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924-2021 青海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标准_第1页
DB63T 1924-2021 青海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标准_第2页
DB63T 1924-2021 青海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标准_第3页
DB63T 1924-2021 青海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标准_第4页
DB63T 1924-2021 青海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05-25发布2021-09-01实施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青海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青海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标准主编单位:青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青海省地方标准公告2021年第5号(总第415号)准》等2项青海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公告准》2项青海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现予以公布。2021年5月25日附件实施日期归口部门1青海省绿色生态城区 2 2020年青海省地方标准编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青市监函[2020]264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深入调查,结合实处(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65号青海建设科技大厦907本标准参编单位:兰州理工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长亮曹一平吕云英魏彪本标准主要审查人:谢淑萱王亚峰刘延存田发春 1 4 45 97资源与碳排放 22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人 28条文说明 3122.0.1绿色生态城区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生态和绿地、产业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镇建设区。2.0.2节约型绿地依据自然和社会资源循环与合理利用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具有较高的资源使用效率和较少的资源消耗的绿地。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2.0.4绿色建筑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地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2.0.5绿色建材在全生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2.0.6装配式建筑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理系统以及内装系统通过设计集成,全部或主要采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2.0.7绿色施工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32.0.11职住平衡2.0.12都市农业43基本规定3.0.1绿色生态城区应在明确的用地范围内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城区用地必须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且面积宜在1.0km²以上。3.0.2绿色生态城区应明确定位与目标,因地制宜建立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指标体系,确定适宜的生态规划策略和建设重点,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3.0.3绿色生态城区应编制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54土地利用布局、混合用地面积占比。城区内复合型混合开发应以每4.0.6绿色生态城区内地下空间开发应与地上建筑、地下商业、61幼儿园、托儿所服务半径300m范围内,所覆盖的用地面积宜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50%;2小学服务半径500m范围内,所覆盖的用地面积宜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50%;3中学服务半径1000m范围内,所覆盖的用地面积宜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50%;4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半径500m范围内,所覆盖的用地面积宜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30%;5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服务半径500m范围内,所覆盖的用地面积宜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100%。4.0.8绿色生态城区应基于城区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营造舒适的城区微气候环境,并利用山体林地4.0.9绿色生态城区内应设置公共开放空间,单个公共开放空间的面积不应小于300m²,宽度不应小于10m,并具有均好性、连续性、可达性,公共开放空间`500m服务范围宜覆盖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用地的40%。4.0.10绿色生态城区内应保有一定规模、布局合理的生态用地和城市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达到每人14.7m²,各城市、气候条件较好地区的绿色生态城区绿地率应达到36%。4.0.11绿色生态城区内应编制重点街区或地段的城市设计,明确4.0.12绿色生态城区应推进工业用地减量化,且不应有三类工业4.0.13绿色生态城区内位于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朝向范围内的居住建筑面积占居住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不宜小于804.0.14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审核城区总体规划、详细75生态环境5.0.1绿色生态城区应制定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境和5.0.2绿色生态城区应无土壤污染,对已被污染的土壤进行生态修复,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技术改良土壤,消除场地安5.0.3绿色生态城区应无黑臭水体,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生态治理与修复,加强对城区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严禁明河改暗渠、良天数比例不应低于90%,PM2.5平均浓度应达到国家二级标准。5.0.5绿色生态城区应划定公布声环境功能区,采取合理措施管控噪声污染,确保城区声环境质量达标,环5.0.6绿色生态城区内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避免外来植物入侵影响本地生物多样性,综合物种指数不得小于0.5,本地木本植物指数不得低于0.7。