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分层作业-专项突破)-同步课堂(部编版)(解析版)_第1页
唐诗五首(分层作业-专项突破)-同步课堂(部编版)(解析版)_第2页
唐诗五首(分层作业-专项突破)-同步课堂(部编版)(解析版)_第3页
唐诗五首(分层作业-专项突破)-同步课堂(部编版)(解析版)_第4页
唐诗五首(分层作业-专项突破)-同步课堂(部编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分层作业

B组专项突破•真题演练

真题演练(一)野望

【山东省临沂市郑城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野望

王绩(唐)

东皋簿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2.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解析】

[1题详解]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

前提。其次,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丰富画面内容。“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两句,诗人从眼见所见,

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

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2题详解]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题)的把握。回答时,先分析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

了什么内容;再指出诗歌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抒发了什么情感。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

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隐含了作者避世退隐的愿望。

【2019年中考广东广州卷】

野望

东皋簿暮望,徒倚欲何依。

1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

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

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牧

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

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

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

寂。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尾联,诗人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诗人从

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

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

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2019•山东泰安卷】

野望

王绩

东皋簿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

1.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答案】D

【解析】D“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

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颔联写的是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颈联写的是热闹

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惆怅、孤寂的情怀。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答案】C

【解析】C"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放牧的人驱赶

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返”

与“归”写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

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诗人用这种热闹的场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2019•天津河东区一模】

下列对《野望》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中的“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的心情。

B.颔联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的景色。到处一片秋色,在落日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C.颈联描写了春野的静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洋溢着宁静安详的田园气氛。

3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感觉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追怀古代的隐者伯夷、叔齐。

【答案】C

【解析】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写了山野的秋天的动景,而“春野的静景”,也是对牧人与猎马的

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所以,C项表述有误。故答案为C。

真题演练(二)黄鹤楼

【2021•云南昭通市•九年级一模】

黄鹤楼

崔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一句,借古代传说,表达岁月不在、古人不见之遗憾。

B.“白云千载空悠悠”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也侧面烘托出黄鹤楼高耸入云之雄壮。

C.“晴川”一联描写了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明丽江景,为尾联之思乡做铺垫。

D.整首诗情调消极,充满了封建神话,应当批判。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案】1.D

2.尾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

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解析】L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句“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叙写作者的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

的落差,虽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但是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铺垫的。在诗中,作者将思念亲人

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把乡愁情怀抒发得波澜壮阔、豪迈昂扬。据此可知,D项“整首

诗情调消极,充满了封建神话,应当批判”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D。

2.考查对诗文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叙写了夕阳西下,烟波飘渺,

游子却望不见归乡之路,诗人将绵绵的“乡愁”与“日幕”“烟波”之景相交融,采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手

4

法,将乡愁之情充分表达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021年海南省海口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模拟(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黄鹤楼

崔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句中有两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及作用有何不同?

2.用自己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案】1.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

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

怅,重在抒情。

2.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解析】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

“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意思是“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空”形容的是“黄鹤楼”,指鹤去楼空,重在写景。“白

云千载空悠悠”的意思是“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空空地飘荡",“空”字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

如同诗人一般,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歌意象的能力。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睛川”“树”“芳草”“鹦鹉洲”。“历历”形容景

色清晰可见,“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所以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是: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

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画面空明、悠远,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

垫。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黄鹤楼

崔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5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本诗首联和颔联连用三个“黄鹤”,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尾联是如何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

【答案】

1.①连用三个“黄鹤”突出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②增强了鹤去楼空的无奈与惆怅;③使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

2.“愁”字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在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抒发了诗人思乡的

愁绪。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语句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一般来说,律诗是严格讲究对仗、平仄等原则的,同样

的字词重复出现,是格律上之大忌。但同时,诗以立意为要,不能以词害意,崔颍此诗中连用三个“黄鹤”,但我

们读起来却不感到拖沓,反而在眼前展现出一幅世事茫茫,仙去楼空,天际白云,悠悠千载的气势奔腾直下的画面,

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抒发了诗人的无奈与惆怅之情;而且连用三个“黄鹤”还增添了黄鹤楼的

神异色彩,也使诗意更为连贯,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写作手法与诗人思想感情。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出太阳落山,

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

出的浓浓迷雾,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以眼前所见的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之景,借景抒情,寄寓了诗人浓浓的

思乡之情。诗歌以“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

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河南省南阳市油田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黄鹤楼

崔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为什么从传说中的骑鹤仙人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6

