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浅析12000字(论文)】_第1页
【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浅析12000字(论文)】_第2页
【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浅析12000字(论文)】_第3页
【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浅析12000字(论文)】_第4页
【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浅析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浅析目录TOC\o"1-2"\h\u3539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浅析 119080前言 129402一、夫妻共同债务的概述 119203(一)夫妻共同债务的概念 118907(二)夫妻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的区别 21864(三)夫妻共同债务的特征 329007二、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7106(一)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立法梳理 413440(二)《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与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制度 627892(三)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制度存在的不足 66845三、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域外规定及对我国的启示 811874(一)域外夫妻共同债务制度的规定 829992(二)域外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1020905四、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完善建议 1018400(一)扩张夫妻共同举债的意思表示 1010106(二)完善家事代理制度 1120891(三)确立分居期间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规则 112393(四)引入约定财产登记公示制度 1219690结论 1223109参考文献 14摘要:近几年社会各界对于自身财产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单位,夫妻一方与第三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经济摩擦。其中夫妻共同债务是公民财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领域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果未能妥善处理夫妻的共同债务,将会影响法律的权威,甚至会动摇民众对于法律的信任度。由此可见合理认定夫妻共同债务能够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的安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夫妻之间关于债务的认定规则和责任也越来越具有复杂。我们国家的婚姻债务案件激增,对于审理此类案件时难度也愈发增大。本文通过提倡完善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夫妻稳定的婚姻状态,引导当事各方积极参与诉讼,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纠纷,维护夫妻以及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则是想为完善我国司法体系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对现行夫妻共同债务确认规则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同时结合国外立法经验进行对照分析,提出完善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的建议。关键词: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制度完善前言2018年我国出台了《夫妻债务司法解释》,在该解释中详细对夫妻共同债务对归属问题制定相关标准。另外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中也再次强化了这一认定规则。夫妻共同债务确认规则的日益细化和债务纠纷举证责任上进行了许多新对规定,这些规定有效对化解了目前我国社会中长期争议的核心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将有效对化解此类矛盾,并强调新时代立法对规范性与实践性。虽然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由于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仍存在一定对困难,因此学术界仍有针对这一理论对探讨。其一,关于认定规则理论依据变化的探讨。二是在家事代理权问题上存在着理论上的争论和空白。我国学术界已经针对家事代理权展开了深入研究,但是其定义以及法律属性一直存在争议。与此同时家事代理权立法规定还不够完善,例如“以满足家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中的定义标准还没有明确指导意见。另外,关于夫妻双方在侵权纠纷中所负之债性质的归属,在理论上一直争论不休。