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21诗歌鉴赏之语言类-(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21诗歌鉴赏之语言类-(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21诗歌鉴赏之语言类-(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21诗歌鉴赏之语言类-(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21诗歌鉴赏之语言类-(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21诗歌鉴赏之语言类一、阅读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唐]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C.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D.“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运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2.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张郎中籍远寄长句①,开缄②之日已及新秋,因举目前,仰酬高韵刘禹锡南宫词客寄新篇,清似湘灵促柱弦。京邑旧游劳梦想,历阳③秋色正澄鲜。云衔日脚成山雨,风驾潮头入渚田。对此独吟还独酌,知音不见思怆然。【注】①宝历二年春,张籍作《寄和州刘使君》,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②开缄:拆开信函。③历阳,即和州。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看,这是刘禹锡收到好友张籍一首七言诗后所作的答诗,时间为秋天。B.首联诗人把友人的诗比作湘水女神弹奏的乐曲,充满了欣喜与对友人的赞美。C.颔联通过虚写回忆了秋日在京邑、历阳旧游的美好场景,可见二人友谊之深。D.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孤身一人的寂寞和知音不得见的无奈与惆怅之情。4.颈联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初发夷陵①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②。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注】①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峡生活之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出发时所作。②指顾中:一指手,一回头,喻时间短暂。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写法类似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包罗万象的气势。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惊胆破,表明诗人已到了绝境之中。C.“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诗人却偏要说在“指顾中”,把延伸的空间拉近了。D.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有纵横交错的空间感,小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6.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理由。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题郎士元半日吴村别业兼呈李长官①【唐】钱起半日吴村带晚霞,闲门高柳乱飞鸦。横云岭外千重树,流水声中一两家。愁人昨夜相思苦,闰月今年春意赊。自叹梅生②头似雪。却怜潘令③县④如花。【注】①李长官,诗人的朋友,因得罪权贵被贬。②梅生,西汉才子梅福,因指陈政事,差点惹上杀身之祸,后来他辞官归隐,潜心修道。③潘令,晋代才子潘岳,曾因为功勋卓著而遭人攻击。④“县”,通“悬”。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士元在风景优美的半日吴村建了一处宅院,诗人参观之后题写了此诗。B.首联写晚霞璀璨,宁静的村庄中,乌鸦在柳树的高枝上不停地飞来飞去。C.颈联写大好春光,身边却缺少了一位至交好友,诗人未免觉得有些伤感。D.尾联引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感以及对朋友的艳羡之情。8.本诗颔联“横云岭外千重树,流水声中一两家”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乌夜啼陆游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弄笔斜行小草,钧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的“纨扇”“纱巾”是两种应时的生活用品,表明这首词写于夏季。纨扇纱巾,可以驱暑减热,心情也自然较为舒缓。B.槐叶长成,树阴渐渐合拢,雨后的天空更显清朗湿润,写景贴合前两句的季节气候,同时又与末句的“枕上听新蝉”相呼应。C.下阕起二句,由上阕的物、景写到人,由静写到动,与“矮纸斜行闲作草”词句相近、语意相通,但表现的情感却略有不同。