5.0.7绿色生态城区内应合理进行绿化布局,科学布置绿化节点,根据绿色生态城区气候特点提出绿化配置结构方式,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地结构,通过优化绿地组合方式和植物品种,有效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积极推进节约型绿地建设,节约型绿地建设率不得小于60%。5.0.9绿色生态城区内应注重湿地资源保护,避免湿地资源流失,保证湿地的有效面积。开发建设对原有自然湿地有侵占破坏的,85.0.10绿色生态城区内应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合理采用低影响开5.0.11绿色生态城区在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应保持河道原有的形5.0.12绿色生态城区内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密闭运输,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5.0.13绿色生态城区内应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96绿色建筑1)一星级绿色建筑节水器具用水效率等级为3级,二、三星级绿色建筑节水器具用水效率等级为2级;2)推广管网检漏防渗技术,加快漏损管网改造,降低供3)宜进行中水利用工程设计,建筑中水主要用于城区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等;设计阶段应合理确定中水用户,提高中水设施的中水利用率;按不同用途确定水质标准并进行分质处理,当中水同时用于多种用途时,水质按最高水质标准确定;当1)应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评价认证标识的建筑材料和产品,2)宜选用高强、高性能材料:3)因地制宜采用本地建筑材料,减少材料运输消耗,500km范围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应大于60%;4)绿色建筑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及其他结构的建材宜优先选用绿色建材,绿色建材使用比例宜达到30%以上。6在建筑设计阶段宜集成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测量等信息技术及模拟分析软件,进行性能1推行装配式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其他公共建筑应优先应用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达到15%,其中,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作为装配式建筑发展重点区域,比例宜达到20%以上。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宜进行预评价,其中,装配式单体建筑的装配率不宜低于50%,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中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不宜低于35%,且建筑式吊顶、干式工法地面、装配式内墙、管线集成与设备设施等内装部品,选用工业化内装部品占同类部品用量比例达到50%以上的部品种类不宜少于1种;2新建建筑实施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及施工,商积极引导其他住宅项目实施全装修,新建住宅全装修率宜达到30%以上。住宅设计应推行标准化、模数化及多样化,推广工业化设计、建造技术和模数应用技术;住宅装修设计在设计阶段应予以定型定位,以符合住宅装修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提高装配化6.0.6绿色生态城区内建筑项目绿色施工应符合《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50640的规定,并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6.0.7绿色生态城区内新建建筑应按照绿色建筑的运营要求进行绿色建筑项目的实施运营,取得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数量占竣工项目数量的比例宜达到10%6.0.8绿色生态城区内对绿色建筑项目建设效果应实施后评估,6.0.9绿色生态城区内应在建筑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阶段合理应用BIM技术,鼓励城区项目在建设和运营全生命6.0.10绿色生态城区内公共建筑应安装用能、用水、用电分项计量和数据采集传输装置,并接入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加强监管;新建建筑单体面积在10000m²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宜设置建筑智1系统应包括智能化信息集成(平台)系统与集成信息应用2智能化信息集成(平台)系统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集互为关联的各类信息通信接口;3集成信息应用系统宜由通用业务基础功能模块和专业业务运营功能模块等组成;4宜具有虚拟化、分布式应用、统一安全管理等整体平台的支撑能力;5宜顺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区等信息交互多元化和新应用的发展。6.0.11绿色生态城区内应对既有建筑实施维护、更新、加固等绿色改造,提升建筑性能。对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应根据老旧建筑评估报告的评估结果确定改造星级,既有建筑改造项目通过绿色建筑星级认证的面积比例应达到10%。7资源与碳排放7.0.1绿色生态城区应统筹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降低城区的能源消耗。7.0.2绿色生态城区应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碳中和。7.0.3绿色生态城区应将固体废物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等进行分类,针对性制定固体废物利用方案。7.0.4绿色生态城区应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构成,包括设置回收站点和分拣中心,建设专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运营和连锁经营团队,并完善经营信息系统。7.0.5绿色生态城区清洁取暖率不应低于70%,有条件的城区充分利用余热、废热作为生活热水或供暖形式的热源或预热源。7.0.6绿色生态城区内水资源利用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集中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2居民综合生活用水定额应为140升每人每天~230升每人每天,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应为80升每人每天~120升每人每天;3采用高效的系统和设备的比例应达到80%;4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实施“管水到表”;2)采用高性能管材管件;3)建立综合信息资源库和应用平台,推广智慧供水系统及智慧水务建设;4)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不大于10%;5)各类地下管网普查建档率达到80%。7.0.7绿色生态城区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少于5%,可用于道路、绿地浇洒等。7.0.8绿色生态城区内的路基路面宜采用生态、环保型材料,使用生态、环保型材料道路面积占市政道路总面积比例应不低于7.0.9绿色生态城区应收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与分析清单,明确切实可行的绿色减排实施方案。7.0.10绿色生态城区结合所在地区特征,宜勘查和评估城区内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及可利用量,积极建设适宜的可再生能源项目。