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物理备课组主备人:PAGE1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第一节透镜第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透镜,凸透镜、凹透镜。2.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3.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路图。4.知道四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会画平行于主光轴光线及从焦点发出光线经凹透镜折射的光路图。教学重点1.透镜的焦点、焦距;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教学难点1.了解透镜可以看成棱镜的组合,及凸透镜对光线会聚、凹透镜对光线发散的道理。2.完成凹、凸透镜对光的发散和会聚作用的光路图。实验器材激光演示器、凸透镜、凹透镜、溴钨灯、平行光演示器、玻璃杯、水。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2.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及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遵循怎样的规律?3.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或玻璃时遵循怎样的传播规律?二、引入新课、介绍透镜。上章我们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用光的折射规律,我们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光的折射规律的另一方面应用就是制造各种光学仪器,如照相机、显微镜、幻灯机的镜头,这些镜头的形状如何?起什么作用呢?这些问题我们下面要进行一些研究。这些光学仪器的镜头是玻璃制成的,它们的表面是玻璃的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透镜。1.教师出示凸透镜和凹透镜(有条件的,学生每桌可发1个凸透镜、1个凹透镜)让学生看,接着说明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并说明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形状的透镜,请学生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结构特征来判定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同时要学生判断自己戴的近视眼镜和老人家戴的远视眼镜分别是什么透镜。最后教师说明一般情况下,作图时我们都把凸透镜和凹透镜画成书第2页的图6-1的形状。2.介绍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让学生看课本第2页图6-2,教师说明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薄透镜的光心我们就认为在透镜的中心。光心用符号O表示。三、凸透镜使光会聚演示:让激光演示器发出的光束沿主光轴方向射向凸透镜,拿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让激光演示器从凸透镜另一侧射入重做实验。实验表明: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点用符号F表示。教师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画图,如图所示。教师指出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如图透镜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焦距用符号f表示。接着教师告诉学生,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问题: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那么从焦点发出的光射向凸透镜后将怎样传播?学生猜想。演示:用图所示的装置演示焦点发出的光射向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演示前让学生观察铁盒内凸透镜、溴钨灯等放置情况,说明溴钨灯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位置。演示时最好施放烟雾观察从铁盒狭缝射出的平行光,开灯时间应短。实验结论:从凸透镜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四、凹透镜使光线发散演示:让激光演示器发出的光束沿主光轴射向凹透镜,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可以看到离透镜越远,白纸上的光斑越大。实验表明:从空气射向凹透镜的光,经凹透镜后的光变得发散。教师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画出光线通过凹透镜光路图,同时画出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如图所示。从图可以看出折射光线虽然不相交,但它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学生实验:完成书第3页的“做一做”。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说明,此时装有水的玻璃杯就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将一本书放在杯的后面,我们会看到书上的子都被放大了。五、分析凹、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具有发散和会聚的作用(补充)1.让学生根据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画出光束通过如图所示棱镜的示意图,看看射出棱镜的光线将向什么方向偏折?2.启发学生可以将凸透镜和凹透镜看成由棱镜组合成的,让学生根据上图所画的光线偏折情况画出图中甲、乙两图中光线经凸透镜、凹透镜折射的示意图。3.学生根据图示说明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凹透镜使光线发散的道理。六、课堂小结1.透镜有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类。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凸透镜的焦点上,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3.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变得发散。4.凸透镜、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同一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七、布置作业1.课文第4页作业第1、2、3题。课时作业设计1、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______上,这里利用了光路是_______。2、一束光经过两光学元件后的光路分别如图中甲、乙所示,则两光学元件应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的一面正对着太阳,另一面正对一张白纸,改变凸透镜与白纸间的距离,观察白纸上的光斑,直到纸上的光斑最小、最亮,这时凸透镜与纸间的距离近似等于凸透镜的_________。4、如图所示,一束光经过一个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A,取掉透镜后,光会聚于B点,则该透镜起到________作用(填“会聚”或“发散”),是________透镜,由此说明,能会聚于一点的透镜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凸透镜。5、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发散,发散光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透镜的________,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________。6、如图所示,在MN处放有一个透镜,太阳光从左上方射下来,在透镜的附近放一小纸片,在纸片上可以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由此可以判断()A、若纸片放在a处,则MN处放的是凸透镜B、若纸片放在a处,则MN处放的是凹透镜C、若纸片放在b处,则MN处放的是凸透镜D、若纸片放在b处,则MN处放的是凹透镜7、如图中的六块光学元件,要使左图的光路图成立,虚线框内应单独放入的透镜是()A、1或3B、2或4C、1或2D、5或68、图中光路正确的是()9、如图所示,虚线框内为一透镜,MN为透镜的主光轴,O是透镜的光心,a(双箭头)和b(单箭头)是射向透镜的两条光线。