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公示本-祁县20mw分散式风电项目报告表_第1页
3.1公示本-祁县20mw分散式风电项目报告表_第2页
3.1公示本-祁县20mw分散式风电项目报告表_第3页
3.1公示本-祁县20mw分散式风电项目报告表_第4页
3.1公示本-祁县20mw分散式风电项目报告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生态影响类)(公示本)项目名称:祁县盘陀二期20MW分散式风电技改扩容项目建设单位(盖章):祁县江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2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制—PAGE1—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名称祁县盘陀二期20MW分散式风电技改扩容项目项目代码建设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建设地点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古县镇任村(地理位置见附图1)地理坐标东经112°25′02.7410″~112°26′29.6680″北纬37°11′21.5324″~37°12′43.4861″建设项目行业类别四十一-90陆上风力发电4415用地(用海)面积(m2)/长度(km)永久占地1984㎡临时占地83588㎡建设性质□新建(迁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建设项目申报情形√首次申报项目□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项目□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目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选填)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号(选填)总投资(万元)环保投资(万元)环保投资占比(%)施工工期4个月是否开工建设√否□是:专项评价设置情况无规划情况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能源局与2022年9月23日联合发布了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印发的《山西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晋能源新能源发[2022]369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情况无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符合性分析根据《山西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本项目位于“晋东“新能源+”融合发展基地”,“十四五”期间,新增并网风光装机规模1200万千瓦。优化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积极推动风电分布式就近开发。重点推广应用低风速风电技术,合理利用山地丘陵等土地资源,在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进风电就地就近开发。“十四五”期间,新增并网分散式风电装机300万千瓦。根据山西省能源局文件《山西省能源局关于下达山西省2023年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计划的通知》(晋能源新能源发[2023]222号),将“祁县盘陀二期20MW分散式风电技改扩容项目”列入山西省2023年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项目清单。本项目的建设满足《山西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其他符合性分析1、项目与晋中市“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本项目与《晋中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的符合性分析见表1-1。表1-1本项目与晋中市生态环境总体准入清单符合性分析管控类别管控要求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空间布局约束对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进行管理,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认为活动本项目选址位于祁县古县镇境内,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符合污染物排放管控新建、改建、扩建项目SO2、NOX、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本项目无大气污染物产生符合建设项目原则上不新建燃煤自备锅炉本项目不涉及采暖,不新建燃煤锅炉符合环境风险管控危险废物按规范收集、贮存、转运、利用、处置本项目产生危险废物暂存于开关站内危废贮存点,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符合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和再生水回用本项目无用水环节,无废水产生符合土地资源利用上线严格落实“十四五”相关目标指标根据项目选址意见书,本项目占地类型为果园、其他林地及裸岩石砾地,不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符合(2)本项目与《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加强风力发电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的通知》晋环环评函【2019】542号文的符合性分析表1-2本项目与晋环环评函【2019】542号文的符合性分析文件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风力发电项目不得布置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等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以及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天然林保护区、人工林区、一二级公益林地、高山草甸和鸟类主要迁徙通道等区域根据本项目的现场调查和各个主管部门出具的本项目建设区域占地性质的核查文件,本风电场所在区域不涉及文件要求的禁止建设区域。符合严格落实风力发电项目生态保护措施;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植被恢复方案,避让乔灌林、采用降低生态破坏的设备运输方式,避免或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和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在施工完成后,种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草灌植物,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对植被良好的区域进行表土剥离作业时,须设置专门堆放场,并采取防止流失的措施,为后期植被恢复创造条件。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风电机组区、进场进站道路区、升压站区、施工场地区、输电线路区,最大限度缩小风电机组、进场检修道路施工边界。加强施工期和运营期各项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恢复措施,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要定点堆放,并及时覆土绿化,恢复植被,施工结束后须将剥离土回用于植被恢复。设计方案给出了全面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植被恢复方案,做到了避让乔灌林、采用了降低生态破坏的设备运输方式,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和对自然景观的影响。环评提出,在施工完成后,种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草灌植物,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对植被良好的区域进行表土剥离作业时,须设置专门堆放场,并采取防止流失的措施,为后期植被恢复创造条件。科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风电机组区、进场进站道路区、施工场地区、输电线路区,最大限度缩小风电机组、进场检修道路施工边界。《水土保持方案》给出了各时期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恢复措施,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要定点堆放,并及时覆土绿化,恢复植被,施工结束后须将剥离土回用于植被恢复。符合加强风电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等工作,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措施。