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_第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_第2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_第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_第4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背影

教材分析:

《背影》,现行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以诉说对

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

操。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本文是一篇讲读课

文,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进行取舍。教学本文,我准备以引导学生感受父子情深,体会朴实的

语言为重点展开教学。教学中我以背影为主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

者情感并进行体验,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以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经典散文。它选定一个独特的表现角度,通过对车站送别时父亲买橘背影的描写,淋

漓尽致地写出了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但对于今天物质生活富裕的学生来说,可能不易引起情感上

的共鸣。不过父子情深应是亘古不变的。所以安排歌曲《父亲》渲染气氛,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2、合作探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父子情深,并懂得回报父母。

教学重点: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和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朴实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

播放歌曲《父亲》渲染气氛。(幻灯片1)

二、激情导入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它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也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在意,

但在特定的环境中,那种对亲情的感念便会涌动在我们的心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背影》便是朱

自清先生抓住特定环境下的亲情瞬间写下的感人至深的散文。(幻灯片2.、3、4检查预习情况,播

放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找出文中写背影的文字,说说作者写得最为动情的是哪一段,并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课文共四处写背影的文字;作者写得最为动情地的是父亲买橘时的背影,因为这一背影

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

2、请对四处背影各用一个动词进行概括。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想看别思

四、合作探究

1、品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爬月台买橘时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学

生合作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抓住细节、运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准确使用动词和形容词。

2、体会我的感情变化。思考:我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点拨:从不解到顿悟再到感念。

3、文中二、三自然段与背影有何关系?

教师点拨:渲染气氛,为下文写父亲买橘的背影作铺垫。

五、品味语言

本文中父亲送别我时的语言朴实简洁,请找出来,体会话语中包含的感情。

学生划出父亲的语言,同桌之间交流: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

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教师点拨:“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

的深切关怀。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在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

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多么周到。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

子来信好让他放心。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里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这几句朴实

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六、学习小结:

本文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点拨:1、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细致描写,表情达意。2、平实质

朴的语言饱含感情。

七、教师寄语:播放歌曲《父亲》,屏幕显示: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八、布置作业:想一想在生活中父母在哪些方面让你感动。将它写下来。(字数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i.知识与能力:①准确认准疑难字词并掌握其意思。

②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①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②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能感受体现于文中的深深的愧疚之情及其产生的原因——对母亲的深深的爱。

②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

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所含的感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原因何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欣赏短片《母爱》,学生根据影片自由发挥,教师作适当引导。

2.介绍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

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

《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二、检查预习作业,读准下类词语并掌握其意思。

盈眶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懵懵懂懂寄人篱下孤苦伶仃

三、整体把握,明了文章线索。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⑵作者为什么而“悔”?

⑶作者后悔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⑷这篇文章围绕什么来写?(文章的线索)

明确:⑴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⑵原因:母亲受尽了苦难。

⑶表现:文章第10段。

⑷线索:白的、黄的、红的(吃的)

2.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上面的问题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一.(1-2)开篇设疑(点题)点出“永久的悔”。

二.(3-9)中间叙述一一说明悔的具体内容。

三.(10-11)结尾点题(扣题)一一突出“永久的悔”。

四、合作与探究。

L作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而做儿子的却未能尽孝,以至于从

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仔细阅读,思考下

面两个问题,小组讨论形成答案。

⑴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就是吃的,通过写吃的来回忆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

是,以吃的为线索的散文并不常见。为什么作者会用吃的作为本文的线索呢?(在文中找答案)

⑵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永久的悔”,重点应写对母亲的怀念,但这篇文章却大量的写家境和幼年

的生活,这样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

小结:

⑴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最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

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⑵首先作者家庭情况及幼年生活情况特点都是苦,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的苦,目的都是为了烘托母

