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3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3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3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3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3一、单项选择题1.

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将其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分析情节和人物,重(江南博哥)点分析个性化的人物和语言,联系课文,总结归纳。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在船上‘我’与于勒相认了,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于勒的信,‘我’和家人的生活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下列选项中,对这一课堂的结束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______。A.引发了学生思考,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B.第一节课为第二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前后两节课衔接紧密,过渡自然C.属于评议式结尾,问题与课文主题没有关系,偏离了教学目标D.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剧情的发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C项,问题升华了主题,有助于深化对课文内容的思考,没有偏离教学目标。

2.

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学生做了以下笔记。以下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B.茅盾“农村”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C.巴尔扎克“喜剧”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D.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美丽的夫人》《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正确答案:A[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A项正确。B项,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C项,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D项,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

3.

阅读《木兰诗》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伙伴在遇到花木兰女装出现时言行神态如何?

生:“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找得非常好,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陆续叫的几个同学都没把伙伴那吃惊的神态表演出来)

生:老师给我们表演一下吧!

教师课前并无相关准备,一时显得比较尴尬,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拒绝,而是迅速调整状态,接着便进入角色,用吃惊的神态表演:“啊,你是女人……”表演完后,学生给予了教师热烈的掌声。

对上述教学实录评价不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精心备好的一节课,结果却因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一团糟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B.教师富有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能够应对偶然事件,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C.课堂教育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这节课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预见不充分D.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够很好地检验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各方面能力正确答案:A[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教师及时调整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故A项说法错误。

4.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作”的用法。下列关于“作”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作”为动词,意思是“写”B.“盗窃乱贼而不作”中的“作”为动词,意思是“充当”C.“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中的“作”为拟声词,意思是“老鼠发出的声音”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中的“作”为动词,意思是“奋起,指有所作为”正确答案:B[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B项中“作”的意思是“兴起”。

5.

阅读《荷塘月色》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首先我们来听一段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去体味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播放音频)

师:(B)听完了音频,我们能感受到一幅优美的画面。现在,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文章的第四小节?在这位同学读的时候,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写作次序能不能颠倒?(指定学生的朗读)

生:荷叶、荷花、荷香、微风、流水(教师板书),而且文中所描写景物的顺序不能颠倒。

师:(C)说得很好。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是叶子;白花点缀其间而且白而发亮,有叶必有花,所以顺势写花也是应该的;因为花的存在,微风过处必然带来花的清香,有了微风就会荡起叶下的流水,水的涟漪会弄起荷叶的浮动,所以目光又回到了叶子和花上。作者是由上而下,由静而动来写的;层层的荷叶衬着零星的白花,微风送来缕缕清香,脉脉的流水奏起名曲,舞跃着上面的音符。

师:(D)那么,好的文章、优美的画面的形成源于词句的推敲和运用。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你们认为优美的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里,一会我们来共同分享一下。

对画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充分应用教学用具,以听觉调动学生的联想,是开放性教学的体现B.通过朗读感知语言魅力,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C.教师语言优美,不仅回答了问题,而且巧妙再现了美妙的画面D.倡导学生自主感知优美的语句,是注重审美教育的一种体现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B项中的教学安排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段落所描写的事物,而不是感知语言。

6.

学习鲁迅的《社戏》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民俗与文化艺术”的作品。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______。A.沈从文《云南的歌会》B.冰心《观舞记》C.杨朔《画山绣水》D.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A项,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或金满斗会”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场面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B项,冰心的《观舞记》写的是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来北京的表演实况,生动描绘了舞台上姐妹的服饰、身段、神态和舞姿。D项,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C项,杨朔的《画山绣水》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表达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不符合题干“民俗与文化艺术”要求。

7.

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正确答案:A[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古代汉语中蕴含着大量的文言虚词。A项中的“乃”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B、C、D三项均正确。

8.

