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60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60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60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60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6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60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教师引导学生辨析“道”的用法。下列语句中“道”的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是______。A(江南博哥).会天大雨,道不通(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B.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C.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正确答案:D[考点]阅读

[解析]A项,道:道路。本句大意: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B项,道:道路。本句大意:通京大道如磨刀石般平坦,又好像射出的箭一样笔直。C项,道:道路。本句大意: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D项,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本句大意: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D项与A、B、C三项的用法不同。故本题选D。

2.

读《海燕》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大家朗读要领掌握得较好,但在朗读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书中这幅插图好像只是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之一,并没有表现全景,请大家就此共同探究一下,看看到底画几幅插图最合适。

生(齐):三幅!

师:对,那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开展第一个活动“画插图”。大家讨论一下,看看如何举一反三,变一为三,三幅图上该画些什么,可以以文中哪些段落为依据。

(生开始研读教材,分组讨论)

师:为了大家画得更快更好,老师来做示范,画一些简笔画,大家就仿照黑板上老师画的来画。(师示范画“大海”“乌云”“海燕”“海鸥”等形象)画好后请大家上台进行解说。

(生分组热烈讨论,动笔画画,然后争着上台展示并解说,师相机点拨)

师:大家画得很不错,解说得也较清楚。不过,我又产生了一个疑问:课前介绍资料时不是说高尔基是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吗?他怎么在文中尽描绘些“奇趣大自然”“动物世界”呀?

生:那不是“动物世界”,而是社会上的现象。

师:哦,是“社会风云”,对不对?

生:对。应该是“20世纪初俄国社会风云图”。

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的提问看似随意,实则别具匠心B.简笔画教学新颖别致,能激发学生兴趣C.结合作者生平授课,偏离了重心D.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互动性较高正确答案:C[考点]教学实施

[解析]C项,结合作者生平授课,可以将社会背景与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此项分析错误。故本题选C。

3.

阅读《孙权劝学》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本堂课的重难点突破较好,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紧跟课题;改变了以往“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端坐课桌旁”的课堂模式,而是分小组围坐在一起,师生平等对话;小组竞争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前收集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的思路较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缺点是:小组人数过多,致使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多同学参与机会少;有些小组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回答问题的优劣,可先让其他同学点评,这有助于学生听讲时更加认真并能对自己今后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准确做出判断。

对上述教学反思(节选)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B.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C.教学评价应该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D.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答案:C[解析]C项,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选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4.

下列不属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梳理与探究要求的一项是______。A.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B.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C.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D.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正确答案:A[解析]A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是第二学段梳理与探究的要求。故本题选A。

5.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是第______学段的要求。A.四B.三C.一D.二正确答案:A[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是第四学段的要求。故本题选A。

6.

教师在讲述《一棵小桃树》时,想用和作者相关的作品导入,下列不适合的是______。A.《废都》B.《秦腔》C.《商州三录》D.《长恨歌》正确答案:D[考点]现当代文学

[解析]《一棵小桃树》的作者是贾平凹,教师想用和作者相关的作品导入,那就应该选择贾平凹的作品,或者作品内容和贾平凹相关。A项,《废都》的作者是贾平凹。小说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西北一个大城市里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故事。小说主人公庄之蝶是西京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也是四大名人中最有能耐的一个,属“西京文坛上数一数二的顶尖人物”。小说中有大量的“性”描写,故而引起较多的争议。小说还较多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是该小说值得注意的一个艺术特点。符合题干“和贾平凹相关”的要求。B项,《秦腔》的作者是贾平凹。以贾平凹故乡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街的生活为素材,以散文化的笔触叙写了陕西乡村清风街人们的生活现状、心理心态。符合题干“和贾平凹相关”的要求。C项,《商州三录》的作者是贾平凹。记录了和商州有关的过去或现在的人和事。作者取用的是自然的手法和一种类似纪录的方式,一篇篇的作品其实就是原始且真实的记录。符合题干“和贾平凹相关”的要求。D项,《长恨歌》的作者是王安忆。和贾平凹没有关系,不符合题干“和贾平凹相关”的要求。故本题选D。

7.

