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云南省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十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前三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朝建立后,通过征战等方式征服了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地区,这些地区被称为“化外之地”。秦朝政府逐步在这些地区推行郡县制,如设置了辽东郡、南海郡。秦朝的这些措施旨在()A.促进商贸发展 B.消除地方割据C.强化边疆管控 D.拓展秦朝疆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郡县制下的地方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命的,所以秦朝政府在边远地区设置郡县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C项正确;秦朝在边远地区设置郡县的措施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而不是为了促进商贸发展,排除A项;秦朝在边远地区设置郡县说明地方割据存在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这些措施也不是为了消除地方割据,排除B项;秦朝设置郡县是在已有的疆域内,所以并不是拓展秦朝疆域,排除D项。故选C项。2.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见如图)。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囊鼓风,“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使用()A.增强了抵御灾害的能力 B.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C.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 D.实现了手工业动力的变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东汉。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冶铁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冶炼业生产效率,B项正确。水排不是防灾工具,排除A项;水排不是灌溉工具,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隋朝)官员高颎建议说,租调虽是固定,但逐年征纳,有些户被除去了,加上吏员作弊,户籍依据不准确,于是将体貌与户籍比对,“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近便……依样定户上下”。该建议要求()A.借助黄籍登记户口 B.对诸色户计定期进行核查C.实施白籍土断制度 D.每年正月对貌阅进行编核〖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根据“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近便……依样定户上下”可知,隋朝时期的户籍制度要求每年正月对貌阅进行编核,D项正确;黄白籍制度和土断制度是东晋时期实行的,排除AC项;诸色户计是元朝时期实行的户籍制度,排除B项。故选D项。4.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皇帝诏令户部每年考核转运使(漕臣)上供钱物的情况。绍圣五年(1098年),京东路两员漕臣获赏,两浙路两员漕臣受罚。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诸路漕臣因上供钱物不足获罪,贬降者达22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宋()A.政治斗争异常激烈 B.财政问题备受重视C.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D.官制改革基本完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自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起,就开始对负责财政事务的转运使(漕臣)进行考核,至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因办事不力受惩罚者人数较多,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北宋比较重视财政问题,B项正确;“政治斗争异常激烈”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政府重视财政问题,而不是体现政治斗争,排除A项;漕臣的奖惩情况与君主权力的强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与宋代官制改革无关,重视财政问题不等同于官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5.明代吕新吾在《乡甲约》中规定:“孤庄村落,以一里为率,各立约正一人,约副一人,选公道正直者充之,以统一约之人。约讲一人,约史一人,选善书能劝者充之,以办一约之事。”这反映了明代()A.推行严密的保甲制 B.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C.乡约规范愈趋细致 D.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以一里为率,各立约正一人,约副一人,选公道正直者充之,以统一约之人”,可知,《乡甲约》对地方基层的乡约做了更加细致的规范,体现出规范愈趋细致,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里甲制而不是保甲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强制力”,排除B项;“开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6.经历过鸦片战争的魏源,曾用“粤东之役”来称呼鸦片战争。王茂荫在奏稿中记载道:“往年辛丑(1841年)之役……不崇朝而尽溃。”“鸦片战争”在1840年后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遵循的正是这样的命名规则。1920年之后中国历史文献中才有鸦片战争的记载。对鸦片战争命名的变化反映出()A.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深远 B.国人对鸦片战争的认知逐新加深C.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D.“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成效显著〖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粤东之役”、“辛丑(1841年)之役”、“鸦片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前知识分子多用地域和传统纪年方法称呼鸦片战争,1920年后,“鸦片战争”的名称才逐渐明确,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侵华的本质,对鸦片战争的认识逐渐加深,B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A项;C项说法夸大了这一变化的历史价值,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成效,排除D项。故选B项。7.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位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宪政。次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据此可知,清政府的“预备立宪”()A.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B.意在缓解统治危机C.是立足于国情的改革 D.凸显了开放性色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年、1906年中国。