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B卷·拔高培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三国志》中的这段材料里的“太祖”指的是(
)A.齐桓公 B.曹操 C.刘备 D.孙权2.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公元200年,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场战役是(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3.《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A.标志孙刘联军惨遭失败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标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4.下图所示为重庆出土的三国时期的“庖厨俑”,一人跪坐于俎前,俎上置鸡、鸭、鱼、饺子、龟、猪、牛头、各类果蔬等,俎侧饰有一朵小花,刻画精细。由此表明三国时期重庆地区(
)A.绘画水平高超 B.文化成就卓越 C.经济发展落后 D.生活食材丰富5.三国时期,“遥领”“虚封”现象大量出现。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曹魏境内)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国境内)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曹魏境内)牧。当时各国进行“遥领”“虚封”的主要目的是(
)A.彰显国家统一的政治愿景 B.宣示各自政权的正统性C.表明自己开疆拓土的意志 D.给敌对的政权制造压力6.战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而从公元291年至公元306年的“八王之乱”,其危害是(
)A.历时十几年,人民饱受痛苦,加速了西晋灭亡B.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的高潮C.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向汉族人民学习耕种技术D.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与官府分庭抗礼7.西晋末年,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规模迁徙的高潮,其方向是()A.自北向南 B.自南向北 C.自西向东 D.自东向西8.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利用示意图的方式可以清晰反映历史的发展变化,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在各地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文化内涵,如山西地区纪念介子推,江浙一带纪念伍子胥。最终,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这说明(
)A.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B.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C.动荡导致了文化纷争 D.民族迁徙丰富社会习俗10.据西晋的《徙戎论》估计,关中一地百万余口居民中,“戎狄居半”。此处记载的“戎狄”最有可能是(
)①鲜卑族
②氐族
③越族
④汉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1.据估计,截至南朝初年,南渡人口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为江南农业的迅速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材料主要说明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
)A.环境与气候条件优越 B.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C.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D.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12.据统计,南朝宋时,渡淮南移的北方人口数,约占宋全国总人口数的1/10,约占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总数的1/8。北方人“渡淮南移”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B.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内迁C.南方社会秩序混乱 D.有力的促进了国家统一1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青瓷制造迅速发展的阶段,其产地主要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常见器物有碗、盘、盆、壶、灯、香炉等日用品。其主要原因是(
)A.农业技术产生进步 B.国家实力不断提高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自然条件很优越14.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如图是戴老师备课中使用的部分素材。由此推断,戴老师备课的主题是两晋人口迁徙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农业麦稻兼作,兴修水利手工业江浙地区冶铁业发展城市建康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表现A.西域地区发展 B.西南地区开发 C.黄河流域发展 D.江南地区开发15.某学习小组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开展主题探究学习,设计如下表格,适合①和②两处的选项是(
)结论①民族融合史实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A.短暂统一;东晋 B.政权分立;前秦 C.政权分立;东晋 D.开放革新;北魏16.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的时期,其中曾经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A.匈奴、羯 B.氐、鲜卑 C.匈奴、羌 D.鲜卑、羌17.下列现象发生在如图阶段④的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交融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商业活动中出现了大商帮18.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孝文帝用文治移风易俗C.北方人口迁往江南 D.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19.匈奴建立的汉赵政权皇帝刘曜曾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下得杀牛,犯者皆死”;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A.牛耕技术的发展 B.社会矛盾的缓解 C.政权更迭的频繁 D.经济结构的变化20.早期北魏墓葬壁画的题材多以狩猎、游牧为主,但后来洛阳出现了大量以儒家孝子故事和道家升仙为题材的北魏墓葬壁画。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壁画技术的发展 B.鲜卑族宗教信仰不一C.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 D.墓葬文化的地域差别21.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全书分为九章,每章聚焦于特定的数学问题,从土地测量到货物交换,从工程问题到税收管理,再到天文预测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A.数学家多出生于农民家庭 B.数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关C.数学的普及促进农业 D.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22.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A.张仲景 B.司马迁 C.贾思勰 D.徐光启23.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中国从古至今采用的历史纪年方法有好几种。下图这副著名的书法作品中使用的纪年方法有哪些①公元纪年法②干支纪年法③年号纪年法④民国纪年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4.魏晋时期,石窟艺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如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推动石窟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推动 B.道教的发展 C.儒家思想发展 D.佛教的发展25.《洛神赋图》是顾恺之读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在画中,顾恺之运用散点的方式巧妙地安排了“相遇”“嬉戏”“离别”等多个空间场景,将独立的故事情节跨越时空融会贯通,使观者不知不觉中按照画家所构建的连续空间进行解读。材料意在强调(
