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一中、宁阳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泰安一中、宁阳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泰安一中、宁阳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泰安一中、宁阳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泰安一中、宁阳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泰安一中、宁阳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为1940年于8月26日新华日报馆印发的题为“华北交通总攻击战”捷报。据此判断该大捷当指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平型关战役 D.台儿庄战役2.从南宋楼臻《耕织图》始,我国历史上先后创绘了几十套体系化的耕织图,而它们基本上又是以“江南”为具体描绘区域的(如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重视教化劝农 B.经济文化格局的影响C.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 D.汀南耕作技术最发达3.2009年元旦,是中美两国建交30周年。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七天是“改变世界刚七天”,中美建交的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积累的过程,以下事件按发展排序正确的是①官方接触②民间交往③事实建交④正式建交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4.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5.有学者分析殷墟1004号大墓出土的两件方鼎(如图)时指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这说明A.中国的原始文化星罗棋布 B.各地接受商王族信仰崇拜C.商朝已形成统治地方力量 D.蕴含着大一统的权力模式6.《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A.郡县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行省制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科举制下读书人走向辉煌仕途的生动写照。清朝时期儒生最向往的“天子堂”是指A.太和殿 B.中和殿 C.保和殿 D.仁寿殿8.“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9.四位同学讨论西方民主制度,其中最有道理的是A.甲:现代民主制度渊源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B.乙: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启了现代民主制先河C.丙:美国分权制衡模式是民主共和唯一蓝本 D.丁:西方民主制是人类文明遗产的继承发展10.人们经常用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论证本国的国际地位及发展方向。但也有人以1840年中国的GDP是世界的33%,但之后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而1949年中国的GDP虽是世界的6%,却赢得了真正的独立并逐步走向大国这些史实来反对GDP决定论。据此,下列该现象分析最为合理的是()A.GDP的确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证实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B.决定GDP变化的经济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C.GDP的国际地位变化趋势经常与该国国际地位变化趋势成反方向D.GDP只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故不能反映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11.1970年,欧共体正式建立了欧洲政治合作机制,旨在通过成员国首脑、外长定期会议协调欧共体成员国的外交政策立场,使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反映出欧共体A.各国外交政策趋同 B.国际地位提高C.实现了政治一体化 D.独立倾向增强12.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为数众多的1日产婆采用落后的接生办法,造成了严重的产妇和婴儿死亡问题。1955年,中国农村通过训练和改造旧产婆,实行新的接生法,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这说明当时A.科学扫盲推动社会改造深入 B.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仍在农村C.农村妇女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D.优生节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13.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下列表述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整顿财政金融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C.调节农业生产D.举办公共工程14.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清政府仍不承认这场冲突是一场"战争",而更倾向于是一场"边衅":官方文书中也把英国人被看作是"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这表明清政府A.认识不到近代战争的残酷 B.对殖民者的本质认识不清C.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 D.无力应对国家安全的危机15.如图所示矛盾由哪一场战争直接引发A.普法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冷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16.下图是水下考古图片,这表明A.军舰官兵的生活受西方影响B.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C.通商口岸出现西式餐饮D.军舰官兵的日常生活已经全盘西化17.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田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18.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前,俄国经济落后,资本主义因素和封建主义因素共存。这样的社会条件决定入十月革命既是对资产阶级,又是对地主阶级的革命。由于封建因索和资本主义因素紧密结合,因此,对它们的否定也没有时间的先后。该学者意在说明”十月革命A.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根源于俄国社会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C.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是具有双重性质的革命19.恩格斯曾说某宗教“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穷人和无产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该宗教产生于古代哪一区域A.AB.BC.CD.D20.有学者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起源时,提供了这样一条史料:自1725年到1789年间,共有约4.5万人进人贵族行列,平均每天两人.1789年时,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贵族家庭是自18世纪初获得贵族身份的.