材料中“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说明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是维护皇权,缓和内部矛盾,以维护统治,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末“预备立宪”实施的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预备立宪”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清末“预备立宪”是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实施的,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预备立宪”立足于国情,排除C项;材料中虽然提到清末“预备立宪”一定层度上建立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但是不能就此断定“预备立宪”凸显了开放性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8.民国初年的数百个政党政团中,具有较完整纲领的只有几十个,而且纲领内容多数雷同。其聚散、分合、变迁神速,这种变迁大都以党魁的利益为出发点,其聚也疾,其散也速。据此可知,民国初年()A.责任内阁制名存实亡 B.政党政治有待完善C.政党已沦为专制工具 D.民主科学观念兴起〖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具有较完整纲领的只有几十个,而且纲领内容多数雷同”“其聚散、分合、变迁神速,这种变迁大都以党魁的利益为出发点”等信息可知,民国初期,政党政团数目较多,但基本缺乏完整的政党纲领,组织涣散,大都以党魁的利益为出发点,这说明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具有明显的缺陷,亟需进一步完善,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责任内阁制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国初期政党政治与专制统治之间的关系,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民主科学观念的传播,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1941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认为《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的税收免征点(起征点)太高,并强调免征点的规定一般应迁就生活水准较低的地方;同年3月,修正后的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征税办法公布,同年7月起征,8月顺利完成征收。这表明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A.旨在强化中共的政治权威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有利于各阶层税负合理化 D.与减租减息运动背道而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降低了税收免征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各阶层税负合理化,C项正确;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是为了团结各阶层抗日,不是为了强化中共的政治权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排除B项;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与减租减息运动都是为了团结各阶层抗日,不是背道而驰,排除D项。故选C项。10.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这段讲话的主旨是()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B.只有依托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才能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传统文化、时代要求相互融合适应D.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正在进行的奋斗……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可知,这段讲话的主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传统文化、时代要求相互融合适应,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对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11.罗马共和国初期,一般平民和贵族所占土地在面积上并无太大差距。贵族出身的元老与执政官甚至和普通农民一样要在自己的田间耕作。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罗马()A.实现了阶层平等 B.民主政治取得突破 C.社会经济的状况 D.小农经济逐渐恢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初期。结合所学可知,早期罗马共和国刚刚脱离了氏族社会,早期民主制时代的罗马公社的许多制度仍有流传,这决定了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经济特征:国家只是一个小城邦,居民主要是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农民。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罗马早期的农业技术非常原始,故贵族出身的元老与执政官甚至和普通农民一样要在自己的田间耕作,材料所述可用来说明罗马早期社会经济的状况,C项正确;“实现了阶层平等”的表述过于夸大,且不符合史实。罗马共和时代早期,罗马政权掌握在元老院、公民大会以及执政官、监察官等行政长官手中,逐步形成寡头共和政体,贵族当政而平民无权,平民与贵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排除A项;早期的罗马共和国并非实行的是民主政治,而是寡头政治,少数贵族家族控制着最重要的权力,排除B项;古罗马共和国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生产方式的庄园制经济,材料所述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中古早期,土地耕种一年后休耕一年的二田制是西欧诸国最为典型的农业耕作制度。13世纪,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田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大量村庄和庄园努力减少它们的休耕地。由此可知()A.庄园式劳作普遍存在于各文明区域 B.农业技术创新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C.劳动工具进步助推社会生产力提高 D.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由原来的二田制进步到三田制,是因为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从这个结论可得出这样的推论:劳动工具进步助推社会生产力提高,C项正确;材料里并没有提到庄园式劳作,排除A项;“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田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可知,以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为内容的这场农业技术创新并没有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排除B项;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的农业技术创新和从二田制到三田制的改变,不足以支撑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3.16世纪以后,欧洲市场的香料数量激增,消费也相应增加。北欧和东欧国家是香料贸易的大主顾。此外,俄国和荷兰消费的香料数量惊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北欧国家垄断了海上香料贸易 B.欧洲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C.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的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欧洲市场的香料数量激增,消费也相应增加。北欧和东欧国家是香料贸易的大主顾。