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了悔的原因。

其次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

作者悔的程度就越深。

五、引申。

1.今天我们学习了季羡林老先生的《永久的悔》,作者对母亲有着深深的忏悔,后悔不该离开故

乡,离开母亲,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如今我们也长大了,对于父母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与体会,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来回报他们呢?我们先来看一小则短片,再作答。导入《关爱老人,从

心开始》。

2.学生发言,老师点拨。

六、作业。

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让你感动的句子,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板书。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苦”》:悔”孝

(母亲)(作者)(我们)

第二课时

--回顾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二.学生自由朗读,读的过程中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即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儿子对

母亲深深的忏悔之情。找出文章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让你感动的理由。

例句:

1.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

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明确: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空运雄心壮志却不乏

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的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没想至此就

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2.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

辈子都没有笑过。

明确: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受尽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含着多少心酸悲伤,也饱含做儿子的多

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限悔恨。

三.学生边完成练习册,老师边讲评。

四.作业:预习新课

课后反思:

3.铁骑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

2、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3、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

2、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术。

教学方法:

讲授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说过,“轻骑突出刀枪鸣。”骑兵,是陆军的一种兵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

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简介作者

提问: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情况)

(附: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9

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

《铁骑兵》。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雪

浪花》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2、介绍写作背景

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

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附:1937.7——1938:战略防御阶段;

1938——1943: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诱降国民党,对共产党则实行“三光”政策,进行大扫荡。

1945.8日本投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⑵写了什么人?

⑶写了什么事?

(4)“铁”是什么意思?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1.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

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

4.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

离开大队①天气恶劣环境险恶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爬上山头

5.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粉碎扫荡)

6.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

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三、研读课文。

讨论: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敌我

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讨论回答后,形成如下板书。

①从我方看坚定革命信念英勇无畏勇敢机智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貌似强大实质虚弱

3、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

完全是一种巧合,你觉得怎样?

(附:机智灵活的游击战术:①骑兵班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②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

焰,彻底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散文有怎样的特点?(抒发感情)

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

3、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崇敬,钦佩,赞美。)

4、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试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⑴: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

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例⑵: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

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

作风果敢的钦佩。

例⑶: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

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5、综合全文,你觉得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①驰骋沙场的勇士。②智勇双全的指挥员。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4.苏珊•安东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文意。2、准确认读文中字词。3、欣赏主人公精彩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先由过去男女权利的对比导入课文,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顺本文结构,接着通过练习的方

式对文章进行深入探讨,最后举行一个小型讨论会,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加以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如今我们享有的许多东西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得来的,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

向上的决心。2、学习苏珊•安东尼勇于斗争,为了崇高目标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文中插叙的作用。2、欣赏主人公铿锵有力、义正辞严的辩论。3、培养学生男女平等

的意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难点对时代背景的掌握。

教学突破:学生会对当年男女权利极不对等的现象不解,这对理解文意会造成一定障碍组织观

看资料影片,有助于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主人公的基本资料。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影片。

学生准备1,搜集反映当时男女不平等的资料,并稍加分析,对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有'定认

识。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建情景,导入课文1.初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2.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了解本文结构

3.深入理解3.完成练习,深入理解文意

4.组织小型讨论会4.课堂讨论,认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在座的女同学,如果1.乱成一团,有些男生在窃笑,

我们要选班长,我对你们说,班上的女生没有选举权,女生则七嘴八舌。

选班长是男生的事,你们有意见吗?生:当然不行,凭什么……我们女

生哪里不如男生……

2.师笑道:看来我这句话得罪了半边天。但你2.听教师讲述,均感不可思议,

们知道吗,直到一百多年前,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女生更

女人一直是男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她们是愤愤不平,下面窃窃私语。

毫无地位,要劳动,收人却归丈夫所有,她们的儿子

可以接受教育,女儿却只能在家学女红。这在我们现

在的人看来是多么荒谬啊,但在那个时代却是天经地

义的事。

3.师:那么今天呢,今天我们的女生可以和男生3.顺着教师的思路想着目前自己

坐在一间教室上课,你们长大后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所享受的各项权利,带着极大的兴趣进