8绿色交通12.0m²,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不宜小于6.0km/km²;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应占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10%-25%;连续、安全、环境良好的步行系统,步行道路宽度不得小于物影响车道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小于2.0m,并设置完善的道路照明设施、交通导向标识、交通安全设施、休息设施、环卫设施等配套设施。8.0.8绿色生态城区内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道两侧等区域应有控制交通噪声污染的措施,白天交通噪声应小于70dB。8.0.9绿色生态城区内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预留电动车充电设施安装条件,各公共停车场有充电桩的停车位比例不宜低于10%。8.0.10绿色生态城区内应合理配置机动车停车场,高密度开发区宜控制停车位数量上限不宜超过0.8车位/m²,社会停车场可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停车方式,或采用林荫停车场。2居民宽带网络接入率不应低于90%;系统应能对接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和供暖等的信息管理系统,分析城区地下管网的布局与运营情况,进行常态管理和应急处置,发现异常及时告警,保证城区地下管网的运行安全。9.0.12绿色生态城区应实行道路照明与景观照明的节能控制,并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警。9.0.13绿色生态城区施工时应根据项目需求和参加单位情况,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互通共享,风险预控;2宜采用信息通信技术对施工设备的基础信息,进出场信息和安装信息等进行管理,对危险性较大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实时3宜采用自动化施工器械,智能移动终端等相关设备,提高施工质量与效率,降低安全风险。10产业与经济10.0.1绿色生态城区应在规划设计阶段进行产业审批、环境评价、投资强度的分析。实施运营阶段依据产业发展规划,设定产业发展目标,预测城区产业发展水平,明确近期产业发展重点实施策略和保障机制,构建城区绿色经济发展产业链,制定产业准入、退出机制等相关政策。1确定城区产业总量、产业增长目标、产业结构目标、产业用地投资强度指标、产业用地土地产出指标、产业能效指标等;2确定近期内准备发展、引入的产业类型及建设行动;3确定城区产业发展策略、发展机制、协调机制、考核机制和管理体系等;4城区应落实产业发展规划,并明确产业调整或业态分析相关内容。10.0.2绿色生态城区应培育自主创新力强、产业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企业,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成果在重点领域的推动应用。10.0.3绿色生态城区内应明确第三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以上,战略性新型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以上。10.0.4绿色生态城区内应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1应有完整的中长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落实青海省推进循环经济示范省的相关工作要求,符合城区特色,具有可行性;2城区产业间相互关联,或产业副产品相互利用,形成完整或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10.0.5绿色生态城区内的工业用地面积不应超过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的15%。工业用地投资强度高于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准11人文老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每千名老年人床位数不得低于351建立城区内单位和企业绿色公报制度,定期发布包括能3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地段进行环境整治,与城市设4对非文物保护单位,但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既有建筑,12技术创新12.0.1通过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评估,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应与其他规划成果互馈,优化方案。1在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应明确生态控制区划;2专项规划中生态保护规划内容的具体要求应纳入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2.0.2绿色生态城区应创建与绿色生态相关的生态文明先行、人居环境、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低零碳排放、智慧健康养老、多能互补集成、新能源微电网、绿色供应链等创新示范项目。12.0.3绿色生态城区内应在保证绿地总量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生态框架和系统化、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合理确定生态保护空间1结合城区生态系统特点应对城区生态环境进行分区管控;2应通过控制自然湿地零损失、提高地面透水率、选择本地植物等措施,构建绿地群落结构;3结合城区水系功能,应采取适宜的生态护岸形式,构建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系统。12.0.4绿色生态城区应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建设绿色低碳交易市场,进行投融资活动。12.0.5绿色生态城区应综合利用数据信息、知识、经验等资源和智能技术构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1建设城区基础数字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民生服务智慧化、环境监测、绿色建筑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等建设。12.0.6绿色生态城区应结合本土条件,采取创新的技术措施,实现城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良好性能。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引用标准名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建筑中水设计标准》GB50336《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T18870《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GB/T3751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B/T50357《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114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GB/T_51439《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T1110《青海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63/T1340《青海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75%》DB63/T1626《青海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63/T1627青海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青海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45 7资源与碳排放 72 2)改造城区是指按照公共要素配置要求和相互关系,由市绿色建设的灵魂。