本次评价对该项目建设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监理的要求,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符合(3)本项目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风电场项目建设使用林地的通知》林资发【2019】17号文要求的符合性分析表1-3本项目与林资发【2019】17号文要求的符合性分析文件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严格保护生态功能重要、生态脆弱敏感区域的林地。自然遗产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鸟类主要迁徙通道和迁徙地等区域以及沿海基干林带和消浪林带,为风电场项目禁止建设区域根据本项目的现场调查和各个主管部门出具的对本项目建设区域的核查文件,本风电场所在区域不涉及文件要求的禁止建设区域。符合风电场建设应当节约集约使用林地。风机基础、施工和检修道路、升压站、集电线路等,禁止占用天然乔木林(竹林)地、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区域的有林地、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地和二级国家级公益林中的有林地。本通知下发之前已经核准但未取得使用林地手续的风电场项目,要重新合理优化选址和建设方案,加强生态影响分析和评估,不得占用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区域的有林地和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地,避让二级国家级公益林中有林地集中区域。根据核实,本项目永久占地不涉及天然乔木林(竹林)地、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区域的有林地、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地和二级国家级公益林中的有林地,祁县年均降雨量为441.8mm,高于400毫米。符合风电场施工和检修道路,应尽可能利用现有森林防火道路、林区道路、乡村道路等道路,在其基础上扩建的风电场道路原则上不得改变现有道路性质。风电场新建配套道路应与风电场一同办理使用林地手续,风电场配套道路要严格控制道路宽度,提高标准,合理建设排水沟、过水涵洞、挡土墙等设施;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施工,禁止强推强挖式放坡施工,防止废弃砂石任意放置和随意滚落,同步实施水土保持和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措施。吊装平台、施工道路、弃渣场、集电线路等临时占用林地的,应在临时占用林地期满后一年内恢复林业生产条件,并及时恢复植被。本项目施工和检修道路主要利用现有道路,另需新建检修道路长度为6.05km,拓宽原有道路2.55km。道路按规范进行设计,配套建设有排水沟等设施;环评同时,已委托山西鼎创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编制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保证施工期同步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符合综上所诉,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风电场项目建设使用林地的通知》林资发【2019】17号文的要求。本风电场生态环境影响方式为点和线,并且分散在较大的区域内,不会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组分显著变化,也不会显著削弱其生态功能的发挥。随着项目的建成,施工临时用地将进行有效地植被恢复,永久占地采取相应的植被恢复措施,施工期采取工程措施、临时防护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因此,不会加剧评价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同时,风力发电属清洁能源利用项目,运行期无废气、废水污染物排放。因此,本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二、建设内容地理位置2.1地理位置祁县盘陀分散式风电项目位于祁县东南部一带,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古县镇、来远镇境内的山脊上,东西跨度约7.7km,南北纵深约14.5km。风电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风电场西北场界距祁县县城约15.7km。表2-1风电场拐点坐标范围表拐点东经北纬1112°26′25.39″37°7′2.47″2112°27′0.82″37°9′31.85″3112°24′35.23″37°11′7.59″4112°24′22.58″37°12′35.98″5112°27′55.19″37°14′53.19″6112°28′49.56″37°12′16.84″7112°29′47.13″37°10′53.21″8112°28′56.23″37°9′35.40″9112°26′45.48″37°7′5.73″项目组成及规模2.2项目概况祁县盘陀分散式风电项目规划容量30MW,一期规模10MW,于2021年8月由山西清泽阳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祁县江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祁县盘陀10MW分散式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晋中市生态环境局于2021年10月26日以市环函[2021]302号对报告表进行了批复。一期工程共安装2台单机容量为3.35MW、1台单机容量为3.3MW的风力发电机组,通过35kV集电线路汇集至盘陀35kV开闭站,再经一回35kV集电线路汇集到古县35kV开关站。本期为二期20MW分散式风电技改扩容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为20MW,采用4台单机容量5000kW的风电机组,利用一期原有开闭站和送出线路送入古县开关站。2.3项目组成及规模表2-2项目工程组成项目内容一期工程本期工程台数及风机容量2×3350kW/1×3300kW台数及风机容量4×5000kW总容量10MW总容量20MW主体工程风力发电机及箱变风力发电机:采用2台3350kW及1台3300KW风力发电机组。风机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箱式变压器:采用天然地基,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基结构。永久占地面积:1200m2。风力发电机:采用4台5000kW风力发电机组。风机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箱式变压器:采用天然地基,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箱变基础处设置油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油池内设置油箅子,高出油池底板300mm,上铺250mm厚鹅卵石。永久占地面积:1768m2。开关站占地面积500㎡,站内建设两层建筑,一层布置有SVG无功补偿装置、出线柜、接地变及电阻柜、工具间、备品间;二层布置有二次设备室。将现有开关站进行改造后接入,占用原有场地,不需要重新征地。拆除及改造部分为连接变压器基础部分、SVG预制舱基础部分、事故储油井1座、碎石硬化地面52m2。场内集电线路每台风力发电机配套一个35kV箱式变压器,采用一机一变单元接线方式,每台发电机经配套的3500kVA升压变压器将机端电压由0.69kV升至35kV,风力发电机组与箱式变压器之间采用低压电缆地埋敷设;3台发电机与新建开关站之间采用低压电缆地埋敷设,地埋电缆长度2.1km,然后经过1回35kV架空集电线路由本项目新建开关站送至古县35kv开关站,场内集电线路总长17.5km,需架设铁塔约54基。开关站到古县变电站输电线路属于本工程内容范围内。每台风力发电机配套一个35kV箱式变压器,采用一机一变单元接线方式,每台发电机经配套的3500kVA升压变压器将机端电压由0.69kV升至35kV,风力发电机组与箱式变压器之间采用低压电缆地埋敷设;4台发电机与开关站之间采用1回35kV集电线路接入开关柜,然后经过原有已建1回35kV架空集电线路送至古县35kv开关站,场内集电线路总长8.5km,需架设铁塔约33基。杆塔占地面积2112m2,采用永久租地形式。。辅助工程进场及检修道路进场道路:采用公路运输的方式从省道到达来远镇,再利用乡镇现有的村村通道路进场。现有道路宽5m.场内检修道路:本工程场内需新建检修道路全长2.511km,拓宽道路长度为1.45km,拓宽宽度为1m,路面采用泥结碎石路面。永久占地面积13705m2。进场道路: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场内新建道路6.05km,扩建道路2.55km,路基宽5.5m,路面宽4m,采用泥结碎石路面。场内检修道路:进场道路后期用作检修道路使用。长期租地面积32600m2。公用工程水源施工用水拟从周边村庄运水至施工营地,来满足施工用水要求。施工用水拟从周边村庄运水至施工营地,来满足施工用水要求。电源施工电源拟从附近村庄现有10kV输电线路引接,引接采用架设水泥杆的方式。施工结束后拆除。施工电源拟从附近村庄现有10kV输电线路引接,引接采用架设水泥杆的方式。施工结束后拆除。采暖无需采暖无需采暖配套工程接入系统3台发电机与新建开关站之间采用低压电缆地埋敷设,以1回35kV架空输电线路送至古县开关站,从而并入电网。4台发电机与开关站之间采用1回35kV集电线路接入开关站,通过原有已建1回35kV架空输电线路送至古县开关站,从而并入电网。环保工程事故油池每座箱变下方建设0.5m3防渗池。事故状态下收集的废油暂存于本项目新建开关站内的危废暂存间,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合理处置。每座箱变下方建设2.2m3防渗油池。