已知光线a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P点,光线b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q点。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小于焦距B、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大于焦距C、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小于焦距D、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大于焦距10、在图中画出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教后记:第二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条件。2.知道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像的大小随物距变化的定性关系。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4.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5.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和原理。教学重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计算机、凸透镜成像原理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照相机、投影仪、电影机、放大镜等成像元件都是凸透镜。但是,通过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缩小的,通过投影仪所成的像是放大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呢?(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猜想投影仪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光学仪器,大家仔细想一想,要想让屏幕上的图像大一些,应怎样调整?大家讨论讨论。同学们将自己的想法与其它同学交流。可能的猜想:与物体到透镜距离有关;与屏幕到透镜距离有关;与物体和像是否在透镜的两侧有关……2、设计实验和制定计划我们为每组提供了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器材——光距座及其附件,并在每组的计算机中安装了研究凸透镜成像所用的课件。大家可以任选其一或共同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条件。(1)、我们事先为同学们准备了探究方案,同学们可以参照,也可以自己制定实验方案。(2)、小组同学间注意分工合作。物距(u)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v)表是像到透镜的距离。下面同学们可以看自己桌面上的实验计划,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今天的实验内容:任务1:按图1所示顺序将平行光源、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使他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之上。任务2:利用平行光源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并在“光具座”上标出透镜中心、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点所在位置。FFFF2F2FO图1任务3:如图2所示,将物体(蜡烛)放在距透镜二倍焦距之外,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的位置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填入表一中。FFF2F2FO图2任务4:如图3所示,将物体(蜡烛)放在距透镜二倍焦距上,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的位置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填入表一中。FFF2F2FO图3任务5:如图4所示,将物体(蜡烛)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的位置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填入表一中。FFF2F2FO图4任务6:如图5所示,将物体(蜡烛)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之内,同时用眼睛观察像。将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填入表一中。FFF2F2FO图5记录表一物距的范围像距的范围像的情况同侧、异侧正立、倒立放大、缩小实像、虚像u>2fu=2ff<u<2fu<f3、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4、分析数据各组的实验基本完成了,那个组愿意将实验数据来与同学共享;并阐述你们的到的初步结论。(以组为单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并阐述通过实验所得到的初步结论。)5、总结结论将每次实验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这样的结论: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二倍焦距,但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焦距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进一步研究表明: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另外,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如下规律: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物距在不断减小,像和像距都在逐渐变大;当物体从较近处远离透镜时,物距在不断增大,像和像距都在逐渐减小。6、引导深入研究提出讨论问题:(1)、在成虚像和实像的情况下,轻轻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像一侧偏斜,观察火焰的偏斜情况。(2)、如果我们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学生利用实验继续探究三、课堂小结像的虚、实与焦距有关。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得到了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与物距相等,得到了与物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得到了倒立、放大的实像;当成虚像时,物、像的左右相反,上下相同;当成实像时,物、像的左右相反,上下也相反。四、布置作业1.课文第7页作业第1、2题。课时作业设计1、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蜡烛离凸透镜36cm时,它的像清晰地映在距凸透镜20cm另一侧的光屏上,所看到的像是_______的_______的_______像,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18c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凸透镜的焦距为8cm,物体放在离凸透镜12cm远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将会出现物体_______,_______的实像。3、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_______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_______像。4、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一次实验位置图,光具座上A、B、C三点分别用于放置器材,其中B点应放_______(填“光屏”,“蜡烛”或“凸透镜”)。若此时刚好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缩小的像,则蜡烛是放在_______点,此时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_______焦距。