D.“乌夜啼”原为乐府古题,后改作词牌名,内容多写人生失意之态,而此词题材相似,却别翻新意,一扫哀怨之情,独具魅力。10.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浑邓州①权德舆年少守南阳,新恩印绶光。轻轩出绕霤②,利刃发干将③。风劲初下叶,云寒方护霜④。想君行县处,露冕⑤菊潭香。[注]①邓州:地名,属河南南阳管辖。②绕霤:古地名。在今陕西省,以地势险要著称。③干将:古代名剑。④护霜:结霜。⑤晋陈寿《益都耆旧传》:“郭贺拜荆州刺史。明帝巡狩到南阳,特见嗟叹,赐以三公之服,截戢旐晃,敕去檐露冕,使百姓见此衣服,以彰其德。”后遂成为官员治政有方、皇帝恩宠有加的典故。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这里不提人名,而以其辖地之名代称,含尊敬之意。B.首联紧承题目,指出浑邓州少年得志,刚刚接受任命,赞许之情不言而喻。C.“轻轩”句写浑邓州从地势险要之地轻车而出,不言形象而潇洒形象已出。D.颈联暗示了季节与环境特点,以令人凄恻哀婉的景象反衬了浑邓州的得志。12.第四句和第八句各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寒食寄京师诸弟①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寒食孟云卿③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注]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子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②杜陵:指西安南郊杜陵塬。③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诗首句围绕“冷”字层层叠加,渲染环境气氛,令人倍感萧索凄冷。B.孟诗首句借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诗人他乡寒食的悲苦之情。C.两首诗诗句中的“寒食”,都指寒食节,孟诗中还暗含少食、无食意。D.两首诗用语朴实清雅,表现了诗人远在他乡孤苦无依的凄凉之情。14.诗歌的章法讲究“起承转合”,“合”在内容上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体现“合”这一章法特点的。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中吕)普天乐(节选)张养浩折腰①惭,迎尘拜②。槐根梦③觉,苦尽甘来。花也喜欢,山也相爱,万古东篱天留在,做高人轮到吾侪。山妻稚子,团栾④笑语,其乐无涯。[注]①折腰:指陶潜曾叹:“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②迎尘拜:《晋书》记载,潘岳谄附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③槐根梦:《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饮酒古槐树下,醉后入梦,享尽富贵荣华。醒后见槐下有一大蚁穴,即梦中的槐安国。④团栾:团圆。15.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槐根梦醒,本指梦中荣华富贵之甘尽,诗人却反用其意,以告别官场为苦尽。B.“花也喜欢,山也相爱”,运用拟人修辞,写出花与山之间相亲相爱之意趣。C.“做高人轮到吾济”暗含“终于轮到我辈”之欣喜,足可见诗人对隐居之向往。D.家人团聚、笑语嫣然之乐,与开头所写的逢迎之苦、折腰之惭形成鲜明的对比。16.如何理解“万古东篱天留在”的意思?这句话有何作用?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新喻西境朱熹北岭苍茫雨欲来,南山腾踯翠成堆。稚杉绕麓千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客路情怀元倥偬,今晨游眺却徘徊。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苍茫”二字,状出空阔辽远的场景;“翠成堆”描绘了群山环抱、苍翠欲滴的风貌,“腾踯”二字,用拟人手法,照应“雨欲来”三字,间接写出云层翻滚的场景。B.颔联,“绕”与“涵”相对,以前句之动显后句之静,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促成视觉意象的变换。涵,原来是包容的意思,这里形容碧水连天的壮观景象。C.颈联,诗人被这瞬息变换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一时间竟忘记了自己还要赶路,旅途中的心情原是那般迫不及待,而今日清晨游览后,又不愿离开。D.前两联描摹山野景象,让读者身临其境,顿感心旷神怡,如入画境;诗人用笔墨记录这段偶遇,为后两联发出感慨、抒写理趣做铺垫。18.朱熹曾说“未觉诗情与道妨”,某研究者评价朱熹的诗歌创作时则说“尽除理障出理趣”,请结合本诗的尾联,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买花白居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从时间、地点落笔,既写出车水马龙般的都市繁华,又写出买花人之多。B.牡丹种植不仅十分辛苦,还需精心呵护,诗人对种花人田舍翁寄寓了深切同情。C.京城豪贵以高价买牡丹为荣,并乐此不疲,以致一株红牡丹抵得上五束素的天价。D.诗歌叙事自然,用大量笔墨表现与牡丹花相关的人和物,卒章显志,发人深省。20.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请结合这首诗和《观刈麦》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21诗歌鉴赏之语言类1.B

