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要+创新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史纲要+创新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史纲要+创新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史纲要+创新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史纲要+创新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一、中国古代史创新练习1.新考向[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月考]甘肃、青海一带发现的距今约4500年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墓葬。这些墓葬中出现了合葬墓24座,其中有数座为夫妻合葬。在马家窑的一座个人墓葬里,发现的陪葬品仅陶器就有91件。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A.出现阶级分化 B.父权制已取代母权制C.萌生私有制 D.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2.新情境[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2024届开学考]商周青铜器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制作的。在制模阶段,用的是原始的规与矩,即今天的圆规与曲尺;在制作纹饰的阶段,用的是意识形态的规矩。从先秦的政治家到普通百姓,无不意识到各种规矩的存在。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当时形成的规范()A.表明青铜冶炼技术高超 B.维持了商周的长治久安C.植根于匠人的劳动实践 D.兼具物质与文化的统一3.新角度[河南普通高中2024届调研]汉武帝规定不准“食禄之家兼取小民之利”,在“商者不农”上没有做过多的限制;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接受桓谭关于“禁民二业”(禁止一人兼营两种行业)的建议,基本目的在于“举本业而抑末利”。这种变化()A.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B.逐渐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C.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变迁 D.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4.新情境[河北定州二中2024届月考]据考证,《周礼》中有关玉的规定有百条之多,且玉器的使用数量自春秋起逐步增多,两汉时数量空前。但从考古发掘来看,魏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很少,且玉器体积狭小,大型玉礼器和成组玉配饰几乎没有发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特殊的文化背景 B.战争的不断冲击与破坏C.民族交融的加深 D.时人对现实关注的加强5.新情境[山东山大附中实验学校2024届月考]从历法使用上看,南诏在与唐官方交往时,使用的是唐朝的年号及历法,且南诏年号在中原史籍中出现结构性失载。渤海也曾一度出现“其国王在国内私立年号并僭称尊号”,却“每岁遣使朝贡”的情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A.受到唐朝藩属体系约束 B.社会发展的水平逐渐提高C.开始注重自身历法教育 D.有明显脱离唐朝控制倾向6.新考向[福建福州2024届联考]蹴鞠运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宋代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蹴鞠”民俗活动。宋代文人张敦礼的画作《闲庭蹴鞠图》还原了这一民俗活动,该图体现了()(宋)张敦礼《闲庭蹴鞠图》A.商品经济繁荣的时代风貌 B.宋代民众生活的多姿多彩C.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结合 D.文人画创作承载史料价值7.新情境[湖北仙桃实验高中2024届月考]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利用儒家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吸收佛道精髓,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乾嘉时期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脱节。材料主要反映了()A.统治者个人好恶影响学术的地位 B.儒家思想的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C.主流思想由经世转向避世的趋势 D.时代发展推动了主流思想的更替8.新考向[江苏海安市实验中学2024届月考]雍正七年(1729),为便于留档备查,雍正皇帝推行奏折副本制度,即由军机处负责誊录“朱批奏折”副本,故称“录副奏折”或“军机处录副奏折”。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雍正年间 B.政府决策效率进一步提升C.奏折制度日趋专业规范化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9.新考向[山东部分学校2024届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明清时期,在宗法社会貌似坚硬的外壳之下,潜流暗动,社会风尚的变迁,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商人地位的提升,文人士大夫遂情达欲的生活旨趣,虽然不足以立即改变总的道德秩序和社会面貌,但却持续不断地腐蚀和动摇着传统社会的基石。中国社会正在冲破传统,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明清时期,宗族仍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调节机制。但是,宗法的约束效力逐步涣散,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日趋明显。经研究者统计,至少在清代前期,大家庭所占比例已不是很高,最为普遍的家庭还是由父母和子女结合成的三角。明清妇女地位也有了改善的迹象,如在一些士绅家庭中,女子读书作文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中下层家庭中,妇女再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商人精神与社会风尚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正式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观念,商人本身也逐步建立道德自尊。传统价值取向的变迁,导致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了崇商的趋势。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追求奢侈享乐的风尚。在商业繁荣的背景下,以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化也得到了高度发展。