绿色生态城区较绿色建筑范围更大、统筹内容更多、情况更复杂,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技术适用、人文清晰、经济实用的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本标准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制定措施,紧跟国家和青海省绿色生态发展政策(如海绵城市、装配式建筑、土壤污染治理等),涵盖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条文内容均与绿色、生态密切相关。1.0.4本标准侧重于从绿色理念和绿色实施的角度出发,对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过程中的一些要点把控提示、经验指导和常见易犯错误及问题的提醒,与《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并无直接对应关系,重点在于城区的绿色、生态、低碳特征,并未涉及公共安全、市政设施、容貌卫生等城区应有的全部特性,故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尚应符合国家、本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基本规定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城区建设情况因地制宜编制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资源、绿色交通、信息化、产业经济、人文、技术创新等相关内容的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用于指导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涵盖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区域能源专项规划、生态景观专项规划、垃圾与固废专项规划等。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是对绿色生态城区预期效果的规划设计,是城区未来建设的展望,规划中应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资源与碳排放、绿色交通、信息化管理、产业与经济人文、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建设目标、发展策略和控制指标。4土地利用节制的、公交导向的“紧凑开发”模式,以TOD为导向,各种功能设施综合设置、集中布局、集约发展,通过提高开发强度来增加土地使用的效率。交通与土地的整合是发挥公共交通导向用地布局模式综合效益的前提,在交通走廊周边的土地规划应坚持“适当的开发强度”、“多样化的用地构成”以及“以人为中心的空间设计”原则。依托公交枢纽等空间,综合设置社区行政管理、文体教育、康体医疗、福利关怀、商业服务网点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4.0.6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区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举措之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与地上建筑及地下停车场(库地下商业餐饮等其他相关城区功能紧密结合、统一规划。地上地下一体化综合开发模式强调的多功能是空间交互,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有利于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追求多功能的设计和设施高效利用。同时,从雨水渗透及地下水补给,减少径流外排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出发,地下空间也应利用有度,科学合理。由于地下空间的利用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无法利用地下空间的项目应提供相关说明,经论证场地区位和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类型、建筑功能或性质确定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的,可不利用地下空间。4.0.7公共服务设施是为营造便捷生活服务环境而设立的配套设施,绿色生态城区应具有较好的便捷性。本条侧重于基本公共配套设施的布局优化,并对与居住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五种公共服务设施提出配建要求。绿色生态城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中关于各级居住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的规定。4.0.8绿色生态城区的空间布局应能满足城区绿色生态的定位,促进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以城区本底和发展条件为基础的绿色生态定位有助于城区合理选择绿色生态规划策略,形成舒适的微气候环境,展现其特色。开敞空间设计时,应使山体、林地、河流、湿地、绿地、街开放,能自由、便捷、直接进入,实际使用面积不小于300m²,的通知(建规[2004]29号)》),按照500m)服务半径计算覆盖城四五城镇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确定),计算人均公园绿地区绿地率指标2020年38.9%;《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4.0.14规划设计阶段需根据需求审核的规划图表及论证报告包括:用地规划一览表、混合开发用地比例计算表、用地规划图、风道系统相关规划图、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图、绿地系统规划图、公交站点相关规划图、城区地下空间开发规划设计图纸、修建性详细规划图、城市设计相关图纸、地下空间开发相关论证报告、各项设施服务半径覆盖率计算书、500m范围内用地开发容积率计算书、土地出让文件等。淤。构建良性循环的城区水系统。因地制宜改造渠化河道,重塑自然岸线和滩涂,恢复滨水植被群落。增加水生动植物、底栖生物等,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在保障水生态安全的同时,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5.0.4城区环境污染物浓度限值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中规定:“城市环境功能区属于二类,即“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限值”,并计算空气质量指数(AirQualityIndex,简称AQI),AQI就是各项污染物空气质量分指数中的最大值”。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63规定:“空气质量按照空气质量指数大小分为六级,相对应空气质量的六个类别,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的情况越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空气污染指数0~50质量级别为一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优”;“空气污染指数为51<100,空气质量级别为二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良”。