2.“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说法错误,此联是说作者月下沉思久久不归,思念古人,感叹如今能与古人相通的人真是太稀少了。“相接”在此处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考是一道炼字类试题,炼字类试题要从字义、手法、情感等角度作答,考生要解释字的深层含义,明确手法,同时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作用和炼字的效果。首先判断哪些字用得好,一般选取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此句选取“摇”“滴”两个动词,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判断有无使用手法,这两句描绘了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一幅画面。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仿佛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得静态的景物画面有了生机和活力,是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这两字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毕露,异趣横生,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3.C

4.(1)“衔”和“驾”运用比拟的手法;(2)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云层逐渐遮蔽日光,化作山雨,风卷起潮水涌入田头的景象;(3)烘托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苦。【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技巧,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C.“颔联通过虚写回忆了……历阳旧游的美好场景”错误,前一句“京邑旧游劳梦想”是回忆京邑旧时同游,是虚写;后一句“历阳秋色正澄鲜”是实写历阳秋色正浓。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炼句的能力。“云衔日脚成山雨,风驾潮头入渚田”意思是“云层渐渐掩盖住太阳,化作山雨倾泻而下;风卷起潮水涌入田间地头”。前一句写云如何一点点变成雨,“衔”意思是“用嘴含”,这本是动物的行为动作,此处用来形容云一点点遮蔽“日脚”;后一句是写潮水如何涌入田间地头,“驾”意思是“驾驶”,本是人的行为动作,此处用来形容风卷潮水涌入田间的情形,由此可知,这“衔”和“驾”使用比拟的手法,将雨来以及潮水涌流的情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最后体会情感效果。由诗歌题目可知,刘禹锡收到好友张籍一首七言诗后所作的答诗,颔联展现二人友谊之深,尾联表达自己孤身一人的寂寞和知音不得见的无奈与惆怅之情,由此可见,颈联所写自然景象则是对友人深切思念之情的烘托。5.B

6.①全诗的诗眼是“喜”,叙事写景抒情皆由此出。②首联写过尽险滩,心胸开阔,暗含“喜”;③颔联和颈联写景,江天一色,苍茫一派,鹘飞鱼腾,壮奇景象寄寓骀荡襟怀;④尾联写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更难掩要有一番作为之“喜”。【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表明诗人已到了绝境之中”理解错误。“失途穷”意为“失穷途”,指出险滩之后路途坦荡,豁然开朗了。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首联“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是回顾到达夷陵之前,船过三峡时的惊心动魄的情景。当闯过这些险滩到达夷陵的时候,惊魂甫定、充满喜悦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颔联写夷陵地段江面的壮阔。此时站在船头,极目远望,“山平水远”,江天一色,苍茫一派;而且回顾来路,指点眼前,峡内峡外两相对比,确有“地辟天开”之感。所以“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既是从阔远的画面上来描绘夷陵江面的景色,更刻画了初出三峡时那种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生动传神。颈联摄取了江面上一组美丽奇特的画景。“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是说雄鹰振翮奋飞,追风逐浪,掠岸而去;大鱼腾跃出水,几乎要凌空而上。。前句中,“遥”字可见江面之宽,“掠”字可见鹰飞之迅;后句中,“腾”字状鱼之活泼,“欲凌空”,更形腾跃之势。此联与上联互相映衬,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将夷陵江面壮而又奇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壮奇景象寄寓骀荡襟怀。尾联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诗人喜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船行出峡,一心胸为之开朗,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但另一方面更是对故乡的渴想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自慰之感,所以不由高唱“三丈黄旗舞便风”。“黄旗”此处指诗人坐船上的旗帜。“便风”是顺风。沿江而下。轻舟顺风,旌旗猎猎,是令人惬意的。诗人这次奉诏还朝廷对,或许能向皇上倾吐报国的襟怀。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更难掩要有一番作为之“喜”。由此可见,全诗的诗眼是“喜”,叙事写景抒情皆由此出。7.D

8.①“横云岭外千重树”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别业地处大山之中,远离尘嚣,环境清幽。②运用对比手法,“千重树、一两家”,通过数量词的运用,形成强烈的反差。③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前句写视觉,后句写听觉,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衬托,清澈的流水,不但不会让人感到喧闹,反而平添了一种宁静气氛。④远近结合,前句写远景,后句写近景,远近和谐,增强画面的层次感。⑤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在巍峨高山、苍翠古树的背景中,零星地分布了几户人家,流水、绿树、人家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水墨画卷,创设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气氛,表达诗人的赞美之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D.“对朋友的艳羡之情”错误,“县如花”是“悬在半空的花”,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之情。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横云岭外千重树”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横云岭”“千重树”说明别业地处大山之中,远离尘嚣,环境清幽。“千重树、一两家”,通过数量词的运用,形成强烈的反差,那么庞大的一片对那么渺小的一点,这就使对比更加别致了。前句“横云岭”“千重树”写视觉,后句“流水声”写听觉,放眼望去,巍峨的高山,高大的树木让人视野开阔,加上山中潺潺的水声,使人感到景色的美丽,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衬托,清澈的流水,不但不会让人感到喧闹,反而给景色平添了一种宁静气氛,让人置身美景中,对美景赞叹不已。前句“横云岭外千重树”写远景,放眼望去,远处山高耸入云,茂密的树林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尽头;后句“流水声中一两家”写近景,眼前,在这山旁边,稀稀落落的有几户人家,这几户人家使画面更加美好,远近结合的描写,使景物和谐温馨,增强画面的层次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巍峨高山、苍翠古树的背景中,零星地分布了几户人家,流水、绿树、人家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横云岭”“千重树”“流水声”“一两家”诗人把这四种景物巧妙地结合,创设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气氛,使人对这里的景物流连忘返,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郎士元在这风景优美的半日吴村所建宅院的赞美之情。9.D