此外,俄国和荷兰消费的香料数量惊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在欧洲掀起了商业革命,欧洲国家对于各种香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各种商品也从世界市场流入欧洲,C项正确;“北欧国家垄断了海上香料贸易”是表面现象,排除A项;“欧洲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改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时间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取消了“斯皮纳姆兰制”的家内救济,改为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济贫法(修正案)》的出台说明,当时英国()A.城市化已基本实现 B.工业革命造成贫富悬殊C.社会教育亟待发展 D.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4年(英国)。根据材料中“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中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英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而新法令的出台使得原来一些可以接受救济的人去寻找工作,说明政府在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制度,D项正确;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后人们的收入情况,无法得知贫富差距是否悬殊,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救济,与教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14万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材料说明,日本()A.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升 B.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C.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提高 D.冷链物流促进食品市场发展〖答案〗D〖解析〗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日本)。据材料“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14万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可知,伴随冷链物流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推动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这些食品市场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服务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排除A项;材料未提交通设施及,排除B项;材料也未提及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16.近些年来中、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在角逐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矛盾与利益摩擦。这刺激了各国人工智能科学家、工程师们竭力为本国利益去做出前沿高端的成果,在历史“合力”中谱写人工智能新时代。这说明()A.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决定国家的发展前途 B.国际关系恶化根源于人工智能竞赛C.国家科技水平集中体现人工智能领域 D.人工智能研究竞赛蕴含着家国情怀〖答案〗D〖解析〗〖祥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世界。根据材料“难免存在矛盾与利益摩擦”可见这些国家之间存在人工智能研究的竞争,根据材料“竭力为本国利益去做出前沿高端的成果”可见这些科学家立足本国利益具有家国情怀,D项正确;人工智能技术决定国家前途说法夸张,排除A项;正当的人工智能竞赛不能导致国际关系恶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其他领域的科技水平,不能体现C项,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共52分。1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一古代太原市行政区划历史变迁时代城市行政设置(最高级别)所属区划地方行政体制秦城市郡坡治所太原郡以器治天下。全国分36郡。山西有雁门郡、代郡、太原虾、河东都、上党郎.西汉晋阳郡级治所(时木设部级治所)井州刺史部太原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并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亦称部),设立部、郡、县的三级体系东汉晋阳州级治所并州刺史太原郡因西汉旧治,设并州制史部级治所,统一管理所辖郡县三国槐晋阳州级治所并州刺史太原国行政体制因汉之旧治,设州、都、县三级。大原地区属魏辖区。另设有相当于郡级的王国,相当于县级的公国和侯国西晋晋阳州坡治所并州刺史太原国沿汉魏日制设州、郡、县三级隋晋阳州级治所并州州、县两级制唐晋阳北都河东道并州唐初因隋制,设州、县两级制;贞观初年(627年)全国分10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至15道,并分为道、州、县三级制;中唐后又设置节度使北京兼为河东节度使治河东道太原府北宋太原路级治所河东路太原府路、州(府、军、监)、县三级明太原省级治所山西布政使司太原府布政使司(省)、府(直隶州)、州、县清太原省级治所山西省太原府省、府(直隶州)、州县——摘编自沈旸《丛衣集》材料二因元代中央宰相机构为中书省,派高级官员外出镇遏地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人评价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员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有明显差异。——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太原为例,简析汉晋时期的州与唐代的道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相同点。(2)根据材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特征,并说明其不断演变的原因。〖答案〗(1)相同点:都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最初都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后地位下降。(2)特点:古代:县级政区最稳定,统县政区变化频繁;层级数量反复增减,但总体以二、三级为主;高层政区、统县政区由虚而实(原监察区或军事区转化为行政区)。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疆域的扩大和社会发展加大了国家治理难度(现实社会的需要和制约);古代中国政治传统的影响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设并州制史部级治所,统一管理所辖郡县……行政体制因汉之旧治,设州、都、县三级……布政使司(省)、府(直隶州)、州、县……贞观初年(627年)全国分10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至15道,并分为道、州、县三级制;中唐后又设置节度使……”和所学从性质变化、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州和道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相同点,都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最初都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后地位下降。【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 古代太原市行政区划历史变迁”表格信息,可得出县级政区最稳定,统县政区变化频繁;层级数量反复增减,但总体以二、三级为主;根据材料一“作为地方高层的道、省、州等统县政区,主要由原监察区或军事区等虚区转化而来”可得出高层政区、统县政区由虚而实(原监察区或军事区转化为行政区)。