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专业技术设计书_第1页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专业技术设计书_第2页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专业技术设计书_第3页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专业技术设计书_第4页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专业技术设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

专业技术设计书

二o一一年五月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

专业技术设计书

审批单位:编写单位:

审批意见:编写者:

编写日期:年月日

审批者:审核者:

审批日期:年月日审核日期:年月日

目录

概况..................................................................1

1项目来源.......................................................1

2项目工作容.....................................................1

第一部分航空摄影测量..................................................3

3航测概述.......................................................3

3.1项目主要容...................................................3

4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的资料情况...............................3

4.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3

4.2已有资料情况.................................................4

5引用文件.......................................................4

6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6

6.1产品规格....................................................6

6.2分幅及编号..................................................6

6.3图名选取及图幅整饰..........................................6

6.4数据格式及命名..............................................7

6.5航测主要技术指标.............................................7

7航测技术路线、作业方法和流程...................................8

7.1成图基本方法................................................8

7.2作业;赧呈图..................................................9

8航测控制测量...................................................9

8.1基础控制测量.................................................9

8.2像片控制测量...............................................10

9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电算加密)..................................15

9.1工作;赧呈...................................................15

9.2资料准备...................................................15

9.3数字影像数据的处理.........................................15

9.4航线拼接...................................................16

9.5相对定向...................................................16

9.6选择加密点.................................................18

9.7区域网平差与绝对定向.......................................19

10外业调绘......................................................20

10.1一般规定..................................................20

10.2调绘容....................................................21

11航测数据采集与编辑............................................26

11.1基本原则..................................................26

11.2采集容....................................................27

11.3图幅接边..................................................32

12数字高程模型(DEM)采集........................................33

12.1基本要求..................................................33

12.2DEM的制作流程...........................................33

12.3DEM的检查...............................................37

12.4提交成果..................................................37

13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制作.....................................37

13.1基本要求..................................................37

13.2DOM制作流程.............................................38

14DLG数据入库.................................................41

14.1数据格式及命名............................................41

14.2空间数据库产品的数据处理原则..............................41

14.3数据分层及属性结构........................................42

15质量保证体系..................................................44

16上交资料......................................................44

16.1上交资料清单..............................................44

16.2上交资料文件放置目录......................................45

第二部分公共地理框架数据............................................47

17平台数据集主要容及任务........................................47

17.1数字线划图(DLG).....................................47

17.2数字正射影像图(DOM)..................................47

17.3数字高程模型(DEM).....................................47

17.4元数据....................................................48

18已有资料情况..................................................48

19引用文件......................................................48

20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49

20.1产品规格..................................................49

20.2数据格式及命名............................................49

21技术路线、作业方法和流程......................................50

21.1作业福呈图................................................50

21.2数据提取..................................................50

21.3地名地址数据扩充..........................................56

21.4数据重组..................................................57

22质量保证体系..................................................66

23上交资料......................................................67

23.1上交资料清单..............................................67

第三部分专题数据库...................................................68

24专题数据建设概况..............................................68

24.1项目围....................................................68

25已有资料情况..................................................68

26作业依据......................................................68

27技术流程......................................................68

28三维建模技术要求..............................................70

28.1坐标系统..................................................70

28.2建模类型..................................................71

28.3建筑物建模技术要求........................................71

28.4地形模型技术要求..........................................74

28.5后期处理..................................................74

28.6数据分块..................................................75

28.7数据命名规则..............................................75

29翳数据......................................................75

29.1数据采集围................................................76

29.2基本要求..................................................76

30三维模型质量控制..............................................76

30.1底图数据的比对及处理......................................76

30.2业模型制作及贴图质量控制..................................77

30.3地形数据质量控制..........................................77

31成果检查验收..................................................78

32成果资料上交..................................................78

附件.................................................................79

附件1数字****1:2000DOM、DEM、DLG围图.....................79

附件3地址分类代码表...........................................85

附件4城市三维建模围...........................................96

概况

1项目来源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来源于国家测绘局开展的数字城市建设推广工作。

项目由****市人民政府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项目建设申请,经可行性研究后,由省国土

资源厅向国家测绘局提出立项申请,国家测绘局于2010年6月以国测国发[2010]22

号文件《关于将呼和浩特等6城市列入2010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广计划的

批复》进行了立项审批。项目将采用国家测绘局制定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

点技术大纲(试行)》,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紧密结合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和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建立统一、权威的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

