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案例_第1页
美国次贷危机案例_第2页
美国次贷危机案例_第3页
美国次贷危机案例_第4页
美国次贷危机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标准文案2007年3月13日,初春的纽约,略带凉意的微风吹拂过刚抽出嫩芽的柳枝。上午,一阵窃窃私语穿过华尔街的窗门之间: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无力偿还共计84亿美元的债务,频临破产。受此利空消息影响,当日美国三大股指暴跌幅度均超过2%,引发股市“黑色星期二”。一直以来,被议论的次级抵押贷款问题初次浮出水面。日暮,华尔街上,高楼的斜影遮住了大部分的街面,一阵寒风吹过,卷起街上碎纸片片。但是,此时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仅把新世纪金融破产事件看做是千变万化的金融市场随机扰动的一部分。华灯初上,纽约又一次沉浸在灯红酒绿之中。6月,贝尔斯登的对冲基金爆出巨亏而申请破产,华尔街仍然没想到他们已经点燃了全球危机导火索。2007年接近尾声的时候,一贯被认为经营稳健的金融机构不约而同地冲销资产。亏顺金额一次次被刷新,恐慌情绪开始一步步不蔓延。短短几个月,瑞士银行、花旗银行、贝尔斯登、美林等世界顶级金融机构的高管黯然离职。霎那间,华尔街噤若寒蝉。事情远未结束,美欧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纷纷出现流动性困难和财务危机,频临破产边缘,连带影响股价暴跌和全球股市的进一步下挫。9月7日美国出资2000亿元接管了股价急剧下跌的“两房”,随着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至此,此次金融大瘟疫的序幕被拉开。AIG因流动性困难被政府注资接管,美林银行被富国银行收购,同期,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也被迫申请转制为商业银行控股公司。仅仅两个月的时间,美国九大商业银行都接受了政府国有化性质的注资,年内破产关闭的中小银行达22家,至此美国前十大商业银行发生巨变,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全军覆没。欧洲一些小国经济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也先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了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金融动荡。在亚洲,韩国出现大量资本外流,股市下跌,汇率贬值超过30%,外汇储备减少,巴基斯坦也遭遇了外资流出、外汇储备大幅下降和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危机。阿联酋宣布为国有银行的所有存款、储蓄以及银行间贷款提供担保,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并向银行体系注入所需的流动性。中国的港澳地区也遭遇个别银行挤兑风波和雷曼迷你债券事件。拉美新兴国家的股市和回事也同样感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至此,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一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一时间全球金融业哀鸿遍野,一片恐慌。冬日的华尔街,寒风凌冽,街口的奔牛铜像也在瑟瑟寒风中显得疲惫不堪。第一部分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危机的起点:从次贷到次债次贷是对美国房地产市场次级抵押贷款( SubprimeMortgageLoan )的简称。在美国,发放抵押贷款的主要依据是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信用评分是反映一个借款人信用状况的最重要指标,它由个人征信服务公司和信用评级机构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报告记录的数据计算而来,评分范围在300~850分。个人信用评级分为五等:优(750~850分),良(660~749分),一般(620~659分),差(350~619分),不确定(350分以下)。次级贷款的借款人信用评分多在620分以下,除非个人可支付高比例的首付款,否则根本不符合常规抵押贷款的借贷条件。所谓的次级抵押贷款是指向低收入、少数族群、受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识匮乏的家庭和个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关于次债,发放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为获得流动性,把发放的贷款打包出售给一个具有风险隔离功能的特定目的机构(SPV),并由这一机构刚开发行以此为基础资产支持的债券,其发行募集的资金用于购买抵押贷款,而债券投资者相应获得主要由住房抵押贷款带来的收益权,这就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简称次债。次债主要包括两类:住房按揭支持证券(MBS)和资产支持证券(ABS)。2001年以来,美国的MBS规模增长迅速,但是,政府支持类机构(如两房)所发行的MBS逐年下降,私有机构的比重则逐年上升。到2007年第一季度末,MBS余额约为59840亿美元,其中政府MBS的比重从2001年87%下降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到67%,私有MBS从13%提高到33%。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的MBS比重的提高,使得整个MBS市场受次级贷款质量的影响加大,而次级贷款整体质量与其产品结构有关,浮动利率的次级贷款所占比重越大,次级贷款整体质量对利率和房价的结构因素越敏感。