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市物理初二上学期复习试卷及解答_第1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物理初二上学期复习试卷及解答_第2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物理初二上学期复习试卷及解答_第3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物理初二上学期复习试卷及解答_第4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物理初二上学期复习试卷及解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哈尔滨市物理初二上学期复习试卷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B.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的位置,光屏上有像出现C.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时像会变大D.物体靠近玻璃板时,像会远离玻璃板【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A选项:实验时点燃的蜡烛亮度大,较暗的环境中烛焰和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所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故A正确。B选项: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的位置,光屏上不会有像出现,故B错误。C选项: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不变,故C错误。D选项: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物体靠近玻璃板时,像也会靠近玻璃板,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2、下列现象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反复弯折铁丝,铁丝发热B.汽车急刹车时,轮胎发热C.冬天人们常用双手互相摩擦取暖D.在炉子上烧水,水的温度升高【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A选项:反复弯折铁丝时,对铁丝做功,铁丝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错误;B选项:汽车急刹车时,轮胎与地面摩擦,克服摩擦做功,轮胎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错误;C选项:冬天人们常用双手互相摩擦取暖,双手摩擦时,克服摩擦做功,双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错误;D选项:在炉子上烧水时,水从炉火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D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3、关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家庭电路中,开关一定要接在零线上B.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时,手一定要接触笔尾金属体C.家中保险丝烧断了,一定是发生了短路D.使用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时,一定要将外壳接地答案:B;D解析:A选项:家庭电路中,开关一定要接在火线上,这样在断开开关时,用电器与火线断开连接,防止人接触用电器时发生触电事故。故A错误。B选项: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时,手一定要接触笔尾金属体,这样测电笔中的氖管才能通过人体与大地形成通路,若接触的是火线,氖管会发光。故B正确。C选项:保险丝烧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发生了短路,二是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故C错误。D选项:对于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其外壳容易导电,如果外壳漏电,人接触时会发生触电事故,所以使用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时,一定要将外壳接地,以防外壳带电时发生触电事故。故D正确。4、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A.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黏在一起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C.美味佳肴的香气扑鼻D.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答案:A解析:A选项: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两块铅块会黏在一起,这说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故A正确。B选项: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过小时,斥力会增大,使得固体和液体难以被压缩。故B错误。C选项:美味佳肴的香气扑鼻,是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D选项: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当酒精分子和水分子混合时,它们会相互填充对方的间隙,使得总体积变小。故D错误。5、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B.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静止C.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D.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A选项: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不一定会运动,因为还需要考虑这个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如果这个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且力的大小小于物体所受的摩擦力,那么物体将会做减速运动,但并不会停止运动;如果这个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且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摩擦力,那么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这个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那么物体会做加速运动。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并不一定静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那么它会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B选项错误。C选项: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定会发生改变。如果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即合力为零的力),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将不会发生改变。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直接表述,所以D选项正确。6、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C.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D.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力的理解。A选项: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但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还要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所以重力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当我们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所以B选项正确。C选项: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竖直向下是指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而垂直向下则可能与水平面不垂直(例如,在斜面上时)。因此,C选项错误。D选项:物体的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但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例如,一个空心的球壳,其重心就在球心上,而球心并不在物体上。所以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7、小明发现自家电能表在10min内转盘转过了250转,电能表的参数为“2500r/kW•h”,则这段时间内他家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A.0.1kW•hB.0.2kW•hC.1kW•hD.10kW•h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能表参数的理解和电能计算公式的应用。电能表是用来测量消耗电能多少的仪表,且电能表表盘上的示数是以kW电能表上的参数“2500r/kW⋅已知转盘在10min内转过了250W解这个等式,我们得到:W所以,这段时间内他家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0.1k8、以下四个实验都是我们所做过的实验,其中采用科学研究方法相同的是()①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③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④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学研究方法的识别和应用。①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此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我们保持压力大小不变,改变受力面积,观察压力作用效果的变化;接着保持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大小,再观察压力作用效果的变化。从而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此实验同样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我们保持液体的密度和深度中的一个量不变,改变另一个量,观察液体内部压强的变化。从而得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③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此实验也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我们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中的一个量不变,改变另一个量,观察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变化。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关系。④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此实验同样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我们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观察电流的变化;接着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再观察电流的变化。从而得出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综上所述,四个实验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多个量之间的关系。因此,选项D(①②③④)是正确的。9、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下列做法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小的是()A.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便停止调节B.调节天平平衡时,忘了把游码放在左端的零刻度线处C.使用磨损的砝码D.读数时,实验者头部偏右,会造成视线与游码左侧的标尺不垂直本题主要考查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及误差分析,要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这是解本题的关键。A选项:如果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那么测量时,左侧需要放更多的物体才能使天平平衡,而读数时我们仍按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来读数,没有考虑横梁不平衡,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大。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游码没有回零,就相当于在右盘放了一个物体,在测量时,若想使得天平平衡,应该加更多的砝码,将造成测量结果偏大。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磨损的砝码的实际质量要小于其上面标注的数值,如一个标有50g的砝码的实际质量可能是49g,而读数时仍按D选项:读数时,视线要与游码左侧的刻度线垂直,如果实验者头部偏右,视线与游码左侧的标尺不垂直,那么读数会偏大,因为游码左侧标尺的示数表示的是游码右侧的质量,所以游码对应的示数会偏大,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会偏小。