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36/04/wKhkGWbOK9SALpjKAABlrdazS_c906.jpg)
![中医护理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36/04/wKhkGWbOK9SALpjKAABlrdazS_c9062.jpg)
![中医护理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36/04/wKhkGWbOK9SALpjKAABlrdazS_c9063.jpg)
![中医护理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36/04/wKhkGWbOK9SALpjKAABlrdazS_c9064.jpg)
![中医护理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36/04/wKhkGWbOK9SALpjKAABlrdazS_c90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护理教案
授课班级:2011级护理专业
授课教师:陈达福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第一章中医护理导论
课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
题
二、中医护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授课时1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
教学方法
数件
教
1了解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
学
2了解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目
的
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
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属于自然
教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
产物。
2阐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
3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学(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社会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
体观察;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
(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大体年代;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难经》、《本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意义。
过4以朝代为线索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③孙思邈
《千金方》。
(2)宋金元时期:①陈言《三因方》;②钱乙《小儿药证直诀》;③金元四大
程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
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
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3)明清时期:①张介宾(景岳)、赵养葵(献可)等的命门学说;②吴又
可(有性)、叶桂(香岩,天士)、薛雪(生白,一瓢)、吴墉(鞠通)等的温病学
说。
(4)近代与现代提出的新观点:如中西汇通等。
5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重
1重点: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②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创
点
新;③明清命门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新理论。
难
2难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点
的一个整体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
思
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考
题3思考题: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标志是什么?②金元四大家的
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③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④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
2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导论
课
三、中医护理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题
四、中医护理基础的主要内容
授课时1斯X士、土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数
教1掌握中医护理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学
2了解中医护理基础的主要内容。
目
的
1阐述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1)阐释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病理上、诊治上的整体性。
教(2)阐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
防治的影响。
(3)阐释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与疾病防治的
关系。
学2阐述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指出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过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
②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阐释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涵义,指出中
医治病着眼于证的异同。
程(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①辨病论治的由来;②“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
的临床诊治原则。
3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简介。
重1重点: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②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
点
概念。
难
2难点:①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
点
体观”两个方面来阐释;②证的基本概念
思
3思考题: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
考
题②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③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3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课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哲学基础
题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授课时2助。七、土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数
教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学
2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目
掌握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运
的3
动规律和形式。
1简述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
2阐释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涵义;阴阳概念的内涵及来源。
教3阐述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性、相对性和绝对
性
4阐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⑴阴阳对立的涵义:①相反,斗争;②制约,压制;③排斥,格拒。
学⑵阴阳互根与互用的含义:①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
与热等。互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②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
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
⑶阴阳交感与互藏的涵义与关系:①阴阳互藏说明阴阳双方中的一方都寓含
过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阴阳交感的内在动力根源,也是阴阳消长与
转化的内在根据。②阴阳交感: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会,相错相荡,氤氯化物。
机理:阴阳互藏,阴升阳降:阴中有阳故能在阳的鼓动下而上升,阳中有阴故能
阴的牵制下而下降。
程⑷阴阳消长的含义及形式及其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
的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
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
⑸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①形式:渐变,突变;②内在
依据:阴阳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阴中有阴;③条件:阴阳消长:或随阴阳消
长而转化,或在阴阳消长变化到一定程度时产生。
重
1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重点:阴阳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
点
长、转化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难
2难点: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
点
问题必须讲清,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阴阳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思
思考题:①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阴阳互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
考3
说明之。③阴阳交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④阴阳互藏的涵义及其意义各是什么?
题
⑤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些?⑥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⑦阴阳对立的涵
义是什么?