此时,MBS市场的规模以及作为基础资产的抵押贷款的结构成为了引发次贷危机的起点。危机的衍化:从CDO到CDS资产证券化领域最重要的两种创新产品是抵押化债务债权和信用违约掉期。抵押化债务债权(CDO)是把不同类别的债务信用如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债券、 ABS、MBS、项目融资等打包组合在一起,以这些债务的现金流收入为支撑,通过内部信用增级,重新分割投资风险和回报以整体发型的债券。信用违约掉期(CDS)可以被看做对于存在违约风险的资产的一份保险, 这些违约资产可以是贷款、债券或许其他衍生品。购买信用违约保险的一方被称为买家,承担风险的一方被称为卖家。双方约定,如果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情况,则买家向卖家支付保险费,而一旦发生违约,则卖方承担买方的损失。一般而言,买家主要是大量持有金融资产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而卖家是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也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而对于CDO和CDS的预期预期风险与压力状态下的实际风险差异很大次贷危机揭示出他们和其他债券产品迥异的风险特征。它们和公司债券在还款来源,定价方式、违约损失、风险分布、风险特征、风险衡量、信用评级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危机前,市场对对二者差异的认识主要限于公司债券五提前还款风险的浅层水平,对他们之间巨大差异缺乏切身体会或视而不见,并且更多采用公司债券风险衡量方法对待证券化产品。CDO和CDS还有可能放大系统性风险。次贷若维持在银行账户而不通过证券化分散到各层级投资者,违约相关损失会止于贷款发放机构,对机构系统性风险影响有限。但正因为次贷以证券化方式在市场广泛流通,使得损失从贷款发放机构向金融市场各个角落蔓延。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危机形成的催化剂:一:联邦基金利率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所未有的持续高速增长,股票市场空前繁荣,全球资本争相流入美国。然而,2000年IT泡沫破灭,美国经济从当年第三季度开始降温,GDP增长速度由第二季度的4.8%跌落为3.5%,销售和生产出现疲软,金融市场开始紧张。12月底,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到低点,并继10月后连续三个月出现下降,GDP增长素的进一步滑落至2.2%。于是2001年1月3日,美联储突然宣布联邦利率从6.5%下调到6%,同时将贴现率从6%下调到5.75%,拉开了美联储降息的序幕。之后发生的“9·11”恐怖袭击更进一步打击了美国消费者的信心。 美国经济在2001年陷入谷底,GDP增占率从1997~2000年年均4%左右的水平一下子跌落至0.8%,跌幅达到了80%。为了刺激居民消费,提升企业和个人投资意愿,美联储采取了极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连续13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到2003年6月25日,利率已低至1%,创45年来最低水平。二:房地产市场扩张,房价不断攀升美国房地产市场从1996年开始持续扩张,尤其自2001年起更加快速增长,占GDP比重由2001年年底的15.9%上升为2006年年低的19.7%,住宅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最高时达到32%,新房开工量年增长率超过6%,2003年最高时达到8.4%。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房价一路攀升。2000年~2007年的房价涨幅大大超过了过去30多年来的长期增长趋势。据美国主要大城市的房价指数显示,2006年6月美国房价涨至189.9的历史新高,是1996年年底的2.34倍。在房价上涨预期的刺激之下,加上抵押贷款利率下降导致购房成本降低,美国居民纷纷加入抵押贷款购房的行列,从2001年到2006年底,抵押贷款发放规模一共增加了4070亿美元,达到25200亿美元,2003年曾达到最高的37750亿美元,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占抵押贷款市场份额从2001年的8%上升到2006年的24%。其中美国前25家最大的次贷发放机构所发行的次贷规模占总次贷规模的 90%以上。三:金融监管的放松从深层原因来看,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的金融衍生品不断创造出流动性是与美国金融监管的放松,尤其是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未加以严格监管密切相关的。四: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改变房价的不断上涨使商业银行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由于市场利率水平较低以及房屋价格上升,放贷机构和次级贷款借款人面临的风险大为降低,。对于放贷机构来说,在利率水平整体下降的背景下,次贷市场较高的利率无疑疯具有吸引力。由于房价不断上涨,即使借款人违约,贷款机构也完全可以通过拍卖房产收回本息,因此借款人违约而给贷款机构带来贷款本息损失风险的概率大为降低。另外,房价的不断上涨也使银行可以轻易地将贷款打包出售,不仅转移了潜在风险,而且可以将资金再次进行发放贷款而获取利润。危机的爆发:导火索之一:经济过热,美联储启动连续加息机制。在长达3年的扩张性货币在政策作用下,美国经济表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2004年上半年,美国GDP增长率达到4.1%的高点。