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刑法对于“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引入_第1页
浅析中国刑法对于“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引入_第2页
浅析中国刑法对于“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引入_第3页
浅析中国刑法对于“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引入_第4页
浅析中国刑法对于“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引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浅析中国刑法对于“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引入摘要:我国近年来低于刑事责任年龄十四岁的严重违法案件频繁发生,作案手法层出不穷,极其残忍,即使犯罪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但其杀人、故意伤害等等恶性作案手段已经超出了其所处年龄段的心智成熟度,已经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一方面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意味着即使其作案手段多么的残忍也不能被处以刑罚;另一方面我国的刑法对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罪犯仅能起到教育、矫正的作用,并不能对其处以刑罚。因此,笔者想要借鉴被英美法系国家使用的“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我国刑法不改变的情形下,引入该规则用来弥补我国未成年罪犯现有规定的漏洞。关键词: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犯罪Abriefanalysisontheintroductionof"maliciouslymakeuptheage"ruleinChinesecriminallawAbstract:Inrecentyears,seriousillegalcasesundertheageof14haveoccurredfrequentlyinourcountry,andthemethodsareendless,extremelycruel,eventhecrimehasnotreachedtheageofcriminalresponsibility,butmurder,chaos,andothermalignantmeaningisbeyondtheirageofpsychologicalmaturity,causingseriousharmtothesociety.Ontheonehand,notreachingtheageofcriminalresponsibilitymeansthatnoonecanbepunishedevenifthemeansofcommittingthecrimeiscruel.Ontheotherhand,thecriminallawofourcountrycanonlyplaytheroleofeducationandcorrectionforthejuvenilecriminalswhohavenotreachedtheageofcriminalresponsibility,butcannotimposepunishmentonthem.Therefore,theauthorwantstolearnfromthe"maliciousagesupplement"ruleusedbyAnglo-Americanlawsystemcountries,andintroducetheruletomakeupfortheloopholesintheexistingprovisionsofjuvenilecriminalsinChinaundertheconditionthatthecriminallawofourcountrydoesnotchange.Keywords:MalevolentAgeSupplementRule,AgeOfCriminalResponsibility,JuvenileDelinquency目录TOC\o"1-3"\h\u16457第1章绪论 12062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0061.1.1中国刑法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背景分析 1160371.1.2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13931.2文献综述 216191.2.1国内研究 2325251.3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 2289731.3.1研究方法 2231901.3.2研究内容 38435第2章“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概念以及应用发展情况 4164502.1“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概念 4236992.2“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发展状况 4257462.2.1“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在英国的发展情况 447822.2.2“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在美国的发展情况 5243832.3“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适用现状 614665第3章中国刑法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必要性分析 7242293.1与我国未成年犯罪特征相适应,更有针对性的处理未成年犯罪 7153813.2弥补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僵化 8172563.3有利于实现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与惩罚犯罪的平衡 9301973.4促进于刑罚预防功能的完善 9200743.5符合罪行相适应原则的要求 10224403.6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106988第4章对于中国刑法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建议 11114514.1设立独立完善的司法体系 11133224.2明确“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适用范围 11146514.3明确“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恶意”的判断标准 12118984.4依旧将保护未成年人作为核心 1232186结语 132736参考文献: 147326致谢 15PAGE15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中国刑法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背景分析近几年来,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用残忍手段实施杀人、伤害等相关案件在我国频繁发生。由于上述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由于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故无法对其处以任何刑法,刑法对于该类罪犯仅能起到教养、教化作用,并不能使严重刑事案件的未成年罪犯得到应有的处罚。司法实务届、理论界以及社会公众对于中国刑法的刑事责任年龄是否应当调整或者降低进行了激烈的讨论。