2010年12月21日,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程设计书通过组织的专家组评

审,2011年3月28日,省国土资源厅以“湘国土资办函[2011]35号”文批复工程设

计书。工程设计书批复后,****市国土资源局立即启动项目的实际性建设,2011年5

月12日,****市国土资源局委托招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就项目数据集建设部分进行国

公开招标,省中标并承担本项目工作及相关服务。

2项目工作容

根据项目招标文件及合同要求,本项目主要工作容如下:

序号项目容单位蜘

1航空摄影0.2m分辨率真彩色航空摄影平方公里1400

1:2000像片联测平方公里1400

1:2000像片调绘平方公里500

2航空摄影测量

航片12000DLG成图平方公里500

航片1:2000DEM、DOM平方公里1400

1:500DLG平方公里310

公共地理框架1:2000DLG(含1:500DLG)平方公里810

3数据处理、整合、1:10000DEM、DLG、DOM平方公里11242

集成、建库地名地址数据(城镇)平方公里250

地名地址数据(农村)平方公里10940

城市中心区三维立体图模型平方公里10

4专题数据库

主要街道街景公里80

项目容中"0.2m分辨率真彩色航空摄影"根据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要求统一

进行航摄,航摄工作已于2010年12月完成。

在项目设计书的总体框架下,为规作业,统一技术要求,保证测绘产品质量符合相

应的技术标准,根据国家有关技术规,结合****市的实际情况,编制本专业技术设计书。

本专业技术设计书从航空摄影测量、公共地理框架数据、专题数据库三个部分进行详细

设计。

第一部分航空摄影测量

3航测概述

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数字****地理空间框架

项目总体建设要求,于2010年10月~12月对市区及周边地区1400平方公里围开展

了真彩色航空摄影。摄区位于****市县部分乡镇,航摄围为东经,北纬。本项目在市区

及周边地区1400平方公里围开展1:2000DLG、DEM、DOM生产。

3.1项目主要容

1、1:2000航摄像片控制点连测1400平方公里。

2、1:2000地物、地貌调绘(室外综合判调法)500平方公里。

3、1:2000数字线划地形图(DLG)生产(航测成图)500平方公里。

4、1:2000航片数字高程模型(DEM)生产1400平方公里。

5、1:2000航片数字正射影像图(立体纠正DOM)生产1400平方公里。

6、1:2000数字线划地形图(DLG)建库500平方公里。

项目容具体围见"附件1数字****地理空间框架1:2000围图”。

4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的资料情况

4.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是一个开放宜居城市,是全国绿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作为

移民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具有“五湖四海、开放包容”的特点。****是全国优秀旅游城

市,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以“古、红、绿”为特色的旅游品牌。

4.2已有资料情况

421控制点资料

1、2004~2006年省水准面精化项目布设的A、B、(:级GPS点。

2、2004~2006年省水准面精化项目布设的I、IID等水准点。

3、****市水准面精化项目布设的D级GPS点及II等水准点。

4、****市1:500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项目布设的E级GPS点及一、二级导线点

成果。

以上各级控制成果可作为本次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控制成果。

4.2.2地形图资料

省测绘局测绘的1:10000地形图可作为设计用图。

4.2.3航摄资料

航摄资料由航遥信息技术摄影。摄区名称为****,摄区代号为1001,摄影于2010

年10月~2010年12月,采用POS辅助UCXp数码相机进行数码航空摄影,摄影焦

距为100.50mm,为东西向真彩色摄影,像幅约103.86mmx67.86mm,地面分辨率

优于20cm;数据格式为*.TIF。

像片航向重叠围数码部分为70%~80%,旁向重叠围数码部分为35%~70%,像

片最大旋偏角数码部分为15。其航线像片结合图见航摄资料"****市航空摄影航线像片

接合图"。

航摄资料已通过鉴定,成果合格,可供后续工序使用。

5引用文件

1、GB/T6962-2005《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

2、GB/T7930-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业规》

3、GB/T7931-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景?测量夕卜业规》

4、GB/T23236-2009《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

5、GB/T15967-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

6、CHT9008.1-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线划图》

7、CHT9008.2-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高程模

型》

8、CHT9008.3-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正射影

像图》

9、GB/T17158-2008《摄影测量数字测图记录格式》

10、GB/T18315《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11、GB/T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12、GB/T17941-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

13、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

14、GB/T18316-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15、CH/T1018-2009《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查与数据认定》

16、GB/T19710-2005《地理信息元数据》

17、GB/T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18、GB/T20258.1-2007《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19、本项目专业技术设计书