空气环境质量控制指标包括年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PM2.5平均浓度等,对不符合控制指标的城区,应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5.0.5声环境质量控制指标包括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等,声环境是城区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声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入GB3096中声环境功能区分类和环境噪声限值进行要求,即:按区域的使用功能特点和环境质量要求,按表5.0.5的规定确定声环境功能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0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1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安静的区域;2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3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4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声环境区类别时段昼间dB(A)夜间dB(A)1类头控制,强化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控制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协调城区与声环境的关系。按照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优化城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餐饮业、娱乐业规划布局,环境噪声达标区,指在《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适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对工业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进行强化管理,综合治理,达到规定要求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指在建成区内建成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环境噪5.0.6应明确需要保护的重要物种名称及其栖息地范围,包括绿审办法和分级考核标准的通知》(建城[2012]170号)相关要5.0.7根据《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节约型绿地到相关标准的均可称为节约型绿地。即:1)采用微喷、滴灌、采用透水材料和透水结构铺装面积超过铺装总面积的50%;3)水量的80%;5)对植物因自然生长或养护要求而产生的枝、叶利用或能源利用;6)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其能源消耗量大于等于能源消耗总量的25%;7)保护并合理利用了被相关专业部门认定为具有较高景观、生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地形、水体、植被以及其他自然、历史文化遗址等基址资源;8)选用耐干旱的植物。节约型绿地建设率指应用节约型园林技术的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面积之和(hm²)占公园绿地、道路绿地总面积(hm²)的百分比参照《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相关要求,结合青海省实际情况,要求节约型绿地建设率达到60%。5.0.8山脉是城区的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源地,相依相连的山脉不但有利于各种生物的栖息与繁殖,而且能调节城区气候。山脉是城区规划中严格控制的非建设用地,应加以保护,对已破坏的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加强对城区山体自然风貌的保护,禁止在城区生态敏感区域进行开山采石、破山修路等破坏山体的建设活动。根据城区山体受损情况,采取修坡整形、矿坑回填等工程措施,消除受损山体的安全隐患,恢复山体自然形态。保护山体原有植被,种植乡土植物,重建山体植被群落。在保障安全和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多元的山体修复利用模式。5.0.9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对区域内的湿地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并将完成当年确定为基准年,为制定湿地的保护修复措施提供数据基础。针对城区的地域环境特点,应为城区内的湿地制定完整的保护修复制度,并对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恢复工程建设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或重建以及水文水质恢复等内容,可以建设水中生境岛屿、开阔水域、河流片段、浅水滩涂以及带水沼泽等,以营造或恢复适合湿地生物栖息的生境。湿地基底恢复可以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维护基底的稳定性。5.0.11在绿色生态城区内落实上位规划中确定的水体保护蓝线,上位规划未划定水体蓝线的,宜在绿色生态城区内划定城市蓝线,保护河道及周边用地不被侵占。若因公共利益确需改变河道5.0.12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6号)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建城[2019]56号)集设施,建成转运回收体系,完善分类运输系统,完善终端处理活垃圾强制分类引导自觉分类处置,推动源头减量分类。要培育分类习惯,进一步强化校园教育,积极开展志愿活动,积极动员家庭参与,共同推进“共同缔造”,以点带面,逐步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扩大到城区、市区。参考《青海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中要求,2020年,西宁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完成国家试点任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海东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1个街道(镇)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西宁市和海东市市辖县、六州政府驻地县城(市)、其他县级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5.0.13雨污分流是一种排水体制,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6绿色建筑付全要素进行统筹,科学确定绿色建造目标及实施路径的工6.0.3根据《青海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办法》中的要求:城市、绿色建筑星级建设标准应符合《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应符合《青海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目录》(第一批)和第12号公告《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目录》(第二批)中管网检漏防渗技术:造成管网漏损的原因主要有管道、阀水质指标,并应符合现行《建筑中水设计标准》GB50336和中,《建筑中水设计标准》GB50336中规定:建筑中水设计应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63/T1340规定:宜选用本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应充分利用建筑施工、既有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尚可继续利用的材料;宜采用速生的材料及其制品;采用木结构时,宜选用速生木材制作的高强度复合材料。