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疆域的扩大和社会发展;古代中国政治传统等角度去说明。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1至图6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有关红军长征的邮票。从材料中选取一张(或多张)邮票,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长征精神的内涵。〖答案〗示例一选取邮票:图5、图6。精神内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解读: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实际,中共中央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导致反“围剿”斗争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红军一方面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另一方面还要克服雪山、草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止人对正义事业的信念。中央红军翻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险阻,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示例二选取邮票:图3。精神内涵: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读: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在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脱离实际、部分中共中央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盲目执行共产国际的决定。长征初期,中央红军严重受挫,红军在突破四道封锁线时伤亡惨重,为了纠正博古、李德等人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红军的任务和战略方针,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遵义会议树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从幼年走向成熟。〖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选取邮票,根据材料图片信息选取相互关联的事件,如选择图3,遵义会议。其次,说明精神内涵,结合所学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可知,遵义会议体现的精神内涵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后,对遵义会议反映的精神从背景、过程和意义方面进行解读,如背景方面,结合所学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在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脱离实际、部分中共中央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盲目执行共产国际的决定,长征初期,中央红军严重受挫,红军在突破四道封锁线时伤亡惨重;过程方面,为了纠正博古、李德等人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红军的任务和战略方针,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意义方面,遵义会议树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从幼年走向成熟。如选择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图5和图6,反映的精神内涵是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解读时从过程和内涵展开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亚季风带的充沛降水与华北、江淮与江南的辽阔冲积平原的优良宜农条件,使东亚大陆很早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规模巨大的人口——经济——文明复合体。中华文明的独创性与高度发展水平,使古代中国人有很强的自信心与包容性,不畏惧开放,乐于与其他民族交往,并学习其优秀成果。中华文明史上也没有跨洋越海侵夺他人国土财富、划分势力范围的弱肉强食传统。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各国人民不畏旅途艰险往来于东西之间,“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的。——摘编自郭建龙《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材料二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要在现有的国际规则下和平发展,寻求新的生长空间的。从中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极其巨大的生产力。而过去那种靠投资、出口,不计资源、环境与劳动力消耗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从国际条件看,既往一二百年中,世界形成了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与多数发展中国家对立的局面,西方国家从未真正关心过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福祉。这些国家若能选择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不但能改善其本国的经济,也创造了更大的社会需求,进而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成长空间。——摘编自梁昊光、张耀军《一带一路》(1)根据材料一、概述“丝绸之路”开通的主要条件。(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汉代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措施。〖答案〗(1)条件:中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较高,具有独特性、创造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其他古文明对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2)共同点:建立在中国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坚持和平发展,友好往来,合作共赢。基于双方共同的需求。都是国际友好交流的大通道。都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答出两点即可)措施:倡议设立“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解析〗【小问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焊汉代(中国)。条件:根据材料“东亚季风带的充沛降水与华北、江淮与江南的辽阔冲积平原的优良宜农条件,使东亚大陆很早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规模巨大的人口——经济——文明复合体”可知,中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独创性与高度发展水平,使古代中国人有很强的自信心与包容性,不畏惧开放,乐于与其他民族交往,并学习其优秀成果”可知,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较高,具有独特性、创造性、包容性和开放性;根据材料“历史上各国人民不畏旅途艰险往来于东西之间”可知,其他古文明对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小问2】本题为对比类、特点类材料题。