)A.曹植心路历程的变化 B.洛神生动的形神气韵C.画家高超的创作技巧 D.画作极高的历史价值评卷人得分二、辨析改错题(10分)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并加以改正。(8分)(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中央政府正式统辖今新疆地区。判断:改正:(2)“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东晋政权从此走向衰落。判断:改正:(3)氐族人苻氏建立成汉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判断:改正:(4)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宣扬道教,开凿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判断:改正:评卷人得分三、材料解析题(共2题,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共28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西汉时,经汉武帝的推崇,由董仲舒等多人改造而成的"官方儒学"上升为政治显学和国家意识形态。官方儒学的产生给予了帝国的精英统一的文化和认同感,弥补了帝国控制能力的不足,这就是大一统局面在两千多年中能得以维持的关键。——摘编自赵鼎新《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材料二图一西汉人口分布图
图二西晋太康时人口分布图——据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材料三
回溯五千年来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成长发展,“历时性”地呈现先秦、魏晋南北朝等四次民族大融汇,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大一统进程。政权分裂和民族融汇是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成长中难以避免的过渡路径,大一统则是它的升华趋势和发展成果。——摘编自李治安《民族融汇与中国历史发展第二条基本线索论纲》(1)据材料一,概括儒学官方化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崇儒学的根本原因。(6分)(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到西晋人口分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4分)(3)据材料三,概括促进大一统进程的因素。并指出“政权分裂和民族融汇”与“大一统”的关系。(4分)28.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王朝都从思想、文化、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统治。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如下图(1)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一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分别体现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两项措施?(3分)材料二
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摘编自《文物秦汉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主张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他的什么建议?(3分)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摘编自《孝文帝改革》(3)根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至少写出两点),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4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社会进步的因素。(至少写出两点,4分)评卷人得分四、活动探究题(共1题,14分)29.某校开展“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4分)【解读史料,探查人口变化】材料一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信,富厚如之。——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时间全国户籍人口东汉初1000多万57年(光武帝去世)2100多万105年5300多万(1)根据材料一、总结两汉初期人口变化的共同趋势。(2分)材料二时间全国户籍人口铠甲生虮虱,万姓已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节选)(熹平)二年春正月,大疫……(熹平四年)夏四月,郡国七大水。(熹平六年)夏四月,大旱,七州蝗。——摘编自《后汉书·孝灵帝纪》东汉中后期6000万东汉末期760万(2)根据材料二、写出影响东汉中后期至末期人口变化的因素。(2分)【观察地图,探究经济变迁】图一
西汉盐铁官分布
图二
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材料三
(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摘编自《晋书·食货志》(3)由图一盐铁官分布的区域特点,推断西汉时期南北经济发展及人口分布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二与材料三之间的联系。(6分)【整合信息,提升思维能力】(4)根据以上探究,分析这一时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安徽专版)(B卷·拔高培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三国志》中的这段材料里的“太祖”指的是(
)A.齐桓公 B.曹操 C.刘备 D.孙权【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宜奉天子以令不臣”,指的是毛玠向“太祖”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曹操为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经济上曹操同样采纳毛玠的建议,“修耕织,蓄军资”,采用屯田制,解决流民生计,筹集军粮,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因此,“太祖”指的是曹操,B项正确;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与材料中的“太祖”不符,排除A项;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孙权是东吴的开国皇帝,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公元200年,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场战役是(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指的是200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D项正确;涿鹿之战,相传原始社会后期,炎黄联盟打败东方蚩尤部落的战役,排除A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役,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208年,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战役,排除C项。故选D项。3.《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A.标志孙刘联军惨遭失败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标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最后曹军大败,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得胜利,曹军大败,排除A项;200年的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B项;229年孙权称帝,标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4.下图所示为重庆出土的三国时期的“庖厨俑”,一人跪坐于俎前,俎上置鸡、鸭、鱼、饺子、龟、猪、牛头、各类果蔬等,俎侧饰有一朵小花,刻画精细。由此表明三国时期重庆地区(