该学者意在说明A.资产阶级革命的视角值得反思 B.阶级分析法是有效的理论工具C.贵族与资产阶级没有本质区别 D.法国大革命实为一场宫廷革命21.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22.如图徽章最早诞生于A.土地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北洋军阀时期23.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 B.历史研究要有世界视野C.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 D.世界上没有优越的文明中心24.《十二铜表法》第6表第3条规定:“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的,即因占有取得所有权。”该项法律规定A.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B.导致私有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D.调节财产所有人与占有人之间权利矛盾25.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为了令画作更传神,总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以了解人体结构;画家乔托则运用解剖、明暗和透视法等科学手段作画。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探索精神A.挣脱了中世纪的愚昧迷信 B.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C.受到近代医学发展的启迪 D.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启蒙精神26.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中国法制建设新纪元。下列立法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组织和教育工人积极生产、发挥工人阶级领导作用的职责。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A.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B.巩固了人民民主革命成果C.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D.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27.“倘山陬海隅,有不肖之徒,潜师洋法,独出新意,一旦辍耕太息,出其精能,官兵陈陈相因之兵器,孰与御之?鸿章所为每念及此,不禁瞿然起立,慨然长叹也。”(《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书》)由此可见,李鸿章开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A.镇压内乱,维护统治 B.师夷长技,开拓创新C.借洋务之名,营自己之私利 D.学西方之利器,开中国之资源28.一则新闻报道:某国有一对来自不同种姓的青年情侣被村里人处以极刑。以上新闻很可能来自于A.埃及 B.印度 C.法国 D.美国29.192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联席会议作出了“减轻佃农田租25%”“禁止重利盘剥,最高利率年利不得超过20%”的规定。这些规定体现了A.民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B.民主革命的要求C.国共两党分歧日益消除 D.民族主义的趋向30.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据此可知当时A.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B.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C.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D.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新疆图志》载:“林文忠公谪戍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1845~1877年,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以吐鲁番为例,兴建了一条十多公里的主干渠,而后又环城修了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支渠。除了官家修筑之外,还有私家修筑的、以姓氏命名的水渠,如城东的羊渠,城北的张渠等。主管行水的官员叫知水官,下设堰头、渠长,各管其段,各司其职。行水之时先后有序,先干渠后支渠。沿途各段都建有水闸,即使农作物用水,也必须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来主持,不让有点滴浪费……林则徐在新疆地区兴修水利,使新疆出现了“大漠广野,悉成沃衍,烟户相望,耕作皆满,岁省国家转输无算,而回民生计大裕,为百余年入版图未有之盛”。——摘编自章永俊《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者的治边思想与实践》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林则徐在西域治水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则徐治理新疆的历史功绩。32.材料“高边疆”一词最初由美国格雷厄姆中将于1980年提出。所谓“高边疆”就是太空领域,他们认为历史上对于开拓国家边疆具有独特情结的美国,应该对地球的外层空间进行新的开拓,从而使得太空领域成为美国新的边疆,发展太空工业、商业、运输业。“高边疆”战略虽然是由美国30余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军事战略家提出的,但是该战略提出向太空发展的思想与主张,符合美国打破核僵局、夺取对苏军事优势的需要,因此迅速受到美国统治集团的高度评价和广泛重视。“高边疆”战略问世后,美国采取一系列步骤具体实施“高边疆”战略。1982年7月,里根发布总统指令,规定美国太空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宇宙防御”;1987年9月,里根政府出台了“第二阶段战略防御系统计划”。该计划使“星球大战”计划的实施得到进一步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清楚地认识到这项战略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提出了全面的挑战。世界形势因此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美苏之间的军事均势遭到破坏,世界军备竞赛更加剧烈。——摘编自朱听昌《争夺制天权:美国“高边疆”战略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美国“高边疆”战略出台的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高边疆”战略的影响。33.“玄武门之变”五代时期官修的《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历来是研究玄武门之变的重要史料。其中记载:“太宗命(尉迟)敬德侍卫高祖(李渊)。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1908年发现的敦煌文书中,有一件武则天时期的俗讲话本《唐太宗入冥记》。其中描述了阎罗王手下判官崔子玉在冥间审问唐太宗的故事,“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太宗)闷闷不已,如杵中心……争答不得。”1.辨析上文所引史料,据此能够确认的玄武门之变的史实有哪些?2.指出上文所引两则文献史料的类型,并分析其价值。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本发起以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为主要目标的百团大战,这次战争共破坏交通线2000多公里,与材料“华北交通总攻击战”捷报相符合,故答案为B;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CD项错误。2、B【解析】