在学习到《醉翁亭记》中的“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段话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我觉得欧阳修这句话不正确,欧阳修怎么知道禽鸟是乐的还是悲的呢?”如果你是一名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向学生讲明?______A.你们要结合当时作者的心情,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再仔细好好感悟感悟B.好,既然存在问题就要弄明白,同学们可以先去搜集一些有关欧阳修的资料,了解一下社会背景,然后你们再来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C.怎么不可能呢,同学们可以试着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小鸟——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地飞翔,难道会不快乐吗D.同学们,我们一直在强调“一切景语皆隋语”。欧阳修和众人娱情山水得以排遣抑郁,心情是快乐的,那么他看到的一切景物都会是快乐的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常是因为思考受到了阻滞,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解答,而再让学生去思考,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的,故A、B两项错误。C项没有从根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D项说法正确。

9.

《阿长与(山海经)》“研讨与练习”中有一道练习:“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恨’‘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下列选项中,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体会先抑后扬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B.贯彻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探讨交流理念C.点明回忆性散文所特有的描写手法、顺序D.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双重眼光”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阿长与(山海经)》一课,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描写了阿长既粗俗又善良的形象,作者儿时对阿长“憎恶”“讨厌”,却在成年后的回忆中流露着对她的同情与怀念,这种“双重眼光”体现在字里行间,需要学生深入领会,故A、D两项正确。题目要求“与同学们交流一下”,体现了学生探讨交流的理念,故B项正确。先抑后扬的描写手法并非回忆性散文所特有,故C项错误。

10.

阅读《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我们都已预习过《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大家觉得还需要老师讲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紫藤萝?

生:紫藤萝是怎样生长起来的?

生:紫藤萝花能卖钱吗?

师:大家都想了解这些问题吗?

生:对!

师: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们解决,你们可以翻到前面的插图。

(于是,学生翻看紫藤萝图片)

师:对于第二、第三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出正确的回答。但是,老师可以同大家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师生讨论、商量,最后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到阅览室查阅资料或请教生物老师。学生按照方案分头行动,解决了问题。

师:我们已经搞清了大家感兴趣的三个问题,那么,它们同《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们议论纷纷,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这段教学实录(片段)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教师通过三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展开,通过学生讨论、商量,最后得到解决的方法,体现了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B.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教师贸然抛出这样的问题,缺乏对课堂的系统化的设计、规划和设想,没有正确认识本课的教学任务C.在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时机要掌握好,要以教学目标为准则,这位教师的教学与教学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相脱离,整个课堂处于游离状态,无法实现教学目标D.生成的前提是预设,生成的超越和发展是预设,显然这位教师的提问已经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在没有预设的前提下的“盲目生成”正确答案:A[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A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三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展开。但是,这三个问题脱离教学任务,与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不相符,故不能体现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

11.

教师在审阅学生的作文时,发现很多学生经常将破折号使用错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破折号,教师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句子。下列破折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在滨海航母主题公园风筝节上,各式纸鸢迎风起舞。其中全国最大、直径30米的巨型软体风筝——滚地龙的放飞成为节日的一大亮点。B.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C.他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查,眼下买房要慎重。D.今天,《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长篇通讯《春天里,这激情的足音——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人万户纪实》,并对此发表了《心近才能生情》的评论。正确答案:B[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破折号与括号都有表示解释说明的功能,二者用其一即可,因此,B项应删去破折号或者括号。

12.

教师在讲解俗语的使用这一知识点时,为学生举了以下例子,让同学们找出下列各句中加点歇后语使用错误的一项。学生应给出的答案是______。A.再过十来天就开始中学生生活了,这一堆看过的动漫书刊扔也不是,不扔也不是,真是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啊!B.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竟然还有人上当受骗。老王叹息道:“唉!那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别人着急也没用!”C.这次试卷的难度很大,十道题小张错了六道,他长叹一声:“这真叫作牵牛过河——六脚全湿啊!”D.老先生的想法有些过时了,和这位年轻人说的明显是老水牛拉马车——不合套了!正确答案:C[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牵牛过河一一六脚全湿,比喻大家共同被牵连到某事中去。用在此处不合适。

13.

