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1.1912年9月28日,袁世凯通过临时大总统令公布,10月10日为国庆日,1月1日与2月12日为纪念日。同年10月10日,孙中山、黄兴将“革命纪念会”改称“共和纪念会”,国民党为此举行了大规模的国庆纪念活动。这反映出当时()A.民主与专制矛盾日益激化 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C.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扩大 D.民主共和体制稳定运行2.宋教仁认为:“以前,是秘密的组织;现在,是公开的组织。以前,是旧的破坏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从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这段话意在()A.倡议议会斗争的政党政治 B.用以反对袁世凯复辟舆论C.批判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 D.践行三权分立的政治理想3.陈独秀认为新时代的“共和之民”必须有“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的国民意识,否则“国民不知共和、民治为何物……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这一观点()A.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斗争 B.强调国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C.与民主革命的思想基本一致 D.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4.某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绝非盲目批判。他们对外来文化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因此需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怪。这种观点()A.全面系统地评价了新文化运动 B.体现该学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C.不利于正确地认识新文化运动 D.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偏见5.四川省谘议局议长蒲殿俊不但向清廷请愿立国会,且领导护路运动、罢课、罢市,加速了革命的爆发;湖北省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在武昌起义之后即与革命党合作,通电各省,呼吁响应独立;湖南省谘议局议长谭延闿在革命爆发后起而担任都督,使湖南在短期之内恢复秩序。这说明()A.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B.武昌起义推动临时政府的成立C.立宪派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D.革命派基本控制了三省的政权6.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7.历史地图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对下图所示历史形势描述最准确的是()A.太平天国半壁震荡 B.武昌首义多省响应C.北洋军阀混战不休 D.东南互保动摇根基8.辛亥革命由推翻清朝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由此可知,该言论认为辛亥革命()A.尚未实现民族主义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取缔了不平等条约 D.未能真正实现三民主义9.下表所示为北洋政府时期所制定的法令条文统计情况(单位: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北洋政府时期()年份19151916191719181919192019211915—1921数量150553451394022合计391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法制建设取得一定成就C.民主政治建设乏善可陈 D.政权更迭影响社会稳定10.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中国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最后一位承绪封建法统的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正式颁布退位诏书。此诏书()A.使袁世凯取得革命的果实 B.具备了宪法和法律的性质C.宣告中国封建制度的终结 D.是各方面力量博弈的产物11.20世纪初,中国人民发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使人民购买国货的热情高涨。这有力地推动了()A.社会生活新气象的出现 B.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2.《新青年》曾通过编者和读者往来的方式,借助“非孝”、“破家”、“立人”等青年发展的议题,引导青年开展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主体身份等不同层面的思想革命。这一做法()A.反映了政府的文化政策 B.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认同C.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 D.说明国内主要矛盾转变13.有学者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概括为:政治乱中有“序”、经济与社会生活乱中有“进”、思想文化乱中有“新”。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乱中有“序”指地方割据与民主共和秩序并存B.乱中有“进”得益于辛亥革命扫清了一些障碍C.乱中有“新”说明封建思想已被平等自由取代D.该学者意在强调北洋军阀时期社会转型完成14.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民国时期的家庭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原有的家长制受到冲击 B.聚族而居的状态被打破C.外在冲击及内在变革的推动 D.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产物15.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富强之基,本诸格致”的思想,并坚持“译书为强国第一义”。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主要讨论“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科学与工业”“科学与近世文明”“科学历史之时代”等话题。重视科学思潮的兴起主要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工业的发展C.民族危机的加深 D.思想解放的推动16.1901年1月29日清廷发布改革上谕,提出“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非西政之本源也”,要求高级官员“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己见”,朝廷“斟酌尽善”后,“切实施行”。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清朝政府下诏实行维新变法 B.超越了洋务运动学西方的领域C.允许官员和民间上书言国是 D.导致了立宪派和旧官僚的分化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庚子事变后,中国思想界有人提出了建立国民政治的主张。然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认为,必先有新民,然后才能建立新政治。革命党人则强调国民政治初建,只能粗具规模,不赞成先造就国民资格,然后一举建立完备的国民政治的“新民说”。新民与新政府的争论很快就为革命与立宪之争所取代。立宪派认为“起事者为盗贼”的“下等社会之革命”只能实现政权更迭,不能实现制度革新,只有“起事者为善良之市民”的“中等社会之革命”才能实现制度革新。革命派认为,必须以民族革命去除满人的贵族特权,才能建立国民政治,实现国民权利平等。民国建立后,立宪派强调人民主权说于学理不通,也不适合中国当前之需,且易生流弊;革命党人则将主权在民看作共和政治的本质特征。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发生的争论持续发酵。——摘编自邹小站《清末民初思想界关于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出现争论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的主张及实践进行阐释。18.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重要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政治。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迷信、盲从。他们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反对鬼神迷信,批判“君权神授”“祸福天定”等谬论。随着运动的发展,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学者不断发展了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还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从1915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给运动带来了严重弊端,如没有在群众中普及、没有跟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形式主义地对待文化问题等。——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材料二:在以效法西方近代文明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陈独秀、胡适等主流派人物夜以继日地传播日新月异的西方知识和文明,他们所主张的新文化类同于西化。