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从中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极其巨大的生产力”可知,当代中国综合实力较强,汉代经济实力也很强,因此汉代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的共同点建立在中国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根据材料“中华文明史上也没有跨洋越海侵夺他人国土财富、划分势力范围的弱肉强食传统”“是要在现有的国际规则下和平发展,寻求新的生长空间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和平发展,友好往来,合作共赢;根据材料“ 不但能改善其本国的经济,也创造了更大的社会需求,进而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成长空间。“中华文明的独创性与高度发展水平,使古代中国人有很强的自信心与包容性”可知,基于双方共同的需求;从地位和影响看,汉代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都是国际友好交流的大通道,都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倡议设立“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在东盟会议上提出“重返亚太”这一概念。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APEC峰会上高调提出“转向亚洲”。2012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声称美国将在2020年前实现60%战舰部署到太平洋的目标。2009年以来,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经历了通过“代理人”竞争、直接对抗、拉拢盟友竞争三个阶段。在2012年第一阶段的战略推行早期,美国主要利用日本、菲律宾等国充当“代理人”与中国竞争的手段来实现其战略目标。——摘编自孙泽生、田倩《美国“重返亚太”十年:动因、困境与展望》材料二美国长期实行“欧洲第一,亚洲第二”的全球战略,对亚洲太平洋地区采取比较轻视的态度。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才将战略重点放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爆发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才开始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重返亚太”战略。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既要进行相互合作,扩大彼此的共同利益,又要遏制中国的发展,压缩中国的发展空间,影响了中国与其周边国家的关系发展。——摘编自张载祥《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原因及表现》(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实施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影响。〖答案〗(1)背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美国国力的相对衰弱;美国深陷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泥潭。(2)影响:为中国的周边环境增添了不稳定因素;不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阻碍了中美关系的健康与稳定发展;破坏了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世界。背景方面,由材料二中“特别是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爆发的背景下”可知,美国国力的相对衰弱;美国深陷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泥潭;由“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可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世界。影响方面,由材料二中“影响了中国与其周边国家的关系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中国的周边环境增添了不稳定因素;不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另外,从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发展来看,美国的这一战略阻碍了中美关系的健康与稳定发展;破坏了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十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前三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朝建立后,通过征战等方式征服了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地区,这些地区被称为“化外之地”。秦朝政府逐步在这些地区推行郡县制,如设置了辽东郡、南海郡。秦朝的这些措施旨在()A.促进商贸发展 B.消除地方割据C.强化边疆管控 D.拓展秦朝疆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郡县制下的地方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命的,所以秦朝政府在边远地区设置郡县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C项正确;秦朝在边远地区设置郡县的措施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而不是为了促进商贸发展,排除A项;秦朝在边远地区设置郡县说明地方割据存在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这些措施也不是为了消除地方割据,排除B项;秦朝设置郡县是在已有的疆域内,所以并不是拓展秦朝疆域,排除D项。故选C项。2.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见如图)。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囊鼓风,“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使用()A.增强了抵御灾害的能力 B.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C.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 D.实现了手工业动力的变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东汉。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冶铁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冶炼业生产效率,B项正确。水排不是防灾工具,排除A项;水排不是灌溉工具,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隋朝)官员高颎建议说,租调虽是固定,但逐年征纳,有些户被除去了,加上吏员作弊,户籍依据不准确,于是将体貌与户籍比对,“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近便……依样定户上下”。该建议要求()A.借助黄籍登记户口 B.对诸色户计定期进行核查C.实施白籍土断制度 D.每年正月对貌阅进行编核〖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根据“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近便……依样定户上下”可知,隋朝时期的户籍制度要求每年正月对貌阅进行编核,D项正确;黄白籍制度和土断制度是东晋时期实行的,排除AC项;诸色户计是元朝时期实行的户籍制度,排除B项。故选D项。4.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皇帝诏令户部每年考核转运使(漕臣)上供钱物的情况。绍圣五年(1098年),京东路两员漕臣获赏,两浙路两员漕臣受罚。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诸路漕臣因上供钱物不足获罪,贬降者达22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宋()A.政治斗争异常激烈 B.财政问题备受重视C.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D.