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 2_第1页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 2_第2页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 2_第3页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 2_第4页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眼下的世界,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体现就是教育公平,世界上很多国家,对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育公平。而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才短短二十几年。应试教育仍然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教育手段,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学生的评判标准,导致许多同学的其他才能得不到施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集中商务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教育模式不断转型升级,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过去只关注课本而不重视互联网知识,但仍然可以保持优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2015年5月22号,总书记习近平致贺信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提到“中国坚定不移的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力争以信息化为方法增大优质的教育资源覆盖的范围,我国将运用教育信息化,逐渐缩小地域、城市和乡村的差距,努力推进教育公平,使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万亿学子共享优等资源、经过努力学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上述都说明我国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制定了使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长远规划。1.2研究意义教育公平是人生和社会公平的基础和起点,教育公平推动人才跃动、智慧涌动、社会活力增强,教育公平对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国家长久发展,对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1.2.1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是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有利手段。教育公平是教育现代化基本要素,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必须重视教育公平。例如城乡区域教育的公平,公办和民办教育的公共,普通和教育的公平,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农名工以及偏远少数民族的公平等等。教育资源的科学配比,教育服务的平等,营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良好教育环境,使每个公民都可以享有通过教育改变人生的机会。1.2.2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中华复兴的重要保证。教育公平、机会公平、资源分配及规则的公平,是每个个人实现梦想的根基,而每个个人和家庭,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安居乐业,是不可或缺的动力。1.2.3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支撑。教育在党十八大报告中,作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进步的首位出现,体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地位,“学有所教”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起到杠杆的作用,真实反映出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程度。第二章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2.1教育信息化的特点2.1.SEQ2.3.\*ARABIC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施了“信息告诉公路”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在社会各个方面普遍运用信息技术,21世纪教育的主要方式定位在IT的普遍应用,从而延伸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美国的这个计划,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促进信息技术在各国教育中的推广,成为众多国家共同的目标。我国从上个世纪年代末开始,提出了“社会信息化”的概念,进而有了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发展。2012年3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发布,为未来十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4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更加注重全社会教育资源的共享,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科研、管理、服务等范围内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中心,以培养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型技能人才为目的,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化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高技能的信息化人才,加快教育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是以培养高技能的信息化人才为目标,在教育教育等各方面,深入挖掘信息化资源,利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院校及教育机构等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教育、科研、管理以及生活服务等全方位的信息化,从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目标。2.1.2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教育信息化既有“技术”特征的同时也具有“教育”特征。从技术特征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育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从教育特征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总体来说教育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它有以下四大特点:信息传递优势。现代经济学认为,获取信息是克服人类“无知”的唯一途径。信息搜寻要花费代价(即交易费用),其中,信息传递成本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传统教育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完全面接方法,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是一种社会资源浪费。网络教育高速度的信息传递功能,无疑地大大节约了全社会的信息传导成本。信息质量优势。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学生可以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教育信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知识传导者的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接受者获得的信息质量也就大有差异。远程教育由最优秀的教师制作课件,可以有效保证所传输的信息质量。信息成本优势。包括接受教育在内的权力平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值之一。但是,由于人们现实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差异,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团体和个人如何努力,仍有相当多的青少年和成人难圆“大学梦”或“继续教育梦”。远程教育学生可在学点或家中利用在线网上教育平台,按照相关专业的教育安排,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工作、生活环境,进行“到课不到堂”的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的低成本运行费用,带来了新的教育市场变化,大大增加了满足更多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以及因谋生而不得闲暇的成人们圆梦的机会.信息交流优势。教育方式现代化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单向教育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双主教育方式。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实行交互式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教育平台随时点播和下载网上教育资源,利用网上交互功能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双向视频等系统共享优秀教师的远程讲授及辅导,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优势开展学习活动。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进而成长为具有探索求新能力的新型人才。