2016年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对此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相关讨论内容参见党小学,2016,《遏制校园暴力刑事责任年龄该不该降》,《检察日报》3月10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30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办公室的副主任史卫忠先生曾明确表示,“我国是否需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应当经过大量的实务论证理论研究。”相关讨论内容参见党小学,2016,《遏制校园暴力刑事责任年龄该不该降》,《检察日报》3月10日。关于史卫忠副主任的讲话内容,参见戴佳,2016,《努力营造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保护环境》,《检查日报》5月28日。1.1.2本课题的研究意义14周岁是中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下限,这个制度中透漏出来的信息是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用残忍手段杀害他人或者致使他人重伤等严重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了严重后果以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也并不能对其处以刑罚。我国刑法将14周岁作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作为分界点,虽然规则固定化有利于司法实践的操作,但过于僵化缺少灵活性,股面对犯罪低龄化所带来的后果远远超出刑法的处罚,此时便突出了制度僵化的坏处,故中国刑法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对于刑法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2文献综述1.2.1国内研究郭大磊(2016)研究指出,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我们不应当对于刑事司法处罚的普遍做法过于强调,未成年人,我们应当留有余地给个体化差异给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这样可以灵活的处理超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因此适用“恶意补足年龄”,有利于我们针对特定犯罪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灵活处理案件。王雷(2017)研究指出,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在未成年犯罪日益低龄化、暴力化的当下,我们应当继续改革。国外的“恶意补足年龄原则”衡量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采用了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结合,其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均有,我国引入该规则有利于弥补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不足,新时期我国应对犯罪低龄化现象的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张颖鸿、李振林(2018)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治理一大难题是未成年犯罪案件的低龄化。运用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英美法系国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处理该类案件有显著的效果,我们国家的刑法值得借鉴他们的经验。1.3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1.3.1研究方法本论文在撰写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两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以及课题需要,通过查阅与论文相关的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从而全面、客观、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发现问题。实证分析法。一方面明确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释义,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刑法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必要性。1.3.2研究内容本论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安排如下: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中国刑法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背景以及研究意义。本文第二章主要明确“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概念以及阐述该规则的发展情况以及适用现状。第三章主要阐述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对于我国刑法的必要性。结合我国未成年犯罪的成因以及多种因素,突出中国刑法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必要性。第四章主要阐述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后的制度设计建议。第2章“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概念以及应用发展情况2.1“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概念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含义在中国的法律研究中并未有明确的解释,但该规则最早是由英国的著名律师布雷克司顿(1723-1780)在其所著的《英国法释义》一书中提出的,意在说明若有足够证据证明未成年人主观恶意已经能够清楚的区分其行为的错误与否且执意作案,随年龄未达到14周岁(当时英国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也可根据其主观恶意追求其责任。William·Braxton.《英国法释义》.[M].要明确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恶意”的概念,英美国家在司法实践中对“恶意”存在多种定义,并未有达成一致的概念表述,英美国家对于“恶意”的定义有行为人认识到自己实施的行为并非属于恶作剧而是严重的危害行为、对错误行为的可谴责性认识以及对于自己所实施行为的错误性性质的认识等等,即使英美国家对于“恶意”的定义具有多种,但多种定义并未出现明显的分歧,这几种定义的普遍性特征都是指处于行为人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实施的是何种行为以及该行为的错误性。故笔者根据文献资料以及个人理解明确“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含义,即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罪犯,在其犯下严重刑事案件时,若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在作案时能够明辨是非,清楚知道其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法律后果,则刑事责任应当由此名未成年罪犯承担。William·Braxton.《英国法释义》.