5、用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清晰的实像,如果将透镜的表面遮去其下面的一半,不让光透过,则光屏上像的变化情况是()A、屏上的像消失了B、像变得模糊不清,需要重新调节光屏的位置C、光屏上只有一半的烛焰的像D、光屏上仍有完整的像,只是亮度减弱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当蜡烛位于凸透镜某位置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相交换,则在光屏上将出现一个()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等小的实像D、得不到像7、如图所示,用手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察窗外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物体的像,则看到的是()A、正立的像B、虚像C、倒立的像D、放大的像ABCDE8、如图所示,A是小丽同学的脸庞外型和大小,通过凸透镜看到小丽的脸庞时,可能看到的像为()教后记: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第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幻灯机和投影仪的工作原理。2.知道照相机的工作原理。了解照相机上调焦,光圈、快门等装置的作用。3.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4.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幻灯机和投影仪的工作原理。2.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1.幻灯机的工作过程中,如何调节像的大小。2.照相机的工作过程中,如何能够让像的大小发生变化。实验器材幻灯机、投影器构造原理挂图、投影器、显微镜、照相机构造原理挂图、望远镜、凸透镜两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仪器,它们的主要构造是凸透镜。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像,幻灯机能把小小的幻灯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幻灯机、放大镜都能把物体放大成像,它们的原理一样吗?还有显微镜能让我们看到微小的东西,望远镜能让我们看到远处的物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的透镜。二、幻灯机和投影仪1.教师出示幻灯机、投影仪的原理挂图,说明幻灯机、投影仪就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根据原理图说明,幻灯片(投影片)相当于上面实验中的蜡烛(物体),幕相当于光屏,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2.教师根据幻灯机、投影仪的原理挂图说明幻灯机、投影仪的构造。幻灯机构造:镜头、画片框、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机箱等构成。说明:反光镜用凹镜,聚光镜为一组凸透镜,光源发出光经反光镜和聚光镜作用后集中射向幻灯片。把幻灯片放在比镜头的焦距稍大的位置,在强光的照射下,就能在屏幕上成放大的像。问题: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是倒立的,如何放置幻灯片才能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学生讨论后回答:幻灯片必须倒插在框架上。投影仪构造:结构与幻灯机相似,主要区别是投影仪用两块大的塑料螺纹透镜作聚光器,同时用一块平面镜把像反射到屏幕上。投影仪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投射直接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使用方便。演示:用投影仪放映投影片,旋动调焦旋钮使屏幕上出现清晰的画面。移动投影仪使投影仪远移屏面,然后旋动调焦旋钮使镜向投影片靠近,可以看到屏幕上的画面变大了。三、照相机教师出示照相机原理挂图,然后向学生介绍照相机的主要构造:镜头、调焦环、光圆环、快门、暗箱、胶片。说明: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选定被拍摄的景物后、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胶片上就会出现景物的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胶片上有对光敏感的物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经过显影处理就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讨论:照相机拍照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与镜头焦距有什么关系?胶片到镜头的距离与镜头焦距有什么关系?说明:照相机调物距是通过调整照相机与物体的距离来实现的,调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则是通过调镜头的位置来实现的,调整时旋转镜头的调焦环,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有数字,表示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适当调整调焦环能使景物在胶片上产生清晰的像。说明光圈和快门的作用:光圈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快门控制曝光时间,光圈和快门上的数字表示出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的光圈数和曝光的时间,选择适当光圈和快门可以拍出明亮适当的照片。简单介绍“傻瓜相机”:这种相机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距离,进行自动调焦,高度自动化,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四、放大镜和显微镜1.放大镜让学生用凸透镜看课本上的字,并改变凸透镜到字的距离,观察字的放大情况。说明:放大镜实际上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把凸透镜靠近要观察的物体,让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小于焦距,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2.显微镜教师:放大镜放大的倍数一般只有几倍,最多不过20多倍,要想进一步提高放大倍数,就要用显微镜。出示显微镜及显微镜挂图说明显微镜的主要部件的名称:目镜、物镜、镜筒、载物台、反光镜。显微镜成像原理: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再进行放大,成为眼睛观察到的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积。五、望远镜望远镜跟显微镜类似,也有两组镜头。它能使很远的物体成像在眼前。望远镜有普通望远镜和天文望远镜等。学生实验:书第9的“做一做”。六、课堂小结1.幻灯机和投影仪根据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照相机根据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凸透镜组合在一起的,其原理也是凸透镜成像。七、布置作业1.课文第9页作业第1、2、3题。课时作业设计1、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________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形成一个_____像。平面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_________上成像。2、如图所示,小明想看清邮票上的细微部分,应使用_______镜,也是_______镜。它所成的是______、______的像。3、从侧面观察圆形鱼缸中的金鱼,看起来比真实的大,这是因为鱼缸可看作是________,所看到的“鱼”是鱼的________虚像。(填“正立”或“倒立”)4、清晨,草地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______镜功能的结果,形成了______的像。5、放投影片时,要想使天花板上出现放大的“上”字,投影仪中投影片的放置方法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ABCD6、如图,是一种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对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正确的是()A、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B、可能是酒的液面反射,在酒中出现放大的像C、可能是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虚像7、小丽和小刚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相机对远处的同学进行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为图中甲和乙所示、则()A、小丽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近B、小刚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近C、小刚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丽的一样大,小刚移动位置后,镜头要往后缩D、小刚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丽的一样大,小刚移动位置后,镜头要往前伸8、小明同学用一只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子喝水时,观察自己握杯子的手指,你猜想他透过玻璃杯看到的现象,并请你用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你能帮他解释这个现象吗?