4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哲学基础
课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题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授课时2切4七、土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数
教1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
目
3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
的
1介绍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概括人体
的生理功能;(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5)用于疾病的
防治。
2阐述五行的概念及特性:
教(1)五行的涵义:①五方;②五材;③五星;④五种元素;⑤五气(六气);
⑥五种特性。
(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稽;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阐述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学(1)依据:五行特性。(2)方法:类比(取象比类);演绎(推演络绎;(3)
五行归类表。
4阐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生克: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举例说明;相克的概念、次
过序、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举例说明。
(2)五行制化与胜复:制化的概念、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胜复的
概念、规律(有胜则复),举例。
(3)五行乘侮:相乘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相侮的概念、次序和原因,
程举例。
(4)五行母子相及:母病及子:母能令子虚及其举例;子病及母:子盛致母
实、子盛致母虚、子虚致母虚及其举例。
重1重点: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
点
2难点:①五行的内涵: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是说明事物的特性和相
难
互关系的解释性模型。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类比和演绎)。
点
3思考题:①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治疗
思
方法?①五行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五行的特性是什么?③事物的五行归类的依
考
题据和方法是什么?
5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哲学基础
课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题
授课时2斯x士、土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数
教
学
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则方面的应用。
目
的
1简述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②说明五脏之间
的关系。
(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①相生关系的传变;②相克关系的传变;
教③五脏病变的传变模式。
(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①诊病;②辨逆顺。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①指导脏腑用药;②控制疾病传变;③确
定治则治法: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
学情志相胜疗法等。
过
程
重
1重点: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
点
2难点:①相生与相克关系的传变。②佐金平木、补火生土等法的正确表述。
难
3思考题:①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②怎样用五行
点
学说说明五脏病理的传变?③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
思
述之。④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述之。
考
题
6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
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课题第一节脏腑——藏象学说概述
授课时数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
学
1掌握藏象的概念;
目
2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的
4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1阐释藏象的基本概念: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生理病理
征象及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现象。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
教2介绍藏象学说的形成:
(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学(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3阐述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过(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4列表比较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
程
重1重点:①藏象的基本概念;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点
2难点:藏象的基本概念。
难
3思考题:①藏象与藏象学说的概念各是什么?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在形态
点
与生理功能上有何特点?③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
思
考
题
7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
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课题第一节:脏腑•五脏——心(附:心包络)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学
2掌握心的生理特性
目
3掌握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的
4了解心包络
1阐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①心主血与心主脉的涵义:主血包括运血和生血;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
教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
②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2)藏神:
学①涵义:主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②为什么藏神的脏是心而不是脑?
③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意义。
过2简述心的生理特性:通明,即心之血脉宜通,心神当明。
3简述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程(2)心在窍为舌。
(3)心在志为喜;
(4)心在液为汗;
(5)心气通于夏。
4简介心包络。
重1重点: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要条件;②心藏神的概念及心为
点
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意义。
难
2难点:①藏神的脏为何是心而不是脑;②心所藏之神的涵义,是人体广义
点
之神,即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或总体现,还是狭义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识、
思
思维、情感活动?③心在液为汗的机理,即汗出与心血和心神的关系。
考
题3思考题: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是什么?②为什么说心
为五脏六腑之大主?③为什么说“心在液为汗”?
8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课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题第一节:脏腑•五朋——肺
授课时1教学方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数法
教
1掌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学
2掌握肺的生理特性;
目
掌握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的3
1阐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①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气的宣降
主司呼吸和气体的出入交换。②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
和运行的作用;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宗气的关系;一身之气的运行与肺气宣降及
教呼吸的关系。
(2)主行水:肺气的宣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其内涵有二
方面:①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肺为水之上源;
提壶揭盖法治疗水肿。
学(3)朝百脉,主治节:①朝百脉的涵义: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流经于肺,
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输送到全身。②主治节的涵义:治理调节呼吸
及气、血、水的作用。
2阐释肺的生理特性
过(1)肺为华盖:肺为脏之长。
(2)肺为娇脏:
(3)主宣发与肃降:①主宣发的涵义及其体现;②主肃降的涵义及其体现;
③主宣发与主肃降的关系。
程3简述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3)肺在志为悲;
(4)肺在液为涕;
(5)肺气通于秋。
重
1重点:①肺主一身之气的概念;②肺气的宣发肃降的涵义与体现。
点
2难点:①肺主一身之气;②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难
3思考题:①为什么说肺为娇脏?②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③肺气的宣发
点
与肃降各体现于哪些方面?宣发与肃降的关系如何?④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
思
源?⑤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⑥为什么说“肺合皮毛”?
