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
2024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
2024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
2024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
2024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这一精灵是否存在,至今仍神龙不见首尾,故大可认定其为虚构之物。其起源于原始先民们对神秘

自然力量的畏惧乃至思考,种种造龙术皆有牵强附会之嫌。道教称龙为蛇修炼演化之物。佛教尚未东传之

时,由于汉文化的融入,可以说其中为佛护法的八部天龙仍为汉化物。儒学讲究格物致知,不语怪、力、

乱、神,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调整人的道德水准的作用时,也是默认具有孝悌仁爱的龙王存在的。在

宗教产生之前,杂糅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等常见事物的部分体貌特征合而为龙,后世在

此基础上又尽力美化,各种造龙术仍然没有揭示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要造龙?我考证原因,当与闪电

有关。夏季的电闪雷鸣之际,然总不改其修长的形状,叱咤的情态,缘何不会产生幻想?那黑云之后,定

然有着一条长身子的怪物在行云播雨。这大约即是龙产生的真正原因。此观点之知识产权应为我所拥有,

也是我孤陋寡闻,书仍未读尽之故。然知识产权又有抢注一说

中国文化书库中,关于龙的故事不胜枚举。昔日皇帝铸鼎成功,驭龙升天,拉开了龙行皇室的序幕。

《史记•高祖本纪》里也有记载:高祖母刘氏因神龙附体致孕,后生高祖。高祖未发迹之时亦常向人赊酒,

其身上就有黄龙盘绕。自汉以后,历代帝王皆洞悉了以神龙之形象来武装、美化、神秘自己的好处,愚民

以王权天授的思想,借以巩固了自己的家族统治。此后,任何的僭越行为都会被视为谋逆大罪而给予严惩。

李白在其《猛龙行》中曾有过感叹:“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后来一切指责皇帝过错的言行

也都被喻为批龙鳞。然而龙鳞也不是想批便批的,是那些被赋予了能风闻奏事、有批龙鳞权力的御史给事

们的幸运,倘若生不逢时,批龙鳞可就得冒着杀头的危险了,是以昏君左右多佞臣

历史上因龙而引发的文字狱颇能说明封建帝王对龙一事物的专有程度。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苏轼因一

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蜜龙知”描写桧树的诗,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董龙,不臣莫过于此!”

因而遭到了连续多年的罢黜贬谪。明代画家盛著善画山水花鸟人物,洪武年间供事内廷,为皇室服务。他

奉旨为一寺院画影壁时,结果竟被生性多疑的朱元璋认为盛著是希望有人骑在他的龙背上,遂以“不称旨”

的罪名下令处死了盛著。乾隆年间,出试题取《易经》中“乾之爻不像龙说”一句,结果被控为诋毁乾隆。

因隆与龙同音,因而获罪。收监后又遭到瓜蔓抄,查出胡诗中还有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

今日之国人喜爱自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有其根深蒂固的夙愿,正是几千年来,平民百姓莫敢僭

越,如今众生得以平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言与批鳞。只要是黑眼睛、黄皮肤的

中国人,都可以做得龙子龙孙,焉能不呈趋之若鹫之状?

龙以虚幻之形象,挤身于十二生肖之中,由此可见古人对龙的崇拜程度,从中完全能够体现出古人的

思想体系和价值取向。尤以古老的《易经》为最,其开篇之乾系爻辞中,隐要守德。九二爻以“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喻君子一旦出山,就应积极寻求“大人”的帮助,以宽厚的态度来包容周围的一切事物,利见

大人。”及至龙飞上了天,仍不能脱离开“大人”的帮助,一切才会有秩序。上九爻云:“亢龙有悔。”是

说身份尊贵而没有根基,地位崇高而没有百姓,只能一事无成,因而亢龙有悔。如此以龙说事,是非常符

合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是以圣人虽不语“怪、力、舌L、神”,便也欣然为易文里的龙解注了。后世所衍生

出的有关含龙的语词,也是极尽美化阿谀之手法,喻威仪庄重,气度不凡。常以之形容帝王之相。龙吟虎

啸,形容书法笔势的遒劲有力,灵活舒展。画龙点睛,有兴趣者可去翻查成语词典,美化龙的词语竟是太

多了!

于此写龙并非有叶公之好,自然也不怕有潜龙飞腾出来吓我。

(摘编自黄廷法《浮生拾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周易》爻辞起始,古代文人通过诗词歌赋的形式,用大量的文字来美化和塑造龙

B.古代封建帝王都热衷于把自己美化为真龙天子,以彰显君权神授,从而达到巩固自己家天下的目的

C.中国龙文化博大精深,现今“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这种说法可以使龙一物成为了一条促进中国人

民团结友爱的纽带。

D.龙因为自古以来都被赋予了身份尊贵,道德高尚的意象,后世所衍生出的含有龙字的成语大都含有褒

义的成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作为原始先民的一种图腾崇拜,其身上所负载的“孝悌仁爱”内涵对维护古代社会稳定和调整人的

思想道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原始先民们的造龙术采用的是组合法,是提取多种动物的长处,后世又极尽美化