事故状态下收集的废油暂存于开关站内的危废暂存间,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合理处置。生态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2.4主要设备表2-3工程主要设备特征表名称单位/型号现有工程本期工程工程主要设备风机机组特征风力发电机组型号SE168-3.35MW/SE168-3.3MWWTG2-5000数量台2/14额定功率kW3350/33005000叶片数片33风轮直径m168200扫风面积m21539421416切入风速m/s3.03.0额定风速m/s129.3切出风速m/s2520轮毂高度m100115发电机额定功率W35005000发电机额定电压V6901140升压变压器箱式变压器台ZGS11-F-3700/35(3台)S18-5300/37(4台)2.5发电量估算本期工程年理论发电量54341MW·h,考虑78%综合折减,折减后电量42386MW·h,等效满负荷发电小时数2119.29h。2.6工程占地情况本风电场用地包括永久占地、长期租地和临时用地。永久占地包括风电机组及箱变基础占地、35kV架空集电线路杆塔占地、开关站占地以及场内永久道路占地等;临时用地包括风力发电机组吊装平台临时用地、检修道路、集电线路施工临时用地以及其它施工过程中所需临时用地等。本工程永久占地面积为1768m2,长期租用地34712㎡,临时用地面积为12628m2。根据现场踏勘调查结果及本项目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本工程的建设区域的占地类型为林地和裸岩石砾地。永久用地、长期租地和临时用地具体统计情况列于表4。表2-4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面积汇总表占地类别序号项目面积(m2)备注永久占地1风电机组及箱变基础17684台风机及4台箱变占地2开关站750利用原有开关站,不新征地长期租地3检修道路32600新建路段长6.05km,路面永久占地宽5m,占地面积24200㎡;拓宽道路2.55km,拓宽1.0m,拓宽面积8400㎡。4铁塔基础2112共33基,单塔占地面积按64m2小计34712/临时占地1风电机组吊装平台8400单个吊装平台按50m×50m-20m×20m计算2集电线路528共33基,单塔临时用地面积按16m23临时施工场地3700材料加工、设备堆放、仓库及临时生活等小计12628/合计49858/表2-5工程占地提利用现状汇总表序号项目植被现状面积(m2)比例1风电机组及箱变基础其他林地883.8866.52%果园地441.94/裸岩石砾地441.9433.48%2检修道路及集电线路裸岩石砾地10162.087629.28%其他草地6901.719619.88%果园地1869.11335.38%其他林地2061.04135.94%灌木林地1344.47493.87%乔木林地179.68210.52%旱地2381.68736.86%道路9812.193928.27%3开关站建设用地750100%4、公用工程和职工定员(1)供水施工用水由水车外购。(2)供电施工电源从附近村庄10kV线路接引,在施工临时区附近设单台400kVA变压器,电压等级10kV/0.38kV,通过动力控制箱、照明箱和绝缘软线满足施工用电需要。配备50kW移动式柴油发电机4台作为风力发电机基础的施工电源,适应风电场施工分散的特点,以上供电组合能满足生产及生活用电要求。(3)职工定员风电场的运行是通过计算机来控制完成,按“无人值班”的原则设计,由于本项目距来远镇较近,运行期值守人员租住在来远镇,开关站不再单独设置宿舍,仅设控制舱。总平面及现场布置1.风机分布根据该风电场风资源状况、交通运输条件、机组度电成本等,可研推荐WTG1-2500、WTG2-5000风电机组,综合考虑,选择WTG2-5000型风电机组。风电机组的布置按充分利用风电场场区的风能资源,并结合场区植被分布及地形地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风电机组的布置。本工程4台风电机组集中布置于祁县来远镇境内的山脊上。风力发电机组位置坐标见表2-6,本工程风电机组分布详见附图2。表2-6风机位置坐标表编号XYA0237627153.64120878.6A0337627858.24120604.3A0537627455.84121747.8A0637628026.44122218.12.道路布置根据现场勘查情况,本采用公路运输的方式从省道到达来远镇,再利用现有的村村通道路进场,其中需要新建道路长度为6.05km,拓宽道路长度为2.55km,拓宽宽度为1m。。本工程3.集电线路布置本风力发电机组与箱式变电站之间采用电缆直埋敷设,箱变与本项目原有开关站之间架设集电线路,线路长度,本项目开关站与古县开关站之间架设集电线路,线路长度8.5km,共设33座铁塔。本工程集电线路走向示意图见附图3。4、开关站平面布置本次二期工程利用一期工程已建成并通过环保验收的开关站,围墙内占地750m2,本次工程开关站不新征地。本站无生活区,只有生产区,站内主要建设有单层降压式SVG无功补偿装置位于站址南侧、35KV配电室位于站址北侧,为两层建筑,一层布置有PT柜、SVG出线柜、接地变出线柜、接地变及电阻柜、备品间及工具间;二层为设备室。整个站区布置合理,满足日常管理运行要求。开关站平面布置见附图7。施工方案施工期工程内容本风电场工程的建设主要包括风电机组基础构筑及安装、箱式变压器安装、场内集电线路架设施工、施工检修道路施工以及开关站改建施工。本项目采用的主要施工机械见表6。施工期主要工艺如下:祁县盘陀祁县盘陀20MW分散式风电技改扩容项目施工检修道路修筑主体工程风机基础土方工程混凝土工程风机安装塔架安装机舱吊装叶片及轮毂吊装箱变基础土方工程混凝土工程集电线路土方工程安装工程开关站拆除工程改造工程辅助工程图1风电场施工期主要工程内容表2-7主要施工机械汇总表序号设备名称型号及规格单位数量1汽车吊800t辆22汽车吊70t辆23推土机132kW辆24反铲挖掘机1m3辆25装载机2m3辆26小型振动碾(手扶式)个17振动碾16t个18自卸汽车10t辆29插入式振捣器辆310混凝土输送泵个311发电机50kW套212混凝土运输车8m3辆213钢筋切割机个214钢筋弯曲机个215钢筋调直机个216电焊机个317洒水车、送水车辆218手风钻个219电动打夯机个21)风电机组基础构筑和风电机组安装①土石方工程:基础开挖前,按照图纸设计要求进行测量、放线,确定风电机位置后进行土石方开挖。机组基础开挖土方需用风镐配合,辅以人工修整基坑,避免扰动原状土。基础石方用人工以风钻钻孔爆破,人工及机械出渣。成形后须验槽,基础持力土层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根据情况进行加强处理。验槽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预留回填土堆放在施工场地处,多余弃土用于修筑检修道路及施工场地填土。基坑根据土质考虑放坡,并确定是否需要边坡处理。②混凝土工程:根据风机布置及场地条件,由于本工程风电场范围较小,因此,规划设置1处临时施工场地,风电场施工采用商业混凝土。风机基础采用C35砼,混凝土采取8m3混凝土运输车运输至施工区浇筑。原料进厂:生产用砂子和石子用汽车运输进厂,储存在三面围档原料仓库内,在运输时车辆用毡布遮盖,防止运输扬尘。水泥使用罐车运输进场后,使用软管连接料仓的进料口,使用运输车辆的动力系统将物料打进料仓。配料:铲车在原料仓库将砂子、石子装入配料斗,通过配料斗下边的计量系统计量后,经密闭输送廊道送到搅拌机前的集料斗暂存。水泥通过仓底卸料阀门进入密闭的输送设备和计量设备,计量后将物料输送到搅拌主机。配料需要的水由水泵从储水池抽入计量设备,计量后进入搅拌主机。搅拌工艺:将计量好的物料投入搅拌主机中,依靠旋转叶片对混合料进行强烈的搅拌,制成均匀的混凝土。在基坑清槽、绑筋、支模、预埋基础环节,需经监理验收合格后,进行基础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注用混凝土罐车运输,混凝土泵车浇灌,插入式混凝土振捣棒振捣(配一台平板振捣器用于基础上平面振捣),每点振捣20~30s,直到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桨为止。每个基础的混凝土浇筑采取连续施工,一次完成,确保整体质量。基础混凝土浇筑完成,进行覆盖和运水车洒水养护,3天后可以拆模及回填。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允许设备吊装。冬季封冻停止混凝土施工。回填土用推土机分层覆盖灰土沙石料,并碾压密实。若填土潮湿需晾晒或回填及配砂石料。位于坡度较大地点的基础用100mm厚混凝土罩面,留伸缩缝做2%流水坡度,多余的块石可压在基础上。③风机安装本风电场工程拟安装4台单机容量为5000kW的风力发电机组,吊装最重部件为机舱;最长部件为叶片,安装起吊的最大高度约115m。建议使用1200t大型汽车吊作为主吊,另外配置150t汽车吊作为辅助吊车。风力发电机组采用1200t汽车吊进行分件吊装。吊装施工时间要尽量安排在风速不大的季节进行。吊装塔身下段、中段时风速不得大于12m/s。吊装塔身上段、机舱时风速不得大于8m/s。吊装轮毂和叶片时风速不得大于6m/s。有大雾、能见度低于100m时不得进行吊装。2)箱式变压器变压器基础(混凝土平台)通过现场浇注,有砼罐车运送,人工振捣,经过7~14h的养护期,达到相应的强度后即可进行设备安装。每台风电机组旁配有一台箱变压器。变压器由汽车运至风电机组旁,70t汽车吊吊装就位。3)场内集电线架设场内集电线路采用架空方式。35kV集电线路架设采用架空布置,架设时将开挖线塔基础并回填,同时完成线塔的安装组合;线塔安装完毕后将进行集电电缆的架设工作,首先将电缆沿集电线路走向布设于相邻的线塔之间,然后实现电缆上塔,并按照输电架设的有关规范对电缆进行张紧、固定,完成整个集电线路的架设工作。本工程共4台风机,采用架空集电线路连接各个风机。汇集后的35kV集电线路接入本项目现有开关站,开关站需进行改造,场内集电线路长度为8.5km,共建铁塔33基。本风电工程集电线路示意图见附图3。4)风电场道路进场道路施工检修道路a.路基工程路基宽度:采用四级公路标准,新建路段施工期需临时拓宽至7m,施工完毕后恢复至5m宽度,其中路肩宽0.5m。路基边坡:路基边坡坡率采用1:1.5。路基排水:检修道路排水沟采用自然土基,断面采用梯形,排水沟底面尺寸为:顶宽40cm,沟深50cm,纵坡为自然坡。b.路面工程:路面类型为泥结沙石路面,路面结构如下:面层:泥结灰碎石(1.5:0.5:8);基层:2:8灰土垫层;垫层:素土夯实。6)施工电源本项目拟就近引接10kV电线作为风电场施工用电电源,并预留接入点,施工结束后拆除。其他无