)A.绘画水平高超 B.文化成就卓越 C.经济发展落后 D.生活食材丰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一人跪坐于俎前,俎上置鸡、鸭、鱼、饺子、龟、猪、牛头、各类果蔬等,俎侧饰有一朵小花,刻画精细”和所学可知,俎上置鸡、鸭、鱼、饺子、龟、猪、牛头、各类果蔬等,说明三国时期重庆地区生活食材丰富,D项正确;材料中说的是刻画精细,与绘画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文化成就卓越,排除B项;经济发展落后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5.三国时期,“遥领”“虚封”现象大量出现。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曹魏境内)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国境内)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曹魏境内)牧。当时各国进行“遥领”“虚封”的主要目的是(
)A.彰显国家统一的政治愿景 B.宣示各自政权的正统性C.表明自己开疆拓土的意志 D.给敌对的政权制造压力【答案】A【解析】材料中魏蜀吴这种遥领、虚封现象,官员管理的区域都不在自己的统治区域,表明魏蜀吴志在统一,那些管理区域以后会成为自己统治区域的一部分,A项正确;政权的正统性与其他政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开疆拓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材料体现的是追求统一,排除C项;给敌对的政权制造压力说法错误,因为这个现象属于普遍现象,不能制造压力,排除D项。故选A项。6.战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而从公元291年至公元306年的“八王之乱”,其危害是(
)A.历时十几年,人民饱受痛苦,加速了西晋灭亡B.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的高潮C.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向汉族人民学习耕种技术D.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与官府分庭抗礼【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主要在洛阳一带),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A项正确;“八王之乱”同时造成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向汉族人民学习耕种技术,促进了文化经济的交流,不属于社会危害,排除BC项;西汉初,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西晋末年,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规模迁徙的高潮,其方向是()A.自北向南 B.自南向北 C.自西向东 D.自东向西【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为了求食,中原人民开始向南迁徙。加之八王之乱的破坏,以及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A项正确;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8.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利用示意图的方式可以清晰反映历史的发展变化,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示意图可知反映了从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局部统一,再到西晋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由此可见示意图反映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正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及魏晋时期政权并立都只是题干示意图中的部分意思,排除ABD项。故选C项。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在各地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文化内涵,如山西地区纪念介子推,江浙一带纪念伍子胥。最终,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这说明(
)A.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B.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C.动荡导致了文化纷争 D.民族迁徙丰富社会习俗【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因此题干所述“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说明这时期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A项正确;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南北交流的趋势得到加强的现象,而不是文化纷争,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少数民族的迁徙而南北交流的趋势得到加强,而不是社会习俗的丰富,排除D项。故选A项。10.据西晋的《徙戎论》估计,关中一地百万余口居民中,“戎狄居半”。此处记载的“戎狄”最有可能是(
)①鲜卑族
②氐族
③越族
④汉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A【解析】“戎狄”是对少数民族的称呼,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因此此处记载的“戎狄”最有可能是鲜卑、氏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1.据估计,截至南朝初年,南渡人口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为江南农业的迅速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材料主要说明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
