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情景默写_第1页
必修下册情景默写_第2页
必修下册情景默写_第3页
必修下册情景默写_第4页
必修下册情景默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1、孔子循循善诱,希望学生不畏惧自己,引导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观点的两句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孔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调侃的语气试图缓解师生间的紧张氛围的句子是“居则曰:‘不吾知也。”。3、子路希望用自己的理念将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治理得富强知礼。4、冉有认为以礼治国,让人民知礼识礼是必要的,但凭自己的能力很难达到,需要借助帮助才可以的句子是“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公西华在处理宗庙祭祀的工作,或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会如何行动呢?“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这两句充分展示了其志向理念。5、曾皙的才能志向与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的不同,他更关心的是个人的幸福愉悦,他在春风中嬉戏的句子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6、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7.文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夫子哂之”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8.文中孔子最赞同曾晳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9、文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对话可以看出;曾晳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齐桓晋文之事》(孟子)1.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是\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要做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4.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文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5.孟子重视教化百姓知孝悌之义,这样的话,老者就会得到尊敬和帮助的句子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用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仁君“罔民”的不可思议,自然引出下文对明君保民的论述的两句是: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7.引用《诗经》说明他人心思能揣测到的句子:“他人有心,予忖度之。”8.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按摩来作喻,说明君王不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想做而不是不能做的句子是:“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一,是折枝之类也。”9.孟子认为推恩可以安定天下,否则难以保全自己的家庭的句子是:“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10.古代的圣人远远超过别人的原因是:“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11.孟子推测齐宣王最想要的东西是:“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皿夷也。”12.孟子用一个排比句说明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来说明齐宣王明白若与天下为敌是错误的,应回到行仁政的根本上:“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13.如果没有坚定的心志就会:“放辟邪侈,无不为已。”1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陷害百姓的做法。15.用反问句说明百姓如果都挣扎在死亡线上,就没有空闲讲求礼仪:“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1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就可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就可以“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就可以“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庖丁解牛》(庄子)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用触、倚、履、踦等动词描绘出庖丁手、肩、足、膝等各具特色的动作,表现了他解牛技术的熟练。\集中精力调动全身器官解牛。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依据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3、庖丁解牛技术发展的第三个\最后一个阶段:“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用心感受而不用眼睛,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4、庖丁开始解牛时的状态“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的状态“未尝见全牛者”,如今的状态“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5、“道”境的外在表现是“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道”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达于“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6、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表现了庖丁解牛技艺纯熟,但在“关键”地方仍保持着谨慎的态度。7、解牛后怡然自得的句子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5.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2.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鸿门宴》 (司马迁)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形容自己正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胜。5.鲁迅对《史记》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高度评价,表明了《史记》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谏逐客书》(李斯)1.《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开头用“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2.指出驱逐客卿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的句子是“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3.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强公室,杜私门”。4.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喻,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5.用“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四句话列举秦穆公求贤若渴的事实。6.铺叙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的句子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迸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8.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的句子是:“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目的是以此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君王应重视民众的力量道理。9.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这样的不良印象。\罗列出秦王喜爱异国奇珍异宝与音乐后,点出了秦王喜爱的理由,并提出批评的是.10.作者竭力陈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欢异国的奇珍异宝、器乐玩好、美色音示,与下文其“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排外态度形成鲜明对照。11.李斯认为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主要原因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12.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民以殷盛,国以富强。13.以玩好为喻进行推论,从反面说明非秦国的宝物不可或缺的句子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14.李斯用“击瓮叩缶,弹筝搏髀”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15.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说明秦王取人方面应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说明秦王在任人方面也应摒弃秦国的平庸之辈,而任用异国的贤能之人16.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的句子是:“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以及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17.“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把逐客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与妻书》(林觉民)1.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这也是林觉民别离爱妻,慷慨赴死的动力之一。2.,林觉民写道:“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这也就把自己对妻子的小爱放大为对世人得偿所愿的大爱。3.林觉民从日本归来,身负革命重任,本拟将实情告诉妻子,又考虑到妻子有孕在身,恐不胜其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试图减轻压抑心底的难言之苦,永诀之痛。4.林觉民回忆初婚三四个月的时候,冬之望日前后,夜里的景色是“窗处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花月掩映,两情依依,良辰美景人同在,诗情画意,温馨甜蜜。5.林觉民用白居易同情琵琶女遭遇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妻子一往情深的句子是:“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1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1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8.《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9.《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凡百元首,承天景命。20.《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要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句子是: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2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9.《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0.《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的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质疑帝王创业守业能力不同的句子是: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5.《谏太宗十思疏》中,国君不仅掌握帝王的重权,占据天地的重大地位,并且还要: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6.《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文武群臣争相效力,君王无烦心之事,那么帝王就会: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8.《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强调帝王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就如同伐树根求树木繁茂,阻住源泉求泉流流得远。