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证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如下图中的模型照相机,纸筒A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端看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应把_____(填“A”或“B”)端朝着明亮的室外,_____端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这时,半透明纸上的物体的像应是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_____(填“实”或“虚”)像。10、小丽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花眼,爷爷的花眼更重一些,小丽的妈妈则是近视眼。他们的三副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上图所示。现在爸爸要看书,让小丽把眼镜递给他,小丽应该拿图______中的那一副。教后记: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眼睛的结构。2.知道眼睛跟照相机的相似之处。3.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4.知道眼镜度数的计算。5.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认识眼睛的成像原理。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教学难点1.晶状体调节焦距的功能。2.眼镜度数的计算。实验器材眼球结构挂图、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各一副。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认识到幻灯机和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和望远镜根据的原理都是凸透镜成像,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跟我们的关系更密切,它也是凸透镜成像的一个应用,这就是眼睛和眼镜。二、眼睛眼睛是一种“神奇的照相机”,它能够自动调节光圈和距离。无论是远处的山峦,还是近在眼前的细小物体,也不管光线是明亮还是不太亮,在眼睛中都能形成一个清晰的像。要认识眼睛到底是怎样成像的,我们应该首先知道眼睛的结构,请同学们看书第11页的图6-18,了解一下眼睛的结构。教师根据挂图讲解眼睛的结构:瞳孔相当于照相机中的光圈。光线很亮时,它会自动缩小;光线较暗时它会自动扩大。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它把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在它的上面有许多神经细胞。它的中央叫黄斑,对光线的感觉最灵敏。视网膜通过几十万根神经束把它感受到的信号通知给大脑,于是,就看见了东西。当物距变化时,眼睛的睫状肌会改变晶状体的弯曲程度,使物体的像总能成在视网膜上(看书第12页图6-20),当晶状体变得最扁平时,眼睛能看清最远点,当晶状体变得最凸起时,眼睛能看清最近点。在距眼睛25cm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最清楚,因此把25cm的距离叫做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三、近视眼和远视眼近视眼的明视距离小于25cm,配戴用凹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可以得到矫正。(学生看书第12页图6-21)远视眼的明视距离大于25cm,其近点比正常眼远,当晶状体变得最凸起时,近处物体的像仍将成在视网膜的后面,配戴用凸透镜制作的远视眼镜(又叫老花镜)可以得到矫正。(学生看书第13页图6-22)同学们知道自己戴的眼镜的度数吗?眼镜的度数=(公式中焦距必须用m作单位)。四、课堂小结1.眼睛的结构:瞳孔、角膜、晶状体、视神经、视网膜、玻璃体。2.眼睛的成像过程。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4.眼镜度数的计算。五、布置作业(选其中一部分)1、如图所示为眼球的结构图,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眼睛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如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后在_______上生成清晰的像,_______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输送给_______,我们便看到了物体。2、眼睛是靠调节_______的平凸程度来改变焦距而获得清晰像的,物体通过眼睛后成在视网膜上的是一个_______立的实像,但是人的感觉却是_______立的实像,这是因为人的眼睛与生俱来就已经习惯于这种感受:看物体时,视网膜上成的倒立的实像,人们的感觉就是正立的实像。3、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______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_______,因此来自近处某点的光没有会聚到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到达视网膜的是一个模糊的光斑,我们可以利用_______镜能使光线_______的特点来矫正。4、图中,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经眼球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情况分别如图甲、乙所示。根据该光路图,甲图中这个人可佩戴装有________的眼镜加以矫正,乙图中这个人可佩戴装有_______甲乙的眼镜加以矫正。(填“凸透镜”或“凹透镜”)5、有两个同学都是近视眼,甲视力0.4,乙视力0.8,通常情况下,______眼睛的晶状体更厚,(填“甲”或“乙”)他们要矫正视力,______佩戴的近视眼镜度数更高,透镜的焦距更______。6、以下光学仪器中,使用到凸透镜的是()A、潜望镜B、显微镜C、近视眼镜D、望远镜7、正常的眼睛看清远处的物体,是由于()A、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B、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厚C、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薄D、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8、有些年纪大的同志在看书或看报时,需戴上老花眼镜(老花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而他们在看较远处的物体时(如走路等)都要将老花眼镜摘下来,是因为()A、不习惯B、远处景物通过老花镜更看不清楚C、为了爱护眼睛D、以上说法都不对9、利用一片远视眼镜的镜片做成像实验,不能得到()A、放大的实像B、放大的虚像C、倒立的实像D、倒立的虚像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眼镜的度数就是指的透镜的焦度B、透镜焦度就是指的透镜的焦距C、“-200度”的眼镜片指的是近视镜片,镜片的焦距是0.5mD、镜片的度数越大,镜片的焦距就越大11、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是近视眼,用乙模型矫正B、甲是远视眼,用乙模型矫正C、甲是近视眼,用丙模型矫正D、甲是远视眼,用丙模型矫正教学反馈:第七章运动和力教学课题第一节力第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②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③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⑤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②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③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②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新课引入一、什么是力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中前四幅图片,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一些现象学生总结共同特点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演示:磁铁吸引铁钉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学生举例力的相互性演示: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力的单位: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2.5牛.