三、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生态环境现状1.生态环境现状本项目遥感解译使用的信息源主要为高分二号遥感影像,多光谱波段的空间分辨率达4m。全色波段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达1m,数据获取时间2023年8月。参照地形图对影像进行空间校正,对红光波段、绿光波段、近红外波段的单波段数据进行标准假彩色合成,再与同地区空间分辨率为1m的全色光影像进行融合,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中根据各类地物的影像特征建立训练区对合成的标准假彩色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得到解译结果。1)土地利用现状(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本项目生态评价范围确定见下表。表3-1风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价范围表项目工程内容评价范围工程影响范围(km2)风机及箱变风机和箱变基础施工以及风机吊装施工风机基础为中心半径100m的区域10.49集电线路线路的杆塔基础施工及线路的架设线路走廊线路10m宽区域检修道路施工检修道路施工道路中心线两侧各50m的区域开关站开关站施工站界外扩10m的区域项目建设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统计见下表,土地利用见附图9。表3-2评价区及工程永久占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统计表类别土地类别评价区工程永久占地面积(hm2)百分比(%)面积(m2)百分比(%)林地乔木林地96.42349.1900灌木林地215.899920.58883.8850.00湿地河流7.22050.6900农用地耕地69.27946.6000果园地26.04262.48441.9425.00未利用地其他草地382.273936.4400裸土地220.293921.00441.9425.00建设用地工矿用地29.75352.8400居民用地1.76040.1700合计1048.94761001767.76100由表3-2和附图9以及结合现场勘察结果分析可知: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以其他草地为主,占评价区总面积的36.44%;其次为灌木林地,占评价区总面积的20.58%,其他包括园地、裸土地等。草地主要以蒿草等杂类草丛为主,广泛分布于风场区域。灌木林地以酸枣灌丛、荆条等当地常见的灌木丛为主。评价区的林地、裸土地和居民用地的面积较小,其中,乔木林主要分布在山脊的阴坡,以油松等当地常见树种为主,旱地植被类型主要以当地的农作物,如玉米、谷子为主,裸土地上植被覆盖率较低。(2)工程占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本风电场建设总占地面积为49858m2,其中,永久占地面积为1768m2、临时占地面积为12628m2。本工程的占地类型主要为灌木林地、其他草地及旱地。2)植被类型现状⑴评价区植被分布概况祁县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度悬殊,生态环境多样,自然条件优越,植被类型齐全。森林和灌丛是本县的主体植被,受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东南部山区为针阔叶混交林群落;中部低山丘陵区分布着一些人工油松林,大面积是经济林和灌草丛群落;北部平原区以农田植被为主。从现场踏勘了解到,本工程的建设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为灌木林及荒草。其中,灌木是本风场工程占地涉及占用植被的主体,不同海拔均有分布,品种有酸枣、荆条等。乔木林主要分布在山脊的阴坡,以油松等当地常见树种为主,草地以篙草等为主。⑵评价区植被情况现场调查根据现场调查结果,结合区域现有资料,给出评价区主要植被概况如下:农田植被本项目的风电场所在区域零星分布有农田植被,主要种植有玉米、谷子等。②草类植被草类在评价区内分布较广,其特点是蒿草在本区域广泛覆盖,占有优势地位,其余草类分布零散,盖度不大。③灌木植被灌木林地是评价区内的主要植被,主要以沙棘灌丛荆条、酸枣灌丛组成的灌木林为主,多在风电场北部的部分山梁的背阴坡侧、半阴坡有较连续分布,阳坡零星分布,山脊顶部生长较少。=4\*GB3④乔木林乔木林主要分布在山脊的阴坡,以油松等当地常见树种为主。(3)评价区植被分布现状卫片解析根据评价区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并结合风电场现场踏勘情况,对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进行修正,得到评价区植被类型现状分布图,见附图10。下表给出评价区及工程永久占地区植被类型分布现状统计。表3-3评价区及工程新增占地区植被类型分布现状统计植被类型评价区工程永久占地区面积(km2)比例(%)面积(m2)比例(%)油松林96.42349.19//无植被区259.028124.69441.9425.00沙棘灌丛65.42986.24883.8850.00蒿类草丛382.274136.44//冬麦、玉米、谷子为主的两年三熟农作物果树群落95.32219.09441.9425.00荆条、酸枣灌丛150.470014.34//合计1048.9476100.001768100(4)植被生物量和植被生产力根据国内有关植被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成果,收集当地林业部门已有调查资料,对风电场评价范围内的主要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具体估算的方法为:B—植被的总生物量—植被的平均生物量P—植被的总生产力—植被的平均生产力S—评价范围内面积本项目的不同植被类型平均生物量和平均生产力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具体见表3-4。表3-4风电场评价范围内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估算表植被类型平均生物量(t/hm2)平均生产力(t/hm2·a)评价范围内面积(hm2)评价范围内生物量(t)生产力(t/a)乔木25.363.6096.42342445.30347.12灌木13.148.78215.89992836.921895.60草丛9.115.03382.27393482.521922.84农田植被15.789.4895.32201504.18903.65合计10268.925069.22由表3-4可知,评价区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分别为10268.92t和5069.22t/a。(5)植被现状评价风场范围内主要植被类型为灌木林地,植物生长较好,覆盖率较高,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根据调查了解,风场范围内不是国家及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集中分布区域。现有植被特点为:灌木丛广泛分布,山区覆盖度高,常见的有荆条、沙棘、紫丁香、枸杞等。区域草地以小斑块的分布方式较为零散的分布于风场建设区域,植被类型主要以蒲公英、车前、甘草、苍耳等为主。乔木林主要分布在山脊的阴坡,以小叶杨、青杨、刺槐、柞木等当地常见树种为主。农田植被分布较为零散,主要分布于沟底的旱地,主要种植有玉米、谷子、豆类、马铃薯等。3)土壤侵蚀现状⑴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原则微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1000t/km2·a轻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1000~2500t/km2·a中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2500~5000t/km2·a重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5000~8000t/km2·a强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8000~15000t/km2·a极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15000t/km2·a⑵现状调查结果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项目区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按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中的划分标准,项目区容许土壤流失量为1000t/km2·a。本风场范围内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约为3000t/km2·a,属中度侵蚀区。评价区土壤侵蚀图见附图11,土壤侵蚀现状统计见表3-5。由表可知,整个评价区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占评价区面积的35.14%。表3-5评价区土壤侵蚀现状统计表土壤侵蚀强度评价区面积(hm2)比例(%)极强烈侵蚀32.28893.08强烈侵蚀65.08966.21中度侵蚀307.554329.32轻度侵蚀368.645435.14微度侵蚀275.369326.25合计1048.9476100.003.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1)土壤祁县境内土壤分为2个土类,6个亚类,18个土属,54个土种。土壤类型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着淋溶褐土(1500-2023m)、草灌褐土(1000-1700m)褐土性土(800-1000m)、碳酸盐褐土(760-800m)、浅色草甸土和盐化浅色草甸土(750-760m)。