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精密切削与磨削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_第1页
“高速、精密切削与磨削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_第2页
“高速、精密切削与磨削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_第3页
“高速、精密切削与磨削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_第4页
“高速、精密切削与磨削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速、精密切削与磨削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十一五”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高效、精密切削与磨削技术”重点项目是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的任务要求设置的。

切削和磨削加工是制造技术的主要基础工艺,反映了一个国家机械工业的基础水平。随着传统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各种先进材料的不断涌现,对零件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精密、超精密切削与磨削技术,高速、高效切削与磨削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加工工艺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因此,深入开展新型材料、硬脆材料和难加工材料的高效、精密切削与磨削加工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可有效提高加工精度、加工效率和加工表面质量的新理论与新工艺,并解决一批制约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能源、化工、汽车等主要应用领域典型零件的加工技术难题,对提高我国相关行业关键零件的制造水平和推动整个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总体目标:针对航天航空、国防军工、能源、化工、汽车等重要行业需求,以若干新型材料、硬脆材料和难加工材料为对象,掌握由这些材料制成典型零件的高效、精密切削与磨削工艺技术,推动我国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理论研究,提高重要应用领域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技术水平。

项目主要任务:研究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能源、化工、汽车等行业中若干新型材料、硬脆材料和难加工材料的精密/超精密切削与磨削工艺技术,高速/高效切削与磨削工艺技术,提出揭示加工机理的理论与方法,开发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工程实用价值的工艺技术,并密切结合企业需求,解决一批重点行业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技术难题。

项目申请要求:本项目分为6个课题,按课题申请。课题申请者应针对指南内容,围绕1个课题的目标和任务进行申请。课题申请必须采用“产学研用”联合方式组织申请团队(同一个人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课题申请团队中应有本课题重要应用领域典型零件的制造企业。课题申请单位和参加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和产学研联合攻关成功经验,有很强的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和行业推广应用能力,课题申请单位与参加单位应就课题申请签订合作协议,并落实必要的配套经费。

二、指南内容

(一)项目名称

高速、精密切削与磨削技术

(二)主要研究内容、技术指标、经费来源及构成

课题1、镍基合金大型零件高效切削技术及应用

1.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能源装备等领域关键零件制造需求,研究镍基合金大型零件高效切削技术,并示范应用。包括高效切削过程刀具-切屑-材料界面作用机理;刀具结构、材料、涂层和刃口强化等对切削变形、切屑控制、刀具磨损和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大尺寸复杂形状轮槽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控制;工件变形预测与补偿;刀具及切削工艺参数优化;典型零件高效切削数据库。

2.目标与具体指标

提出揭示镍基合金高效切削加工机理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工艺技术,申请受理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5篇以上;重点针对能源装备领域大型汽轮机转子枞树槽和主轴加工,开发出高效切削加工工艺数据库,并在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示范应用;与现有加工工艺相比,在满足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前提下,提高刀具寿命50%以上,提高切削效率30%以上。

3.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总经费300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100万元。

课题2、高强度钢、淬硬钢大型零件高效切削技术及应用

1.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能源、化工、汽车、模具等领域关键零件制造需求,研究高强度钢、淬硬钢大型零件高效切削技术,并示范应用。包括高效切削材料去除与表面形成机理;切削过程刀具-切屑-材料界面作用机理;刀具结构、材料等对切削变形、切屑控制、刀具磨损和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刀具及切削工艺参数优化;切削路径轨迹规划;典型零件高效切削数据库。

2.目标与具体指标

提出揭示高强度钢、淬硬钢高效切削加工机理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工艺技术,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5篇以上。重点针对化工/核电行业大型加氢反应器筒节和汽车行业大型覆盖件淬硬钢模具等2种以上典型零件加工,开发出高效切削加工工艺数据库,并在重型机械和汽车模具制造企业示范应用;与现有工艺相比,在满足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前提下,提高刀具寿命50%以上,提高加工效率1倍以上。

3.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总经费300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100万元。

课题3、钛合金薄壁类零件高速切削技术及应用

1.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关键零件制造需求,研究钛合金薄壁类零件高速切削技术,并示范应用。包括高速切削过程刀具-切屑-材料界面作用机理;刀具结构、材料、涂层和刃口强化等对切削变形、刀具磨损和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弱刚性工艺系统防颤振高速切削与变形控制;刀具及切削工艺参数优化;切削路径轨迹规划;典型零件高速切削数据库。

2.目标与具体指标

提出揭示钛合金高速切削加工机理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工艺技术,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5篇以上;重点针对航空航天领域钛合金整体薄壁结构件、机载导弹壳体/发射架等2种以上典型零件加工,开发出高速切削加工工艺数据库,并在企业示范应用;与现有加工工艺相比,在满足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前提下,提高刀具寿命50%以上,提高切削效率≥50%以上。

3.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总经费300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100万元。

课题4、复合材料零件高效加工技术及应用

1.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航空航天等领域关键零件制造需求,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零件高效加工技术,并示范应用。包括加工过程材料切除力学行为和毛刺缺陷产生机理、少无缺陷高效制孔新方法与新工艺、高效低损伤加工工艺参数优化;专用工具系统;加工损伤表征与质量评价;典型零件高效加工数据库。

2目标与具体指标

提出揭示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效加工机理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工艺技术,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5篇以上;碳纤维复合材料样件加工表面粗糙度Sa≤0.02mm,表面可修复毛刺缺陷≤2.5%;重点针对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舱体、机翼等2种以上典型零件加工,开发出高效加工工艺数据库,并在航空航天制造企业示范应用;与现有加工工艺相比,在满足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前提下,提高加工效率2倍以上,提高工具寿命1倍以上。