很显然,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规则虽然有所翻新,但在理论上仍争议较大。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在司法实践中一方面表现为案件量大。在婚姻家庭司法案件当中,夫妻共同债务问题并不鲜见,而且所涉及到的特定案件种类十分繁多。由此可见,夫妻共同债务纠纷是司法实践的焦点。另一方面,办案质量参差不齐。通过对债务纠纷认定法院判决可以看出,在认定规则适用问题上,各地区审判人员并没有统一指导意见,也没有明确适用规范。以致于产生了在既有认定规则框架内审判人员能够运用不同法律解释方法以达到不同价值取向的情况。审判人员在认定夫妻共同债务规则上存在认识上的分歧,造成案件审理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产生了“同案不一致的判决”的情况,因此难以达成广泛对法律影响力。一、夫妻共同债务的概述(一)夫妻共同债务的概念我国立法相比以往虽然在夫妻共同财产方面已完善很多,但关于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就没有详细的规定,不同学者对于夫妻间的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有着不同的看法,多数人是从举债角度来认定夫妻的共同债务。婚姻法规定,如果是夫妻双方共同对外举债,离婚后也要共同承担责任。如果夫妻的共同财产不能够将该笔债务清偿,就要与第三人进行协商。在这个过程中,若无法取得一致对意见,将会再由人民法院判决。从这里就能够发现,当前我国立法仍然不能独立确定夫妻共同债务对认定标准。真是基于这些困难,因此学术界普遍将问题对焦点放在如何界定夫妻共同债务上,笔者把这些观点归类为以下的两点:第一类学者认为,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第三人发生经济行为造成的债务,夫妻二人承担连带责任,需要共同清偿债务。持这类观点的学者没有考虑到夫妻如果离婚后对于债务的认定情况没有深入研究,在认定债务范围过于狭隘;另外一类学者是从债务用途来界定,他们认为夫妻一方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各种支出造成的债务属于夫妻的共同债务。这类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将夫妻间的活动归于共同生活或共同经营,未考虑家庭并不只是单纯的消费单位,还是集生产、投资、经营于一体的经济主体。综上,笔者基于这两种观点,确定对主要内容就是,针对合法办理婚姻登记手续后的夫妻,对于维持家庭日常生活对各项活动而产生的对外举债行为,就需要由夫妻二人共同承担债务。(二)夫妻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的区别夫妻关系不但改变了双方的身份关系,也改变了财产关系,我国法律规定,夫妻双方结婚后所得的为夫妻共有财产,绝大部分家庭中夫妻双方将全部收入合在一起为日常生活开支所用,但这不一定代表着能将夫妻共有财产和个人财产一概而论。1.夫妻个人债务的分类《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是处置夫妻个人债务的主要文件。其中的第17条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通知第十七条:“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负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离婚时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下列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3.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4.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里面就做出规定,夫妻间的个人债务按其产生原因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根据夫妻间的约定,个人应承担债务;另一种是没有将财务使用于夫妻双方共同事务中的负债。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通知第十七条:“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负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离婚时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下列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3.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4.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2.两者的区分(1)举债目的:夫妻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在使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被视为共同债务须具有共同生活目的,而夫妻个人债务只是个人所需。(2)债务负担:夫妻共同债务应由双方负担,且夫妻之间有连带责任,作为债权人可选择任一方主张债务。夫妻间个人债务且以个人财产为限予以清偿,另一人不负有清偿之责。(三)夫妻共同债务的特征1.形成时间的不特定性目前社会观念中普遍都认为夫妻共同债务应存在于婚姻存续期间内,但是这种现象只是一种普遍现象,婚前或婚后个人所欠债务也可视为夫妻共同之债,例如双方承认或在一起生活时使用,虽属个人所生之债,亦属公债之一种,应一并清偿。2.形成原因的多样性实际审判案例中债务产生原因也是多样性的。