考
题
9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课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题第一节:脏腑•五脏——脾
授课时1助小士、土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数
教
1掌握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学
2掌握脾的生理特性;
目
3掌握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的
1阐释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①涵义:脾气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②过程:运化水谷的过程一“中央土以灌四傍”,通过经脉和三焦的通路,
教将水谷之精输送到心肺肝肾四脏;运化水液的过程一“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及肺气宣降以行水。。
③意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
(2)主统血:
学①涵义:脾气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②机理: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③意义:虚性出血的治疗。
2阐述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①主升清;②升举内脏。
过
(2)喜燥恶湿:①脾气与湿的关系;②脾气下陷的病机分析。
3简述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2)脾在窍为口。
程
(3)脾在志为思。
(4)脾在液为涎。
(5)脾气通于长夏,脾主四时。
重
1重点:①脾为后天之本;②脾气主升;③脾气统血的涵义与机理。
点
2难点:①脾气输送水谷之精和水液的过程及其方式和通路;②脾气主升的
难
体现;③脾气统血的机理;③“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④脾为后天之本
点
的意义。
思
3思考题:①为什说脾为后天之本?其在临床上有何意义?②脾气主升的涵
考
义是什么?③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各是什么?④“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
题
据是什么?
10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课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题第一节:脏腑・五脏——肝
授课时1助小士、土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数
教
1掌握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学
2掌握肝的生理特性;
目
3掌握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的
1阐述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
①涵义:是指肝气具有疏通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
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肝气疏泄失常的两种
教表现: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
②主要体现于4个方面:促进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
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藏血:①涵义: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学②生理意义5个方面: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防
止出血。③肝不藏血的病机有三:肝气虚弱,收摄无力;肝阴不足而肝阳偏亢;
肝火亢盛,迫血妄行。④藏血与疏泄的关系:“体阴而用阳”。
2阐释肝的生理特性:
过(1)肝为刚脏。
(2)肝主升发。
3简述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程(2)肝在窍为目,五轮学说。
(3)肝在志为怒。
(4)肝在液为泪。
(5)肝气通于春。
重
1重点:①肝气疏泄的涵义及其作用体现;②肝藏血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点
2难点:①肝气的疏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②肝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难
3思考题:①肝气疏泄的涵义是什么?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②肝主藏血的
点
涵义和生理意义各是什么?③为什么说肝为“罢极之本”?④肝气疏泄失常的
思
表现主要有哪两方面?⑤肝不藏血的病机主要有哪些?⑥你对肝“体阴而用阳”
考
是怎样认识的?
题
11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课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题第一节:脏腑•五脏——肾(附:命门)
授课时1助小士、土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数
教
1掌握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学
2掌握肾的生理特性;
目
3掌握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的
4了解命门的涵义。
1阐释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①藏精的涵义;精的概念、来源及关系;肾所藏之精的成分。
②主生长发育及生殖:肾精肾气主机体的生长发育;肾精肾气主司人体
的生殖功能。
教③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肾精化肾气,肾气分为肾阴、肾阳,肾阴、肾
阳为五脏阴阳之本,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久病及肾。
(2)主水:
学①涵义: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②机理: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主纳气:
过①涵义:肾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②机理及临床意义:肾气的封藏作用;补肾气以纳气。
2简述肾的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程3简述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2)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二便。
(3)肾在志为恐。
(4)肾在液为唾。
(5)肾与冬气相应。
4简述有关“命门”的不同学说。
重
1重点:①肾精的构成成份;②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关系;
点
③肾主水的机理;④肾主纳气的机理和临床意义;⑤肾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难
2难点:①精的概念及其与气的区别;②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逻
点
辑关系;③肾主水和纳气的机理。
思
3思考题:①肾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②为什么说肾主水?③肾主纳气的机
考
理是什么?⑤为什么说“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⑥肾精、肾气、肾阴、
题
肾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应怎样表述?