同学们亲自体会一下物理书放在手上时感受到的压力.二、力的作用效果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三、力的三要素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首先要注意选择力气悬殊的两名同学以让其他同学信服,再要注意两个同作用点的选择.这个活动一是能较好的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二是调动课堂气氛,应该让学生试一试.没机会亲自试一试的同学课后可做一做.力的图示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教师应动笔画规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箭头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教师可对一个力分别作出图示和示意图,从画图的对照中找出二者的区别.学生只要求会画力的示意图.板书设计§7-1力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符号:F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单位:N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作图略)力的示意图:(作图略)课后作业课后17页1、2、3题教后记:教学课题第二节力的测量第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②知道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③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②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仪器材料演示用的弹簧测力计、学生用的弹簧测力计(每人或两人一个)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拉,弹簧的伸长量不同?人们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这个原理设计了一种弹簧测力计,用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来表示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用生活中的拉力器,分别让两个同学拉,比较拉力器的弹簧伸长量的不同.两位同学力的大小可能不同.说明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大小有关.再次让学生用不同得力拉压物理实验室中的弹簧,得到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情况.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教师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发给学生不同式样的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在此过程中,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注意学生是否进行了指针零位的校正.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①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若没对零,调整指针对零(或记下指针这时所对的刻度).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不要将指针拉到满刻度下),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回零.②测力时,让力的作用线与弹簧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③读数时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除教材提醒的三点之外,还要提醒一般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应来回拉动几次挂钩,避免使用过程中弹簧被壳卡住.首先看零刻度线(指针是否指零,若没指零如何调整?)测量时用手提着弹簧秤的挂环(不要用手握住铁壳,以免弹簧卡在铁壳上).利用教材94页图7-9中所示的几种情景检测学生对测力计使用方法掌握的情况.先不教给学生使用方法,让他们随意测量(1)竖直拉砝码的力(2)水平拉木块的力(3)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教给学生使用方法后,再次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重做上面实验.1.用弹簧秤竖直吊着木块在空中静止,测量拉力(即弹簧秤上指针所指的刻度),2.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测量拉力的大小.3.在倾斜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秤拉木块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板书设计§7-2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观察零点.进行调整或几下零点误差.要沿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施力.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课后作业课后20页1、2、3教后记教学课题第三节重力第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仪器材料铁架台、细线、斜面、一重物;弹簧测力计、钩码(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1.什么是重力(1)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3)“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7)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重力的方向(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3)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5)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6)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猜想重力的方向.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2)你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觉得你的重力大还是一个钩码的重力大?(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4)组织学生猜想(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和制定表格(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重力与质量之比(N/kg)0.10.989.80.21.969.80.32.949.80.43.929.8(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②g=9.8N/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10)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11)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办法.根据日常经验应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大.积极猜想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提出: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记录的物理量,并且根据方案制定实验表格.积极交流实验方案和表格,如: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认真实验并记录数据.