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4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4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4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4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4一、单项选择题1.

在一堂课外名著阅读鉴赏课上,教师准备推荐几部英国作家的名著,以供学生课下阅读。下列适合推荐的是______。A.司汤达《红与黑》B.莎士比亚《(江南博哥)麦克白》C.塞万提斯《堂吉诃德》D.歌德《浮士德》正确答案:B[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A项,司汤达是法国作家。B项,莎士比亚是英国作家。C项,塞万提斯是西班牙作家。D项,歌德是德国作家。

2.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有人说,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人。是的,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我们待会儿在阅读小说时会发现,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这样一来,生机盎然的春天给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着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反映出封建制度的罪恶。接下来,我们就看看祥林嫂在春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对以上教学片段解读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继而让学生在小说中找线索,过渡简明、直接,应该提倡B.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学生缺乏自我构建主题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C.教师让学生根据“祥林嫂在春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这条线索去读课文,减轻了学生自己构建主题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D.教师在将“找依据”的任务交给学生时,学生可以从信息检索中,体会到自我阅读、构建主题的趣味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这种解读直接将“祥林嫂没有春天”与课文主题相联系,开篇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之后的解读过程就只剩下“找依据”的信息检索,学生无法体会到自我阅读、构建主题的阅读趣味。A、C、D三项说法错误,B项正确。

3.

导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后,教师给学生推荐莎士比亚的其他喜剧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______。A.《第十二夜》B.《仲夏夜之梦》C.《罗密欧与朱丽叶》D.《驯悍记》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正剧作品,A、B、D三项作品都属于喜剧。

4.

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醉翁亭记》一课时,用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引入,学生对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四副对联,要求学生对应四位文学家。以下对应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A.①韩愈②班固③屈原④苏轼B.①韩愈②司马迁③屈原④李清照C.①欧阳修②司马迁③贾谊④苏轼D.①欧阳修②班固③贾谊④李清照正确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文学家

[解析]“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歌颂的是韩愈。“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空八代”源自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认为自从汉魏八代以来,只有韩愈的文章,是直接继承圣人文章的。“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表现的是司马迁刚正不阿的精神与奋发图强的努力。“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上联“三户”指楚,下联“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九歌》,此处借代屈原。“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说的是李清照,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对联。

5.

某教师在八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生命与成长”这一主题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______。A.冰心《谈生命》B.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C.郁达夫《沉沦》D.高尔基《童年》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A项,冰心的《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了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B项,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抒发了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D项,高尔基的《童年》是以高尔基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处在社会底层、生活在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但生活中一些善良的人给予的温暖,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C项,《沉沦》是郁达夫早期以自身为蓝本创作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表现了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6.

某版教材九年级上册附录部分附有《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及《常用修辞格简表》。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一系统?______A.助读系统B.范文系统C.知识系统D.练习系统正确答案:C[考点]教科书系统分类

[解析]知识系统是语文教材中所提供的语文基础知识系统,是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部分。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系统主要包括:①关于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培养的知识;②关于语言的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③关于文体的知识和文学知识等。

7.

阅读教师在讲解《诗经·蒹葭》时的课堂实录(导入环节),按要求答题。

(播放“在水一方”的交响曲)

师:这是一首温婉动人的交响曲,它仿佛把我们的思绪带到有着绿色的山、青翠的树、潺潺的流水这样一个澄清的境界,非常美。你喜欢吗?用最形象的语言说说你的感受。

生1:喜欢。这支曲子悠扬动听,它有时像弯弯曲曲的小溪,有时又像开阔奔涌的江河。

师:比喻很贴切。

生2:我感觉自己在蓝天碧水之间,远处有一叶小舟在飘荡。

生3:这首曲子叫“在水一方”,我听我妈妈唱过。我觉得眼前像有一幅画,一大片的水,迷迷茫茫,好悠远,好深邃。

师:形象具体,色彩明晰,想象的画面历历在目。《在水一方》本是一首歌。它的歌词是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写的。《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等都是她的作品。琼瑶的文学素养绝大一部分来自古典诗词。《在水一方》就是她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水一方》的原版。学完后,相信你也会写歌。请大家自读一遍,给不认识的字落实字音。