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明代中后期,在工商业经济和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愈显苍白无力,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面临深刻的危机。有悖于正统道学的理欲观念,成为明清文人士大夫张扬个性、满足精神和物质欲望的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础,也助长了追求声色犬马的享乐之风。——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上述材料中明清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者之间有何逻辑关系?(6分)(2)分析明清社会生活“因循”与“躁动”并存的原因。(8分)10.新情境[广东名校联盟2024届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从中国国家、社会发展历程以及族与国的融合状况出发,根据血缘与政治、国家与宗族以及亲疏与等级等方面进行考察,可以将中国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氏族社会、贵族社会、豪族社会、宗族社会,每两个阶段间有过渡期。如下所述:时期范围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过渡期:尧舜禹时代)贵族社会夏至春秋(过渡期:战国)豪族社会秦至唐(过渡期:五代十国)宗族(平民化)社会宋至清——摘编自徐义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析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一时期并加以论述。(说明:可以赞成、否定材料观点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二、中国近现代史创新练习1.新角度[河南鹤壁高中2024届月考]鸦片战争前,丝的出口每年最多只有一万多包,一般只有几千包,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加到二万二千多包;战前茶叶出口每年大约五千万磅,而道光二十五年超过八千万磅。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对外贸易格局发生改变 B.丝茶的市场依存度加深C.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出现 D.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2.新情境[广东江门2024届联考]1911年12月24日,南北和谈一度陷入僵局,《神州日报》发表了名为《倒行逆施》的漫画(如下图所示):袖口处绘有铁血十八星旗的一人持枪发射,枪口喷发的火焰却被倒立的猿猴用后腿所执水壶的水浇灭。此漫画反映出()A.君主立宪势力非常强大 B.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C.中国民主政治道路艰难 D.阶级矛盾是唯一的矛盾3.新情境[山东泰安2023一模]1920年9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的《劳动界》登载了工人陈文焕的来信:“从前受资本家的压迫……有话不能讲,有冤无处申!现在有了你们所刊行的《劳动界》……做我们工人的喉舌,救我们工人的明星呵!”这说明当时()A.工人阶级有了组织领导 B.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 D.无产阶级掌握革命武装4.新考向[江苏南京2024届段考]下图为1941年莫朴创作的版画《我们活跃在苏北》,画面中间位置,一头水牛正在田间劳作,新四军战士正和农民亲切交谈,展现出军民的鱼水深情。画面保留了一些空白空间,表现一望无垠的天空与广阔的水田。这幅画体现出中共()A.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B.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C.实行普遍、自由的选举制度 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卓有成效5.新情境[河北示范高中2023三模]1953—1957年,全国共新建了6座城市,其中5座城市位于京广线以西;大规模扩建了20座城市,其中位于京广线以西的有11座,东北地区有7座,中国城镇化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城镇化率增长2.93%。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国家工作重心实现了转移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C.工业布局实现了有序调整 D.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6.新情境[湖北名校协作体2024届联考]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向全国发出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从1981年春季开始,经济责任制改革首先由山东省试行。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A.经济体制改革从山东向全国推广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形成 D.国有企业不断尝试调整经营模式7.新考向[辽宁鞍山一中2024届月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G20既引入“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又引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还引入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中国治理观,着力解决经济全球化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的不平衡发展问题。由此可知,中国智慧()A.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兴起 B.利于提升全球综合治理能力C.已经解决了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D.打破了西方的霸权主义局面8.新考向[河南信阳高中2024届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后来随着通商口岸的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发生重大变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共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摘编自郑立樵《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分析其变化的重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8分)9.新角度[湖南岳阳2024届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广告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嬗变的记录者,征婚广告的出现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艰难足迹。