12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课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题第一节:脏腑•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授课时2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数
教
1掌握胆、胃、小肠、大肠、膀朋E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学
2了解胆、胃、小肠、大肠、膀册E的形态部位。
目
的
1概述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2阐述六腑的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1)胆:胆位于肝之短叶间。
①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教②为奇恒之腑之一。
(2)胃:胃分上腕、中皖、下院三部分。
①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
学②生理特性:主通降,以降为和;喜燥恶湿。
③胃气的概念:胃气的作用涉及到小肠和大肠,故有“大肠、小肠皆属于
胃”之说。
过
(3)小肠:
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与“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4)大肠:
程
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及与此相关的脏腑功能;大肠主津。
(5)膀胱:
主要生理功能:贮尿、排尿,但传统中医认为是“津液藏焉”。
重
1重点:①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各自
点
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③小肠主液;④大肠主津。
难
2难点:①胆主决断;②胃气的含义;③小肠主液及“利小便以实大便”。
点
3思考题:①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六腑以通为用”?
思
②胆的生理功能有哪些?怎样理解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③小肠的
考
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怎样理解“利小便以实大便”?
题
13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课
第一节脏腑•六腑——三焦
题
第一节脏腑•奇恒之腑
授课时1助T士、土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数
教
学1掌握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目2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的3了解精室的生理功能。
1阐述三焦的概念及生理功能:三焦为“孤府”及“有名无形”的由来。
(1)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胃肠渗入膀胱的通道。
教(2)部位三焦:
①总体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即为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路)。
②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讴,下焦如渎。
学(3)辨证三焦:温热病辨证之纲领(吴珊《温病条辨》)。
2简述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1)主要生理功能:①主宰生命活动;②主精神意识;③主感觉运动。
过(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3阐述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主要生理功能:①发生月经;②孕育胎儿。
程
(2)与女子胞功能有关的因素:①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肾、心、肝、脾
四脏;②与经脉的关系:冲任督带四脉。
4简介“精室”。
重
1重点:①三焦(六腑三焦和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②三焦的部位划分及
点其功能特点。③掌握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精气的关系;②女子胞的生理功
难能及其与五脏、经脉的关系。
点
2难点:①三焦的概念内涵;②三焦为“孤府”,“有名而无形”。③脑的生
思理功能及其与“五脏藏神”的关系;④女子胞的功能及其与五脏、经脉的联系。
考
3思考题:①怎样理解三焦的概念内涵?②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是
题
怎样的?③为什么说三焦为“孤府”及“有名而无形”?④脑的生理功能有哪
些?其与五脏藏神的关系是怎样的?⑤女子胞的功能与五脏的关系是怎样的?
14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课
第一节:脏腑•脏腑之间的关系
题
授课时2九4七、土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数
教
学1掌握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目2了解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的3了解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阐述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气与血互用的关系。
(2)心与脾:血的生成与运行方面的互用关系。
(3)心与肝:血的运行与贮藏;精神情志活动。
教
(4)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5)肺与脾:气的生成;津液的输布代谢。
学(6)肺与肝:气机调节。
(7)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
(8)肝与脾:饮食物的消化;血的生成、运行与贮藏。
过(9)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资互制。
(10)脾与肾:先天后天相互资生;水液的输布代谢。
2图示腑与腑之间的关系: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的互相联系和密切配
程合。
3简述脏与腑的关系:(1)心与小肠:(2)肺与大肠:呼吸与气的运动。(3)
脾与胃:纳运相和;升降相因;燥湿相济。(4)肝与胆:同司疏泄;共主勇怯。
(5)肾与膀胱:
4简述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提出后让学生自学)
重1重点:心与脾、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生
点理联系。
难2金点:①心肾相交;②肝肾同源;③肺肝升降协调。
点3思考题:①怎样理解心肾相交?②肺与脾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的关系是
思
怎样的?③肺与肾的生理联系是怎样的?④试述肝肾两脏在生殖方面的相互关
考
系。⑤心与肝和心与脾皆与血有关,二者有何区别?