本设计书中规定了的技术要求以设计书相应条款为准,设计书中没有规定的则以相

应的标准为准。

6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6.1产品规格

6.1.1投影、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任意带),中央子午线为113°08'。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6.1.2DLG基本等高距

1:2000地形图(DLG)基本等高距为2米。

6.2分幅及编号

采用标准分幅,图幅尺寸为50cmx50cm,采用图廓西南角坐标公里数编号,X坐

标公里数在前,Y坐标公里数在后,小数点前取2位,小数点后取1位,中间连以短线。

例如:图幅西南角的坐标为、,则该图幅的图号为:

283800055600038.0-56.0o

6.3图名选取及图幅整饰

6.3.1图名选取

图名一般选用图幅较大较突出的村名、地名、山名、单位名称或企业名称。街名、

道路名、河流名不能作为图名。当图名选取有困难时,也可不注图名仅注图号。

6.3.2图幅整饰

图幅整饰以图号填写接图表,测绘单位并排标注:****市国土资源局、****市测绘

局;图幅右上角注"秘密",地形图图幅左下角逐行标注:****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

基准,等高距为2米;GB/T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

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2010年10月航摄,2011年10月航测成图。

6.4数据格式及命名

地形图数据以AutoCAD2004版的DWG格式存放,并符合南方CASS2008相关

要求,文件名保持与图幅号一致。图形数据的存储以图幅为单位,一幅图设一个文件,

地形图文件名以图幅号命名,如图号为38.0-56.0的1:2000地形图,文件名为

38.0-56.0.dwgo

6.5航测主要技术指标

6.5.1精度要求

1、像控点对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和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表1的规定。

表1像控点平面和高程中误差

成图比例尺1:2000

地形类别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

平面中误差(m)0.240.240.320.32

高程中误差(m)0.10.10.20.2

2、业加密点和图上地物点对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得大于表2的规

定。

表2业加密点和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

成图比例尺1:2000

地形类别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

加密点0.71.0

平面中误差(m)

地物点1.21.6

3、业加密点、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对附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表3

的规定。

表3业加密点、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高程中误差

成图比例尺1:2000

地形类别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

必口密点-0.350.81.2

高程

高程注记点0.20.51.21.5

中误差

1.52.0

(m)等高线0.250.7

(地形变换点)(地形变换点)

3、特殊困难地区(大面积的森林、阴影、沼泽等)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按表2相

应地形类别放宽0.5倍,高程中误差按表3相应地形类别放宽0.5倍。

4、本技术设计取两倍中误差为最大误差。

7航测技术路线、作业方法和流程

7.1成图基本方法

首先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立体建模,生成DEM、DOM,采用航测数字化"

业定位、外业定性”的作业方法,先业判读、采编地形要素,再将DLG套合正射影像

激光出片,由外业现场检核和调查(包括补测航摄后至外业调绘期间新增的地物),再由

业修改和补充采集,最后根据技术要求编辑成图。

7.2作业流程图

航空摄影

8航测控制测量

8.1基础控制测量

以下已有成果可作为基础控制成果使用:

1、2004~2006年省水准面精化项目布设的A、B、(:级GPS点。

2、2004~2006年省水准面精化项目布设的I、IID等水准点。

3、****市水准面精化项目布设的D级GPS点及II等水准点。

4、****市1:500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项目布设的E级GPS点及一、二级导线点

成果。

8.2像片控制测量

821像控点的布设

8.2.1.1像控点选点条件

1、选用的像控点点位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刺和立体量测。当目标与其他像片

条件发生矛盾时,应着重考虑目标条件。

2、布设的控制点宜能公用,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围。

3、像控点距离像片上各类标志应大于1mm,距像片边缘不得小于1.5cm。

4、像控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大于4.5cm;当旁向重叠

过大时,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别布点;旁向重叠较小使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可

分别布点,此时控制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一般应小于1cm,困难时不应大于2cm。

5、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它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区域网四周控制点

