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总论_第1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_第2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_第3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_第4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寄生虫学

总论张学敏中西医结合学院本章节学习目的:掌握寄生概念,寄生虫的生活史,宿主类型。了解寄生虫的分类。掌握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了解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掌握带虫免疫和伴随免疫的概念。掌握病原学诊断掌握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防治原则。人体寄生虫学(humanparasitology)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人体寄生虫学由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组成。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学组胚学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桥梁课、应用课)人体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寄生虫病是常见病、多发病、贫困病

海南广西福建四川贵州

94.786.285.382.081.0浙江江西湖南广东…黑龙江81.179.576.772.117.5%全国人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感染人数约为7亿多。脑损伤眼损害肺损害肝损伤胆道病

1920262310

肠穿孔肠梗阻阑尾炎腹泻侵犯心脏

12917459

泌尿生殖贫血艾滋病死因

20298(机会致病)侏儒症皮肤肌肉受损诱发癌

7373寄生虫感染的后果严重:导致劳动能力与生活质量下降、致畸、致残、致死、诱发癌变。对重要器官的损害一、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皮肤肌肉受损致畸与后遗症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寄生虫病遍及全世界,在人类传染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热带与亚热带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对人民的危害极大,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又是无法估量的,它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且成为人们及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2024/8/27微寄教研室10197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特别规划署联合倡议要求重点防治的热带病有: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及(麻风病)。2000年,又加上结核和登革热。统称十大热带病。在我国,寄生虫病分布也很广。据解放初的调查,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患者就有7000多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卫生部门将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最为严重的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和利什曼病(黑热病)列为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进行重点防治。2024/8/27微寄教研室11我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

19941988-1992年在卫生部领导下开展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台湾省)的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并按统一的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进行调查。2024/8/27微寄教研室12全国共查到56种人体寄生虫,包括原虫19种、吸虫16种、线虫12种、绦虫8种、棘头虫1种,其中属国内人体感染首次报告的有台湾棘带吸虫;属国内外人体感染首次报告的有藐小棘隙吸虫、狭睾棘口吸虫;属新种的有福建棘隙吸虫。在56种以外,尚有猫后睾吸虫等6种虫虽属国内首次发现,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2024/8/27微寄教研室13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总感染率为62.632%,原虫感染率10.315%,吸虫感染率0.573%,绦虫感染率0.195%,线虫感染率59.022%。其中蛔虫、钩虫及鞭虫等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较高,估计全国感染人数,蛔虫为5.31亿人(5.23~5.39亿),钩虫为1.94亿(1.87~2.01亿),鞭虫为2.12亿(2.05~2.20亿)。寄生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普遍,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感染2种或2种以上)比为56.67%与43.33%。最多1人感染9种寄生虫。2024/8/27微寄教研室14从各省平均寄生虫感染率看,17个省(区)感染率在50%以上,大多在南方或沿海地区,有6省(区)感染率超过80%。海南(94.735%),广西(86.105%),福建(85.300%),四川(82.002%),浙江(81.123%),贵州(81.010%)。而感染率底于50%的省(区)除上海外都在北方,黑龙江(17.521%),内蒙古(23.768%),吉林(30.636%)2024/8/27微寄教研室15调查的虫种中有5种属全国性分布,即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和蛲虫。根据人体寄生虫感染率之高,地区分布之广及疾病危害的严重程度,提出了在继续抓好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和黑热病防治的前提下,目前我国优先防治的病种是:棘球蚴病、猪带绦虫病、囊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钩虫病、蛔虫病、鞭虫病和蛲虫病。2024/8/27微寄教研室16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1、寄生与寄生关系1)共栖2)互利共生3)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得利,另一方受害。获利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受伤害的一方称宿主。2、寄生关系的演化1)形态2)生理功能3)侵袭力4)免疫逃避5)基因变异二、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一)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整个过程称生活史。包括寄生虫的感染阶段、侵入宿主的途径和方式、在宿主体内的移行过程和寄生部位等。直接型(土源性蠕虫):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因感染阶段污染土壤、食物、水等经口或皮肤侵入人体。大部分线虫属于此型。间接型(生物源性蠕虫):生活史复杂,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到感染阶段,再经一定方式侵入人体,如吸虫、大部分绦虫和少数线虫。(二)寄生虫与宿主类别1、寄生虫的类别1)专性寄生虫:疟原虫、钩虫等2)兼性寄生虫:粪类圆线虫3)体内寄生虫:蛔虫、肺吸虫、4)体外寄生虫:蚊、蝇等5)机会致病寄生虫:刚地弓形虫、微小隐孢子虫等2、宿主的类别1)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期或有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2)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第一、二中间宿主)。3)储存宿主(保虫宿主):寄生虫的成虫除可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某些哺乳动物体内,这些脊椎动物具有保护虫种和起传染源的作用。这些动物宿主称为储存宿主。4)转续宿主:正常宿主非正常宿主某些寄生虫的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但可生存,以后若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时,即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寄生虫的生殖潜能1)雌雄同体:吸虫、绦虫2)节裂或节片生殖:绦虫3)生产大量的虫卵或幼虫:线虫、绦虫4)细胞分裂①简单的有丝分裂:利什曼、阿米巴②多分裂(裂体增殖):疟原虫③出芽生殖:刚地弓形虫④多胚生殖(蚴体增殖):见于绦虫和吸虫二、寄生虫的分类:我国人体寄生虫虫种:共229种,其中常见的和较常见的有80余种。1、按生物学分类医学原虫学:原生动物亚界:

肉足鞭毛门、顶复门、纤毛门孢子虫纲、根足虫纲、毛基裂纲、动鞭虫纲医学蠕虫学: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绦虫纲棘头动物门;棘头虫纲医学节肢动物学: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蛛形纲2024/8/27微寄教研室24按寄生部位分类:体内寄生虫:细胞内组织内腔道内(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血管,淋巴管等)体外寄生虫:2024/8/27微寄教研室25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

相互作用一、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寄生虫的致病作用:摄取营养、影响吸收:是寄生虫对宿主造成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可通过穿刺、堵塞、压迫、破坏等作用,对宿主造成危害。化学性损伤:寄生虫的代谢产物、分泌物、排泄物及虫体死亡后的分解物等化学物质的刺激作用,对人体可产生各种不同的危害。免疫病理损伤:寄生虫体内和体表许多成分,均可作为抗原诱导宿主产生免疫病理反应。2024/8/27微寄教研室282、宿主的免疫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皮肤、粘膜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因素的作用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2024/8/27微寄教研室29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1、寄生虫抗原:寄生虫的结构复杂,其抗原也复杂。可分为体抗原、代谢抗原、表面抗原等。2、特异性免疫类型:

1)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2)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可引起一定的免疫力;对再感染相同寄生虫具免疫作用;免疫力不持久;非消除性免疫常见有两种类型:带虫免疫:见于疟原虫,宿主体内原虫未被清除,仍保持在低密度水平。但宿主对再感染却有一定的免疫力。伴随免疫:宿主在感染血吸虫后,活的成虫能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对原有的成虫不发生影响,可以继续存活,但对再次感染的早期童虫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象这种免疫现象称伴随免疫。2024/8/27微寄教研室303、相互作用的结果患病健康状态带虫状态2024/8/27微寄教研室31二、寄生虫感染的特点感染阶段(感染期):寄生虫的生活史有不同的发育阶段,其中能侵入人体的阶段称为感染阶段。1、寄生虫感染和寄生虫病2、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3、多寄生感染4、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第四章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从患者血液、组织液、排泄物或活组织取材,检查寄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病原检查是寄生虫感染及寄生虫病可靠的诊断方法。2、免疫学检查:2024/8/27微寄教研室34第五章寄生虫病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1)传染源:寄生虫病的患者、带虫者和储存宿主。2)传播途径:寄生虫由传染源到易感宿主的过程。3)易感者: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底下的人群。2024/8/27微寄教研室36传播途径离开传染源在外界或其他生物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2024/8/27微寄教研室37人体寄生虫学常见传播途径: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经空气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经人体直接传播寄生虫进入人体的方式及途径经口经皮肤经医学节肢动物接触感染自体感染:体外自体感染体内自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