由材料可知南方的农业更发达,艺术创作更活跃,体现此时期江南地区为我国的经济、文化重心,故B正确;耕织图可能为私人作品,不一定代表统治者意志,且统治者重视教化劝农应是全国范围内的政策,不会导致南北发展的差异,排除A;元明清时期我国都城为北京地区,并非在南方,政治中心逐渐南移的说法错误,排除C;材料不涉及各地的耕作技术对比,“最发达”说法错误,排除D。故选B。3、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交往”指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官方接触”指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事实建交”指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正式建交”指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②①③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错误,排除。4、C【解析】

根据材料汉水流域的文化遗址具有”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说明此时周朝的文化对于周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推动西周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是分封制的推行,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主旨是周朝文化对于周边的影响,而宗法制度主要是解决贵族内部的矛盾,对于文化传播到其它地区作用不明显,因此A选项错误;战争往往带有破坏性,它与文化的交流关系并不明显,故B选项错误;礼乐制度主要是维系统治阶级的等级秩序,而非将周朝的文化传播到其它地区,故D选项错误。5、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殷墟作为商都,其出土文物呈现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台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可知,商代出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势,说明商朝在政治力量方面出现了整合的趋势,即已经形成统治地方的国家力量,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融合,而非多样,排除A;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并不意味看各地区接受了商王族的信仰,排除B;选项D不符合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排除。6、B【解析】

根据材料“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可知,秦朝未实行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因此题干中的“周制”指的是分封制,B正确;周朝为实行郡县制,排除A;秦朝继承了世袭制,排除C;元朝实行行省制,排除D。7、C【解析】

“天子堂”指的是科举制中的殿试,依据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可知,清朝后期殿试在保和殿。C正确;太和殿在清初举行过殿试,但后来改为在保和殿,A错误;中和殿是皇帝到太和殿参加大型庆典前休息准备的地方,B错误;仁寿殿是慈禧和光绪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D错误。故选C。8、A【解析】审题“元”“佛教”,元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全国的佛教。9、A【解析】

雅典民主制开启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先河,现代民主制制度渊源来自古希腊,A正确,排除B;法国也属于共和制,其与美国的模式有别,排除C;D表述不科学,排除。10、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国内生产总值(GDP)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表述与题干意思相反,排除;C项“成反方向”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GDP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能反映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D项错误;B项“决定GDP变化的经济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表述准确,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故选B。考点: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概况及认识11、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欧共体力图对外“用一个声音讲话”,摆脱美国的控制,反映出欧共体独立倾向的增强,因此D选项正确;协调各成员国外交政策立场不等于各国外交趋同,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欧共体的宗旨和要求,并未突出其结果,B选项错误;欧洲政治一体化仍是趋势,至今尚未实现,C选项错误。故选D。12、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通过训练和改造旧产婆,实行新的接生方法取代“落后的接生办法”,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故A符合题意;B、C、D与材料无关。13、D【解析】

材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反映了罗斯福新政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促进就业,故D正确;整顿财政金融与促进就业无关,故A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调节农业生产属于农业方面,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14、C【解析】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对这场战争的认识还是存在误区,说明清政府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观念,不能正确认知中英间的关系,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国际关系的认知,不是对战争本身的认识,排除A;BD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C。15、B【解析】

图中所示是一战后的国际形势,即美国企图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谋求霸主地位,遭到英国的反对,且德国妄图复仇,法国希望严惩德国,B正确;普法战争与美国、英国无关,A错误;冷战发生于二战后,C与材料不符;二战后美国成为霸主,资本主义世界唯美国马首是瞻,D错误。16、A【解析】

