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四川省历史高一上学期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中,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的思想家是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要求结合材料选出相吻合的选项。选项A,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其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修养方法,集中精力,静思存养,即“主敬”“致知”并重的修养方法,与题目材料“穷理不必向外探求”不符,故排除。选项B,朱熹,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他继承与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集大成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学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著作甚多,辑定《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与题目材料“穷理不必向外探求”不符,故排除。选项C,陆九渊,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心即理也”,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题目材料“穷理不必向外探求”相符,故正确。选项D,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明代心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的气一元论,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与题目材料“穷理不必向外探求”不符,故排除。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策问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还大力提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种种“异象”以“谴告”他。——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材料二汉武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这套制度既是对先秦制度总结,也是根据当时的现实需要,加强了监察制度,在地方设立十三刺史,使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同时汉武帝“外事四夷,内兴功利”的积极有为的政治方针,积极解决王国势力,在削弱王国势力的过程中加强集权。……亦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1)背景:汉初实行黄老之学,出现社会动荡的局面,需要一种思想来稳定社会秩序。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形成,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经过发展,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思想,更加适应统治需要。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供了理论支持。3、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统一与发展始终是这一时期历史的主流。为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秦汉两朝采取的相同措施是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实行郡县制D.创立科举制答案:C解析:A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而采取的极端手段,主要目的是禁锢人们的思想,而汉武帝并未采取此措施,故A项错误。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在思想领域采取的措施,而秦始皇在思想领域主要是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故B项错误。C项,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汉武帝继位后,逐步推行了“推恩令”等削藩措施,将汉初的诸侯王国地域缩小和势力削弱,基本解决了刘邦分封子弟同姓王国尾大不掉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秦汉两朝都实行了郡县制,有利于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隋朝以后各朝均沿用科举制,而秦汉时期还未创立科举制,故D项错误。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学等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以下选项中,与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特点不符的是A.体现时代特征B.吸收了外来文化的成果C.强调科技理论创新D.注重实用性答案:C解析: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北方民族融合加强,战争频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与军事、农业、历法等领域相关的科技发展尤为显著,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故A项与材料相符,但不符合题意。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等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华文化交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天文学中佛教的影响,故B项与材料相符,但不符合题意。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来说仍然是以实用为主,尚未形成系统的科技理论体系,也没有出现强调科技理论创新的明显趋势,故C项与材料不符,但符合题意。D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成果多涉及农业、手工业、军事等实际领域,体现了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的特点,故D项与材料相符,但不符合题意。5、下列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叙述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已经崩溃B.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地方实行郡县制C.唐朝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设节度使D.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增设内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选项A,春秋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虽然受到了冲击,但并未完全崩溃,分封制在战国时期才逐渐崩溃,宗法制则长期存在,故A项错误。选项B,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故B项正确。选项C,唐朝时期中央确实实行了三省六部制,但地方上节度使的设置是在安史之乱后,为了应对藩镇割据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并非唐朝一开始就设置的,故C项错误。选项D,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但内阁并不是作为中央行政机构而设立的,而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无实权,故D项错误。6、中国古代社会,“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又将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分给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宗法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分封制。选项A,世袭制是指权力或爵位等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传承的制度,材料中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虽然体现了权力的传承,但并未直接说明是世袭制,且世袭制并非材料所描述的政治制度本身,故A项错误。选项B,禅让制是古代中国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一种制度,即部落联盟首领在年老或无力管理部落事务时,将首领之位让给贤能之人,材料并未提及禅让制,故B项错误。选项C,分封制是周朝时期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材料中的“天子”将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再将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分给士,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这正是分封制的体现,故C项正确。选项D,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社会制度,强调血缘关系和宗族观念,与材料中的分封制有一定的联系,但宗法制本身并不涉及土地的分配和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等级关系,故D项错误。7、在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一过程最终完成于哪一朝代?()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选项A,唐朝时期虽然南方经济有所发展,但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故选项A错误。选项B,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超过北方,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故选项B正确。选项C,元朝时期,虽然南方经济持续发展,但元朝本身并未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故选项C错误。选项D,明朝时期,南方经济继续繁荣,但明朝同样不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朝代,故选项D错误。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B.历代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判断表述错误的选项。选项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首倡“重农抑商”政策,通过奖励耕织和限制商业活动来增强国力,故选项A表述正确。选项B,虽然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并非所有王朝都一直实行这一政策,如唐朝中后期和宋朝时期,商业经济得到了较为自由的发展,故选项B表述错误。选项C,“重农抑商”政策通过鼓励农业生产和限制商业活动,使得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源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从而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项C表述正确。选项D,“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项D表述正确。