阅读《语文学科学业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报告(节选)》,按要求答题。

问卷结果显示采用“学生自主勾画重点字词”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教师,其学生“识字与写字”得分率高于其他教师的学生。“强调汉字的规律,教给记忆方法”的教师,其学生“认准字音”得分率为77.4%,显著高于没有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学生。57.0%的学生遇到生疏的字词会及时查阅字、词典,并做积累,其“理解字义”得分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别的学生。采用“让我们欣赏同学的好作文”的方法进行写作复习的老师,其学生“写作”领域得分率显著高于其他学生。显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对该报告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学习策略的指导对提高学业水平有直接的促进作用B.学生采用自主勾画的学习方法,识字写字效果更好C.系统、完整地讲解汉字知识能提升识字与写字能力D.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借鉴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正确答案:C[考点]教学设计技能

[解析]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因此C项中“系统、完整地讲解汉字知识”表述有误。A、B、D三项内容与研究报告相符,分析正确。故本题选C。

8.

阅读《学写读后感》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这样的:为了让学生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首先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篇读后感范文《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读〈骆驼祥子〉有感》。读完之后,让学生思考每一自然段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对读后感有了最初的了解之后,我给出了读后感的定义。简单地说,读后感就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想、收获写下来,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效果还是不错的,同学们觉得读后感不再抽象,提起笔来也容易构思。接下来,我重点介绍了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手法,简单地说,就是写好开头、中间、结尾这三部分。在具体落笔之前,学生要做到两点:一是明确文章主要内容,二是寻找感想要点。只有做到这两点,写出来的读后感才不是原文的缩写或者没感触的无病呻吟。写读后感一定要读懂文章,领会中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感”从何来呢?其次就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写的一点来写。最重要的是,一篇好的读后感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在学生掌握了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手法后,我引导学生读《伊索寓言》中《蚂蚁和蝉》的故事,完成两个任务:①概括这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②写出自己的感受(简单地列提纲)。第二节课,我让学生动手写作,自己巡视指导,并对同学的作品及时做出点评。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教学目的的设置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B.读后感就是把自己的感想、收获写下来,是读书笔记C.读后感是在明确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总结D.一篇好的读后感要有真情实感,要注意语言的优美正确答案:A[解析]B项,读后感就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想、收获写下来,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选项说“读后感……是读书笔记”,表述不当。C项,在具体落笔之前,学生要做到两点:一是明确文章主要内容,二是寻找感想要点。只有做到这两点,写出来的读后感才不是原文的缩写或者没感触的无病呻吟。选项“读后感是在明确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说法有误。D项,一篇好的读后感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选项中“要注意语言的优美”的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9.

教师指导学生梳理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需要举例说明如何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领悟科学精神,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______。A.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B.陶世龙《时间的脚印》C.茅以升《中国石拱桥》D.阿西莫夫《被压扁的沙子》正确答案:C[考点]阅读

[解析]A、B、D三项的课文均是事理说明文,即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而且均出自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技之光”,语文要素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故A、B、D三项均符合。C项,《中国石拱桥》是事物说明文,即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方面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事物。该课文出自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文明的印迹”,语文要素是“学习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C项不符合。故本题选C。

10.

教师安排学生梳理我国古代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著作,下列不正确的是______。A.《诗经》——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B.《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C.《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D.《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正确答案:D[考点]古代文学

[解析]A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B项,《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因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C项,《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大事纲要式的编年体断代简史,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的。记述了春秋时期242年间(公元前722—公元前481)政治、军事、外交等历史大事,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D项,“断代史”说法错误。《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故本题选D。

11.