但同时,通货膨胀威胁也开始出现。处于对短期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率上涨的担忧,2004年6月30日,美联储突然宣布,将此前的联邦基金利率由1%提高25个基点,变为1.25%。出人意料的是,国际油价也从当年开始上涨,加上美国强劲的能还原消费能力和能源、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升,导致美国通货膨胀形势日益严峻,美联储不得不连续加息以控制物价的过快上涨。经过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最终于2006年6月29日达到5.25%的高点。导火索之二:房屋价值缩水,违约率上升,次贷危机出现端倪。在连续加息的压力下,美国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房价自2006年第一季度开始温和下降。到第二季度,房价金币第一季度增长0.86%,年增长率下滑超过3个百分点。经过近两年多的下跌,到2008年9月,美国主要大城市的房价比2006年6月最高点下跌了21%,回到2004年5月的水平。HPI指数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环比下降,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房价从最高峰下降了4.5%。在房价不断下跌的情况下,美国新房开工量和房屋销售量开始回落。2006年,美国新房开工量和出售量同比2005年分别下降了13%、18%,2007年进一步下跌25%、26%。房价出现下跌,使得次贷借款人通过房地产抵押再融资的聚到受阻,最终使得他们因无法承受利息的大幅增长而开始破产,放贷拖欠率和抵押回收率双双加速上升,其中次级放贷增幅大于正常房贷。至此,美国次贷危机初现端倪。第二部分危机的爆发:从金融机构到金融市场初期时间:2007年1~10月2007年2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2月10日,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布预警,称其2006年第四季度业绩可能出现亏损。2月13日,汇丰控股为其在美国的次贷业务增提18亿美元的坏账准备金。紧接着,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减少次级抵押贷款。这意味着,涉足次级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已经意识到次级贷款潜在的巨大风险。3月12日,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所有债券银行都要求其还款,因无力偿还共84亿美元的债务,公司频临破产。此次事件直接导致3月13日的“黑色星期二”,道琼斯指数跌幅达2%,标准普尔指数跌2%,纳斯达克指数跌2%.在苦苦支撑了20天后,新世纪金融公司正式申请了破产保护,从而成为次贷危机中第一个倒下的美国大型金融机构,给所有涉及次级贷款的机构敲响了警钟。3月15日贝尔斯登公布盈利稳健消息以及欧洲并购重组活动升温,令投资者慢慢放下对美国次贷市场问题可能波及以及其他企业及整体经济的忧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虑,欧美股市反弹,但此时债券价格已经回不到原先的水平。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问题引起全球对风险的重新评估, 穆迪、标准普尔纷纷预期次贷市场状况还会恶化并引起广泛的连锁反应。美国政府也开始关注次贷市场的风险是否会产生出更大范围的溢出。而此时的两房持有了1.4万亿美元的投资组合,美国财政部开始担心,这两家机构所持有的资产过于庞大,难以恰当管理,有可能会危及美国的金融体系,对美国的金融体系和全球经济带来系统性风险。正当投资者认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波动趋于稳定、不会殃及整体经济时,2007年7月10日,标准普尔和穆迪分别一次性下调了399只和612只涉及资本超过170亿美元的高风险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评级。此举导致投资者担心美国次级抵押债券市场的恶化可能最终殃及美国经济,美元兑欧元汇率创记录低点。同时纽约、伦敦股市全面下跌,道琼斯指数跌幅达1.09%,标普500指数跌1.42%,纳斯达克指数跌1.16%,英国富时100指数、法国CAC-40指数分别下跌1.22%和1.4%。此次事件被认为是次债危机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此后,7月19日,标普增加了对封闭式二级资产抵押贷款债券亏损的假设,进一步讲包括由高盛信托发行债券的八个等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由AAA级下调至BBB级。由此ABX所有次级债券指数开始加速下跌,尤其以BBB级指数下跌最为严重,在短短一个月内跌幅达30%。与此同时,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信贷损失也开始逐渐显现。当时美联储预计损失介于500~1000亿美元,但情况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美联储的意料,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卷入顺势当中。在众多衍生品交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冲基金。2007年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两只管理资产超过20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因投资次贷市场发生巨额亏损。这两只对冲基金吸引了许多外部投资者,包括富有的个人和其他对冲基金,贝尔斯登以及部分高级管理层自己也投入了4000万美元。