经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第一类是以夫妻合意为基础的债,在意思自治原则下夫妻可以依据共同意识选择共同的债以及由此确定的债的负担;第二类是以夫妻间在共同生活中所承担的负债为基础、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为前提背景、既包括日常生活中基本生活费用负债,也包括部分增加房产,买车和其他超过基本生活需要的负债;第三类是以夫妻双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承担的债务为依据,即夫妻之间由于经营需要而扩大经营规模时,不论一方拖欠或共同拖欠的债务均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第四类是精神提升带来的负债,如正常生活社交,对子女投入的教育和培训费用;第五类是在履行法定责任抚养和赡养义务时,以其他理由形成债务所拖欠。3.义务主体的特殊性负担债务主体有其特殊性,即须如果法律义务之主体是先存或前存夫妻关系之男女,而非剩余共同居住之直系亲属。主要有以下2种:第一:法律规定在这一阶段存有的夫妻关系是指男女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在自愿原则基础上经过法律程序建构夫妻关系并随之成为承担共同债务主体的夫妻关系;第二种:过去存有法律上承认的夫妻关系,甚至在夫妻关系终结时,仍可成为夫妻共债之主体。比如婚姻存续期间,双方共同分享借贷所得个人利益,离婚后应讨论确定债务偿还形式,所以不应由一方担承担债务,一般须由双方分担。总之,夫妻共同债务的主体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债务人在该阶段是夫妻关系还是曾有夫妻关系,从上述相关规定中就能够发现非法同居和事实婚姻都不在其中。二、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立法梳理1.2004年以前的立法情况1980年《婚姻法》第41条1980年《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有明确要求,按照该规定,法官通常从财产交易用途角度来观察,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并用于共同生活所需的贷款由夫妻双方负担,这也透露出婚姻生活的性质,其弊端是这种认定标准自由裁量权面积太大,导致很多案件无法获得公平、公正的判断。1980年《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此后,我国2001年《婚姻法》对其作出修改,虽仍继续沿用以往用交易用途来评判的准则,但是又增加了一些内容,在法条中也有所规定,如有约定或者是出现第三人知情的情况,就需要将此类行为认定为夫妻个人债务。另外就是在这个那个审判过程中,人民法院还以夫妻之间是否有关于债务的协议为标准,判断其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范畴,亦即由谁来使用、由谁来清偿的问题。但是这一认定标准在执行过程中操作性较差,善意第三人不了解夫妻间私下协议,将造成第三人利益损害。如果继续依照前期的法律进行判决,那么将使法律公信力无法保证。2.2004年到2018年的立法情况2004年1月1日所出台的《婚姻法解释(二)》中的第24条中就能够从时间上确定债务归属情况,该条规定的主要内容就是将举证责任推给交易方配偶缪宇.走出夫妻共同债务的误区以《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为分析对象[J].中外法学,2018,30(01):253-276.。该条款突破了以往以使用用途为审判标准,并没有使夫妻间恶意合谋、共同瞒报债务进而导致债权人合法经济利益遭受侵害的情况经常出现1980年《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但这对债权人利益造成过度保护,继而在实务中无形之中加大举债方配偶举证压力并侵害本方合法权益。作为日常亲密关系中的对方,难以举证证明其此债务并不知情,而立法对夫妻债务判断标准的规定曲超彦.夫妻共同债务清偿规则探析[J].法律适用,2016(11):62-67.。这种情况由一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由过分保护家庭财产利益转向过分保护债权人财产利益显然没有找到更合适的解决办法。缪宇.走出夫妻共同债务的误区以《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为分析对象[J].中外法学,2018,30(01):253-276.1980年《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曲超彦.夫妻共同债务清偿规则探析[J].法律适用,2016(11):62-67.为防止24条在实践中任意使用,有必要对其法律条文背后的规范用意作进一步优化,因此最高院于2014年和2015年先后作了答复和回函。认定假如举债人对方配偶能够承担相应举证责任且出示证明交易产生的负债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则对方配偶亦不承担清偿责任,同时此种类型的债务都不适用夫妻共同债务推定。3.2018年之后的立法情况2018年1月17日,最高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弥补了之前的困境,给我国司法实践裁判带来许多新思路如:“共债共签”以及共同履行的许多经济活动进行确定。出台新司法解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经一步的确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改变了关于共同债务确定基础。此外也使得证明责任划分引起很大变化,根据这一说明的相关条款,由于日常生活中家事交易而产生的负债,夫妻分担偿还责任。可以说这一法律条文的出台,是对日常生活中家事代理权性质的体现。然而从具体执行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有些细节问题并没有得到清楚的判断,例如,未就“日常生活家事”作出进一步的细致规定,继而促使以上阐释对现实司法实践仍无法发挥明确导向功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2020年《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施行,对于夫妻共同债务的判断标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的新规定,也显示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趋势,整合原本分布于婚姻法和众多司法解释中的条款,实现法典化,夫妻共同债务判断标准法律地位得到强化,给今后审判实践活动提供基础标准,只不过,法规的提法比较宏观而已,有必要对司法解释进行进一步细化。