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总结发现规律.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关系.理解质量和重力的区别.掌握用公式计算重力的方法.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后的各种场景.体会重力作用的重要性.4.重力的作用点(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2)举例: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掌握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5.重力的图示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作重力的图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与回顾.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积极思考重力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能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体会重力与世界的息息相关.板书设计第三节重力一、重力G(gravity):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二、重力的三要素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2.重力的大小(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方案与表格: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重力与质量之比(N/kg)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2)公式:G=mgg=9.8牛/千克3.重力的作用点: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4.重力的图示课后作业课后22页1、2、3教后记教学课题第四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第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教学难点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实践活动,归纳总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1.创设情景,理解合力(1)播放视频:几十只蚂蚁挪动一只昆虫.展示图片:几十人才拖动一物体,而一只大象就能拖动了.几十只蚂蚁作用的力的效果如何?几十个人干的活能用一只大象来代替,说明什么呢?(2)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3)请大家举例说明对合力的理解.(4)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观察现象,思考前后作用效果.几十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和大象提供的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得两个女同学抬的矿泉水桶请体育委员一个人拎起来.理解合力是针对同一物体所受的某几个力说的;理解合力不是指简单的总和,而应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2.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演示实验:把一个50克的钩码竖直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伸长一圈;挂上两个50克的钩码,弹簧伸长两圈.现在弹簧受到钩码作用的两个向下的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情况如何呢?即用一个多大的何方向的力可以来代替呢?(尝试挂上一个100克的钩码时,弹簧也正好伸长两圈)(2)展示图片:一图中两小孩分别同向拉车和推车,一图中两小孩反向拉车.(3)你觉得这两种情况下合力情况如何呢?记录.F1/NF2/NF/N同向反向希望了解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发现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同方向和反方向.提出问题:这两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同向的相加,反向的相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过程中注意保证力在同一直线上.3.总结归纳: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1)从实验探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提醒要注意合力的大小,也要注意合力的方向,归纳得出:大小:大小:F合=F1+F2二力同向二力反向方向:与F1、F2同向大小:F合=|F1-F2|方向:与较大力同向(2)实验中你有什么其它的发现吗?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同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不变,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反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与其中较大的力的方向一致,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用三个弹簧测力计同一直线上拉皮筋能研究三个力的合力情况.4.交流讨论:生活中合力知识的运用你知道合力知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吗?例如体育活动中,建筑上,动物世界里?拔河;悬索桥;蚂蚁搬家……板书设计第五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大小:大小:F合=F1+F2二力同向二力反向方向:与F1、F2同向大小:F合=|F1-F2|方向:与较大力同向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2、3教学反馈第五节二力平衡第课时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重点与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放在桌上的书是静止的,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2.新课教学[板书1]三、二力平衡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提问: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不一定.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要沿斜面向下滑.汽车或电梯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板书2]2.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1]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将光滑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木板上.(木板为45厘米×60厘米,板上安装2个定滑轮,3个羊眼圈.木块上安4个挂钩.如图1所示)在木块挂钩1、2上拴好细绳并跨过滑轮,绳下端各挂若干钩码如图研究对象:木块.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观察木块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1)二力大小不相等,左端挂1个钩码,右端挂2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2)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保持静止.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平衡呢?[实验2]如图3所示,把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的挂钩1、4上,另一端各穿过羊眼圈2、3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看来两个力只是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反,是不能互相平衡的.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反,是否就可以平衡呢?