的职业,做自己喜爱的事,花自己挣的钱。你们甚至入新课学习。

可以比男人做得更出色。在法律上,你们是完全平等

的。但这些在你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却是无数前辈经

过不懈奋斗才得来的。苏珊•安东尼便是其中一位。

板书:

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的

了苏珊•安东尼在争取妇女权利过程中的哪件场面描写。

事,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

2.介绍苏珊•安东尼的基本情况及时代背2.观看影片,作好相应记录,便于理解课

景。文。

3.师: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3.生:先介绍了苏珊•安东尼在1872年

板书:顺叙——插叙顺叙美国总统选举上的情况,接着插叙了苏珊•安

东尼一直以来为此所作的努力,最后记叙了她

为选举而遭逮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4.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4.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选举权的事。

5.师: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个场5.生:1872年带领14名妇女参加美国总

面?统选举;被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6.师:从中可以看出苏珊・安东尼是个什6.生:勇于斗争,充满智慧,不畏强权,

么样的人?为了妇女的权利而不懈奋斗。

三、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文中有一部分插叙,讲述了苏.读课文的插叙部分,了解苏珊・安东尼

珊•安东尼长期以来为争取妇女权利而进行的斗争历程。

斗争的情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简述

一下她的斗争历程。

2.指名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述。2.生:先概述了美国人权的基本情况,使

我们对时代背景有了大致了解,然后介绍了苏

珊•安东尼的斗争方式、人们对她态度的转变

及取得的成果。

3.师苏珊•安东尼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3.思考回答。

人们的观念呢?生: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数以百

将学生回答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

4.师:她的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人们对4.生:最初她受到人们普遍的鄙视,反对

她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她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向她和她的追随者说各种

指名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各样的脏话和不实之词。后来一些妇女渐渐喜

设计)欢上并且开始帮助她。最后许多家庭妇女从她

身上得到鼓舞,加入到她的行列,许多男人也

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5.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及课后思考与练5.发挥主观能动性,赏析苏珊•安东尼简

习二。短有力的宣言,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6.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苏珊•安东尼在法庭6.分角色朗读该部分内容,注意体会不同

上辩护的那部分内容。角色的内心世界,读出感情。

7.引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7.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四、组织小型讨论会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经过1.积极举手发言。

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试举一学生基本上都会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

二例说明。点几名学生发言。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

2.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某项科研成2.在教师引导下对“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

果的出现,某项不合理制度的取消等,不要仅东西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

停留在对革命先烈的追忆上。渗透对学生的情来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地理解。

感教育。

3.组织学生讨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是什3.积极参与讨论,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有

么?初步认识

五、本课小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就由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导人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

提问、做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知和深入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明白了如

今我们享有的许多东西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得来的,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向上的决心,

还会为苏珊•安东尼勇于斗争,为了崇高目标奋斗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顺序一插序一顺序

斗争方式: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教以百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

态度:鄙视些妇女开始喜欢并且帮助她——许多主妇加入她的行列,些男人也开始改变

自己的观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苏珊•安东尼们的奋斗取得了何种成就,今日的美国妇女地位又如何呢?可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

资料,写一篇关于美国民权的调查报告,这可锻炼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5.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真挚的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3)训练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型:点拨讨论型

(3)教学手段:多媒体

(4)学法指导:朗读体会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发展脉络,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

美之情。

(2)赏析诗歌艺术特点:一是借叙事抒情,二是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3)朗读的声调、节奏的处理。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布置预习

(1)收集有关艾青的资料,做好文学常识卡片。

(2)读好预习提示了解本诗创作背景。

(3)听配乐朗诵寻找诗歌表达思路和感情线索。

二、导入新课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

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多媒体画面

(1)显示课题及具有雕塑效果的怀抱乳儿的大堰河的形象

大堰河——我的保姆

(2)显示学习目标

A、体会诗歌真挚的感情

B、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C、训练朗读能力

四、速读全诗

1、点拨研讨作者的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

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2、研讨诗的诗体特征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3、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把握诗的感情脉络,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明确:显示多媒体画面