3.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总经费300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100万元。

课题5、光学功能材料自由曲面零件超精密切削技术及应用

1.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航空航天、国防、微电子和光电子等领域关键零件制造需求,研究光学功能材料自由曲面零件超精密切削技术。包括超精密切削过程材料去除与超光滑表面形成机理;自由曲面超精密切削路径规划;工艺参数优化、专用工具研制、原位测量及补偿;典型零件超精密切削数据库。

2.目标与具体指标

提出揭示光学功能材料超精密切削加工机理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工艺技术,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5篇以上;光学功能材料自由曲面样件加工面形精度P-V值≤10μm,表面粗糙度Ra≤20nm;重点针对光学系统中高速传感复眼光学镜头和螺旋反射镜头等2种以上典型零件加工,开发出超精密切削加工工艺数据库,并在光学仪器制造企业示范应用,加工零件达到用户要求。

3.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总经费300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100万元。

课题6、精细陶瓷复杂型面零件高效精密磨削技术及应用

1.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关键零件制造需求,研究精细陶瓷复杂型面零件高效精密磨削技术,并示范应用。包括精密磨削过程材料去除与表面形成机理;加工过程特征物理量实时辨识与控制;精密磨削加工表面完整性、表面/亚表面损伤表征与评价;高效低损伤磨削工艺参数优化;专用工具系统;复杂型面数控磨削轨迹规划;典型零件高效精密磨削数据库。

2.目标与具体指标

提出揭示精细陶瓷高效精密磨削加工机理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工艺技术,申请受理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5篇以上;精细陶瓷样件精密磨削加工平面度≤100nm,圆柱度≤1μm,表面粗糙度Ra≤5nm;重点针对航空航天、国防武器等领域耐高温精细陶瓷2种以上典型零件加工,开发出高效精密磨削加工工艺数据库,并在企业示范应用;与现有加工工艺相比,在满足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前提下,加工成本降低50%以上,加工效率提高50%以上。

3.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总经费300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100万元。

(三)项目支持年限

2008年9月至2010年11月

(四)项目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项目总经费1800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经费不超过12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600万元。

三、注意事项

1、课题申请者应根据申请指南提出的课题名称、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考核指标等要求,编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课题申请书》。

2、课题必须由法人(单位)提出申请,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且必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申请负责人。每个课题申请只能有一个课题申请负责人和一个依托单位,课题的协作单位不能超过5家。

3、课题依托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过去两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

4、课题负责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龄在55岁(含)以下(按指南发布之日计算);

(3)具有高级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

(4)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

(5)过去三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5、具备以下条件的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具备以下条件的可作为课题负责人:

对于港澳台的科技人员,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有正式的合作协议或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合作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且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对于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且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6、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不得违反以下限项申请的规定:

为保证科研人员能够高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技计划实行限制申请及承担课题数量规定。每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申请者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申请,且在同一批发布的申请指南中只能申请一项课题或项目。

7、申请者提出的国拨经费申请不得高于申请指南规定的国拨经费控制额,并应按照申请指南的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否则不予受理。

8、申请者要遵守科学道德,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填写项目课题申请书,保证项目课题申请书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夸大和不准确的内容。同时,不得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项目进行重复申请。863计划对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进行信用记录,对于故意在课题申请中提供虚假资料、信息的,一经查实,记入信用档案,并对单位在两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对个人在三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

9、申请程序和要求:项目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其他注意事项详见《“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

10、课题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2008年11月6日17时。

11、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陈智立、区和坚

话68338038

电子邮件:czl@“高速、精密切削与磨削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十一五”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高效、精密切削与磨削技术”重点项目是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的任务要求设置的。

切削和磨削加工是制造技术的主要基础工艺,反映了一个国家机械工业的基础水平。随着传统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各种先进材料的不断涌现,对零件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精密、超精密切削与磨削技术,高速、高效切削与磨削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加工工艺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因此,深入开展新型材料、硬脆材料和难加工材料的高效、精密切削与磨削加工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可有效提高加工精度、加工效率和加工表面质量的新理论与新工艺,并解决一批制约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能源、化工、汽车等主要应用领域典型零件的加工技术难题,对提高我国相关行业关键零件的制造水平和推动整个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总体目标:针对航天航空、国防军工、能源、化工、汽车等重要行业需求,以若干新型材料、硬脆材料和难加工材料为对象,掌握由这些材料制成典型零件的高效、精密切削与磨削工艺技术,推动我国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理论研究,提高重要应用领域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技术水平。

项目主要任务:研究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能源、化工、汽车等行业中若干新型材料、硬脆材料和难加工材料的精密/超精密切削与磨削工艺技术,高速/高效切削与磨削工艺技术,提出揭示加工机理的理论与方法,开发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工程实用价值的工艺技术,并密切结合企业需求,解决一批重点行业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技术难题。

项目申请要求:本项目分为6个课题,按课题申请。课题申请者应针对指南内容,围绕1个课题的目标和任务进行申请。课题申请必须采用“产学研用”联合方式组织申请团队(同一个人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课题申请团队中应有本课题重要应用领域典型零件的制造企业。课题申请单位和参加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和产学研联合攻关成功经验,有很强的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和行业推广应用能力,课题申请单位与参加单位应就课题申请签订合作协议,并落实必要的配套经费。