在教学《雷雨》一课,引导学生分析周萍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用“多余人”对其进行了归纳,并指出“多余人”这一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性意义。为了佐证这一理论,教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______。A.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奥勃洛莫夫B.屠格涅夫——《罗亭》——罗亭C.普希金——《驿站长》——维林驿站长D.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多余人”这一形象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后更加深入人心。此后,“多余人”形象的人物又逐渐有了赫尔岑《谁之罪》中的“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中的“奥勃洛莫夫”等。C项,普希金的《驿站长》在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小人物”主题,以满腔同情描写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遭遇。

1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画出文中所写几件事的基础上,提取并说出《背影》一文的叙事线索。

(2)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说出文中所叙之事蕴藏的作者对父亲的歉疚情感。

(3)能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4)能以特定情境中的感人细节为线索,选择事件,组织材料,并在叙事中表达出一种自己的特定情感。

研读课文(合作学习):

(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运用了哪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从中你看到了什么?默读第6段,注意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的读法。

(3)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4)配乐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5)课件展示:父爱深深。

以上材料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研读课文(合作学习)”环节。以下对其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教学内容繁杂,欠缺逻辑性和条理性,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B.问题设计太过集中,五个问题均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的细节C.问题(2)设计合理,契合教学内容,在此教学环节可集中解决D.问题(3)(4)(5)与所设计的四个教学目标没有密切关系,可删除正确答案:C[考点]教学设计

[解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位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繁杂,五个问题均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细节,但欲达成的教学目标不是很清晰,且欠缺内在的、有逻辑的层级联系,看不出上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下一个问题的帮助。A、B两项正确。要想达成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问题(2)应着重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子进行品味鉴赏;问题(3)(4)(5)与所设计的四个教学目标均没有密切的关系,可删除,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正确。

15.

阅读《爱莲说》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作“托物言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吗?

生1: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生2:老师,我想问一下本文有没有借物喻人的手法?

师:你问得很好,大家齐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其中有没有借物喻人。

师:大家说有没有?

生3:我认为有,因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把三种花比作了三种人,由此可见本文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师:很好,大家还有异议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问大家文本第二段后半部分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的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来让我们齐读第二段,体会不同的情感。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疑惑,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巧妙引出本文的另一种写作手法B.教师关注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解决疑惑C.遇到学生“唱反调”,教师回避方能保证教学过程顺畅D.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对文中出现的写作手法提出了质疑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实录中学生在探究写作手法时,教师预设的是托物言志,但是学生在思考后提出是否有借物喻人,教师灵活应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第二段的比喻手法的运用,巧妙地引出了本文的另一种写作手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生成新知识,并不是“唱反调”。C项说法错误。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0分)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问题。

【作文题目】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胡锦涛、温家宝等原党政军领导入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国际救援队飞赴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身下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习作】

青山一道同风雨

①“轻轻地握着你的手,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

②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起,整个奔忙飞跑的中国,在尖利的防空警报声后停顿三分钟。七天前的同一时刻,一场特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神州上下,共此国殇。国殇是一场悲剧,然而,国殇更是一次空前的团聚。很久之前,诗人王昌龄这么写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青山无法阻隔我们风雨同舟的携手,地域也不会隐没团结一心的中华民族头上那轮共有的明月。

③一个人,一丝希望,一颗坚定的心。当救援部队在汶川大地震的废虚下救出被困60余小时的姑娘乐刘会时,在场的人们激动地哭了,而她却没有哭。“我相信有人会来救我的,一定会,我相信你们!”从未掉过一滴眼泪,这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缈龄女子始终微笑着,紧紧拉着救援人员的手。一双手和十几双手紧紧地交握,这是一个灾民与她的救命恩人们最质朴也最真诚的团聚。五千米的高空有多高?问起参加救援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会告诉你:五千米是我们能拉住受灾人民的手的距离,是生与死的距离。五千米,这个国际专业领域深感不可能执行的跳伞高度,被解放军空降战士抛在脑后。拨不开汶川上空连天蔽日的迷雾,但他们必须拨开灾区人民心上的乌云。就这样,“人民的军队”从五千米的高空降下,给灾区断绝天日、与世隔绝的乡镇带去了救命的福音。村民们激动地说:“解放军来了!”这壮烈的一幕便不只出现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是一地乡民与国家之间最动人的团聚。