10.①写景以白描为主,风格自然恬淡,清新流畅。②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团扇美如圆月,头巾薄如轻烟的,既是状物,又暗示了作者轻快的心境。③融情于景,诗人写“纨扇”“纱巾”、树荫、雨后气象,情景轻快优美,表达了作者自然舒畅的心境。④即事抒怀,诗人借“弄笔”“浅醉”“闲眠”“听蝉”表现自己闲暇生活中的悠闲惬意。【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此词题材相似”错。该词是闲适词,与写人生失意之态的词题材并不同。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这二句写景”,写槐树叶子用一个“长”字,写树冠长大,用“阴初合”;写雨后天气,用“清润”二字,可见以白描为主的手法写景,风格自然恬淡,清新流畅。“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细绢织成的团扇美如圆月,轻薄纱巾被风吹得起伏飘动像轻轻的烟雾一样。运用比喻,生动形象,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季节。第一句写美如圆月的团扇,第二句写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适用的。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事情显得轻快。团扇美如圆月,头巾薄如轻烟的,既是状物,又暗示了作者轻快的心境。“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季节。写美如圆月的团扇和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适用的。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事情显得轻快。“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这二句写景,也贴切季节。夏天树阴浓合,梅雨季节,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这都使人感到宽舒。融情于景,诗人写“纨扇”“纱巾”、树荫、雨后气象,情景轻快优美,表达了作者自然舒畅的心境。“弄笔斜行小草,钧帘浅醉闲眠”,由上片的物、景写到人,由静写到动。在这里,诗人却以写字表现闲适之情,醒时弄笔写细草,表示闲适,醉眠时挂起帘钩迎凉。“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正是濒湖住宅的清凉、洁净的境界,明晰地表现了这一份闲暇,明显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压抑、苦闷。即事抒怀,诗人借“弄笔”“浅醉”“闲眠”“听蝉”表现自己闲暇生活中的悠闲惬意。11.D

12.①第四句以名剑干将利刃新发,比喻浑邓州虽然年少,却有极高的才能。这是鼓励他建功立业。②第八句运用典故,想象浑邓州巡视属县时菊潭的菊花散发芳香,这是祝愿浑邓州治理好属地,进而受到皇帝嘉奖。【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以令人凄恻哀婉的景象反衬了浑邓州的得志”错。不是以哀景反衬浑邓州的得志,而是哀景衬哀情,表达送别愁绪。从秋风劲、云寒来看,景象并不令人凄恻哀婉,这也不是反衬。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四句“利刃发干将”的表面意思是干将剑有着锐利的刀刃,实际上指的是浑邓州少年意气、志气满满的潇洒形象,比喻浑邓州虽然年少,却有极高的才能,表达对浑邓州少年得志的欣赏赞美之情。这是鼓励他建功立业。第八句“露冕菊潭香”运用典故表面写郭贺治政有方,被皇帝恩宠有加的典故,实际借用这个典故想象浑邓州巡视属县时菊潭的菊花散发芳香,这是祝愿浑邓州治理好属地,表达诗人对浑邓州的祝福,认为他也可以治政有方,拥有佳绩,进而受到皇帝嘉奖。13.D