C.龙的肖像权是古代封建帝王家族的专属,使用不当就会被治罪,所以古人对龙文化内涵讳莫如深。

D.今日国人喜欢自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说明了人民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素材来丰富第一段内容的一项是

A.宋人罗愿《尔雅集》中所描述的关于龙的形象,“怪诞不经,非生物所应有。”可见龙非真实存在之物。

B.甲骨文中的龙字,有长长的身躯,有腿有角

C.传世的宋人陈容所绘《六龙图》《九龙图》《十一龙图》中的龙,多作风云变幻中腾攫而起的态势,可

见古人心目中的龙多与风雨雷电有关。

D.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僧道们的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日减

(4)从文中援引《周易》所提及的有关龙的四个爻辞,反映了古人什么样的价值观?作为今人,你又

能从中领悟到什么样的进步的价值取向?

(5)中国古代龙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今天应如何去伪存精,用龙所负载的传统文化去做些有益于国家

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事。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微笑

[美]雷・布拉德伯里

清晨五点,村庄覆满白霜。四周不见一缕烟火。但到了七点,薄雾在阳光下渐渐消散。路上的行人三

三两两,是盛大的节日。

小男孩迅速站到两个高声闲谈的男人后面。天气清冷,男孩一边跺脚,一边往通红皴裂的手上哈气,

又看看前面长队里的男男女女。

“奇怪,一个小孩起得这么早。”

“这孩子懂得欣赏艺术,接下来让你瞧瞧。”这个维护男孩的男人名叫格里格斯比,他问道,你叫啥?”

“汤姆。”“汤姆,你接下来要把唾沫碎得干净利落,对吧

“是的!”

汤姆望着队尾的方向出神。“他们说那是一个微笑的女人。”

”嗯,的确是一个微笑的女人。”格里格斯比回答。

“那是用颜料画在帆布上的?”

“他们说她已经有四百多岁了。”

“可能更久,没人知道现在到底是哪年」

“公元2061年!”

“孩子,这是他们说的,那群骗子。说现在是公元3000年也行。这里之前乱过一阵子,现在留给我

们的就是一片狼藉。”

他们拖着步子在冰冷的石子路上挪动。汤姆不安地问:“还要多久才能见到她?”

“再等几分钟。他们会把她挂起来。记住,汤姆,不能扔石头

“好的,先生。”太阳越升越高,空气也越来越热

汤姆终于忍不住问:“为什么要来这里吐口水?”

格里格斯比并没有低头看他,而是仰着头望太阳,他出神地将手伸向早已不在的口袋,我们是怎么落

到现在这个下场的?城市里到处是垃圾,路面破碎得像七巧板,发出辐射。那玩意炖汤很糟糕,你说呢?”

“是的,先生。”

“汤姆,人类憎恨一切,不管那是什么。这就是人类的本性。”

汤姆想起了过去几年的节日。有一年,他们在广场上撕碎并烧毁了所有的书,所有人都在大笑。一个

月前的科学节,都参加抽签,抽到好签的幸运儿就能给汽车一大锤。

汤姆仿佛听到玻璃碎落一地的声音。

已到了正午。破败的镇子在温热的空气中发出恶臭。

“不会再回来了吗,先生?”

“什么,文明吗?没人想要它!你要知道,文明里一定有战争。”

远处,一个男人骑着马向镇子跑来,手里拿着一张纸。用丝绒绳子围起来的那幅画就在广场中央。最

“来,汤姆,碎唾沫来

四个警察站在围起区域的四角,他们站在那里是为了防止民众向区域内投掷石块。

“来这边,”格里格斯比在最后一刻说道,“每个人都会朝她吐口水,赶紧!”

汤姆站在画前,久久地凝望它。

“可是,”汤姆缓缓地说,“她好美呀!”

画像里的女人安静而神秘地朝汤姆微笑,汤姆与她对视,他的心像在打鼓

“注意!”

队伍陷入沉寂。现在大家都望向了马背上的男人。

“他们怎么称呼她,先生?"汤姆小心翼翼地问。

“那幅画?《蒙娜丽莎》,应该是叫这个,对,《蒙娜丽莎》

“通知!通知!”马背上的男人说,“奉上级指示,今日正午,以便民众参与销毁一一”

汤姆还没来得及尖叫,人群就从他身边涌过。他们嘶吼着,挥舞着拳头,他们的手像千万只饥饿的鸟,

奋力地啄食那幅画像。汤姆觉得自己几乎要被挤得穿过那件残破的艺术品了,盲目地模仿众人,抓到了一

小块油帆布,跌倒了,接着被踢到了暴动人群的外围。他看到人们摧毁画框,把布撕成狂欢仪式上抛撒的

五彩碎屑。

只有汤姆在躁动的广场外静默着。小拳头正攥着那块帆布片,紧紧贴在胸前。

“嘿,汤姆!”格里格斯比叫道。

汤姆一语不发,啜泣着跑开了。他跑出镇子,跑到满是弹坑的路上,一路没有回头。他的手紧紧握着,

蜷在外套下。

日落时分,他回到了那个小村庄。九点,他回到了破败的农场。在那里,躺下来,喘着粗气。

“汤姆?”母亲在黑暗中唤道。

“嗯。”

