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测试(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很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A.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B.水源足够,便于农业种植C.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D.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答案B2.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类别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257788中国古代科技呈现上表中特点的根本缘由是()A.数学、天文学、地学和农学发达B.历代统治者普遍重视科技C.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体D.中国古代战乱较少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古代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取得较多的成就,究其缘由,在于中国古代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农业国家,故选C项。A项是中国古代科技呈现的特点,解除;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并非普遍重视科技,解除B项;中国古代战乱频繁,解除D项。3.“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起先前,由首领带头实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C.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D.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答案C解析“天子亲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故选C项。A、B、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运用D.阻碍了大土地全部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运用和推广是农业进步的主要缘由,C项因果倒置,故解除;战国时期农业产量的增加有利于大土地全部制的成长,解除D项。5.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验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化。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作物走向衰退B.外来农作物引进C.农作物历经选择D.文化专制较严峻答案C解析“农作物品种经验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古代农业在长期的实践中经验了培优选优的过程,故C项正确。6.《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说明:“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家”字反映了我国古代()A.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D.食物生产和定居的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是定居生活,肉食可通过驯养动物获得,故D项正确。家庭饲养业并非畜牧业,解除A、C两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解除。7.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认为,私有制是在“使常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别出来”之后出现的。但是,他同时也坦承:“至于畜群怎样并且在什么时候从部落或氏族的共同占有变为各个家庭家长的财产,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恩格斯在此给出的只是()A.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条件B.私有制产生的缘由和详细过程C.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剥削和压迫D.私有制导致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私有制是在‘使常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别出来’之后出现的”等信息可知,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而出现的,即指出私有制出现的时代背景和条件,故A项正确。材料中恩格斯只是给出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条件,没有指出私有制产生的缘由和详细过程以及影响,故B、C两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私有制出现的背景,而不是私有制产生的影响,故D项错误。8.在世界范围内,关于农业的起源问题,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多元的,很多学者认为世界农业起源有三大中心。这三大中心分别是()①西亚②东亚③中美洲④非洲⑤欧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⑤答案A解析东亚的中国培植了粟、稻,西亚培植了大麦、小麦,中美洲人培植了玉米、甘薯等,欧洲、非洲的大麦、小麦源于西亚,①②③正确,解除④⑤。故选A项。9.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阔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足够的养分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一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新航路开拓的影响B.工业革命的开展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亚洲人口的膨胀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拓以及随后的三角贸易使得美洲大量的高产作物流入中国,才产生材料中的“餐桌革命”,故A项正确。10.《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是明朝两部医药著作。《滇南本草》的一个版本中有“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之前就为中国人所知。而该书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相识是()A.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已经传入中国西南B.《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C.《滇南本草》书中参考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D.《滇南本草》不应作为探讨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答案D解析新航路开拓后,玉米由美洲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再版的《滇南本草》引用过《本草纲目》的内容,但不能说明《本草纲目》是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故B项错误;《滇南本草》成书时间早于《本草纲目》,故C项错误;《滇南本草》成书时,哥伦布并未发觉美洲,故不能作为探讨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资料,故D项正确。11.下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世界地理大发觉()A.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B.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沟通C.为欧洲供应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答案B解析凤梨、马铃薯等原产地是美洲,17世纪即新航路开拓后出现于欧洲的书籍,反映了地理大发展推动洲际物种沟通,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解除。12.《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四周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这种现象说明()A.马铃薯在清朝末年传入福州地区B.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C.福州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发达地区D.