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臂式出發及接力出發技術分析_第1页
擺臂式出發及接力出發技術分析_第2页
擺臂式出發及接力出發技術分析_第3页
擺臂式出發及接力出發技術分析_第4页
擺臂式出發及接力出發技術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擺臂式出發及接力出發技術分析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擺臂式出發及接力出發技術分析邱文信通識教育中心講師【摘要】游泳技術大致上可分為出發、划水、轉身和觸壁等技術,任何階段的技術都是不可忽視,在這些技術當中,教練們往往較注重於划水的技術,對於其他項技術則較少練習,許樹淵(民65)指出良好紀錄的泳者,速度和耐久力固然是勝利要素,然而出發入水的距離遠度和速度也是優良成績的重要因素,入水快的人,其速度快而費力小。

尤其目前的游泳競賽已經到分秒必爭的階段,任何在合法的情況下可提升成績的方法都值得去探討,在出發動作進步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教練應重視出發技術的發展,Maglischo(1993)也指出在接力出發中,好的接力泳者可以佔有快0.6-1.0秒的優勢,因此三個泳者合計大約快2至3秒,影響力可說是相當驚人。

由此也可看出出發動作的好壞影響成績甚鉅這進步的時間對名次上的幫助相當大,因此出發動作快速所帶來的利益是不容忽視的,本篇文章除了介紹Hay(1993)及GuimaraesandHay(1985)所提出的出發技術力學要素分析外,並將介紹擺臂式出發及應用擺臂式的接力出發的動作技術。

除了介紹出發動作的力學要素,並藉由力學的角度分析擺臂式接力出發動作的優缺點,接力出發主要以傳統的擺臂出發法較佳,但教練在實施出發教學技巧時,宜配合泳者肌力訓練,如仰式出發的洞式入水法需要較有力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肌力和柔軟度。

出發動作較佳的選手會比其他選手快大約0.6秒的時間,這在短距離競賽中很可能是一個關鍵的時間,因此教練應重視此一技術,加入平常練習課表中,以期能在比賽中有較佳的表現。

關鍵詞:

游泳力學要素分析、擺臂式出發、接力出發164育達研究叢刊第三期壹、前言雪梨奧運在十月初畫下完美的句點,細看金牌數,此次的大贏家仍是美國和俄羅斯,由此可知有些運動項目,例如田徑類,因為體型和肌肉力量關係,亞洲國家往往無法和歐美國家相比,因此,要想在獎牌數提升就必須先選擇重點項目,而由歷史角度看來,游泳是亞洲國家可以選擇同時獎牌種類又豐富的項目。

游泳技術大致上可分為出發、划水、轉身和觸壁等技術,任何階段的技術都是不可忽視,在這些技術當中,教練們往往較注重於划水的技術,對於其他項技術則較少練習,許樹淵(民65)指出良好紀錄的泳者,速度和耐久力固然是勝利要素,然而出發入水的距離遠度和速度也是優良成績的重要因素,入水快的人,其速度快而費力小。

尤其目前的游泳競賽已經到分秒必爭的階段,任何在合法的情況下可提升成績的方法都值得去探討,在出發動作進步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教練應重視出發技術的發展,Maglischo(1993)也指出在接力出發中,好的接力泳者可以佔有快0.6-1.0秒的優勢,因此三個泳者合計大約快2至3秒,影響力可說是相當驚人。

由此也可看出出發動作的好壞影響成績甚鉅這進步的時間對名次上的幫助相當大,因此出發動作快速所帶來的利益是不容忽視的,本篇文章除了介紹Hay(1993)及GuimaraesandHay(1985)所提出的出發技術力學要素分析外,並將介紹擺臂式出發及應用擺臂式的接力出發的動作技術。

貳、出發動作力學要素分析一、下圖為Hay(1993)提出的出發動作力學要素分析圖圖一:

影響出發時間要素圖(Hay,1993)(一)說明:

出發時間可分成三段,分別為聽到出發信號的時間至腳離開出發台的時間(在出發台上的時間)、腳離開出發台至第一次和水接觸的時間(身體在空中的時間)以及從第一次和水接觸至開始划水的時間(入水後滑行的時間)。

出發時間在出發台上時間空中時間入水後滑行時間二、下圖為GuimaraesandHay(1993)針對出發動作之停留在出發台時間的力學要素分析圖圖二:

影響出發台上時間要素圖(從聽到訊號至腳離開出發台的時間)(GuimaraesandHay,1985)(一)說明:

1、在出發台上的時間由兩個因素決定,分別是重心的水平和垂直位移以及重心的水平和垂直速度。

2、重心的水平和垂直位移由重心水平和垂直的開始位置(在出發信號發出時位置)和最後位置(在起跳瞬間位置)所決定。

3、重心水平和垂直的開始位置(在出發信號發出時位置)和泳者膝關節角度和頭部位置有關。

3-1、一般教練會要求泳者膝蓋盡量彎曲,但其實不然,屈膝太深會使重心遠在腳的後方,泳者需花額外的時間移動重心至出發台前緣;膝關節彎曲角度較小會使髖部位置較高且較接近出發台前緣,這是決定泳者重心是否能快速離開出發台因素之一,因為重心是身體的平衡點且位在髖部,重心位置越高其垂直投影點越易移出支撐面。

(如圖三)圖三:

重心較高,身體較容易向前出發台上時間重心水平位移重心垂直位移平均水平速度平均垂直速度開始時重心水平位置最後時重心水平位置開始時重心垂直位置最後時重心垂直位置膝關節角度和頭部位置屈膝太深,重心較低,同樣的移動角度造成起跳點落後屈膝較淺,重心較高,同樣的移動角度造成起跳點領先166育達研究叢刊第三期3-2、頭部的位置對在出發位置的重心點影響很大,頭部向下,重心會輕微向前,頭部向上,重心會輕微向後,造成出發動作較慢。

三、下圖為GuimaraesandHay(1993)針對出發動作之停留在空中時間的力學要素分析圖圖四:

影響飛程時間要素圖(從離開出發台至第一次接觸水的時間)(GuimaraesandHay,1985)(一)說明:

1、飛程的時間由三項因素決定,分別是起跳時的垂直速度、重心在起跳瞬間和入水時的高度差以及在空中時所遇上的阻力。

2、因為在出發信號發出時的瞬間,垂直速度為零,所以起跳的垂直速度由垂直合力衝量和泳者質量(衝量和動量關係)所決定。

3、垂直合力衝量由泳者的手和腳輪流提供。

3-1、泳者手部提供的垂直衝量由兩個因素決定,分別為手部的平均垂直力量和手部接觸出發台的時間。

3-2、泳者腳部提供的垂直衝量由兩個因素決定,分別為腳部的平均垂直力量和腳部接觸出發台的時間。

3-2-1、腳部的平均垂直力量和泳者的膝關節有關,當膝角度過小,約90度(如圖五A)或過大,約150度(如圖五B),股四頭肌拉力角隨之減小(約40度)或增大(約60度),造成前者蹬伸時,幅度大,但動作費力,後者動作省力,但蹬伸時幅度變小。

取中間值屈膝120度,拉力角約50度(如圖五C),動作省力,幅度加大,效果最佳,且屈空中飛程時間起跳時的垂直速度起跳時的相對高度飛程時在空中所遇的阻力垂直衝量的合力泳者質量起跳時重心的高度入水時重心的高度手部的垂直合力衝量腳部的垂直合力衝量手部平均垂直力量手部接觸的時間腳部接觸的時間腳部平均垂直力量膝關節角度膝120度至130度時,股四頭肌的中間頭、長頭和內外側頭會產生效果。

圖五:

膝關節角度不同,產生力的效果也不同4、入水時的高度由起跳時的重心高度和入水時的重心高度所決定。

4-1、起跳時的重心高度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在起跳時,受泳者身體肢段傾斜影響的重心高度;另一是入水時,受泳者身體肢段傾斜影響的重心高度。

5、在空中飛程時所遇上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計,因為起跳的速度並不快,且是呈流線型的形式跳出。

四、下圖為GuimaraesandHay(1993)針對出發動作之水中滑行時間的力學要素分析圖圖六:

影響水中時間要素圖(從第一次接觸水至開始踢腿或划水的時間)(GuimaraesandHay,1985)(一)說明:

1、水中的滑行時間由兩個因素決定,分別是水中的距離-泳者的重心在入水後和手屈膝角拉力角水中的滑行時間水中距離平均速度平均滑行速度入水時的水平速度滑行時水平速度的改變滑行時的水平衝量泳者質量起跳距離空中飛程距離在起跳時身體肢段方向起跳時的水平速度空中飛程時間水平衝量合力泳者質量手部水平衝量合力腳部水平衝量合力手部平均水平力量手部接觸時間腳部平均水平力量腳部接觸時間水中阻力踢腿技術168育達研究叢刊第三期臂開始划水之間的水平距離和在這段距離泳者的平均速度。