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上刊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征婚广告。发布这则广告的男士并未提供自己的信息,只提出了对所求女士的要求:“一要天足(未缠足);二要通晓中西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请即邮寄,亲笔覆函,若在外部能附寄大著或玉照更妙。”从1902年到1936年在《大公报》刊登的征婚广告中,男士征婚者有56人,明显占优势。在自我描述信息中,有学历者占多数,其中有中学1人,大学15人,硕士1人,留学生8人,共25人;女士征婚者提及自己的学历的,中学7人,师范1人,大学2人。征婚广告中大多反叛婚姻观的传统束缚,大多数都提到了要求女子“不缠足”。征婚者大多对学历提出了要求,72个征婚男士中有43人对女方的学历提出了要求,其他的也强调要能“亲自书写信函”。女性征婚者中基本都提出了中学以上的学历要求。男士征婚广告中多强调自己“月薪百五十元”“有相当地位”“有相当职业”等内容,女士征婚中则多要求对方“月供五十元生活费”“有高尚职业”“月薪二百上下”。——摘编自孙会《〈大公报〉的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大公报》征婚广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参考答案一、中国古代史1.C【解析】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选择C:据材料可知,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夫妻合葬,说明当时已产生家庭观念,家庭是私有制的产物,且有个人墓葬陪葬品仅陶器多达91件,说明出现了贫富分化,这也是私有制产生的表现。排除A:据所学可知,陪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地位差异,但不足以证明当时已经出现阶级分化。排除B:该题中并未提供关于男女在社会或者家庭中的地位等信息,因此无法证明父权制已取代母权制。排除D:国家最初产生的标志有文字、阶级、国家机构等,单纯从墓葬和陪葬品的存在并不能推断出当时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2.D【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选择D:依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形成的规范兼具物质与文化的统一,并影响了民众。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青铜冶炼技术。排除B:B项说法夸大了该规范的作用。排除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该规范形成是植根于匠人的劳动实践。3.C【解析】本题考查两汉更迭与“光武中兴”。选择C: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明显恢复,国力强盛,社会稳定,对于“商者不农”限制不多,但东汉初年,面临着战乱之后发展生产的需求,统治者采用“禁民二业”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汉武帝到汉光武帝经济政策的变化,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到东汉初期经济社会的变迁。排除A:汉武帝到汉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的变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目的是巩固统治,而不是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和私商出现,已经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排除D:商鞅变法时期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并非在东汉时期形成。4.A【解析】本题考查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选择A,排除D:周至两汉,儒家及统治者推崇玉器,尤其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玉器使用达到高潮,但魏晋时期风气尚简,大兴玄学,上层阶级更加崇拜虚无与放达,影响了玉器的发展,同时佛教文化兴起,给人们一种新的精神载体,不需要用玉来装点自己;此外,食玉成仙风气的盛行也导致了大量玉材的浪费。以上表明,特殊的文化环境导致魏晋时期墓葬出土的玉器数量少。排除B:战争的冲击破坏只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C:民族交融加深不是导致魏晋时期玉器减少的主要原因。5.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选择A:据材料可知,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尊崇唐朝并按照宗藩义务而使用唐年号,且渤海出现“僭称尊号”却朝贡的情况,反映了此时宗藩关系依旧维持。排除B:材料只提及周边少数民族的年号问题,无法得出社会发展水平情况。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政府关于少数民族年号的记载和少数民族政权自身年号变化,与历法教育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材料“与唐官方交往时,使用的是唐朝的年号及历法”说明其对外依旧不敢脱离唐朝的控制,且从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私立年号的现象不足以推出少数民族政权有明显脱离唐朝控制的趋势。6.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体育与艺术。选择C:材料中的绘画作品体现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审美,也体现了宋朝时期民间百姓体育运动的现象。排除A:该绘画作品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B:该绘画作品不足以体现宋代民众生活的多姿多彩。排除D:该绘画作品是风俗画,而非文人画。7.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选择C:据题干可知,唐宋时期主流思想积极为现实生活、社会服务,“乾嘉时期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脱节”。结合所学可知,因清朝文字狱的迫害,儒家知识分子被迫避世,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排除A:“影响学术的地位”不合逻辑,乾嘉时期理学仍是正统思想。排除B:材料中阻碍社会进步的是统治者的文化政策,而非儒家思想。排除D:“主流思想的更替”不符合史实,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一直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8.C【解析】本题考查奏折制度。选择C:据材料可知,奏折副本制度便于留档备查,这有利于奏折制度整体上的规范化、完善化。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奏折制度始于康熙年间。排除B:提高决策效率的是奏折制度本身,而不是奏折副本制度。