因此,关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历代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9、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请问下列哪项史实标志着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闭关锁国?()A.戚继光抗倭B.郑和下西洋C.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玄奘西行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选项A,戚继光抗倭是中国明朝时期的历史事件,戚继光领导明军在东南沿海地区抗击倭寇的侵袭,这体现了明朝的海洋意识和对外防御政策,但并未标志着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闭关锁国,故选项A与题意不符。选项B,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显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但并未体现对外政策的转变,故选项B与题意不符。选项C,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闭关锁国,故选项C与题意相符。选项D,玄奘西行是指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体现了唐朝的开放和对外交流的精神,但并未体现对外政策的转变,故选项D与题意不符。10、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他们收集到的资料中,与此主题不符的是()A.郑成功收复台湾B.戚继光抗倭C.雅克萨之战D.鸦片战争答案:D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与主题不符的选项。选项A,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明末清初时期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的历史事件,是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事件,选项A与材料主题相符。选项B,戚继光抗倭是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率领军队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历史事件,也是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事件,选项B与材料主题相符。选项C,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康熙年间清军为收复被沙俄侵占的雅克萨,保卫中国东北边疆,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也是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事件,选项C与材料主题相符。选项D,鸦片战争是清朝道光年间中国与英国因鸦片贸易而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不属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选项D与材料主题不符。因此,与“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主题不符的是:D.鸦片战争。11、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B.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C.荀子主张``仁政’’学说D.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选项。选项A,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思想,创立了儒家学说,故选项A正确。选项B,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以民为本,故选项B正确。选项C,荀子虽然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但他并没有主张“仁政”学说,而是强调“礼法”并重,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礼法来约束和教化,故选项C错误。选项D,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得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选项D正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12、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下列关于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艺的最高水平B.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超过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D.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民营手工业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且成就辉煌,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关于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选项A,官营手工业是指官府经营的手工业,其产品主要供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其产品不计成本,以优良的质地取胜,代表当时手工业技艺的最高水平,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B,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起,但直到明朝中叶以后,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超过官营手工业,因此选项B表述错误。选项C,家庭手工业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以织补缝纫,竹藤棕草编织和刺绣、农具制造等为主要内容,与农业相结合的一种手工业,其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D,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因此选项D正确。因此,关于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超过官营手工业。13、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下列中国古代史上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有①商鞅变法,奖励耕织②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③贞观之治,轻徭薄赋④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上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①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的措施,明显是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故①正确。②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令,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使他们有田可种,有地可依,这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②正确。③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农业生产,故③正确。④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在青黄不接时的借贷问题,它并不能直接促进农业的发展,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选项。14、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会议A.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B.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C.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D.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内容。选项A,1953年,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选项B,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B项正确。选项C,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指新中国的成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共八大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选项D,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是通过三大改造实现的,与中共八大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15、下列关于古代文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B.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C.古代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D.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古代文明表述不正确的选项。选项A,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发明的文字,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是最早的字母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3500年,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故A项表述正确。选项B,《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故B项表述正确。选项C,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因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该种数字最终被国际通用的关键节点,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但实际上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的,故C项表述错误。选项D,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渊源。西方有记载的文学、艺术、科技、宗教都是从古代希腊开始的,故D项表述正确。因此,关于古代文明表述不正确的是:C.古代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16、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有区别地对待知识分子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树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和西汉的文化政策。选项A,虽然“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行动,但两者的主要目的并非单纯地压制知识分子。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全面打压知识分子,而是选择性地推崇儒学,故A项错误。