建筑材料选用绿色建材应符合下列要求:1)选用用能低、低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高性能、高耐久性和本地建材,减少建材在全寿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2)选用可降解、对环境污染少的建材;3)使用原料消耗量少和采用废弃物生产的建材;4)使用可节能的功能性建材;5)鼓励选用本地化建材,是减少运输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条要求就地取材制成的建筑产品所占的比例应大于60%。500km是指建筑材料的最后一个生产工厂或场地到施工现场的运输距离。针对青海省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方向,结合《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T1110、《青海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63/T1340相关规定及绿色建材的选用要求提出本条。在传统的设计阶段,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着CAD图纸繁杂并且错误率高等问题,而现在设计阶段的建筑工程管理完全可以借助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解决。1)通过BIM技术,可以对设计方案的照明、安全、布局合理性、声学、色彩、能耗等进行评估,得出的数据可以用来评定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在建筑全生命周期里,通过BIM对方案的评定,对于之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使用、对环境及资源的影响都进行大幅度优化。通过BIM技术在方案设计初期阶段就可以对设计进行建筑性能分析、对建筑形体进行比较,在各个方案中比对选择建筑性能最优的方案,在设计初期就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进行大体的把握。其次,整个设计阶段都在建筑效果可视化下进行设计,对于建筑外形以及空间效果方面都可以进行时时观察,可及时发现方案设计中的缺陷,并及时修改;在设计展示阶段可为投资方做更全面、更生动、更加有互动性的展示,相对于静态效果图更有说服力。再者,BIM模型里含有大量信息,信息的修改可以直接对模型进行修改,与之关联的工程量数据也随之更新。BIM真实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创建目标中提出到2022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2%以上等相关内容;结合新编方式转型中关于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5%的相关内到2025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20%,重点推筑比例为15%,重点推进区域宜达到20%以上。装配式建筑建设应符合国家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中相关规定:新建建筑采用工业化建造技术,推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或木结构建筑,装配式单体建筑的装配率达到40%以上。中相关规定:装配式建筑装配率不低于50%;装配式建筑宜采用装配化装修;当评价项目满足该标准规定,且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中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不低于35%时,可进行装配式建筑等根据《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T1110和《青海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63/T1340相关要求,建筑宜采用工业化的装修方式,建筑装修选用工业化内装部品占同类部品用量比例达到50%以上的部品种类不宜少于1种。工业化的装修方式是将装修部分从结构体系中拆分出来,合理地分为隔墙系统、顶棚系统、地面系统、厨卫系统等若干系统,最大限度地推进这些系统中相关部品的工业化生产,减少现场湿作业,这样做可大大提高部品的加工和安装精度,减少材料浪费,保证装修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并有利于建筑的维护及改造工作,是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工业化预制构件和内装部品是在工厂内生产组合好,作为系统集成和技术配套整体构件和部品,在工程现场组装,这样既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工程质量,也大大减少了材料的消耗和现场作业量。综上,结合青海省实际和对未来装配式建筑发展前景的考注释:纳入上式分母计算的建筑为实施运管评价时竣工验收的建筑面积;以上公式参考自《上海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技术细则2019。6.0.8实施后评估:管理部门可组织研究编制绿色建筑后评估办法,推广绿色建筑后评估工作。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过程中可定期对绿色建筑项目的建设效果进行评估,对绿色建筑实践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调整指导方案及技术管理措施,保证后期绿色建筑实践的效果;对于开发和设计单位来说,开展绿色建筑后评估工作对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对于运营单位来说,开展绿色建筑后评估工作可以掌握建筑运营时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建筑的室内外环境品质和功能以及建筑使用者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升绿色建筑实施效果的良好度,通过实施后评估的反馈结果不断改进提升绿色建筑运营实效,节约运行费用,提高建筑环境品质、彰显业绩;对使用者来说,通过绿色建筑后评估工作可以进一步明确体现绿色建筑对节能减排和改善民生的突出效果,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准确认识,另一方面可促使使用者参与绿色运营监管,践行绿色行为理念,引导绿色建筑行业持续发展。做好绿色建筑效果后评估工作,可以保证绿色建筑的实施质量,确保绿色建筑充分发挥其先进性和优越性。6.0.9本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运用BIM系统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查审批和CIM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函》、《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函》、国家发改委令第2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等文件中的相关内容及《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T1110中的相关规定确定。施工阶段:本阶段的BIM应用价值主要体补水等分别计量用水量,以便于收费及统计各种用途的用水量和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设计根据《青海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63/T1340中相关规定:10000m²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应有对公共照明、空调、给水排水、电梯等设备进行运营监控和管理的功能,并宜设置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其次,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及《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中的相关规定:对于要求较高的大型公共建筑,宜设置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系统。