“快去睡觉。”母亲迷迷糊糊地大声说道。

汤姆躺下,平复呼吸。周围一片寂静。他的手紧紧握在胸前。

突然,他感觉到了什么,那是清冷洁白的光。月亮升得很高,伸到面前。他深吸一口气,等待,展开

那一小块画布。

整个世界都在月光中沉睡,而他的掌上平放着那个微笑。

他借着午夜的白光端详它。然后,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默念:微笑,可爱的微笑。许久后,藏起来,但

是他依然能看到它。他闭上眼,世界一片寂静,月亮在清冷的夜空中升起又落下,柔和而温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按照时间的推移进行,从早上五点到晚上月亮升起,描述了小男孩汤姆去参加盛大节日活动的故

B.汤姆与《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科波菲尔一样,都坚强地追求和守护心中的美好,都有着独属于孩子

的天真的心灵世界。

C.汤姆一大早就到广场参加销毁画作的集会,但家人并未同去,可见家人是反对销毁画作的

D.年代的模糊性表明小说中的事可能发生在将来的任何时候,但其表达的主旨对我们当下的世界也具有

强烈的现实意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太阳和月亮的描写,既点明故事发展的时间节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背景

B.小说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让人物跃然纸上,如对格里格斯比摸索香烟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立体可

感。

C.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对话,句式简短活泼,话题转换便捷,使文章充满可读性。

D.前文一再强调不能向画作扔石头,为后文人们破坏《蒙娜丽莎》的行为做铺垫,整个故事前后连贯

(3)在同一天内,小男孩汤姆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艺术•文明•希望;乙组提出

一个关键词:微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左右曰:“君反国家,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文公曰:“辅

我以义,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若赏唐国之劳徒①,

则陶狐将为首矣。”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后力,晋公其当之矣!”

秦小主夫人②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弗入,曰:“臣有

义,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菌改入之。夫人闻之,令吏兴卒。卒与吏其始发也,因变曰:“非击

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立,而将重罪之;德菌改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以为然,故要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

虽恶之,赏;所归不善,罚。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团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颍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隋室安危,系

其存没。炀帝无道,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泣曰:

'吾其与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虽亲必

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

玄龄对日:“臣闻理国要道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尽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公平》)

[注]①唐国之劳徒:指供劳役之人。②小主夫人:指秦出公的母亲。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公子A之在外者B众C若此D则人臣E争入F亡G公子矣H此不便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文中指指责,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的“非”意思相同。

B.复,文中指宽宥,与《〈老子〉四章》“复众人之所过”中的“复”意思不同。

C.比,文中指近来,与《项脊轩志》“比去

D.左衽,指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后借指沦陷为异族统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返回晋国后,对跟随他的人进行了赏赐,他认为如果赏劳役之徒,周内史对此表示赞同。

B.公子连回国时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即位后想对右主然和菌改采取不同的赏罚措施,但他最后却改

变了做法。

C.唐太宗认为高颍公平正直,隋朝安危跟他的生死息息相关,但隋炀帝残暴无道,太宗感叹不已。

D.诸葛亮曾上奏要求废黜廖立和李严。二人听闻诸葛亮死讯,觉得无法再昭雪自己的冤屈,廖立痛哭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

②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

(5)两则材料在赏罚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4.(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河

杜甫

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

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

含星动双阙,伴月落边城①。

牛女②年年渡,何曾风浪生。

【注】①杜甫因疏救房维受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他辞官去了秦州。诗中的“边城”即

秦州。②南朝梁殷芸《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许一年一

度相会。”从此牛女因天河阻隔而增相思之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总写天河,用它平时的时显时暗,衬托出秋天到来后的格外明亮

B.颔联用烘云托月笔法,写微云遮不住明亮天河,天河清朗的景象可理解为对大唐国运终将昌隆的坚定

信念。

C.颈联对仗工整。一写想象中的京城,一写现实中的自己,动静结合

D.全诗托物抒怀,从不同角度写出秋季天河长夜分明、处处分明、岁岁分明的特点,直咏天河

(2)本诗尾联用牛郎织女典故,却翻出新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运用比喻描写江水和山峰,

从总体上写出了金陵的山川形势。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与《荀子》中“君者舟也,庶人

者水也”使用同样的喻体

(3)小明来到黄河边研学旅行,黄河奔流的壮阔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古诗中与此相关的写景名句

六、语言文字运用I(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两岸,向来以河为界,划出信天游吟唱下的地道黄土风情以及别致的高原特色。窑洞上面的窗花

便是当地最具有过年特色的标志性写真。在金灿灿的黄土地上,.窗花以鲜红夺目的绚烂姿态润色着高原厚

土的雄浑,…装扮着西北大地的生灵黄河人家,无论是住瓦房还是住窑洞,都①地将窗花张贴在擦拭干净的

窗棱上、玻璃上。陕北民间剪纸艺人众多,个个手艺了得。奔跑的小鹿,卖菜的大嫂②,大有摊开手掌就

可以奔跑或飞起来的劲头。

北方过年,多在腊月二十三之后张罗贴窗花。窗花一块块剪下来,四四方方地贴在窗棱上,正好盖住

方格窗棱。打了襁糊,把窗花先贴好,背朝里,花色在院子里看着更是打眼。然后在窗花的背面糊一层薄

薄的槌糊,这样才算③。此时暮色垂临,打亮屋内的灯火,站在院子里朝屋里看去个收眼底,顿觉神清气

爽,好不痛快。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在黄土地上,窗花彰显着高原厚土的雄浑、西北大地的生灵和苍生