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一句是: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一句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一句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一句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有限的一句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为度。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一句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公平赏罚的两句是: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1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一句是: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17.《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一句是: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18.《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9.《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20.《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凡百元首,承天景命。21.《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不必代替臣下职事的两句是: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2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23.《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24.《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25.《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要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句子是:总此十思,弘兹九德。26.《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臣虽愚下,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2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帝王在创业守业时德行方面有不同表现的句子是: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28《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不竭诚对待臣民,如同用腐烂的缰绳驾驭马车一样可怕的句子是:奔车朽索,其可忽乎?2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30.《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32.《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帝王不必耗费精力、违背顺其自然治理天下方针的两句是: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6.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希望司马光原谅他。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否定了“生事”之说。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子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1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1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1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1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三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1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2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如果对方指责自己在位时间长,却不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种失误他是承认的句子是: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2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阿房宫赋》杜牧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否则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揭示了写作目的和文章主旨,委婉地给统治者以讽喻的两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点明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凌云蔽日的气势的句子/《红楼梦》中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哪两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既借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6.《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的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7.《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8.《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9.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二川溶溶,流入宫墙。”10.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管弦哎哑,多于市人之言语。”11.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描写阿房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12.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13.用14个字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的句子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士。”14.以龙和虹为喻,写长桥和复道壮美的句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1、《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且十分高大甚至到遮天蔽日的程度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阿房宫赋》中描绘宫殿密集移步见楼的句子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3、《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走廊像人们的腰一样回环曲折;屋檐像鸟仰首啄物一样翘立的句子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4、《阿房宫赋》中描绘楼阁宫室各随地势,参差错落,精致工巧的句子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5、《阿房宫赋》中描写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分辨不清方向,从而突出宫殿结构的规模宏大的句子是:高低冥迷,不知西东。6、《阿房宫赋》中借助一日之内天气变化多端来突出建筑的规模广阔的句子是: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结,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重蹈亡秦覆辙。8、《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三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珠宝等当成石头沙石,扔得到处都是。9、《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国急切地建成阿房宫,将山上的树木砍伐殆尽的句子是蜀山兀,阿房出。10、杜牧在《阿房宫赋》篇末暗寓讽刺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当代及后代君主: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1、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起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领起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12、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做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1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句子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卒秦者秦也,非天下也。14、总结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句子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1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美女妃嫔的来历,侧面突出秦国的掠夺状况的句子是:辞楼下殿,辇来于秦。1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美女梳妆的盛大场面的句子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给人以新奇的视听感觉和鲜明的印象。1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妃嫔们化妆的频繁,让渭水涨起了一层脂膏的句子是:渭流涨腻,弃脂水也。1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妃嫔们焚烧椒兰等香料,致轻烟缭绕,香雾弥漫,从而突出她们生活的奢华靡丽的句子是:烟斜雾横,焚椒兰也。1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及比喻的手法,谈及宫车驰过时发出的声音的句子是: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充分展现了宫人出行的盛况。2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细节描写,将处于深宫中的女子翘首期盼帝王宠爱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句子是: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时间之长突出美女宫人哀怨的句子是:有不见者,三十六年。2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阿房宫中音乐声之繁多,从而展现阿房宫的奢侈铺张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2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表达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珠玉毫不珍惜的态度的句子是:秦人视之,亦不甚惜。2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阿房宫中的歌舞表演,令人耳目一新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2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建材柱子的数量和田地中的农夫人数进行对比,突出了阿房宫的构件之多的句子是: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2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构件栏杆和门槛的数量与九州的城市相比,展示了阿房宫的豪华气派,突出了百姓生活的困苦的句子是: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2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对比的手法,瓦缝的数量竟比谷仓的粮食更多,讽刺了阿房宫的铺张浪费,同情百姓生存的穷困艰难的句子是: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2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了统治者为维持奢侈生活进行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的状况,但迫于秦始皇的威压,老百姓却不敢将愤怒表现出来的句子是: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2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呈现了一位无视人民的困苦,荒淫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但他不知吸取教训,反而更加骄横,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我们可以看出。