④海洋曾把世界割裂成对立的区域,而今天海洋再不能阻断世界的爱心汇聚到一起。这爱心来自东邻日本每一个便利店前的捐款箱,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遍及各州的慈善机构……中国和某些国家因意识形态而产生的分歧,在灾难面前湮没成沙,随着飞机和航船源源不断地向着中国的东方而来,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心最盛大的团聚。

⑤怆然灾难,古来有之。然而历史由古至今,谁可曾见过这般撼天动地、凝聚人心的团结?《史记》中有云:“民与民同心,则家安之;君与民同心,则国兴之。”在今天,则是人民与人民、人民与国家、国家与世界的携手,又何愁家不安、国不兴?

⑥青山一道,我们同历风雨共团聚;而将五洲四海的人心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是这样一种期望: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享太平!

问题:1.

请从第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正确答案:错别字:第③段中“废虚”的“虚”应改为“墟”,“缈龄”的“缈”应改为“妙”。

病句:……随着飞机和航船源源不断地向着中国的东方而来,……

以上病句成分缺失,应改为:……各种爱心捐赠随着飞机和航船源源不断地向着中国的东方而来,……[考点]学生习作(下)

2.

请简要评析这篇作文的优点,并用讲授法帮助学生构思此作文。正确答案:全文见解新颖,内容集中,思路清晰,材料丰富。文章语言流畅,巧妙融现代歌词、古代诗文、现实场景于一炉,“青山无法阻隔我们风雨同舟的携手,地域也不会隐没团结一心的中华民族头上那轮共有的明月”“五千米是我们能拉住受灾人民的手的距离,是生与死的距离”“拨不开汶川上空连天蔽日的迷雾,但他们必须拨开灾区人民心上的乌云”等语句既饱含深情又文采飞扬,体现出小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构思作文时,应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①逐句、逐段审读试题材料,明确立意角度。“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是对事件背景的交代,也是在告诉考生:汶川地震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那么,人类该如何面对灾难?防灾的意识、自救的常识等均在可写之列。“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应对灾难时的重要指导思想,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性关怀由此得到充分体现。“胡锦涛、温家宝等原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心系灾民、身先士卒、反应迅速、奋不顾身。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救援工作体现出无所畏惧的勇气、八方支援的美德、震撼人心的责任意识以及可贵的国际主义精神。“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身下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局长……”这段文字涉及面更广,包括崇高的职业道德、舍生忘死和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坚韧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求生欲望等。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显示出关键时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肉相连、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启示我们爱的表达有多种方式,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但尽力而为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一番“条分缕析”,我们就能选准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

②避免空谈泛论,力求个性鲜明。前面已经提到,试题材料具体,学生可从不同的侧面阐释大地震带来的震撼、对内心造成的冲击等。

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要找到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尽可能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比如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角度入题,可联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多难兴邦”的题词拓展文思;又如把立意放在“爱心”上,用人间之爱、人性之爱、人情之爱诠释抗震救灾中的奉献、付出乃至牺牲(可拟题“废墟中彰显人性的光辉”);再如专论“举国哀悼”的价值与意义——教给我们的是关乎生命的真理和世界的智慧,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内涵,以及我们每个具体的人与人性的关系。从文体与写法上看,一是可写成时事短评,可拟题“灾难见证公民社会的成长”“吹响灾区重建的集结号”“一个民族要有超越灾难的情怀”“大地震带来的精神财富”等;二是可记叙、抒写自己对灾难的关注;三是可发挥想象、转换角色,以受灾群众(或救援官兵、志愿者)为第一人称自述故事,描写撼人心魄的场景。[考点]学生习作(下)

案例:

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下列问题。

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

①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用以区分其他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不是武器,不是权势,而是语言,是我们从开口说话到死亡一直都不能割舍的母语。

②以前很不理解,明明都是说英语,为什么还偏偏要分出一个英式英语,一个美式英语呢?大都是同一种语言,干吗还要创造一些彼此不能互相理解的词来增加沟通的难度呢?