远古的容颜。”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下列句子中的“尽”与文中加点的“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B.为世界安危担当,为人类健康尽责。

C.第二天他们感觉疲劳尽去,便把不眠之夜抛在了脑后。

D.请你尽可能诚恳地回答我的问题。

七、语言文字运用II(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高血压是影响着全球约15亿人健康的慢性疾病。即使在相关知识和医疗资源十分普及的今日,仍有

很多人认为降压药有毒、易上瘾,抵触高血压治疗

首先,血压升高的原始透因与降压药无关,.药物降压的目的是为了预防高血压持续状态下的并发症不

再发生,健康的长期收还远远超过药物的某些丕良反座。一

其次,临床上更推荐将不同类型的降压药进行组合。事实上,Ao研究表明,中国约81.5%的高血压

患者只服用一种降压药,高血压控制率仅6%,其控制率达到60%以上。

再次,B:有的减缓心律,减弱收缩力;有的通过利尿将多余水分排出体外;有的则擅长放松紧张的

血管。但遗憾的是,没有一种药物能完美照顾每个环节。

正确认识降压药,才能帮助我们守护好脆弱而珍贵的生命。通过对这类问题的透彻了解,才能建立正

确的用药观念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八、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陶行知《自立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这一精灵是否存在,至今仍神龙不见首尾,故大可认定其为虚构之物。其起源于原始先民们对神秘

自然力量的畏惧乃至思考,种种造龙术皆有牵强附会之嫌。道教称龙为蛇修炼演化之物。佛教尚未东传之

时,由于汉文化的融入,可以说其中为佛护法的八部天龙仍为汉化物。儒学讲究格物致知,不语怪、力、

乱、神,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调整人的道德水准的作用时,也是默认具有孝悌仁爱的龙王存在的。在

宗教产生之前,杂糅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等常见事物的部分体貌特征合而为龙,后世在

此基础上又尽力美化,各种造龙术仍然没有揭示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要造龙?我考证原因,当与闪电

有关。夏季的电闪雷鸣之际,然总不改其修长的形状,叱咤的情态,缘何不会产生幻想?那黑云之后,定

然有着一条长身子的怪物在行云播雨。这大约即是龙产生的真正原因。此观点之知识产权应为我所拥有,

也是我孤陋寡闻,书仍未读尽之故。然知识产权又有抢注一说

中国文化书库中,关于龙的故事不胜枚举。昔日皇帝铸鼎成功,驭龙升天,拉开了龙行皇室的序幕。

《史记•高祖本纪》里也有记载:高祖母刘氏因神龙附体致孕,后生高祖。高祖未发迹之时亦常向人赊酒,

其身上就有黄龙盘绕。自汉以后,历代帝王皆洞悉了以神龙之形象来武装、美化、神秘自己的好处,愚民

以王权天授的思想,借以巩固了自己的家族统治。此后,任何的僭越行为都会被视为谋逆大罪而给予严惩。

李白在其《猛龙行》中曾有过感叹:“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后来一切指责皇帝过错的言行

也都被喻为批龙鳞。然而龙鳞也不是想批便批的,是那些被赋予了能风闻奏事、有批龙鳞权力的御史给事

们的幸运,倘若生不逢时,批龙鳞可就得冒着杀头的危险了,是以昏君左右多佞臣

历史上因龙而引发的文字狱颇能说明封建帝王对龙一事物的专有程度。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苏轼因一

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董龙知”描写桧树的诗,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萤龙,不臣莫过于此!”

因而遭到了连续多年的罢黜贬谪。明代画家盛著善画山水花鸟人物,洪武年间供事内廷,为皇室服务。他

奉旨为一寺院画影壁时,结果竟被生性多疑的朱元璋认为盛著是希望有人骑在他的龙背上,遂以“不称旨”

的罪名下令处死了盛著。乾隆年间,出试题取《易经》中“乾之爻不像龙说”一句,结果被控为诋毁乾隆。

因隆与龙同音,因而获罪。收监后又遭到瓜蔓抄,查出胡诗中还有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

今日之国人喜爱自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有其根深蒂固的夙愿,正是几千年来,平民百姓莫敢僭

越,如今众生得以平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言与批鳞。只要是黑眼睛、黄皮肤的

中国人,都可以做得龙子龙孙,焉能不呈趋之若鹫之状?