清政府支持福州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福州四周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不能得出马铃薯在清朝末年传入福州地区,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可知,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农业发展状况,故不能得出福州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发达地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支持福州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的看法,故D项错误。13.除了印加人饲养体型较小的骆马和羊驼外,其他印第安人只饲养了狗、火鸡、鸭等小动物,因此,从未出现过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别。这说明()A.印第安人尚未进入早期文明社会B.美洲的农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C.印加经济以从事畜牧业生产为主D.古代美洲对农业文明的贡献很小答案B解析农业与畜牧业分别,是农业发达的体现,而材料显示印第安人尚未出现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别,说明美洲的农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故选B项。早期文明的出现与国家、文字等有关,而这些印第安人都已经有了,故不能说明印度安人尚未进入早期文明社会,解除A项;饲养体型较小的骆马和羊驼不能体现其经济是畜牧业经济,事实上美洲也主要是农业文明,故解除C项;发展程度低,不等于贡献小,事实上,古代美洲人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很多农作物,故D项错误。14.从16世纪中叶起先,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快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B.变更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玉米等都是高产作物,大面积种植,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供给更多人口,故选A项。“16世纪中叶”是明代中后期,解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有关“精耕细作”的相关信息,解除C项;明朝中后期,统治政策渐渐走向封闭,不再开放,解除D项。15.新航路开拓以后,世界很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拓()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沟通与融合C.带来的物种沟通助推新旧大陆发展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拓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沟通、饮食结构的交融,这是文明交融的表现,故选B项。A项表述不符合事实,解除;材料中并未体现推动新旧大陆的发展问题,解除C项;“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表述不精确,解除D项。16.1979-1981年,中国削减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安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起先逐步退耕还林还牧,激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并且激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等,体现了中心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项正确。社队企业属于集体经济,解除B项;C项“完善了”表述过于肯定,此时农村改革才刚刚起先,解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期,解除D项。17.1927年前后,俄罗斯联邦集体农庄与个体农庄每100俄亩(约109公顷)的装备对比如下表:播种机(台)收割机(台)役畜(头)集体农庄2.22.0713.78个体农庄0.3560.68917这说明与个体农庄相比,俄罗斯联邦的集体农庄()A.顺应了全部制的改革要求B.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C.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D.基本完成农业机械化答案C解析集体农庄和个体农庄的装备对比不能反映全部制的改革要求,故A项错误;苏联的“一五”安排为苏联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项错误;集体农庄运用农业机械的比例远远高于个体农庄,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故C项正确;俄罗斯联邦农业发展比较落后,此时并没有完成农业机械化,故D项错误。18.袁隆平先生最大的贡献不是培育了那些水稻,而是供应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这些理论和方法为培育优良的水稻品种供应了可行方案,并且为“超级稻”供应了理论可行性,这成为我国杂交育种的基础。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袁隆平的科技理论影响巨大B.袁隆平使中国渐渐摆脱了贫困C.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D.中国的杂交水稻培育世界领先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而是供应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可知,主要强调的是袁隆平先生供应的培育水稻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解除。19.2024年,我国冷库总量达到6052.5万吨,新增库容814.5万吨,同比增长15.56%。全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为21.27万台,较上年增长3.27万台,同比增长18.16%。这主要说明我国()A.食物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B.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C.冷链市场的政策环境改善D.食物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冷链物流须要冷库和冷藏车,这两个数据大规模增长,说明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食物生产,故解除A项;材料不涉及政策,故解除C项;材料看不出智能化水平,故解除D项。20.2004年,越南杂交稻所用稻种80%以上从中国进口,由于大面积、大幅度增产,一跃成为世界其次稻米出口国。同年,美国采纳中国杂交稻技术种植的面积为80万亩,杂交稻比本国良种增产20%以上。这反映出()A.中国主导了一些国家的粮食生产B.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技术赶超发达国家C.世界粮食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更D.中国努力为全球化问题的解决贡献力气答案D解析因为中国的杂交稻技术使越南和美国水稻产量提高,在肯定程度上解决了世界粮食问题,这说明白中国努力为全球化问题的解决贡献力气,故D项正确。A项错在“主导了”,故解除;中国在世界杂交稻技术上领先,不能说明全部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技术赶超发达国家,故B项错误;粮食消费结构指的是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等所占比重,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世界粮食消费结构的变更,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1题20分,22题20分,23题20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明代以前已形成“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到明代,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普遍得到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北直隶地区开垦了更多的稻田。宋代以来江浙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称“苏湖熟,天下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由于江浙地区“改良他种”,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反而要仰仗于湖广地区,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高,耐旱抗寒,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玉米到明末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山区特殊是汉水流域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广东、福建,很快就在闽广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明末,甘薯种植在淞沪一带获得胜利,并推广到京津地区。