2.2教育公平的实施现状2.2.1教育公平的实施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其成效主要有五点:(1)成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并一开始就实行一元化课程体制,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奠定了基础;(2)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提出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在中国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3)我国政府在扫盲问题上加大了投入力度;(4)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的高考制度、免费教育和人民助学金制度都曾是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坚持教育机会均等;(5)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将对于逐步削弱教育的地区、民族、性别等差别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2.2实现教育公平的崎岖路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很多地区已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有的地区还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的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现实的不公平和制度的不公平两种。现实的不公平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人口众多、贫富悬殊、阶层分化、国民素质整体不高、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残余思想等因素造成,这一问题需要通过我国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社会文明进步逐步加以解决。而制度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公、社会和教育体制不健全不合理以及教育腐败等问题。2.3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2.3.1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分析教育的城乡差距大现阶段,教育明显产生了以城市社会、居民为基础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特点:也就是首先考虑城市人的利益。例如,在教育机会取得上,城乡差异巨大:目前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无法受到学前教育;在升学率上,农村考生远远落后于城市考生;在教育经费分配上,教育经费重点用于城市教育;在教育设备和教育品质的方面,城市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师资力量更高,各种教育设备更完备,而偏远山村,不但师资水平较低,教育设施基本为零。上述情况,导致农村学子陷入基础性、原则性的机会不公,输在了教育资源不公的起跑线上。教育投入政策机制尚不完备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理念,导致我国尚未建立针对教育的政策体系机制,决策过程缺乏民众参与,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未得到法制保障,从而加剧了教育发展不均衡。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再教育方面的经费资金投入,但城乡差距如何缩小,合理分配教育经费投入,是目前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教育绩效评估的不足当前,教育绩效评估得方法单一,仍然以升学考试、分数为主。这直接导致了只强调考试成绩,学校组织的各种特长、兴趣会也流于形式。教育指的是教和学得相互配合,如果只偏重对某一方的评价,势必会削弱评价的另一方。领完,过于强调成绩,也会对教师的教育有一个明显的倾向:成绩第一。导致教师将精力更多放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边。然而那些成绩不太理想得学生其实更需要老师得关注。在评价方式方面,评价手段也相对单一。仅限于在各类型的考试中取得得分数,如在期末考试获得的分数,在各类竞赛,包括学科知识竞赛和各类艺术类竞赛获得的排名。对教师的教育评价也河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关。另一方面,对教育常规工作的考评,如教案的撰写情况,教研参与的次数,各类教育类竞赛的获奖情况等。这些相对的单一的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师生的结果,师生在教育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程度的评价不足,对教育评价的激励左右远远未达到预期。另外,教育得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监督考评依旧是以这所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绩效考核很大程度上取决当年上级部门抽调的测评年级的期末考试分数排名和毕业考试的区域排名。教师的评优评先,区域优秀学生的授予权都掌握在上一级的主管部门手中,学校自主办学的权相对有限。这些客观导致了学校评价的形式主义。2.3.2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公平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机会公平,二是过程公平,三是是结果公平。同样,教育公平可看作三个阶段的公平,取得教育的机会公平,接受教育的过程公平,以及教育呈现的结果公平(例如考试公平、升学公平、晋升公平等)。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也有以下三个目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过程公平;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结果公平。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得具体措施3.1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教育的发展也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到来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的指出了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一点充分的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但在我国教育与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资源分配仍然不合理,很多欠发达的地区仍然比不上发达地区的教学,甚至有很多地区都没有网络的连接教育信息化就很难进行开展,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于贫困地区资金的投入,为欠发达地区配上网络以及电脑,以此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帮助学校配置良好信息教育设备,搭建完善的教学平台,让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只有网络得到普遍,才能够更好的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我国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平等的教学和均衡教学的发展。3.2利用教育信息化加大教育系统培训,提高教育水平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所以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是导致教学效果差异的原因之一。在发达地区教师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优质的教学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还有很多培训以及实习的机会,但在偏远地区就是就没有办法得到这些资源,由于受到资金方面的限制,教师出门参加培训的机会也会很少。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不断的普遍运用网络平台来进行远程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点。这时候就可以充分的运用网络来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的提高师资力量,可以让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网络的学习,读书时间空间以及地点的限制,教师可以自由的安排时间来进行网络学习,还可以构建教师交流平台,教师们可以在平台上自由的来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经验,教师可以不断的吸收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借鉴别人的优点来不断的改善自己的教学形式,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6]。3.3加强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模式融合,推动教学方式多元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形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教师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上教学,不断的引导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当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师也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以及接受能力,不断的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高选择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与个性化学习资源的平台,构建一个信息技术学习的环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学习以及合作的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