龙以虚幻之形象,挤身于十二生肖之中,由此可见古人对龙的崇拜程度,从中完全能够体现出古人的

思想体系和价值取向。尤以古老的《易经》为最,其开篇之乾系爻辞中,隐要守德。九二爻以“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喻君子一旦出山,就应积极寻求“大人”的帮助,以宽厚的态度来包容周围的一切事物,利见

大人。”及至龙飞上了天,仍不能脱离开“大人”的帮助,一切才会有秩序。上九爻云:“亢龙有悔。”是

说身份尊贵而没有根基,地位崇高而没有百姓,只能一事无成,因而亢龙有悔。如此以龙说事,是非常符

合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是以圣人虽不语“怪、力、舌L、神”,便也欣然为易文里的龙解注了。后世所衍生

出的有关含龙的语词,也是极尽美化阿谀之手法,喻威仪庄重,气度不凡。常以之形容帝王之相。龙吟虎

啸,形容书法笔势的遒劲有力,灵活舒展。画龙点睛,有兴趣者可去翻查成语词典,美化龙的词语竟是太

多了!

于此写龙并非有叶公之好,自然也不怕有潜龙飞腾出来吓我。

(摘编自黄廷法《浮生拾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从《周易》爻辞起始,古代文人通过诗词歌赋的形式,用大量的文字来美化和塑造龙

B.古代封建帝王都热衷于把自己美化为真龙天子,以彰显君权神授,从而达到巩固自己家天下的目的

C.中国龙文化博大精深,现今“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这种说法可以使龙一物成为了一条促进中国人

民团结友爱的纽带。

D.龙因为自古以来都被赋予了身份尊贵,道德高尚的意象,后世所衍生出的含有龙字的成语大都含有褒

义的成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龙作为原始先民的一种图腾崇拜,其身上所负载的“孝悌仁爱”内涵对维护古代社会稳定和调整人的

思想道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原始先民们的造龙术采用的是组合法,是提取多种动物的长处,后世又极尽美化

C.龙的肖像权是古代封建帝王家族的专属,使用不当就会被治罪,所以古人对龙文化内涵讳莫如深。

D.今日国人喜欢自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说明了人民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素材来丰富第一段内容的一项是D

A.宋人罗愿《尔雅集》中所描述的关于龙的形象,“怪诞不经,非生物所应有。”可见龙非真实存在之物。

B.甲骨文中的龙字,有长长的身躯,有腿有角

C.传世的宋人陈容所绘《六龙图》《九龙图》《十一龙图》中的龙,多作风云变幻中腾攫而起的态势,可

见古人心目中的龙多与风雨雷电有关。

D.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僧道们的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日减

(4)从文中援引《周易》所提及的有关龙的四个爻辞,反映了古人什么样的价值观?作为今人,你又

能从中领悟到什么样的进步的价值取向?

(5)中国古代龙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今天应如何去伪存精,用龙所负载的传统文化去做些有益于国家

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事。

【解答】(1)B.“古代封建帝王都"错误,结合“自汉以后、美化,遂心甘情愿地披上了真龙天子的外

衣,借以巩固了自己的家族统治,龙的肖像使用权便正式被封建帝王们所垄断”可知。

故选B。

(2)C.“所以古人对龙文化内涵讳莫如深”错误,无中生有。

故选C。

(3)第一段内容是:首先认定龙为虚构之物。排除A?排除B、C,为下文过渡。

故选D。

(4)①结合“龙以虚幻之形象,挤身于十二生肖之中,且由龙一物而衍生出的龙文化也可谓博大精深,

四种爻辞,出则积极进取,下要体恤辅佐自己的属下,应做到:结合“尤以古老的《易经》为最,初九

爻就以‘潜龙勿用’喻君子应守时待命,一、从“潜龙勿用”,提高自己。结合“九二爻以'见龙在田,

改变了隐居状况,以宽厚的态度来包容周围的一切事物,二、从“见龙在田,可见应一旦投身社会,搞

好协作,利见大人,仍不能脱离开‘大人’的帮助,一切才会有秩序”可知,三,利见大人”、规则。

结合“上九爻云:'亢龙有悔,地位崇高而没有百姓,只能一事无成,四、从“亢龙有悔”,虚怀包容。

(5)①结合“自汉以后,历代帝王皆洞悉了以神龙之形象来武装、神秘自己的好处,愚民以王权天授

的思想,中国古代龙文化的精髓:王权天授,惩恶锄奸。②突出两点:结合“后世所衍生出的有关含龙

的语词,可于此举几例说明:龙行虎步,气度不凡。龙吟虎啸。笔走龙蛇,灵活舒展,喻说话或作文因

一两句关键言辞而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有兴趣者可去翻查成语词典!”可知,一,不屈、勇敢,服务

社会。结合“今日之国人喜爱自称为龙的传人,有其根深蒂固的夙愿……”可知,二。

答案:

(1)B

(2)C

(3)D

(4)①四种爻辞,皆反映了古人思想体系中的君子之道:隐要守德。上忠于提携自己的大人。②作为

今人、从“潜龙勿用”,提高自己。二、从“见龙在田,可见应一旦投身社会,搞好协作。三,利见大

人”、规则。四、从“亢龙有悔”,虚怀包容。

(5)①中国古代龙文化的精髓:王权天授,孝悌仁爱,做道德高尚的君子、取龙文化中的孝悌仁爱、

威猛、惩恶扬善等正能量去做人做事,保卫国家。二。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微笑

[美]雷・布拉德伯里

清晨五点,村庄覆满白霜。四周不见一缕烟火。但到了七点,薄雾在阳光下渐渐消散。路上的行人三

三两两,是盛大的节日。

小男孩迅速站到两个高声闲谈的男人后面。天气清冷,男孩一边跺脚,一边往通红皴裂的手上哈气,

又看看前面长队里的男男女女。

“奇怪,一个小孩起得这么早。”

“这孩子懂得欣赏艺术,接下来让你瞧瞧。”这个维护男孩的男人名叫格里格斯比,他问道,你叫啥?”