二、指南内容

(一)项目名称

高速、精密切削与磨削技术

(二)主要研究内容、技术指标、经费来源及构成

课题1、镍基合金大型零件高效切削技术及应用

1.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能源装备等领域关键零件制造需求,研究镍基合金大型零件高效切削技术,并示范应用。包括高效切削过程刀具-切屑-材料界面作用机理;刀具结构、材料、涂层和刃口强化等对切削变形、切屑控制、刀具磨损和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大尺寸复杂形状轮槽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控制;工件变形预测与补偿;刀具及切削工艺参数优化;典型零件高效切削数据库。

2.目标与具体指标

提出揭示镍基合金高效切削加工机理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工艺技术,申请受理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5篇以上;重点针对能源装备领域大型汽轮机转子枞树槽和主轴加工,开发出高效切削加工工艺数据库,并在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示范应用;与现有加工工艺相比,在满足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前提下,提高刀具寿命50%以上,提高切削效率30%以上。

3.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总经费300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100万元。

课题2、高强度钢、淬硬钢大型零件高效切削技术及应用

1.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能源、化工、汽车、模具等领域关键零件制造需求,研究高强度钢、淬硬钢大型零件高效切削技术,并示范应用。包括高效切削材料去除与表面形成机理;切削过程刀具-切屑-材料界面作用机理;刀具结构、材料等对切削变形、切屑控制、刀具磨损和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刀具及切削工艺参数优化;切削路径轨迹规划;典型零件高效切削数据库。

2.目标与具体指标

提出揭示高强度钢、淬硬钢高效切削加工机理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工艺技术,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5篇以上。重点针对化工/核电行业大型加氢反应器筒节和汽车行业大型覆盖件淬硬钢模具等2种以上典型零件加工,开发出高效切削加工工艺数据库,并在重型机械和汽车模具制造企业示范应用;与现有工艺相比,在满足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前提下,提高刀具寿命50%以上,提高加工效率1倍以上。

3.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总经费300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100万元。

课题3、钛合金薄壁类零件高速切削技术及应用

1.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关键零件制造需求,研究钛合金薄壁类零件高速切削技术,并示范应用。包括高速切削过程刀具-切屑-材料界面作用机理;刀具结构、材料、涂层和刃口强化等对切削变形、刀具磨损和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弱刚性工艺系统防颤振高速切削与变形控制;刀具及切削工艺参数优化;切削路径轨迹规划;典型零件高速切削数据库。

2.目标与具体指标

提出揭示钛合金高速切削加工机理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工艺技术,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5篇以上;重点针对航空航天领域钛合金整体薄壁结构件、机载导弹壳体/发射架等2种以上典型零件加工,开发出高速切削加工工艺数据库,并在企业示范应用;与现有加工工艺相比,在满足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前提下,提高刀具寿命50%以上,提高切削效率≥50%以上。

3.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总经费300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100万元。

课题4、复合材料零件高效加工技术及应用

1.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航空航天等领域关键零件制造需求,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零件高效加工技术,并示范应用。包括加工过程材料切除力学行为和毛刺缺陷产生机理、少无缺陷高效制孔新方法与新工艺、高效低损伤加工工艺参数优化;专用工具系统;加工损伤表征与质量评价;典型零件高效加工数据库。

2目标与具体指标

提出揭示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效加工机理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工艺技术,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5篇以上;碳纤维复合材料样件加工表面粗糙度Sa≤0.02mm,表面可修复毛刺缺陷≤2.5%;重点针对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舱体、机翼等2种以上典型零件加工,开发出高效加工工艺数据库,并在航空航天制造企业示范应用;与现有加工工艺相比,在满足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前提下,提高加工效率2倍以上,提高工具寿命1倍以上。

3.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总经费300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100万元。

课题5、光学功能材料自由曲面零件超精密切削技术及应用

1.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航空航天、国防、微电子和光电子等领域关键零件制造需求,研究光学功能材料自由曲面零件超精密切削技术。包括超精密切削过程材料去除与超光滑表面形成机理;自由曲面超精密切削路径规划;工艺参数优化、专用工具研制、原位测量及补偿;典型零件超精密切削数据库。

2.目标与具体指标

提出揭示光学功能材料超精密切削加工机理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工艺技术,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5篇以上;光学功能材料自由曲面样件加工面形精度P-V值≤10μm,表面粗糙度Ra≤20nm;重点针对光学系统中高速传感复眼光学镜头和螺旋反射镜头等2种以上典型零件加工,开发出超精密切削加工工艺数据库,并在光学仪器制造企业示范应用,加工零件达到用户要求。

3.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总经费300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100万元。

课题6、精细陶瓷复杂型面零件高效精密磨削技术及应用

1.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关键零件制造需求,研究精细陶瓷复杂型面零件高效精密磨削技术,并示范应用。包括精密磨削过程材料去除与表面形成机理;加工过程特征物理量实时辨识与控制;精密磨削加工表面完整性、表面/亚表面损伤表征与评价;高效低损伤磨削工艺参数优化;专用工具系统;复杂型面数控磨削轨迹规划;典型零件高效精密磨削数据库。

2.目标与具体指标

提出揭示精细陶瓷高效精密磨削加工机理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工艺技术,申请受理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5篇以上;精细陶瓷样件精密磨削加工平面度≤100nm,圆柱度≤1μm,表面粗糙度Ra≤5nm;重点针对航空航天、国防武器等领域耐高温精细陶瓷2种以上典型零件加工,开发出高效精密磨削加工工艺数据库,并在企业示范应用;与现有加工工艺相比,在满足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前提下,加工成本降低50%以上,加工效率提高50%以上。

3.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总经费300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100万元。

(三)项目支持年限

2008年9月至2010年11月

(四)项目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项目总经费1800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经费不超过12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600万元。

三、注意事项

1、课题申请者应根据申请指南提出的课题名称、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考核指标等要求,编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课题申请书》。