)A.环境与气候条件优越 B.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C.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D.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截至南朝初年,南渡人口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为江南农业的迅速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较多,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带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环境与气候条件优越属于自然条件,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人民的辛勤劳作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该材料强调的是被人南迁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渡人口的作用,无法体现生产技术的改进,排除D项。故选C项。12.据统计,南朝宋时,渡淮南移的北方人口数,约占宋全国总人口数的1/10,约占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总数的1/8。北方人“渡淮南移”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B.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内迁C.南方社会秩序混乱 D.有力的促进了国家统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研究,渡淮南移的北方人口数,约占宋全国总人口数的1/10,约占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总数的1/8”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北方人“渡淮南移”与“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内迁”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当时南方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并未导致南方社会秩序混乱,排除C项;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并未促进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1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青瓷制造迅速发展的阶段,其产地主要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常见器物有碗、盘、盆、壶、灯、香炉等日用品。其主要原因是(
)A.农业技术产生进步 B.国家实力不断提高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自然条件很优越【答案】C【解析】由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青瓷制造迅速发展的阶段,产地主要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常见器物有碗、盘、盆、壶、灯、香炉等日用品”可知,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苏、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区的青瓷制造迅速发展。南方青瓷制造迅速发展是当时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的一个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方面青瓷制造业的进步,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国家实力不断提高并不能直接推动青瓷制造业迅速发展,排除B项;自然条件很优越不是青瓷制造业的进步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4.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如图是戴老师备课中使用的部分素材。由此推断,戴老师备课的主题是两晋人口迁徙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农业麦稻兼作,兴修水利手工业江浙地区冶铁业发展城市建康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表现A.西域地区发展 B.西南地区开发 C.黄河流域发展 D.江南地区开发【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这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材料中两晋人口南迁、江南手工业发达、江南经济发展这都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材料与西域地区发展、西南地区开发和黄河流域发展无关,排除ABC。故选D项。15.某学习小组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开展主题探究学习,设计如下表格,适合①和②两处的选项是(
)结论①民族融合史实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A.短暂统一;东晋 B.政权分立;前秦 C.政权分立;东晋 D.开放革新;北魏【答案】C【解析】由表格史实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再到东晋十六国,再到与南朝和北朝并立,可以得出结论①应为政权分立,②处应为东晋,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不是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排除A项;前秦属于十六国之一,排除B项;北魏属于北朝的朝代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16.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的时期,其中曾经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A.匈奴、羯 B.氐、鲜卑 C.匈奴、羌 D.鲜卑、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76年,前秦灭前凉统一北方。到苻坚淝水之战失败以后,384年慕容垂建立燕以及姚苌建立后秦北方再度分裂。苻秦为氐族建立的政权。436年,北魏灭北燕再次统一北方。直到523年六镇起义之后,524年孝武帝奔长安依宇文泰,高欢入洛阳另立孝静帝迁都邺,从此北方分裂为东西魏。北魏为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国家。B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羌建立的政权没有统一过北方,排除ACD项。故选B项。17.下列现象发生在如图阶段④的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交融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商业活动中出现了大商帮【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阶段④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期少数民族入居中原,中原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有的南迁长江流域,有的北迁关外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交融,B项正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出现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商业活动中出现了大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8.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孝文帝用文治移风易俗C.北方人口迁往江南 D.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可知,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用文治移风易俗,因此改革后举行祭典由按照北土旧俗到按照华夏礼制,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B项正确;北魏属于南北朝时期,不属于三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北魏汉化,与人口南迁无关,排除C项;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而材料强调的是北魏汉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9.匈奴建立的汉赵政权皇帝刘曜曾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下得杀牛,犯者皆死”;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A.