另外,美林、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美国银行和巴克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莱等金融机构也为这两只基金提供贷款,总额超过60亿美元。亏损的消息一经曝光,美林公司立即宣布将拍卖其持有的约8亿美元该基金抵押券,高盛、摩根大通也纷纷表示要赎回相应的基金份额。贝尔斯登公司立即出售旗下其他基金资产以筹集资金拯救上述两只对冲,以免其资产被债券人低价拍卖。但此举任然无法挽回基金破产的局面。7月31日,两只对冲基金宣布已经向其注册地开曼群岛申请破产,同时要求其资产所在地美国纽约的破产法院依据《美国破产法》规定,在开曼群岛破产程序进行过程中,对其在美国的资产给予破产保护。蔓延:金融市场动荡时间: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危机传导:从房地产市场到金融市场贝尔斯登旗下对冲基金倒闭及共同基金、企业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连连遭受冲击标志着: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开始从单一的美国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蔓延到全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波及全球各地的基金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金钩机构,并进一步扩大到其他金融市场参与者,形成金融危机。不仅仅是美国,包括欧洲、亚洲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都收到影响,通过房地产市场向信贷市场再向金融市场的传导,次贷危机一步步转化为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衰退导致美国银行业信贷紧缩的机制是: 第一,放贷违约率上升导致银行信贷损失和资产减值增加、损失准备金增提、风险资产上升,这些使得资本充足率受到影响,银行不得不减少信贷资产。第二,次贷危机发生之后,资产证券化市场处于停滞状态,银行无法继续转移表内风险也无法通过缓释工具减少风险,同时某些原来转移到表外的资产又重回表内,这些加大了资本充足压力,银行不得不减少信贷资产。第三,房地产市场和经济持续恶化使得银行难以评估未来潜在损失和资本要求,不得不多持有现金和安全的流动性资产。同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时信贷市场整体违约率预期上升,风险资本率提高,也使得银行不得不减少信贷资产。10月24日,全球最大券商美林公司公布,公司2007年第三季度资产冲减84亿美元,大大高于美林稍早预测的55亿美元,创下有史以来美林最大的季度亏损。美林也是第一家在2007年第三季度出现亏损的美国主要投资银行。紧接着,花旗集团宣布,2007年第三季度末,集团的次级债相关资产为550亿美元,贷款与结构性风险敞口为117亿美元,公司总裁兼董事长CharlesPrince辞职。12月19日,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宣布公司73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金额高达94亿美元。进入2008年,随着银行2007年年第四季度财务状况的公布,越来越多的银行被爆出巨额亏损,亏损金额一次次被刷新,市场的恐慌情绪一步步蔓延。花旗集团和美林相继出现超过98亿美元净亏损。危机的恶化:流动性枯竭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各大金融机构损失逐渐扩大。2008年3月16日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被摩根大通收购。这一价格较贝尔斯登3月14日每股30美元的收盘价缩水了93%。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正式宣告倒闭。贝尔斯登破产成为危机的又一标志性事件。这意味着市场流动性短缺的进一步恶化,面对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的下跌,各大金融机构纷纷采取去杠杆化的方式来降低抗干比率,即通过出售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或吸收新股来扩充自有资本规模。而去杠杆主有两条途径,要么大量金融机构同时大规模地出售风险资产,导致资产价格暴跌,引起金融市场动荡,进一步加剧资产价格的下跌;要么争相筹集资本,导致借款成本上升。两者的最终的结果是市场流动性短缺局面进一步恶化。恶化:全球危机时间:2008年9~12月2008年9月7日,美国财长鲍尔森宣布,将向美国抵押贷款巨头,房地美和房利美提供资金援助,并由联邦住房金融局接管两房。9日雷曼兄弟预估第三季度每股亏损5.92美元,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并且宣布剥离250亿~300亿美元的商业地产投资组合、出售投资管理部门资产,瑞银、高盛和花旗等投资银行纷纷调低雷曼兄弟目标股价,15日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受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收购美林等消息的影响,投资者纷纷卖出金融类股票,全球股市大跌。随着事态的恶化,越来越多金融机构被卷入破产狂潮,短短半个月时间内,美国银行、保险巨头纷纷破产,其规模历史之最。21日,美国前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申请转变为商业银行,宣告美国前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全军覆没。25日,美国第六大商业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宣布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商业银倒闭案。