第一部分(1—一3节)怀念与痛掉

第二部分(4—一8节)眷念与感激

第三部分(9—T1节)同情与控诉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与赞美

五、朗读研讨第一部分

(1)学生朗读概括主要内容:突出我与大堰河之间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2)着重体会第三小节:

A、景物描写的意境特征:凄凉、衰败、荒寂。

B、“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

念之情。

C、揣摩这一小节朗读的声调(低沉、缓慢)重音及停顿的节奏

六、点拨研讨第二部分

(1)学生概述第4节主要内容

(2)显示多媒体画面

(3)点拨讨论多组镜头以排比句式组合在一起,用反复的手法突出“抱”、“抚摸”的动作的表

达效果?

明确:增强了语气,丰富了内容,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大堰河慈爱、勤劳的形象。诗人回忆在

大堰河家的生活,以“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为中心描画了8个生活镜头,表现出大堰河对乳儿深

切的母爱。

(4)出示多媒体画面:(大堰河怀抱乳儿,深情、凝重的画面)

(5)学生想象描述大堰河的双手:粗糙、黑、骨节粗大,但非常温暖。

(6)激发联想:大堰河勤劳慈爱的双手使一个贫穷的家庭充满温馨,使这个被亲生父母嫌弃的

孩子得到了母爱。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请同学回忆、联想一下自己母亲双手的形状,说一说

在生活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深深感到母爱的深广。

(7)朗读研讨第5、6小节

A、点拨讨论:回到生母家中的我的生活是富足豪华;但我的心情是忸怩不安,请谈

谈个中缘由?

明确:仅有物质生活但没有爱。

B、研讨诗人如何借助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明确:鲜明的对比更能显示大堰河家是贫穷的,但充满了爱;我的家是富有的,但缺少爱。想

起这些,诗人心里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8)研读第7小节,讨论:大堰河在忙碌、贫困的生活中为什么总是含着笑?

显不多媒体画面:II

MH®M®

明确:大堰河纯朴、宽厚,如同祥林嫂命运悲惨但很容易满足,靠双手吃饭,并无过多的祈求,

诗人对大堰河既赞美又同情。

(9)朗读研讨第8小节

用一个词概括本节内容:深爱。

点拨讨论:诗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切糖、贴画、赞美乳儿、做梦。

点拨讨论:为什么说大堰河的梦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这是大堰河对乳儿的祝愿,期盼乳儿长大、成人、成才、成家,生活美满。由此可见大

堰河内心世界丰富美好

七、点拨研讨第三部分

(1)揣摩朗读的声调与节奏

明确:抑郁、哀伤、沉重、缓慢。

(2)显示多媒体画面:(大堰河的坟墓)

(3)点拨讨论:大堰河的墓是多么渺小不起眼,这表明大堰河死后得到的很少很少,而大

堰河一生付出却是那样的多,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社会的不公道。

(4)指导学生用憎恨的语气朗读11小节

八、鉴赏体会第四部分

(1)显示多媒体图画:(大堰河辛勤劳作的身影)

(2)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3)讨论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

明确:紫色象征高贵,“紫色的灵魂”,热切地赞颂了大堰河高贵美好的心灵。

(4)讨论:这首热烈、深沉的赞美诗仅仅呈给大堰河一个人吗?