因此D选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10、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原因()A.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B.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C.刻度尺没有紧贴课本D.读数时,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本题主要考查我们对误差和错误的理解。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A选项:如果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那么测量时就不是测量课本的真实长度了,这会产生错误,而不是误差。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这同样会导致我们读出的数值不是刻度尺上真实的示数,产生的是错误,不是误差。所以B选项错误。C选项:如果刻度尺没有紧贴课本,那么刻度尺与课本之间会有空隙,这同样会导致我们测量出的不是课本的真实长度,产生的是错误。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读数时,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这是我们在测量过程中无法完全避免的,因为我们无法精确地读出分度值下一位的数值,只能进行估计,这就会产生误差。所以D选项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原子都在不断运动B.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C.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答案:A解析:A选项,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它们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子在所有情况下都不可分。在核反应等物理变化中,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所以B选项错误。C选项,分子和原子都有各自的质量和体积,但分子和原子之间不能直接比较大小,因为有的分子比有的原子大,有的原子比有的分子大,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而不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因为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所以D选项错误。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都有关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答案:A;B解析:A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是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都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同时,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所以B选项正确。C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速度为零,而不是最大。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影响。在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才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和B。三、填空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2s内的速度是6m/s,则它在前5s内的速度是____m/s,前10s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m本题主要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以及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意味着物体的速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保持不变的。首先,根据题目,物体在前2s内的速度是6m/s,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它在前接着,我们需要计算物体在前10s内通过的路程。根据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因此,前10s=最后,题目中提到物体通过下一段路程用了3s,但并未给出这3s内的具体运动情况。然而,由于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它的速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都是不变的。因此,这3s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6;60;6。2、物理学中,把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做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____,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速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本题主要考查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国际单位。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根据速度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速度等于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即v=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在物理学中,路程通常用米(m)作为单位,时间通常用秒(s)作为单位。因此,速度的国际单位就是米每秒(m/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速度;m/3、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____。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____。答案:机械运动;参照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在物理学中,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引入了机械运动的概念。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只要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需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被称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于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描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的人,如果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那么他会感到自己在向前运动;但如果以车上的座椅为参照物,他会感到自己是静止的。4、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1.8答案:20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要注意明确火车全部通过大桥的路程等于火车长度与桥长之和。火车过桥的路程s=由v=t=故答案为:200。5、如果m^2+m-1=0,那么代数式m^3+2m^2+2020的值为_______.答案:2021解析:首先,由已知条件m2+m接下来,我们要求代数式m3为了利用已知的m2+mm3+2m2+=m×1+m2=1+2020=2021四、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第一题题目: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5s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1)74(2)14.8m/解析:计算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首先,将汽车的速度从km/h转换为m/s,即v=计算刹车后通过的路程:题目已给出刹车后通过的路程为s2计算总路程: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总路程为s=s1+s2=10+计算平均速度: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总时间为t=t1+t2=0.5+4=4.5s平均速度为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v平均=st=744.5≈16.44m/s第二题题目: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5s(1)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2)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1)74m(2)14.8m/s解析:(1)首先,我们需要计算汽车在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已知汽车的速度为v=72km/根据速度公式s=s反=vt因此,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总路程为:s总=s反+s刹=(2)要求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总路程和总时间。总路程已在上一步求出(尽管有争议,但按题目要求使用74mt总=t反v―=744.5v―≈16.4×3.6≈59.1km/h然而,原始答案给出的是14.8注意:在实际应用中,应仔细检查原始数据和计算过程,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此处的解析基于题目给出的数据和要求,但指出了原始答案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五、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第一题题目:某同学在做“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实验时,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但忘了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而是在0.2g处,他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了。左盘放入被测物体,右盘放砝码,当放上10g和5g的砝码时,天平横梁恰好平衡。那么被测物体的质量是()A.15.2gB.14.8gC.15gD.无法判断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首先,这位同学在使用天平前,没有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而是在0.2g的位置。他随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这意味着在测量之前,天平已经“预加”了0.2g的质量。然后,在左盘放入被测物体,右盘放入10g和5g的砝码后,天平横梁恰好平衡。按照天平的测量原理,此时被测物体的质量应该等于右盘砝码的总质量,即10g然而,由于游码初始位置不在零刻度处,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差”或“偏移”。但在这个特定的问题中,由于我们在测量前已经通过调节平衡螺母“抵消”了这个偏移(尽管是无意识的),因此在测量过程中,这个偏移并没有对结果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我们测量的是被测物体与游码初始偏移量“相对”的质量,而由于两者都被“抵消”了,所以最终得到的质量就是被测物体的真实质量。因此,被测物体的质量应为15g,选项C正确。选项A(15.2g)是考虑了游码初始位置但未考虑平衡调节的结果,选项B(14.8g)和D(无法判断)都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第二题题目:小明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器材有:杠杆、支架、刻度尺、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测量_____和_____,同时避免杠杆自重对实验造成影响。(2)实验过程中,小明改变钩码的个数和位置,共做了三次实验,每次实验都把钩码挂在杠杆上,且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他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动力F₁/N动力臂L₁/cm阻力F₂/N阻力臂L₂/cm11102522151.52033535在这三次实验中,第_____次实验的数据肯定是错误的。经检查,发现是测量动力臂时读错了,实际应为_____cm。(3)小明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₁L₁=F₂L₂),这个结论就是杠杆的平衡条件。答案:(1)力臂;力的大小;(2)3;10;(3)见详解。解析:(1)在“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测量力臂(因为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臂就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和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悬挂的钩码数量来直接读取)。同时,由于杠杆的重心在支点上,所以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可以避免杠杆自重对实验造成影响。(2)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实验次数3中,虽然动力F₁、动力臂L₁、阻力F₂和阻力臂L₂都给出了数值,但是按照杠杆的平衡条件F₁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