官制改革基本完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自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起,就开始对负责财政事务的转运使(漕臣)进行考核,至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因办事不力受惩罚者人数较多,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北宋比较重视财政问题,B项正确;“政治斗争异常激烈”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政府重视财政问题,而不是体现政治斗争,排除A项;漕臣的奖惩情况与君主权力的强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与宋代官制改革无关,重视财政问题不等同于官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5.明代吕新吾在《乡甲约》中规定:“孤庄村落,以一里为率,各立约正一人,约副一人,选公道正直者充之,以统一约之人。约讲一人,约史一人,选善书能劝者充之,以办一约之事。”这反映了明代()A.推行严密的保甲制 B.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C.乡约规范愈趋细致 D.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以一里为率,各立约正一人,约副一人,选公道正直者充之,以统一约之人”,可知,《乡甲约》对地方基层的乡约做了更加细致的规范,体现出规范愈趋细致,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里甲制而不是保甲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强制力”,排除B项;“开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6.经历过鸦片战争的魏源,曾用“粤东之役”来称呼鸦片战争。王茂荫在奏稿中记载道:“往年辛丑(1841年)之役……不崇朝而尽溃。”“鸦片战争”在1840年后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遵循的正是这样的命名规则。1920年之后中国历史文献中才有鸦片战争的记载。对鸦片战争命名的变化反映出()A.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深远 B.国人对鸦片战争的认知逐新加深C.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D.“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成效显著〖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粤东之役”、“辛丑(1841年)之役”、“鸦片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前知识分子多用地域和传统纪年方法称呼鸦片战争,1920年后,“鸦片战争”的名称才逐渐明确,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侵华的本质,对鸦片战争的认识逐渐加深,B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A项;C项说法夸大了这一变化的历史价值,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成效,排除D项。故选B项。7.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位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宪政。次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据此可知,清政府的“预备立宪”()A.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B.意在缓解统治危机C.是立足于国情的改革 D.凸显了开放性色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年、1906年中国。材料中“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说明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是维护皇权,缓和内部矛盾,以维护统治,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末“预备立宪”实施的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预备立宪”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清末“预备立宪”是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实施的,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预备立宪”立足于国情,排除C项;材料中虽然提到清末“预备立宪”一定层度上建立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但是不能就此断定“预备立宪”凸显了开放性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8.民国初年的数百个政党政团中,具有较完整纲领的只有几十个,而且纲领内容多数雷同。其聚散、分合、变迁神速,这种变迁大都以党魁的利益为出发点,其聚也疾,其散也速。据此可知,民国初年()A.责任内阁制名存实亡 B.政党政治有待完善C.政党已沦为专制工具 D.民主科学观念兴起〖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具有较完整纲领的只有几十个,而且纲领内容多数雷同”“其聚散、分合、变迁神速,这种变迁大都以党魁的利益为出发点”等信息可知,民国初期,政党政团数目较多,但基本缺乏完整的政党纲领,组织涣散,大都以党魁的利益为出发点,这说明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具有明显的缺陷,亟需进一步完善,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责任内阁制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国初期政党政治与专制统治之间的关系,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民主科学观念的传播,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1941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认为《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的税收免征点(起征点)太高,并强调免征点的规定一般应迁就生活水准较低的地方;同年3月,修正后的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征税办法公布,同年7月起征,8月顺利完成征收。这表明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A.旨在强化中共的政治权威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有利于各阶层税负合理化 D.与减租减息运动背道而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降低了税收免征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各阶层税负合理化,C项正确;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是为了团结各阶层抗日,不是为了强化中共的政治权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排除B项;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与减租减息运动都是为了团结各阶层抗日,不是背道而驰,排除D项。故选C项。10.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这段讲话的主旨是()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B.只有依托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才能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传统文化、时代要求相互融合适应D.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正在进行的奋斗……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可知,这段讲话的主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传统文化、时代要求相互融合适应,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对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11.