题
15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课第二节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
题
授课时2九4七、土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数
教
1掌握精的概念、生成、功能。
学
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动、功能、分类。
目
的3了解精的分类及气的生成之源。
1阐释精的基本概念
2阐述精的代谢、功能、分类。
3阐释气的基本概念:①气是人体内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精
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②气与精的概念不同:
教精是藏于人体脏腑之内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的
本原。③人体之内的气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古代哲学的气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
学念,是宇宙的本原。
4阐述人体之气的生成:①来源:先天之精所化之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
过之谷气,自然界中的清气。②在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肾的藏精化元气的
作用,脾胃的化生水谷之精而生谷气的作用,肺的吸入清气的作用。
程5阐释气的运动:①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②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在
上者当降,在下者应升,脾胃之气为脏腑之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6阐述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
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7阐述气的分类:
①人身之气。
②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
③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化生、功能及其与脏腑功能之间的关系。
重
1重点:①精的概念;②气的概念、作用;②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
点
脏腑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
难
2难点:①中医学精的多种含义;②人体之内的气与宇宙的本原之气的区别;
点
③中医学中精与气的区别;④营卫二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思
思考题:①中医学中精的涵义是什么?②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③人体之
考3
题气是怎样生成的?④元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是什么?⑤营气与卫气有何
区别和联系?⑥脏腑之气升降运行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16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课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神——血、津液
题
授课时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数
教
1掌握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
学
2掌握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和排泄及功能。
目
的
教1阐述血的基本概念:是运行于经脉之中的具有丰富营养的赤色液态样物
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约5分钟)
2阐释血的生成:①来源:血由营气和津液所构成,精可化血。②脾胃、心
肺、肝肾等脏在血液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3阐释血的运行:气的推动作用与固摄作用的协调,五脏之气(心气、肺气、
脾气、肝气等)的不同作用以及寒热等因素对血液运行的影响。
4简述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5阐述津液的基本概念: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统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
过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6分清津与液的区别:从性状和流动特点上来区分:津清稀,流动性大,分
布范围广;液稠厚,流动性小,分布范围小,只在脑髓、关节、脏腑等处分布。
7分析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生成一脾、胃、小肠、大肠
程的作用;输布——肺、脾、肝、三焦的作用;排泄——肾与肺的作用。
8简述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作用;充养血脉作用。
重
1重点:①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②津液的概念,津与液的区别:
点
③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
难
2难点:①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②与血液正常循行有关
点
的因素。
思
3思考题:①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哪些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试述之。②津与
考
液有何区别?③试述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④血是怎样生成
题
的?
17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课第二节精气血津液神——神、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题
授课时1女T士、土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数
教1掌握神的概念、生成和作用。
学
2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目
的
1阐释神的概念、生成和作用:
(1)神的概念: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总称。
(2)神的生成: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脏腑精气对外环境的应答产生神。
教(3)神的作用:调节精气血津液代谢;调节脏腑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生命
活动。
2简述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加绘图表示):
学(1)气与血的关系:①气为血之帅:生血,行血,摄血;②血为气之母:
载气,养气。
(2)气与津液的关系:①气生津液;②气行(化)津液;③气摄津液;④
过津液载气;⑤津液化气。
(3)精血津液的关系:①津血同源;②津血同源。
(4)精气神的关系:①气能生精摄精;②精能化气;③精气化神;④神驭
程精气。
重1重点:①神的概念②神的作用③气与血的关系;④气与津液的关系。
点
2难点:①神与脏腑精气血的关系。②精气神的关系。③“夺血者无汗,夺
难
汗者无血”的意义。
点
3思考题:①为什么说精气神为人身三宝?②怎样理解气为血之帅,血为气
思
之母?③气与津液的关系如何?④为什么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考
题
18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课
第三节经络——经络学说概述、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
题
授课时1协…士、土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
教学方法件
数
教
1掌握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学
2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目
3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的
1简述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
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简要介绍经络学说的形成。
教3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经脉又分十二经脉、奇经八
脉和十二经别;络脉由别络、孙络和浮络组成;连属部则外连十二经筋和十二
皮部,内属五脏六腑。
学4阐释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及具体名称。
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包括手足、阴阳和脏腑;十二经脉的具体名称包括
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和足三阳。
5阐释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过“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6阐释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程(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1重点:①经络的概念;②经络系统的组成;③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④
重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点
2难点:①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都是据其
难
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腑的名称和阴阳属性而命名的。行于上肢,起于或止
点
于手的经脉,称“手经”;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分布
思
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阴
考
经隶属于脏,阳经隶属于腑。
题
3思考题:①何谓经络?②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是什么?③简述经络系统
的组成。④简述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19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课
第三节经络——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题
授课时1教学方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数法
教掌握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河三次序。
学
目
的
1阐释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在头面部、四肢部和躯干部各有不同的分布
特点。
2简述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教手足三阴与三阳经,通过各自的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
合关系。
3阐释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开始,依次流注各经,最后传至足
学厥阴肝经,复再回到手太阴肺经,从而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其规律为从表里
经到同名阳经再到表里经。
过
程
1重点:①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②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重
2难点:①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分在头面部、四肢部和躯干部三部分,
点
各部分有不同的分布特点,应重点理解掌握。②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有一定的
难
规律,按表里经到同名阳经再到表里经的规律流注。
点
3思考题:①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如何?②写出十二经脉流注次
思
序。③相为表里的经脉在分布、交接及与脏腑的关系上有何特点?
