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辽宁省阜新市其次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45题,每题2分,共90分)1.下图“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中,序号与其表示的天体系统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一地月系 B.②一银河系 C.③一太阳系 D.④一河外星系【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天体系统层次。【详解】读天体系统层次图,依据所学的天体系统的等级关系,①是银河系,A错;②是河外星系,B错;③是太阳系,C对;④是地月系,D错。故选C。2.在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分别出现的太阳活动主要标记是()A.耀斑和黑子 B.耀斑和日珥C.黑子和日珥 D.黑子和耀斑【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大气层结构,试题难度简洁。【详解】据所学学问可知,太阳光球层的活动标记是黑子的出现,而色球层出现的是耀斑,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3.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行信的是(

)A.对部分地区长波通信造成影响B.两极地区出现极光C.世界很多地区的降水量出现异样改变D.影响地震、水旱灾难等的发生【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基础学问的驾驭状况,涉及到的学问点主要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须要结合到基础学问分析答题。【详解】太阳活动对部分地区短波通信造成影响,A不行信;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世界很多地区的降水量出现异样改变;影响地震、水旱灾难等的发生,BCD可信。故选A。4.假如把地球的历史浓缩为1个小时,至最终15分钟时,多细胞生物方才出现。在还剩下4分钟的时候,陆地上才起先出现爬行动物的身影,而当第58分钟到来时,一切大局已定。这段话意在表明(

)A.地球的历史可以浓缩 B.地球生命的历史很长C.地球生命出现的时间是相当晚的 D.地球的历史如一个小时一样短暂【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表达的意思,“把地球的历史浓缩为1个小时,至最终15分钟时,多细胞生物方才出现;在还剩下4分钟的时候,才出现爬行动物”。由此可以看出地球出现生命的时间是相当晚的。故解除A、B、D,选C。5.关于前寒武纪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占了地球历史的1/3 B.化石最多C.是重要的成矿时期 D.动物以脊椎动物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漫长时期,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A错;前寒武纪时期地层中埋藏的化石,以藻类化石和软体动物留下的遗迹化石为主,生命形态都很简洁,而此后动物化石的数量和种类都呈爆发式的增长,并出现了大量有硬壳或骨骼的动物化石,生物结构也呈现出越来越困难的趋势,B、D错;前寒武纪是重要的状况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C对;故选C。【点睛】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6.下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四个年头,图中数字代表距今时间(单位:亿年).据此回答下题。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A.冥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B.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C.元古宙、太古宙、中生代、新生代 D.元古宙、太古宙、古生代、中生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地球从距今46亿年前起先演化,到距今40亿年前为冥古宙;距今40亿年前至距今25亿年前称为太古宙即图中的①;距今25亿年前至距今5.41亿年前为元古宙即图中②;距今5.41亿年前至2.52亿年前为古生代即图中的③;距今2.52亿年前到距今0.66亿年前为中生代即图中的④,0.66亿年前至今未新生代;从①到④依次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故选B。【点睛】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小题。7.图中①表示()A.地幔 B.地壳C.地核 D.软流层8.岩石圈的范围是指图中()A.①的顶部 B.②的全部C.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 D.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答案】7.B8.C【解析】【7题详解】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探讨,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它们的分界面依次为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突然增加的界面为莫霍界面,此面以上为地壳即图中的①。横波突然消逝,纵波速度下降的界面为古登堡界面,此面以下为地核,即为图中的③;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之间为地幔,即为图中的②。故选B。【8题详解】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故选C。【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9.工业革命后人类排放大量的氯氟烃,该物质会严峻破坏(