罗马共和国初期,一般平民和贵族所占土地在面积上并无太大差距。贵族出身的元老与执政官甚至和普通农民一样要在自己的田间耕作。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罗马()A.实现了阶层平等 B.民主政治取得突破 C.社会经济的状况 D.小农经济逐渐恢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初期。结合所学可知,早期罗马共和国刚刚脱离了氏族社会,早期民主制时代的罗马公社的许多制度仍有流传,这决定了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经济特征:国家只是一个小城邦,居民主要是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农民。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罗马早期的农业技术非常原始,故贵族出身的元老与执政官甚至和普通农民一样要在自己的田间耕作,材料所述可用来说明罗马早期社会经济的状况,C项正确;“实现了阶层平等”的表述过于夸大,且不符合史实。罗马共和时代早期,罗马政权掌握在元老院、公民大会以及执政官、监察官等行政长官手中,逐步形成寡头共和政体,贵族当政而平民无权,平民与贵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排除A项;早期的罗马共和国并非实行的是民主政治,而是寡头政治,少数贵族家族控制着最重要的权力,排除B项;古罗马共和国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生产方式的庄园制经济,材料所述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中古早期,土地耕种一年后休耕一年的二田制是西欧诸国最为典型的农业耕作制度。13世纪,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田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大量村庄和庄园努力减少它们的休耕地。由此可知()A.庄园式劳作普遍存在于各文明区域 B.农业技术创新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C.劳动工具进步助推社会生产力提高 D.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由原来的二田制进步到三田制,是因为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从这个结论可得出这样的推论:劳动工具进步助推社会生产力提高,C项正确;材料里并没有提到庄园式劳作,排除A项;“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田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可知,以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为内容的这场农业技术创新并没有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排除B项;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的农业技术创新和从二田制到三田制的改变,不足以支撑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3.16世纪以后,欧洲市场的香料数量激增,消费也相应增加。北欧和东欧国家是香料贸易的大主顾。此外,俄国和荷兰消费的香料数量惊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北欧国家垄断了海上香料贸易 B.欧洲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C.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的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欧洲市场的香料数量激增,消费也相应增加。北欧和东欧国家是香料贸易的大主顾。此外,俄国和荷兰消费的香料数量惊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在欧洲掀起了商业革命,欧洲国家对于各种香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各种商品也从世界市场流入欧洲,C项正确;“北欧国家垄断了海上香料贸易”是表面现象,排除A项;“欧洲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改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时间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取消了“斯皮纳姆兰制”的家内救济,改为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济贫法(修正案)》的出台说明,当时英国()A.城市化已基本实现 B.工业革命造成贫富悬殊C.社会教育亟待发展 D.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4年(英国)。根据材料中“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中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英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而新法令的出台使得原来一些可以接受救济的人去寻找工作,说明政府在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制度,D项正确;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后人们的收入情况,无法得知贫富差距是否悬殊,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救济,与教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14万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材料说明,日本()A.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升 B.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C.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提高 D.冷链物流促进食品市场发展〖答案〗D〖解析〗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日本)。据材料“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14万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可知,伴随冷链物流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推动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这些食品市场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服务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排除A项;材料未提交通设施及,排除B项;材料也未提及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16.近些年来中、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在角逐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矛盾与利益摩擦。这刺激了各国人工智能科学家、工程师们竭力为本国利益去做出前沿高端的成果,在历史“合力”中谱写人工智能新时代。这说明()A.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决定国家的发展前途 B.国际关系恶化根源于人工智能竞赛C.国家科技水平集中体现人工智能领域 D.人工智能研究竞赛蕴含着家国情怀〖答案〗D〖解析〗〖祥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世界。