[实验3]装置与图3相同,将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挂钩3、4上,另一端各穿过羊眼圈1、2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发生转动.小结:作用在木块上的两个力要想互相平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在同一直线上.请同学们自己做一个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4]每个同学桌上有2个弹簧秤,一块塑料板,板上有几个洞.用两个弹簧秤拉这块塑料板,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板保持静止不动?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归纳、总结一下要使塑料板保持静止(处于平衡状态),作用在塑料板上的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板书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大量实验表明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请同学们用力的示意图把塑料板上受到的两个力画出来.问: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板书4]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板书5]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例1.(1)吊在空中重5牛的电灯(如图4),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定)研究对象:电灯.(析)受力分析:重力、拉力.(判)运动状态:静止.(找)两个力的关系:互相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结论:拉力是5牛,方向竖直向上.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事例.(2)放在桌上的书.(重力、支持力)(3)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重力、阻力)(4)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牵引力、阻力)例2.汽车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F,受到的阻力为F.(1)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2)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3)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研究对象:汽车.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牵引力F,阻力F.两个力的关系:F>f,两个力不互相平衡,F合=F-F.运动状态:不能处于平衡状态.结论:汽车在F合作用下将做加速运动.当F=f,F<f时汽车将做什么样的运动,请同学们分析.例3.如图5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向上拉示数为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答:支持力是2牛.3.布置作业课后1、2、3教后记:教学课题第六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第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2)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3)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想、方案设计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2)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想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教学难点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仪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来.(或者演示:一木块从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为什么最终都停了下来?(2)布置小活动.(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4)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那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5)你是否感受过滑动摩擦的存在?(鼓励各种想法)(6)展示图片:看似光滑的金属表面,用显微镜看时的模样.(7)对滑动摩擦力这个力我们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点,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由于有摩擦.小活动:用橡皮擦去书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体会其中的力,感觉阻碍作用.知道滑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概念.体会“相对滑动”情景.与运动(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滑滑梯时裤子会磨破;摔跤时皮被蹭破;……简单了解滑动摩擦产生原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2.设置实践小活动,进行猜想(1)布置小活动.(2)请大家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尽量说出你的猜想依据.(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发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猜想,比如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或越小).)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猜想和猜想依据.(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确但依据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结论后再解释探讨.)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动,用脚在地上蹭动,轻轻的试试,再用力试试,体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关,地面越光滑拖物体越容易.与压力有关,因为物体越重越难拖.与接触面的材料情况有关,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难溜起来.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因为接触面越大,受到阻碍的面就越大.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滑动摩擦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应该和速度有关.滑滑梯时滑得越快屁股越热.……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1)演示: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指针不要颤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强调要“匀速”,可不作解释,但要留给学生这样一个疑问,使他们清楚有这样的要求.)(2)请各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分别来验证各个猜想.要求至少对两种猜想进行方案设计.(或者直接与学生说明首先对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两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后再研究其它因素.)参加一些小组的讨论,指导学生研究各个猜想因素与摩擦力的关系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否则不能确定摩擦力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指出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常用的“控制变量法”.