(2)植被祁县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度悬殊,生态环境多样,自然条件优越,植被类型齐全。森林和灌丛是本县的主体植被,受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东南部山区为针阔叶混交林群落;中部低山丘陵区分布着一些人工油松林,大面积是经济林和灌草丛群落;北部平原区以农田植被为主。从现场踏勘了解到,本工程的建设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以灌木林及荒草为主。其中,灌木林是本风场工程占地涉及占用植被的主体,不同海拔均有分布,品种主要有沙棘、荆条、枸杞等,草种以白羊草、长芒草、针茅草和苔草等禾本科为主,并有零散的蒿草分布。(3)动物县境内野生动物繁多,可分为哺乳、飞禽、爬行、水生及昆虫类等,多达数百种。根据相关资料及现场踏勘结果,风电场区域不是国家和省级保护的野生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该区域没有发现受国家和山西省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类。(4)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本次评价引用“2023年1-12月份全省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浓度及同比改善情况表”中的资料,监测数据见表3-6.表3-6祁县大气例行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表序号监测因子年均浓度(μg/Nm3)评价标准占标率(%)达标情况1PM2.5343597.14达标2PM108070114.29超标3SO2166026.67达标4NO24240105.00超标5CO百分位浓度1.8445.00达标6O3百分位浓度173160108.13超标由上表可知,祁县2023年例行监测点PM10、NO2、O3百分位浓度均出现超标情况,项目评价区为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区。与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一期工程环保手续履行情况祁县盘陀分散式风电项目规划容量30MW,一期规模10MW,于2021年8月由山西清泽阳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祁县江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祁县盘陀10MW分散式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晋中市生态环境局于2021年10月26日以市环函[2021]302号对报告表进行了批复。工程于2021年11月开工建设,于2022年7月并网发电。祁县江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23年6月19日组织专家召开了“祁县盘陀10MW分散式风电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会议,并同意该工程通过环保验收(验收意见见附件)。一期工程建设情况(1)风机:一期工程共安装2台单机容量为3.35MW、1台单机容量为3.3MW的风力发电机组,每台风机配套一个35kV箱式变压器,采用一机一变一单元接线方式。(2)开闭站:35kV开闭站占地面积750㎡,站内设两层建筑,一层布置±2MvarSVG无功补偿装置、出线柜、接地变及电阻柜、工具间、备品间;二层布置二次设备室;变压器下方建有一座事故油池;站址东部建有一座10㎡危废暂存库(3)集电线路:风机与箱变、箱变与开关站之间均采用低压电缆地埋敷设方式,然后经一回35kV集电线路汇集到古县35kV开关站,采用架空接线方式。(4)进场及检修道路:新建进场道路6.05km,拓宽原有道路2.55km。(5)环保工程:①事故油池:每座箱变下方设置0.5m³防渗池渗透系数小于10-10cm/s。②生态恢复:风机箱变区域恢复面积6200㎡,恢复树种为油松;集电线路区采用灌草结合方式进行了生态恢复,恢复面积29900㎡,种植树种为油松,草籽为白羊草;道路施工临时占地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恢复,恢复面积21900㎡;开关站防治区采用油松进行了植被恢复,恢复面积100㎡。一期工程主要环保问题根据现场调查,祁县盘陀10MW分散式风电项目主要环保问题为:生态恢复区域植被长势欠佳,有缺苗、死苗现象,祁县江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经查阅资料、走访、调查,风电场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本风电场距离风机最近的村庄为距离A02风机300m处的段家庄村,位于A02风机西南方向。4台风机分布区域周边300m范围内没有村庄分布。本风电场工程的主要环境影响为施工期风场建设对各个建设分区的植被和土壤的生态的影响。表3-7列出了本风电场工程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表3-7本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要素保护目标位置功能要求声环境项目区域/《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生态风电机组及箱变区植被和土壤风机及箱变周围恢复生态功能防止水土流失集电线路区植被和土壤塔架周围施工道路区植被和土壤道路及两侧临时施工区植被和土壤临时施工区评价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本项目运营期不产生废气、废水污染物,因此,本风电场工程的主要环境影响是噪声和生态环境影响。声环境质量:风电场及周围农村地区,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标准值见表3-8。表3-8声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噪声昼间夜间标准值dB(A)55452.污染物排放标准⑴施工期噪声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噪声限值,其标准值见表3-9。表3-9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单位dB(A)昼间夜间7055⑵运营期噪声风电场为开放式管理,风电场运行期噪声排放标准以满足周围村庄环境噪声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限值作为控制目标。开关站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限值要求,标准值见表3-10。表3-10噪声排放标准单位dB(A)执行标准昼间夜间开关站《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6050⑶废气施工期柴油发电机废气排放执行《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20891-2014)中表2标准限值要求和《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排气烟度限值及测量方法》(GB36886-2018)。(4)工业固体废物运行期产生的危险废物贮存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及其修改单要求。其他本项目无废气、废水外排;箱变和风机检修废油可得到合理处置;风电机组对区域声环境影响较小,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本项目不涉及排污总量控制。

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对植被的影响⑴植被面积损失本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施工检修道路、风电机组基础和塔架、集电线路架设及施工工棚、仓库等临时性建筑搭建等均将占用土地,使占地范围内的草丛、林木等遭受砍伐、铲除、掩埋等一系列人为干扰活动。永久占地内的植被将全部消失,周边的植被面积减少,生物量及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临时用地的植被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本工程永久占地面积为1768m2,长期租地面积34712㎡,临时用地面积为12628m2。本项目永久和临时用地中主要为裸地、草地和其他林地,占用针叶林地51.98㎡,灌木林地9543.6173㎡。由于风电场的风机机位和集电线路杆塔采用“点征”占地方式,建设范围跨度大但局部占地较少,在施工结束后对临时用地采取植被恢复措施,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当地植物面积的总体影响并不大。⑵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损失施工期对评价区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因工程占地施工等使区域土层扰动、植被破坏,生物量和生产力受到损失。根据国内有关植被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成果,收集当地林业部门已有调查资料,对工程永久占地区域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具体见表4-1。