3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展现了奢华宏伟的阿房宫最终的结局,流露出作者惋惜之情的句子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挂念自己的家庭的句子是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3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出假设,假如六国爱护他们的人民,则足以拒秦,假如秦国爱护他们的人民,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33、古人写文章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杜牧在文中就以其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覆辙的句子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4、文中把桥比喻为横卧河面上的长龙,使静态的桥有了动态之美的两句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35、文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阁楼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句子是:复道行空,不霁何虹?3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句子是: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3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复道横越空中,曲折绵延,极言其构筑精巧的句子是复道行空,不霁何虹?38、只知道叹息感伤,不吸取经验教训是让人痛惜的,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9、杜牧通过两句,提出了关注人民的重要性,指出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百姓,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的句子是: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40、《阿房宫赋》中写对六国人的贪奢,其中身份尊贵,却也离开故土,早晚奏乐,成为秦国宫人的句子是: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六国论》(苏洵)苏洵在《六国论》开篇,就亮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开篇简明扼要地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苏洵在《六国论》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后,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解释论点,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在《六国论》的首段,苏洵用“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句话对第二个分论点做了解释\认为合作联盟十分重要,未被秦国威势所压得不赂秦者最终也走向灭亡的原因是苏洵在《六国论》的首段,用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呼应中心论点“弊在赂秦”,逻辑严密\对六国相继灭亡,感到遗憾,进而探究原因进行反问的句子是在《六国论》的首段,苏洵用“故曰:弊在赂秦也”总结全段。文章的首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用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史实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个分论点。苏洵为了证明“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一观点,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用“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这三句侧重照应文章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苏洵用“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说明秦国并不因为得到进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很有画面感地写出秦的贪得无厌,让六国无法真正安稳入睡。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苏洵在用“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评论刺秦事件。在引用古人语言时,用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批判六国的赂秦行为的句子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苏洵指出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的句子是“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描写祖辈父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表现六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暴霜露,斩荆棘”苏洵用“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这三句话指出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所获得的情况\描述了秦国通过战争以外的手段获得了规模大小不一的土地的句子是“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指出六国的后代对祖辈父辈的土地不珍惜,如丢弃草芥一样拿去贿赂秦国的句子是“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描述子孙不珍惜祖先打下来的江山,任意送给他人,和《阿房宫赋》中的“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用“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这三句话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的情况。苏洵在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本来就不在战争。引用古人的话“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来说明赂秦的严重危害\引用古人之言,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以地赂秦”,说明这一行为的徒劳无功,甚至有火上浇油之效的句子\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生动地说明了赂秦地危害性。苏洵描写韩、魏、楚三国国君靠频繁割地求得一个晚上安寝的句子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用“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这三句话比较韩、魏、楚三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的情况。苏洵描写频繁割地赂秦的诸侯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的情景的句子是“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表现了秦国贪得无厌,在得到土地后依旧出兵六国地句子是苏洵展示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句子\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反对用割让土地求得安寝的方法,他用“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这两句话指出了原因。苏洵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两句话指出因赂秦而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将六国不断割地求和的状况展现得淋漓尽致,得出六国破灭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句子是苏洵用对比手法写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的情况的句子是“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指出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的句子是\批判六国只知赂秦求一时安慰,实际上秦国不战而胜,六国的灭亡已经注定的句子“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指出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用齐国的灭亡告诉了我们“唇亡齿寒”的道理的句子是:“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苏洵用设问来问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用“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这两句指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展示了燕国最后被秦灭亡的原因的句子说明燕国和赵国的国君坚守道义,不贿赂秦国的句子是“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苏洵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讲述赵国灭亡的原因时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用“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这两句写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的情况\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其战绩是“二败而三胜”,最后却落得亡国的结局,对此,作者认为赵国失败的原因是:“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总结六国破亡的教训,从反面推进,若燕国“刺客不行”,赵国“良将犹在”,那结果还未可知。苏洵在认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而其长远目光的表现是“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苏洵用“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指出燕赵的灭亡是确实不得已的。描写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的句子是“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来说明六国如果不像以前那样做,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总结六国的破灭,用假设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策略的句子是“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苏洵用“呜呼!”引起,指出要好好对待谋臣和贤才的句子\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地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的句子是“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悲夫!”引起,写六国有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并力西向”,那么一定会出现“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的结果。苏洵指出如果六国合力对付秦国,秦国会忧虑难食的句子是“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出赂秦者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的句子是“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胁迫\通过展示六国“日削月割”,最终灭亡的过程,警醒统治者。苏洵在《六国论》的结尾,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借古讽今的句子是“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也”。

苏洵用“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这三句提醒北宋统治者“以天下之大”不可贿赂契丹和西夏,而应敢于斗争。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地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在《六国论》结尾,借古讽今,用“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三句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苏洵用假设论证指出,如果北宋朝廷继续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登岳阳楼》中杜甫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的诗句\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雄浑景象\体现前人评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的句子\虚实结合,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句子\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中“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