[M].2.2“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发展状况2.2.1“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在英国的发展情况英国的《儿童和少年法案》(1993年)第50条中规定,根据其自身辨别力发展情况决定其是否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的的儿童,年龄范围从12-14岁调整至8-14岁,但是,在1963年该法案又将该年龄范围调整至10岁,到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出现要求儿童自10周岁起便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即使如此,对于支持废除“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导致“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最终废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1992年发生的Cv.DirectorofPublicProsecutions一案。该案中的未成年罪犯以损坏摩托车并意图盗窃的罪名被控方起诉,法官在一审中认为该未成年罪犯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因此该法官便据此认定该名未成年罪犯有罪并处以罚金,此后该名未成年罪犯上诉,上诉被驳回后,法官同时认为“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不应作为法律的一部分,然而上议院推翻了上诉法院的裁定,认为“恶意补足年龄”的缺陷虽然存在,但仍旧是普遍有效的一项规则,该项规则的效力曾经由政府以刑事法律的形式着重表明过。若需要对此项规则进行废除,只能以议会立法的形式废除,不能以司法判决的形式进行废除。英国议会便于1998年通过法案废除了该项规则,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在英国宣布退出法律舞台。究其因果,该项规则的废除最重要的因素是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由14岁被英国降低至10岁,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由于这项调整而失去了适用的年龄空间,该规则并非是因自身存在重大缺陷而被废除。2.2.2“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在美国的发展情况适用普通法规则20世纪前的美国各司法区的相对辩护事由是7~14周岁,虽然这样年龄的人在法律上被推定为缺乏刑事责任能力,但控方的反证是被允许的,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在美国各司法区的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如10岁到14周岁是南达科州的范围,8岁到14周岁内是华达州的适用范围等等。,由于国家亲权理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由于进步的改革者目睹了未成年人在刑事处罚中,获得了与成年人同等对待以及严酷的刑罚,于是掀起了一股青少年本身具有天生的善良和可教育、可教化的思想热潮,因此少年司法体制被推动进行改革,美国的民众都呼吁未成年人需要的是救助以及教化并不是残酷的刑罚。美国于20世纪40年代在所有的州都设立了少年法庭,少年法庭审理所有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民众当时认为少年法庭是帮助未成年人的,让未成年罪犯得到教育以及教化,因此少年庭的审理程序是民事的,而刑事程序的剑拔弩张、控告双方的对峙在此庭中不适用,该厅最后成为分类处理未成年人犯下严重刑事案件的主要方式。美国大部分州所摈弃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是因为其主张有证据证明未成年罪犯具有恶意,即对自己的行为具有错误性的主观认识就可推定其具有刑事犯罪能力的宗旨与少年法庭的宗旨相悖。,由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未成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少年司法体制无法应对该状况,人们开始以意识到对未成年罪犯进行救助以及教化是不能够降低犯罪的概率。对于未成年罪犯不应一味宽容照顾的呼声越来越高,犯罪性质以及犯罪时的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想法应当综合考虑从而予以适当处罚。1978年,刑事责任年龄被《青少年犯罪法》调整为13周岁,该法律中同时规定了13~18周岁犯下特定严重罪行的案件由少年法院移转到成人法院,未成年罪犯被转移到成人法院后,进行辩护时或者寻求由少年法院审判的理由可以是“欠缺刑事责任能力”。这意味着“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存在的意义与价值。2.3“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适用现状英美国家的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是实施“恶意补足年龄”规则较典型的地区。特殊的刑法规则被英国与美国的普通法适用,10周岁以及10周岁至14周岁年龄段的人是被专门针对的人群,该年龄段的人群的年龄由于在刑事责任年龄之下,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在法律上推定为不具有刑事犯罪能力的人,如果实施了严重违法犯罪行为也不会承担刑事责任;14岁以下的人在香港被称为未成年人,称14周岁到16周岁的人为少年人,法律规定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是少年人,在香港犯罪的人如果是未成年人则被推定为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如果该年龄段的未成年罪犯能够被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犯罪时具有“恶意”,意思就是未成年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以及所带来的法律后果,仍然实施犯罪行为的,则可以推定为该未成年罪犯具有刑事犯罪能力,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第3章中国刑法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必要性分析3.1与我国未成年犯罪特征相适应,更有针对性的处理未成年犯罪当前,少年儿童的教育以及接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除了日常在学校以及生活中获取学习的信息,也可能从网络获取到信息并且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思想在社会各个领域相互交织,科学技术得到普及。因为现在信息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一台手机便可以让孩子们从各个方面得到无数信息好坏兼而有之。况且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对未成年影响的方式众多,例如:许多短视频平台所谓的“网红”多次说出误导未成年人社会价值观的内容、推荐未成年人怀孕生子、整容等不良信息,更可怕得是这样的人拥有数百万的粉丝,误导没有辨别能力的未成年人认为生活就是他们所描述的情况。而且整个社会风气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腐败的人无处不在,未成年人难免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我。这导致了少年儿童的心理得到飞快的成熟,生理与心理的成人化特征也越来越早出现。2001年的调查显示,14岁的未成年犯占总的未成年犯的12.1%,15岁的占26.8%,16岁的占36.6%,17-18岁的占24.4%。2010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4岁未成年占总的未成年犯的14.5%,15岁的占27.8%,16岁的占35.6%,17-18岁的占22%。操学诚.刘桂明.路琦.牛凯.中国青少年研究会.《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北京.操学诚.刘桂明.路琦.牛凯.中国青少年研究会.《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北京.