牛耕技术的发展 B.社会矛盾的缓解 C.政权更迭的频繁 D.经济结构的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六月庚午,禁杀牛马”“杀牛禁”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采取了禁杀牛马的措施,体现了中原汉族农耕经济的生产模式对游牧经济的影响,说明少数民族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牛耕技术的变化,无法体现牛耕技术的发展,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动荡,矛盾并未得到缓解,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属于政治方面的特征,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0.早期北魏墓葬壁画的题材多以狩猎、游牧为主,但后来洛阳出现了大量以儒家孝子故事和道家升仙为题材的北魏墓葬壁画。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壁画技术的发展 B.鲜卑族宗教信仰不一C.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 D.墓葬文化的地域差别【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但后来洛阳出现了大量以儒家孝子故事和道家升仙为题材的北魏墓葬壁画。”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使鲜卑族风俗的汉化。C项正确;材料展现的是北魏早期和后期的壁画内容变化较大,与北魏壁画技术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鲜卑族宗教信仰与壁画风格的转变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墓葬文化的地域与壁画风格的转变没有直接联系,材料中未涉及北魏地域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21.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全书分为九章,每章聚焦于特定的数学问题,从土地测量到货物交换,从工程问题到税收管理,再到天文预测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A.数学家多出生于农民家庭 B.数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关C.数学的普及促进农业 D.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答案】B【解析】根据“每章聚焦于特定的数学问题,从土地测量到货物交换”可知,数学知识源自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计算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实际问题,说明数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关,B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对中国古代数学家的家庭背景进行介绍,排除A项;农业的发展与数学的普及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隋朝创立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22.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A.张仲景 B.司马迁 C.贾思勰 D.徐光启【答案】C【解析】据题干“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C项正确;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排除A项;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著有《史记》,排除B项;徐光启是明代的一位科学家,著有《农政全书》,排除D项。故选C项。23.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中国从古至今采用的历史纪年方法有好几种。下图这副著名的书法作品中使用的纪年方法有哪些①公元纪年法②干支纪年法③年号纪年法④民国纪年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B【解析】图中著名的书法作品是东晋王羲之所作的《兰亭集序》,依据图中文字“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永和是东晋晋穆帝年号,癸丑为干支之一,因此使用的纪年方法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②③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使用公元纪年法,排除①;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规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使书法家用民国纪年法,排除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24.魏晋时期,石窟艺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如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推动石窟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推动 B.道教的发展 C.儒家思想发展 D.佛教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因此主要因素是佛教的发展,D项正确;国家推动是石窟艺术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统治者的意图是宣扬佛教,排除A项;石窟造像与佛教有关,而不是道教和儒家思想,排除BC项。故选D项。25.《洛神赋图》是顾恺之读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在画中,顾恺之运用散点的方式巧妙地安排了“相遇”“嬉戏”“离别”等多个空间场景,将独立的故事情节跨越时空融会贯通,使观者不知不觉中按照画家所构建的连续空间进行解读。材料意在强调(
)A.曹植心路历程的变化 B.洛神生动的形神气韵C.画家高超的创作技巧 D.画作极高的历史价值【答案】C【解析】据题干“《洛神赋图》是顾恺之读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在画中,顾恺之运用散点的方式巧妙地安排了‘相遇’‘嬉戏’‘离别’等多个空间场景,将独立的故事情节跨越时空融会贯通,使观者不知不觉中按照画家所构建的连续空间进行解读”可知,材料意在强调画家高超的创作技巧,C项正确;曹植心路历程的变化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曹植心路历程的信息,排除A项;洛神生动的形神气韵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洛神的形神气韵的信息,排除B项;画作极高的历史价值与题意不符,题干重点反映的是顾恺之画质的创作技巧,没有涉及历史价值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二、辨析改错题(10分)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并加以改正。(8分)(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中央政府正式统辖今新疆地区。判断:改正:(2)“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东晋政权从此走向衰落。判断:改正:(3)氐族人苻氏建立成汉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判断:改正:(4)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宣扬道教,开凿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判断:改正:【答案】(1)正确(2分)(2)错误(1分)“东晋”改为“西晋”(1分)(3)错误(1分)“成汉”改为“前秦”(1分)(4)错误(1分)“道教”改为“佛教”(1分)【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因此题干所述为正确。(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因此题干所述为错误,应“东晋”改为“西晋”。(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因此题干所述为错误,应“成汉”改为“前秦”。(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因此题干所述为错误,应“道教”改为“佛教”。三、材料解析题(共2题,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共28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西汉时,经汉武帝的推崇,由董仲舒等多人改造而成的"官方儒学"上升为政治显学和国家意识形态。官方儒学的产生给予了帝国的精英统一的文化和认同感,弥补了帝国控制能力的不足,这就是大一统局面在两千多年中能得以维持的关键。——摘编自赵鼎新《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材料二图一西汉人口分布图