(3)请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在和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时注意渗透“控制变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个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实验表格,举例如下:实验操作滑动摩擦力大小1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2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木块加上重物后在木板上匀速运动3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木块在海绵上匀速运动4木块平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木块横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5木块以较慢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木块以较快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掌握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来反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小组讨论,包括器材和实验步骤,并且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考虑.研究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研究与压力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块上加一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研究与接触面材料性质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薄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表面平整的厚海绵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研究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品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横放(或竖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研究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慢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快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4.进行实验,记录收集数据请大家根据以上的讨论,修正自己的探究计划后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进行实验,如实记录收集数据.5.分析交流,得出结论请各小组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描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关系如何?(给学生解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但我们不作深入研究,只作为了解层面,一般不用考虑).分析所得数据,把结论表述出来.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6.总结与评估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还会和其它的因素有关?对我们所得的结论你还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吗?能激发兴趣,对自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其他学生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作更深入思考.7.设计实验,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1)演示实验:筷子提米(2)其实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动摩擦外,还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饮料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比如旱冰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你能举出生活中这两种摩擦的现象吗?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了解静摩擦和滚动摩擦概念,进行举例.推桌子但桌子没动时,与地面有静摩擦;人走路时靠的是鞋与地面的静摩擦;司机转动方向盘时手与方向盘间有静摩擦;各种绳结.……带轮子的行李箱拖动时与地面间有滚动摩擦;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的滚珠发生滚动,笔与纸间有滚动摩擦.……8.实例说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1)播放视频:磁悬浮列车.播放气垫船图片(2)布置小活动,要求学生找出几根圆铅笔.总结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大小.(3)展示图片,请大家说出图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图片有:有花纹的鞋底;用力刹车;光滑平整的雪橇;给车轮的轴加润滑油;轴承中的滚珠.(4)总结:增大有益摩擦的办法有: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有: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给接触面处加润滑油;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摩擦面脱离接触.思考设计意图,知道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力.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动,体会受到的阻碍;在手掌下垫上几根圆铅笔再在桌面上移动,体会体会受到的阻碍.对比发现,摩擦力变小了.鞋底的花纹是为了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与地面的有益摩擦;刹车时通过增加刹车皮和轮间的压力来增大有益摩擦.雪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加润滑油来减小轴间的有害摩擦;轴承用滚珠是利用滚动摩擦来减小有害摩擦.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板书设计第四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一、滑动摩擦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3)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可画在物体重心上.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各种猜想:(2)制定计划与实验表格:(3)数据分析:(4)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现象四、增大有益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宣传文化墙施工方案
- 2024年墙体分包拆除工程合同范本
- 企业员工餐厅承包协议书
- 2024年合作协议与责任保证书
- 2024年吐鲁番客运从业资格摸拟考试
- 2024年硫精砂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2024年宜春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库
- 2024年新余考从业资格证客运试题
- 2024年企业间股权投资合作框架协议
- 2024年婚礼场地布置协议
- 2024年甘肃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试题(含24套)
- 我国的武装力量课件
- 液化石油气瓶安全使用告知书范文
- 供应室护理责任组长竞聘
- 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 LTC与铁三角从线索到回款
- 《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设计
- 工程流体力学课后习题答案-(杜广生)
- 小儿健脾胃知识讲座
-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分析13000字(论文)】
- 小细胞肺癌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