经搜集和整理,每个人都能感知到,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的判定准则也在不断的进步,由初显雏形至日臻完善,它在价值观念,证明责任,法律地位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与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制度《民法典》第1064条为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立法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时候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根据此项条款的规定,债务的确定应分以下两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时候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第一个层面是:需要夫妻双方的意见相同。这方面内容的具体表现就是夫妻应共同签字,即使没有在当时完成相应的签字。在后续中一方进行追认对情况,仍需要将其认定为夫妻合意。在上述情况下,将会视为夫妻共同债务。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这项规定不经事判断债务的首要标准,同时也是判断之先决条件。第二个层面是:主要是长期对生活之支出。需要注意对是一方在其名下超出其家庭生活需求而进行的买卖,理论上不属于共同债务的范畴。然而如果债权人承担举证责任,举证确认,这笔交易主要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然后仍判断为夫妻共同债务。其实经过深层次的分析,这种证明仍然旨在判断该交易是否为夫妻双方的合意,夫妻合意仍然是共同债务判断的首要依据。(三)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制度存在的不足1.“共债共签”下共同意思表示规则模糊“共债共签”债对意义在于,这就表明该项债务为双方的共同意志表现,针对这一点,《民法典》第1064条对此作了规定,但是怎样判断夫妻有共同意思表示,其标准并未详细说明。蔡立东、刘国栋所进行的研究就提出,针对共同债务的讨论,无论从法理还是司法过程都不存在障碍蔡立东、刘国栋:《关于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立法建议—以相关案件裁判逻辑的实证分析为基础》[J],中国应用法学,2019(2).。但是实际情况常常不是这样,对于“共债共签”之下的共同意思表示标准,《民法典》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并没有对此问题进行规定。这种情况也就造成在司法实践中,夫妻非举债方之间是否存在共同意思表示这一问题,存在个体差异。例如,夫妻一方个人借了债,且未“共债共签”,但借入的资金是通过夫妻双方的非举债方帐户开支的,或通过夫妻双方非举债方账户偿还;再比如,在夫妻关系的续存过程中,一方向外借债从事个体经营。从这个活动中就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并不由双方签署借据的问题;又比如,夫妻一方的借款超过了家庭日常生活的需求,但是贷款是用于生产经营的,并由家庭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经营收入,也就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种情况。以上情况虽然它并不符合“共债共签”这一重要的判定标准蔡立东、刘国栋:《关于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立法建议—以相关案件裁判逻辑的实证分析为基础》[J],中国应用法学,2019(2).2.日常生活需要的边界不清晰《民法典》第1064条规定了夫妻双方在行使家事代理权时所承担的义务,应以夫妻共同债务论处。文章认为,这一条款的法理依据为第1055条中的“地位平等”条款,要求双方对于家庭事务的平等处理权利。此项内容主要是基于第1062条中所规定的“平等处理权”,而在实践中则是通过家事代理权得以实现的,主要归纳于日常生活中双方需要而承担的负债,当然,对于夫妻双方非举债方也是有效的。即按照这一规律,夫妻双方由于家庭日常生活的需要应当推定属于夫妻共同债务。《民法典》没有家庭日常生活的各种要素进行确定标准及确定其界限。考虑到我国目前各区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因此所体现出的风土习俗有所不同。这也就导致夫妻关系在这一规律中体现出较大认知差异,这样就会给裁判统一性造成破坏。因各地经济水平不同而不同,家庭收入情况差异,个人生活理念的不同,等等,均可使人们在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认识上产生差异。比如买奢侈品、非必要性消费,如外出旅行,在我国当前经济生活的发展水平下,如果把它单纯地排斥于家庭日常生活的需要之外,显然是不恰当的。3.分居期间举债性质难界定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发现夫妻双方出现“感情破裂”情况越来越多,而因此经一步所引发的分居问题也尤为明显。这样的家庭主要是由于考虑到孩子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婚姻关系并未终止。对这一“名存实亡”式的联姻,《民法典》没有具体说明在这段时间内所发生的负债是如何确定的。尽管婚姻的“外衣”还在继续“披着”,但是事实上,夫妻间共同财产通常已被离析,夫妻间利益连接点被打破。