应布设在图廓线4mm以外。

6、航区或航摄分区接合处,像控点应布设在航线重叠接合处,邻区尽量公用。不

能满足公用要求时,应分别布点。

5、航线两端的控制点左右偏离不大于半条基线。

8.2.1.2像控点的布设原则

1、像控点采用区域网法、单航线法和像主点落水标准点位落水布点方法进行布点,

区域网法布点优先。

2、像控点的分区原则

(1)、像控点分区要尽量规则,不同类型摄影像片要分别划区;为了合理减少像控点

数量,可以大区套小区,也可以使相邻区域公用半个区或公用某一部分。各分区要依次

编号,不能重号或漏号。

(2)、在同一区域网有不同的地形类别时,该区域网按精度要求较高的地形类别的

布点方案布点。相邻的、不同地形类别的区域网图幅的像控点布设要高精度满幅。

(3)、区域网四周的像控点要能控制测绘面积,当相邻区域接边处的像控点不能公用

分别布点时,应尽量使各自的控制围相互之间有少量的重叠。控制不能有漏洞。

8.2.1.3像控点布设方法

1.区域网平高点按周边8点法布设。其旁向跨度为6条航线;航向跨度不超过10

条基线,

2.高山区和特殊困难地区,可按上述要求适当放宽。

3.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应在凸出处布平高点,凹进处

布高程点,当凹角点与凸出点之间距离超过4条基线时,在凹角处应布设平高点。

8.2.1.4特殊情况的布点

L航摄区域接合处的布点

航区或航摄分区接合处,控制点应布设在航线重叠接合处,邻区尽量公用。不能满

足公用要求时,应分别布点。

2、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

点位落水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点位落水(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无

明显地物),落水围的大小和位置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

(2)、像主点2cm围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三片重叠围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

对应全野外布点。

(3)、定向点的标准位置附近为落水区,在离开方位线4cm以外的航向三片重叠围

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

8.2.2像控点的判刺

1、野外控制点应以判点为主,刺点为辅。

2、平面控制点的实地判点精度为图上0.1mm,点位目标应选在影像清晰的明显地

物上,直选在交角良好的细小线状地物交点、明显地物折角顶点、影像小于图上0.1mm

的点状地物中心。弧形地物及阴影等不应选作点位目标。

3、高程控制点的点位目标应选在高程变化较小的地方。

4、平高控制点的点位目标应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对点位目标的要求。

5、控制点与基准面在不同平面时,应标注比高,量注至0.1m;当点位周围不等高

时,应标注比高量注的位置。

6、剌点者,检查者均应签名。

8.2.3像控点的整饰

L三角点、埋石点、平高点或平面点的刺点片,在像片正面以直径为7mm的红

色圆形整饰;水准点或高程点的刺点片以直径7mm的绿色圆形整饰,水准点在圆加绘

不相交的斜十字形。点名、点号及高程用红色分式注记,分子为点名或点号,分母为高

程。

2、像片的反面应以相应的符号标出点位,注上点名或点号,应绘局部放大的详细

点位略图,简要说明刺点位置和比高。说明文字应简练、确切,点位图、说明、刺孔三

者应一致。像片反面整饰一律用铅笔(略图可打印粘贴),符号的形状及大小与正面相

同。

3、控制像片仅整饰刺点片;航线间公用的点应在邻航线的主片上转标,并应注上

点号和说明刺在哪一片上。当借用相邻测区的像片控制点时,应转刺并按规定整饰,转

刺的点位应加注邻幅图号及原刺点片号。

4、刺点者、转刺者、检查者均应在像片反面签名。

8.2.4像控点的编号

1、基础控制点使用原编号。

2、像片控制点编号规则为:"代码"(平高点P,高程点G)+"3位流水号”。

8.2.5像控点测量

8.2.5.1平面测量

1.像控点测量采用HNCORS系统、GPS静态或快速静态作业模式。

2.像控点测量的GPS网起算点应为E级以上GPS点,起算点个数不得少于3个。

3.选刺的像控点除满足像片条件外,应尽量选在开阔,易于接收卫星信号的地方。

4.GPS观测前应预报星历,选择最佳观测时间。观测时应认真填写观测手簿。

8.2.5.2高程测量

本测区有水准面精化成果,如验证无误,可直接应用于像控点高程测量。

水准精化成果的验证,可采用与联测测区已有各等级控制点或采用等外水准测量。

应用水准精化成果以似水准面插值软件解算正常高时,坐标以WGS-84为参考椭

球面,选用ITRF97为参考框架,同区域高精度GPS网成果基准相一致。似水准面为

1985国家高程基准。在应用该似水准面把高转换为正常高时,GPS网的成果必须以区

域高精度GPS网成果为起算,坐标以WGS-84为参考椭球面,而不能选用其它参考椭

球(如IAG-75'转换后的正常高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8.2.5.3GPS像控网观测技术规定

