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课件 第十一章 生命的尾声_第1页
发展心理学 课件 第十一章 生命的尾声_第2页
发展心理学 课件 第十一章 生命的尾声_第3页
发展心理学 课件 第十一章 生命的尾声_第4页
发展心理学 课件 第十一章 生命的尾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生命的尾声2024/8/28马晓辉、雷雳制12024/8/28马晓辉、雷雳制2对死亡的界定与理解面对死亡2024/8/28马晓辉、雷雳制3第一节

对死亡的界定和理解对死亡的界定“功能性死亡”以心跳停止、呼吸停止为判定死亡的依据。“脑死亡”标准现在医学上使用脑功能测量的方式来判定死亡,当所有大脑及脑干的活动都完全不可逆地停止后,才判定一个人死了。“永久植物人状态”:大脑并未死亡,其大脑皮层虽然不再有电活动,但是脑干仍然是活的。马晓辉、雷雳制2024/8/284对于死亡的多种文化界定界定具体表现界定具体表现死亡是一种象征或物体降半旗。墓碑。黑纱纸。纪念碑、纪念馆。死亡是一种神秘死是什么样的?死了还能见到家人吗?死了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死亡是一种统计死亡率。染艾滋病死亡人数。谋杀率、自杀率。预期寿命。死亡是一种界限我还剩多少年?我死了以后,家人会怎么样?我现在该做什么?死亡是一种事件葬礼。家人聚集。纪念仪式。死亡是生命意义的盗贼我觉得被骗了。为什么我还要活下去?生活并没有什么意义。我还有好多事要做。死亡是一种存在状态等待的时间。一无所有。死亡是恐惧和焦虑要死的时候疼吗?我担心我的家人。我害怕自己死掉。我死了以后,谁来照看孩子?死亡是一种类比死胡同。死脑筋。死亡是一种奖励或惩罚长寿、儿孙满堂。恶人会下地狱。天堂有公正。马晓辉、雷雳制2024/8/285对死亡的理解死亡的本质特征一是“永久性”,即一旦死了,就不能再复生二是“普遍性”,即所有生物最终都会死三是“终结性”,即所有生命机能都会在死的时候停止四是“适用性”,即只有生物才会死五是“因果性”,即死亡是由身体机能的崩溃引起的。马晓辉、雷雳制2024/8/286儿童青少年对死亡的理解年龄(岁)关于死亡的典型问题对死亡的理解1-3“妈妈,我死了以后要多长时间才能活过来?”“爸爸,我死了的时候,你还会挠我痒痒吗?”死亡通常被看成是生命的延续。3-5“我一直是一个坏孩子,所以我必须死。”“我希望天堂的食物味道不错。”儿童把死亡看成是暂时的、可逆的,也不是普遍的(只有老人会死)。5-10“我会怎么死?死会伤人吗?死让人害怕吗?儿童开始理解死亡是真实的、永久的。死亡意味着心脏停止跳动,血液不再循环,呼吸停止。10-13“我担心如果我死了,我妈会受不了。”“我担心如果我死了,我可能会想念我家里的人。”儿童开始理解死亡是真实的、终极的、普遍的。它会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儿童可能把死亡看成是不良行为的惩罚。14-18“这不公平!我不相信癌症把我搞得怎么难看。”“我想自己呆着。”“我不相信我快死了。我做错了什么?”对思维有更为成熟的理解。死亡被看成是可以战而胜之的敌人。所以,真的要死了会被看成是一种失败、放弃。马晓辉、雷雳制2024/8/2872024/8/28马晓辉、雷雳制8第二节

面对死亡面对自己的死亡一个人如果不得病,那么在100岁左右往往会因为功能衰竭,失去进食的兴趣,最后自然死亡但是很多人却不是那么幸运,必须更早地面对自己的死亡。马晓辉、雷雳制2024/8/289临终轨迹的四种模式面对死亡——临终反应阶段伊丽莎白·屈布勒-罗丝提出:人们在面对死亡时,会经历五个阶段的变化马晓辉、雷雳制2024/8/2811“否认”。在得知自己患的是绝症时,可能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但是否认是一种自我保护。“愤怒”。认识到来日无多会使人感到愤怒,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机会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了。“讨价还价”。认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之后,绝症患者会试图通过讨价还价来多赢得一些时间。“抑郁”。在否认、愤怒及讨价还价都不能延缓疾病以后,患者会对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感到抑郁。“接受”。这是面对已经逼近的死亡的平和而安宁的状态,大多数人只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周或几天才这样。马晓辉、雷雳制2024/8/2812面对死亡——临终反应阶段临终适应的影响因素临终适应疾病及其症状的演变过程个人如何看待、如何应对