表4-1风电场永久占地内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损失估算表植被类型平均生物量(t/hm2)平均生产力(t/hm2·a)永久占地(m2)损失量生物量(t)生产力(t/a)园地(参照阔叶林)52.0410.43441.942.300.46灌木林地13.148.78883.881.160.78裸地00441.9400合计3.461.24根据表4-1各类型植被分布情况估算,工程永久占地造成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损失分别为3.46t和1.24t/a,分别占评价区总生物量和总生产力的0.034%和0.024%。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评价范围内植被的影响相对较小,在采取生态恢复、补偿措施后,对整个评价区自然生态系统来说属于可以承受的范围内。⑶对植物种类(多样性)及分布的影响工程占用土地完全损毁了原有的植被类型,其上生活着的植物全部被清除,风机吊装场地、检修道路临近区域的植被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毁。根据植被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建设期占用的植被以针茅草、白羊草、长芒草、苔草和蒿草草本植物为主。上述植物均为风电场所在区域以及山西省内分布较广的常见种,在风场区域生长茂盛,资源丰富,本工程实施后,不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显著降低和物种消失,仅会对局部的植物数量和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并且随着项目的建成,施工临时占地将进行有效地植被恢复,占用的草地采取相应的植被恢复措施,评价范围内的植被将会得到较快的恢复,项目建设对植物种群影响的痕迹将会逐渐消退。因此,风电场建设对场内植物种类及分布均不会造成明显影响。2、对动物的影响施工期对区内动物的影响主要是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施工期施工机械噪声和人员活动噪声是对野生动物影响的主要影响因素。各种施工机械,如运输车辆、推土机、挖掘机、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工程钻机、振捣棒和电锯等均可产生较强烈的噪声,虽然这些施工噪声属非连续排放,但由于噪声源相对集中,多为裸露声源,故其噪声辐射范围及影响相对较大。预计在施工期,本区的野生动物都将产生规避反应,远离这一地区,特别是鸟类,其栖息环境需要相对安静,因此本区的鸟类将受较大影响,而本区内无大型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鸡、野兔和鼠类等小型动物,施工期间,动物受施工影响,将迁往附近同类环境,动物迁徙能力强,且同类生境易于在附近找寻,故物种种群与数量不会受到明显影响。施工场地相对于该区域建设基地面积较小,项目的建设只是在小范围内暂时改变了部分动物的栖息环境,不会引起物种消失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随着施工破坏的生态植被逐渐恢复,人为活动的减少,该区域内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也将重新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新的分布格局将重新形成。可见,本项目建设期对动物的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3、临时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⑴土石方平衡分析本工程土石方工程量挖方量为12.6103万m3,填方量12.6103万m3,能够做到挖填方平衡。在施工过程中风电机基础和箱变、输电线路的土方余方量为3960m3,全部用于施工检修道路的平整,并恢复植被,不产生工程土石弃方。施工过程产生的少量废弃的混凝土等可做到妥善处理。由于场内吊装平台和道路需要填方量较大,因此可以就近利用风电机组的余方,这样不仅有效利用了余方,使工程总的土石方挖填量基本平衡,又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可见,土石方利用平衡,不设置取土场和弃土场,不产生新的生态问题。⑵临时占地分析本项目的施工临时工程主要包括风电机组吊装平台、检修道路区、集电线路施工区以及施工场地区。为了不扩大扰动地表的面积,工程拟在风机A06与A05中间区域设置1处施工场地,在鱼儿里村东南侧设置一处施工营地,施工营地内布置施工生产场地及物料堆放场地,临时占地面积为3700m2。施工营地占地类型为裸地和灌丛。施工结束后及时将施工机械撤走,并对施工营地进行地表清理后进行场地平整,对场地通过种植草来恢复植被。施工人员租住在附近村庄内,施工营地内不设施工生活区。表4-2施工期工程内容表项目内容施工营地主体工程综合加工间综合加工厂位于施工营地西侧,单层彩钢板结构,占地面积400m2,办公室位于厂区东南侧,占地面积200㎡,单层彩钢板结构仓库位于厂区西南侧,占地面积1000㎡,单层彩钢板结构公用工程水源施工用水拟从周边村庄运水至施工营地,来满足施工用水要求。电源施工电源拟从附近村庄现有10kV输电线路引接,引接采用架设水泥杆的方式。施工结束后拆除。采暖电采暖食堂不设置食堂环保工程施工扬尘场区边界建设围栏,箱变基础开挖区四周设置不低于1.8m高的围挡,暂不恢复和处置的裸露开挖面和土方覆盖防尘网,覆盖率100%施工废水施工区设旱厕,无冲厕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杂用废水产生量较少,收集沉淀后可用于开挖土方抑尘洒水,旱厕的粪便经堆肥处理可作为农肥使用。施工噪声施工机械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减轻因设备运行状态不佳而造成的噪声污染。生活垃圾施工临建区设置垃圾桶收集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统一送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为了保证风机塔筒及叶片的顺利吊装,需要在每台风机机位附近设置50×50m的吊装平台,临时占地面积为8400m2,平台占地类型主要为其他草地,施工结束后进行场地平整,对场地通过种植草来恢复植被。集电线路杆塔施工及线路架设临时占地面积为5474m2,占地类型为草地,施工结束后进行场地平整,对场地通过种植草来恢复植被。风电为清洁能源,营运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施工期减少很多。根据山西省同类风电场运行实例,风电场营运期对生态环境不会有明显不利影响。4、水土流失分析风机基础及箱变区、集电线路区、施工检修道路区和施工生产生活区在施工准备阶段主要是清除植物根系、场地平整等,原地貌扰动,地表覆盖物被清除,大面积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施工期挖方和表土的临时堆放形成的边坡而产生的中度水蚀。①地貌、土地及植被损坏情况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开挖、运输会损坏土地和植被。工程共扰动原地貌120348m2。②弃土量的预测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沿线分散临时堆放,最终全部用于道路修筑及场地平整,因此没有弃土、弃渣。③损坏水保设施工程因施工、开挖、弃土弃渣损坏原地貌和自然植被。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危害工程施工过程中临时堆土沿线分散堆放,若不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会因风蚀、水蚀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⑤施工期新增水土流失预测新增水土流失量是指工程建设的各个区域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措施下,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与原地表水土流失总量的差值,亦即再塑地貌的情况下的水土流失总量与原生地貌水土流失总量的差值。在获得水土流失背景值、水土流失预测强度值和新增水土流失面积的基础上,求得新增水土流失总量。新增水土流失量以下式计算:Lf=∑Msi·Si·TLz=∑Msi′·Si·T式中:Lf—原地貌现状土壤侵蚀量,t;Msi—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t/(km2·a);Si—工程建设损坏原地表面积,hm2;Lz—工程建设中的土壤侵蚀总量,t;Msi′—各预测区土壤侵蚀模数,t/(km2·a);新增水土流失量L=Lz-Lf。项目区水土流失以轻度侵蚀为主,原生地表土壤侵蚀模数为1300t/(km2·a)。本期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面积总计120348m2,项目所在区原地貌水土流失量为156.48t/a;施工期土壤侵蚀模数为2400t/(km2·a),施工期在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该区域的水土流失量为288.84t/a。本项目施工过程可能造成的新增土壤侵蚀量约为132.34t/a。⑥采取措施后减少的水土流失量本项目风机、集电线路、道路等永久占地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采取生态恢复与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按3年恢复期计算,土壤侵蚀模数可恢复至1000t/(km2·a),水土流失量为120.35t/a。与施工时未采取措施水土流失量相比,本项目运营期采取措施后可减少水土流失量为168.49t/a;与未扰动原地貌相比,减少水土流失量为36.13t/a。本项目在施工期采取临时防护、施工结束后采取工程防治、植被恢复等水土保持措施后,参考同类项目经验,3年自然恢复期结束后可基本恢复或优于施工前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水平。