在“探寻西方文学源头”的主题学习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课外阅读,谈一谈对古希腊文学特征的了解,学生纷纷举例,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______。A.《伊利昂纪》B.《被缚的普罗米修斯》C.《阿卡奈人》D.《一千零一夜》正确答案:D[考点]外国文学

[解析]A项,《伊利昂纪》属于《荷马史诗》(古希腊最早的史诗)中的一部分,描写部落战争(特洛伊战争)。符合题干“古希腊文学”的要求。B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讲的是普罗米修斯偷偷将火种送给人类,激怒众神之王宙斯,被钉在高加索的峭壁上受罚,为了平凡人类的福祉而牺牲自己的故事。符合题干“古希腊文学”的要求。C项,《阿卡奈人》的作者是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符合题干“古希腊文学”的要求。D项,《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最早在阿拉伯地区流传,大约在公元8世纪末,定型成书则在公元16世纪,成书过程长达八、九个世纪。它的内容有爱情故事、冒险故事、神魔故事、幻想故事、机智故事、历史故事、教诲故事等。不属于古希腊作品,不符合题干“古希腊文学”的要求。故本题选D。

12.

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教师讲解“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一句的修辞手法,补充该修辞手法的其他例句引导学生理解,下列作品适合的是______。A.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宗璞《紫藤萝瀑布》)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C.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阿来《一滴水经过丽江》)正确答案:C[考点]阅读

[解析]题干中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紫藤萝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B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的场景。C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覆盆子”比作“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D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随着水车升高所看到的丽江景色。故本题选C。

13.

教学《散步》时,教师围绕“亲情的可贵”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______。A.史铁生《秋天的怀念》B.毛泽东《纪念白求恩》C.萧红《回忆鲁迅先生》D.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正确答案:A[考点]阅读

[解析]A项,《秋天的怀念》通过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对母爱的赞美,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以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此篇文章符合“亲情的可贵”这一主题。B项,《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此篇文章不符合“亲情的可贵”这一主题。C项,《回忆鲁迅先生》主要是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记述。通过在生活中对鲁迅先生的观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体现了鲁迅先生随和豁达的性格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此篇文章不符合“亲情的可贵”这一主题。D项,《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通讯。20世纪50年代初,它曾以奔放的思想感情,激起全国人民心头的汹涌浪涛,鼓舞着人们投入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作者魏巍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抗美援朝期间,他曾两次到朝鲜前线,深入连队生活,深深感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回国后,他提炼了三个典型事例,选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醒目而发人深思的题目,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从而热情地讴歌了这场伟大的斗争。此篇文章不符合“亲情的可贵”这一主题。故本题选A。

14.

讲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乐”的用法,教师使用其他同样包含该用法的语句进行比较,下列语句中不适合的是______。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B.渔人甚异之,复前行(陶渊明《桃花源记》)C.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愚公移山》)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答案:A[考点]阅读

[解析]例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是意动用法,以……为乐。本句大意: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A项,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本句大意: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居住)就有名了。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本句大意: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他继续往前走。符合题干要求。C项,惩:意动用法,苦于、为……所苦。本句大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符合题干要求。D项,美:意动用法,认为……美。本句大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选A。

15.

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之后,想要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在文学上的造诣,下列不是闻一多先生作品的是______。A.《死水》B.《红烛》C.《七子之歌》D.《有的人》正确答案:D[考点]现当代文学

[解析]A项,《死水》作者闻一多,通过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B项,《红烛》作者闻一多,该诗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C项,《七子之歌》作者闻一多,是组诗作品。诗人在这一组诗作品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收复失地。D项,《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故本题选D。

二、案例分析题(共40分)阅读某教师教学《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2小题。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课文中的精彩语段,感受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屏幕出示语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个语段,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有何不同。

材料A: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材料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师:谁先来说说材料A的语言特点?

生:A段文字描述人们习见的现象,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语言生动活泼。其中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这些物候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师:和A段材料相比,B段材料有什么不同呢?

生:B段材料和A段材料正好相反,B段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通过对考察对象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

师:为什么要记录这么多时间段的物候情况?