“汤姆。”“汤姆,你接下来要把唾沫碎得干净利落,对吧

“是的!”

汤姆望着队尾的方向出神。“他们说那是一个微笑的女人。”

”嗯,的确是一个微笑的女人。”格里格斯比回答。

“那是用颜料画在帆布上的?”

“他们说她已经有四百多岁了。”

“可能更久,没人知道现在到底是哪年」

“公元2061年!”

“孩子,这是他们说的,那群骗子。说现在是公元3000年也行。这里之前乱过一阵子,现在留给我

们的就是一片狼藉

他们拖着步子在冰冷的石子路上挪动。汤姆不安地问:“还要多久才能见到她?”

“再等几分钟。他们会把她挂起来。记住,汤姆,不能扔石头

“好的,先生。”太阳越升越高,空气也越来越热

汤姆终于忍不住问:“为什么要来这里吐口水?”

格里格斯比并没有低头看他,而是仰着头望太阳,他出神地将手伸向早已不在的口袋,我们是怎么落

到现在这个下场的?城市里到处是垃圾,路面破碎得像七巧板,发出辐射。那玩意炖汤很糟糕,你说呢?”

“是的,先生。”

“汤姆,人类憎恨一切,不管那是什么。这就是人类的本性。”

汤姆想起了过去几年的节日。有一年,他们在广场上撕碎并烧毁了所有的书,所有人都在大笑。一个

月前的科学节,都参加抽签,抽到好签的幸运儿就能给汽车一大锤。

汤姆仿佛听到玻璃碎落一地的声音。

已到了正午。破败的镇子在温热的空气中发出恶臭。

“不会再回来了吗,先生?”

“什么,文明吗?没人想要它!你要知道,文明里一定有战争。”

远处,一个男人骑着马向镇子跑来,手里拿着一张纸。用丝绒绳子围起来的那幅画就在广场中央。最

“来,汤姆,碎唾沫来

四个警察站在围起区域的四角,他们站在那里是为了防止民众向区域内投掷石块。

“来这边,”格里格斯比在最后一刻说道,“每个人都会朝她吐口水,赶紧!”

汤姆站在画前,久久地凝望它。

“可是,”汤姆缓缓地说,“她好美呀!”

画像里的女人安静而神秘地朝汤姆微笑,汤姆与她对视,他的心像在打鼓

“注意!”

队伍陷入沉寂。现在大家都望向了马背上的男人。

“他们怎么称呼她,先生?"汤姆小心翼翼地问。

“那幅画?《蒙娜丽莎》,应该是叫这个,对,《蒙娜丽莎》

“通知!通知!”马背上的男人说,“奉上级指示,今日正午,以便民众参与销毁一一”

汤姆还没来得及尖叫,人群就从他身边涌过。他们嘶吼着,挥舞着拳头,他们的手像千万只饥饿的鸟,

奋力地啄食那幅画像。汤姆觉得自己几乎要被挤得穿过那件残破的艺术品了,盲目地模仿众人,抓到了一

小块油帆布,跌倒了,接着被踢到了暴动人群的外围。他看到人们摧毁画框,把布撕成狂欢仪式上抛撒的

五彩碎屑。

只有汤姆在躁动的广场外静默着。小拳头正攥着那块帆布片,紧紧贴在胸前。

“嘿,汤姆!”格里格斯比叫道。

汤姆一语不发,啜泣着跑开了。他跑出镇子,跑到满是弹坑的路上,一路没有回头。他的手紧紧握着,

蜷在外套下。

日落时分,他回到了那个小村庄。九点,他回到了破败的农场。在那里,躺下来,喘着粗气。

“汤姆?”母亲在黑暗中唤道。

“嗯。”

“快去睡觉。”母亲迷迷糊糊地大声说道。

汤姆躺下,平复呼吸。周围一片寂静。他的手紧紧握在胸前。

突然,他感觉到了什么,那是清冷洁白的光。月亮升得很高,伸到面前。他深吸一口气,等待,展开

那一小块画布。

整个世界都在月光中沉睡,而他的掌上平放着那个微笑。

他借着午夜的白光端详它。然后,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默念:微笑,可爱的微笑。许久后,藏起来,但

是他依然能看到它。他闭上眼,世界一片寂静,月亮在清冷的夜空中升起又落下,柔和而温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小说按照时间的推移进行,从早上五点到晚上月亮升起,描述了小男孩汤姆去参加盛大节日活动的故

B.汤姆与《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科波菲尔一样,都坚强地追求和守护心中的美好,都有着独属于孩子