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符合表4的规定。

表4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作业模式快速静态静态

同步观测接收机数>3>3

卫星高度角>15°>150

有效观测卫星数>5>4

观测时段数一个时段一个时段

物页:>15min

时段长度(min)>40min

双频:>10min

数据采样间隙(s)5-1510-30

PDOP<6<6

天线高量取(至cm)观测前后各量一次取中数观测前后各量一次取中数

2.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GPS网主要技术要求

固定误差比例误差系数同步环全长相对闭

基线方差比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a(mm)b(ppm)合差(ppm)

3.0<10<0151/10000

3.GPS像控点测量采用边点混合联接方式。网联测五秒以上等级点不少于3个,联

测的起算点要求分布均匀,所构图形尽量包含所有像控点。

4.当实行分区作业时,相邻分区间至少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公共点的两次

成果之差最大不得大于V2倍中误差。

9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电算加密)

9.1工作流程

线

影像

航片

据类

-----------数码----------

9.2资料准备

921控制测量成果

测区基础控制测量和像片控制测量的全部成果及技术资料。

9.2.2航摄资料

1.航摄数字影像数据;

2.测区航摄略图,包括航摄分区划分、航线分布、图幅分幅;

3.测区影像接合图;

4航摄仪鉴定表;

5.航摄质量验收报告;

6.其他有关资料。

9.3数字影像数据的处理

根据需要,对数字影像进行图像处理。

1.根据成图的目的及用途,对原始数字影像重叠过大的进行抽片处理。

2.当原始数字影像分辩率高于成图比例尺要求的分辩率时,可对原始数字影像进行

压缩处理。

9.4航线拼接

在相邻的航线之间选择、测量同名点确定相邻航线的相互位置关系。

9.4.1技术要求

1.普通航线应满足以下要求:

相邻航线之间最少选2个同名点,宜转刺在首尾;

航线较长时,在中间均匀加刺1个或多个点,宜每隔10~12像片选1点。

航带间航偏角变化较大的航带,应可能多的选取同名点。

2.交叉航线,在两个航线组的公共区域,人工转刺至少3个同名点,且不应分布在

一条直线上。

3.同名点不能过于接近影像的边缘,在同一航带最少两底重叠。

4.每像片航向、旁向均应有同名点。

9.4.2作业要求

1.在航线两端尽可能多选点,以提高航线间自动转点能力。

2.同名点应尽量精确对点,确保是同名点位。

3.将难以准确切准以及纹理差的同名点编辑到影像纹理清晰,能够准确匹配的点位。

9.5相对定向

在区域网围按航线依次进行相对定向建立立体像对模型,通过连接点实现航线以及

航线之间的模型连接。主要工作包括相对定向,连接点选点、转点、量测,检查点的选

点、量测。

9.5.1技术要求

1.相对定向精度不应大于表6规定。

表6相对定向精度

连接点上下视差中误差连接点上下视差最大残差

地形类别

mmmm

扫描数字化航摄影像0.01mm(l/2像素)0.02mm(l像素)

数码航摄仪获取影像1/3像素2/3像素

2.扫描数字化航摄影像模型连接较差限值按如下公式计算。

AS=0.06x,〃像xlO”

xf.,

AZ=0.04x-^^-xlO_3

b

式中△S-平面位置较差,单位为米(m);

△Z-高程较差,单位为米(m);

ma像片比例尺分母

fk-航摄仪焦距,单位为毫米(mm);