2.全诗除了一个“愁”字,还有哪个字也暗含着情感,请找出来简要分析。

【答案】

1.从神话传说写起,起笔高远,是写黄鹤楼悠久的历史与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下面的现实情境一虚

一实,相互应和,表达了作者的怀古之思(吊古伤今的情怀)。

2.“空两个“空”字暗含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怀。第一个“空”写鹤去楼空,诗人凭栏远眺,生出无限感慨。第

二个“空”写鹤去空余白云悠悠漂浮,由虚转实(虚实结合),加深心中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伤感。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解题时,需在理解全诗的内容基础上结合句意进行分析。这首诗的首联

巧用神话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

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激发了读者兴趣和想象的空间。

[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读全诗可知,两次出现的“空”字使得诗人的怅惘之情昭然可

见。“此地空余黄鹤楼”意思是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这里的“空”是“只,只有”的意思,说明了故人离

去后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此处借黄鹤楼的空来衬托诗人凭栏远眺时心中的孤独空荡,重在写景,景中有情;“白

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这里的“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自己

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重在抒情,也为下文写乡关

难归的无限愁思做好了铺垫。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黄鹤楼

崔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中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的?

2.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前两联均是神话传说,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

2.表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惆怅)的情感。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首联从神话传说写起,仙人已乘黄鹤离去,此时只留下黄鹤楼。黄

7

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只有白云千百年看来悠悠飘荡。“黄鹤一去不复返”一句连古接今,黄鹤离去不再回来

既承接了首联仙人乘鹤离去,又引出下句白云千载以来的悠悠飘荡。既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又表现出世

事茫茫之慨。

(2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人感情。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

情。前两联吊古,表达了诗人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又表现出世事茫茫之慨。第三联写自己于楼上远望之景,

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河北省保定市深源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黄鹤楼

崔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融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

看法。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案】1.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

乡之情。

2.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

“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

在抒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艺术手法。前四句抒情,后四句写景。第一题可从景物描写入手。即黄鹤楼、白云、汉阳树、

鹦鹉洲、乡关、烟波。景物描写一般是为抒情服务的。“去、空”二字恰好体现了人去楼空、寂寞苍茫之感。

【2题详解】

此题是炼字艺术。先要答出字的含义。再把字放在句中描述景象,写出表达了什么之情。

点睛:此题考查炼字,炼字答题步骤: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

句中描述景象。③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④想想该词在诗中

8

结构上是否有作用。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B.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也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C.诗歌开头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D.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请用自己的语言将颈联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1.D

2.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或晴天里,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

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D.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一个“愁”字,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

思之情。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描写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忠实诗句原意,描写生动形象即可。如:晴天时,汉阳城上郁

郁葱葱的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苍翠挺拔,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上茂密的花草使人心旷神怡。

【上海市长宁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末语文试题】

黄鹤楼

唐崔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历历”的含义是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楼的命名写起,借神话传说生发开去。

B.颔联承接传说,抒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之慨。

9

C.颈联写眼前美好景色,传达诗人的内心喜悦。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乡之情。

【答案】1.清楚可数

2.C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

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历历”:清楚可数。

【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

C.颈联写眼前美好的景色,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故选Co

【2019年中考广西梧州卷】古诗赏析,完成下列各题。

黄鹤楼

崔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

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

答。C.有误。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

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并不是抒发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0

真题演练(三)使至塞上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歌?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从修辞角度说说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边塞诗。从“塞上”“问边”“居延”“出汉塞”“入胡天”等词语可以看出。

2.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以“蓬”“雁”自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寂寞伤感(或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

和悲愤)。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的把握。

分析诗中的词语“塞上”“问边”“汉塞”"胡天"''大漠”“侯骑”可知,这是一首描写作者远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

见闻感触的诗歌,所以诗歌的题材应为边塞诗。

【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品读诗句,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

“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对被

排挤出朝廷而感到激愤和抑郁的心情,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所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

达出诗人内心的抑郁和悲凉。此外,“征蓬”对“归雁”,“出”对“入”,“汉塞”对“胡天”,这句诗还运用了对偶

的修辞手法。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1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任选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示例:“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的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

深远。

2.①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心情;②看到大漠景色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解析】

【1题详解】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语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从修辞的角度看,可从

比喻和对偶的角度分析。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

雁”一样进入“胡天”,写出了孤独、飘零之感,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也可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征

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写的是动景,与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静景相结合,描绘了塞外雄

浑壮阔的大漠风光,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题详解】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

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使至塞上》记述作者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