因夫妻间分居居住,加之分居的理由是感情破裂,因此,当事人向外借债或者获得利益时,通常并不关心给配偶带来什么。由于婚姻关系依然存在,夫妻双方举借债务可能会满足《民法典》第1064条的要求,但是夫妻双方非举债方式很难了解配偶是否有债务,若把分居期间的负债均认定为夫妻共同负债,也就是忽略分居夫妻没有共同生活,造成夫妻双方非举债方正当权益受到侵犯。但因婚姻关系仍存续,双方虽然分居居住,缺乏共同生活的需求,但是,仍然有同样的法律义务需要履行,比如,养育子女,双方需要共同赡养老人的义务。没有对于分居期债务的确认与清偿责任的分配,我国以往夫妻债务制度的构建还存在缺失,在这方面,《民法典》也没有作出任何补足。4.约定财产公示制度缺失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财产的种类多样化,夫妻财产体系亦是多样化的。另外就是从目前我国大众家庭生活财产的覆盖范围来看,不只包括“房,票,车”,同时还会窜爱诸如金融产品、收藏品、金融衍生片等一系列财富,因此除开法上夫妻财产制中共同财产制与特别财产制之外,在我国目前的夫妻财产制度中,也存在着反映意思自治的协议夫妻财产制。但是一直以来夫妻约定财产都缺乏登记公示制度,约定的内容不能在交易第三人身上生效,这方面有损交易的安全,同时也为后来夫妻双方和债权人之间债务纠纷埋下了隐患。近几年来,我国涉债务纠纷至离婚的案件不断增多,法官司法审判时亦由此确定夫妻财产、分配等等,颇费周折。夫妻间商定的财产协议是家庭内部协议,是隐秘性的。实际情况是我国的民间借贷常常是熟人间的借贷,为了顺利达到举债的目的,当夫妇双方从第三人那里借到资金后,经常不主动通知第三人夫妇有内部协议,而且债权人也常常碍于情面,羞于刨根问底,所以,通常很难把握债务人借债的真正目的,对于它们的偿还能力还有待确定。但仍然需要注意《民法典》中所设定的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能够提升现阶段我国财产的权责分配。不过由于夫妻财产登记备案制度还没有同步建设,导致现实判定一般都是难以落实的。三、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域外规定及对我国的启示(一)域外夫妻共同债务制度的规定1.法国的立法法国建立的家庭财产制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属于家庭全部成员共有的财产制度,另一种是属于家庭特定成员独自拥有的财产制度。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法国民法典》以原则性方式概括地阐述了夫妻涉外财产责任问题,接着运用列举法,具体厘清了夫妻债务的确认和清偿责任分配。法国立法将夫妻债务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对其责任进行确定。首先第一种类型就是以夫妻共有财产为基础对支出,这方面属于双方需要共同承担的债务,同时关于此类债务《法国民法典》第1409条中就对其进行规定:“永久性负债”和“应赔偿共同财产的债务”是构成夫妻共同财产负债的两个方面。“永久性负债”对独特之处在于,此类债务属于夫妻双方在外部承担的效力,以及于配偶的债务。确定这类负债的关键在于,负债是否为夫妻双方在一起的现实需要而使用,并对举债方和债权人之间是否会有恶意串通的情况进行判断等要素进行确定。“应赔偿共同财产的债务”确定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夫妻在债务发生期是否处于共同生活状态,这似乎和我国“时间推定规则等”如出一辙,而我国第24条中对规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条件相同,但是区别在于法国则强调一种“共同生活”的境界。另一种是夫妻个人之债,由于某种身份关系而产生的一种赠送、续承和其婚姻缔约前方所负的债务,等等,在法国均被认定是夫妻个人债务。三是夫妻间负债,《法国民法典》第1078条,这种负债是以夫妻个人财产偿还的。2.意大利的立法家庭财产基金制度在《意大利民法典》中具有鲜明的制度设计特征,这一系统是在公证了记录在公共登记簿中的物品之后建立起来的,建设家庭财产基金,基金所形成的利率汇总在一起累积在一起,由于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可以从这些物品中取出。婚姻财产协议的订立需经过公证,没有公证不具有法律效力。关于夫妻债务,意大利立法是根据负有债务清偿责任的财产种类来加以区别,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夫妻共同财产承担还款的义务,另一种是用夫妻个人财产来承担所还之债。对于以共同财产负担偿还债务,意大利立法更为谨慎,经过概括性的叙述,以罗列的方式加以澄清,含有夫妇相互支持的责任、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丧失收入来源父母的养老义务等。3.我国香港地区的立法香港采用夫妻分别财产制,不存在法定财产制,亦未商定财产制的制度。字面上就能看出来,是指夫妻之间相互保留个人的财产权利,不会因为结婚前结婚后的差异。就债务处理而言,由于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很高的自由处置权,它所带来的责任,还需要自主地承担。与此相适应,夫妻关系在存续期间发生的负债,香港通常会将其被视为个人债务。但香港婚姻立法也存在例外,夫妻间在一定条件下,可共同拥有一定的房产,又由于共有财产,在这种财产的限度内,夫妻共同债务还会发生。香港《己婚人士地位条例》和其他有关法规中,有一些条文对其作了简要的规定。(二)域外立法对我国的启示我国法学界和司法界都有针对夫妻共同债务问题一直都有一定的矛盾,双方之间争论的分歧迄今仍未消除。所以在本次研究中通过考察域外的家庭婚姻法的方式寻求理论借鉴,并从中得到以下的启示:(1)完善夫妻财产制度,可以借鉴国外或者地区夫妻约定财产登记和公示制度,与中国传统与现实相结合,夫妻约定财产制宜采用登记制。(2)应当区别对待,分别采取夫妻财产制,对应区分夫妻对外财产责任的不同,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与权力对等原则的规范作用,但是,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是例外。例如,《德国民法典》中的相应约定财产制、法定财产制据此规定约定财产在第三人身上具有效力,并差异化地规定夫妻双方对外承担偿债责任。