而西化与反传统实为一体两面:不但要“打倒孔家店”“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更有“废除汉字”“改良人种”等极端主张。梁漱溟后来批评说:“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维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摘编自方维规《何为启蒙?哪一种文化?——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而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批判儒家思想的原因,并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实质。(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梁漱溟的观点。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孙中山当选总统的一天,立即电袁。谓系暂时担承,仍虚位以待,请袁早定大计。袁答以国体尚待公决,不愿预闻临时政府之事。孙再去电,如由袁之力不劳战争而达成共和,总统必属于袁。袁转而质问伍廷芳以此次选举总统的用意,并争国民会议代表名额与召集权及开会地点。伍谓选举总统与国民会议绝不相妨。唐绍仪单刀直入,诘伍以总统让袁,有何把握?孙明白回覆,如清帝退位,即推袁为总统。孙一意想由和平途径,使共和实现,袁定要确定总统能够到手,始赞成共和。——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二:十年前革命的成功,就是民族主义成功。所以民族主义就是和民族的意思一样。革命成功以后,中国的土地和主权,已经由满清皇帝的手里夺回到中国人民的手里来了。但是,我们人民徒有政治上主权之名,没有政治上主权之实,还是不能治国。必须把政治上的主权,实在拿到人民手里来,才可以治国,才叫作民治。这个达到民治的道理,就叫作民权主义。——摘编自孙中山《在桂林军政学七十六团体欢迎会的演说》(1921年12月7日)(1)据材料一,孙中山和袁世凯在由袁世凯担任总统、实行共和这一问题上有何分歧?这些分歧的“解决”有何后果?(2)据材料二,在孙中山看来辛亥革命有何成败之处?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礼与法”1902—1911年,清王朝谕令大臣沈家本主持修订新律法。在其倡议下,设立修订法律馆、编译外国法律著作、开办法律学堂,制定了多部新式律法。然而,本次修律却引发了一场关于“礼法”的大争论。礼教派提出“中律为体,西律为用”,法理派认为“如为筹备宪政,模范列强,实非博采东西大同之良法难收其效”。礼法之争被《申报》报道,清朝覆亡后,相关法律被民国政府完善后颁行。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部分)修律过程法理派礼教派《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1906年),第一个单行诉讼法,受驳斥后搁置沈家本:主张父;“子孙违犯籍异财、男女平等;否定“宗法”“家族”的作用;采用西方的陪审制和律师制张之洞:“本法所篡,父子必异财,兄弟必析产,夫妇必分资”;“应博采东西诸国律法……而仍求合于国家政教大纲”;“欲求节操端严、法学渊深者,实不宜得”《大清新刑律草案》(1907年),受抨击后修正沈家本:更定刑名、酌减死罪、废除凌迟等酷刑;“子孙违犯教令”“全是教育上事……无关刑事,不必编入刑律中也”劳乃宣:加重卑幼对尊长、妻对夫杀害伤害等罪的刑罚;把“旧律有关伦纪礼教各条”“逐一修入新刑律正文”《大清新刑律》,1911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正文采用近代西方单一刑法体例,分为总则和分则。附录增补礼救派主张,如保留新刑、加重对有违传统礼救的犯罪行为的处罚、卑幼对尊亲属不得适用正当防卫之法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述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期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袁世凯政府将武昌起义爆发时间定为国庆日,把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定为纪念日,孙中山等也积极利用国庆纪念活动来宣传民主共和观念,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群众对革命的态度,故排除C项;虽然这一时期袁世凯颁布了一些纪念辛亥革命的措施,但并不表明民主共和体制稳定运行,故排除D项。2.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宋教仁主张通过公开的政党斗争的方式建立民主政治,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是针对袁世凯,排除B项;材料与批判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D项。故选:A。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共和之民”“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可知,陈独秀强调国民意识对建立资产阶级政体的重要性,故选B项;“新时代的‘共和之民’必须有‘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的国民意识”,可知材料强调启迪民智,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而非强调发动工农群众斗争,也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A、D两项;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强调反帝反封建,而材料强调“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的国民意识,即启迪民智,排除C项。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选择B: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是盲目反对和吸收,但是由于面对强大的封建反对势力,一些说法难免过激,被后人错误理解,可见该学者从当时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等方面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论证,体现该学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排除A:材料只是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对待旧文化和外来文化态度及原因,并未全面系统评价新文化运动。排除C:材料内容有利于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排除D: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四川等三省的谘议局议长在辛亥革命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各省谘议局大都由立宪派控制,据此可知立宪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故选C项。A项说法正确,但材料并非只反映四川保路运动,还涉及另外两省,排除。材料未涉及临时政府的成立,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是立宪派对辛亥革命进程的影响,无法据此推知三省政权的掌握状况,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功绩。选择A:据材料“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句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转折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排除B: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社会生活的移风易俗在鸦片战争后已经开始,且“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产生并在甲午战后初步发展,D项并不是辛亥革命是“分界线”的主要理由。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武昌起义。选择B:根据图例“武昌起义地点”“宣布独立的省份和地区”以及地图信息可知,该事件是武昌起义后多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而独立。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选择D:通过题干内容可知,该言论主要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没有达成全部革命的目的,即辛亥革命之后,没有形成一个符合三民主义精神的新中国。排除A:孙中山所主张的“民族主义”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在这一点上,辛亥革命“算是成功”,即实现了民族主义。排除B: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在辛亥革命之后,诸多与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没有被废除。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统治。选择B,排除A、C、D:据表格数据可知,北洋政府在1915—1921年每年都制定了一些法令条文,这说明当时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A、C、D三项从表格中无法推出。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选择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帝退位诏书是皇族、权臣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斗争妥协的产物。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而袁世凯1912年2月15日在南方的临时参议院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时辛亥革命的成果才落到袁世凯手中。