2、课题必须由法人(单位)提出申请,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且必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申请负责人。每个课题申请只能有一个课题申请负责人和一个依托单位,课题的协作单位不能超过5家。

3、课题依托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过去两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

4、课题负责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龄在55岁(含)以下(按指南发布之日计算);

(3)具有高级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

(4)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

(5)过去三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5、具备以下条件的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具备以下条件的可作为课题负责人:

对于港澳台的科技人员,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有正式的合作协议或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合作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且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对于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且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6、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不得违反以下限项申请的规定:

为保证科研人员能够高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技计划实行限制申请及承担课题数量规定。每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申请者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申请,且在同一批发布的申请指南中只能申请一项课题或项目。

7、申请者提出的国拨经费申请不得高于申请指南规定的国拨经费控制额,并应按照申请指南的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否则不予受理。

8、申请者要遵守科学道德,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填写项目课题申请书,保证项目课题申请书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夸大和不准确的内容。同时,不得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项目进行重复申请。863计划对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进行信用记录,对于故意在课题申请中提供虚假资料、信息的,一经查实,记入信用档案,并对单位在两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对个人在三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

9、申请程序和要求:项目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其他注意事项详见《“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

10、课题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2008年11月6日17时。

11、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陈智立、区和坚

话68338038

电子邮件:czl@“业务关联的中小企业群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十一五”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业务关联的中小企业群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重点项目是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的任务要求设置的。

项目顺应制造业集群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形态和发展模式,以具有链条特性和区域集聚特性的产业集群为对象,针对其业务协作的信息化需求,建设服务支持平台;结合规模化运营商开展增值服务的发展需求,以制造业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创新模式,探索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并优化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道路。

项目总体目标:该项目基于“十五”ASP平台成果,根据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业态和需求,一方面针对“链条类产业集群”和“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模式、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结合规模化运营商的增值服务发展需求,研究基于ASP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模式、方法和技术,开展服务支持平台相关联的总体框架、信用保障、平台安全和标准规范技术研究;开发支持“链条类产业集群”和“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及支持规模化运营商增值资源服务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开展服务支持平台的集成应用,优化制造业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探索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以第三方服务支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培育第三方平台运营商,发展面向制造业的现代服务业。

项目主要任务: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模式和方法研究,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支持“链条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支持“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以及支持规模化运营商增值资源服务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集成应用工程。

项目申请要求:项目申请者应针对指南内容,围绕项目总体目标和任务进行项目整体申请,不能只针对项目部分目标和任务进行申请,原则上项目第一申请单位作为重点项目牵头单位。项目申请鼓励产学研结合,由参与单位自行组成项目申请团队(同一个人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并提出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召集人。项目牵头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应长期从事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研发,有很强的组织实施、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和行业推广能力。采取评审择优的方式确定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

项目设立7-9个课题进行实施。其中包括:1个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模式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课题、3-4个“链条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服务支持平台课题、2-3个“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服务支持平台课题、1个左右规模化运营商增值资源服务支持平台的开发和集成应用课题。

二、指南内容

(一)项目名称

业务关联的中小企业群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

(二)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模式和方法研究

(1)支持“链条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信息化服务支持模式

结合国内典型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针对产业纵向关联和横向关联形成的制造企业及其协作伙伴,研究轴轮式企业集群、多核式企业集群和混合式企业集群的形成和组织机理,针对线性、树型和星型等丰富多彩的产业链结构,开展需求分析,研究业务协同模式、商务模式和第三方平台运营模式。

(2)支持“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信息化服务支持模式

结合国内典型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针对网状式企业集群和无形大工厂式企业集群,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组织机理以及信息化应用的共性关键技术,针对集群的复杂结构,开展需求分析,研究企业群体的业务协同模式、资源服务模式、商务模式和第三方平台运营模式。

(3)基于规模化运营商的第三方资源服务信息化支持模式

结合国内典型服务运营商的实际情况和增值服务需求,基于规模化运营商,研究以“企业聚类”为特征、以“服务协同”为主题、多资源融合的平台运行模式研究。基于信息化服务平台,将运营商传统业务、增值服务和新型业务融合,有效利用多种服务资源,推动平台的规模化应用。

2.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1)支持多领域、多主体资源的企业群协同平台集成框架:企业群协作涵盖多个业务领域,涉及多个主体的众多资源管理需求,研究基于SOA的产业链协同平台集成框架。包括面向企业群协作的系统构架技术、服务间通讯及管理技术、资源管理技术、供应链系统整合技术等。

(2)产业群体系统集成技术:包括面向产业集群的产品及零部件标准和编码及编码转换技术,基于WebService的跨平台应用集成技术,基于XML的异构数据交换技术。建立产业链XML统一数据交换规范、基于XML异构数据转换工具等,研究协同业务及系统的信息交换协议与规范,建立服务驱动的跨企业集成模型。实现企业群协同平台与企业内部PDM或ERP等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的集成。

(3)平台信用保障、安全和标准规范技术:针对平台信誉保障体系及运营体系建设的需求,研究信誉保障和平台安全相关的核心技术;研究“链条类产业集群”和“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服务支持平台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研究基于规模化运营商的增值服务软件开发及集成标准和服务规范。

(4)平台多模式接入融合技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系统接入手段呈现出多元化,接入网络从有线网络发展到了无线网络,从单一的语音发展到了整合多种媒体的数据网络,3G环境下平台与合作伙伴和最终客户的多种接入手段。包括多类型移动终端系统研究、语音电话接入技术研究、短信接入技术等。