考
题
20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课第三节经络——奇经八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经络的生理
题功能
授课时1教学方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数法
教
1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
学
功能;
目
2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的
3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
4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1阐释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的不同点:(约10分钟)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
维脉的总称。奇经是与正经相对而言的,由于其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教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属络联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
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曰“奇经八脉”。
2简述奇经八脉的总体生理功能:(约10分钟)
学①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②调节十二经脉气血;③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3阐释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部位及功能特点。(约10分钟)
4简单介绍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部位和功能特点。(约
过5分钟)
5简单介绍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约5
分钟)
程6阐释经络的生理功能:(约5分钟)
(1)沟通联系作用:①脏腑与体表;②脏腑与官窍;③脏腑之间;④经脉
之间。(2)运输渗灌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作用。
重
1重点:①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②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
点
功能;③经络的生理功能。
与
2难点: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
难
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其与十二经脉的不同点为:①分布不如十二经脉
点
那样有规律;②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属络联系;③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
思
3思考题:①何谓奇经八脉?其总体生理功能如何?②简述督脉、任脉、冲
考
脉、带脉的大体循行路线及其功能特点。③试述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
题
21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第四章病因
课概说
题第一节外感病因•六淫——六淫的概念、致病的共同特点
授课时1%心士、土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数
教
1掌握病因的概念和病因学说的特点(辨证求因);
学
2了解中医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
目
掌握六淫的概念;
的3
4掌握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简述病因学说的概念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地位。提出病因的概念,强调
中医病因学中病因与非病因之间具有相对性。(约10分钟)
2通过复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①启发学生概括出中医病因学说的指导思想
是整体观念;②明确“辨症求因”是探求病因主要的方法,也是中医病因学的
教主要特点。(约10分钟)
3简单回顾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历史,了解历代医家对病因的不同分类方
法,重点掌握“三因学说二(约5分钟)
学4讲述六淫的概念,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强调“淫”即侵淫、太过之意。
(约10分钟)
注意从自然界六气的特性,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过渡到六淫的抽象概念,
过再一次重申中医“辨症求因”的特点。(约5分钟)
5讲述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约5分钟)
(1)外感性:注意强调六淫致病的初期,见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的表现,以
程帮助理解各种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6简单总结,并对病因章的内容提出预习要求。
重
1重点:①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②六淫的概念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点
2难点:①辨证求因的概念;②六淫的概念;六淫与六气的区别。
难
3思考题:
点
①何谓辨症求因?
思
②简述中医病因的分类沿革。
考
题③何谓六淫?简述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22
中医护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中医护理
称
课第四章病因
题第一节外感病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客服工作总结及时解答解决用户问题
- 食品行业食品安全培训总结
- AIDS抗病毒治疗课件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血流动力学监测解决方案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新能源交流继电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刚性墙庇护所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游戏视频背景音乐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滑移转向岩石拾取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甲氧氯普胺片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工业级硅酸钾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充电桩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主要知识点
- 2025年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招聘4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基础预防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偏瘫足内翻的治疗
- 药企质量主管竞聘
- 信息对抗与认知战研究-洞察分析
-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课件
- 手术室专科护士工作总结汇报
- 2025届高三听力技巧指导-预读、预测
- 苏州市2025届高三期初阳光调研(零模)政治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