2、水中滑行時間和起跳的距離和在空中飛程的距離有關,這些因素首先是和起跳時泳者身體的方向有關;其次是起跳的水平速度和空中的時間。

2-1、泳者在起跳時的水平速度由合力水平衝量和泳者質量所決定(衝量和動量關係),GuimaraesandHay(1993)指出水平合力衝量和出發時間有明顯相關。

2-1-1、合力水平衝量由泳者的手和腳輪流提供,GuimaraesandHay(1993)指出水平合力衝量等於手部和腳部的水平衝量相加,但研究結果是和腳部提供的水平衝量較有關聯,這結果顯示手部是拉向前及向上,而不是像一般認為的推向後。

出發台提供給手部水平的反作用力,事實上是提供阻止身體向前的動作。

因此建議手臂拉的作用在於預先拉緊以及幫助腳部驅動,手臂所提供向後衝量越大及向下衝量越大,腳部向前的衝量愈大,更能證明這點。

2-1-1-1、在手部提供的水平衝量由手部提供的水平方向的力量和手部在出發台前緣接觸的時間而定。

2-1-1-2、在腳部提供的水平衝量由腳部提供的水平方向的力量和腳部在出發台前緣接觸的時間而定。

3、在這三段時間中,以滑行時間持續最長,也和整體出發時間最有關係,Guimaraes(1982)以24名男泳者研究指出,全部出發時間平均為4.74秒,其中在出發台上的時間為0.84秒(18﹪),空中飛程的時間為0.35秒(7﹪),入水後滑行的時間為3.55秒(75﹪),由此可看出滑行時間對整體出發時間影響最大。

4、滑行時間主要由兩個因素所控制,分別為泳者從第一次和水接觸(入水)至開始划水或踢腿的水平距離以及泳者在這段距離的平均水平速度。

5、GuimaraesandHay(1985)指出泳者間的滑行距離是沒有差異的,但滑行的平均速度對出發時間影響是相當大的。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1990)指出游泳時借助蹬離出發台的力的衝量,可在3-3.5秒內通過8公尺的距離,相當於每秒2.3-2.7公尺的平均速度。

6、泳者在這段距離的平均水平速度主要由兩個因素影響,入水時的水平速度以及在滑行時速度的改變。

GuimaraesandHay(1985)同時指出入水時的水平速度雖然和滑水阻力成正比,但一個較大的入水水平速度對出發時間還是有利大於有害。

7、滑行時速度的改變主要由兩個因素影響,一個是泳者在滑行時的水平衝量,另一是泳者的質量(衝量和動量關係)。

7-1、泳者在滑行時的水平衝量由泳者的水中踢腿技術及水中所遇到的阻力所決定。

參、擺臂式出發法(armswingstart)動作說明一、擺臂式出發技術分析(一)準備姿勢:

泳者將雙腳腳趾緊扣在出發台的前緣,雙眼直視前方,開始進入預備姿勢,雙腳相距15-30公分,手臂從雙肩處垂直下懸。

根據準備姿勢做生理學分析,對腿的蹬伸是不利的,因在收縮前處於靜力緊張和拉長不足狀態,故在起跳蹬台前,利用快速屈膝下蹲,使體重支撐面瞬間改變,並藉以拉長伸肌改變靜力狀態,對臀肌、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的工作是非常有力的。

預蹲動作直至使髖、膝、踝關節達到適宜角度時,動作突然停止,並依序蹬離出發台,利用身體下降的動量與腿的蹬伸力量合一,作用於出發台前緣,形成極大的蹬台力。

(如圖七-1)(二)擺臂:

擺臂動作有兩種,一種是用於一般出發,另一種適用於接力出發,一般出發時,聽到出發信號後,泳者開始將手臂向後下伸,起跳時經下向前擺至頭下部,頭部藉頸屈開始下降,膝關節向前,但踝關節離心蹬地才是重心前移的主因。

(如圖七-2)(三)蹬離出發台:

當手臂擺動最高點,身體成為蹲居姿勢,以便應用臀肌由蹲至伸直產生的作用。

雙臂開始向下向前時,膝關節和踝關節開始伸展,將身體蹬向前,同時吸氣。

頭部運動和手臂擺動停止,動量傳至身體,拉身體向上向外離開出發台。

(如圖七-3)(四)空中動作及入水:

當頭部降低,手臂繼續向上。

一旦觸水,頭部微降,雙手相靠,腹肌收縮,膝和踝關節伸展,身體呈流線型。

(如圖七-4)(五)滑行動作:

身體完全浸於水中,身體繼續下沉,藉頭部抬高和手部向上調整在水中前進方向。

(如圖七-5及圖八)圖七:

擺臂式出發入水170育達研究叢刊第三期圖八:

入水後滑行的方向二、擺臂式出發技術探討(一)優點:

當泳者手臂做環形擺動時,它能加速和建立巨大的角動量,當其停止時,角動量傳至身體,並將身體帶至停止時能繼續前進的方向,這並不會減緩起跳,因為向後繞環的時間和腳蹬台的時間相配合,並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重心是單獨來決定身體落到某一距離的速度。

(二)缺點:

許樹淵(民65)指出擺臂式出發法缺點有三:

一為繞環消耗時間,二為無法將動量傳至身體重心,三為身體在動作中太穩定,不符合不穩定原則。

三、擺臂式出發常犯的錯誤(一)出發位置錯誤1、膝蓋彎曲度過大。

2、頭部抬的過高,如同注視泳池的另一端,造成重心移動距離增加,時間跟著增加(如圖九)。

3、上半身下彎過大,膝蓋幾乎碰到胸部。

4、二腳掌分開太大,6-12英吋為正常的距離。

5、重心放在腳跟,重心應該向前,放在腳趾前面。

(二)無法充分利用擺臂動作的利益,所以至少損失原本可以從出發動作,得到的半英呎至一英呎的額外距離。

(三)太快做入水游泳動作,有些選手,一接觸到水就開始游動,有些甚至在空中就開始作踢腿動作(四)入水過於平坦或鐮刀式入水,這是因為在擺臂動作之後,將手臂停止在水平或較高地方,造成泳者用胸部平坦入水,或用鐮刀式入水圖九:

左圖泳者頭部向下,重心移動距離較短;右圖泳者頭部過度上抬,重心移動距離較長肆、接力出發在接力出發中,規則允許在隊友回來之前在出發台上做任何動作,只要在隊友觸壁之前,腳趾還跟出發台接觸即可,在此規則規定下,泳者可以比出發信號出發快0.6-1.0秒的優勢,因此三名泳者合計大約快2-3秒,影響力很大。

傳統的抓台式或起跑式出發法除了首位出發泳者外,並不適用於接力出發,擺臂出發法因為在空中有較快的速度,較適合接力出發,使手臂向後轉圈再向前的動作會增加跳水時的動量,使泳者在入水前跳更遠及入水後滑行更快,因為接力出發時,泳者可以先做動作(向後擺動),彌補擺臂式出發需要額外時間擺臂的缺點。

適當的擺臂時間很重要,使泳者在不會過早出發犯規的情況下,獲得最大利益。

通常是回來的隊友頭部到達在池底T字時,手臂開始向後上方擺動,泳者最後一划觸壁,手臂恢復時間大約是0.6秒,和出發的泳者手臂揮動至腳離開出發台的時間相同。

因此要出發泳者應配合隊友最後划水恢復期,來調整擺臂動作,時間順序如下:

仰式、蝶式和自由式競賽中,當隊友接近池底T字記號(水道線終點),做最後一划時,出發泳者手臂輕微前後晃動,一旦當隊友頭部通過池底T字記號(水道線終點),出發泳者應跟著隊友手臂向前回復入水的時機,轉手臂向後(圖二十五1-2),當隊友回復的手進入水面,手臂接著向前,當隊友觸牆時,泳者應做蹬牆的動作(圖二十五3)。

在四式混合接力中,蝶泳者應配合蛙泳者最後一划恢復期,當蛙泳者頭部通過池底T字記號(水道線終點)後,最後一划的恢復期,在過了呼吸期的頭部位置最高點後,手部向前動作,蝶泳者轉手臂向後,當蛙泳者雙手觸壁時,蝶泳者轉手臂向前並蹬離出發台。

接力出發最近發展出一種走步式接力出發,泳者雙腳站在出發台上後面位置,和前述接力出發時間相同,當隊友頭部通過池底T字記號(水道線終點),泳者一隻腳走向前,手臂在隊友恢復動作時向後畫圈,動作類似起跑式出發法,後腳先蹬離接著前腳蹬離出發台前緣。

使用此種方法聲稱,當泳者離開出發台時,泳者可以藉由在轉手臂畫圓時,轉換體重快速向前而獲得額外動量,這令人存疑,因為傳統接力也是可以轉換體重快速向前獲得相同效果,因為允許在隊友觸壁前就可以開始動作,最重要的是傳統接力出發不需要像走步式一樣精確的時間,因此跳的能力比傳統式還少。

172育達研究叢刊第三期圖十:

接力出發動作伍、結語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