——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快速增长。全国人口,康熙十八年达1.6亿,至乾隆末,突破3亿。“生齿殷繁,土地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雍正元年,帝下令“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嘉奖。至乾隆五年,帝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凡边省内地零星土地,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摘编自《清实录》(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明代粮食作物生产呈现出的新变更,说明上述变更产生的重大影响。(1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朝前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推动农业发展的缘由。(8分)答案(1)新变更:作物品种改良并推广;主要产粮区域发生转移;外来高产农作物广泛引种。(6分)影响:农业经济的区域化趋势加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特殊是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兴盛;缓解了粮食供应压力,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革命变更。(6分,任答三点)(2)特点:推广高产作物;努力发展粮食。(4分)缘由:人口快速增长;大量垦荒;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政局稳定。(4分,任答两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一中水稻种植区域的变更,可以得出其变更是作物品种改良并推广及主要产粮区域发生转移;通过材料一中玉米、番薯的引进,可以得出外来高产农作物广泛引种。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依据粮食作物生产呈现的新变更进行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得出推广高产作物;依据材料二“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得出努力发展粮食作物。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二“全国人口,康熙十八年达1.6亿,至乾隆末,突破3亿”得出人口快速增长;依据材料二“生齿殷繁,土地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得出大量垦荒;依据材料二“雍正元年,帝下令‘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嘉奖”得出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依据材料二“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得出政局稳定。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起先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沟通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沟通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沟通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更。——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养分的供应速度加快。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土豆、番茄、美洲辣椒、花生、树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凤梨和可可,此外还有一个不那么有养分的移植品种是烟草。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供应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供应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蕃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三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削减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实力,也没有遗传反抗实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歼灭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的土著居民方面也起了关键作用。这些民族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沟通相比,“哥伦布交换”有什么特点?(6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粮食作物、牲畜沟通的路途和主要内容。(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哥伦布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6分)答案(1)特点: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沟通;沟通内容丰富,涉及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更。(6分)(2)路途及内容:欧洲传入美洲:家禽家畜、葡萄、小麦;美洲传入非洲、亚洲和欧洲:高产作物、辣椒、番茄、可可等。(8分)(3)影响:引发了物种的沟通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更;高产作物的沟通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供应了食物保障;传染疾病的沟通导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沟通,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6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起先传播”可知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沟通;依据材料一“与早先的物种沟通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可知沟通内容丰富,涉及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依据材料一“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沟通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更”可知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更。第(2)问,依据材料二分别从欧洲传入美洲和美洲传入亚欧非两条路途及各自内容总结。第(3)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从主动方面和消极方面分别进行总结。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8年,光绪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清政府在直隶、山东、山西等地起先建立农事试验场。这些试验场从美国、日本分别购进了几十种新式农机具,就场试验。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运用的还不是机械动力,照旧是人力和畜力,而且也没有推广到其他地方。——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起先投资在各州兴建特地的农业试验站,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牧设备回收合同范本
- app软件采购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范本 简约
- 佛山机械购销合同范本
- 京东供货方合同范本
- 加工协作合同范本
- 劳务合同范本保密协议
- 动漫公司产品合同范本
- 修理提成合同范例
- 全款买车正规合同范本
- 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外文文献翻译2016年
- 控股集团公司组织架构图.docx
- 高炉煤气安全知识的培训
- 2008 年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试卷
-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PPT课件
- 最常用2000个英语单词_(全部标有注释)字母排序
- 人造革的几种生产制造方法
- 在银行大零售业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解学习
- 古代传说中的艺术形象-
- 水电站大坝土建安装工程悬臂模板施工手册
- 三体系内审检查表(共58页).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