未成年犯罪还呈现出犯罪手段具有明显的成人化特征的,显著的特点是残忍、暴力。比如杭州的5名花季少年杀人分尸获刑案、永州新田县的少年抢劫团伙劫车伤人案等等。未成年罪犯作案前不仅具有充分的准备,更甚者在作案中使用毁灭证据、破坏现场以及扰乱警察视线等反侦查手段。由此可以看出未成年犯罪具有手段成人化、暴力的特征未成年犯罪虽然年龄小,但是由于获取消息的渠道日益丰富,学习方式多样,促使众多未成年罪犯具有十分丰富的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意识,比如他们清楚地知道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犯重罪也无法被判处刑罚,因此,他们作案时有恃无恐,即使被抓捕也仅仅是被教育、教化。低于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罪犯由于清楚的了解法律对他们的处遇,所以恶劣性的未成年犯罪时间日益增多,给社会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社会的民众以及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学者大部分呼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弥补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僵化不能仅仅是通过单纯的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如果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在年龄的基础之上辅以“恶意”的判断,在处理未成年犯罪案件中不仅放宽了自由裁量权,而且更加有利于灵活处理未成年犯罪案件。相比之下,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比单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更有必要。3.2弥补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僵化已满16周岁的人在中国刑法的规定中应当对故意杀人等八大罪负刑事责任。年龄在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的人即使犯了故意杀人等八大罪也不追究刑事责任;14周以下的人不负任何刑事责任,也就是说不管犯何种罪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不满十八周岁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我国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虽然如此规定对于中国司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但是无可避免的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这样的规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广西13岁少女肢解同窗好友案。广西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判决,仅是让被告赔偿原告10.8万元。被告人因未满十四周岁,而不被追究法律责任,仅能够对他进行收容教育。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我国现行刑法中推定为无论是何种犯罪行为,均不负刑事责任。这些规定过于僵化、刚性,导致法律上出现漏洞,以至于未成年人利用这些法律上的漏洞肆意妄为,有恃无恐。因此中国刑法有必要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用以灵活处理未成年犯罪的案件,有利于加大对未成年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避免过于僵化导致司法不公。3.3有利于实现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与惩罚犯罪的平衡当前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很容易作为一部分犯下严重罪行的未成年人的挡箭牌,这无疑是与刑法的立法宗旨“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最严厉的强制惩罚、我国公平和正义的追求相悖。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犯罪人与被害人通常都是未成年人,被害人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更应受到保护。我国14岁以下的年恶性暴力事件后所受到的惩罚大部分为被训诫、收容或者释放在家中加强教育,大多数这样的惩罚不会让受害者和他们的家人感到公平和正义,不可避免地导致受害者以及家属对于国家法律的失望,这会导致受害者以及亲属的私人报复,甚至损害法律的权威,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相比我国不考虑心理年龄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英美法系国家广泛使用的“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更具有合理性和灵活性,年满十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群被英国规定为缺乏刑事责任年龄的人群,但是能够有证据证明这一年龄段的人群知道该行为的错误性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后果的,仍旧实施,则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美国在决定是否对14岁或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时,强调应当综合未成年人的心理年龄进行考虑,而生理年龄不是唯一的标准。“恶意”补足年龄规则不是简单的以年龄作为标准判断未成年罪犯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是结合心理成熟、主观恶意的大小等因素进行判断;这样不仅可以有针对性的处理未成年人犯罪,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刑法一般预防的功能,能够让未成年清楚的认识到犯罪是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能够有效的预防犯罪,实现保护未成年人利益和惩罚犯罪的平衡,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3.4促进于刑罚预防功能的完善刑罚功能是否有效实现主要是根据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未成年犯罪率,从上文可知我国的未成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轻缓化的处罚对其他未成年人的影响,我国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处罚方式,这种轻缓化的处罚方式,对于正处在价值观构建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并不能让他们认识到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性以及带来的后后果,反而会促使他们以为即使犯罪了,由于年龄的原因,处罚也不会太重。从而降低了刑法的震慑力,削弱了刑罚预防功能。如果中国刑法引入了“恶补足年龄”规则,不仅有利于完善刑法预防功能,而且能够促使未成年人清楚的意识到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性,人意识到即使年龄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如果犯罪了也会一样受到严厉的惩罚。能够刑法的威严,提高刑法的震慑力,从而促进刑罚预防功能的完善。3.5符合罪行相适应原则的要求罪行相适应原则是刑法的一项重要原则。“罪行相适应”是指犯何种罪名、何种程度的犯罪就应当匹配相应的刑罚也就是说犯罪与承担的责任相当。