2008年9月以后,在“两房”出现资金紧张被政府接管以及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后,次贷危机就在美国国内演变成了全面的金融危机。大西洋东岸的欧洲主要国家虽然积极寻求危机对策,试图建立防火墙,但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华尔街瘟疫来势汹涌的蔓延。一方面,以英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诸多知名银行为首的大型金融机构频频告急, 各国政府不得不通过注资来救助这些资金运转出现困难的金融机构。某些国家不仅金融机构受到冲击,甚至整个国家经济也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平濒临破产。 另一方面,欧洲各国金融市场出现剧烈震荡和波动,资金流动性趋于紧张,主要欧洲货币——欧元和英镑的币值也出现了较大跌幅。总之,在越来越猛烈的“蝴蝶效应”下,欧洲发达国家最终被淹没在全球金融海啸之中。在欧洲遭受冲击,金融危机开始在整个世界蔓延之际,新兴市场国家曾一度被乐观地认为与此隔离,不会卷入危机之中。不过,随着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号称与此次金融危机脱钩的新兴经济体最终未能逃过此劫。很多国家的股、债市和汇市均向下出现剧烈波动;外债压力骤然加大,外汇储备急剧下降;一些国家甚至走在了破产的边缘。不仅亚洲的新兴经济体受到了冲击,更多免疫力相对较弱的国家也陷入了危机,克罗地亚、匈牙利、保加利亚以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也面临着因外债过多而使银行体系崩溃、国家破产的威胁,至此,美国的次贷危机一步一步蔓延而成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机。第二部分危机中的政府救市措施由于标普和穆迪下调了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等级,全球流动性突然紧缩,股市暴跌,危机引发了流动性不足。2007年8月9日,美联储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240亿美元,11日及15日美联储又分别向银行注资380亿美元和472.5亿美元。同时运用了贴现率和利率工具,美联储8月17日宣布,将贴现率降低0.5个百分点,从6.25降低至5.75%,以帮助恢复金融市场稳定。而后,分别于9月和10月共降息75个基点。随着全球流动性紧张,2007年8月9日,欧洲中央银行首次向欧元区银行系统注资 948亿欧元。9月18日,英国中央银行通过两天期回购协议向市场注资44亿英镑以缓解短期流动性紧张。8月21日,日本中央银行向银行系统注资8000亿日元,同日,澳大利亚联储向金融系统注入35.7亿澳大利亚亚元。2007年12月6日,美国宣布了一揽子次级房贷解困计划,包括提供为期五年的抵押利率冻结方案,12日美国政府和六大房贷上提出“救生索计划”,以帮助那些因换不起房贷而即将失去房屋的房主解决困难。随着金融危机向全球的蔓延、向实体经济的侵蚀,此时各国开始意识到在危机中难以独善其身,开始联手行动,政府救援也转向宏观经济刺激政策。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陆续出台,2008年10月8日,西方六大中央银行联合宣布降息50个基点,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标志着全球联手救市的大幕悄然拉开。11月6日,欧洲中央银行、英国中央银行、瑞士中央银行和捷克中央银行纷纷宣布降息以遏制经济日益恶化的趋势;11月20日,欧洲议会批准将欧盟为非欧元成员国提供“危机基金”规模扩大一倍多,以帮助因金融危机而陷入经济困境的中东欧欧盟成员国;11月21日,荷兰政府宣布一项总额达6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力图通过一系列金融、财政等措施减轻金融危机对荷兰的影响。11月26日,美国推出了8000亿美元的救助方案,救助对象是实体经济而不仅局限于金融业,通过消费信贷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市场,帮助中小企业提振消费支出,并于12月底进一步落实了汽车业的救助方案。在亚洲,日本政府11月4日同意向世界银行新设的救助基金投资20亿美元,以帮助小型新兴经济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韩国中央银行11月7日进行了一个月以来的第三度降息;沙特阿拉伯也表示未来五年将向石油等行业投资4000亿美元;11月17日,中国也宣布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以拉动内需。从时间序列上看,在危机爆发初期,各国都未能估计到危机的严重性,并未直接采取任何措施,半年后才开始向采取市场化的操作以注入流动性救市。随着市场的继续恶化,面对金融机构相继陷入困境,政府还在“救”与“不救”之间徘徊,直到2008年9月,雷曼事件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恐慌超出了政策制定者的预期,并使危机进一步向全球蔓延,此时,各国政府才意识到仅仅通过市场化手段无法化解此次危机的恶化之势,于是各国对金融机构直接注资救市,联手防范系统风险。通过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政府干预手段和市场操作,截止2008年年末,金融危机才有所稳定,在这个过程中,各国政府出台的救市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十类:1、降息。美国最早在2006年开始停止加息,危机爆发以来首度在2007年9月开始降息,随后是英国中央银行在2007年12月开始跟进,2008年10月以来,全球中央银行取得共识,进行了两轮联合降息。截至2008年年底,美联储已经累计降息500个基点,现行0.25%的利率水平创历史新低。