有独资公司等承接主体。(五)国有股权划转至社保基金会或各省(区、市)国有独资公司等承接主体后,相关企业应及时进行账务调整,并按规定做好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登记工作。国有股权划出方应当就划转事项通知本企业债权人。涉及上市公司股份权益变动的,相关企业需按照证券监管有关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六)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供年度划转任务执行情况,财政部门逐级汇总后,由财政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社保基金会上报国务院。五、承接主体对国有资本的管理(一)资本管理。社保基金会及各省(区、市)国有独资公司等承接主体作为财务投资者,享有所划入国有股权的收益权和处置权,不干预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一般不向企业派出董事。必要时,经批准可向企业派出董事。对划入的国有股权,社保基金会及各省(区、市)国有独资公司等承接主体原则上应履行3年以上的禁售期义务,并应承继原持股主体的其他限售义务。在禁售期内,如划转涉及的相关企业上市,应承继原持股主体的禁售期义务。(二)收益管理。对划入的国有股权,社保基金会及各省(区、市)国有独资公司等承接主体的收益主要来源于股权分红。除国家规定须保持国有特殊持股比例或要求的企业外,社保基金会及各省(区、市)国有独资公司等承接主体经批准也可以通过国有资本运作获取收益。六、划转步骤按照试点先行、分级组织、稳步推进的原则完成划转工作。第一步,2017年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和部分省份开展试点。中央企业包括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管理企业3至5家、中央金融机构2家。试点省份的划转工作由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第二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8年及以后,分批划转其他符合条件的中央管理企业、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以及中央金融机构的国有股权,尽快完成划转工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地方国有企业的国有股权划转工作。七、配套措施(一)自本方案印发之日起,划转范围内企业实施重大重组,改制上市,或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涉及国有股权变动的改革事项,企业改革方案应与国有资本划转方案统筹考虑。(二)探索建立对划转国有股权的合理分红机制。社保基金会及各省(区、市)国有独资公司等承接主体持有的股权分红和运作收益,专项用于弥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每年6月底前,社保基金会及各省(区、市)国有独资公司等承接主体应将上年度国有资本收益和分红情况报送同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三)社保基金会及各省(区、市)国有独资公司等承接主体持有的国有资本收益,由同级财政部门统筹考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需要和国有资本收益状况,适时实施收缴,专项用于弥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国有资本运作管理办法和中央财政对收缴资金的具体使用办法等另行制定。(四)自本方案印发之日起,《国务院关于印发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1〕22号)和《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社保基金会关于印发〈境内证券市场转国际产经国际产经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的通知》(财企〔2009〕94号)等现行国有股转(减)持政策停止执行。八、组织实施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督促落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社保基金会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出台配套制度办法,加强对本方案执行的支持和指导,做好方案实施的监督评估工作。各有关部门和机构要高度重视划转工作,统筹规划,周密安排,落实责任,有序实施。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划转工作负总责,要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具体落实方案,确保按要求完成划转目标任务。管涛:今年人民币升值拖累了出口吗?人民币汇率走向清洁浮动是大势所趋,企业应该逐渐培养和提高适应汇率双向波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金融风险意识,专注主业,管理好货币敞口风险,不要用市场判断替代市场操作。政府在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干预的同时,应该加快外汇市场培育,增加交易主体、放宽交易限制、丰富交易产品,给予国内企业正确的激励和约束,支持引导企业更为便利和高效地管理汇率风险。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止跌回升,尤其是6月份以后加速升值,被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对我国出口增长形成拖累。然而,基于可获得的数据和事实的分析表明,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出口行业的影响主要不是国际竞争力的冲击,而是财务管理能力的挑战。一、今年人民币双边汇率走强但多边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理论上讲,影响出口竞争力的是人民币兑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多边汇率(又称篮子货币、汇率指数或有效汇率)。例如,尽管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通常以美元计价结算,但真正影响中国企业与东南亚国家贸易的依然是通过美元折算过去的人民币兑东南亚货币的汇率。今年前9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和境内交易价分别升值4.5%和4.6%。其中,大部分升值是发生在5月底中间价报价机制中引入“逆周期因子”以后:前5个月,人民币中间价和交易价分别升了1.1%和1.9%;6-9月份,分别升了3.4%和2.6%。截至9月8日,较年初最多升值7%左右,9月11日以后快速回落。当然,人民币升值不一定是“逆周期因子”每日操作的结果,较大可能是市场根据政策信号做出的预期调整所致。今年前9个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CFETS、BIS(国际清算银行)和SDR(特别提款权)口径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分别贬值0.5%、1.0%和0.6%。