生:因为物候古今变化是极慢的,人们难以察觉,用数字说话能清晰地展现结论,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师:请大家从文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做批注,运用我们刚刚的品读方式,品读并评价其语言特点。接着小组交流,推荐组内最佳的一则批注,全班分享。(生阅读并批注,小组讨论)

生:我们组分享的是“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这一句的批注。这段文字寓说明于描写之中,“渐渐变黄”“簌簌”把叶落秋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这些词语简练又富有表现力,“准备迎接”让大自然尽显灵性,语言形象活泼。

生:我们组分享的是“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这一句的批注。这里特别指出“高下差异”的“特殊情况”,思维缜密。

师:可否把这段话中的“无风”“一定”“比较”这三个词语删掉?

生:不可以删掉。举例之中,“天气晴朗”“无风”限定了范围,“一定”“比较”限定了程度,表达准确,体现出说明文科学的严谨性。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阅读屏幕上白居易的诗,利用课文中的知识分析其中的物候现象。(屏幕出示)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师:这首诗里的桃花在不同地方开花的时间不一样,结合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这首诗里的物候现象可以用哪个因素来解释?

生:白诗描述的是山上与山下气温高下差异的物候现象,可用物候现象来临的“高下差异”因素解说。

师:如果要为这首诗写一段解说词,阐述其中所蕴含的物候事理,你们会怎么解说?

生:高下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四月,山下的好多花都快落尽了,庐山上大林寺的桃花却才刚刚盛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林寺在高山上,气温比山下低,山寺里的桃花自然就开得迟了。

问题:1.

请分析该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的。正确答案:该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欣赏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的:

(1)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该教师首先在屏幕上出示范例文段,请学生比较分析两处文段各自的特色,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A材料寓道理于有趣的自然现象当中,语言生动活泼,而B材料则采用准确客观的数据来说明物候现象,语言严谨准确。将两则材料作为示范,对比形象直观,学生能深刻把握到说明文语言既可以生动活泼,也可以严谨客观的特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学生掌握了品味说明文语言的鉴赏方法后,教师接着请学生参照之前的方法,自主探究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写批注,并小组交流,推荐组内最佳的一则批注,全班分享。这是引导学生落实学习方法的体现。此外,在分享阶段,当学生所分享的结论还不够深入时,教师能适时点拨,采用删词法,引导学生体会到说明文科学的严谨性。此环节中,学生结合所学方法,自主品味文段,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特点的把握,也进一步提高了审美鉴赏力。

2.

请评析教师让学生阅读白居易的诗歌这一教学环节的作用。正确答案:教师让学生阅读白居易的诗歌这一教学环节的作用:

(1)知识迁移,学以致用。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当学生掌握说明文语言鉴赏品味的方法,并运用方法将课文进行鉴赏分析之后,教师趁热打铁,适时出示白居易的诗歌,请学生结合刚刚所学的知识分析诗歌中的物候现象,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不仅能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使已学知识用于实处,体现出语文课堂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2)加强了教学内容的整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有效沟通了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当学生分析出白居易诗歌中的物候现象后,教师又进一步请学生为这首诗写一段解说词,阐述其中所蕴含的物候事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口发言进行解说。这一环节真正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相衔接,积极创设适宜的语言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阅读九年级下册写作《审题立意》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2小题。

师:请以“风”为话题,选择你自认为适合的一种方法进行立意。

生1:我想到了“思念如风”。

生2:地理课上学到了“风能”。

生3:春风拂面。

生4:暴风吹过,大地一片狼藉。

生5:乘风破浪。

生6:近听八闽“民主风”。

生7:我想到时装流行风。

生8:我想到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我想写与刘邦有关的故事。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大家看,同样是“风”,不同的人能想到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立意。通过刚才大家的回答,我们可以学到几种立意的方法。我们最容易想到,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春风、暴风等,但我们也可以转换角度,把“风”思考为社会现象,如“民主风”“时装流行风”,还能因此从古诗词句中想到“风流人物”。这告诉我们,立意上,我们可以不停地______

生:转化角度。

师:对,这是立意的方法之一,不要拘泥于一种方式。我们再看,即便是写“春风”,我们也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写。

生:可以写自然中的春风,也可以写对待我们如春风一般的人,还可以写在春风里的故事。

师:由表面的“春风”联想到深层次的“春风”,这叫作由表及里,透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挖掘事物的深层意蕴,也是立意的方法之一。

问题:3.