运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噪声影响分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依据建设项目声源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200m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本项目风机噪声在200m处噪声衰减值已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1类声功能区限值,因此,风机噪声的评价范围为以风机为圆心,半径200m的区域范围。风力发电机组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来自于叶片扫风的空气动力噪声和机组内部机械运转的机械噪声。其中以发电机组内部的机械噪声为主。本工程拟选用单机容量为5000kW的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噪声源强水平依风电机出力大小在95dB(A)~104dB(A)。风机噪声声功率按104dB(A)考虑,轮毂距地面115m,由于风电机之间相距较远,不考虑机群间的影响。每个风电机可视为一个点声源,对单台风电机噪声衰减进行预测。按点声源的A声功率级,声源处于全自由空间,则其距离衰减公式:Lp(r)=LWA-20lgr-11式中:Lp(r)-距声源r处声压级,dB(A);LWA-点声源的A声功率级,dB(A);噪声衰减预测结果列于表4-3。表4-3单台风电机噪声衰减预测结果距离(m)50100150200300400500声压级(dB(A))5751.047.045.041.539.037.0由表4-3可知,按单台风电机点声源考虑,风电机外200m噪声衰减值已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1类标准要求。本期风电场风机距离最近的村庄为段家庄村,距离A02号机位约300m,因此,本期风电场运行期不会对附近村庄产生明显噪声影响。风电场为开放形式,不设场边界,为避免新的声环境敏感点在风机附近建设引发新的噪声污染情况出现,应在风机周边300m范围内设置噪声防护区,禁止建设住宅、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建筑物,并在风电机所在区域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小噪声影响。2生活污水本期风电场规模为20MW,为无人值守电厂,开关站内不设生活区,工作人员就近租住在来远镇,本项目没有生活污水产生。3危废影响分析本项目产生的危废为风机检修废油和更换的废旧铅蓄电池。一期工程在开关站内设置了一座10㎡的危废暂存间,对产生的危废进行分区合理暂存,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本期工程依托一期危废暂存间。4生态影响风机的建设使地形地貌发生局地改变,原有动物需重新适应风机区域内的觅食、栖息环境。而风轮运行期转动产生的机械噪声及空气动力性噪声可能对附近动物起到驱赶和惊扰作用。同时由于风机塔筒较高,根据鸟类的习性一般是在雾天和低云天气时,可能发生鸟类低空飞行碰撞风轮叶片的现象。但是,根据已运行风电场对鸟类影响的初步调查,风轮叶片击中飞鸟的现象很少发生。风电场所在区域不是已发现的鸟类迁徙的主要通道,风机与风机间没有任何其它设施,因此不会对地表形成分割,这样原有动物通道依然保持畅通,不会影响动物的迁徙及正常活动。建成后风机的运行对场内植被的正常生长几乎没有影响。而施工结束后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可使场内生态环境与建场前基本相同,因此风场运营期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小。5区域景观影响①项目施工期对景观环境的影响风电工程包含风机、场内道路和集电线路工程。施工期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是风机基础、场内道路路基和集电线路杆塔基础开挖,对部分中低山山坡和山顶地进行削切产生新的坡面、断面,地貌形态发生了改变,在破坏植被的同时造成土地裸露,增加水土流失量,对局部景观产生干扰,对现有的田野风光造成破坏。但由于拟建风电项目施工期短,这些对生物景观的影响会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逐渐得到恢复。②项目运营期对景观环境的影响a.切割连续的自然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和自然性被破坏。风电工程尤其是场内道路将在区域景观中划出一条明显的人工印迹,但集电线路的杆塔和线路由于在场区草地的相对尺寸很小比较容易掩饰而变得不太显眼。b.风电工程自身景观与景观环境之间形成冲突。作为一座现代化的风电场工程,风电场的场内道路、护坡、集电线路的杆塔以及风机机位都构成风电工程自身景观,由于这些景观是人为的,若设计或选址不当,会给景观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对风机机位、箱变、施工道路和集电线路塔杆基础施工中毁损的地貌进行适当修复,对地表重新覆盖土壤并进行绿化,并从景观出发进行绿化美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工程的景观面貌。绿化美化除考虑视觉景观外,还应考虑增强其保持水土的功能和综合的生态环境功能。选址选线环境合理性分析⑴风资源根据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本项目所选场址范围内代表115m高度处的年平均风速为5.84m/s,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为212.0W/m2。本风电场风能资源较为丰富,风电场平均风功率密度等级为1级,风电场风能资源条件一般,具备一定并网发电风电场的开发条件。⑵村庄分布和土地类型本项目风电场场址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来远镇境内的山脊上,不在祁县县城总体规划范围内,本风电场风机周边300m范围内无村庄分布。本风电场所选场址区域现为裸地、其他草地和灌木林地,风电场不是国家及省级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项目选址符合国家《风电场工程建设用地和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用地管理要求。⑶风电规划符合性根据山西省能源局《关于下达山西省2023年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计划的通知》(晋能源新能源发[2023]222号),祁县盘陀二期20MW分散式风电技改扩容项目已被纳入“山西省2023年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项目清单”。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山西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规划要求。祁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于2024年4月2日以祁审批核字【2024】2号文“关于祁县盘陀二期20MW分散式风电技改扩容项目核准的批复”对本项目规划的20MW风电项目进行核准(附件2)。⑷环境敏感性本风电场所在区域不是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不是国家及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场区内无已发现的国家及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古迹,因此,本风电场环境敏感程度较低。(5)水源地根据《晋中市祁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祁县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情况见下表。表4-4祁县乡镇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基本情况统计表序号乡镇名称水源地类型水源地名称个数1昭馀镇孔隙地下水管井5地表水子洪水库12东观镇地表水子洪水库13古县镇4贾令镇5城赵镇6西六支乡7峪口乡孔隙地下水管井18来远镇裂隙地下水山泉型浅井13距离本项目最近的乡镇集中供水水源地为子洪水库水源地,水源地保护区距离本项目升压站北侧约7.8km;距离本项目风机机位及集电线路约1.2km。本项目建设对子洪水库水源地影响较小。子洪水库水源地保护区范围见附图4。(6)四县垴自然保护区祁县县域范围内有四县垴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四至界线为东与太谷县、榆社县相邻,南与武乡县接壤,西与上庄沟、大王沟、北庄东梁、化塔东梁、缠房沟、下峪沟、马蹄沟和大家沟相接,北以东口沟、和尚沟为界。涉及来远和峪口两个乡镇的4个行政村。面积约为142km2。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及金钱豹(Pantherapardus)。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Pantherapardus),重点保护动物黑鹳(Ciconiabigra)、刺猬(Erinaceuseuropaeus)、山猫(Felislynx),另外还有野猪(Susscrofa)、狐(Vulpes)、松鼠(Sciurusvulgar)、石鸡(Chukar)、喜鹊(Picapica)、蛇类等多种野生动物。本项目不在四县垴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距离保护区西部边界约9.2km,项目建设不会对四县垴自然保护区造成不利影响。四县垴自然保护区范围图见附图5。综上所述,本风电场永久占地不占用乔木林地,设计已尽可能少占用灌木林地,工程选址、选线方案合理,环境敏感程度较低,同时符合山西省风电规划和地方规划。因此,从以上六方面分析,项目选址较合理。