的天真的心灵世界。

C.汤姆一大早就到广场参加销毁画作的集会,但家人并未同去,可见家人是反对销毁画作的

D.年代的模糊性表明小说中的事可能发生在将来的任何时候,但其表达的主旨对我们当下的世界也具有

强烈的现实意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小说对太阳和月亮的描写,既点明故事发展的时间节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背景

B.小说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让人物跃然纸上,如对格里格斯比摸索香烟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立体可

感。

C.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对话,句式简短活泼,话题转换便捷,使文章充满可读性。

D.前文一再强调不能向画作扔石头,为后文人们破坏《蒙娜丽莎》的行为做铺垫,整个故事前后连贯

(3)在同一天内,小男孩汤姆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艺术•文明•希望;乙组提出

一个关键词:微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

【解答】(1)C.“可见家人是反对销毁画作的,从母亲责怪他回来太晚可看出"错误。

故选C。

(2)D.“为后文人们破坏《蒙娜丽莎》的行为做铺垫”错误,看不出是铺垫。

故选D。

(3)结合“小男孩迅速站到两个高声闲谈的男人后面。天气清冷,一边往通红皴裂的手上哈气,又看

看前面长队里的男男女女”可知,久久地凝望它”可知,人群就从他身边涌过,挥舞着拳头,震惊悲伤

一结合“他借着午夜的白光端详它,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默念:微笑。许久后,藏起来。他闭上眼,幸福

满足。

(4)甲组示例:①结合“那幅画?《蒙娜丽莎》,对,《蒙娜丽莎》”可知,可以看作是“文明”的代表

和象征,朝着广场聚集,是盛大的节日”可知,且这一毁灭还是人们的节日活动。③结合“他借着午夜

的白光端详它,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默念:微笑。许久后,藏起来。他闭上眼,小男孩汤姆代表着人类社

会的“希望”,领略到了艺术的美。

乙组示例:①结合“那幅画?《蒙娜丽莎》,对,《蒙娜丽莎》”可知,是达•芬奇的名作,在小说中是人

们泄恨的对象,汤姆与她对视,耳朵里响起了音乐”可知,蒙娜丽莎以微笑面对人类,象征着美好的文

明被摧残和破坏。然后,可爱的微笑,他小心地把它叠好,但是他依然能看到它,微笑就在黑暗中”可

知,珍藏“微笑”,这也是作品的希望所在。

答案:

(1)C

(2)D

(3)新奇向往一疑惑不解一震惊悲伤一幸福满足

(4)甲组示例:①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是绘画中的艺术珍品,可以看作是“文明”的代表和象征,

且这一毁灭还是人们的节日活动。③小男孩汤姆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希望”,领略到了艺术的美。

乙组示例:①小说中的“微笑”首先指一幅画,是达•芬奇的名作,在小说中是人们泄恨的对象,蒙娜

丽莎以微笑面对人类,象征着美好的文明被摧残和破坏,珍藏“微笑”,这也是作品的希望所在。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左右曰:“君反国家,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文公曰:“辅

我以义,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若赏唐国之劳徒①,

则陶狐将为首矣。”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后力,晋公其当之矣!”

秦小主夫人②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弗入,曰:“臣有

义,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菌改入之。夫人闻之,令吏兴卒。卒与吏其始发也,因变曰:“非击

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立,而将重罪之;德菌改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以为然,故篡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

虽恶之,赏;所归不善,罚。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颍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隋室安危,系

其存没。炀帝无道,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己来,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泣曰:

'吾其与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虽亲必

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

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公平》)

[注]①唐国之劳徒:指供劳役之人。②小主夫人:指秦出公的母亲。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公子A之在外者B众C若此D则人臣E争入F亡G公子矣H此不便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非,文中指指责,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的“非”意思相同。

B.复,文中指宽宥,与《〈老子》四章》“复众人之所过”中的“复”意思不同。

C.比,文中指近来,与《项脊轩志》“比去

D.左衽,指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后借指沦陷为异族统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晋文公返回晋国后,对跟随他的人进行了赏赐,他认为如果赏劳役之徒,周内史对此表示赞同。

B.公子连回国时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即位后想对右主然和菌改采取不同的赏罚措施,但他最后却改

变了做法。

C.唐太宗认为高颍公平正直,隋朝安危跟他的生死息息相关,但隋炀帝残暴无道,太宗感叹不已。

D.诸葛亮曾上奏要求废黜廖立和李严。二人听闻诸葛亮死讯,觉得无法再昭雪自己的冤屈,廖立痛哭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

②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

(5)两则材料在赏罚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解答】(1)句意:流亡在外的秦公子很多,像这样,这对您不利,“众”作谓语,所以C处断句,“则”

连词,所以D处断句,所以H处断句。

故选CDHo

(2)A.错误,意思不同;错误;觉悟到今天的做法正确。

故选Ao

(3)D.“觉得无法再昭雪自己的冤屈”错误,于文无据,亦甚平直、李严,泣曰:'吾其左衽矣,发病

而死”可知。

故选D。

(4)①“拂。违背,多次,揭发,多次揭发我的过错的人。

②“所尚”,所推崇的,确实,根本,确实足够用来极尽政令教化的根本。

(5)根据原文“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所归善,赏;所归不善,罚”可知;根据“尽忠益