b—像片基线长度,单位为毫米(mm)。

数码航摄影像模型连接较差限值一般取上述公式相应计算值的1/2。

经计算,本测区模型连接较差限值不应大于表7规定。

表7模型连接较差限值

平面位置较差(/S)高程较差(国

像片类型

mm

数码0.120.16

3.连接点不局限于标准点位点。

4.每个标准点位宜选择3个以上点以有效探测粗差提高区域网连接强度。

5.连接点T殳情况下应均匀分布。

6.残余视差应配赋合理。

9.5.2作业要求

1.自动相对定向失败或误差超限,则应进行人工相对定向。

2.人工相对定向,一般在标准点位选取明显地物点作为定向点,放大状态下对左右

影像人工微调精确对点,完成后进行相对定向计算,检查结果,如有误差超限,应修测

或重测,再重新相对定向。

3.模型之间的连接点宜自动进行选点、转点、量测,实现航线及航线之间的模型连

接,如连接失败或误差超限,无法自动进行则应进行人工模型连接或编辑。

4.标准点位落水时,在非标准点位有效区域存在较多满足精度的连接点时,可以不

做人工处理。

5.人工模型连接或编辑,在标准连接点位进行检查,如果缺点则补点,如果误差超

限则补测是或剔除,再重新进行模型连接。

9.6选择加密点

量测像控点,采用平差的方法检测连接点、像控点的粗差,根据平差结果剔除或修

测粗差点,从连接点中挑选和确认加密点。

961技术要求

1.像控点坐标量测误差不应大于0.002mm。

2.每个标准点位宜选择3个加密点。

3.加密点的编号规则为:"代码"(平高点P,高程点G)+"4位流水号",流水号从

1000起编。

9.6.2作业要求

1.对外业提交的像控点(包括外业检查点),应对照野外控制片/影像上的点位位置、

点位说明和点位略图,进行辩认和量测;采用替换、反复平差计算的方法,确定可靠的

外业像控点。

2.采用平差方法对连接点、像控点进行自动粗差检测,剔除或修测检测的粗差点。

3.从连接点中挑选精度最高的点作为加密点。

9.7区域网平差与绝对定向

单个区域网平差,相邻区域网加密点接边,全部区域网整体平差。

9.7.1技术要求

1.加密点的精度不应大于表8规定。

表8加密点对附近野外控制点平面位置与高程中误差

成图平面位置中误差(米)高程中误差(米)

比例尺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

1:20000.70.71.01.0-0.350.81.2

2.加密点的精度按区域网进行估算,估算公式如下:

町=±I£(A,A)/N吗=±、归(44)/3”

mi:加密点中误差,单位为米(m);

m2:加密点(公共点)中误差,单位为米(m);

△:多余野外像控点的不符值,单位为米(m);

d:相邻航线、区域网之间公共点较差,单位为米(m);

n:参与评定精度的点数。

3.绝对定向后,基本定向点、多余控制点、网间公共点、航线间公共点精度要求如

下:

Q).基本定向点残差限值为加密点中误差的0.75倍;

⑵多余控制点不符值为加密点中误差的1.0倍;

(3).区域网间公共点较差限值为加密点中误差的2.0倍;

⑷.区域网相邻航线间公共点较差限值为模型连接较差限值的V2倍。

4.自由图边在图廓线以外应有加密点。

5.较大的江河湖泊水网地段,宜按摄影时期水文资料直接参与平差。

6.加密接边应满足如下要求:

(1).同比例尺、同地形类别像片、航线、区域网之间的公共点接边,平面和高程较

差不大于11.2.3的规定,取中数作为最后使用值。

(2).同比例尺不同地形类别加密接边时,平面位置较差(单位为米)不大于0.8倍的

测图比例尺分母,高程较差不大于表2规定的加密点高程中误差之和;将实际较差按中

误差的比例进行配赋作为平面和高程的最后使用值;

(3).不同比例尺接边,平面位置较差不大于表2规定的加密点中误差之和,高程较

差的规定同(2).;将实际较差按中误差的比例进行配赋作为平面和高程的最后使用值;

(4).与已成图或出版图接边,当较差小于上述规定限差的二分之一时以已成图或出

版图为准;当较差大于上述规定限差二分之一,但小于规定限差时,应取中数作为最后

使用值;超限时,要认真检查原因,确系已成图或出版图错误,直接采用当前成果,在

图历表中说明。

10外业调绘

10.1一般规定

1.像片调绘采用全要素室外综合判调法。采取先室判读,采集,再套合DOM回放

出图后野外检核和补充调查,再室修改和采集的方法。

2.像片上各种明显的、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可只作性质、数量说明,其位置、形

状应以业立体模型为准。

3.影像模糊地物、被阴影遮盖的地物,可在调绘像片上进行补调,补调方法可采用

以明显地物点为起始点的交会法或截距法,补调的地物应在调绘像片上标明与明显地物

点相关的距离。需补调的地物较多时,应把围圈出并加注说明,待业成图后再用传统测

量方法补测。航摄后拆除的建筑物,应在像片上用红色“x“划去,围较大时应加注说明。

4.路堤、路堑、陡坎、斜坡、陡岸和梯田坎等,当其图上长度大于10mm和比高大

于1m时应表示;当比高大于2m时应适当量注比高。比高小于3m时应量注至0.1,

大于3m时应量注至整米。

5.调绘容整饰应按图式符号规定执行,外业调绘容统一用线宽小于0.2mm的红色

签字笔清绘在回放图上。

6.调绘者、接边者、检查者应在调绘像片上签名,并注明日期。

10.2调绘容

调绘时应同时参照11.2条款。

10.2.1测量控制点

测量控制点在调绘片上不表示,由业展绘。

10.2.2水系

1.河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