排除D:材料主旨为奏折副本制度,并不涉及奏折的转呈流程。9.(1)【答案】因循:宗法社会仍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礼教仍影响很大、士大夫阶层地位仍较高。(2分)躁动:出现小家庭制、女性地位提升、商人地位提高、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通俗文化的发展。(2分)逻辑关系:明清社会生活在因循传统中孕育着躁动,躁动推动着传统社会的瓦解,二者共同构成了明清社会生活“承古萌新”的特征。(2分)(2)【答案】一方面,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小农经济持续发展,专制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家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明清时期价值观念的变迁,出现了一些反传统的新因素。商品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出现进步思潮,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8分)10.【答案】观点:夏商周三代为贵族社会。(2分)论述:夏商周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局面。夏朝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宗族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西周实行分封制,将血缘亲疏转化为政治等级;同时重视政治婚姻,与异姓诸侯结成婚姻关系,政治与血缘完成融合。分封制、宗法制、姻亲制使周王朝将整个天下纳入同一亲属体系中,形成了家国同构的贵族社会。但战国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发展,传统贵族社会遭到了破坏,逐渐向豪族社会转型。(10分)二、中国近现代史1.B【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选择B:鸦片战争后中国丝茶出口量大增,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丝茶等商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加深。排除A: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贸易中心从广州迁往上海,但是材料并未说明丝茶的具体出口地点。排除C:材料并未体现丝茶经营方式的变化,当时中国依然以传统手工生产和家庭经营为主。排除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与材料不符。2.C【解析】本题考查民主革命道路的进程。选择C:据漫画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袖口处绘有铁血十八星旗的一人”指的是革命党人,就在“枪口喷发的火焰”将“君主”推翻的时候,象征袁世凯的“倒立的猿猴”却“用后腿所执水壶的水”将火焰浇灭,该漫画形象描绘了在南北和谈之初,南方提出实现共和,而袁世凯为争取个人利益,提出君主立宪,和谈很快陷入僵局,反映了中国民主政治道路的艰难。排除A: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虽然打着“君主立宪”的名义,但他是为了在南北和谈中给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不能说明君主立宪势力非常强大。排除B: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在当时并非唯一的矛盾。3.C【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选择C:据材料“从前受资本家的压迫……有话不能讲,有冤无处申!现在有了你们所刊行的《劳动界》……做我们工人的喉舌,救我们工人的明星呵”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激发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性。排除A: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工人阶级有了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排除B: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D:无产阶级此时尚未掌握革命武装,1927年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的开始。4.A【解析】本题考查敌后战场抗战。选择A:材料“版画《我们活跃在苏北》……新四军战士正和农民亲切交谈”说明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团结民众坚持抗战。排除B:材料中“苏北”以及“新四军”表明这是在华中抗日根据地,而不是陕甘宁边区。排除C:材料所示与选举制度无关。排除D: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团结民众坚持抗战,没有体现精兵简政政策。5.D【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选择D:据材料“1953—1957年……其中位于京广线以西的有11座,东北地区有7座,中国城镇化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城镇化率增长2.9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一五”计划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表现。排除A:当时国家工作重心是“一化三改”,未转移。排除B:材料所述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带来的影响,而非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排除C:据材料可知,工业化在中国不同地区均有所发展,但“实现了有序调整”的说法不妥。6.D【解析】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选择D:据材料可知,1979年四川省国企自主接受用户订单且取得良好效果,1981年山东省在企业管理制度上开始变革,反映了当时国企开始尝试新的经营方式,也说明国企的经营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排除A:经济责任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同一概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排除B:以国企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全面展开,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当时尚未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且1992年才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7.B【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治理。选择B:G20引入中国对国际事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