其中,前5个月,分别下跌2.6%、3.0%和1.9%;6-9月份,分别升值2.1%、2.1%和1.2%。人民币汇率指数保持了基本稳定,主要是因为今年国际市场上美元指数(USDX)大幅回调,最大跌幅11%,前9个月累计跌幅为9.1%。所以,今年兑美元升值的不仅仅是人民币,还有其他很多货币。尤其是占美元指数57.6%权重的欧元,今年前三季度兑美元升值12.9%,这拖低了美元。而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中隐含着“美元弱、人民币强”的逻辑,因此,在境内外汇依然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仅没有破七,反而震荡走高。二、历史上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出口影响不大在2015年以前,人民币双边及多边汇率总体是升值的。2005年初到2015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27.5%,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50.1%和59.2%。期间,中国出口额逐渐跃居世界第一。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中国在全球的出口市场份额由2006年的8.8%稳步升至2015年的15.0%。恰恰是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6%以上,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均贬值近6%,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反而降至14.2%。事实上,大多数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的出口对外需敏感而对汇率不敏感,即国际经济形势好、外需强劲时,中国出口好,而中国出口不好时,通常是国际经济形势差、外需疲软的时候。此外,短期看,汇率对于出口的影响还存在所谓J曲线效应,即从汇率升值到企业减少出口,中间还有时间差。三、当前相关数据尚不能给出升值影响出口的一致性信号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双边和多边汇率加速升值,一些出口数据有所恶化。比如,今年前三季度,出口额累计同比增长7.5%,较上半年增速回落了0.7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增长10.7%,较上半年回落了0.2个百分点。再如,前8个月,海关总署统计的出口数量指数均值为108.1,较上半年回落了0.8%;世贸组织统计的中国出口市场份额为13.7%,较2016年回落了0.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更多数据和事实显示,至今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有限。首先,虽然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今年前8个月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低于2016年,但较今年上半年依然高出4.7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如果中国出口竞争力受到汇率升值的影响,也是前期人民币长期升值造成的趋势性影响,与短期汇率走势相关性较低;另一方面说明,三季度中国的出口增速回落是在全球贸易增速回落的背景下发生的,其实当季中国出口的表现应该好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再一方面,不排除今年全年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反超上年,因为2016年全年较当年上半年就高出6.1个百分点。果真如此,则进一步证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对汇率的敏感度低,而与世界经济走势的敏感度高。今年是主要经济体同步复苏,世界经济增长提速。其次,从贸易方式看,今年前9个月,一般贸易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54.6%,比上半年占比上升了0.2个百分点;相反,一般贸易进口额占比59.1%,较上半年回落了0.8个百分点。理论上,一般贸易方式下的进出口乃是全收全支,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再次,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今年三季度平均值为50.87,略低于上半年均值50.90(前三季度的均值高出上年同期3.4%),但海关总署编制的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同期均值为41.87,较上半年均值高出3.5%(前三季度的均值更是高出上年同期23.4%)。特别是海关总署组织的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出口经理人指数及新增出口订单指数、出口信心指数,三季度的均值较上半年均高出2%以上。其四,根据海关总署组织的网络问卷调查,今年三季度,新增出口订单金额同比减少的企业比例均值较上半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同比增加的企业比例上升了0.25个百分点,同比持平的企业比例上升了0.35个百分点;对出口形势信心不乐观的企业比例较上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乐观的企业比例上升了0.85个百分点。最后,虽然汇率成本增加对出口的影响加大,但企业的头号大敌并非汇率升值。根据海关总署组织的网络问卷调查,今年三季度,出口综合成本上升的企业比例均值为61.40,较上半年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其中,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企业比例均值为57.33%,较上半年提高了0.55个百分点;汇率成本增加的企业比例均值提高了3.70个百分点,但均值仅为38.50%;原材料成本上升的企业比例均值下降了5.97个百分点,但均值比例仍有48.60%。四、误判人民币汇率走势对出口企业造成重大的财务影响例如,中国企业对泰国出口大都是用美元计价结算的。去年底,企业出口时的汇率水平为6.94元人民币/美元,当时通过美元折算的人民币兑泰国铢的汇率约为5.20泰国铢/元人民币。相信,在当时的汇率水平上,中国产品是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中国企业对泰国的出口也应该是赚钱的。基于去年底市场极度看空人民币,企业对泰国出口收入美元通常不会结汇,而是以美元外汇存款的形式持有。然而,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止跌回升,最多升了7%,前三季度累计升了近5%。显然,当时没有卖出美元的企业遭受了汇兑损失。这也是当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8月初升破6.70之前,市场走得较为犹豫,而之后用3个星期就升破了6.60,1个星期又升破了6.50的主要原因。因为当人民币汇率升幅接近甚至超过出口盈利水平(通常出口利润率是3%-4%)时,企业纷纷通过结汇或用美元对外支付的方式减持美元多头。