(5)服务平台多工具软件间的单点登录(SingleSignOn)关键技术:面向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多种应用服务,如电子商务平台、协同设计平台、协同供应链管理平台、协同制造平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平台、移动商务平台等服务,研究支持产业链集群中的骨干企业和供应商、销售商一次登录、在各服务功能平台上进行灵活切换的单点登录关键技术。

(6)移动商务与移动信息单元集成技术:为满足产业链集群中的骨干企业、中小企业领导和管理层,能实现移动商务、移动业务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研究服务平台、企业内部管理信息与移动商务平台的集成应用、数据过滤和嵌入式软件开发关键技术问题,支持服务平台与移动商务平台的业务处理和数据同步应用。

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开发

(1)支持“链条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在“十五”期间单链式供应链协作ASP平台开发成果的基础上,面向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摩托车、注塑机、电气制造和服装等行业的轴轮式企业集群、多核式企业集群和混合式等多种模式的企业集群,针对线性、树型和星型等多类结构,研究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和横向协作企业之间的业务协同技术。①开发产业链管理与优化系统,支持企业群体的业务整合与优化,实现各类企业的动态联盟管理。②开发业务流程协同管理系统,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建立业务关联企业群的业务协作模型,开发业务流程协同管理系统,支持核心业务的企业间协同管理、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集成,实现对跨企业业务协作的有效支持。包括协同设计、协同销售、协同采购、协同服务、协同物流、协同商务等系统。③开发基于协同平台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基于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集群的信息化。④开发协同资源管理系统,面向产业链企业群业务协同的需求,研究相关标准和规范,开发资源管理系统,建立企业信息库、产品目录库、通用工艺装备库、产品档案库、维修档案库、客户档案库,并实现产品社会库存协同管理和零配件社会库存的协同管理。形成支持“链条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

(2)支持“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针对网状式企业集群和无形大工厂式企业集群,面向产业集聚区域,以降低集聚区域企业的成本为基础,提高集聚区域企业的高效率反应速度为创新理念,研究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的企业间业务协同技术和资源服务技术。①开发区域产业集群的管理系统,立足于包容更广泛的中小型企业,为企业间、企业客户间提供快速、便捷的交流沟通渠道,支持企业群体的业务协作和资源服务;建立网上技术资源库,整合各类资源,实现科技资源共享。②建立网上技术服务和创新设计服务,提供网上的企业信息化软件服务;开发行业自主设计系统,支持个性化产品的快速设计;③建立集群区域的行业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网上产品展示服务中心,实现企业产品个性化的配置,分类、检索和发布等;④围绕企业生产成本的问题,研究产品生产工艺中降低成本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推出降低区域集聚企业成本和产品制作周期的优化服务。⑤建立技术服务信息平台,提供产品技术与信息等一站式服务。形成支持“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

(3)支持规模化运营商增值资源服务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研究平台多模式接入的融合技术,包括多类型移动终端系统研究、语音电话接入技术研究、短信接入技术研究。研究面向不同应用需求的多层次跨平台集成框架模型,提出跨平台集成标准,开发平台集成框架,支持基于用户互信的跨平台集成,基于数据共享的跨平台集成和基于业务协同的跨平台集成。研究基于数据交换引擎的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与电子商务平台间的数据交换技术,支持面向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数据发布服务,以及平台间的订单集成服务;多种支付手段的统一结算服务。围绕产品售后服务,研究构建连接产品制造、销售和维修等多业务环节的售后服务协同支持技术,实现客户使用信息的远程采集、集中式客户支持和服务管理、维修任务协调与管理等。针对区域航空港、深水港、保税区优势,面向发展迅速的货代行业,研发货代业务管理系统,基于平台实现业务协同。支持规模化运营商增值资源服务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

4.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集成应用工程

(1)支持“链条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在3~4个典型行业开展集成应用。

(2)支持“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在2~3个“块域经济”或“专业镇”为代表的区域应用。

(3)支持规模化运营商增值资源服务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结合电信等规模化运营商的增值服务需求开展集成应用。

(三)项目主要考核指标

(1)探索出支持“链条类产业集群”和“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信息化服务支持模式、基于规模化运营商的第三方资源服务信息化支持模式。

(2)攻克业务协同与优化技术、平台构架和集成技术、远程信息获取和利用技术等平台开发应用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和服务相关联的信用保障、安全和标准规范技术。

(3)开发3~4个支持“链条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2~3个支持“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1个基于规模化运营商的第三方资源服务信息化支持平台。取得10~15项以上软件著作权。

(4)能支持产业链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优化产业链;能支持产业链协作,实现网上网下的多种服务业态;能结合电信等规模化运营商,实现增值服务。

(5)支持10000家中小企业的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6)培育5家第三方平台运营商和一批人才。

(四)项目支持年限

2008年9月至2010年11月

(五)项目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项目总经费40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不超过20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2000万元。

三、注意事项

1.项目申请者应根据本项目申请指南提出的项目名称、总体目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考核指标等要求,申请项目任务,编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申请书》,提出项目实施方案、下设课题安排(课题数不超过9项)以及课题依托单位、课题负责人建议。

2.项目必须由法人(单位)提出申请,项目申请单位可以是一家,也可以是多家单位的组合(但不得超过10家)。项目申请单位超过一家时,应确定项目牵头申请单位和项目申请负责人。项目批准后,项目牵头申请单位是当然的项目牵头单位,项目申请负责人是当然的项目召集人。

3.项目牵头单位和课题依托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过去两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

项目牵头单位还应具备: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承担项目主要任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

4.项目召集人和课题负责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在55岁(含)以下(按指南发布之日计算);具有高级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过去三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项目召集人还应具备: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5.具备以下条件的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具备以下条件的可作为课题负责人:

对于港澳台的科技人员,在满足上述(第4条)除国籍以外的全部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有正式的合作协议或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合作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且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对于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在满足上述(第4条)除国籍以外的全部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且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6.项目申请召集人、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不得违反以下限项申请的规定:

为保证科研人员能够高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技计划实行限制申请及承担课题数量规定。每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申请者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申请,且在同一批发布的申请指南中只能申请一项课题或项目。

7.申请者提出的申请经费不得高于项目申请指南规定的经费控制额,并应按照项目申请指南的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否则不予受理。

8.申请者要遵守科学道德,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填写项目申请书,保证项目申请书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夸大和不准确的内容。同时,不得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项目进行重复申请。863计划对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进行信用记录,对于故意在课题申请中提供虚假资料、信息的,一经查实,记入信用档案,并对单位在两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对个人在三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

9.申请程序和要求:项目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其他注意事项详见《“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

10.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2008年11月6日17时。

11.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陈智立、区和坚

话68338038

电子邮件:czl@“新型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关键技术及系统”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十一五”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新型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关键技术及系统”重点项目是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的任务要求设置的。

当代工程机械是机电一体化集成度非常高的复杂工程施工装备,广泛应用于建筑、矿山、港口、公路、铁道和市政工程建设等,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长期以来工程机械的燃油消耗和排放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汽车工业,日趋严格的工程机械排放法规和居高不下的燃油价格都促使工程机械行业必须解决目前油耗大、排放差的问题。

项目总体目标:针对国家重大工程和基础建设中工程机械装备高油耗和排放差的严峻现实,围绕工程机械动力系统的节能减排,开展新型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关键技术研究,以混合动力复合方式、动力参数匹配、能量管理系统、能量回收方法以及混合动力专用部件为突破口,研制新一代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样机,并开展示范应用,满足作业品质和操作特性的需求,提高我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整体水平以及竞争能力。

项目主要任务:突破新型混合动力工程机械总体设计与能量回收方法等若干关键技术,包括:混合动力系统的串并联动力结构形式及系统参数匹配方法、混合动力专用关键零部件、综合模拟混合动力试验系统、进出口独立调节以及能量回收方法等;研制基于混合动力系统的液压挖掘机工程示范样机。

项目申请要求:项目申请者应针对指南内容,围绕项目总体目标和任务进行申请,不能只对项目部分目标或任务进行申请,原则上项目第一申请单位作为重点项目牵头单位。项目申请鼓励产学研结合,由参与单位自行组成项目申请团队(同一单位及个人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并提出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召集人。项目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应长期从事液压挖掘机等工程机械整机或系统的研究开发,有较强的组织实施、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和行业推广能力。本项目采取评审择优的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二、指南内容

(一)项目名称

新型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关键技术及系统

(二)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课题1、工程机械混合动力系统共性关键技术

1.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典型工程机械的工况与负载特点以及动力源―液压系统―执行机构的传动方式,开展如下工作:1)研究合理高效的动力复合方式,考虑传动效率、响应速度、经济性、安装空间等条件,开展串联、并联及混联几种混合动力模式的性能对比分析研究,并根据工程机械的负载特性,提出适用于工程机械的混合动力系统优化模式;2)混合动力系统功率流分配管理、动力源与负载参数匹配以及动力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特性的研究;3)研究与之相适应的控制策略,监控动力系统各元件工作状态,协调各元件之间的工作,对能量进行有效的管理;4)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半物理实时仿真系统开发,用于优化动力学参数,模拟实际工况开展性能预测研究;5)典型工程机械混合动力综合模拟试验平台的研制,用于研究混合动力系统多工况负载模拟、节能特性试验等。

2.主要考核指标

(1)小型液压挖掘机模拟混合动力测试系统1套

可模拟7吨以下吨位液压挖掘机的平动和旋转等负载;可对系统重要参数进行测试;模拟执行机构自由度≥3;

(2)混合动力工程机械驱动系统综合模拟测试平台1套

能对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进行综合测试:

混合动力总功率:41Kw;

内燃机功率:26KW,额定转速:2200rpm;

电动/发电机额定功率:15Kw;

蓄能装置组:240V,8Ah;

最大实验压力:35MPa;

最大实验流量:>150l/min;

模拟加载频率:>10Hz;

(3)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集成系统控制器及软件1套

可完成对中小型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的功率优化匹配和对整机的运行控制;

(4)工程机械混合动力系统半物理实时仿真平台1套。

建立参数化、模块化、移植性好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半物理实时仿真模型;在典型工程机械的标准工况下,仿真结果和实际结果误差不超过5%。

(5)研究成果应用于课题3的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样机研制中。

(6)申请受理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登记2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10篇。

(7)培养研究生5名。

课题2、基于混合动力的工程机械节能控制方法

1.主要研究内容

基于混合动力技术的工程机械节能方法主要是针对自重和负载的动能或势能的能量回收。以势能回收以及进出口独立调节方法为突破口,主要研究:1)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的单泵多执行机构系统的液压马达―发电机系统研制以及液压马达回油流量的控制优化方案;2)多执行机构进出口独立调节与控制系统研制,研究解决大惯量工况下工程机械的操控性能下降以及多执行系统耦合干涉问题;3)研制工程机械负载进出口独立调节控制多自由度模拟试验台,用于研究实际复杂作业工况下混合动力作业控制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测试与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优化。

2.主要考核指标

(1)结合课题1研制工程机械混合动力系统能量回收试验平台1套。

采用基于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的能量回收系统整体效率提高5%;