对这段教学导入评价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以乐曲导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给学生大量信息,这属于情境导入法B.乐曲导入,形式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对使用乐曲《在水一方》的解释多余,可删去,使导入更加简练C.以乐曲导入,为学生接下来感受文本表现出来的传统诗歌的淳朴音乐美奠定了基础D.由乐曲入手,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形象表达,可谓一石三鸟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B项,对使用乐曲《在水一方》的解释并不多余,教师对其进行解释,是为了引出它和《蒹葭》的关系,从而顺利进入教学内容,让导入环节和教学内容联系更加紧密。

8.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相同的句子。以下学生给出答案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B.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C.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D.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正确答案:D[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古代汉语学习中应注意对不同句式进行区分。题干句子和A、B、C三项均为倒装句。D项句子为判断句。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有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下列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的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A.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B.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不应写想象中的事物C.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D.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正确答案:B[考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析]B项,正确的表述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因此“不应写想象中的事物”错误。

10.

某教师根据选修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开设了“《论语》选读”的选修课程。该教师设定的下列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是______。A.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孔子的情况及与其相关的文化背景B.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论语》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C.要求背诵在选修课程中所涉及的《论语》的所有篇章D.在研读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切磋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选修课的设计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不宜强制要求。C项“要求背诵所有篇章”说法错误。

11.

学习完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后,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又从文中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______。A.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B.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C.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D.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正确答案:C[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题干中的句子连用两个比喻,将列夫·托尔斯泰的锐利的目光比作枪弹、金刚刀。A、B、D三项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C项运用的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意在强调并突出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的观察、研究,同时他的作品又能够准确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2.

学习完苏轼的诗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教师要求学生搜集描写同一节日的其他诗句。以下符合要求的一项是______。A.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C.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D.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正确答案:B[考点]古诗词相关知识

[解析]A项,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写的是元宵节。B项,出自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和题干同为描写中秋节的诗词。C项,出自韩僵的《夜深》,捕写的是寒食节。D项,出自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的是重阳节。

13.

讲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时,教师准备列举其他边塞诗,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下列诗句不合适的是______。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C.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D.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正确答案:D[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A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自王翰的《凉州词·其一》。B项,“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出自高适的《燕歌行》。C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出自岑参的《逢人京使》。D项,“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A、B、C三项都是边塞诗,D项是一首赠别诗。

14.

文学阅读课上,教师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识记能力,向学生出示了这么一段话: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最后要求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段描写是作家______在作品中对人物______进行的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

以下哪位学生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______A.学生甲: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B.学生乙:雨果《人间喜剧》卡西莫多C.学生丙:雨果《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D.学生丁:巴尔扎克《巴黎圣母院》高老头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题干文字描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其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对男主人公之一敲钟人——卡西莫多进行的外貌描写。卡西莫多虽然外貌丑陋,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善良的。

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下列选项中,对“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A.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B.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思考C.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D.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正确答案:A[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A项的表述是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内容。B、C、D三项都是关于“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观点。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0分)1.

阅读《陋室铭》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是什么意思?

生:代表“的”的意思。

生:代表“他”的意思。

生: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达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问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点评)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生摇头)好,下面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这一遍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整体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自由的空间。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也能超越自己,也会受人敬仰,也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问题:

请对以上教学实录中教师的教法进行评析。正确答案:从朗读入手学习古文,是基本的古文教法。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问答,逐步对诵读提出看法与要求,学生容易接受。大语文教学观说:教无定法,学而有法。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提问,教师抛问,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只是问题的“传递者”“补充者”。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这一教法能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良好体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听讲,在听讲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能使学生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考点]教学案例(下)

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问题。

一杯白开水

①轻轻地推开窗,你看到了什么?天地日月,草木精华。一杯白开水,清澈透明,深吸一口热气,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寒,便瞬间全都体会到了。