(3)在日常家事代理制度方面,应当参照大陆法系国家,其中多数已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并且规定,家事代理权应在夫妻之间平等地享有。可采用概括性概念表达,并辅以力求周全的正,反列举,让日常家事代理范围界限更明确,从而促进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4)应当禁止或限制夫妻双方私下处置、转移财产或者有关财产性利益。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多明文规定禁止或限制夫妻双方未经授权而使用家庭财产,甚至个人财产,请求执行处分行为,不超过该共同财产所占比例。以维护夫妻对方债权人或继承人的权益。四、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完善建议(一)扩张夫妻共同举债的意思表示《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的方针,债权人的证明会遇到许多阻碍。如前面所举例,夫妻双方共同债务纠纷时,不管是债权人把涉案借款划入夫妻双方非举债方账户,或者事后经由夫妻双方的非举债方将贷款返还,均不表明它与债务有共同意思,就连它是否了解这一负债也需要怀疑,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夫妻间银行账户都存在着被授权给配偶的问题。为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举借债务,举债是为了满足业务的需要,并将经营所得应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等情况,同样也不能解释夫妻双方非举债方对此债的共同意思。但是在实践中,法官将举债使用情况与非举债方的事后业绩结合起来,或者根据举债是否符合夫妻非举债一方的利益等等来决定是否有举债合意。这种判断,把更多客观事实纳入了对夫妻举借债务共同含义的承认范围,从扩大意思自治范围来看,继而减轻债权人的举证责任,使得债权人合法权利获得了更为全面,更为切实的保护。(二)完善家事代理制度由于现如今经济活动愈加多元,家事代理制度则是指由于行使家庭事务的需要而产生的制度,夫妻双方在同第三方进行交易的过程中,能同样是对方的代理商。因此在债务的处置方面一方意思表示应视为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所以在责任归属上就需要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条款夏吟兰等著,婚姻家庭法前沿——聚焦司法解释[M].北京:夏吟兰等著,婚姻家庭法前沿——聚焦司法解释[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3.法学界一些学者惯称家事代理权为钥匙权。健全家事代理制度,就是要通过家事代理权的授予,有效的提升家庭事务的法律规范性,促使夫妻一方能够有效率地解决家庭日常事务,提升市场交易效率。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家庭内部的结构进行分析,家事代理行为相当于代理当事人本人的行为,同时在对外活动中应当视为夫妻合意表示,夫妻就代理行为的后果负连带责任。(三)确立分居期间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规则由于当前社会生活中各项关系对确定较为复杂,因此需要确立分居时的夫妻财产制度,确定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债的确定规则,对维护夫妇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公正是非常必要的。本次研究认为分居时夫妻财产制度的确立,第一,要建立登记制度,在夫妻双方清楚地表明情感上的不和,到法院或民政部门提出离婚的时候,接受申请部门应当予以登记,暂时明确各自的财产分割,并限制各自的处分权限。二是应当确立分居时家事代理权的限制制度,其间能够做什么、不可能做什么需要进行规定,明确此项权利的边界。另外就是要配套设立限制规则例外条款,向法院或者民政部门办理登记的同时,应当书面告知提出申请的当事人。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债,通常都是举债人自己负担,但是牵涉到孩子的养育、在紧急事件中,如老人赡养或亲人病重时所欠,应将其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属于合理范围。从这里就能够发现,基于传统事务中的各项债务夫妻之间法定义务并没有将其解除。(四)引入约定财产登记公示制度夫妻共同财产约定制度在原《婚姻法》第19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数十年后的今天,《民法典》第1065条也只延续原来《婚姻法》第19条的提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民法典》就规定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可以对当事人所取得的财产归属达成一致,但是,仅仅规定了协议的格式必须为书面格式,却未涉及如何使其约定发生效力,建议设立登记公示制度。签订夫妻财产协议,就是要顺应家庭财富积累的不断增加,夫妻关系日趋动荡等实际需求,调节夫妻双方内部财产分配与债务负担关系。其中对重点在于,当出现由夫妻一方与第三方之间所进行对经济行为,也就必然涉及到它所对应的财产权益问题,夫妻间财产协议就对其形成了制约。这里的问题在于夫妻财产协议对外界的第三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登记公示程序的欠缺,这一效果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夫妻财产协议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向社会公布,否则对交易安全,市场效率都是不利的。基于我国传统,兼顾各方利益,应当引入约定财产的登记公示机制。基于第三方的信息公开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