时者;犯法怠慢者,依据结果进行赏罚。

答案:

(1)CDH

(2)A

(3)D

(4)①违背我想要的,多次揭发我的过错的人。

②如今圣上思虑所推崇的,确实足够用来极尽政令教化的根本。

(5)①赏罚讲求公正公平;②依据结果进行赏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文公回到晋国,而陶狐不在其中,多次拿出爵禄赏人,冒昧地问问您的解释,用礼来引导我的人;

用善道来教育我,我认为他应得次一等的赏赐,多次揭发我的过错的人。如果赏赐劳役之人。”周内史叔

兴听到这件事说:“晋文公大概会成就霸业吧,晋文公的做法与此相符了!”

秦小主母亲任用奄变,隐藏不出。公子连流亡在魏国,打算入主秦国。右主然把守要塞,说:“我有

道义,公子赶紧离开吧,进入北狄,菌改让他进入,命令官员起兵,都说:“去攻击敌寇,就改变了说:“不

是攻击敌寇。”公子连即位。怨恨右主然;感激菌改。监突规劝他说:“不行,像这样,这对您不利,所以

宽宥了右主然的罪。献公可说是善于实行赏罚了,惩罚不是因为憎恶他。导致的结果好,也要赏赐,即使

喜爱他。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材料二:

贞观二年,都称赞高颍善于做宰相,可以说是公平正直,跟他的生死相关联,(高颊)冤枉被诛杀,

放下书来感叹、魏以来,也非常公平正直、李严,哭泣说:'我们大概要穿左衽的衣服(沦为异族统治了),

发病而死,敞开诚心,竭尽忠诚对当时有益的人;违犯法纪怠惰荒疏的人。'你们怎么可以不仰慕赶得上

他们呢,你们也可仰慕贤德的宰相,那么荣耀的名声,可以长久保有了,在于公平正直,确实足够用来极

尽政令教化的根本。”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公平》)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4.(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河

杜甫

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

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

含星动双阙,伴月落边城①。

牛女②年年渡,何曾风浪生。

【注】①杜甫因疏救房维受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他辞官去了秦州。诗中的“边城”即

秦州。②南朝梁殷芸《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许一年一

度相会。”从此牛女因天河阻隔而增相思之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总写天河,用它平时的时显时暗,衬托出秋天到来后的格外明亮

B.颔联用烘云托月笔法,写微云遮不住明亮天河,天河清朗的景象可理解为对大唐国运终将昌隆的坚定

信念。

C.颈联对仗工整。一写想象中的京城,一写现实中的自己,动静结合

D.全诗托物抒怀,从不同角度写出秋季天河长夜分明、处处分明、岁岁分明的特点,直咏天河

(2)本诗尾联用牛郎织女典故,却翻出新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答】(1)C.“动静结合”错误,应为虚实结合。

故选:Co

(2)牛郎织女的典故,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私自嫁给河西的牛

郎。此事惹怒了天帝,责令他们分离。可见这个典故多用于表达因天河阻隔而相思别离之苦。

而本诗“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天河不曾生起过风浪,为了能够与对方相会,因此说“何曾风浪

生”,这里的“风浪”别有深意,表达了诗人不惧人生风浪的积极心态。

答案:

(1)C

(2)牛郎织女的典故多用于表达因天河阻隔而相思别离之苦,本诗中却写天河风平浪静,暗写现实中

国家处在狂风巨浪之中,也超脱了个人的恩怨。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两句,运用比喻描写江水和

山峰,从总体上写出了金陵的山川形势。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两句,与《荀子》中“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使用同样的喻体

(3)小明来到黄河边研学旅行,黄河奔流的壮阔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古诗中与此相关的写景名句“上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答】故答案为:

(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重点字:簇)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重点字:慎)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重点字:依)

六、语言文字运用I(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两岸,向来以河为界,划出信天游吟唱下的地道黄土风情以及别致的高原特色。窑洞上面的窗花

便是当地最具有过年特色的标志性写真O在金灿灿的黄土地上,一窗花以鲜红夺一目.的绚烂姿态润色看高原厚

土的雄浑,装扮着西北大地的生灵黄河人家,无论是住瓦房还是住窑洞,都①地将窗花张贴在擦拭干净的

窗棱上、玻璃上。陕北民间剪纸艺人众多,个个手艺了得。奔跑的小鹿,卖菜的大嫂②,大有摊开手掌就

可以奔跑或飞起来的劲头。

北方过年,多在腊月二十三之后张罗贴窗花。窗花一块块剪下来,四四方方地贴在窗棱上,正好盖住

方格窗棱。打了襁糊,把窗花先贴好,背朝里,花色在院子里看着更是打眼。然后在窗花的背面糊一层薄

薄的棚糊,这样才算③。此时暮色垂临,打亮屋内的灯火,站在院子里朝屋里看去尽收眼底,顿觉神清气

爽,好不痛快。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在黄土地上,窗花彰显着高原厚土的雄浑、西北大地的生灵和苍生

远古的容颜。”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下列句子中的“尽”与文中加点的“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