图二西晋太康时人口分布图——据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材料三
回溯五千年来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成长发展,“历时性”地呈现先秦、魏晋南北朝等四次民族大融汇,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大一统进程。政权分裂和民族融汇是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成长中难以避免的过渡路径,大一统则是它的升华趋势和发展成果。——摘编自李治安《民族融汇与中国历史发展第二条基本线索论纲》(1)据材料一,概括儒学官方化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崇儒学的根本原因。(6分)(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到西晋人口分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4分)(3)据材料三,概括促进大一统进程的因素。并指出“政权分裂和民族融汇”与“大一统”的关系。(4分)【答案】(1)作用: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工具;促进了社会文化认同;弥补了帝国控制能力的不足。(4分)原因: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分)(2)变化:由东多西少变为东西均衡。(2分)积极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分)(3)因素:民族交融;国家政策的推动。(2分)关系:政权分裂和民族融汇是大一统的必经之路。(2分)【解析】(1)作用:根据材料“弥补了帝国控制能力的不足,这就是大一统局面在两千多年中能得以维持的关键”可知,儒学官方化的作用是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工具;根据材料“给予了帝国的精英统一的文化和认同感”可知,作用是促进了社会文化认同;根据材料“官方儒学的产生给予了帝国的精英统一的文化和认同感,弥补了帝国控制能力的不足”可知,作用是弥补了帝国控制能力的不足。原因:汉武帝推崇儒学的根本原因是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变化:根据材料中的两幅人口分布图可知,西汉到西晋人口分布的变化是由东多西少变为东西均衡。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3)因素:根据材料“回溯五千年来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成长发展,‘历时性’地呈现先秦、魏晋南北朝等四次民族大融汇,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大一统进程”可知,促进大一统进程的因素是民族交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素还有国家政策的推动。关系:根据材料“政权分裂和民族融汇是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成长中难以避免的过渡路径,大一统则是它的升华趋势和发展成果”可知,“政权分裂和民族融汇”与“大一统”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必经之路。28.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王朝都从思想、文化、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统治。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如下图(1)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一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分别体现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两项措施?(3分)材料二
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摘编自《文物秦汉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主张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他的什么建议?(3分)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摘编自《孝文帝改革》(3)根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至少写出两点),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4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社会进步的因素。(至少写出两点,4分)【答案】(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1分)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2分)(2)核心观点: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2分)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1分)(3)措施: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2分)意义: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2分)(4)因素:经济上统一;思想上统一;通过改革,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任写2点,4分)【解析】(1)史料类型:根据出土的“秦半两铜钱”和“衡器八斤铜权”和所学可知,材料一所示均属于实物史料。措施:根据材料一图1“秦半两铜钱”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货币;根据材料一图2“衡器八斤铜权”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2)核心观点:根据材料三“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可知,董仲舒主张的核心观点是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肇庆考货运从业资格证
- 2025年鄂州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答案
- 2025年广东货运丛业资格证考试题库答案
- 2024年某物流公司关于运输000吨货物的运输合同
- 物联网应用招投标合同操作规程
- 皮革制品库房施工合同
- 咨询服务租赁合同模板
- 合租影视制作室合同样本
- 沙滩休闲区遮阳棚工程合同
- 2024年度餐饮店合伙人退出机制与财产分割协议2篇
- 《岁末年初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提示》专题培训
- 《招商银行转型》课件
- 灵新煤矿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范文(2篇)
- 2024年安徽省广播电视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手术室的人文关怀
- 2024合作房地产开发协议
- 2025北京语言大学新编长聘人员招聘21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全册)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