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甘肃省天水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驾驭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依据血缘亲疏安排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亲密结合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答案】D【解析】材料中“夏朝设秩宗,……他们既是神权驾驭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能够说明先秦时期国家统治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C项均错误。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限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心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2.有学者把文字的独创作为文明出现的标记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中甲骨文字“戎”“从”“王”“国”“候”,可知与诸侯王国、保卫等有关,说明当时已出现诸侯和封国,由此推断应是分封制,故B正确;从甲骨文的信息来分析,商周时期不行能出现秦朝的郡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AD两项错误;礼乐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3.在平定武庚(商纣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接着担当史官一职。西周这些做法旨在A.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B.减弱血缘政治影响C.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稳固西周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在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微子启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西周的王畿之地,西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便于限制微子启和加强对商地的限制,从而稳固西固统治秩序,故选D项;宋地本身属于华夏文明区域,故解除A项;“以殷治殷”利于政权的稳定,并不能减弱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微子的儿子烈祖担当史官,并不意味着史官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4.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颠扑不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C.分封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在其设立之初就蕴含了“国”与“家”的对立因素,隐含着国家的分裂割据,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分封制在西周前期对维护长期统治起到重要作用,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可知,主要论述分封制度,而非强调宗法分封间的关系,故C、D两项错误。5.据《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据此可知A.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起先形成B.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经走向成熟.C.商朝初期“中心集权制度”正式确立D.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答案】D【解析】【详解】因其母是正后,少子辛是嫡长子,得以继承王位,说明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故答案为D项。“家天下”制度起先形成是在夏朝建立时,解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解除B项;商朝时期没有确立中心集权制度,解除C项。【点睛】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详细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制度体现了等级观念,与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里;但在当时多妻(妾)制条件下,肯定程度上避开了继承中的冲突冲突。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变更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其次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A.中心集权制度建立 B.世袭制度确立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世卿世禄制度确立【答案】A【解析】材料中第一次“革命”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由此可见其指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建立,故答案选A。B出现在夏朝;CD两项西周已经出现。7.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吩咐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玉印称“玺”;只有玺才能运用玉料,这些都是皇帝专用的,其它人不得运用,这从根本上说明白A.秦始皇实行暴政 B.秦始皇实行思想文化专制C.秦始皇进行文化创新 D.秦始皇树立专制皇权权威【答案】D【解析】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吩咐称“制”或诏,玉印称“玺”。这些特有的称谓都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和专制权威。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解除A、B、C项。8.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A.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B.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C.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D.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故选A;依据题意“秦汉”,可解除含有二府三司制(宋朝)、行省制(元朝)、世官制(秦朝以前)的选项,即解除BCD。【点睛】9.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A.施恩于诸侯子弟 B.减弱诸侯王的力气C.满意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冲突【答案】B【解析】“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不是说明施恩于诸侯,而是减弱诸侯,故A错误,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减弱诸侯,不是体现满意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故C错误;“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反映梁王与其弟分割土地,这样诸侯国的实力渐渐减弱,中心集权得到加强,不属于皇权与相权的冲突,D错误。10.北宋文人王谠指出:“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作者旨在说明A.唐朝藩镇具有双重作用B.藩镇有利于维系唐朝统治C.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D.藩镇是平定叛乱的主要力气【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藩镇割据一方面减弱了中心集权,导致社会动荡、政局不稳,是唐朝后期日益衰败的重要缘由;另一方面各藩镇的存在又能有效地防止边疆地区的骚乱和各地农夫的暴动,有利于维护和持续唐朝的统治。这表明藩镇的设立具有双重作用,故本题答案选A项。BD两项表述过于片面,解除;C项与题意无关,解除。11.宋代陈亮《上孝宗书》说:“五代之际,兵财之柄倒持于下,艺祖(赵匡胤)束之于上,以定祸乱。”赵匡胤将地方财权“束之于上”的表现是A设置转运使B.收地方精兵充溢禁军C.实行行省制度D.派文人担当地方长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赵匡胤将地方财权‘束之于上’的表现”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转运使是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心或地方官职,宋代转运使不只是掌管一路财赋和漕运,更可以监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减弱地方财权,不是军权;C选项错误,实行行省制度的是元朝;D选项错误,派文人担当地方长官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限制,但不能减弱地方财权。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2.元朝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宽阔,且省界犬牙交织,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限制局面。据此可知元朝行省辖区设置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地方割据 B.创新管理体制C.扩大统治范围 D.体现因地制宜【答案】A【解析】【详解】元朝行省的省界犬牙交织,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限制局面。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元朝行省辖区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心集权,故A正确;创新管理体制、扩大统治范围、体现因地制宜不是主要目的,故BCD错误。13.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务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六部C.