据人民银行统计,去年9月到今年6月,企业累计增加境内外汇存款824亿美元,三季度累计减少253亿美元。8月份,银行即远期结售汇顺差34亿美元,为2014年7月以来的首次;9月份,由内部报告内部报告-于企业远期购汇大幅增加,银行即远期结售汇重归逆差55亿美元。五、主要结论与建议第一,迄今为止,没有有力的证据显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便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也只是延续了2016年以来的发展趋势,很难讲是短期汇率升值所致。而且,这一下降尚未成定局,年底仍有可能反超上年的水平。第二,鉴于人民币汇率指数保持了基本稳定,人民币升值对竞争力的冲击有限,而主要是对财务管理的冲击。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止跌回升改变了“8.11”汇改以来持续一年多时间的单边下跌走势,重新进入双向波动时代,这又是一次生动的汇率风险教育,教训弥足珍贵。第三,人民币汇率走向清洁浮动是大势所趋,企业应该逐渐培养和提高适应汇率双向波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金融风险意识,专注主业,管理好货币敞口风险,不要用市场判断替代市场操作。第四,政府在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干预的同时,应该加快外汇市场培育,增加交易主体、放宽交易限制、丰富交易产品,给予国内企业正确的激励和约束,支持引导企业更为便利和高效地管理汇率风险。(作者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连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呼唤科技金融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将创新列为新发展理念之首,要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创新型国家建设成功与否关系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意味着我国科技创新要持续获得重大突破,站在世界的先进水平上。这既需要国家开展顶层设计和深入推进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科学技术重大攻关;同时还必须建筑在国家整体创新力量壮大和广泛地创新活动的基础之上。毋庸置疑,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金融给予针对性的、持续的、有力的支持,发展科技金融是必由之路。一、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辅相成科技金融是金融业的一种业态,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交汇融合的产物,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让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安排。科技金融是向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融资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机构等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组成的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持。历史上,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出现都离不开金融制度的创新、保障和支持。否则科技创新的成果只能存在于实验室而无法形成产业,更无从形成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的纺织技术获得了股份制和银行制度的支持。第二次产业革命,英国和美国的蒸汽机发明和铁路系统建设,资本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第三次产业革命,美国钢铁和电力的科技创新得到了信托和保险等金融创新的支撑。第四次产业革命,美国汽车和石油行业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创新,获得了资本市场国际化和规模化的有力支持。第五次产业革命,美国信息和远程通讯技术创新,硅谷的创业投资和产业基金给予的支持功不可没。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样需要金融创新持续给予有力的支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代金融创新反过来需要科技创新为之赋能。近年来金融科技迅速崛起。金融科技是金融与科技的高度融合,是科技创新为金融创新赋能的最新体现。科技金融以金融服务的创新作用于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是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代表的金融业作为参与主体,落脚点在金融。而金融科技则不同,落脚点是科技,目标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金融业的整体效率,参与主体为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企业。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将为科技金融插上新的翅膀。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高度融合是科技金融功能发展和完善的关键。这种融合一方面需要金融制度安排和工具持续进行针对性的创新,以支持科技创新过程。另一方面,要高度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金融创新的支持作用,有意识地将科技创新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物化手段和依托空间。二、商业银行是科技金融发展的关键主体从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融资行为来看,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融资普遍是个难题。因为无论从产品市场前景和现金流量,还是从抵押资产和信用担保等方面看,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前期的企业科技创新企业都处于明显劣势。这一阶段企业的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天使投资和私募投资、留存收益以及科技贷款等。鉴于银行业迄今为止仍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构成部分,其提供的融资占金融存量的80%以上,2016年末存款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11.78万亿元。如果银行业能明显加大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则我国的科技创新必将获得强有力的金融推动。