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

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作者一种豁达情怀。据此理解作答。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

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

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语文试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12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

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

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答案】1.“大”字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烟”写边塞荒凉,人烟稀少;“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这两句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A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句式、表现内容、表达情感、表现手法、表达

效果等方面考虑,简洁准确表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

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

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

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

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

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题详解】A.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地,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选项错误;

故选Ao

【河南省登封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2.王士祯评此诗颈联“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请赏析这二字的妙处。

【答案】1.作者通过描写途中所见的蓬草飘出汉家边塞,归雁飞人胡人天地的凄凉景象,借物喻人,抒发了自己被

排挤出胡廷的孤寂飘零之情。(意思对即可)

2.“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劲拔坚毅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的温暖苍茫之感。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

描绘出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而且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

[1题详解】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关键词;二、剖析诗词的思想

内容;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五、揭示其蕴含的哲理。此句要求从景与情的角

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描写了途中所见的蓬草飘出汉

家边塞、归雁飞人胡人天地的凄凉景象,实际上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

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地,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

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炼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

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

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一个“直”字,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

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在苍茫

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

然景象的描绘中。

[2020年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4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亚确的一项是()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被贬谪到西北边塞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

B.首联写了诗人轻车简从,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奔赴目的地。

C.颔联借蓬草和归雁自喻,既言事又写景,表达了诗人飘零之感。

D.颈联把广阔的自然景象同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尾联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LA

2.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解析】

【1题详解】A项错误,此诗时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2题详解】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意思是“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

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燕然: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这里代指前线。所以运用“窦宪大破匈奴

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2019年中考广西贺州卷】按要求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L广阔无壤的大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一轮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显

得又大又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思乡的情怀,也透露了被

15

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要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发挥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

描绘画面。诗句中描绘了边塞独有的美丽,其中的意象有“漠”“烟”“河”“落日”,景物的特点“大”“孤”“长”“直”“圆”等,

抓住景物的特点,描述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重点句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运用的修辞,注意重点

的诗句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诗句的意思“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北归大雁飞入胡人的云天”。作

者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抒写了诗人的漂泊感受,既抒发思乡情怀,也流露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真题演练(四)渡荆门送别

【山东省苗泽市成武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是一首—(诗的体裁),其中一个“—”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气

势。

2.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o

3.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

【答案】

1.五言律诗入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C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1)本诗一共八句,押韵,“游、楼、舟”押“ou”,判断是律诗;每句是五个字,

16

判断是五言律诗。2)江入大荒流: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入”动词,有动态感和画面感,写出江水奔腾

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首诗的第一联叙事,交代作者的行踪。第二联和第三联写景,描绘景色。第

四联抒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怜”“送”

等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诗故表达情感的是尾联。

[3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

万里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

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

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

故乡而不是送别故乡人,诗中并无故乡人的深情厚意。故C错误,选C。

【广东省茂名市直属学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从修辞角度谈谈你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怜”和“送”两个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江水留恋游子的感情,烘托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注意从修辞、内容、诗歌情感三个角度切入即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意

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怜”的意思是怜爱,是人所有的情感,所以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将江水拟人化,“怜”和“送”赋予江水以人的浓厚感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

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

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说一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妙在何处?

17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江水拟人化,一个“送”字赋予江水以人的浓厚感情,故乡水不远万里,依依不

舍送别远去的游子,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深深的依恋。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注意从修辞、内容、诗歌情感三个角度切入即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意

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怜”的意思是怜爱,是人所有的情感,所以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

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2019年中考天津卷】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山随平野尽”一句“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答案】D

【解析】诗人在尾联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

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所以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故答

案为D。

真题演练(五)钱塘湖春行

[2021•山东济宁市•九年级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18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仲春时节美丽景致的怀念之情。

B.首联通过写钱塘湖水面降低、白云与波浪相连接表现季节特点。

C.颔联和颈联选取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D.最后两句间接抒情,点明湖东景致不足称道,而白沙堤景致最美。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妙处。

【答案】1.C

2.“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解析】

1.A.“对钱塘湖仲春时节美丽景致的怀念之情”理解有误。由“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

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景物描写可知,这是初春的景象;”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接表达了对

钱塘湖初春时节美丽景致的喜爱赞美之情。

B.“水面降低”理解有误。诗中“水面初平”展现的是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的景象;

D.“间接抒情,点明湖东景致不足称道”理解有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

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这是直接抒发对湖东景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选Co

2.本题考查炼字。颔联中,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

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词着意描绘

出一幅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F硕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