明确:不仅仅献给大堰河,也呈她的儿子们,呈给千千万万大堰河般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

九、总结全文

(1)教师点拨:一个地主的儿子却把他心中最深情的赞歌唱给千千万万的如大堰河般的劳

动人民,这在30年代中国文坛实属难能可贵。

(2)显示多媒体画面

大堰河:勤劳善良仁厚慈爱

我:怀念感激憎恨赞美

(3)教师小结。

十、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全诗

(2)课外阅读艾青诗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我爱这土地》《给

乌兰若娃》《礁石》,谈谈你对艾青诗的认识,写一篇三四百字评论。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6.现代诗两首

《长城谣》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

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

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

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焉支()隘口()蹲踞()焚起()敕勒()

蝉翼()沾着()槐树()山巅()

2.易误读的字音

蹲踞jii不读jti敕勒chi不读shd隘口员不读yi

沾着zhan不读nidn蝉翼chdn不读dan

3.形近字

「焉:焉支「踞:蹲踞「敕:敕免「沾:沾湿

」嫣:嫣红1■裙:衣裙1■燕:野燕1■粘:粘性

4.词语解释。

【隘口】狭隘的山口。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些微】一点儿。

【悲欢】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5.背记知识

《长城谣》中较直接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然,流进

______O

《一片槐树叶》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的句子是“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

,去享受,?……”

6.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谣》的作者,族女诗人。蒙古名字是•。1981年台湾大地

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原名,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

》月刊。他与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他是

派诗歌的倡导者。

【参考答案】

1.yanaidUnjtlf6nchi

chdnyizhanhudidian

5.要从你身旁流过我不眠的梦中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

的槐花香的季节

6.席慕蓉蒙古穆伦席连勃七里香纪弦路逾新诗覃子毫钟鼎文

现代

二、课文学习

1.读下面诗句,说一说红色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1)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葬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的恩怨

【明确】“无情”、“蹲踞”“冷眼”是富有创造性的使用拟人手法,刻画了长城的形象,表明了

长城是民族历史的见证。这三个词语都是贬义词,从表面来看,是写长城的无情,实际上是写历史

的无情、时间的无情。它们形象生动地凸现了历史的本体状态一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

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变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

(2)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明确】“总”“一……便……”抒发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热的民族情感。

(3)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明确】“应”“仍然”“流进……不眠的梦中”写诗人对故乡对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

入梦,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那种思乡之情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形式

感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

2、从《长城谣》中找出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明确】“蹲踞”“冷眼看”“无情”等句表现了长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是历史的见证“人”。

3.学完《长城谣》,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明确】中国人的思乡情结。无论何时何地,总忘不了自己的故乡。

【解析】此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即可。

4.学完《长城谣》,你对月亮、月色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明确】月亮,月色已成为诗人笔下思乡的代名词。如古人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

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均赋予月以特定的含义。诗中“月色如水”是为了引出梦境,

从而突出思乡的主旨。

【解析】要联系到与月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诗句,并发现其共同点,简单加以阐释。

5.请你说说“长城”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

作。

6.“一片槐树叶”诗人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又说它是“最

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这样写不矛盾。前句是借物抒情,诗人对“槐树叶”的赞美实际上是对故乡的赞美,

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和留恋;而后句则说明这种心情是转瞬即逝,诗人由于远离故土,往

往又伴有极度的伤感。这两句诗一起说明了诗人当时触景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的感情。

7.仿照下面这个哲理性比喻句,以“奋斗”和“希望”开头,分别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哲理性

比喻。

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①奋斗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什么一片“薄薄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

一片”?

【明确】因为它是来自祖国,是祖国的象征。它寄托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

者对祖国的爱,因而这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9.从全诗看,诗人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是“最使人

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

【明确】“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国,对故国怀有深切的怀念之情,

以及急欲归来的迫切之心。

10.“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是:表面上是作者对槐树叶的原处的追思,其实是表达了它是来自祖国

便足够了。

【明确】诗人由一片槐树叶引发情思,由欣喜而伤感,乡愁渐浓,借重享槐花季节抒思归之情。

【解析】此题考察理解及概括能力,要点是将三节诗的主要内容用适当的词连接起来。不要拘

泥一种固定答案。

12.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长城谣》文章结构图

「长城的沧桑——两千多年的悲欢离合r心系故国

长城谣T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卜思恋故乡

1•梦回长城——难以成眠,梦回故乡」

(2)《长城谣》段落分析

全诗共三节。

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

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

(3)《一片槐树叶》文章结构图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

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结构图表如下:

「伤感现在——见叶欣喜,转瞬即逝r声声含泪

一片槐树叶T回忆过去——树叶来历,眷恋故国卜字字泣血

1■企盼将来——重温旧梦,思归心切」

(4)《一片槐树叶》段落分析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

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全诗以发现槐树叶而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季节而收尾。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

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三、深入探究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均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2.这两首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寄托情感?

【明确】《长城谣》:长城、月色、黄河等。《一片槐树叶》:一片槐树叶。

【解析】这里意象指能寄托作者感情的事物。

3.理解诗的精巧的构思。

4.写作特点。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有感情地朗读《长城谣》,思考问题。

(二)有感情地朗读《一片槐树叶》,思考问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7.致空气

一、作者介绍:

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出生于北京。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歌唱北京》。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

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

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

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二、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ydshudhansijidzhixti

摇曳闪烁鼾息厮守面颊窒息嘘

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整体感知,理解全诗内容:

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以第二人称开头,像是面对知心老友真诚的诉说。

第二至五节,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1)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2节)

2)空气陪伴我呼吸,给我生命。(3节)

3)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4节)

4)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5节)

第六节,是全诗的总结。前两句概括了空气的特点和它与人的关系。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

了人类和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

2、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是不是仅仅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

3、“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

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明确: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

励和安慰。

4、“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明确: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5、“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

满信心和希望。

6、诗歌总是表达一定的情感的,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出来什么情感?

明确:对空气的赞美。

7、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与一般的诗歌比较,具有明显的不同,说说这个不同之处。

明确:全诗以第二人称“你”作为叙述的角度,就像是诗人面对

一个知心朋友在真诚地倾诉。

8、那么采用第二人称来表述情感,又有怎样的好处呢?

明确: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也觉得十分的亲切。

四、诗歌主旨:

作者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8.樵夫,别砍那棵树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樵夫,别砍那棵树》这首诗自1830年第一次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

-1864)是个记者、诗人和戏剧家。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他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但是他最著

名的还是他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主要的一首就是《樵夫,别砍那棵树》。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

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既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

有礼貌的抗议。甚至那些从未读过这首诗的人也知道它的题目,并在环境保护主义成为政治运动之

前,把它作为表示环境保护主义态度的简便方法。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zhebicanxidnzhdng

遮蔽参天心弦拯救

2、解释下列词语:

遮蔽:掩藏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心弦:指受感动而起共鸣之心。

拯救:救。

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三、赏析诗歌: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想一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

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请找出第一节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与这棵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明确:“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现在我得保护它,这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

3、第一节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出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原因。可看出“我”和“那棵树”的关系密切。

4、第一节在全首诗中起了什么作用?——开篇入题。

5、第二节写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哪些原因呢?

明确:“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

“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已成材。

6、此时,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是怎样的?——动情地责问。

7、第三节诗中,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起了什么变化?为何?

明确:恳切的哀求。因为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一家人在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8、第四节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这节,诗人先是对老橡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这

时诗人的态度有所变化。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到后来的真诚恳求,再转为

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四、诗歌主题:

这首诗本身是写自己对一棵老树的感情,实际上他所唤起的是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

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在这棵老树身上,寄托了诗人美好的回忆,具有深

刻的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单元目标

9.日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把握课文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塑造人物

形象的。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用多媒体作教学辅助手段,介绍作家、作品、剧情背景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指导学生演出课本剧,开展人物形象的对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体验中,把握人物性格,进而产生

审美愉悦,获得相关的戏剧知识和生活教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潘、李形象的现实意义,教育学生学会辨析社会中巧取豪夺、尔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