1894年甲午海战中,致远号被敌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管内鱼雷爆炸沉没,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因此考古发现的致远舰上的餐盘标有英语,说明军舰官兵的生活受西方影响,故答案为A项。这一餐盘不是普通市民的生活用品,排除B项;从致远舰上发现的餐盘不能反映当时通商口岸的状况,排除C项;D项中的“全盘西化”说法绝对,排除。17、A【解析】从“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可以看出该思想家主张“善变”,对中国能否适应世界环境感到担忧,由此可以看出他主张抛弃旧文化,崇尚新文化,以适应世界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在“重建儒家信仰”上;C选项没有注意到时间:20世纪初,这个时期康梁变法已经结束;D选项错在材料体现不出这种思想。18、D【解析】

据材料“这样的社会条件决定入十月革命既是对资产阶级,又是对地主阶级的革命。由于封建因索和资本主义因素紧密结合,因此,对它们的否定也没有时间的先后。”可知,十月革命既是反对资产阶级,又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具有反资本主义,又具有反封建的双重性质的革命,D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的性质,而不是强调其原因,B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强调十月革命既是反对资产阶级,又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没有体现十月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C错误。19、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的发源地巴勒斯坦地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是犹太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群众运动的产物,符合材料信息,C属于巴勒斯坦地区,故C正确;A属于古希腊地区,B属于古罗马地区,D属于古印度地区,都不符合题意,故AB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穷人和无产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基督教的史实入手,仔细观察地图位置,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0、A【解析】

根据材料“1725年到1789年间”,“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贵族家庭是自18世纪初获得贵族身份的”,可推理出史料意在强调资产阶级等有产者与贵族的融合性而非对抗性,这位学者是在反思相关法国大革命传统史学观点,A项正确;材料得出的观点与的传统的阶级分析法得出的观点不同,贵族与资产阶级分别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B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大革命与宫廷权力变更的关系,D项错误。21、C【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的西学东渐。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不断增强,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故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与西学有关的“日本新词”迅速传入中国,故C正确。A、B、D仅是原因之一,不是决定性因素。22、A【解析】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苏瑞金成立,A正确;北伐战争时期,共产党没有独立的政权,B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C与材料无关;北洋军阀的最后统治结束于1928年底,故D与材料无关。23、C【解析】

汤因比主张抛弃以自己国家、文明、宗教为中心的历史研究路径,反映了其主张坚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的历史研究方法,C正确;历史研究需要有研究中心,A偷换概念,排除;汤因比是立足于文明史观,而非全球史观,排除B;D只是材料表象,排除。24、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的,即因占有取得所有权,”这句话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罗马法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调节财产所有人与占有人之间权利矛盾。故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详解】25、B【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为了令画作更传神,总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以了解人体结构;画家乔托则运用解剖、明暗和透视法等科学手段作画”表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探索精神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故B正确;选项A过于绝对,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中世纪的愚昧,故排除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探索精神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选项C因果关系倒置,故排除;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故排除D。26、B【解析】

从表格可以提取出“1950年”、“废除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等信息,这实际上是对人民民主革命的继承和发展,“发挥工人领导作用”反映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综合材料可知,材料中的立法巩固了人民民主革命成果,故选B;社会主义革命是指反资产阶级的革命,不能反映“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排除A;“废除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与实现国家工业化无关,排除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0年”、“废除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联系建国初期我国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分析解答。27、A【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李鸿章认为一旦不肖之徒学习西方技术,将不利于清王朝统治,故官府应兴办洋务,A项符合题意;师夷长技为洋务运动的内容,并非目的,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李鸿章以权谋私,排除C项;洋务运动目的并不在于开发中国资源,排除D项。故选A。28、B【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种姓”与印度存在的种姓制度有关,故B正确。29、B【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减租减息的规定对发动农民反对土豪劣绅,打倒军阀,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起到重要作用,体现了民主革命的要求,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国共两党的要求,“普遍”一词无法得出,A选项错误;两党分歧并未日益消除,C选项错误;这些规定与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主义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故选B。30、A【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材料体现的正是天人感应对执政的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该表述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灾人祸对君主执政的影响,并非是当时君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