2、直接向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各大中央银行开放流动性拆借窗口,放宽了传统的期限和抵押品的规定和要求,创造出多种工具,从有限注入到无限制流动性支持承诺、从资产抵押到无循环使用,直接向金融市场和各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已经有累计4万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了金融市场。3、严禁卖空行为。为了防止股市暴跌乃至崩溃,在2008年9月和10月市场动荡最为严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重的时期,许多国家严格禁止在股票市场进行出卖空交易,特别是对金融机构流通股股票的卖空行为,一些国家甚至在市场高度紧张期间关闭股市。4、注资、国有化或接管金融机构。由政府直接介入,直接对金融机构入股、流动性承诺或信用担保,防止金融机构倒闭。5、对金融机构的债务进行担保。为防止大规模的债务链断裂和居民挤兑行为,乃至整个信用市场的崩溃,政府对居民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实施全额或部分担保。6、直接向实体企业提供担保。当上述措施依然无法促使信贷市场正常运转后,中央银行开始购买企业的商业票据,直接为企业发行债券提供担保,大大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开市场操作。7、对住房抵押贷款人开展帮助。美联储推出救助措施,帮助有困难的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展期、再融资,重新签订合约等,以缓解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的还款压力以及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违约率的上升。8、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或提供贷款担保。受金融机构不稳定和谨慎放贷的影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进而影响生产。9、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在稳定金融市场之后,为应对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和实体经济的衰退,各国政府纷纷推出一揽子财政支持,只在推动经济的复苏。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新兴经济体和一些中小型受危机影响严重的经济体实行援助,为其提供贷款,防止金融危机在地域上进一步蔓延恶化。第三部分:引发金融危机的思考1、市场机制失灵美国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相信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保持效率和平衡。美国人认为,各种次债衍生产品只是一般性商业活动,交易双方作为成熟的“经济人”,尤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其是“两房”这样巨型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有足够的能力识别风险,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不幸的是,次债市场没有按照美国人自由市场经济逻辑发展。首先,次贷市场机制失灵。2001年以后,在房价上涨和低利率环境下,借贷双方风险意识日趋薄弱。次级按揭贷款门槛不断降低,一些按揭银行甚至在贷款时不考察借款人信用评级,不要求提供收入证明。次级房贷比重逐年增加,仅付利息型房贷比重由2001年的0上升到2006年22.8%,浮动利率按揭比重由2001年的73.8%上升到2006年91.3%。2004年开始,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到2006年10月连续加息17次,房价明显回落。越来越多的债台高筑的次贷借款人才如梦方醒,发现他们根本无力偿还房贷。这些次贷被清收便最终成为信贷损失。其次,金融衍生产品放大和扩散金融风险。对于宏观层面动态来讲,衍生产品并不能降低或减少系统风险,只是将风险分散并传导到他的交易对手;而在传导过程中,风险被掩盖并放大。衍生产品通常是将基础资产的风险因素依据某种数学模型进行分类、组合、评级、打包形成的。许多高级衍生产品,如复合CDO等,流动性很低,不能形成市场价格,其价值很大程度上基于模型的收益计算。经过多次打包过程形成的复杂的衍生产品,被称为“资产毒垃圾”。理论上讲,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交易双方在信息透明情况下根据各自的风险偏好和承担能力所做出选择的结果。对于次债衍生产品来讲,由于信息扭曲和掩盖,交易双方做出理性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三,衍生金融工具增加了交易过程的道德风险。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利益方存在做假账动机(巴菲特,2002年),因为交易员报酬通常是基于模型计算收益,而报告赢利则基于乐观的估算。这些乐观的估算通常获得CEO们的支持。因为衍生品交易员获得了高额的奖金的同时,CEO从认股权激励中获得巨额收益。当模型假设不成立或市场环境变化使得假设参数有误时,模型运算结果将会出现模型错误。公司股东们多年后才能发现那些“报告的”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收益不过是骗局。诚信责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机构和人员的贪婪毁灭了市场经济的诚信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