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知识点一从列国纷争到变法运动1.列国纷争(1)概况:“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2)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2.华夏认同(1)时间:春秋到战国时期。(2)表现: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兴建水利工程。(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流域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促进了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4.变法运动(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追求富国强兵。(2)影响: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典型:商鞅变法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目的富国强兵内容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④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⑤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问题导学辨正误1.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挖教材1.观察教材P9“春秋列国形势图”和P10“战国形势图”:据此指出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政治趋势。提示诸侯国数量减少,社会呈现统一趋势。2.商鞅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摘自必修教材P11)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提示表达了商鞅敢于挑战陈旧观念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商鞅变法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性。拓视野学术研究——华夏观念“华”意为光鲜、荣耀、辉煌;“夏”原指夏王朝,后演变为指有文采、有道德的中国人。春秋时期列国诸族的分布犬牙交错,中原诸侯国的文化认同凸显,华夏开始连用作为一词,并逐渐成为中原诸侯国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概念,意为礼乐文教发达的中国。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提示长期的争霸战争;各民族的频繁交往。

知识点二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1.孔子和老子孔子思想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③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②整理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老子思想①朴素的唯物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②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③政治主张: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著作《老子》2.百家争鸣(1)历史背景①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③统治者重视: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2)重要派别儒家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②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3)影响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问题导学辨正误1.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2.老子倡导“无为而治”,是一种“消极无为”的哲学观。(×)3.儒家“仁爱”,强调有等级差别的爱,重义轻利。墨家“兼爱”,是无差别的、普遍的爱,讲求实际功利。(√)4.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挖教材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摘自必修教材P12)这里的所谓“大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经济上,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牛耕)的改进;政治上,新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文化上,出现繁荣局面(百家争鸣);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拓视野重要概念——士阶层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底层。随着周朝政治经济秩序的崩坏,士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四民”之首。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这个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创造了主观条件。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士阶层崛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社会经济发展。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变动视角1“华夏认同”与列国纷争【史料探究】史料至战国时,则北方诸侯,亦不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而先后称王①。二三等国,已全然无足重轻,日益削弱,而终至于夷灭②,诸一等国间,遂无复缓冲之国。而其土地又日广,人民又日多,兵甲亦益盛,战争遂更烈。始而要凌驾于诸王之上而称帝,再进一步,就要径图并吞、实现统一的欲望了③。——摘编自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周天子的权威衰落,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崩坏。②诸多小国在列国纷争中灭亡。③列国纷争为统一创造了条件。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列国纷争的背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的影响。提示背景:王室衰微,周朝传统政治秩序瓦解。影响:大国兼并小国,造成局部统一,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激烈的兼并战争推动了各国的变法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战争造成了社会经济的破坏,给广大人民带来苦难。【素养提升】1.唯物史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1)灾难:争霸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2)进步: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层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3)统一:大国兼并小国,造成局部统一,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4)交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2.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蕴含的统一因素(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趋势。(2)“戎狄蛮夷”不断内迁,与诸夏部族交错杂居,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加速了华夏化进程,昭示着“大一统”全新时代即将到来。(3)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4)战国时期各国经济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5)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视角2大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史料探究】史料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①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②,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思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③。——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指“封邦建国”。②“纽带”指宗亲血缘关系。③“嬗变”的主要标志是郡县制的出现。思考根据史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提示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原因:血缘纽带日渐疏远。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素养提升】唯物史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力(1)经济根源: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使得大量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成为可能,社会生产力显著进步。(2)政治动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3)思想理论: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4)民心所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视角1唯物史观——先秦时期“士”阶层的出现及特点【史料探究】史料先秦的士在我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中是非常活跃、占有一定历史地位的阶层。西周的士,作为下级奴隶主①,也要按血缘亲疏来区别大宗、小宗;当时不仅“士食田”“士竞于教”,而且(士)“大抵皆有职之人矣”②,其职责包括“传言”和主察狱讼之事等。春秋以来,士阶层的成分、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摘编自詹子庆《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体现了士的社会阶级成分。②体现了士在经济、教育和任职等方面的地位。思考根据史料,概括西周时期“士”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以来士阶层发生变化的原因。提示特点:属于统治阶层的组成部分;受宗法制支配;拥有一定土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能进仕(或担当一定职务)。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逐渐瓦解;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动;宗法制动摇;私学兴起等。【素养提升】唯物史观——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思想上的反映(1)政治变动: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国林立纷争,兼并战争不断。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2)经济发展: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工商业繁荣和城市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3)文化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私学勃兴”。(4)学术自由: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自身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从事创造性的探索。视角2治国理念——诸子百家的理念【史料探究】史料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①。“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②”。“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③。”——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统治者要有爱民、利民之心方能得民心。②“用其死”“尽其力”体现了统治的严厉性。③主张国与国之间、家与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思考根据史料,指出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提示主张: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素养提升】历史解释——诸子百家之“争鸣”治国理念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社会伦理孟子主张人性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性恶天人观念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生态度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提出“天命观”人际关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视角3百家争鸣的影响【史料探究】史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思考根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提示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素养提升】历史解释——百家争鸣的地位及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变动,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成为引导社会转型的重要指导思想。【练·高考真题】命题点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春秋时期社会秩序的变动1.(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解题路径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兼并周边地区,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级被拒,随后自立为武王,这说明分封制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礼乐制度走向瓦解,但当时这一制度仍还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宗法制,故C项错误。命题点从国家治理角度考查诸子的政治理念2.(2022·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 B.老子C.韩非 D.墨子深化理解:老子倡导“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在老子的眼里,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自然属性,所以最高明的统治理应顺从客观,尊重自然,既不有为,更不乱为,因势利导,率理而动,一切“道法自然”,凡事“无为自化”。答案B解析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材料“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当时百姓生活较少受到统治者干预,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实行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命题点从思想融合角度考查法家思想的特点3.(2022·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法家三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出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C.外儒内法 D.崇德重法解题路径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可见,田齐法家思想的特点是礼法结合,即尚法存礼,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到“敬天”,排除B项;“外儒内法”是西汉时统治者的统治策略,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崇德”,排除D项。命题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4.(2022·湖南高考,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深化理解:百家争鸣推动社会政治变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百家争鸣使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下移,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士阶层。也正是士阶层的崛起冲击了贵族政治,推动了战国社会的变革。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必然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推动了变法改革,从而冲击了贵族政治,C项正确;诸子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除A项;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诸子百家思想的盛行,D项属于因果颠倒,排除。【练·经典模拟】1.(2023·河北石家庄模拟)春秋中期以前,各国卿大夫若行求“富”之实,国君将依礼制以“贪(侈)”之名惩罚。到春秋后期,晋、鲁、秦等国卿大夫群起争“富”,大肆敛聚土地、财货,并且用“富”这一新概念对自身“贪(侈)”之举进行正当化的修辞。这一变化反映了()A.王室权威已经荡然无存 B.私有制的兴起发展C.贵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 D.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中期以前,国君对卿大夫求富的行为会依照礼制进行惩罚,但春秋后期,卿大夫求富的行为有了正当化的修辞,国君不再进行惩罚,此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制逐渐被破坏,传统的贵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故选C项;春秋时期周王室开始衰微,但是“权威已经荡然无存”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多,逐渐出现了私有制,春秋时期私有制已经存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诸侯兼并战争,排除D项。2.(2023·山东日照模拟)西周末年,楚国自称“蛮夷”,如国君熊渠(前886—前877年在位)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后期,楚国以“华夏”自居,如前560年楚国公子子囊有“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 B.政治治理体系的转型C.传统宗法观念的解体 D.文化交流融合的加强答案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