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分工明确、抑制了皇权,并且降低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分工合作,削减决策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大创建【答案】D【解析】A项表述了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事实,因此该项不是三省六部制的“史识”,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属于历史事实,是“史实”,故B项错误。C项是对三省六部制评论,属于“史论”,故C项错误。D项是综合整个中国史分析,得出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古代政治以及中国历史的影响,属于“史识”,故D项正确。14.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这表明A.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肯定的约束【答案】D【解析】【详解】唐中宗自己封拜官职运用“斜封墨敕”,说明三省六部制对他有所制约,使他不不能也不敢为所欲为,故选D;三省六部制虽然对皇权有肯定制约,但该制度实行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皇权,因此不行能高于皇权,解除AC;三省六部制最终还是为专制皇权服务的,所以“具有民主性质”的说法明显错误,解除B。故选D。15.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材料反映了汉代察举制A.起先采纳分科取士的方法选拔官员B.官员选拔留意品德和才学C.未打破血缘世袭选官制D.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学通行修,经中博士”“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汉代察举制选拔官员留意品德和才学,故B正确;从隋文帝起先釆用分科取士的方法选拔官员,解除A项;察举制已打破血缘世袭制,故解除C项;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心,解除D项。【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学通行修,经中博士”“有孝悌廉公之行”,联系所学察举制的内容、特点分析解答。16.有学者统计1371~1904年间14562名进士,依据他们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中举和入仕状况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即前三代中最高只出过生员的家庭)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这表明当时A.世家大族垄断着政治权力B.社会发展严峻倒退C.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淌D.选官制度亟需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出身平民的进士所占比例比较高,这表明当时科举制可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世家大族的地位,故A项解除;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状况,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须要改革,故D项解除。17.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化说法,正确的是A.秦朝宰相为百官之首,负责监察百官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中心集权C.宋代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D.明成祖时废宰相制,设置内阁制【答案】C【解析】【分析】

【详解】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的是宰相的军权,分割行政权的应当是参知政事,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故C正确;秦朝负责监察的是御史大夫,故A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加强君权,故B错误;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故D错误。18.视察下图并阅读简介,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下列对军机处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①军机处最初出于军事须要而设立②军机处成为清朝最高决策机构③军机处有严格的办事效率要求④军机处在清朝灭亡前夕被撤销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军机处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不具有决策权,②错误,ABC解除;①③④均符合军机处的史实,D正确。故选D。19.有学者探讨发觉,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化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心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D.王朝政府留意协调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不管是刺史、还是巡抚都是中心派出前往地方进行管理,代表中心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体现出中心和地方分权的特点,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的同时,达到有效管理地方的效果,故答案为D;材料内容可知是中心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虽然可能随着时间变更职能产生变更,但是并不是随意性的,A错误;B说法肯定化,解除;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并且监察不是每一位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解除。20.西方学者把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清朝的二千多年,称为中华帝国时期。西方这样称呼古代中国的主要因素是A.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求B.君主专制中心集权体制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体制,始终沿用到清朝,所以西方称古代中国为中华帝国,故B正确;西方称呼古代中国为中华帝国,与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求无关,解除A;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废除分封制度,标记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与西方称呼古代中国为中华帝国没有干脆关系,解除CD。二、材料分析题(共2道大题,每道题20分,共40分)21.秦朝和元朝的统治疆城较前朝空前扩大,统治者在吸取前代的阅历教训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日内史、三川、河东-巴都,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闲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明张岱所著《夜航船》材料二元朝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而且常有“众论不齐”的状况。成宗朝前后,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常常实行,或成为定制。行省路以下官吏的铨调开用,由朝廷三年次遣使实行。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法既留意对一般地方官府的普遍监察,更把行省当做地方监察的重点对象。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心军事限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织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秦朝此种制度的设立在政治体制上带来了怎样的变更?这种变更带来怎样的主动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元代加强对行省限制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变更: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影响: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加强了中心集权。(2)措施:行省内部相互牵制、分权制衡;中心驾驭行省官员的任用、迁调和考课的权力;加强对行省的监察;行省分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加强对行省的军事限制。影响:实现了中心对行省的严格限制,加强了中心集权;有利于元朝对宽阔疆域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区划调整对区城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解析】【详解】(1)变更:材料是对郡县制的描述,这一体制带来的变更体现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影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郡县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加强了中心集权。(2)措施:依据材料“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可归纳出行省内部相互牵制、分权制衡;依据材料“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常常实行,或成为定制”可归纳出中心驾驭行省官员的任用、迁调和考课的权力;依据材料“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法既留意对一般地方官府的普遍监察,更把行省当做地方监察的重点对象”可归纳出加强对行省的监察;依据材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织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可归纳出行省分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加强对行省的军事限制。影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行省制设置的影响须要从加强中心集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加强对疆域的管辖及省制的开端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2.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