根据小区实际情况,住宅建筑的智能化设计应符合《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中规定,配备其中所列举的基本配置,进行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和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建设。建筑智能化系统应包含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和监测系统。6.0.11既有建筑在进行绿色改造之前,应确定既有建筑维护周期,当既有建筑结构达到使用年限时,应进行评定,确定建筑改造要求,公共建筑应明确建筑绿色改造的星级等级。既有建筑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T/CECS465中的相关规定。获得星级的绿色改造必须满足《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1141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还应符合《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中的规定:既有建筑改造项目通过绿色建筑星级认证的面积比例应达到10%为最低评分标准;此外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规划》中对于有典范示范效应的城镇(市)要求:既有建筑改造项目通过绿色建筑星级认证的面积比例达到10%。因此,结合上述内容本条取10%。7资源与碳排放7.0.1根据青海省能源分布情况,依据各地的能源条件,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水能等非化石能源,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前,应充分调研项目源和非化石能源现状等实际情况。在实施过7.0.2根据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结合项目所在地十四五规划,“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以2030年后碳排放逐步降低为目标,通过天然气取代煤炭实现煤炭消费的零增长乃至负7.0.3绿色生态城区内固体废弃物应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7.0.4绿色生态城区内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由企业本部、分拣中心Y回收站等构成,其建设应符合《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7.0.5为切实推动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依据《关于印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的通知:“应全面推广改造,推进太阳能与常规能源融合,发展电供暖与蓄热相结合的可再生能源供暖模式,确保清洁采暖率达到70%以上。”针对有余热、废热的城区,利用余热、废热资源;在靠近热电厂、工厂等余热、废热丰富的地域,鼓励规模化利用其余热、废热作为生活热水或供暖系统的热源或预热源。工业窑炉及采暖锅炉推行“煤改气”,达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活热水系统的用能效率。7.0.6对于绿色生态城区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其地表水水源水质达到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和地下水水源水质达到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水量占取水总量的百分比。依据现行地标《青海省用水定额》DB63/T1429,根据城区居民生活用水量对管网供水能力进行校核,满足居民生活用水需求。针对城区给水排水的水泵及其他相关市政设施等,鼓励采用高效节能的系统和设备。通过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减少水资源浪费。管网漏损水量包括物理漏失、计量损失和其他损失(各种形式的未注册用水和管理性因素导致的水量损失,包括窃水、用户拒查、无档用户用水、抄收和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未见数水量等)。1)“管水到表”是指饮用水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由供水企业进行“一体化”管理制度,淘汰老旧水表及管材管件,减少水质污染及漏损。改变原先供水“大管网”与“小管网”由供水企业与物业“分割管理”的体制,通过政策和相关机制的调整和优化,由供水企业“管水到表”;2)新开发城区及更新城区改造区域的自来水管网使用的管材、管件,必须符合产品的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积极推广高性能管材,淘汰传统的钢管和灰口铸铁管。目前较为常见的高性能管材有球墨铸铁管、钢管、HDPE管、UPVC管、薄壁不锈钢管等。新型管材和管件应符合有关管理部门的规定、经专家评估或通过鉴定的企业标准的要求;城区各种供水管网,应逐年更换和淘汰国家明令禁用的管材、设备等;3)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综合信息资源库和应用平台,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等系统,全面提升供水及水务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如建立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采用信息技术为自来水管网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服务。对突发事件做时,在快速定位到故障点后,自动建立故障影响范围,为其提出关阀停水方案,报告停水的影响范围和受影响的用户,并应的通知单。对供水量、用水量、日常调度指令等进行管理,如果出现紧急事故有据可查,便于制定相应的方案,为“安全供区的相关支撑数据,可按所在区的自来水管网“平均算,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根据《青海省“十四五”城镇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确定;5)绿色生态城区各类地下管网普查建档闭环管理,为城区规划、建设、管理等提供地上、地下一体化信7.0.7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指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代替市政供水或地下水供给景观、绿化、冲厕等非饮用水使用的水量占总用水量的百分比,其利用率参考《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W—非传统水源设计使用量(规划设计阶段)或实际使用量(运管阶段),m³/a;WR—再生水设计利用量(规划设计阶段)或实际使用量(运管阶段),m³/a;W.—雨水设计利用量(规划设计阶段)或实际使用量Wo—其他非传统水源设计使用量(规划设计阶段)或实际使用量(运管阶段),m³/a;W₁—设计用水量(规划设计阶段)或实际使用量(运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比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低30~50℃,5)橡胶(塑料)沥青过搅拌制备成具有改性沥青特性的橡胶(塑料)沥青。橡胶(塑 可以再生的资源的统称。根据《青海省可再生能源发展行动方案》相关内容,宜加快绿色生态城区所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绿色生态城区进行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时,须选勘查和评估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情况,并分析计算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量,确定合理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不包括外电网中所包含的可再生能源。