罪行相适应原则的适用,应注意犯罪行为与刑法适用,犯罪的个人情况与刑罚的匹配应当得到重视。既要考虑各类犯罪的社会客观危害性,还要结合行为人的主观恶意。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量刑,而不是简化刑罚。我国现行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规定的不承担刑事责任的是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免除责任与免罪意思并不一样。既然犯罪是明确的,行为者的主观恶意程度已经达到了可以弥补年龄的程度,对犯罪人进行刑罚也是合理的。“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完全符合罪行相适应原则的客观要求。3.6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目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我们解决青少年犯罪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利于。一个健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公平正义,需要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注和关怀。最需要我们帮助的弱势群体是刑事案件的受害者,实现公平正义要求我们必须保护他们的诉求。司法实践中有许多被害人的权利是被未成年人罪犯极大侵害的,但是由于我国刑罚并不能给予相应的处罚,而致使他们没有得到安慰。无法实现公正义的他们申诉无门,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现象,提高刑法的适用性,可以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对未成年人起到教育作用,使未成年人意识到犯罪是需要承担后果,在根本上杜绝犯罪率,从而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变,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这社会公平和正义。第4章对于中国刑法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建议对于“恶意补足年龄”规则不仅仅是引入,还要制定完善的制度,还要丰富其内涵,从中加入中国特色的司法理论,并结合现行刑法的对于未成年犯罪规定实践中突出的问题,从而使“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其最大作用。以下是关于中国刑法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一些建议。4.1设立独立完善的司法体系在使用任何规则时,设立一个独立完善的司法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在处理未成年犯罪中仅是辅助性存在,已经无法应对未成年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由于青少年犯罪的特殊性,在中国刑法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时,必须结合我国现有中国刑法对于未成年犯罪的规定建立一个独立的处理未成年犯罪司法体系,在起诉、审判和惩罚方面融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用以灵活处理未成年犯罪,以便使我们的司法系统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处理更加有针对性、更科学灵活。4.2明确“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适用范围恶意补充年龄的适用,厘清起点是必要的,待制度成熟后再逐步扩大适用范围。适用“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国家中,7岁或10岁通常是该规则适用的起点。当然,世界各国法律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社会背景决定了这些规则应该根据当地的情况来实施。我们国家一向尊老爱幼,笔者认为,“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在我国的适用范围可以定位12到14周岁之间,笔者在对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检索中发现,大多数犯严重的刑事案件的未成年罪犯多为12岁至14周岁,其次根据我国的教育水平,12周岁基本已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课程,有了基本的辨别能力以及控制能力,对于社会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初步的作案条件。“恶意补足年龄”规则仅是对于中国现行刑法对于未成年犯罪规定的补充与完善,我国刑法规定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八大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笔者建议在“恶意补足年龄”规则适用范围也应当是此八大罪,因为考虑到12至14周岁的未成年人对于财产概念比较模糊且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当发现有犯财产性犯罪的未成年罪犯时可以适用相关的民法规定。明确“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适用范围有利于防止规则的滥用。4.3明确“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恶意”的判断标准“恶意补足年龄”规则,顾名思义是“恶意”补足“年龄”,首先我们就需要明确“恶意”的判断标准。“恶意”是一种主观的表现形式,用来体现一个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但是目前没有任何仪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测量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辨别以及控制能力,因此需要结合各种因素进行判断是否具有“恶意”,这要求我们建立统一的判断标准。判断“恶意”首先要判断未成年罪犯是否具有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即是指未成年人是否具有辨别能力,理解能力的判断需要我们从其客观行为判断主观是否具有恶意,比如未成年罪犯在杀人之后毁灭证据、将尸体隐藏起来、扰乱警察视线等等行为,均可以认定其具有理解能力,初步判断其具有“恶意”,其次在判断其客观行为的方式,未成年罪犯犯罪之后的犯罪方式是否残忍即是否违背社会公理道德的方式,比如杀人之后肢解、焚烧尸体等等行为,从这些客观行为中便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恶意”,已经基本可以判断该未成年罪犯具有“恶意”,最后再判断其是否人身危险性,人身危险性是指实施严重违法行为的未成年罪犯是否具有再犯的可能,如果判断出其对人身危险性极大,则可以肯定该未成年罪犯的“恶意”极大,即使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也可以根据该规则处以刑罚。探索建立公开、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准确评估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成熟度,明确判断标准,既能够不姑息犯罪,也能够防止司法人员根据个人喜好做出错误判断。4.4依旧将保护未成年人作为核心即使未成年犯罪恶劣,我们在适用“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同时也应当坚持以保护未成年人为核心。继续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无法温和的解决未成年犯罪案件时,我们再用“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对其进行处罚。