排除B:清帝退位诏书是一种政治文件,并不具有宪法和法律的性质。排除C:清帝退位诏书的颁布,宣告中国历史上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而不是整个封建制度的终结。11.答案:D解析:据材料“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使人民购买国货的热情高涨”可知,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有利于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发展中国自己的民族经济,D项正确;进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新气象的已经出现,时间不符,排除A项;19世纪后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时间不符,排除B项;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青年》通过信件往来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对传统家庭观念和封建伦理的批判,鼓励青年建立新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提升个人的主体性和社会责任感,这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C项正确;《新青年》的信件往来是民间文化活动,没有涉及政府的文化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解当时中国人的民族观念,无法得出“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认同”的结论,排除B项;《新青年》通过这些讨论,激发了青年的思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而材料没有提及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无法得出“国内主要矛盾转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13.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扫清了一些障碍,经济与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B项正确;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共和制度难以在中国立足,有名无实,排除A项;封建思想仍旧影响较大,出现两次复辟,没有被平等自由取代,排除C项;北洋军阀时期,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转型没有完成,排除D项。故选:B。14.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传统的等级尊卑关系逐渐被平等、人格对等的关系取代,子女可以自由择业和自主婚姻,这主要是由于西方文明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冲击以及民国初年推行的社会习俗的变革所导致,C项正确;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国时期平等的家庭关系,而聚族而居状态被打破更强调血缘关系受到冲击,排除B项;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与民国时期的史实不符,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呈现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1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提出一系列主张是为了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1915年以后中国进一步掀起重视科学的思潮,也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C项正确;西学东渐在明末就已经兴起,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科学思潮的兴起是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思想解放运动对于科学思潮的兴起有推动作用,但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C项。16.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01年,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改革,学习西方科技以及制度建设,说明超越了洋务运动学西方的领域,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清政府下诏实行“新政”,而非维新变法,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学习西方,而非允许官员和民间上书言国是,排除C项;1911年,“皇族内阁”的设立,导致了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和旧官僚分化,排除D项。故选B项。17.答案:(1)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民族矛盾的进一步加深;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断探索。(2)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主张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为了践行这一思想主张,革命党人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发动了一系列起义,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初期,革命党人高扬人民主权学说,组建国民党,主张实行政党政治,积极维护民主共和,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深入发展。解析:第一问,要求“概括清末民初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出现争论的历史背景”,可以结合“庚子事变后,中国思想界有人提出了建立国民政治的主张”,得出“民族矛盾的进一步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断探索”的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教训”等相关的背景。第二问,要求“对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的主张及实践进行阐释”,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进行归纳,如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发动反清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等角度进行阐释即可。18.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2)特点: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观点:梁漱溟认为新文化运动只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主张文艺复兴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播新文化。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随着运动的发展,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学者不断发展了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实质:依据材料“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政治。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迷信、盲从。他们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反对鬼神迷信,批判‘君权神授’‘祸福天定’等谬论”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可知,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2)特点:依据材料“陈独秀、胡适等主流派人物夜以继日地传播日新月异的西方知识和文明,他们所主张的新文化类同于西化”“而西化与反传统实为一体两面:不但要‘打倒孔家店’‘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更有‘废除汉字’‘改良人种’等极端主张”可以得出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观点:依据材料“梁漱溟后来批评说:‘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可知,梁漱溟认为新文化运动只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主张文艺复兴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播新文化。19.答案:(1)分歧:孙中山主张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后,即推袁为总统;袁世凯则要确定总统职位能够到手后,才赞成共和、逼清帝退位。后果: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并实行专制独裁,使民主共和徒有虚名。(2)成功之处:推翻了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一清政府的统治,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失败之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