)A.对流层 B.电离层C.臭氧层 D.高层大气【答案】C【解析】【详解】氯氟烃会对臭氧起到分解作用,导致臭氧遭到破坏而削减,C正确。故选C。10.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的是物体原来的受力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后物体的运动方向。A,B,C,D,E五处箭头所表示的物体实际运动方向正确的是()A.A和B B.B和D C.D和E D.A和E【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地球运动物体的偏转。【详解】北半球运动物体向右偏,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转。所以对应正确的只有B和D,其他均不符合。故本题选择B。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11.关于该图反映的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B.在高空 C.不考虑摩擦力 D.在近地面12.图中d代表()A.摩擦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风向【答案】11.D12.D【解析】【11题详解】本题组考查大气水平运动。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力)有三个: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在高空只受前两个力的影响,在近地面受三个力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风是受三个力的影响,故应为近地面的风。故选D。【12题详解】依据上题的分析可知d代表的不是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与摩擦力c方向相反,应为风向,D正确,ABC错误。故选D。13.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大气运动的是(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A. B.C. D.【答案】C【解析】【详解】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A所示图错误;城市因排放的废热多,导致城市上空气流上升,郊区因为相对气温低,空气下沉,在城郊之间形成城市左侧为逆时针,右侧为顺时针的热力环流,B错;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空气上升,近海面形成低气压,故形成近地面从陆地吹响海洋,高空从海洋吹向陆地的热力环流,C正确;同一水平面上,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从高压吹响低压,然后受地砖偏向力发生偏转,D图为低压指向高压,错误;故选C。【点睛】热力环流示意图及其形成过程:14.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缘由是()A.海拔高度差异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地表冷热不均D.地球自转【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热力环流成因。【详解】由于凹凸纬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地面出现冷热差异,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出现气压差异,带动空气做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所以说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缘由是地表冷热不均,C正确,ABD错误。故选C。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15.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A.A B.B C.C D.D16.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A B.B C.C D.D【答案】15.D16.C【解析】本题组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相关学问。【15题详解】图中ABCD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D正确。【16题详解】C表示地面辐射,近地面的大气主要通过汲取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因此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干脆热源,C正确。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7.从河水补给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为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大气降水 B.地下水 C.湖泊水 D.冰雪融水18.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后句说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A.海陆间循环 B.陆上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三者都不是【答案】17.A18.A【解析】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及水循环的类型。【17题详解】天上来的水就是大气降水,故该补给水源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A正确,BCD错误。故选A。【18题详解】百川归大海,指的是河流水最终流入大海中,参加是的海陆间水循环,A正确,BCD错误。故选A。下国是太平洋170°W旁边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曲线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19.图中三个地点依据纬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20.深度超过1千米后,海水温度改变较小的主要缘由是()A.受太阳活动影响小 B.受地热能的影响大C.受太阳辐射影响小 D.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答案】19.B20.C【解析】【19题详解】依据海陆分布学问可知,西经170°位于太平洋和北冰洋中,不穿过大西洋。从表层水温来看,③处水温最低,纬度最高,②处的水温处于中间,纬度较高;①的水温最高,纬度最低。故B正确,其余选项可解除。【20题详解】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随着深度的增加,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减小,故C正确;太阳活动不会影响海水温度;深度在1千米以下与人类活动关系小;地热对海水温度影响小;故其余选项可解除。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改变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1.①②③分别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A.密度、温度、盐度 B.盐度、温度、密度C.温度、密度、盐度 D.盐度、密度、温度22.③在甲处达到最髙值的主要缘由是()A.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B.降水少,蒸发旺盛C.受地表径流影响 D.受藻类植物影响【答案】21.A22.B【解析】【21题详解】表层海水的温度随纬度的改变规律为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图中的②曲线;表层海水的盐度随纬度的改变规律为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即图中的曲线③;则曲线①表示密度。因此①②③分别代表密度、温度、盐度,A正确;故选A。【22题详解】③曲线代表盐度,海水的盐度主要取决于蒸发和降水。甲处位于北回来线旁边,受副热带高气压带限制,盛行下沉气流,气温高,多晴朗天气,降水少,蒸发旺盛;解除A、C、D,故选B。暑假期间,小明到海边旅游,发觉海滩上有大量原本生活在较深海底贝类的贝壳,同时看到远处海水总是在不停的起伏改变,近岸地区海水起伏改变更加明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23.小明看到的海水起伏改变的现象属于()A.波浪 B.海啸C.潮汐 D.洋流24.下列海水运动的形式中,对人类破坏性最大的是()A.风浪 B.海啸C.潮汐 D.洋流【答案】23.A24.B【解析】【23题详解】海水受海风的作用和气压改变等影响,促使它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而发生向上、向下、向前和向后方向运动。这就形成了海上的波浪。波浪是一种有规律的周期性的起伏运动。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改变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的沿肯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淌。依据材料中的描述“海水总是在不停的起伏改变”可以推断为波浪。解除B、C、D,故选A。【24题详解】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改变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咆哮的海浪水墙每隔数分钟或数特别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沉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解除A、C、D,故选B。公元116年4月21日,郑胜利率领两万五千将士从金门岛动身,到达澎湖列岛,进入台湾攻打赤嵌城,郑胜利的大军舍弃港阔水深,进出便利,但上岸有重兵把守的大港道,而选择了鹿儿门水道,鹿儿门水道水浅礁多,航道不但狭窄且有荷军凿沉的破船堵塞,所以荷军在此设防薄弱,29日郑胜利率领军队乘着涨潮航道变宽且深时,攻其不备,顺流快速通过鹿儿门,一举登陆胜利,胜利收复台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5.4月29日最可能是农历的()A.三月二十三 B.四月初一C.四月初八 D.四月二十三26.潮汐的成因()①月球的引力②地球的引力③太阳的引力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②③【答案】25.B26.B【解析】【25题详解】农谚中有“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之说。依据材料中描述“29日郑胜利率领军队乘着涨潮航道变宽且深时”,可推断四个选项中只有B.四月初一符合,故选B。【26题详解】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①③正确,故选B。【点睛】潮汐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代称白天的潮汐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即朔点时刻处,太阳和月球在地球的一侧,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会引起“大潮”;在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旁边,太阳和月亮在地球的两侧,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会引起“大潮”;在月相为上弦和下弦时,即农历的初八和二十三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相互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发生了“小潮”,故农谚中有“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之说。27.下列地貌的形成与流水积累作用有关的是(