根据材料“难免存在矛盾与利益摩擦”可见这些国家之间存在人工智能研究的竞争,根据材料“竭力为本国利益去做出前沿高端的成果”可见这些科学家立足本国利益具有家国情怀,D项正确;人工智能技术决定国家前途说法夸张,排除A项;正当的人工智能竞赛不能导致国际关系恶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其他领域的科技水平,不能体现C项,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共52分。1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一古代太原市行政区划历史变迁时代城市行政设置(最高级别)所属区划地方行政体制秦城市郡坡治所太原郡以器治天下。全国分36郡。山西有雁门郡、代郡、太原虾、河东都、上党郎.西汉晋阳郡级治所(时木设部级治所)井州刺史部太原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并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亦称部),设立部、郡、县的三级体系东汉晋阳州级治所并州刺史太原郡因西汉旧治,设并州制史部级治所,统一管理所辖郡县三国槐晋阳州级治所并州刺史太原国行政体制因汉之旧治,设州、都、县三级。大原地区属魏辖区。另设有相当于郡级的王国,相当于县级的公国和侯国西晋晋阳州坡治所并州刺史太原国沿汉魏日制设州、郡、县三级隋晋阳州级治所并州州、县两级制唐晋阳北都河东道并州唐初因隋制,设州、县两级制;贞观初年(627年)全国分10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至15道,并分为道、州、县三级制;中唐后又设置节度使北京兼为河东节度使治河东道太原府北宋太原路级治所河东路太原府路、州(府、军、监)、县三级明太原省级治所山西布政使司太原府布政使司(省)、府(直隶州)、州、县清太原省级治所山西省太原府省、府(直隶州)、州县——摘编自沈旸《丛衣集》材料二因元代中央宰相机构为中书省,派高级官员外出镇遏地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人评价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员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有明显差异。——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太原为例,简析汉晋时期的州与唐代的道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相同点。(2)根据材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特征,并说明其不断演变的原因。〖答案〗(1)相同点:都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最初都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后地位下降。(2)特点:古代:县级政区最稳定,统县政区变化频繁;层级数量反复增减,但总体以二、三级为主;高层政区、统县政区由虚而实(原监察区或军事区转化为行政区)。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疆域的扩大和社会发展加大了国家治理难度(现实社会的需要和制约);古代中国政治传统的影响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设并州制史部级治所,统一管理所辖郡县……行政体制因汉之旧治,设州、都、县三级……布政使司(省)、府(直隶州)、州、县……贞观初年(627年)全国分10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至15道,并分为道、州、县三级制;中唐后又设置节度使……”和所学从性质变化、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州和道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相同点,都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最初都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后地位下降。【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 古代太原市行政区划历史变迁”表格信息,可得出县级政区最稳定,统县政区变化频繁;层级数量反复增减,但总体以二、三级为主;根据材料一“作为地方高层的道、省、州等统县政区,主要由原监察区或军事区等虚区转化而来”可得出高层政区、统县政区由虚而实(原监察区或军事区转化为行政区)。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疆域的扩大和社会发展;古代中国政治传统等角度去说明。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1至图6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有关红军长征的邮票。从材料中选取一张(或多张)邮票,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长征精神的内涵。〖答案〗示例一选取邮票:图5、图6。精神内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解读: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实际,中共中央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导致反“围剿”斗争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红军一方面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另一方面还要克服雪山、草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止人对正义事业的信念。中央红军翻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险阻,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示例二选取邮票:图3。精神内涵: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读: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在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脱离实际、部分中共中央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盲目执行共产国际的决定。长征初期,中央红军严重受挫,红军在突破四道封锁线时伤亡惨重,为了纠正博古、李德等人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红军的任务和战略方针,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遵义会议树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从幼年走向成熟。〖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选取邮票,根据材料图片信息选取相互关联的事件,如选择图3,遵义会议。其次,说明精神内涵,结合所学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可知,遵义会议体现的精神内涵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后,对遵义会议反映的精神从背景、过程和意义方面进行解读,如背景方面,结合所学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在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脱离实际、部分中共中央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盲目执行共产国际的决定,长征初期,中央红军严重受挫,红军在突破四道封锁线时伤亡惨重;过程方面,为了纠正博古、李德等人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红军的任务和战略方针,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意义方面,遵义会议树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从幼年走向成熟。如选择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图5和图6,反映的精神内涵是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解读时从过程和内涵展开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亚季风带的充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