家人的社会支持会对临终者产生影响

精神信仰、宗教和文化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马晓辉、雷雳制2024/8/2813面对亲人的死亡丧亲者悲痛的过程可以分为三阶段其一是“回避”。在听到不幸的消息时,生者会感到震惊,觉得难以置信,这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至几周。

其二是“面对”。当哀者面对亲人亡故的现实时,是最为悲痛的。人们会经历情绪反应的起伏跌宕,包括焦虑、悲伤、反抗、愤怒、无助、挫折、放弃、同情。

其三是“恢复”。对亲人亡故的适应

马晓辉、雷雳制2024/8/2814悲痛的应对四成分模型一是“丧失的背景”,即指死亡是否是意外等;二是“与丧失相联系的主观意义的连续性”,包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质疑等;三是“丧失的关系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四是“应对及情绪调节过程的作用”,包括了所有用于应对悲痛的策略马晓辉、雷雳制2024/8/2815悲痛即沉思假设“悲痛即沉思假设”认为,悲痛的过程并不是从丧亲中恢复所必需的,而且,它把过多的悲痛过程看成是沉思的一种形式,而这实际上可能会增加悲痛。马晓辉、雷雳制2024/8/2816悲痛的应对丧失导向压力源:悲痛过程悲痛的侵扰打破与逝者的连接、联系和关系否认或回避恢复的转变恢复导向压力源:专注于生活的转变做新的事情从悲痛中分心否认或回避悲痛新的角色、身份及关系日常生活经验丧亲应对的双程模型马晓辉、雷雳制2024/8/28172024/8/28马晓辉、雷雳制18讨论:

生活中是否曾经面对过丧亲之痛?

你是如何度过那段时间的?父母丧子之痛很少有父母对孩子的死亡有情绪准备,孩子离世无论其是意外的,还是预料中的,也无论孩子多大年龄,对父母而言都是严酷的震撼,是其所面对的最困难的损失。面对孩子的死亡,如果婚姻关系稳固,夫妻双方会因此靠得更近,相互支持渡过难关。有时孩子的离世会削弱婚姻关系,甚至导致婚姻破裂,这通常会发生在婚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的情况下。马晓辉、雷雳制2024/8/2819儿童青少年丧亲之痛对儿童而言,失去依恋对象会产生长期影响。在父母一方去世后,儿童的基本安全感和关爱会受到威胁。儿童在家人去世后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内,都可能会哭泣、难以专注于学习、睡眠困难、头痛,出现其它的身体症状。青少年的丧亲之痛可能会非常严重,如果他们的悲痛未能很好解决,他们就可能出现慢性病、持久的内疚感、低自尊、在学校表现差、人际关系问题。有助于青少年更好适应和有效应对丧亲的因素包括:家庭支持、宗教信仰、意义建构、锻炼身体和日记写作。马晓辉、雷雳制2024/8/2820成人丧偶之痛配偶去世之后,对于孤寡生活的适应会因为年龄、社会支持、人格等的差异,而大相径庭。失去配偶后死亡率会随时间而下降,但是在7年之内它仍然是停留在一个高水平上。这种在配偶死亡之后不久而增加的死亡几率,常常被称为“鳏寡效应”,显示了社会关系与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从个人特质上看,面对伴侣的死亡,人们的心理弹性千差万别。那些性格外向、自尊较高、对日常生活的管理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过渡到鳏寡之身。经过一段彻骨的悲痛之后,大多数的孤寡老人会回复正常,而年轻人则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后果。青年期或中年期丧偶并不是正常的事件,它会让人生计划完全乱套。马晓辉、雷雳制2024/8/28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