实验系统最大可回收功率大于30kW,可进行液压马达变排量和发电机变转速的回收控制。

(2)工程机械混合动力能量回收系统控制器及软件1套。

可完成对能量回收系统的功率优化匹配和对系统的运行控制;

(3)工程机械臂多自由度进出口独立调节模拟试验平台1套。

最大负载质量:1000kg;

装机功率:大于30Kw;

额定压力:25Mpa;

额定流量:50L/min;

回转角度:1700;

(4)申请受理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10篇。

(5)培养研究生5名。

课题3、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样机研制及测评系统建立

1.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的动力、驱动布置方案。研究适用于混合动力挖掘机的工作装置、回转平台等部件,并进行上车机构和整机稳定性的总体设计。以课题1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深入研究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蓄能装置及液压泵、液压阀等的系统总成控制策略以及功率匹配。研制混合动力挖掘机专用储能装置及电动/发电机;研究适用于混合动力挖掘机的动力总成及各部件的总线控制器系统;完成混合动力挖掘机样机研制并建立混合动力测评实验系统;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样机典型应用示范。

2.主要考核指标

(1)

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蓄能装置和能量管理系统。

单体电池:质量比功率≥800W/kg,能量密度>40Wh/kg,循环寿命≥1000次,电池工作温度:-20℃~60蓄能装置(电池和电容)管理模块:荷电量预估,误差<8%,具有自检和诊断功能,高抗干扰能力。能量总效率>70%。一致性:0.05V。

(2)

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专用电动/发电机。

功率密度≥1.2KW/kg,电机最高效率≥93%,体积比功率:满足整机要求,工作环境温度范围:-40°C~70°C,具有能量回馈(或发电)功能,提供与其他系统的CAN总线通讯。

(3)

研制6吨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样机。

整机重量:≤6500Kg,标准斗容:≥0.18m3,系统最大流量≥140L

(4)

20吨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实验系统

针对20吨液压挖掘机的工况特点,研制由发动机、电动/发电机、蓄能装置等组成的20吨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模拟实验系统。

(5)

申请受理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4篇。

(三)项目支持年限

2008年9月至2010年11月

(四)项目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项目总经费为50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不超过20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3000万元。

项目经费控制额度序号研究内容总经费(万元)863经费(万元)1工程机械混合动力系统共性关键技术13007002基于混合动力的工程机械节能控制方法13006503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样机研制及测评系统建立2400650

三、注意事项

1、项目申请者应根据本项目申请指南提出的项目名称、总体目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考核指标等要求,申请项目任务,编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申请书》,提出项目实施方案以及依托单位、负责人建议。

2、项目必须由法人(单位)提出申请,项目申请单位可以是多家单位的组合(但协作单位不得超过10家);每一个法人单位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项目申请单位超过一家时,应确定项目牵头申请单位和项目申请负责人。项目批准后,项目牵头申请单位是当然的项目牵头单位,项目申请负责人是当然的项目召集人。

3、项目牵头单位和课题依托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过去两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

项目牵头单位还应具备:具有承担项目主要任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4、项目召集人和课题负责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龄在55岁(含)以下(按指南发布之日计算);

(3)具有高级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

(4)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

(5)过去三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项目召集人还应具备: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5、具备以下条件的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具备以下条件的可作为负责人:

对于港澳台的科技人员,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有正式的合作协议或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合作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且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对于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且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6、项目召集人及主要参加人员不得违反以下限项申请的规定:

为保证科研人员能够高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技计划实行限制申请及承担课题数量规定。每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申请者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申请,且在同一批发布的申请指南中只能申请一项课题或项目。

7、申请者提出的申请经费不得高于项目申请指南规定的经费控制额,并应按照项目申请指南的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否则不予受理。

8、申请者要遵守科学道德,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填写项目申请书,保证项目申请书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夸大和不准确的内容。同时,不得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项目进行重复申请。863计划对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进行信用记录,对于故意在课题申请中提供虚假资料、信息的,一经查实,记入信用档案,并对单位在两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对个人在三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

9、申请程序和要求:项目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其他注意事项详见《“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

10、课题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2008年11月6日17时。

11、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刘进长、区和坚

电话68338038

电子邮件:liujc@“生命科学微量样品自动化操作设备”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十一五”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生命科学微量样品自动化操作设备”重点项目是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的任务要求设置的。

生命科学是当今科技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克隆技术、基因与蛋白质等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其发展和进步依赖于先进的实验方法、手段和仪器设备。目前生命科学仪器与设备向自动化、通量化方向发展,国内需求量大,但主要设备依赖进口。因此,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通量化生命科学自动化仪器与设备,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促进我国生命科学发展及设备的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总体目标:针对生命科学研究向精细化、规模化、通量化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在生命科学研究与应用中对高通量、自动化、精密化仪器与设备的迫切需求,围绕生命科学中的体细胞克隆、基因与生物试样处理、蛋白质提取与高通量筛选中的自动化操作与处理,基于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生物医学技术、微纳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发出若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生命科学微量样品自动化操作设备,实现产品定型、小批量生产和示范应用,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供重要的手段,并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命科学仪器与设备的产业化奠定基础。

项目主要任务:围绕生命科学微量样品自动化操作的实际需求,重点研究开发蛋白质自动化提取与多孔板微阵列制备、生物微量试样处理、生物组织微操作等自动化设备,解决生物组织分离、超微量显微注射、微量生物试剂分配、蛋白质自动化提取与高通量筛选、信息处理、系统集成与示范应用等关键技术。

项目申请要求:申请单位根据项目指南发布的全部研究内容和有关要求自行联合国内优势单位进行申请,而不能只针对项目部分目标和任务进行申请,鼓励产学研结合。由参与单位自行组成项目申请团队(同一个人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并提出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召集人,由项目牵头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申请。本项目采取评审择优的方式确定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