8绿色交通小于每人12.0m²,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不宜小于6.0km/km²;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应占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10%~25%;同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建设应集约、节约用范》GB51038,包括标划于路面上的各种标线、箭头、文字、立面标记、突起路标和轮廓标等所构成的交通安全设施,根据交通(包括地下人行通道),栅栏、照明设施、视线诱导标志,紧急联8.0.2应符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对道路绿化覆盖率的规定,道路绿化覆盖率指标是通过参考有关规范以及近年来道路绿化的实施情况,并结合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制定也减少,这可以理解为道路等级越低,交通需要直接接人两侧用8.0.3参考《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0年7月)、《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2019]结合青海省实际情况,对绿色出行比例及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进行确定。绿色交通方式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式中:一绿色交通出行率;公共交通的重要因素。依据《绿色生态城区评价候车人流量确定,一般不应小于2.0m,条件受限时,不得小于a.路段单向机动车道3车道以上(含3车道),或单向机动b.路段单向公交客运量大于6000人次/高峰小时,或公交车流量大于150辆/高峰小时;a.路段单向机动车道4车道以上(含4车道),或断面单向公交车流量大于90辆/高峰小时;b.路段单向机动车道3车道,单向公交客运量大于4000人次/高峰小时,且公交车流量大于100辆/高峰小时;c.路段单向机动车道2车道,单向公交客运量大于6000人次/高峰小时,且公交车流量大于150辆/高峰小时。遮阳设施、座椅等。城区道路无障碍设计应参照现行国家标准 被绿化、建筑、构筑物等空间打断,其宽度不得小于2.0m;50688和《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GB/T51439等规定。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快速路行人过街必须设置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其他道路应根据机动车交通量和行人过街需求设置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2)在商业或车站、码头等区域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的设置宜与两侧建筑物或地下开发相结合。有特殊需要时,可设置专用过街设施;3)当自行车过街交通量不大时,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可设置推行自行车过街的坡道;4)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的其他设置条件应符合《城市人人行道处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行道在各种路口、各种出入口位置必须设置缘石坡道;2)人行横道两端必须设置缘石坡道。人行道处盲道及服务设施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服务设施的设置应为残障人士提供方便;2)宜为视觉障碍者提供触摸及音响一体化信息服务设施;3)设置屏幕信息服务设施,宜为听觉障碍者提供屏幕手语及字幕信息服务设施;4)城区主要商业街、步行街的人行道应设置盲道;5)视觉障碍者集中区域周边道路应设置盲道;6)坡道的上下坡边缘处应设置提示盲道;7)道路周边场所、建筑等出入口设置的盲道应与道路盲道相衔接;8)低位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轮椅乘坐者使用;9)设置休息座椅时,应设置轮椅停放空间;10)人行道设置台阶处,应同时设置轮椅坡道;11)轮椅坡道的设置应避免于扰行人通行及其他设施的使用。人行横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2)当人行横道长度大于16.0m时,应在分隔带或道路中确定,主干路的人行横道宽度不宜小于5.0m,其他等级道路的4)坡道的高度每升高15m时,应设深度不小于2.0m的2无障碍标志牌应沿行人通行路径布置,构成标识引导5)非机动车专用道路的设计速度宜采用15km/h~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和社会公共停车场,具有充电设施的停车位不应少于总停车位的10%。并将相关要求纳入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审查住宅项目和大型公共建筑施工图时,应对充电设施设置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审核。应符合《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中静态交通的规定,停车场采用地下停车或立体停车的停车位占总停车位的比例达到90%;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100%预留电动车充电设施安装条件;大型公建配建停车场与社会公共停车场10%及以上停车位应配建电动车充电设施。8.0.10应符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_51328以及《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的规定,停车位的配建量以往只规定下限,鼓励设置更多的停车位以满是不断增长的停车需求,但随着城区空间的变化、还需根据停车需求的发展与停车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共停车场应分区域差异化进行配置。对于高密度开发区,若大量人口通过机动车出行,周边道路很难疏解,而通过限制停车位数量可以有效降低机动车交通出行率,引导人们选择步行、公交、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对高密度开发区控制停车位上限,一方面可以保持交通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约集约用地,避免公共停车场用地规模过大,结合青海省情况,建议分般商业区上限不宜超过0.8车位/m²。另外,对于高密度开发区,在限制机动车停车位的同时也要补充配置相应量的公共交通。停车位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等相关规定。各类社会停车场设备应符合《升降横移类机械式停车设备》JB/T8910、《垂直循环类机械式停车设备》JB/T10215、《平面移动类机械式停车设备》JB/T10545、《简易升降类机械式停车设备》JB/T8909等相关要求。停车位具体配建指标应依据《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青海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2018年)以及实际情况进行设定。9信息化管理9.0.3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的发改办气候[2015]362号文发布9.0.6参考《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国家智慧城市(区、9.0.7《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中要求诉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利于城区的治安,产生一定的10.0.1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应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及城量较大,就业岗位供给不足。职住平衡比大于5或小于0.5,表11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