②年轻人喜欢喝咖啡,因为浓郁;中年人喜欢喝茶,因为清香;老年人喜欢喝白开水,因为可以照见他人。

③一杯白开水,极其普通,却透过它,看到了整个世界。手捧一杯这样的水,若在清晨轻轻呷一口,淡却微甜,就像清晨的干露,滴在叶尖。那是妈妈的爱呀,你可看得见?那是如高山上碇放的雪莲一般纯洁,山谷中流过的小溪一样深沉的爱!是谁在我们最深的心底轻轻呼唤着我们的降临?是谁在我们的每一寸肌肤上,播种下无私的关怀?

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⑤这样的水,是日月捧出的精华,是花雨酿造的琼浆。在焦渴中,这是任何饮品都无法替代的。透过这穿越时空的水,还有一双老师们渴望的双眼,当一棵幼苗破土而出,便会有千千万万的园丁为它忙碌。

⑥沿着校园的青石路,顺着熟识的杨柳路,你可看见,初入学的小芽已经长得健壮青翠。

⑦一点一滴,滋润心田。

⑧透过一杯白开水,看到的是整个大千世界。春风夏雨,秋实冬雪,草木虫鱼,飞禽走兽……而自我,多么渺小!我曾在山坡上放飞风筝,然而却比不过天上的飞鸟;我曾在山谷中饮用泉水,但鱼儿却更为自由;我曾试着离开家门,却从未离开过爷爷的视线,奶奶的叮咛。

⑨这一切,原来是爱。没有爱,哪有千人万人为你操劳;没有爱,你又怎能为千人万人挂念?

⑩我爱这一杯白开水,所有的人都清清楚楚地站在面前。不要咖啡的浑浊而扰动,不要茶叶的障目而忘己,更不要汽水的沸腾而自大。

就是这样的白开水,清淡无味,但我却可以品出千种滋味,是甜、是酸、是苦、是辣,是别人的爱,别人的情,别人的关怀,也是应当付出的回报,应当付出的真心。

狂妄的人,自负的人,都看不到这世界上的其他人。“山外青山楼外楼”,看到别人,才能提醒沉睡中的自我!

白开水,果然是醒人良药,睁开眼,看世界,关怀自己,关心他人。

问题:2.

请从第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和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正确答案:错别字:第③段中“干露”的“干”应改为“甘”,“碇放”的“碇”应改为“绽”。

病句:一杯白开水,极其普通,却透过它,看到了整个世界。

以上病句成分缺失,应改为:一杯白开水,极其普通,却让你透过它,看到了整个世界。[考点]学生习作(中)

3.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正确答案:优点:文章行文流畅,作者开篇点题。作者在文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如“透过一杯白开水,看到的是整个大干世界。春风夏雨,秋实冬雪,草木虫鱼,飞禽走兽……而自我,多么渺小!”描写出了一杯白开水蕴含的人生哲理。同时文章融情于景,通过一杯白开水的视角看到整个大干世界,边绘景边抒情。作者在写作上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我爱这一杯白开水,所有的人都清清楚楚地站在面前。不要咖啡的浑浊而扰动,不要茶叶的障目而忘己,更不要汽水的沸腾而自大”。这句话体现出作者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缺点:作文通过对白开水的描写引申出“白开水,果然是醒人良药,睁开眼,看世界,关怀自己,关心他人”的结论,但文章结构较为分散,如果结构更紧凑会更好。[考点]学生习作(中)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鲁迅《孔乙己》(片段)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成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教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单元导语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兴衰荣辱,往往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教益和启示,而且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是与人物形象、人物特点有关。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课文相关说明

《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同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也选取了此篇小说。同单元课文还有《范进中举》(吴敬梓)、《口技》(林嗣环)、《变色龙》(契诃夫)等。

课后作业

一、小说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二、细读课文,探究以下问题。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

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也可以另外圈点几个精彩的句子进行分析、体味)。

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意味有什么不同?)

2.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捞”字显示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态?)

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四、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同学们探讨一下。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