结语我国现行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则显然已经不能有效的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暴力化、反复化问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犯罪案中受害人对于公平正义的期待。随着社会的进步,未成年人早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单纯的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不是长久之计,无论是维持还是降低,都避免不了刚性、僵化、不能保证个案正义的缺点。恶意补年龄规定是普通法的规则,当判断未成年人是否需要负刑事责任时不仅要考虑生理年龄,更要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可以适用于每一个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既可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可以避免一些主观恶性大且早熟的未成年人以不足刑事责任年龄作为挡箭牌,逃脱法律制裁。笔者目前的主张是基于我国现阶段未成年犯罪低龄化趋势以及作案手段暴力、残忍的倾向提出“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然而在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同时,应当注意本土特色,结合本土特色设立独立完善的司法体系,明确判断标准与适用范围。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是中国司法实践的重要选择,有利于贯彻刑法“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参考文献:[1]郭大磊.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之应对—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为借鉴[J].青年研究,2007(6).[2]刘芳真,论“恶意补足年龄”对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补充适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3]王姣.论我国刑法中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确立[D].贵州:贵州大学,2017.[4]王雷.遏制犯罪低龄化的新途径—恶意补足年龄原则的引入[J].南方论刊,2017(01).[5]张颖鸿;李振林.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本土化适用论[J].青年研究,2018(10).[6]邢前.论我国刑法确立恶意补足年龄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现代商贸工业,2017(16).[7]李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立法建议[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8]王田.论我国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可行性[D].广州:广州大学,2018.[9]崔磊.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D].河南:河南大学,2010.[10]山茂峰.关于恶意补足年龄适用的探讨[J].法制博览,2016(07).[11]杨昆.我国引入恶意补足年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会.致谢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四年的每一个日日夜夜,老师的教诲与指导,师兄师姐和同学的帮助历历在目,父母的支持与鼓励总使我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我是幸运的,能结识这么多的良师益友,顺利、愉快地完成学业。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后进行文献资料检索、归纳与利用、可行性评估、方案制定、进度安排等工作的一个阶段性考核,是中期筛选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的重要环节,是监督和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开题报告怎么写?1、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目的与作用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确定后,学生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撰写的报请指导教师批准的任务实施计划。开题报告的作用是学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先期准备情况,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中所陈述的研究内容、思路、方案等给予评价;在文献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实施过程、实施细节等提出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2、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内容与要求开题报告根据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课题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宜过长,但需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开题报告的撰写提纲主要包含内容与要求、前言、方案比较与评价、开展预期效果及指标、实施进度安排、参考文献等六个方面。(1)开题报告内容与要求根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具体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查阅资料,进行材料收集、归纳、总结、提炼和运用,完成课题开题报告。①明确内容及要求开题报告中要简要介绍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方法和最终实现形式等,突出研究的核心或重点,强调研究的新意或亮点。开题报告中要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的具体要求,包括课题整体要求、技术参数要求、评价指标要求、课题研究成果形式要求、撰写格式要求、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提升要求等,突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科学性、正确性、规范性与全面性特点。②提出研究方案根据任务书要求,灵活运用检索的文献资料,根据选题研究现状及阶段性成果,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实训设备及条件,提出初步方案,通过分析、对比和论证,确定课题的研究方案。③确定实施步骤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及内容,确定课题开展的关键步骤,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一般按照总体方案设计、硬件系统设计及实现、软件系统设计及实现、系统综合调试四个步骤来完成课题的主体工作。④制定进度安排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难易程度,以选题、调研、收集资料为第一阶段,论证、开题为第二阶段,设计、实施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为第三阶段,毕业设计(论文)修改、定稿、提交纸质文本、答辩为第四阶段,制定合理的进度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