阅读教学案例,试评析该教师的教学。正确答案:(1)该教师的教学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领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启发式教学。

(2)案例中,该教师首先提出“风”的话题,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想法的空间,面对学生的差异型反馈,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立意,及时利用,并通过点拨,将零散的立意上升为立意方法的指导,深化了学生的认知,从而成功地把学生的差异型反馈转化为立意方法教学的新资源。

(3)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将“风”的内涵拓宽,能够看出教师非常明确的教学资源意识,而且该教师对学情有充分了解,对学生的答案也有准备,能及时抓住学生的答案进行启发引导,进而总结立意方法,体现出该教师教学的机智和掌控课堂的能力。

4.

根据教学案例,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正确答案:案例中教师在授课中预设问题,捕捉学生的答案,善于将课堂中的思考生成课堂教学资源,因此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应注意以下内容:

(1)教学资源的开发不仅存在于教学开始之前,而且还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存在于教学现场之中,存在于当下的教学情境之中。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蹲下身来与之平等对话,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教学资源。

(2)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要认识到学生的奇思妙想或困惑疑虑等教学资源的宝贵。同时,对于及时捕捉到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教学方案做出调整。

(3)具体地说,教学的流程可以在反馈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可以在反馈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可以在反馈中随机“升降”,环节的推进可以在反馈中相应“增删”。

三、教学设计题(第1小题20分,第2小题20分,第3小题25分,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下列3小题。

课文原文

雁门太守行①

李贺

黑云压城②城欲摧③,甲光向日金鳞开④。

角⑤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⑥。

半卷红旗临易水⑦,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⑧上意,提携玉龙⑨为君死。

【注释】①选自《李贺诗歌集注》。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②〔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③〔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④〔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⑤〔角〕军中号角。⑥〔塞上燕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胭脂,深红色。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⑦〔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⑧〔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⑨〔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阅读提示

查找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

思考探究

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相关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等。1.

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的角度,阐述你对《雁门太守行》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正确答案:(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指的是语文学科不仅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积累,更要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2)《雁门太守行》属于七言律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感受诗歌中描绘的壮烈场面,感受战争的瞬息万变;难点是领悟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战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3)教学过程中,首先,色彩之奇是本诗的显著特点,也是本课的重点。故在讲解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和想象,关注诗歌中带有鲜明色彩的词汇(或意象),如铠甲的金色、鲜血的胭脂色、鲜血凝结后的紫红色等,想象这些色彩交织在一起构成的色彩斑斓的画面。其次,语言之美是本诗的又一特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在讲解时,教师应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启发学生对重要词语的品鉴,如通过一个“压”字,感受敌军来势凶猛,守军将士处境艰难,以及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由此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最后,感悟诗中的爱国热情是这节课人文性的体现。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对“诗中三个时段的场景:一个在白天,写两军对垒;一个在黄昏前,写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夜袭敌军”,感悟将士们的高昂斗志和报效朝廷的坚定决心。通过此诗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远大志向,积极进取。

(4)通过学习,学生在诗歌学习上,能够丰富诗歌积累,培养诗歌语感,明确诗歌情感,内化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通过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促进核心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发展。[考点]诗歌教学设计

2.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贺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学习比喻、夸张、用典的手法,赏析诗歌的意境画面,培养朗读感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感受古代将士英勇杀敌的雄心壮志,学习他们报效祖国、不畏牺牲的优秀品质。

设计依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