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受到一系列掣肘,发展并不如人意。在业务流程方面长期受传统方式影响,面向科技企业的专业审批权限和服务方式与客户实际需要之间有不小的距离。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区的科技支行逐步建立,形成一定的气候;但在种种因素影响下,服务科技型企业的职能却有所削弱。从行业整体看,金融与相关科技企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明显欠缺,导致针对性的产品创新不足且使用效率偏低。尤为重要的是银行从事科技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收益机制不匹配。银行向科技型企业投放信贷面临较大的风险,但其有限的利息收入却难以覆盖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科技型企业信贷具有明显的高风险低收益特征。作为针对性的应对举措,商业银行对科技企业的投贷联动业务经过长期推动,终于于2016年4月开始试点。本次试点的投贷联动业务模式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与本集团设立的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股权投资”相结合,通过相关制度安排,由投资收益抵补信贷风险,为科创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的融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一方面要设立子公司,选择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的非上市科创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适当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另一个方面要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专司与科创企业股权投资相结合的信贷投放,同时提供包括结算、外汇等在内的一站式和系统化的服务。商业银行要实行专业的信贷管理,实行单独的信贷流程、定价机制和贷前、贷中和贷后的专业信贷管理制度,尤其是要构建针对性的激励和约束的信贷文化和机制。首批开展试点的机构共有10家银行,试点框架下的投资联动要求以“银行+子公司”的模式进行,且投资项目需自有资金,可被定义为内部投贷联动。而目前试点范围外的银行参与较多的,则是广义上的投贷联动。主要包括“银行+VC/PE”、“银行+其他机构”等模式,可以被归类为外部投贷联动。事实上,所谓的外部投贷联动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就已经存在,但发展并不如人意。当前需要的是在内部投贷联动上实现突破,更好地发挥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迄今为止,除个别银行机构已开展内部投贷联动外,其余大部分试点机构均未正式开展此项业务。而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试点银行相关业务探索已经基本完成,商业模式初步形成,试点工作可以全面展开。尽管“银行+子公司”的内部联动模式有助于克服银行在开展科技金融业务时风险收益不对称的缺陷,但内部联动的开展仍需要在银行内部机制和外部监管方面解决相关问题。虽然投和贷同在一家银行,但两者因业务特点不同、风险理念不同和考核机制不同,内部利益很可能得不到平衡,内部投贷联动仍有可能举步维艰。这就需要银行内部在明确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形成有效协调机制,捆绑投和贷的考核,综合平衡风险和收益,调动好两方面的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投贷联动的优势。在投贷联动业务实施中,风险权重是关注焦点。按规定,试点机构设立的投资功能子公司与银行科创企业信贷最终在集团层面并表管理,但尚未明确投资子公司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如果银行持有股权的风险权重过高会明显抬高投资成本,打击银行从事这项业务的积极性。应该从科技金融的初衷出发,结合这类业务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合理设置风险权重。要使金融更加有力地支持科技创新,除了深入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外,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新也是关键因素。鉴于科创企业的风险特点,商业银行应适当提高贷款质量和容忍度,将科创企业贷款质量的管控目标置于全行总体安排之内。针对性地适度降低科创企业融资门槛,以夯实客户基础,获取综合汇报。根据科创企业特点设计贷款流程、产品和模式。建立专门用于评估科创企业信贷风险的风险评估模型,优化内部操作流程,提升贷款审批效率。创新还款来源,设计专属的风险收益机制,形成新的盈利模式。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加大力度培育科创型企业金融业务人才。三、政府在科技金融制度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创新型国家科技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看,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的作用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法律环境;设立政策性科技银行,提供有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设立科技型企业担保机构,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扶持风险企业,促进风险投资,发展和活跃风险投资市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科技企业海外上市,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培育“科技园金融”模式。美国、德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创新型国家政府在科技金融方面的实践,对于推动本国科技金融发展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出发,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金融发展,未来我国各级政府有必要发挥好四方面作用。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好政策引导作用。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护和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研究实施对高新科技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研究探索设立专门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