14.韦诗末句融情入景,暗扣标题京师,寄思念于想象中的故园寒食芳草菱萋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诸弟和故园的怀念之情;作为结句,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孟诗末句点出寒食节日独特内涵,用“不独”二字,暗含两种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节日境况的对比:寒食“禁火”,对于富人来说,是为了纪念先贤介子推;而对于贫家,却包含着太多难堪的辛酸。对比中满含自嘲意味,表现作者对贫居者深深的同情,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不平。在亦谐亦庄的语气中,收束全文,耐人咀嚼品味。【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两首诗用语朴实清雅”错误,语言特点方面,韦诗偏于清雅闲淡,孟诗偏向朴实;“表现远在他乡孤苦无依的凄凉之情”错误,韦诗主要表现孤独之情,两首诗都没有表现无依之意。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韦诗末句“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意思是: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融情入景,表现了诗人对诸弟和故园的怀念之情。手法上,末句以景结情,意犹未尽,含蓄蕴藉,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孟诗末句“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意思是: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点出寒食节日独特内涵。使用对比手法,富人寒食是为了纪念先贤介子推;贫困人家,却包含着太多难堪的辛酸。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亦谐亦庄,耐人咀嚼。15.B

16.意思:上天还(为我)留着陶渊明那样的隐居之所。作用:①内容上:使用“东篱”的典故,含蓄地表明自己和陶渊明一样有高洁的操守与志向。“天留”运用拟人,写出天之多情,特为诗人留下隐逸之所,含蓄地抒发作者见到居所的欣喜庆幸。②结构上:呼应开篇“折腰”之典故,又为下文写归隐后的团聚之乐做了铺垫。【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写出花与山之间相亲相爱之意趣”理解错误,运用了移情入景的写法,这句话表达的是人与花、人与山相亲相爱、互相喜欢。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意思:“万古东篱天留在”的意思是,上天还(为我)留着陶渊明那样的隐居之所。作用:内容上:“万古东篱天留在”中“东篱”用来代指隐逸者的居所,出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陶渊明是隐逸者的代表,他远离官场,回归田园,表现了高洁的志趣,而作者使用“东篱”的典故,含蓄地表明自己和陶渊明一样有高洁的操守与志向。“天留”运用拟人,写出天之多情,“天留在”,庆幸上天多情,为我留下这美好的所在,说上天特为诗人留下隐逸之所,含蓄地抒发作者见到居所的欣喜庆幸。结构上:此句中“东篱”与开篇的“折腰”典故互相呼应,都是运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品格和人生志趣;同时此句也为曲终一家团圆的欢乐场面做铺垫:曲终处,作者选取了隐居生活中最为打动人心的一个场面来描写,“山妻稚子,团栾笑语”,妻儿家人欢聚一堂,谈天说地,笑语不断。17.B

18.宋诗重理,朱熹认为“理趣”的表达应自然而不刻意。诗句“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意为:眼前出现的景象,全都成了美妙的佳句,如同彩云般的锦缎,哪里还用人为剪裁?朱熹眼前出现的景象,全都成了美妙的诗材,无须剪裁,自然天成。表面写景色之美,内里却也写出了“理趣”的创作理念。【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B.“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错误。“稚杉绕麓千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意为:环绕山脚的幼杉,就像无数旗帜漫卷;映照天空的野水,宛如一面明镜敞开。诗人在此采用了比喻手法,将杉树和野水分别比作旗帜和明镜,应是用前句之密形下句之疏。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道题首先要弄懂题干“未觉诗情与道妨”“尽除理障出理趣”这两句的意思。“诗情”指诗歌抒发或寄寓的情感,“道”指诗歌阐发或蕴含的道理;“理障”指阻碍真知的错误思想,“理趣”指饱含至理的思想情致。这两句是说,在诗歌中,抒情和说理二者并不会相互妨碍,排除阻碍或者换一种角度就能领会理趣。其次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体会诗情。“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的意思是:眼前出现的景象,全都成了美妙的佳句,如同彩云般的锦缎,哪里还用人为剪裁?朱熹眼前出现的景象,全都成了美妙的诗材;这些“佳句”更是无需剪裁,自然天成。最后分析尾联中传递出的“道”和“理趣”。结合诗歌标题和前面几联可知,本诗是朱熹途经新喻县,看见此处风景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