二、指南内容

(一)项目名称

生命科学微量样品自动化操作设备

(二)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课题1、蛋白质自动化提取与多孔板微阵列制备系统

1.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生命科学中蛋白质功能研究的需求,围绕集成化、通量化、精确化的蛋白质自动化操作,研究开发蛋白质冷冻、研磨、离心、清洗等蛋白质自动化提取和多孔板微阵列制备系统,攻克蛋白质提取操作的自动化与集成化、微量生物样品的分配、微流体控制、系统集成与示范应用等关键技术。

2.主要考核指标

①蛋白质自动化提取系统

能实现研磨、分离、清洗的自动化连续操作;

可处理样品:动物组织、微生物、植物组织;

蛋白质回收率:>90%;

结果稳定性CV:<5%;

②多孔板微阵列制备系统

能实现规模化微阵列的自动化制备;

分样量均一性:5%;

微阵列密度:

10000dots/cm2。

③研制出实用化蛋白质自动化提取与多孔板微阵列制备系统工程样机,并实现15

台以上的小批量生产与应用。

④授权或受理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5篇以上。

课题2、生物微量试样自动化处理与检测设备

1.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生命科学研究中对大规模、高通量、低材耗的生物样本处理与检测设备的需求,研究开发高通量生物微量试样自动化处理与检测设备,攻克生物微流体精确加样、微液枪头自动装夹、恒温孵育装置、生物液面检测、磁性颗粒混匀与分离及清洗、系统集成与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2.主要考核指标

①生物微量试样自动化处理与检测设备

移液头定位准确度:0.02mm;

移液头模式:

兼容单针与8针模式,可与96孔板匹配;

分析方法:

兼容3种以上的生物检测方式(包括化学发光检测方式);

分析项目:

具有80项以上的检测能力;

样品量:

20.0~35.0ml;

检测重复性CV:

≤5%;

处理速度:

>200test/h;

吸液管模式

兼容固定式与一次性枪头两种模式;

测试单元:

不少于8个。

②研制出实用化工程样机,并实现50台/套以上的小批量生产与应用。

③授权或受理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以上。

课题3、面向生物组织的显微操作技术与设备

1.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生命科学中病理医学研究、克隆技术研究、基因及蛋白质工程研究对特定细胞、特定组织等目标选择性自动化显微操作的需求,研究开发生物细胞显微注射和生物组织显微切割设备,攻克三维显微视觉、微量精确注射、超声显微分离、系列化作业工具设计等关键技术。

2.主要考核指标

显微视觉系统

工作空间:20×20×20mm3,空间重复定位精度1μm;

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自动转换,转换时间不大于5s;

显微视觉具有三维全局视野。最大视野范围达到1cm*1cm,最高分辨率1pixel≈0.1μm。在线显微图像的深度信息提取精度达到2μm;

微量注射仪:最小注射量可达到1pl。

显微组织及细胞微细结构的显微切割系统

切割对象:胚胎、组织、组织切片上的病变细胞;

切割指标:切割精度±2µm,切割速度>0.2mm/s;

切割工具:微型刀、微型针。

研制出实用化工程样机,并实现10台/套以上的小批量生产以及在国家级相关研究部门示范应用,获得典型示范应用成果(如克隆成功的家畜、原创性生命科学研究方法等),制定不少于3类典型细胞注射的微操作规范。

申请受理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以上。

(三)项目支持年限

2008年9月至2010年11月

(四)项目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项目总经费21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1500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600万元。

项目经费控制额度序号研究内容总经费

(万元)863经费(万元)1蛋白质自动化提取与多孔板微阵列制备系统7005002生物微量试样自动化处理与检测设备7005003面向生物组织的显微操作技术与设备700500

三、注意事项

1、项目申请应根据本项目申请指南提出的项目名称、总体目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考核指标等要求进行申请,编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申请书》,提出项目实施方案。

2、项目必须由法人(单位)提出申请,可以是多家单位团队申请(但团队参加单位总数不得超过10家,每一个法人单位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团队申请时,应确定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召集人。项目召集人就是项目负责人。

3、项目牵头与参加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过去两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

项目牵头申请单位还应具备:具有综合优势的创新实力和影响力,并具有承担项目主要任务的能力;具有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成功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4、项目召集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龄在55岁(含)以下(按指南发布之日计算);

(3)具有高级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

(4)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

(5)过去三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6)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5、具备以下条件的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可作为负责人:

对于港澳台的科技人员,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有正式的合作协议或受聘于项目申请单位,合作期或聘任期覆盖项目的执行期,且每年在项目申请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项目申请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对于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正式受聘于项目申请单位,且聘任期覆盖项目的执行期,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项目申请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6、项目召集人及主要参加人员不得违反以下限项申请的规定:

为保证科研人员能够高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技计划实行限制申请及承担课题数量规定。每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申请者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申请,且在同一批发布的申请指南中只能申请一项课题或项目。

7、申请者提出的申请经费不得高于项目申请指南规定的经费控制额,并应按照项目申请指南的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否则不予受理。

8、申请者要遵守科学道德,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填写项目申请书,保证项目申请书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夸大和不准确的内容。同时,不得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项目进行重复申请。“863计划”对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进行信用记录,对于故意在申请中提供虚假资料、信息的,一经查实,记入信用档案,并对单位在两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对个人在三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

9、申请程序和要求:项目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其他注意事项详见《“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

10、项目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2008年11月6日17时。

11、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刘进长、区和坚

电话68338038

电子邮件:liujc@“人工组织器官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