五、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生态环境风电场的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措施主要以施工期为主,生态恢复与防护措施要围绕风电场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本工程的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体系分为5个防治区,即风电机组(含箱变)防治区、集电线路防治区、检修道路防治区、开关站防治区、施工临建防治区区。根据本工程特点,结合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本工程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包括施工临时防护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等。本项目施工临建区平面布置见附图8。(1)风电机组(含箱变)防治区表土剥离:施工前对该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厚度30cm,呈棱台形堆放;施工结束后将底土回填平整,上覆表土;多余土石方回用于平台夯实,严禁就地弃土弃石或随意倾倒。临时措施:基础开挖产生的表土和底层土方须分类就近堆存,土方临时堆场采取表面拍实处理并在表面遮盖防尘网,四周设编织袋挡土堰挡护。植物措施:施工结束后平整吊装区,回填表土,采用灌草结合进行植被恢复,恢复植被8400m2。灌木选择油松、筋条(高15cm以上),采用穴状整地(30cm×30cm),行距1.0m,株距1.0m,初植密度10000株/hm2,共计栽植8400株,按工程量调整系数1.05考虑,需苗木9084株;草种选择本地草种针茅,播种密度40kg/hm²,共需草籽33.6kg,按工程量调整系数1.05考虑,需草籽35.3kg。(2)集电线路防治区表土剥离:施工前对该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厚度30cm,呈棱台形堆放;施工结束后将底土回填平整,上覆表土;多余土石方回用于平台夯实,严禁就地弃土弃石或随意倾倒。临时措施:地面开挖产生的表土和底层土方须分类就近堆存,土方临时堆场采取表面拍实处理并在表面遮盖防尘网,四周设编织袋挡土堰挡护。植物措施:施工结束后回填表土,平整开挖区,采用栽种灌木和播撒草籽进行植被恢复,恢复植被5474m2。灌木选择荆条(高15cm以上),采用穴状整地(30cm×30cm),行距1.0m,株距1.0m,初植密度10000株/hm2,共计栽植5474株,按工程量调整系数1.05考虑,需苗木5748株;草种选择本地草种针茅,播种密度40kg/hm²,共需草籽21.9kg,按工程量调整系数1.05考虑,需草籽23.0kg。(3)检修道路防治区表土剥离:施工前对该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厚度30cm,呈棱台形堆放;施工结束后将底土回填平整,上覆表土;多余土石方回用于风机平台夯实,严禁就地弃土弃石或随意倾倒。临时措施:基础开挖产生的表土和底层土方须分类就近堆存,土方临时堆场采取表面拍实处理并在表面遮盖防尘网,四周设编织袋挡土堰挡护。工程措施: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路基建设中做到挖填平衡,避免大填大挖,余方充分利用;道路下边坡设编织袋挡土堰,采用土袋挡护;部分路段边坡采用浆砌石或植草网格进行防护。道路施工过程中应移挖作填,严禁顺坡倾倒土石等废渣。植物措施:新建检修道路长6.05km,道路两侧采用栽种灌木和播撒草籽进行植被恢复,恢复植被68150m2。灌木选择油松,采用穴状整地(60cm×60cm),带土球栽植,株间距为2m,共需栽植189305株,按工程量调整系数1.05考虑,需苗木198771株;草种选择本地草种针茅,播种密度40kg/hm²,共需草籽272.6kg,按工程量调整系数1.05考虑,需草籽286.2kg。(4)开关站防治区本次工程开关站不新征地,利用原有开关站进行改造建设。临时措施:原有设施拆除时土方须分类就近堆存,土方临时堆场采取表面拍实处理并在表面遮盖防尘网,四周设编织袋挡土堰挡护。工程措施:站内进行硬化,站界四周设排水沟,采用矩形断面底宽0.4m,深0.4m的盖板排水沟。(5)施工临建区防治区表土剥离:施工前对该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厚度30cm,呈棱台形堆放;施工结束后将底土回填平整,上覆表土;多余土石方回用于风机平台夯实,严禁就地弃土弃石或随意倾倒。临时措施:基础开挖产生的表土和底层土方须分类就近堆存,土方临时堆场采取表面拍实处理并在表面遮盖防尘网,四周设编织袋挡土堰挡护。植物措施: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土地平整,表土回填,采用栽种灌木和播撒草籽进行植被恢复,恢复植被3700m2。灌木选择荆条(高15cm以上),采用穴状整地(30cm×30cm),行距1.0m,株距1.0m,初植密度10000株/hm2,共计栽植3700株,按工程量调整系数1.05考虑,需苗木3885株;草种选择本地草种针茅,播种密度40kg/hm²,共需草籽14.8kg,按工程量调整系数1.05考虑,需草籽15.54kg。2、废水本项目施工期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包括设备和车辆冲洗废水,水量较小,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可回用于砂石料拌和使用;生活污水主要为施工临建区人员的日常洗涮等杂用废水,无冲厕废水(设旱厕),生活污水可经沉淀后回用于开挖土方洒水抑尘使用。3、噪声针对本项目施工期噪声,本次评价提出以下噪声防治措施:①施工机械应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从噪声源头上进行控制。②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使其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减轻因设备运行状态不佳而造成的噪声污染。③要优化施工时间,对强噪声的机械进行突击作业,缩短噪声污染时间。④午间(12:00~2:00)和夜间(22:00~次日6:00)禁止施工,以免影响附近居民休息。4、废气环评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要求控制施工扬尘,加强施工期扬尘污染治理,以减轻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具体要求如下:(1)土建施工时,施工工地100%设置围挡。(2)工程开挖防尘:工程开挖土方集中堆放,缩小粉尘影响范围,及时回填,减少粉尘影响时间。土方开挖100%湿法作业。(3)砂石与混凝土等扬尘消减与控制:施工中使用商品混凝土,不在现场搅拌,混凝土运输采用密封罐车。(4)物料管理:建筑材料定点堆存,混凝土搅拌场地面定时清扫,施工现场地面、道路及各扬尘点定时洒水抑尘。运输车辆应注意装卸,临时堆放场应有遮盖篷遮蔽,防止物料飘失,污染环境空气。(5)施工道路要100%全部硬化;装卸渣土严禁凌空抛散;要指定专人清扫工地路面。(6)洒水喷洒措施:施工场地每天专人定期洒水抑尘。(7)建筑垃圾防尘措施: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建筑垃圾及时清运。(8)设置洗车平台:施工期间,应在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的出口内侧设置洗车平台,车辆驶离工地前,应在洗车平台清洗轮胎及车身,不得带泥上路,做到出工地车辆100%冲洗。洗车平台四周应设置防溢座、废水导流渠、废水收集池、沉砂池及其它防治设施,收集洗车、施工以及降水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泥浆。工地出口处铺装道路上可见粘带泥土不得超过10m,并应及时清扫冲洗。(9)建筑垃圾防尘措施: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建筑垃圾及时清运,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若在工地内堆置超过一周的,采区以下措施:覆盖防尘布、防尘网;定期喷水抑尘。工地沙土做到100%覆盖。(10)非道路移动机械设备产生的废气防护措施本项目的施工设备主要有装载机、推土机、吊装车等,运输车为租赁,环保设备有1台炮雾洒水机、1台道路洒水车。根据《非道路移动机械设备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相关环保要求,第一、评价要求企业首先要使用排放达标的、环保检测合格的设备;第二,在使用过程中要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保证设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第三,使用的燃料、机油及氮氧化物还原剂要保证质量稳定,且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5、固体废物(1)土石方本工程施工期土石方挖填基本平衡,不会产生废弃土石方。修路挖方合理堆放,不得顺坡排放。土石方平衡表见下表表5-1土石方平衡表序号项目挖方(m³)填方(m³)调出(m³)调入(m³)1风机基础7800476030402箱变基础10065353铁塔基础438635018854道路9529010495196615吊装场地15197949657016施工临设333033307总计126103126103(2)生活垃圾施工期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经集中收集后送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运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生态防治措施运行期间,要制定植被管理计划,对风电场范围内的植被现状进行巡查,及时对未成活的区域进行土壤改良和植被补栽,严格管控风电场区域人、畜活动。2、噪声防治措施根据预测结果可知,风机外200m噪声衰减值已满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