选项B,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是全面打压除儒学以外的其他学派,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选择性地推崇儒学,但这并不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它们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统治,故B项错误。选项C,无论是秦朝的“焚书坑儒”还是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的专制统治。秦朝通过焚毁诗书、坑杀儒生来消除思想上的异见,从而巩固皇帝的权威;西汉则通过推崇儒学,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选项D,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实树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但“焚书坑儒”则是全面打压儒学和其他学派,并没有树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且这不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故D项错误。因此,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时期,齐国出现了两位重要的思想家——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人的道德败坏是后天的环境影响所造成的。他提倡“仁政”,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回归本性,达到社会的和谐。荀子则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礼法和教育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从而维持社会的秩序。材料二西汉初期,儒家思想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并发展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根据材料一,概述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主要异同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期儒家思想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并说明儒家思想后来为什么能发展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答案: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主要异同点如下:相同点:都重视礼法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礼法和教育是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不同点: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回归本性;而荀子则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礼法和教育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西汉初期儒家思想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其次,经过秦朝的“焚书坑儒”,儒学遭受重创,汉初统治者重视黄老之学,轻视儒学;此外,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急需思想统一,儒家思想被选作改造后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后来能发展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后,吸收了法家、道家等学派的思想,更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同时,汉武帝重用儒生,推广儒学教育,设太学,将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这也为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奠定了基础。第二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这一政策规定,诸侯王死后,其王位和封地由其嫡长子继承,同时其他子弟可以在王国范围内分得一块土地作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材料二:唐朝初期,唐太宗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均田制规定,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赋税和服徭役。租庸调制则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制度,规定农民每年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租(粮食)、庸(劳役)和调(绢帛等)。问题:根据材料一,简述汉武帝“推恩令”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初期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作用。答案:汉武帝“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诸侯王死后,其王位和封地由其嫡长子继承,同时其他子弟也可以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土地作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唐朝初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巩固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均田制通过分配土地给农民耕种,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来源,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租庸调制则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制度,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两个制度的实施,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析:“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该政策通过让诸侯王的子弟也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土地,从而分散了诸侯王的权力,避免了诸侯王势力的过度集中。这样,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是唐朝初期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的两项重要制度。均田制通过分配土地给农民,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来源。租庸调制则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制度,它通过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两个制度的实施,为唐朝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三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历史上,从秦朝开始,就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行政体系。汉朝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实行了郡国并行制,但随后出现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二:唐朝时期,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设立了道、州、县三级制。安史之乱后,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唐朝开始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宋朝建立后,为了吸取唐朝的教训,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并设立了路、州、县三级行政机构,同时设置了通判等官职来监督地方官员。(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至汉武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趋势。(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和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主要差异,并说明宋朝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答案:(1)秦朝至汉武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朝初期实行了郡国并行制,但随后出现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2)唐朝和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主要差异在于唐朝设置了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宋朝则设立了路、州、县三级行政机构,并设置了通判等官职来监督地方官员。宋朝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解析:(1)本题考查秦朝至汉武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趋势。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代以郡县制,这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朝初期实行了郡国并行制,但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导致了“七国之乱”的发生。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采取了“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秦朝至汉武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含药物的漱口剂产品供应链分析
- 装有测量传感器的健身圈项目营销计划书
- 云计算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磁带消磁装置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花园水管用洒水枪商业机会挖掘与战略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冷媒秤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绘图用丁字尺项目营销计划书
- 冷藏展示柜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医用南美牛奶菜的干皮产品供应链分析
- 传真通信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房地产项目投资成本测算参考表
- 大学英语四级改错题12篇
- 摩托车车架的焊接
- 防火封堵设计说明及施工大样图
- 旁站监理记录(高区空调)
- 婴幼儿大脑发育第一ppt课件
-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 外研(一起)五年级上册期中模拟测试英语试卷(附答案)
- 钢材质量检验工中级资料
- 最新高压软管接头介绍
- 钢芯铝绞线参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