③直到我渐渐长大,便开始懂了,甚至还有些同情那些美国语句。可能你会问,不论在哪一个方面都是居世界先列的超级大国的美国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但我认为,美国虽然有钱,却也贫瘠得很。说得夸张一点,就是除了钱,穷得什么都没有了。他们没有文化,没有语言,虽然强大,却没有自己的历史。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理解美国人非要创造出一个美式英语的道理了吧!

④对,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母语。对于当年那一批来到美国的英国人来说,他们早已不是英国人了。在远离了那个地方后,再也不能以英国人自居,自然也不能再说那里的语言了。所以他们选择了美式英语。独立,不仅仅是一场战争,一个宣言。独立,更是一种符号,一种语言。所以,在我看来,美国真正的独立是从美式英语开始的。

⑤在我的认识中,文化一直就是一种混乱不清的理念,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守住中国的根,守住中华怏怏大国几千年的文化,可是该怎么守?

⑥我还记得早几年,爸爸的一个好朋友偕妻女回大陆,他很早就去了香港,并在那里成家立业。他的女儿与我年纪相仿,却始终不曾开口说话。某一次,我听见她和她爸爸的对话,纯正的英语让我很是羡慕。事后,我跟爸爸说了自己的看法,爸爸却说了句我当时听不懂的话,他说“她已经不是中国人了”。

⑦直到过了很久的今天,我才明白爸爸那句话的含义,一个连国语都不会说的人,注定是一个回不了家的游子。俳徊走四方,却找不到根的感觉,很是可怜的。

⑧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自下而上发展之根,是文化最后的净土。我们可以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

⑨守住母语,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守住华夏之根。

问题:3.

请从第⑤⑦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⑧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正确答案:错别字:第⑤段中“怏怏大国”的“怏怏”改为“泱泱”;第⑦段中“俳徊”的“俳”改为“徘”。

病句:我们可以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

以上病句语义矛盾,应改为:我们可以不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考点]字形的识记及常见病句的辨析、修改

4.

假如你是这位学生的语文老师,请认真阅读以上学生习作并为其写一段有理有据的评语。正确答案:这是一篇有独到认识和体验的议论性散文。采用“巧为灵魂定位法”,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多次点明观点,从“母语是世界各民族相互区别的标志”落笔,通过美国人没有母语而创造美式英语的历史事实,感悟到美国的独立“不仅仅是一场战争,一个宣言,更是一种符号,一种语言”这种认识,新颖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在论述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中国人不会说中国话”的事实,感悟到“一个连国语都不会说的人,注定是一个回不了家的游子,徘徊走四方,却找不到根的感觉,很是可怜的”。这种感悟真实可信。但该生的认识不仅停留于此,还上升到了更高的理性层面:“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自下而上发展之根,是文化最后的净土。”由此可见,本文对母语的感悟和理解,没有重复公众话语,没有附会他人的说教,而是融合了该生独到的认识和体验,并将这种认识和体验的过程完整清晰地传达给读者。

从内容看,切合题意,中心突出;从表达看,语言质朴自然,表意清晰流畅;从文章立意看,能透过语言现象深入本质,见解独到,观点具有启发性,个性色彩鲜明。[考点]作文评析能力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吴均《与朱元思书》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书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课文导语

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

课后练习

1.背诵课文。

2.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3.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8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1.

回答课后练习题3。正确答案: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向东或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和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又密又绿,使人看了产生寒意的树木。山峦凭借高俊的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极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