)A.云南虎跳峡 B.新疆戈壁滩C.黄河三角洲 D.挪威U形谷【答案】C【解析】【详解】云南虎跳峡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新疆戈壁滩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黄河三角洲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挪威U形谷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故选C。28.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犸猛洞,洞深64km,全部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km。犸猛洞形成的地质作用是()A.风化作用B.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C.流水积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详解】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的结果,B正确,ACD错误。故选B。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9.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积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30.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积累作用C.风力积累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答案】29.A30.C【解析】【29题详解】据图可知,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A。【30题详解】图中所示沙丘是由风速降低携带物质沉积形成,属于风力积累作用形成的。故选C。【点睛】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凹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西北地区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裂,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潮湿、半潮湿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坎坷,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凹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积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积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31.在野外进行地貌视察,首先须要驾驭肯定的地理理论。从地貌视察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B.对地貌的视察要依据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依次C.对地貌进行视察是没有次序的D.对地貌的视察,可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协助视察【答案】C【解析】【详解】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对地貌的视察,可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协助视察,对地貌的视察要依据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依次,并不是没有次序的进行视察,A、B、D描述正确,C错。故选C。32.在我国东部,从济南到海南,自然带依次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林带B.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D.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答案】A【解析】【详解】我国东部,从济南到海南,气候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林带,故选A。33.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答案】D【解析】【详解】我国南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属于纬度地带性规律,以热量条件为基础。故D正确。【点睛】本题为简洁题。34.下列森林中常见茎花和板根现象的是(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答案】A【解析】【详解】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困难,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每个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解除B、C、D,故选A。35.森林中的分层现象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热带 B.水分C.光照 D.地形【答案】C【解析】【详解】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肯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即分层现象。所以森林中的分层现象形成的主导因素是阳光或光照。选C。36.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的气候区是(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②温带季风气候③温带海洋性气候④温带大陆性气候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故选B。37.依据土壤的质地可以分为(

)A.黑土黄土紫色土 B.砂土壤土黏土C.黄土黏土红壤 D.水稻土黑土砂土【答案】B【解析】【详解】土壤矿物质颗粒依据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比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沙土,壤土和粘土,在野外可依据手指眼膜土壤的感觉近似的作出推断。故选B。38.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详解】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不利于土层发育,难以形成深厚的土壤,A、D错误;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C正确,B错误。故选C。39.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候干脆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渐渐减弱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答案】C【解析】【详解】岩石分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下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总体而言,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综上所述,A、B、D描述正确,C描述错误,故选C。40.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标记是(

)A.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B.土层的疏松程度C.土壤颗粒的大小 D.水分的多少【答案】A【解析】【详解】有机物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助于植物根的生长和养分汲取,因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标记。故选A。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41.该图反映的自然灾难是()A.泥石流 B.风暴潮C.干旱 D.盐渍化42.该自然灾难造成的危害是()A.淹没城镇、道路和田园B.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C.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D.作物根部缺氧,造成收成不足【答案】41.C42.B【解析】考查自然灾难及危害。【41题详解】图中展示的是干枯湖泊的景象,是因长期无降水,湖泊失去补给水源所致,故该图反映的自然灾难是干旱,C正确,故选C。【42题详解】干旱使河流、水塘、湖泊干枯,造成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B正确,故选B。读图完成下列小题。43.图示自然灾难是()A.台风 B.鼠灾C.寒潮 D.风暴潮44.上述自然灾难带来的良性影响可能有()A.阻碍交通 B.能源惊慌C.农业受损 D.削减病虫害45.我国台风灾难的时空分布特点()A.春夏多,秋冬少 B.内陆重,沿海少C.春夏少,秋冬多 D.沿海重,南方重【答案】43.C44.D45.D【解析】【43题详解】在我国,寒潮是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难,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